*自下大文第二。從摩耶下。有十一人。朙會緣入實相。謂會前諸位差別之緣。令歸一實法界。生於佛果。如摩耶生佛。故次朙之。然人雖十一。約法唯九。約會為十。初一為總。餘九為別。故摩耶得智幻法門。末後亦得幻住。始終相會。該於中間。總別圓融。歸實無二故。摩耶既會緣入實。何得更須十人。豈不向言總別相會。非別無以成總故。又顯是所會之緣。語十表其無盡。無盡之緣。皆成摩耶之實德故。又此一相。義當等覺。等覺方能親生佛故。等覺卻入重玄門中。故有十人。多朙入俗。初天主光。且須正念無失。次可為世師。徧窮眾藝字智之門。無依無盡。無著清淨。清淨則淨智發光。發光則智相無盡。無盡則誠願不違。方能還歸幻住。故雖十一。不失入實之言。始末皆幻。方知諸緣。體虛即實。
鈔 初天主光且須正念無失者。彼得菩薩解脫。名無礙念清淨莊嚴故。二可為世師。即徧友。不得法門。三徧窮下。即善知眾藝童子。得解脫名善知眾藝。而廣說字母。四無依無盡。則賢勝優婆夷。得無依處道場。又得三昧名為無盡故。五無著清淨。即堅固解脫長者。得解脫名無著念清淨莊嚴故。六清淨。則淨智發光者。即玅月長者。得解脫名淨智光明故。七發光則智相無盡者。即無勝軍長者。得無相解脫故。八無盡則誠願不違者。即最寂靜婆羅門。得解脫名誠願語故。九方能還歸幻住者。即德生有德。幻住法門故。故雖下。總結。
*今初總中。文亦具六。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初將詣觀成。後勝緣引導。今初。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欲詣摩耶夫人所。即時獲得觀佛境界智。作如是念。是善知識。遠離世間。住無所住。超過六處。離一切著。知無礙道。具淨法身。以如幻業而現化身。以如幻智而觀世間。以如幻願而持佛身。隨意生身。無生滅身。無來去身。非虗實身。不變壞身。無起盡身。所有諸相皆一相身。離二邊身。無依處身。無窮盡身。離諸分別如影現身。知如夢身。了如像身。如淨日身。普於十方而化現身。住於三世無變異身。非身心身。猶如虗空所行無礙。超諸世眼。唯是普賢淨目所見。如是之人。我今云何而得親近。承事供養。與其同住。觀其狀貌。聽其音聲。思其語言。受其教誨。
疏 於中三。初標將詣觀成。次作如是下。別朙觀念。後如是之人下。思欲親承。今初。摩耶。昔云天后。天后能生佛故。權教中說。生佛七日。命終生天。而晋經指在迦毘羅城。則顯常不滅矣。又上云。此世界者。亦表即佛境界。故得觀佛境智。然說摩耶。或云是實非化。或云是化非實。或云亦化亦實。或云非化非實。皆帶方便。約此宗說。即法界實德。人法圓融。二別朙觀念中。初總念勝德。已能闇合願智幻門。後隨意生下。別念一十七身。唯暜眼見。冥契下文天后所現。
鈔 已闇合願智幻門者。以今文云。具淨法身。以如幻業而現化身。以如幻智而觀世間等故。冥契下文天后所現下。見正報現無量身雲。今此未見。已知現身。故云冥契。
疏 三思欲親承。可知。
*二勝緣引導中三。初城神。顯教修心。次身眾神。密加受法。三法堂羅剎。教求友之方。今初。
作是念已。有主城神名曰寶眼。眷屬圍繞。於虗空中而現其身。種種妙物以為嚴飾。手持無量眾色寶華以散善財。
疏 於中三。一以散蕐。二正以言教。三結讚徵釋。初可知。
作如是言。善男子。應守護心城。謂不貪一切生死境界。應莊嚴心城。謂專意趣求如來十力。應淨治心城。謂畢竟斷除慳嫉諂誑。應清涼心城。謂思惟一切諸法實性。應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應嚴飾心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應照耀心城。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法。應增益心城。謂普攝一切佛方便道。應堅固心城。謂恒勤修習普賢行願。應防護心城。謂常專禦扞惡友魔軍。應廓徹心城。謂開引一切佛智光明。應善補心城。謂聽受一切佛所說法。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海。應廣大心城。謂大慈普及一切世間。應善覆心城。謂集眾善法以覆其上。應寬廣心城。謂大悲哀愍一切眾生。應開心城門。謂悉捨所有隨應給施。應密護心城。謂防諸惡欲不令得入。應嚴肅心城。謂逐諸惡法不令其住。應決定心城。謂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無退轉。應安立心城。謂正念三世一切如來所有境界。應瑩徹心城。謂明達一切佛正法輪修多羅中所有法門種種緣起。應部分心城。謂普曉示一切眾生皆令得見薩婆若道。應住持心城。謂發一切三世如來諸大願海。應富貴心城。謂集一切周徧法界大福德聚。應令心城明了。謂普知眾生根欲等法。應令心城自在。謂普攝一切十方法界。應令心城清淨。謂正念一切諸佛如來。應知心城自性。謂知一切法皆無有性。應知心城如幻。謂以一切智了諸法性。
疏 二正以言教。有三十門。分三。一朙十度行。有十二門。初施。後智。各有二句。中八各一。城神既爾令護心城。是知無有一事一塵非法門矣。心名城者。葢其中有正覺法王。萬德所聚故。二應扶下。有十一句。即初地淨治地法十種勝行。文小不次。而數全足。一信。次慈。三堅固。四悲。五捨。六七皆慚愧。謂不容惡故。八無疲厭。九如說修行。十知諸經論。十一即成就世智。故能暜曉眾生。三應住持下。有七句。福智圓滿。上二是福。下五是智。前三權智。後二實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淨修心城。則能積集一切善法。何以故。蠲除一切諸障難故。所謂見佛障。聞法障。供養如來障。攝諸眾生障。淨佛國土障。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離如是諸障難故。若發希求善知識心。不用功力。則便得見。乃至究竟。必當成佛。
疏 三結讚徵釋。及成勝益。
*二身眾神密加授法。
爾時有身眾神。名蓮華法德。及妙華光明。無量諸神。前後圍繞。從道場出。住虗空中。於善財前。以妙音聲種種稱歎。摩耶夫人從其耳璫。放無量色相光明網。普照無邊諸佛世界。令善財見十方國土一切諸佛。其光明網右繞世間經一帀已。然後還來入善財頂。乃至徧入身諸毛孔。善財即得淨光明眼。永離一切愚癡闇故。得離翳眼。能了一切眾生性故。得離垢眼。能觀一切法性門故。得淨慧眼。能觀一切佛國性故。得毗盧遮那眼。見佛法身故。得普光明眼。見佛平等不思議身故。得無礙光眼。觀察一切剎海成壞故。得普照眼。見十方佛起大方便轉正法輪故。得普境界眼。見無量佛以自在力調伏眾生故。得普見眼。觀一切剎諸佛出興故。
疏 文三。初讚友令欣。二從其下。放光加被。皆可知。三善財下獲益。所謂十眼。不思議身者。十身無礙故。佛平等者。佛佛同故。故異於前。但朙法身。餘可準思。
*三法堂羅剎教求友之方。
時有守護菩薩法堂羅剎鬼王名曰善眼。與其眷屬萬羅剎俱。於虗空中。以眾妙華散善財上。作如是言。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則得親近諸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其心清淨離諸諂誑。大悲平等。普攝眾生。知諸眾生無有真實。趣一切智。心不退轉。以信解力。普入一切諸佛道場。得淨慧眼。了諸法性。大慈平等普覆眾生。以智光明。廓諸妄境。以甘露雨。滌生死熱。以廣大眼。徹鑒諸法。心常隨順諸善知識。是為十。復次佛子。菩薩成就十種三昧門。則常現見諸善知識。何等為十。所為法空清淨輪三昧。觀察十方海三昧。於一切境界不捨離不缺減三昧。普見一切佛出興三昧。集一切功德藏三昧。心恒不捨善知識三昧。常見一切善知識生諸佛功德三昧。常不離一切善知識三昧。常供養一切善知識三昧。常於一切善知識所無過失三昧。佛子。菩薩成就此十三昧門。常得親近諸善知識。又得善知識轉一切佛法輪三昧。得此三昧已。悉知諸佛體性平等。處處值遇諸善知識。說是語時。善財童子仰視空中而答之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攝受我故。方便教我見善知識。願為我說。云何往詣善知識所。於何方處城邑聚落求善知識。羅剎答言。善男子。汝應普禮十方求善知識。正念思惟一切境界求善知識。勇猛自在徧遊十方求善知識。觀身觀心如夢如影求善知識。
疏 文三。初教。二初教十法增其智。何等下。徵釋。有十一心。一直心。二悲心。三智。四進。五信。六湥。七慈。八淨。九益。十巧。十一常。後是為下結。二復次下。示三昧息其亂。三。初標。二何等下。徵釋。於境不捨離等者。凡夫染境。二乘捨境。權教縱觀空有互陳。竝為缺減。若圓修者。觸目對境。窮盡法源。不取不捨。故央掘經云。摩訶衍者。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了了分朙見。具足無減修等。又云。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朙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等。餘可知。三佛子下結。處處遇友者。既定慧雙遊。無境不契。竝為道品。則真友懸通。能如是行。為護正法堂也。
鈔 故央掘經等者。央掘之緣。玄中已引。今直釋所引之義。然第二經後。世尊令其受三歸依。答云。我唯一依。佛即是法。法即僧故。意明一學。至第三卷。佛問云何為一學。偈云。一切眾生命。皆由飲食住。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摩訶衍。離食常堅固。云何名為一。謂一切眾生。皆以如來藏。畢竟常安住。次二。謂名色。三謂三種受。四謂四諦等。然此即云。何名為五。所謂彼五根。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見。具足無減修。耳聞。鼻嗅。舌嘗。身觸。一同於眼。然有二本。一本云。了了分明。一本云。決定分明也。次云。云何名為六。所謂六入處。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聞嗅嘗觸。皆同眼也。意入處云。所謂意入處。明說如來常。不起違逆心。淨信來入門。義如疏釋。徧歷七覺。八正。九定。十力。皆舉大折小。說如來藏。如來常樂我淨。為無缺減也。故疏云。餘可知。可知有二。一則例央掘。二例此中餘三昧等。
