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之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

*第四彌伽。寄生貴住。亦具六分。第一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門。深信趣入。專念於佛不斷三寶。歎離欲性。念善知識。普照三世。憶諸大願。普救眾生不著有為。究竟思惟諸法自性。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於一切佛眾會道場心無所著。漸次南行。至自在城求覓彌伽。

疏 於中二。先念前友教。十句初總。即前所得法門。深信已下。皆別起觀修。文顯可知。

鈔 寄生貴住者。生佛法家。種性尊貴故。

疏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第二見敬諮問。

乃見其人於巿肆中。坐於說法師子之座。十千人眾所共圍繞。說輪字莊嚴法門。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帀。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流轉於諸有趣。常不忘失菩提之心。云何得平等意。堅固不動。云何獲清淨心。無能沮壞。云何生大悲力。恒不疲勞。云何入陀羅尼。普得清淨。云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於一切法離諸闇障。云何具無礙解辯才之力。決了一切甚深義藏。云何得正念力。憶持一切差別法輪。云何得淨趣力。於一切趣普演諸法。云何得智慧力。於一切法悉能決定分別其義。

疏 於中三。初見。次敬。後而作下諮問。於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我下。正問。有十二句。初二句總。餘十句別。釋通橫豎。橫釋可知。豎配十地。一證發心故不退。二不誤犯故。三得禪定故。四精進故。五入俗故須總持。六般若現故。七權實雙行為甚湥義。得觀察智慧地。故具足辯才。八無功用。方為正念。九力增上故。十智增上故。

*第三稱讚授法中二。先稱讚法器。後授己法門。前中二。初審定。

爾時彌伽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敬讚。於中二。先敬。

彌伽遽即下師子座。於善財所。五體投地。散金銀華無價寶珠。及以上妙碎末栴檀。無量種衣以覆其上。復散無量種種香華。種種供具。以為供養。

疏 所以師禮資者。以菩提心是佛因故。能廣出生諸功德故。故法界無差別論云。敬禮菩提心者。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以希現故。滿月由此故。又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是故我禮初發心。況未說法。未定為師。後授己法。方升本座。不乖重法。前諸知識不爾者。為僧敬俗。事不便故。

*後讚中二。先讚發心。後讚其求友。前中二。初總讚。

然後起立而稱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別讚。

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為不斷一切佛種。則為嚴淨一切佛剎。則為成熟一切眾生。則為了達一切法性。則為悟解一切業種。則為圓滿一切諸行。則為不斷一切大願。則如實解離貪種性。則能明見三世差別。則令信解永得堅固。則為一切如來所持。則為一切諸佛憶念。則與一切菩薩平等。則為一切賢聖讚喜。則為一切梵王禮覲。則為一切天主供義。則為一切夜叉守護。則為一切羅剎侍衛。則為一切龍王迎接。則為一切緊那羅王歌詠讚歎。則為一切諸世間主稱揚慶悅。則令一切諸眾生界悉得安隱。所謂令捨惡趣故。令出難處故。斷一切貧窮根本故。生一切天人快樂故。遇善知識親近故。聞廣大法受持故。生菩提心故。淨菩提心故。照菩薩道故。入菩薩智故。住菩薩地故。

疏 於中三。初有十句。因德湥廣。斯德終成。功歸初發。而汝能發。是謂希奇。其相多同初發心品。此中亦具湥直悲心。可以意得。次則為一切下。十王敬護。後則令一切眾生界下。外益眾生。

*第二讚求友。

善男子。應知菩薩所作甚難。難出難值。見菩薩者倍更難有。菩薩為一切眾生恃怙。生長成就故。為一切眾生拯濟。拔諸苦難故。為一切眾生依處。守護世間故。為一切眾生救護。令免怖畏故。菩薩如風輪。持諸世間不令墮落惡趣故。如大地。增長眾生善根故。如大海。福德充滿無盡故。如淨日。智慧光明普照故。如須彌。善根高出故。如明月。智光出現故。如猛將。摧伏魔軍故。如君主。佛法城中得自在故。如猛火。燒盡眾生我愛心故。如大雲。降霔無量妙法雨故。如時雨。增長一切信根芽故。如船師。示導法海津濟處故。如橋梁。令其得度生死海故。