疏 二說是下問。三羅剎下答。文有四法。一以友無不在故。二以法為體故。三身同友徧故。四智與境合。故如夢如影。又前三離境界相。四則離心緣相。求善友者。幸思此言。 已上第一依教趣求竟。
*第二見敬諮問三。初見。
爾時善財受行其教。即時覩見大寶蓮華從地涌出。金剛為莖。妙寶為藏。摩尼為葉。光明寶王以為其臺。眾寶色香以為其鬚。無數寶網彌覆其上。於其臺上有一樓觀。名普納十方法界藏。竒妙嚴飾。金剛為地。千柱行列。一切皆以摩尼寶成。閻浮檀金以為其壁。眾寶瓔珞四面垂下。階陛欄楯周帀莊嚴。其樓觀中有如意寶蓮華之座。種種眾寶以為嚴飾。妙寶欄楯寶衣間列。寶帳寶網以覆其上。眾寶繒旛周帀垂下。微風徐動光流響發。寶華幢中。雨眾妙華。寶鈴鐸中。出美音聲。寶戶牖間。垂諸瓔珞。摩尼身中。流出香水。寶象口中。出蓮華網。寶師子口。吐妙香雲。梵形寶輪。出隨樂音。金剛寶鈴。出諸菩薩大願之音。寶月幢中。出佛化形。淨藏寶王。現三世佛受生次第。日藏摩尼。放大光明徧照十方一切佛剎。摩尼寶王。放一切佛圓滿光明。毗盧遮那摩尼寶王。興供養雲。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如意珠王。念念示現普賢神變充滿法界。須彌寶王。出天宮殿。天諸采女。種種妙音。歌讚如來不可思議微妙功德。
疏 文三。初覩依。二初受行其教。躡前起後。近躡羅剎之言。遠通前三勝友。以前二神。竝未有答故。即由前三位調練。故得覩斯勝報。後即時下。正朙所見。於中三。初朙蓮蕐。所證法界。自性無染。故曰蓮蕐。無朙既開。不離心內。如從地涌。亦表性淨萬行之因。從法性地而出現故。此即十定中暜賢之蕐也。二於其臺下。朙臺上樓觀。謂能證權實二智。依於所證而重現故。智包無外。云暜納十方。總攝五位自分勝進。故云千柱行列。其一一事。皆有所表。恐厭繁文。三其樓觀下。朙樓中寶座。即智體自空。故云樓中有座。空具性德。故廣顯莊嚴。
鈔 暜賢之蕐者。此中雖不舉蕐量。十定云。無有邊際。
爾時善財見如是座。復有無量眾座圍繞。摩耶夫人在彼座上。於一切眾生前現淨色身。所謂超三界色身。已出一切諸有趣故。隨心樂色身。於一切世間無所著故。普周徧色身。等於一切眾生數故。無等比色身。令一切眾生滅倒見故。無量種色身。隨眾生心種種現故。無邊相色身。普現種種諸形相故。普對現色身。以大自在而示現故。化一切色身。隨其所應而現前故。恒示現色身。盡眾生界而無盡故。無去色身。於一切趣無所滅故。無來色身。於諸世間無所出故。不生色身。無生起故。不滅色身。離語言故。非實色身。得如實故。非虗色身。隨世現故。無動色身。生滅永離故。不壞色身。法性不壞故。無相色身。言語道斷故。一相色身。無相為相故。如像色身。隨心應現故。如幻色身。幻智所生故。如燄色身。但想所持故。如影色身。隨願現生故。如夢色身。隨心而現故。法界色身。性淨如空故。大悲色身。常護眾生故。無礙色身。念念周徧法界故。無邊色身。普淨一切眾生故。無量色身。超出一切語言故。無住色身。願度一切世間故。無處色身。恒化眾生不斷故。無生色身。幻願所成故。無勝色身。超諸世間故。如實色身。定心所現故。不生色身。隨眾生業而出現故。如意珠色身。普滿一切眾生願故。無分別色身。但隨眾生分別起故。離分別色身。一切眾生不能知故。無盡色身。盡諸眾生生死際故。清淨色身。同於如來無分別故。如是身者。非色。所有色相如影像故。非受。世間苦受究竟滅故。非想。但隨眾生想所現故。非行。依如幻業而成就故。離識。菩薩願智空無性故。一切眾生語言斷故。已得成就寂滅身故。爾時善財童子。又見摩耶夫人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現超過一切世間色身。所謂或現超過他化自在天女身。乃至超過四大天王天女身。或現超過龍女身。乃至超過人女身。
疏 二見友正報。於中二。先結前標後。前但朙主座。今雙結主伴。後所謂下。別顯身雲。於中亦二。先朙身相。後顯身業。前中亦二。先朙萬類難思身。後朙一類超色身。前中亦二。先顯別相。後朙通體。今初有四十身。於中或唯約事。如暜徧色身。或唯約理。如十二十三不生不滅身。以本無生起。滅亦不為滅故。或理事交徹。如第三十二三十五。無生不生色身。以事顯理故。於中無生。則約自願所成。無別有生。不生。則隨他而現。生即不生。餘可思準。後如是身者下。朙其通體。謂離有取蘊故。二爾時善財下。朙一類超勝身。約唯女故。
現如是等無量色身饒益眾生。集一切智助道之法。行於平等檀波羅蜜。大悲普覆一切世間。出生如來無量功德。修習增長一切智心。觀察思惟諸法實性。獲深忍海。具眾定門。住於平等三昧境界。得如來定圓滿光明。消竭眾生煩惱巨海。心常正定未嘗動亂。恒轉清淨不退法輪。善能了知一切佛法。恒以智慧觀法實相。見諸如來心無厭足。知三世佛出興次第。見佛三昧常現在前。了達如來出現於世。無量無數諸清淨道。行於諸佛虗空境界普攝眾生。各隨其心教化成就。入佛無量清淨法身。成就大願。淨諸佛剎。究竟調伏一切眾生。心恒徧入諸佛境界。出生菩薩自在神力。已得法身清淨無染。而恒示現無量色身。摧一切魔力。成大善根力。出生正法力。具足諸佛力。得諸菩薩自在之力。速疾增長一切智力。得佛智光普照一切。悉知無量眾生心海。根性欲解種種差別。其身普徧十方剎海。悉知諸剎成壞之相。以廣大眼見十方海。以周徧智知三世海。身普承事一切佛海。心恒納受一切法海。修習一切如來功德。出生一切菩薩智慧。常樂觀察一切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就所行之道。常勤守護一切眾生。常樂稱揚諸佛功德。願為一切菩薩之母。
疏 二朙身業中二。初總標。後行於平等下。別顯。亦二。先朙十度行。唯精進在於忍前。餘皆如次。謂初朙檀。次出生下戒。戒能生長故。三修習下進。四觀察下忍。五具眾下定。六恆轉下般若。七見諸如來下方便。八成就大願下願。九心恆徧入下力。十得佛智光下智。後修習一切如來下。朙二嚴行。末為佛母者。是其本行故。 初見竟。
*第二設敬。
爾時善財童子。見摩耶夫人現如是等閻浮提微塵數諸方便門。即見是已。如摩耶夫人所現身數。善財亦現作爾許身。於一切處摩耶之前。恭敬禮拜。即時證得無量無數諸三昧門。分別觀察。修行證入。從三昧起。右繞摩耶。并其眷屬。合掌而立。
疏 自道已湥。故現身等彼。上二竝是住體徧應。
鈔 上二竝是住體徧應者。然此即緣起相由門中三義。一諸緣各異義。二互徧相資義。三體用無礙義。今言住體。即諸緣各別。言徧應者。即互徧相資。即住體而徧應。是第三體用無礙也。然上摩耶。萬類殊應。即異體中多。今此善財一類之身。徧對摩耶。即同體中多。若約摩耶善財。竝不分而徧。同異雖殊。住體徧應。義無別也。摩耶亦是同體一即多。以隨所應義。無二體故。下自言非一處住。非多處住。善財亦是同體多即一。諸處善財即一身故。又二聖互望。竝含同體異體。以一摩耶。應多善財故。此即摩耶為同體。以多善財對摩耶故。即善財異體。
*第三諮問。
白言。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教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識親近供養。我於一一善知識所。皆往承事無空過者。漸來至此。願為我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而得成就。
疏 所以敘文殊等者。若約等覺。則因位極故。若約會緣。從初發心一一善友。皆是所會之緣。同入此故。 已上第二見敬諮問竟。
*第三授已法界分三。初名體。
答言。佛子。我已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
疏 大有二義。一願大。願為一切諸佛母故。二智大。智亦二義。權智即能起大願。能成幻事。二實智。即是般若。生佛真身。幻亦二義。一願智體虛。當相名幻。故上文云。幻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幻智。故能無不為。二者即智所作生佛之義。謂於已身。不壞小而廣容。若於佛身。無生起而現起。又願收暜賢。智收文殊。皆入大幻。同為般若。亦名佛母。
鈔 不壞小而廣容。即廣狹無礙門。無生起而生起。即事理無礙門。又願收暜賢等者。上約別願。今是通願。無願不收。無智不攝等。願智即相融。皆是大幻。成不共般若。故生佛也。
*二業用二。初總。二佛子如我下別。於中有四。初為現在遮那母。
是故常為諸菩薩母。佛子。如我於此閻浮提中迦毗羅城淨飯王家。右脇而生悉達太子。現不思議自在神變。如是乃至盡此世界海所有一切毗盧遮那如來。皆入我身。示現誕生自在神變。又善男子。我於淨飯王宮菩薩將欲下生之時。見菩薩身。一一毛孔咸放光明。名一切如來受生功德輪。一一毛孔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受生莊嚴。彼諸光明皆悉普照一切世界。照世界已。來入我頂。乃至一切諸毛孔中。又彼光中。普現一切菩薩名號受生神變。宮殿眷屬五欲自娛。又見出家。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坐師子座菩薩圍繞。諸王供養。為諸大眾轉正法輪。又見如來往昔修行菩薩道時。於諸佛所恭敬供養。發菩提心淨佛國土。念念示現無量化身。充徧十方一切世界。乃至最後入般涅槃。如是等事靡不皆見。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時。我身形量雖不踰本。然其實已超諸世間。所以者何。我身爾時量同虗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薩受生莊嚴諸宮殿故。
疏 文二。初標為剎海遮那母。二又善男子下。別顯生佛之相。文中四。初毛光為先相。復分為五。初光入身。二又彼光中下。光現變。三又見出家下。現八相。四又見如來下。現因果。五又善男子下。令身難思。謂身不大。而容十方無盡法界。