疏 求友中。以菩薩難遇。而能求能遇。故知善財是湥法器。亦預誡求友之心。故解脫處。歷十二年不生疲厭。於中二。初總讚機應難得。二菩薩為下。別讚善友。於中二。先法。後喻。有十三喻。初二喻恃怙。次四喻拯濟。次君喻依處。餘喻救護。

*第二授己法門中二。先現通益物。令其目覩。後升座說授。令其聽聞。今初。

彌伽如是讚歎善財。令諸菩薩皆歡喜已。從其面門出種種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已。諸龍神等。乃至梵天。悉皆來至彌伽之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為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彼諸眾生聞此法已。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疏 言輪字品莊嚴法門者。賢首引日照三藏解云。輪有多義。一約字相。楞伽中云。字輪圓滿。猶如象迹等。二約所詮。盡理圓僃。如輪滿足。三約用。謂玅音陀羅尼。有轉授義。滅惑義。如法輪等。即輪字教法。詮示莊嚴。此釋已佳。今更依毘羅遮那經第五。別有字輪品。彼經云。是徧一切處法門。謂菩薩若住此字輪法門。始從初發玅菩提心。乃至成佛。於是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皆得成就。如最初阿字。即是菩提之心。若觀此字而與相應。即同毘盧遮那法身之體。謂此阿上字輪。猶如孔雀尾輪光朙。圍繞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於佛位。又阿(平聲長呼)娑嚩三字。總攝三部。阿字如來部。娑字蓮蕐部。嚩字金剛部。隨一部中皆有五字。所謂字輪者。從此輪轉而生諸字。輪是生義。如從阿菩提字。即轉生四字。謂一阿字。(上聲長呼)。是修行輪。既已發心。必修諸行。二闇字。是成菩提輪。既修行已。必證菩提。三噁字。是大寂滅涅槃輪。即菩提所至。四惡字。(長呼)。是方便輪。而阿字當中。四字繞之。從下次第右旋。亦如輪相。舉一為例。餘字準之。若行者如是了達。則能入陀羅尼門。旋轉無礙。故名字輪品。種種布列圓位。故名莊嚴。餘如彼釋。其字下湥義。至眾藝中當廣分別。所以次前而辨斯者。前無礙解脫。即無相智光。今將入俗。兼存有無。寄字表義。又為總持。令不失故。既為醫人。亦以字輪消伏障故。聖教中生。宜持字故。

*第二升座說授。

彌伽於是還升本座。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語言。諸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樓。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諸梵天所有語言。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亦如是。

疏 玅音陀羅尼者。標名。能分別下。顯用。此玅音持。即前輪字法門。然字即四十二字。音即十四音。謂哀阿億伊等。以十四音徧入諸字。故出字無盡。若於音窮玅。則善萬類之言。究聲明之論耳。二處互舉。理實相成。

*第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普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種種施設海。種種名號海。種種語言海。能普入說一切深密法句海。說一切究竟法句海。說一切所緣中有一切三世所緣法句海。說上法句海。說上上法句海。說差別法句海。說一切差別法句海。能普入一切世間呪術海。一切音聲莊嚴輪。一切差別字輪際。如是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說。

疏 推勝中二。先謙己結前。言光朙者。智鑒玅音故。後如諸下仰推勝進。別有十四句。前四可知。五詮湥密故。六無餘說故。七法融時法故。八勝故。九勝中勝故。次三可知。十三十四。即前所得。而言際者。窮理盡性故。

*第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從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彼有長者。名曰解脫。汝詣彼問。菩薩云何修菩薩行。菩薩云何成菩薩行。菩薩云何集菩薩行。菩薩云何思菩薩行。爾時善財童子。以善知識故。於一切智法。深生尊重。深植淨信。深自增益。禮彌伽足。涕泗悲泣繞無量帀。戀慕瞻仰。辤退而行。

疏 住林者。方便具足住。眾德建立故。年耆德艾。事長於人。故稱長者。於其身內。現無邊佛境。定用自在。故名解脫。表此住位所修善根。皆為度脫一切眾生。乃至令證大涅槃故。第六戀德禮辭。可知。

論 彌伽速自下座。五體投地。致敬善財。言遽者。疾也。朙彌伽敬能發大菩提心者。與十方諸佛同一體性。同一智慧。同一解脫。人天所依。何得不敬。以善財先於前三善知識。已得出世菩提心。已得同於十方諸佛法身根本智。至彌伽所。學世間差別言音名字句義智。朙世間俗智。敬出世間真智慧故。以朙約真而有世間俗智。即真俗自在故。故城名自在。是以彌伽敬彼善財所得諸佛出世間智慧。是世間智慧根本故。是以敬之。以表俗諦差別智。敬真諦根本智。以俗智是根本智中起故。令後學者貴出世道根本智故。以根本智與一切眾生作無朙生死之因果。善財初覺。彌伽敬之。十方一切諸菩薩。恆常頂禮初發心。以貴初覺根本智。是出三界智慧相應。與一切諸佛智慧解脫同一體性故。暜賢行海因玆而起。是故彌伽敬之而禮。又表無知法慢故。又此第四生貴住。朙三界業謝。名生在佛家故。第四地亦名生在佛家。與此住位。同知同得。同見其法。依本而安立之。修學者。初生後熟。輪字品莊嚴法門者。朙於一名字法門。於一音聲。言音無二體。名字無二性。莊嚴種種名字以為助伴。而與人天六道眾生說種種法門。令生歡喜。令得解脫。然其不離無聲一聲。無名一名。為隨順眾生世間言詞故。說一切世間諸法無時。即以無名字為主。即以有一切出世間法而為莊嚴。若說無有出世間法時。即有一切世間為莊嚴。如是互為主伴。互為莊嚴。有無緣起。皆無自性。將用教化眾生。隨根開解。令得解脫。眾生及名字言音。皆無自性。以此名字圓滿清淨音聲輪無所障礙。以一音聲。說無量名。皆以一音聲。與無量名無量字作體故。即無量名無量字總是一字故。以聲性無體故。無量名字。與一切聲作體故。即以名字體。自無能所分別性相故。以眾生自無性故。以此無聲之聲。無名之名。無說之說。教化一切無性眾生。令其破業。至其本地。又以無依之智。無聲之聲。無名之名。猶如虛空。徧一切六道眾生音聲。同其類音。為其說法。令其歡喜。然身心智慧。名字六根。總無受者說者。然一字中。徧含多字之義。互為主伴。然亦各不相知。無彼無此故。是故當知。一切名字。皆以有無二字互為緣起。若說一切法有字時。即一切有法自具無故。自相成壤。自有自無自在。說一切法本自無。即有法自具。以有無自相成壞故。即無與有自在。以從有無無體。如法緣生。無盡名言。互為主伴。隨世安立。更相成壞。皆一一字中有無盡義。猶如帝網。影像相入。若究之本源。皆幻緣有。各無主宰。當知名不與聲作聲。聲不與名作字。智慧本無。猶如虛空。徧一切處。等眾生界。以智體性。隨其類音。皆令歡喜而 得解脫。故名玅音陀羅尼光朙法門。此是第四生貴住善知識。以精進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若約智。通修五位。若約位。偏修俗智輪字莊嚴法門。前三善友朙出世智慧。以三比丘表之。此彌伽及解脫長者二人。朙處世間解脫故。還以俗士表之。餘義如文自具。

*第五解脫長者。寄具足方便住。分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諸菩薩無礙解陀羅尼光明莊嚴門。深入諸菩薩語言海門。憶念諸菩薩知一切眾生微細方便門。觀察諸菩薩清淨心門。成就諸菩薩善根光明門。淨治諸菩薩教化眾生門。明利諸菩薩攝眾生智門。堅固諸菩薩廣大志樂門。任持諸菩薩殊勝志樂門。淨治諸菩薩種種信解門。思惟諸菩薩無量善心門。誓願堅固。心無疲猒。以諸甲冑而自莊嚴。精進深心不可退轉。具不壞信。其心堅固。猶如金剛及那羅延無能壞者。守持一切善知識教。於諸境界得不壞智。普門清淨。所行無礙。智光圓滿普照一切。具足諸地總持光明。了知法界種種差別。無依無住。平等無二。自性清淨而普莊嚴。於諸所行皆得究竟。智慧清淨離諸執著。知十方差別法智無障礙。往十方差別處身不疲懈。於十方差別業皆得明了。於十方差別佛。無不現見。於十方差別時。悉得深入。清淨妙法。充滿其心。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恒普入平等境界。如來智慧之所照觸。一切智流。相續不斷。若身若心不離佛法。一切諸佛神力所加。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成就大願。願身周徧一切剎網。一切法界普入其身。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徧推求解脫長者。