爾時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有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皆與菩薩同願。同行。同善根。同莊嚴。同解脫。同智慧。諸地諸力。法身色身。乃至普賢神通行願。悉皆同等。如是菩薩。前後圍繞。又有八萬諸龍王等。一切世主乘其宮殿。俱來供養。菩薩爾時以神通力。與諸菩薩普現一切兜率天宮。一一宮中。悉現十方一切世界閻浮提內受生影像。方便教化無量眾生。令諸菩薩離諸懈怠無所執著。又以神力。放大光明普照世間。破諸黑闇滅諸苦惱。令諸眾生。皆識宿世所有業行永出惡道。又為救護一切眾生。普現其前作諸神變。現如是等諸竒特事。與眷屬俱來入我身。彼諸菩薩於我腹中遊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為一步。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而為一步。
疏 第二正朙自在入胎。五。初爾時菩薩下。眷屬翼從。二菩薩爾時下。菩薩現通。三又以神力下。光朙息苦。四又為救護下。現變入胎。五彼諸菩薩下。入已游步。
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世界諸如來所菩薩眾會。及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乃至色界諸梵天王。欲見菩薩處胎神變。恭敬供養。聽受正法。皆入我身。雖我腹中悉能容受如是眾會。而身不廣大。亦不迫窄。其諸菩薩。各見自處眾會道場清淨嚴飾。
疏 三腹包眾海。
善男子。如此四天下閻浮提中菩薩受生我為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閻浮提中。悉亦如是。然我此身本來無二。非一處住。非多處住。何以故。以修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故。
疏 四舉此類於百億世界。稱一性故。體周徧故。不如事故。又上句不壞多故。下句不壞一故。又上句理如事故。下句事如理故。又一與多相即入故。此竝釋中智幻之義。
*二為過去諸佛母。三善男子下。為賢劫千佛母義通三世。四如於此下。結通橫豎無窮。
善男子。如今世尊我為其母。往昔所有無量諸佛悉亦如是。而為其母。善男子。我昔曾作蓮華池神。時有菩薩於蓮華藏忽然化生。我即捧瞻侍養育。一切世間皆共號我為菩薩母。又我昔為菩提場神。時有菩薩於我懷中忽然化生。世亦號我為菩薩母。善男子。有無量最後身菩薩。於此世界種種方便示現受生。我皆為母。善男子。如此世界賢劫之中過去世時。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及今世尊釋迦牟尼佛。現受生時。我為其母。未來世中彌勒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放大光明普照法界。示現一切諸菩薩眾受生神變。乃於人間生大族家。調伏眾生。我於彼時亦為其母。如是次第。有師子佛。法幢佛。善眼佛。淨華佛。華德佛。提舍佛。弗沙佛。善意佛。金剛佛。離垢佛。月光佛。持明佛。名稱佛。金剛楯佛。清淨義佛。紺身佛。到彼岸佛。寶燄山佛。持炬佛。蓮華德佛。名稱佛。無量功德佛。最勝燈佛。莊嚴身佛。善威儀佛。慈德佛。無住佛。大威光佛。無邊音佛。勝寃敵佛。離疑惑佛。清淨佛。大光佛。淨心佛。雲德佛。莊嚴頂髻佛。樹王佛。寶璫佛。海慧佛。妙寶佛。華冠佛。滿願佛。大自在佛。妙德王佛。最尊勝佛。栴檀雲佛。紺眼佛。勝慧佛。觀察慧佛。熾盛王佛。堅固慧佛。自在名佛。師子王佛。自在佛。最勝頂佛。金剛智山佛。妙德藏佛。寶網嚴身佛。善慧佛。自在天佛。大天王佛。無依德佛。善施佛。燄慧佛。水天佛。得上味佛。出生無上功德佛。仙人侍衛佛。隨世語言佛。功德自在幢佛。光幢佛。觀身佛。妙身佛。香燄佛。金剛寶嚴佛。喜眼佛。離欲佛。高大身佛。財天佛。無上天佛。順寂滅佛。智覺佛。滅貪佛。大燄王佛。寂諸有佛。毗舍佉天佛。金剛山佛。智燄德佛。安隱佛。師子出現佛。圓滿清淨佛。清淨賢佛。第一義佛。百光明佛。最增上佛。深自在佛。大地王佛。莊嚴王佛。解脫佛。妙音佛。殊勝佛。自在佛。無上醫王佛。功德月佛。無礙光佛。功德聚佛。月現佛。日天佛。出諸有佛。勇猛名稱佛。光明門佛。娑羅王佛。最勝佛。藥王佛。寶勝佛。金剛慧佛。無能勝佛。無能暎蔽佛。眾會王佛。大名稱佛。敏持佛。無量光佛。大願光佛。法自在不虗佛。不退地佛。淨天佛。善天佛。堅固苦行佛。一切善友佛。解脫音佛。遊戲王佛。滅邪曲佛。瞻蔔淨光佛。具眾德佛。最勝月佛。執明炬佛。殊妙身佛。不可說佛。最清淨佛。友安眾生佛。無量光佛。無畏音佛。水天德佛。不動慧光佛。華勝佛。月燄佛。不退慧佛。離愛佛。無著慧佛。集功德藴佛。滅惡趣佛。普散華佛。師子吼佛。第一義佛。無礙見佛。破他軍佛。不著相佛。離分別海佛。端嚴海佛。須彌山佛。無著智佛。無邊座佛。清淨住佛。隨師行佛。最上施佛。常月佛。饒益王佛。不動聚佛。普攝受佛。饒益慧佛。持壽佛。無滅佛。具足名稱佛。大威力佛。種種色相佛。無相慧佛。不動天佛。妙德難思佛。滿月佛。解脫月佛。無上王佛。希有身佛。梵供養佛。不瞬佛。順先古佛。最上業佛。順法智佛。無勝天佛。不思議功德光佛。隨法行佛。無量賢佛。普隨順自在佛。最尊天佛。如是乃至樓至如來。在賢劫中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當成佛者。悉為其母。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於此世界海十方無量諸世界一切劫中。諸有修行普賢行願。為化一切諸眾生者。我自見身悉為其母。
疏 已上文俱可知。 二業用竟。
*三辨法眼根源。
爾時善財童子。白摩耶夫人言。大聖。得此解脫。經今幾時。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過不可思議非最後身菩薩神通道眼所知劫數。爾時有劫名淨光。世界名須彌德。雖有諸山五趣雜居。然其國土眾寶所成。清淨莊嚴無諸穢惡。有千億四天下。有一四天下名師子幢。於中有八十億王城。有一王城名自在幢。有轉輪王名大威德。彼王城北有一道場。名滿月光明。其道場神名曰慈德。時有菩薩名離垢幢。坐於道場將成正覺。有一惡魔名金色光。與其眷屬無量眾俱。至菩薩所。彼大威德轉輪聖王。已得菩薩神通自在。化作兵眾其數倍多。圍繞道場。諸魔惶怖悉自奔散。故彼菩薩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道場神見是事已。歡喜無量。便於彼王而生子想。頂禮佛足。作是願言。此轉輪王在在生處。乃至成佛。願我常得與其為母。作是願已。於此道場。復曾供養十那由他佛。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道場神豈異人乎。我身是也。轉輪王者。今世尊毗盧遮那是。我從於彼發願已來。此佛世尊於十方剎一切諸趣處處受生。種諸善根修菩薩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乃至示現住最後身。念念普於一切世界示現菩薩受生神變。常為我子。我常為母。善男子。過去現在十方世界無量諸佛將成佛時。皆於臍中於大光明來照我身。及我所住宮殿屋宅。彼最後生。我悉為母。
疏 二初問。二答言下。答。文中六。初輪王久遠。非後身菩薩所知者。顯唯佛知。非但久遠。亦顯時無時相。佛智契故。二彼王城下。有佛魔來。三彼大威德下。聖帝助降。表智王助體。本覺現故。此時已得菩薩神通。朙今始成。非實始也。四時道場下。場神興願。智假慈興。故神於王。生如一子想。五善男子下。結會古今。六我從於彼下。為母暜周。前來為佛生時之母。即是願母。此朙為佛成道時母。即是智母。臍中放光者。生長同氣之所。表佛佛皆從無二理生故。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具大悲藏。教化眾生常無厭足。以自在力。一一毛孔示現無量諸佛神變。我今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世界三十三天。有王名正念。其王有女名天主光。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敬受其教。頭面作禮。繞無數帀。戀慕瞻仰。却行而退。
疏 後三段可知。
論 摩耶夫人總相中。以三法而成。別相中。以等佛數眾生數行門而得其名。三法者。一以等一切諸佛眾生平等無相。自體清淨法身玅理為體。二以等一切諸佛眾生平等理中暜光朙無作無依之智為體。三以等一切諸佛眾生無作理智之中無作性。長養一切眾生。饒益大慈大悲。與一切眾生本同一體。自他性亡。恆為利益不求恩報。此乃天真本然。眾生共有。依此三法行之即是。雖然眾生共有。而眾生迷之者。須具方便行門。起發顯朙方得。云何方便。其方便有十大願門。如願修學。一願初發心時。起等一切眾生數慈悲大願。皆當救度一切眾生。令出三界苦。皆令成佛。二願承事恭敬供養十方一切諸佛。無空過者。三願於諸世界中所生之處。有德藝過己之人。奉事修學。雖學諸藝。智出人天。不生憍慢。恆以大慈大悲為首。四願恆以四念處觀。隨病治之。立四正勤。成就根力。五願恆以七覺分。不離心首。長諸正慧。照十二緣生。成大智海。六願恆以八正道行。無始無終。常現在前。七願自己八正道現前。常住世間。利益人天一切六道眾生。自己不樂別求餘方淨土。朙見一切法界之門。湥知染淨。本從妄起。依真本無。八願於菩薩五位行門。朙知法則。所有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十一地中方便。及諸三昧利人天法。一念徧周。善知其趣。次第修行。九願常念本願風輪以持本智。鼓揚無邊諸波羅密行。等十方界對現色身。應根接引一切眾生。十願常以大慈悲身起一切智。如理徧周法界。大智暜照。不遺一物平等暜資。此是摩耶夫人身所成之行。若修行者。應如是修。無有一佛不從大願海大悲智生。是故經云。但行暜賢行願。所願皆從我生。表此十一地智從悲起。十地已前大慈大慈大悲之行。皆以本願。及以從根本智生。有修學長養。十一地一切功終。純是大慈悲為法界體。以悲生智。幻生等眾生數身。常為利益。曾無休息。名為生佛。非要得三十二相。乃至九十七相。但初發心時。一分會真。智悲同起。雖未得通化。變易自在。法是一同。知見真故。如是修學。如是悟入。方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亦名以佛知見示悟眾生。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從此摩耶夫人。表十一地。初門已後九箇善知識。總朙從大慈悲為母體。皆從母行。以智幻生。悲智徧周。十方暜現。不作階級次第對治。已後善知識。雖亦云。我唯知此法門。餘不能知者。以朙同中具別。表暜賢差別智隨俗徧周。非如十地已前。滯障不達。此之十一地。但顯修行。十一地行滿。此暜賢十一地位。顯德徧周。行僃塵俗。無求出世。自天主光已去。總是同世凡流。不標神相異狀。與世人一種。但有法利人。朙十地已前。是修悲智 自已出世聖道法門。十一地是自以大慈悲心行赴俗濟生之門。表自出世道滿。無更求解脫離染離淨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張大慈悲帆。以大智為船師。順本願風。吹諸波羅密網。常遊生死海。漉一切眾生有著之魚。安置無依暜光朙之智岸。常生一切幻住萬行功德法界無礙寶堂。如下慈氏所居樓閣是。如善財得羅剎王為說求善知識法。令善財暜禮十方。正念思惟一切境界。勇猛自在徧遊十方。觀身觀心。如夢如幻如影。求善知識。爾時善財受行其教。即時覩見大寶蓮蕐。從地涌出者。朙十方求善知識者。朙自身心內外十方。以法諦求。有何體性。令稱法身。又令觀身觀心如夢如影者。令達其相。達性達相如影。通同無二。便入智幻生門。是見摩耶夫人也。初見蓮蕐從地涌出者。以自性清淨法身為地體。一切萬行蓮蕐從此生故。金剛為莖者。是根本智。朙一切差別行差別智。從法身根本智生。設是有此境界莊嚴。亦是此依報也。終不別有報因果也。玅寶藏者。慈悲含育報生也。摩尼為葉者。行無垢報生也。光朙寶王以為其臺者。以根本智現。照用自在所報生也。眾寶色香以為鬚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所報生也。無數寶網彌覆其上者。以能施教網報生也。上有樓觀者。差別智報生。名暜納十方法界藏者。以大智徧周教網暜覆所報生也。奇玅嚴飾者。玅行報嚴故。金剛為地者。法身報生也。千柱行列者。行有千萬行也。一切皆以摩尼寶成者。行行中無垢也。以閻浮檀金以為其壁者。柔和忍辱之所報生也。眾寶纓絡四面垂下者。四攝之行。垂慈接生之所報生也。已下準此例知。教廣文長。不可具述。已下摩耶夫人所現徧法界身。同一切眾生事業等身。生一切諸如來身。如文自朙。
*第二遂往天宮下十友。別朙會緣。然位德已極。託迹凡流。湥悲接生。不標神異。但以法利人。又顯求者道湥。或但示法門之名。則懸領旨趣。第一天主光。即幻智念力善友。言天主光者。謂悲智勝用。光淨自在。破闇義故。父名正念者。此由定發故。故法門名無礙清淨念。初一句即依教趣求。第二見彼下。見敬諮問。
鈔 天主光女。父名正念者。即第三會問梵行之王也。又云往三十三天者。是摩耶捨化所生天也。則知摩耶。非獨在天。故晉經云。在迦毘羅城。
遂往天宮。見彼天女禮足圍繞。合掌前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第三示已法門。
天女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礙念清淨莊嚴。善男子。我於此解脫力。憶念過去有最勝劫。名青蓮華。我於彼劫中。供養恒河沙數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從初出家。我皆瞻奉。守護供養。造僧伽藍。營辦什物。又彼諸佛。從為菩薩住母胎時。誕生之時。行七步時。大師子吼時。住童子位在宮中時。向菩提樹成正覺時。轉正法輪現佛神變教化調伏眾生之時。如是一切諸所作事。從初發心。乃至法盡。我皆明憶。無有遺餘。常現在前念持不忘。又憶過去劫名善地。我於彼供養十恒河沙數諸佛如來。又過去劫名為妙德。我於彼供養一佛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又劫名無所得。我於彼供養八十四億百千那由他諸佛如來。又劫名善光。我於彼供養閻浮提微塵數諸佛如來。又劫名無量光。我於彼供養二十恒河沙數諸佛如來。又劫名最勝德。我於彼供養一恒河沙數諸佛如來。又劫名善悲。我於彼供養八十恒河沙數諸佛如來。又劫名勝遊。我於彼供養六十恒河沙數諸佛如來。又劫名妙月。我於彼供養七十恒河沙數諸佛如來。善男子。如是憶念恒河沙劫。我常不捨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從彼一切諸如來所。聞此無礙念清淨莊嚴菩薩解脫。受持修行恒不忘失。如是先劫所有如來。從初菩薩。乃至法盡。一切所作。我以淨嚴解脫之力。皆隨憶念。明了現前。持而順行。曾無懈廢。
疏 於中二。先標名。謂以一念無礙智。暜觀三世無不朙現。而無去來今。為無礙念。不雜異念為清淨念。念佛功德。有益悲智。故曰莊嚴。後善男子下。朙業用。於中三。一念最初一劫。二又憶下。中間諸劫。三善男子如是憶下。總結多劫。非唯憶念。亦於彼多劫多佛。聞持此門。
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礙念清淨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出生死夜朗然明徹。永離癡冥未嘗惛寐。心無諸蓋身行輕安。於諸法性清淨覺了。成就十力開悟羣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迦毗羅城。有童子師名曰徧友。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以聞法故。歡喜踊躍。不思議善根自然增廣。頂禮其足。繞無數帀。辤退而去。
疏 後三段竝可知。下諸善友。六段之文。多有不具。皆可思準。
論 王名正念者。朙智淨自在如天王。正念者。表淨智無念而自在。任理施為。不為而萬事自為。朙十一地淨智。任運應現也。在十住位中。但名正念天子。問其梵行。未云有女。至此十一地中名王。又云有女。朙以智生悲也。有女名天主光者。表無作智中慈悲無染性。任用利物也。此位表智圓。用無前後也。取天表處。生死中自在。神化無方。非即在於處所也。敬申所求云。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礙念。意朙無礙念者。得三世無礙智。一念印三世古今。及未來一切眾生生死劫量。及一切三世諸佛成道劫量。一念徧知。無不了然。如今現前。以無妄念智現前。諸法本如是。故此朙無妄念之正念智也。於中所有諸劫中諸佛之數。於諸劫中。或供養多佛。或供養少佛。增減不定者。是一念中無念正智。暜皆供養三世諸佛之數。此是無久近中久近之狀也。總無時之大圓智境。法自如是。不由修生也。修者。但自照十二緣生。達妄成智。智無所修。但自解迷。真無可作。亦無三世古今之性。此是十一地中第二地善知識。次十一地中第二地善知識已下。總朙正念中無礙智用徧周。同行攝生之行身也。此方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例然。六道等徧。總從摩耶大悲海生。以正念無作智為體也。此是十一地中戒波羅密。以智生悲門。故女名天主光。
*第二童子師徧友。幻智師範善知識。謂為童蒙師。徧與眾生為善友故。
從天宮下。漸向彼城。至徧友所。禮足圍繞。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徧友答言。善男子。此有童子。名善知眾藝。學菩薩字智。汝可問之。當為汝說。
疏 居迦毘羅黃色城者。中道軌物故。不得法者。畧有四義。一與眾藝法門同故。二法有所付。顯流通故。三表一切法門體無二故。四表無所得。方為得故。
論 迦毘羅城童子師。此云黃色城也。黃色者。是中宮色故。朙為此童子師。不離中道。軌治俗典。如此土孔丘之流。朙世間師範門。如孔子頭頂。下如返宇。表處俗行謙之道。以身表法像尼丘山。似彼山頂中下。非彼山因求祠而生。此俗說非也。姓孔者。聖人無名無姓。以德為名為姓。非以俗姓為姓。約德以有寬朙之德。以之姓孔。孔者寬也。以行化蒙名之為丘。丘者。山嶽之稱。以艮為山。為小男。為童蒙。因行所化而立名也。故名丘也。亦以德超過俗。名之為丘。亦至德尊重。無傾動之質。名之為丘。生在兗州者。艮之分也。主以化小男童蒙之位。兗州上值於角。角為天門。主眾善之門。亦主以僧尼道士。以乘角氣而生。此非世凡流之能體故。善財至此。徧友不言。而便令善財往眾藝所者。師範之法。正者不親教。付之以助教。不決之事。問之以正師。表德不孤。必有鄰。附讚成其化行也。
*第三善知眾藝。幻智字母善知識。
爾時善財即至其所。頭頂禮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疏 初二可知。
*第三授已法門中二。初標名體。
時彼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善知眾藝。
疏 名體。謂以無礙智。窮世間之伎藝故。
*二顯其業用。
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疏 字母為眾藝之勝。書說之本。故偏朙之。有標列結。列有四十二門。
鈔 言字母為眾藝之勝者。出偏示所以也。標知眾藝而偏釋故。故智論云。諸陀羅尼。皆從分別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其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多所成益。乃至廣說。又如本行集云。爾時菩薩。為諸童子。一一分別字之本末。乃至訓化三萬二千童子。勸發無上真正道意。是知字為眾藝之本。故十地中。以喻十地為諸法本。