疏 於中二。先思念前教。於中亦二。初十一句。思修前法。初總餘別。後誓願堅固下。顯修之益。

鈔 寄具足方便住者。帶真隨俗。習無量善巧。化無住故。

疏 二漸次下。趣求後友。十二年者。昔云。自分勝進。各修六度故。亦顯徧觀十二住故。亦表不住十二緣故。故云遊行。若不住緣。則得解脫。故下云得見。

*第二見敬諮問中三。初朙見敬。

既得見已。五體投地。起立合掌。白言。聖者。我今得與善知識會。我獲得廣大善利。何以故。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難可逢值。難得共居。難令喜悅。難得隨逐。我今會遇。為得善利。

疏 見敬而自慶者。希望多年故。

*二自陳發心。

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事一切佛故。為欲值一切佛故。為欲見一切佛故。為欲觀一切佛故。為欲知一切佛故。為欲證一切佛平等故。為欲發一切佛大願故。為欲滿一切佛大願故。為欲具一切佛智光故。為欲成一切佛眾行故。為欲得一切佛神通故。欲具一切佛諸力故。為欲獲一切佛無畏故。為欲聞一切佛法故。為欲受一切佛法故。為欲持一切佛法故。為欲解一切佛法故。為欲護一切佛法故。為欲與一切諸菩薩眾同一體故。為欲與一切菩薩善根等無異故。為欲圓滿一切菩薩波羅蜜故。為欲成就一切菩薩所修行故。為欲出生一切菩薩清淨願故。為欲得一切諸佛菩薩威神藏故。為欲得一切菩薩法藏無盡智慧大光明故。為欲得一切菩薩三昧廣大藏故。為欲成就一切菩薩無量無數神通藏故。為欲以大悲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皆令究竟到邊際故。為欲顯現神變藏故。為於一切自在藏中悉以自心得自在故。為欲入於清淨藏中。以一切相而莊嚴故。

疏 發心中先總。後為欲下。別陳發心之相。於中三。初欲上窮佛境。二為欲聞一切下。欲罄盡法源。三為欲與一切下。欲齊菩薩行。亦僧寶境。文竝可知。

*三方陳請問。

聖者。我今以如是心。如是意。如是樂。如是欲。如是希求。如是思惟。如是尊重。如是方便。如是究竟。如是謙下。至聖者所。我聞聖者善能誘誨諸菩薩眾。能以方便闡明所得。示其道路。與其津梁。授其法門。令除迷倒障。拔猶豫箭。截疑惑網。照心稠林。浣心垢濁。令心潔白。使心清淨。正心諂曲。絕心生死。止心不善。解心執著。於執著處令心解脫。於染愛處使心動轉。令其速入一切智境。使其疾到無上法城。令住大悲。令住大慈。令入菩薩行。令修三昧門。令入證位。令觀法性。令增長力。令修習行。普於一切其心平等。唯願聖者為我宣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隨所修習。疾得清淨。疾得明了。

疏 於中亦三。初結前生後。謂結前發心之相。便為請問之端。故云以如是心。至聖者所。二我聞聖者下。讚能誘誨。三唯願聖者下。請說所疑。

鈔 謂結前發心之相者。如前經言。為欲入於清淨藏中。以一切相而莊嚴故。即為請問。云何得入於清淨藏中等。餘皆倣此。

*第三正示法界。分二。初入定默示。後出定言答。今初。

時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故。即入菩薩三昧門。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入此三昧已。得清淨身。於其身中。顯現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佛。及佛國土眾會道場種種光明諸莊嚴事。亦現彼佛往昔所行神通變化一切大願助道之法。諸出離行清淨莊嚴。亦見諸佛成等正覺。轉妙法輪。教化眾生。如是一切。於其身中。悉皆顯現無所障礙。種種形相。種種次第。如本而住不相雜亂。所謂種種國土。種種眾會。種種道場。種種嚴飾。其中諸佛現種種神力。立種種乘道。示種種願門。或於一世界處兜率宮而作佛事。或於一世界歿兜率宮而作佛事。如是或有住胎。或復誕生。或處宮中。或復出家。或詣道場。或破魔軍。或諸天龍恭敬圍繞。或諸世主勸請說法。或轉法輪。或般涅槃。或分舍利。或起塔廟。彼諸如來於種種眾會。種種世間。種種趣生。種種家族。種種欲樂。種種業行。種種語言。種種根性。種種煩惱。隨眠習氣。諸眾生中。或處微細道場。或處廣大道場。或處一由旬量道場。或處十由旬量道場。或處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由旬量道場。以種種神通。種種言辭。種種音聲。種種法門。種種總持門。種種辯才門。以種種聖諦海。種種無畏大師子吼。說諸眾生種種善根。種種憶念。授種種菩薩記。說種種諸佛法。彼諸如來所有言說。善財童子悉能聽受。亦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三昧神變。