疏 皆言般若波羅密門者。從字入於無相智故。字義為門故。毘盧遮那經中皆言不可得智。無所得即般若故。又文殊五字經云。受持此陀羅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纔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然初五字。若準阿目佉三藏。即全是文殊真言。若準今本。而第二一字不同。今依彼經釋之。
鈔 皆言般若下釋文。先釋總標。於中三。一暗引毘盧遮那經。彼有偈云。甚湥相無相。劣慧所不堪。為化是等故。兼存有無說。釋曰。因字是有。無相智是無。故念誦瑜伽之者。先觀字相。後入字義也。阿字相觀云。八葉白蓮一時開。炳現阿字素光色。斯即字相也。而智表菩提心。悟本不生。圓滿具足。猶如月輪。即是字義。相有義無。故云兼也。是以今經唱阿字時。即是相也。入般若波羅密門。即是無相智也。智論云。此字是實相門。則顯三種般若。不相捨離。字即名字般若。入般若波羅密門。即觀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實相般若也。故毘盧下。第二明引遮那。又上義證。今即文證。不可得言。即般若相故。般若中廣說無得為般若故。又文殊下。第三引五字證為般若門。然初五字下。第二釋別列中。合為四十二段。今疏有三。初別釋五字。約五字陀羅尼經。而引不空。會通字音。然古諸德。於此經中。不多解釋。靜法有章。名為漩澓。六門分別。一釋名。二體性。三建立。四釋相。五利益。六問答。而其釋相。亦廣引諸經。而不全具。又諸經字音叅雜。以梵音輕重。三藏解釋。不看下義。但取字同。故多乖舛。如涅槃以阿字為噁。此中以囉字為多。此等不以義定。故多譌謬。今亦別有一章。總引十經一論。一興善譯蕐嚴四十二字門。二大般若第四百九十。三引大品般若第八。四放光般若第六。五光讚般若第十。六暜耀經第三。七興善三藏別譯文殊問般若字母。八別譯金剛頂瑜伽字母。九涅槃第八。十即今經。言一論者。即智度論。其五字經。唯釋初之五字。今疏但用大般若。及興善別譯四十二字。以二本多同。初之五字。用五字經。餘文全要。鈔更引證。餘在別章。
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
疏 一阿者。是無生義。以無生之理。統該萬法。故經云。無差別境。而菩薩得此無生。則能達諸法空。斷一切障。故云威力。
鈔 今按定用五字。疏文分二。先別釋五字。後收攝圓融。今初五字。鈔卻廣引五字。分為五段。文皆有三。一牒本經字母。二以彼經義釋之。三會今經之意。今初阿者。即第一牒經字母。即今經云。唱阿字時。今但畧取所牒之字。下四十一字。釋義皆然。二是無生義。即五字經釋義。三以無生之理下。會釋今經。意云。諸法皆悉無生。故無差別。故上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斯人見如來。而大般若金剛頂。全同上釋。大品云。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智論釋云。若菩薩一切語法中聞阿字時。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故。釋曰。論文二節。一隨經釋義。二阿提秦言初下。會釋方言。下四十一字皆然。見此論文。則知四十二字。皆是所依之相。從此入於無得般若。故名為般若之門。放光云。阿者。謂諸法來入。不見有起。光讚云。阿者。因緣之門。一切法已過去者。亦無所起。釋曰。上二經。起即生義。因緣之門。從緣生也。文殊問經云。阿者是無常聲。暜曜云。然此言云無者。是宣無常苦空無我之音。上二經似同小乘之無。若取無彼常等。即與無生義同。此初阿字。上聲短呼。故譯涅槃。噁字當初。雖呼小異。義亦同也。故云噁者。不破壞故。不破壞者。名曰三寶。喻如金剛。亦同無生義。
唱多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無邊差別門。
疏 二多者。彼經第二。當囉字。是清淨無染離塵垢義。今云多者。毘盧遮那經釋多云。如如解脫。金剛頂云。如如不可得故。謂如即無邊差別。故如不可得。此順多字義。應是譯人之誤。囉多二字。字形相近。聲相濫故。若順無塵垢釋。以無邊之門。方淨塵垢。
鈔 二多者。此廣牒經也。彼經第二下。疏釋有五。一依五字釋。二今云多下。按今多釋。三如即無邊差別者。會經也。四應是譯人下。會釋偏正。言字形相近者。今示二梵之形。 @ (多字)。 @ (囉字)。此二小近。聲相濫者。同疉韻故。五若順無塵下。正以囉字會釋經文。以諸經字義。第二多同。故大品云。囉字悟一切法離塵垢故。放光云。二囉者。垢貌。於諸法無有塵。光讚云。是囉之門。法離塵垢。金剛頂云。囉者。一切法離故。涅槃云。囉者。能壞貪瞋癡。說真實法。亦壞塵垢義。智論云。若聞囉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以囉闍。秦言垢故。以上諸經。皆第二囉字。同離垢義。故無惑矣。
唱波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照法界。
疏 三波者。五字經云。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謂真俗雙亡。是真法界。諸法皆等。即是暜照。
鈔 三波者。別譯。及餘經論。多是跛字。今依五字跛字釋義。大般若言。跛者。一切法勝義教。大品云。跛者。第一義故。放光云。跛者。諸法泥洹。最第一義。文殊問經云。出勝義聲。釋曰。上諸經皆獨明第一義。但是所遣。唯金剛頂云。跛者。第一義不可得。則具般若相矣。故疏云。謂真俗雙亡下。會經前二字。以第一義遣俗。今亦無第一義。則復遣真。為雙亡真俗。是真法界。上即所照。從諸法皆等下。含暜照義。智論云。若聞跛字。即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以波囉末陀。秦言第一義故。釋曰。此亦但入第一義耳。
唱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輪斷差別。
疏 四者者。諸法無有諸行。謂諸行既空。故徧摧差別。
鈔 四者。興善譯為左字。義則全同五字經也。文中先釋義。後諸行既空下。會經。大般若云。入者字門。悟一切法遠離生死。若生若死。皆無所得。釋曰。諸行。即生死體也。然諸經多明生死之行。大品涅槃。義當遮字。俱明出世之行。大品云。遮字修不可得。涅槃云。遮者。即是修義。調伏一切諸眾生故。然出世行亦不可得。方為般若之門耳。智論云。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法諸行皆悉非行。以遮利夜。秦言行故。
唱那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得無依無上。
疏 五那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謂性相雙亡。故無所依。能所詮亡。是謂無上。
鈔 五那者。別譯為曩。字義全同。文中先依五字釋義。後謂性相雙亡下。會釋經文。諸經多是那字。大般若云。聞那字門。入一切法遠離名相。若名若相。皆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故。大品云。那字門。諸法離名。性相不同不失故。放光云。那者。謂於諸法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光讚云。是那之門。一切諸法。離諸名字。計其本淨而不可得。涅槃云。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喻如門閫。釋曰。真實三寶。永離名相。智論云。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是不失。不來不去。以那素。秦言不故。
疏 遮那經中字義。與此無殊。下多依彼經。及阿目佉所譯。則梵音輕重有殊。釋義無別。
鈔 遮那經下。會釋二文。亦是結前生後。結前五字。生後餘三十七字。多依彼經。即毘盧遮那經。及阿目佉所譯。即別譯蕐嚴四十二字門。此別譯義。既與大般若同。則是依大般若。而有二三字音小異。故不言依耳。然阿目佉別譯。皆先牒經般若之名。而別名為先。後方釋義。次下當見。
唱邏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離依止無垢。
疏 六邏字。悟一切法離世間故。愛支因緣永不現故。離世故無依。愛不現故無垢。
鈔 六邏字。彼為攞字。云稱攞字時。入無垢般若波羅密。悟一切法出世間故。愛支因緣永不現故。釋曰。今疏但引釋義。更不引經。彼與今經全同。但此別名在下。彼別名在上耳。然大品放光等。多為邏字耳。智論云。聞邏字。即知一切法離輕重相。以邏此云輕故。意明有惑為重。斷即為輕。今不可得。亦無輕矣。即無無明盡也。
唱拖(輕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不退轉方便。
疏 七柂字。悟一切法調伏寂靜。真如平等。無分別故。方為不退轉方便。
鈔 七柂字。別譯為娜字。大品為陀字。放光為柂。義皆同也。文中先釋義。後方為不退轉下。會經也。智論云。若聞陀字。知一切法善相。以陀摩。秦言善故。釋曰。調伏寂靜。真如平等。善之極也。
唱婆(蒲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金剛場。
疏 八婆字。悟一切法離縛解故。方入金剛場。
鈔 八婆上聲字。別譯及般若。皆為麼字。與蒲我反大同。文中先釋義。後方入金剛場者。會經。如佛入金剛三昧。斷為金剛。或在金剛場。則無縛解為真斷也。智論云。若聞婆字。知一切法無縛脫。以婆他。此言轉故。
唱荼(徒解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曰普輪。
疏 九荼字。悟一切法離熱矯穢。得清涼故。是暜摧義。
鈔 九荼字。別譯為拏字。二俱上聲。大品放光。亦為荼字。文中先釋義。後是暜摧義。即會經也。智論云。若聞荼字。即知諸法不熱。天竺荼闍陀。秦言不熱故。
唱沙(史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為海藏。
疏 十沙字。悟一切法無罣礙故。如海含像。
鈔 十沙字。史我切。別譯為灑字。大品放光等。皆為沙字。文中先釋義。後如海含像者。會經。像之與水。不相礙故。智論云。若聞沙字。即知人身六種之相。以沙。此言六故。釋曰。以大品云。沙字門。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即內六處為六自在王。心海湛然。不礙見聞覺知。猶如湛海。不礙像故。
唱縛(房可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生安住。
疏 十一縛字。悟一切法言語道斷故。能徧安住。
唱哆(都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圓滿光。
疏 哆字。悟一切法真不動故。不動。則圓滿發光。
鈔 十二哆字。從不動則圓滿發光。會經也。如密室燈定。如止水影圓。契於如如。知無動矣。智論云。若聞哆字。即知諸法在如中不動。以多他。秦言如故。
唱也(以可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差別積聚。
疏 也字。悟如實不生故。則諸乘差別積聚。皆不可得。
唱瑟吒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光明息煩惱。
疏 瑟吒字。悟一切法。制伏任持。相不可得故。暜光朙。即能制伏。任持煩惱。即所制伏。息即伏義。
唱迦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無差別雲。
疏 迦字。悟作者不可得。則作業如雲。皆無差別。
鈔 十五迦字。悟作者不可得。此字上畧一切法。下猶有不可得。此後諸字。皆上有悟一切法。下有不可得。疏文從簡。故竝畧之。下方總說耳。從則作業如雲下。會經。
唱娑(蘇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降霔大雨。
疏 娑(上)字。即時平等性。
鈔 十六娑字。但有釋義。具云。悟一切法時平等性不可得故。智論云。若聞娑字。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可得。以薩婆。秦言一切故。釋曰。論云。一切種智故。
唱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大流湍激。眾峯齊峙。
疏 麼字。即我所執性。我慢高舉。若峯齊峙。我慢則生死長流。湍馳奔激。
鈔 十七麼字者。大品云。麼即悟一切法我所執性不可得。我慢高舉下會經。智論云。若聞麼字。知一切法離我所義。以麼迦。秦言我所故。
唱伽(上聲輕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安立。
疏 伽字。即一切法行取性。
鈔 十八伽字。別譯為誐字。義亦全同。易故不會經。若欲會者。以行取故。而能安立。智論云。若聞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以伽陀。秦言底故。釋曰。行取。即生死底甚湥故。
唱他(他可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真如平等藏。
疏 他字。即是處所性。
鈔 十九他字。疏但釋義。易不會經。會者。真如平等。是所依處。出生一切。終歸此故。智論云。若聞他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以多他阿伽度。秦言如去故。如去即是處所。如來時去故。
唱社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入世間海清淨。
疏 社字。即能所生起。
鈔 二十社字。別譯為惹字。但舉其義。若會經者。有能有所。是世間海。故賢首品。能緣所緣力。一切法出生。速滅不蹔停。念念悉如是。今不可得。成般若矣。
唱鎻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念一切佛莊嚴。
疏 鎖字。即安隱性。
鈔 二十一鎖字。別譯是娑嚩字。若會經者。念佛莊嚴。最安隱故。
唱柂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觀察簡擇一切法聚。
疏 柂字。即能持界性。
鈔 二十二柂字。別譯為馱字。義必然者。以第七亦有柂字。注之為上故。然經云。簡擇法聚。即能持界性。法聚差別。即是界義。各各持自性也。智論云。若聞馱字。知一切法性不可得。以馱摩。此云法故。
唱奢(口何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隨順一切佛教輪光明。
疏 奢字。即寂靜性。
鈔 二十三奢字。別譯為捨。大般若亦云捨。涅槃云奢。若會經者。寂靜則順佛教。智論云。若聞賖字。即知諸佛寂滅相。以賖多都餓。此云寂滅故。
唱佉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修因地智慧藏。
疏 佉字。即如虛空性。
鈔 二十四佉字。若會經者。智慧等空。故能含藏。智論云。若聞佉字。知一切沄等於虛空。不可得義。以呿伽。秦言虛空故。
唱叉(楚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息諸業海藏。
疏 叉字。即盡性。
鈔 二十五叉。別譯為漩澓字。若會經者。業海湥廣。無不包含。非是無為。終竟須盡。智論云。若聞叉字。則知一切法盡不可得。以叉耶。秦言盡。
唱娑(蘇紇切)多(上聲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蠲諸惑障。開淨光明。
疏 娑多字。即任持處非處。令不動性。惑障為非處。開淨光朙為其處。
鈔 智論云。若聞娑多字。即知諸法邊不可得。以阿利迦多度求那。秦言是事邊不可得。釋曰。以大品云。多字門諸法有不可得。故論為此釋。以有即有邊。必對無故。有是妄惑。故為非處。以為有邊。無是真空。故名為處。故為無邊。惑智雙絕。即不可得。
唱壤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作世間智慧門。
疏 壤字。即能所知性。
鈔 二十七壤字。(輕呼)別譯為孃字。若會經者。能所知性。即智慧門。能知為智慧。智慧即門。所知為智慧。智慧之門。智論云。若聞惹字。即知一切法中無智相。以惹那。秦言智故。釋曰。但有能知。必有所耳。
唱曷攞多(上聲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生死境界智慧輪。
疏 曷攞多字。即執著義性。執著為生死境義。即智慧輪。
鈔 言境義者。總有四義。一文義。是所詮義。二境義。是所緣境。三道理義。謂若無常等。四性義。即第一義空。今是第二。生死是果。執著是因。竝是智慧所觀境義。智論云。若聞曷攞多字。即知一切法義不可得。以阿利他。秦言義故。
唱婆(蒲餓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智宮殿圓滿莊嚴。
疏 婆字。即可破壞性。圓滿之言。不空譯為道場。然此婆字。宜蒲餓反。諸本多云。蒲我。則與第八不殊。
鈔 二十九婆字。圓滿之言下會經。興善譯為道場者。故彼云。稱婆字時。入一切宮殿道場莊嚴般若波羅密門。以梵云曼茶羅。通圓滿道場二義故。智論云。若聞婆字。了知一切法不可得破壞相。以婆伽。秦言破故。釋曰。經中宮殿莊嚴。以從緣故。亦可破壞。以不可得。即非莊嚴。方為圓滿。成般若矣。
唱車(上聲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修行方便藏各別圓滿。
疏 車字。即欲樂覆性。
鈔 三十車字。別譯為縒。若會經文。既方便隨喜樂。故各別圓滿。智論云。若聞車字。即知一切法無所去。以伽車。秦言去故。
唱娑(蘇紇切)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隨十方現見諸佛。
疏 娑麼字。即可憶念性。
唱訶婆(訶婆二字皆上聲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觀察一切無緣眾生。方便攝受。令出生無礙力。
疏 訶婆字。即可呼召性。無緣。召令有緣故。
鈔 三十二訶婆字。別譯為訶嚩。文中釋義。無緣召令有緣。即會經也。
唱縒(七可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
疏 縒字。即勇徤性。
鈔 若會經者。勇徤。方能修入功德。智論云。若聞縒字。知一切法無慳無施。以末縒羅。秦言慳故。釋曰。無慳最勇徤。施為行首。勇而能行。故偏說耳。
唱伽(上聲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持一切法雲堅固海藏。
疏 伽字。即厚平等性。
鈔 三十四伽字。若會經者。如地之厚。平等能持。亦能含藏。如海平等。能持能包雲雨說法。智論云。若聞伽字。即知諸法不厚不薄。以伽那。秦言厚故。釋曰。厚薄之事。事則已入般若矣。
唱吒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隨願普見十方諸佛。
疏 吒字。即積集性。
鈔 三十五吒字。別譯為姹(上聲)字。若會經者。積集念佛。故能暜見。
唱拏(乃可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觀察字輪有無。盡諸億字。
疏 拏字。即離諸諠諍。無往無來。行住坐臥。謂以常觀字輪故。
鈔 三十六拏字。先釋義。後謂以常觀下會經。智論云。若聞拏字。即知一切法及眾生。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臥不立。眾生空法空。以南天竺云拏。秦言不故。釋曰。去等即是諠諍。無即是不。上二俱不可得。方為般若。
唱娑(蘇紇切)頗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化眾生究竟處。