疏 所以此中入定示者。亦顯此位定增上故。文中三。初彰入定因緣。宿善為因。表自修故。後二為緣。主佛威力。表本覺故。文殊念力。顯信智故。已彰善財因文殊故。二即入下。舉定名體。謂暜攝諸剎在於身中。由唯心之智。稱性總持。令如體用。旋轉無礙。故以為名。三入此三昧下。朙定業用。即暜攝等義。於中三。初總朙暜攝。次種種形下。別彰廣多。三彼諸如來所有言下。令善財聞見。

*第二出定言告中四。一朙起定。二告善財下。示定名體。名如來無礙莊嚴者。總有五義。一。一切如來各具一切無礙莊嚴。二。一一如來互徧無礙。三。一切如來莊嚴。悉入長者之身。四。長者徹見十方佛海。五。長者智持不以為礙。故無礙言。兼得旋持。不違上文經家所序。三善男子我入出下。朙定業用。

爾時解脫長者從三昧起。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善男子。我入出此解脫門時。即見東方閻浮檀金光明世界。龍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毗盧遮那藏菩薩而為上首。又見南方速疾力世界。普香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心王菩薩而為上道。又見西方香光世界。須彌燈王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無礙心菩薩而為上首。又見北方袈娑幢世界。不可壞金剛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金剛步勇猛菩薩而為上首。又見東北方一切上妙寶世界。無所得境界眼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無所得善變化菩薩而為上首。又見東南方香燄光音世界。香燈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金剛燄慧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南方智慧日普光明世界。法界輪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現一切變化幢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北方普清淨世界。一切佛寶高勝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法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上方佛次第出現無盡世界。無邊智慧光圓滿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法界門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下方佛光明世界。無礙智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一切世間剎幢王菩薩而為上首。

疏 上三科可知。

*四彰定體相。即無來去。唯心觀故。於中二。一結前所見。體無來往。

善男子。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

疏 所以次前顯此定者。唯心之觀。亦其要故。亦顯此位知眾生界無量無邊。皆心現故。

*二廣顯隨心見佛體相。於中四。一朙隨心念佛。諸佛現前。二正顯唯心。念佛觀體。三以唯心觀。徧該萬法。四結勸修學。令證唯心。今初。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

疏 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何難見哉。

鈔 既了境唯心者。上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言了心即佛者。經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既境即是心。心即是佛。則無境非佛。況心心耶。加以志一不撓。精詣造微。佛應克誠。于何不見。

*二正顯唯心。念佛觀體。

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疏 初總朙相無來往。

鈔 今初。總明無來往者。體性寂滅故。

疏 知一切下。釋其所由。所以上言暜見諸佛。又無來去。其故何耶。了彼相虛。唯心現故。

鈔 了彼相虛唯心現故者。以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體之玅用。能念所念。何動寂之相干。

疏 於中前別顯。後結成。別中文有四對。意含通別。謂通顯唯心。喻無來往。別喻唯心。兼朙不出入等。一如夢對。般舟三昧經云。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云。如舍衛國有女。名曰須門。聞之心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當如是念佛。此正喻體無來往。但隨心變。