疏 娑頗字。即徧滿果報。
鈔 三十七娑頗字。別譯但云頗字。若會經者。化生究竟。方為徧滿果報。智論云。若聞頗字。即一切法因果皆空。以頗羅。秦言空故。釋曰。因果俱空。方為圓滿。亦不可得。
唱娑(同前音)迦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廣大藏無礙辯光明輪徧照。
疏 娑迦字。即積聚蘊性。
鈔 三十八娑迦字。別譯為塞迦。若會經者。蘊積為廣大藏無礙光輪所積蘊也。智論云。若聞歌字。即知一切法五眾不可得。以歌大。秦言眾故。釋曰。五眾即五蘊也。畧舉一蘊耳。
唱也(夷舸切)娑(蘇舸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宣說一切佛法境界。
疏 也娑字。即衰老性相。
鈔 三十九也娑字。若會經者。衰老性。即佛法境界。兼餘老死者。菩薩勇猛觀境也。
唱室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於一切眾生界法雷徧吼。
疏 室者字。即聚集足迹。謂聚集即一切眾生。法雷即是足迹。
鈔 四十室者字。別譯云室左。文中先釋義。謂聚集即下。會經。法雷即是足迹者。佛所行迹故。智論云。若聞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動相義。以遮邏。秦言動故。釋曰。以大品云。遮字門。諸法行不可得。行即動義。足即能行。即因行有迹。迹為所行。若依此義。法雷徧吼。即行法也。
唱侘(恥加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無我法。開曉眾生。
疏 侘字。即相驅迫性。謂無我曉之。即為驅迫。
鈔 四十一侘。別譯為吒。文中先釋義。後謂無我下。會經。智論云。若聞吒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以吒羅。秦言岸故。釋曰。即無我驅迫。令至彼岸。亦不可得。若約表位。此當等覺故。法身欲滿。始本欲齊。故亡二岸。
唱陀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法輪差別藏。
疏 陀字。即究竟處所。謂此究竟處。含藏一切法輪。然新譯乃是茶字。去聲引之。
鈔 四十二陀。(引聲)文中先釋義。後謂此究竟下會經。從然新譯下。會經字音。即興善別譯也。智論云。若聞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以彼茶。秦言必故。釋曰。唯至究竟。為必不可得。故般若中。以無所得。則得菩提。又約表位。此四十二。當玅覺故。大品云。茶字門。入諸法邊竟處。光讚云。是陀之門。一切法究竟邊際。盡其處所。無生無死。無有作者。皆菩提意也。若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初阿。最後茶。
疏 上來從娑字來。皆上有悟一切法。下有不可得言。今竝畧之。若具。皆如瑟吒字耳。其中難者已釋。餘以經疏相對。文竝可知。更有對會。及修觀儀所得功德。竝別章具也。
鈔 更有對會下。指廣在餘。於中有三。一對會同異。前已會竟。二修觀儀式。三所得功德。後之二門。皆興善別譯。今當敘之。先明所得功德者。彼文結云。又善男子。如是字門。是能悟入法界邊際。除如是字。表諸法門。更不可得。何以故。如是字義。不可宣說。不可顯示。不可執取。不可了持。不可觀察。離諸相故。善男子。譬如虛空。是一切佛所歸趣處。此諸字門。亦復如是。諸法空義。皆入此門。方得顯了。若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入諸字門。得善巧智。於諸言音所詮所表。皆無罣礙。於一切法平等空性。盡能證持。於眾言音。咸得善巧。若菩薩摩訶薩能聽如是入諸字門。即顯字印。聞已受持。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不貪名利。由此因緣。得二十種功德。何等二十。謂得強憶念。得勝慚愧。得堅固力。得法旨趣。得增上覺。得殊勝慧。得無礙辨。得總持門。得無疑惑。得違順不生恚愛。得無高下平等而住。得於有情言音善巧。得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緣起善巧。因善巧。緣善巧。得法善巧。得根勝劣智善巧。得他心智善巧。得觀星曆善巧。得天耳智善巧。宿住隨念智善巧。神境智善巧。生死智善巧。漏盡智善巧。得說處非處智善巧。得往來威儀施說善巧。是為得二十種殊勝功德。大般若。放光。光讚。大同於此。第三修觀儀式者。彼文標名。大方廣佛蕐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釋云。夫欲頓入一乘修習毘盧遮那如來法身。觀者。先應發起暜賢菩薩微玅行願。復應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悟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者。最初於空閒處。攝念安心。閉目端身。結跏趺坐。運心暜緣無邊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徧於一一佛菩薩前。殷勤恭敬。禮拜旋繞。又以種種供具雲海。奉獻如是一切聖眾。廣大供養已。復應觀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徧照。猶如虛空。復應湥起悲念。哀愍眾生。不悟自心。輪廻諸趣。我當暜化拔濟。令其開悟。盡無有餘。復應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佛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瑩徹清淨。廓然周徧。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空。無有邊際。復於月輪內。右旋布列四十二梵字。悉皆金色。放大光明。照徹十方。分明顯現。一一光中。具無量剎海。一一剎海。有無量諸佛。一一諸佛。有無量聖眾。前後圍繞。坐菩提場成等正覺。智入三世。身徧十方。轉大法輪。度脫羣品。悉令現證無住涅槃。復應悟入般若波羅密四十二字門。了一切法。皆無所得。能觀法界。悉皆平等。無異無別。修瑜伽者。若能與是旋陀羅尼觀行相應。即能現證毘盧遮那如來智身。於諸法中。得無障礙。
善男子。我唱如是字母時。此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
疏 結云四十二門者。謂表四十二位故。故智論中。諸位圓融。朙初阿。具後諸字。
*第四謙推。
善男子。我唯知此善知眾藝菩薩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於一切世出世間善巧之法。以智通達到於彼岸。殊方異藝咸綜無遺。文字筭數蘊其深解。醫方呪術善療眾病。有諸眾生鬼魅所持。寃憎呪詛。惡星變怪。死屍奔逐。癲癇羸瘦。種種諸疾。咸能救之使得痊愈。又善別知金玉珠貝。珊瑚璢璃。摩尼硨磲。雞薩羅等一切寶藏出生之處。品類不同。價直多少。村營鄉邑。大小都城。宮殿苑園。巖泉藪澤。凡是一切人眾所居。菩薩咸能隨方攝護。又善觀察天文地理。人相吉凶。鳥獸音聲。雲霞氣候。年榖豐儉。國土安危。如是世間所有技藝。莫不該練盡其源本。又能分別出世之法。正名辯義。觀察體相。隨順修行。智入其中。無疑無礙。無愚闇。無頑鈍。無憂惱。無沈沒。無不現證。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疏 謙推中。推勝。即就其所知眾藝。寄勝推之。不捨世俗。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會同般若之門。
*第五指後。
善男子。此摩竭提國有一聚落。彼中有城名婆呾那。有優婆夷號曰賢勝。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疏 婆怛那。此云增益。以無盡三昧能出生故。友名賢勝者。賢猶直善。無依道場。直善之最故。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知藝之足。繞無數帀。戀仰辤去。
論 徧友云。此有童子。名善知眾藝。學菩薩字智者。明徧友是師。童子是學者。依教立名。即如此方孔丘門人顏囘之流。善財致敬。申請所求。童子眾藝云。我得菩薩解脫。名善知眾藝。我恆唱持此之字母。唱阿字時。此云無也。入般若波羅密門。名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朙達一切法空門。是菩薩威力。斷一切障。入無功智。徧法界眾生界故。唱多字時。入般若波羅密門。名無邊差別境。是朙一切諸有。是差別智。是暜賢行。徧知一切三界六道眾生中。法則行解。及所宜應化。如是總有四十二般若波羅密門為首。名為字母。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密門。如文自具。
*第四賢勝優婆夷。幻智無依善友。
向聚落城。至賢勝所。禮足圍繞。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疏 初二可知。
賢勝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依處道場。既自開解。復為人說。又得無盡三昧。非彼三昧法有盡無盡。以能出生一切智性眼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耳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鼻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舌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身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意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功德波濤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智慧光明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速疾神通無盡故。
疏 三授已法門中二。初得解脫。後得三昧。今初直就經文。內外無依。即是道場。賢首云。梵名那阿賴耶曼茶羅。那者。此云無也。不也。阿賴耶。云依處也。依止也。曼茶羅。云道場也。圓場也。謂無阿賴耶染分依處。而有淨分圓場。出生勝德。不可窮盡。即轉依究竟。顯德無盡故也。下二句。即二利之用。後得三昧。先名。後非彼下用。即為釋名。於中初揀濫。後以能下。顯是。謂體則雙超盡及無盡。但從用出生。說無盡耳。然則二門相成。無依道場即空如來藏。無盡三昧即是不空。要心無依。契於本空。方見不空。具性功德。故云出生智性眼等。息妄顯出。故曰出生。出非本無。猶稱智性。
善男子。我唯知此無依處道場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一切無著功德行。而我云何盡能知說。善男子。南方有城。名為沃田。彼有長者。名堅固解脫。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爾時善財禮賢勝足。繞無數帀。戀慕瞻仰。辤退南行。
疏 指後云沃田者。是南天竺。近水沃潤故。顯無念定水。能滋長故。長者名堅固解脫者。無著清淨。惑不能壞。即解脫故。
論 賢勝優婆夷者。朙世醫方眾術。世及出世。莫不總朙。安物養生。無法不了。以居塵俗。方便利生。或作博說世筮。玄占未達。或作良醫善藥。救世不安。辨寶物以定真偽。刊名言而釋文義。奇才異智。莫不暜朙。鬼魅眾邪。皆能制伏。含暜賢之智海。等文殊之法身。佛果處躬。化靈萬有。無方不至。無剎不周。無行不行。無生不濟。為慈悲故。現作女身。智無不朙。號為賢勝。主禪波羅密門。城名婆怛那者。此云喜增益。此以德立名。以多饒益人。多增喜事。雞薩羅寶。此寶為師子旋毛。得無依處道場者。法無依處。身亦無依。徧萬行故。行無體故。居南印度。
*第五堅固長者。幻智無著善友。
到於彼城。詣長者所。禮足圍繞。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長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著念清淨莊嚴。我自得是解脫已來。於十方佛所勤求正法無有休息。善男子。我唯知此無著念淨莊嚴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獲無所畏大師子吼。安住廣大福智之聚。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即此城中有一長者。名為妙月。其長者宅常有光明。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堅固足。繞無數帀。辤退而行。
疏 示法門中。先顯名。無著約境。離所知故。無念約心。心體離念。故無煩惱。二障永盡。是曰清淨。淨則能嚴法身。後我自得下。彰用。既二障不生。則無愛見。故無求求法。無厭無休。
鈔 第五堅固長者。無念約心者。即以無字兩用。若無著念三字連釋。則無著約止。而不礙念念明記。即止觀雙行也。亦離二障。則以智斷而嚴法身。三德僃矣。
論 南方有城名為沃田者。以約此善友。以智德澤資也。人多善增德厚。以立其名。故長者名堅固解脫者。朙求法無懈。如下自言。爾時善財詣彼致敬。申請所求。長者云。我得無著清淨念莊嚴。朙第六般若。無相智慧。莊嚴諸念。即於一切法。念自無著也。
*第六玅月長者。幻智智光善友。
向妙月所禮足圍繞。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妙月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淨智光明。善男子。我唯知此智光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證得無量解脫法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長者名無勝軍。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是時善財禮妙月足。繞無數帀。戀仰辤去。
疏 真智廓妄。名為淨智。後智照法。名為智光。能淨能光。若秋空滿月。故名玅月。
論 此城中有一長者名玅月者。朙此中長者。會第六無相智慧門。以方便波羅密為一體故。朙十地已前第六地。三空無相智慧門。是出世間解脫。十地已後。十一地中三空寂滅智慧門。是處世間成第七方便波羅密。與大慈悲。一體無二。以從大慈悲母智幻所生此最後地。十住十地中七八二位相融。此十一地中六七兩位。和融一體。須知升進。形勢如是。善財往詣致敬頂禮。申請所求。玅月長者云。我唯知此淨智光朙解脫者。是玅月長者。約德立名。慈悲智光。是破惑義。以破世間眾生惑故。因慈悲利生破惑立名。此朙三空慈悲淨智總一體用圓滿故。
*第七無勝軍長者。幻智無盡相善友。
漸向彼城。致長者所禮足圍繞。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長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盡相。我以證此菩薩解脫。見無量佛。得無盡藏。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相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限智無礙辯才。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城南有一聚落。名之為法。彼聚落中有婆羅門。名最寂靜。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無勝軍足。繞無數帀。戀仰辤去。
疏 法門之名。即所成德相。無窮盡故。我以證下。以用釋名。得無盡藏。謂聞諸玅法。又諸心境。無非佛法故。若佛若法。皆無有盡。既見佛得法無盡。故無能勝。眾德所聚。從喻如軍。亦能勝諸魔軍故。皆從體出。故城名出生。
論 南方者。依初釋。有城名出生者。表第八願波羅密。出生諸法。及眾行故。長者名無勝軍者。表勝一切無朙憍慢生死邪見惡賊魔軍故。善財往詣禮敬。申請所求。長者答云。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盡相者。朙一切心境總如來相。於一毛處。念念出生無盡諸相。無念理中。智幻所生。何有盡相。
*第八最寂靜婆羅門。幻智誠願語善友。
漸次南行。詣彼聚落。見最寂靜。禮足圍繞。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婆羅門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誠願語。過去現在未來菩薩。以是語故。乃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無已退。無現退。無當退。善男子。我以住於誠願語故。隨意所作。莫不成滿。
疏 授法中。先標名。有二義故。一始終無妄故。如從初發心。立弘誓言。必如言行。不乖先語故。二者隨行不虛故。如忍辱仙人。言我不瞋。令身還復。後過去下。以用釋名。既如次釋前二義。虛誑言息。故云寂靜。寂靜即為淨行。言行君子之樞機。苟能誠實。斯則可法。故城名為法。
鈔 第八最寂靜。即如次釋前二義者。先釋始終無妄。後善男子我以住是下。釋隨行不虛。心行稱言。故所作成滿。通二利滿。虛誑言息下。以法釋名。於中初釋最寂靜。次寂靜即為淨行。釋婆羅門。後言行君子之樞機下。釋其城名。然此一句。即周易繫辭。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制動之主)。樞機之發。榮辱之主。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雖為外典。意與斯合。但所行內外異耳。
善男子。我唯知此誠語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與誠願語行止無違。言必以誠。未曾虗妄。無量功德因之出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彼有童子。名曰德生。復有童女。名為有德。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疏 指後云玅意蕐門者。玅意蕐者。即蘇滿那蕐。其城門側有之故。亦在南天。當受其訓。得求友之玅意。勝因之蕐故。童子表於淨智。智則萬德由生。童女表於淨悲。悲為眾德之本。以悲智相導。故二人同會。會緣之終。此二滿故。將見慈氏紹佛位故。
鈔 會緣之終。此二滿者。即悲智滿。言將見慈氏紹佛位者。慈氏悲滿。佛位智滿耳。
時善財童子。於法尊重。禮婆羅門足。繞無數帀。戀仰而去。
論 此城南有一聚落名為法者。眾人所居。名之聚落。以無體性。名之為法。取其寂靜。名之中有。婆羅門名最寂靜者。姓之及名。總皆寂靜。表力波羅密。隨俗不俗。眾會不諠。名為力用自在。善財往詣致敬頂禮。申請所求。云我得菩薩解脫名誠願語者。誠是實也。朙所願依言誠實。無虛妄言。此是信士。語從心願。所言依真。而無虛誑。語言體真也。所願皆真。故名句文及聲。言辭及所說。一切皆性真故。此為解脫。此是法師位。表法界為聚落。一切言說自真。人法悉皆如。然表言不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