鈔 般舟下引證。此經有三卷。題云般舟三昧經。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後魏沙門支婁迦讖譯。在羅閱祇迦鄰竹園說。跋陀和菩薩問。第一問事品。今引亦第一卷。行品第二。佛先令遠惡近善。修此念佛三昧。故舉諸喻。示念佛相。經文浩博。今疏畧引。各當具引一喻。經云。何因緣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於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問。當念彼國。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佛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時常念阿彌陀佛。佛告跋陀和。譬如人臥。即於夢中見有種種金銀珍寶。或復夢見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比。及其覺已。為人說之。如是跋陀和。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當念彼佛。不得缺戒。一心專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亦不見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蔽礙故不見。如是跋陀和菩薩。當如是念。時佛國界。名大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不生彼間佛剎耳。乃見。便於此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法。悉受持得。從三昧起。悉能具足。為人說之。釋曰。次下即有須門女喻。

疏 二水影對中。若月滿秋空。隨水而現。澄潭皎淨。則月影圓朙。水濁波騰。則光昏影散。有水月現。曾何入來。無水影空。未曾出去。雖水中見月。誰能執持。心之定散。準喻思擇。

鈔 然其大意。佛既如影。安有有無。一多。勝劣。去來。入出等相。非空非有。中道觀成。若水喻心性。則佛之月影。皆是眾生真心中物。心佛交徹。真唯心也。

疏 三如幻對。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正喻空有無礙故。即無來去。不妨暜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

鈔 三如幻對。但有通喻。新經別喻云。又知自心。猶如幻術。知一切佛。如幻所作。謂有能幻法。方有幻事。無能念心。無所見佛。

疏中具顯三觀。初空觀。次而不無幻相下。即假觀。後正喻下。中道觀也。

疏 四如響對。以心為緣而佛響應。佛無分別。以佛為緣而心見佛。心何去來。此但總喻緣成之義。

鈔 四如響對。亦唯通喻。新經別喻云。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釋曰。此唯一義。則法身如空谷。自心如發聲。見佛如響應。而疏釋經通相之喻。心佛皆響。故兩句釋之。初喻佛如響。則谷等同上。後以佛為緣下。喻心如響。則以自性清淨心為空谷。佛應為聲。起見佛心。即喻響也。故疏結云。此但總喻緣成之義。然亦聲谷皆緣。喻二心為緣而有佛響。二佛為緣而心得見。故二皆響。而上四喻。皆言對者。雖喻有三。法本但喻於心佛二故。上之四喻。皆具四觀。一正喻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無礙。即蕐嚴意。

疏 後結成唯心。故無量壽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般舟三昧經結云。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上方攝境歸心。下又拂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無想即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念亦了無所有空耳。此即喻中。意已具矣。

鈔 般舟依止觀中引。文稍闕畧。今當次第具引。經云。作是念。佛從何所來。去到何所。自念佛何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此云如來。) 。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云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亦了無所有。如是跋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佛。爾時頌偈言。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痴。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釋曰。對疏廣畧可知。

*第三以唯心觀。徧該萬法。

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徧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

疏 謂非但一念佛。觀由於自心。菩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如有偈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

*第四結勸修學令證唯心。

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疏 既萬法不離自心。但修自心。萬法行僃。亦遣愚人妄解之失。謂有計云。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法。豈不唐勞。故今廣朙。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以萬行增修。令其瑩徹。又但說萬行由心。不說不修為是。又萬法即心。修何礙心。文有十句。一如彼病人。非杖不起。煩惱病重。假善相資。二若無法水。法芽不生。三對境忘心。即六塵不染。四舊善不雜。新善進修。可謂堅固。五違順不干。則坦然寬廓。六寂照內證。皎然無瑕。七觸境了如。無不鑒達。八六自在王。性同於佛。開塵發用。知見分朙。九與佛同如體周法界。十以調生十力。察獲疎遺。如是修心。則圓前佛法。

*第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於此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而得入出。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礙智。住無礙行。得常見一切佛三昧。得不住涅槃際三昧。了達三昧普門境界。於三世法悉平等。能善分身徧一切剎。住於諸佛平等境界。十方境界皆悉現前。智慧觀察無不明了。於其身中。悉現一切世界成壞。而於己身及諸世界不生二想。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疏 不住涅槃際。生下當知。餘文相顯。

*第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從此南行。到閻浮提畔。有一國土。名摩利伽羅。彼有比丘名曰海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疏 閻浮提畔者。此洲南際。表將隣不退故。亦云所得般若。六度後邊故。摩利伽羅。晉經譯為莊嚴。比丘海幢者。業用湥廣而高出故。正心不動如海。最高勝故。

*第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解脫長者足。右繞觀察。稱揚讚歎。思惟戀仰悲泣流淚。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由善知識見一切智。於善知識不生違逆。於善知識心無諂誑。於善知識心常隨順。於善知識起慈母想。捨離一切無益法故。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出生一切諸善法故。辤退而去。

疏 善財見解脫長者。朙以真會俗。真俗自體。本性解脫也。見已五體投地。真俗無依。五位同會也。亦朙五蘊十二緣。總禪林也。合掌者。真俗會而不二也。已上以觀察禪定冥會。已下以言更申所求。已下入三昧。十方各現十佛剎者。朙定體徧周圓滿故。以十為圓數也。又已下從定中所見十佛如來。及上首菩薩。是三昧所現自位佛果及行故。又已下隨念而見諸佛者。以自心應真是佛故。所念皆是佛境界。更無餘也。朙自心是佛。諸念總佛。餘如文自具。此是第五具足方便住。以禪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若以智境之中。即五位通修。若以約位之中。偏治真俗靜亂二障。會五蘊十二緣為法界性自禪用。而無作緣生之定門。以朙一切世間心境。總皆禪也。

*第六海幢寄正心住。文但有五。初念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長者教。觀察彼長者教。憶念彼不思議菩薩解脫門。思惟彼不思議菩薩智光明。深入彼不思議法界門。趣向彼不思議菩薩普入門。明見彼不思議如來神變。解了彼不思議普入佛剎。分別彼不思議佛力莊嚴。思惟彼不思議菩薩三昧解脫境界分位。了達彼不思議差別世界究竟無礙。修行彼不思議菩薩堅固深心。發起彼不思議菩薩大願淨業。漸次南行。至閻浮提畔摩利聚落。周徧求覓海幢比丘。

疏 有二。初念前教詔。

鈔 海幢比丘。寄正心住。成就般若了法性空。無住無依。無邪無正。故聞讚毀。真正其心。念不動故。

疏 二趣求後友。文顯可知。

*第二見敬諮問中二。先見敬。後善財童子讚言下諮問。今初。小異前來。謂便見其入定體用。即同前文正示法界。下諸夜神。類多如是。文中有五。一見入定相。二覩定勝用。三瞻敬證入。四所經時分。五覩從定起。今初。

乃見其在經行地側。結加趺坐。入於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

疏 此通二定。一即滅受想定。謂無別思覺。七轉己息。唯第八識持身。定前加行誓願力故。令於定身。起諸業用。若圓教中。融攝法界自在無礙故。業用無方。未曾起念。是以六地。能入滅定而起通用。住似地故。淨名云。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正當此也。二者即第四禪。以起用多依彼故。四禪無出入息。亦無覺觀。內淨喜樂諸思覺故。通表此位心定不動故。又經行地側是動之所。而滅思覺者。表即動而寂故。而言側者。不住行故。

*二見定業用中二。先別朙身分作用處別。後海幢比丘又於其身下。總顯毛孔光朙業用。今初。總十四處作用不同。總相而朙。從下至上。漸漸增勝。別則各表不同。一足出長者等。

從其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皆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悉著寶冠。頂繫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寶。一切瓔珞。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上味。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欲樂。資生之具。於一切處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皆令歡喜心意清淨。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疏 足出長者等者。足有二義。一最初故。多顯施行萬行首故。二行住義。長者行之長故。居士得安處故。婆羅門。淨行故。成就菩提。是利行故。

*二膝出剎帝利等。

從其兩膝。出無數百千億剎帝利婆羅門眾。皆悉聰慧。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衣服。上妙莊嚴。普徧十方一切世界。愛語同事攝諸眾生。所謂貧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憂苦者咸使快樂。復以方便而勸導之。皆令捨惡。安住善法。

疏 剎帝利等者。土由帝主。屈申自在故。行由於膝。故出淨行。次前二攝。故說愛語同事。

*三腰出僊人。

從其腰間。出等眾生數無量僊人。或服草衣。或樹皮衣。皆執澡瓶。威儀寂靜。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於虗空中。以佛妙音。稱讚如來。演說諸法。或說清淨梵行之道。令其修習調伏諸根。或說諸法皆無自性。使其觀察發生智慧。或說世間言論軌則。或復開示一切智智出要方便。令隨次第各修其業。

疏 腰出僊人者。腰謂臍輪之下。氣海之間。是吐故納新出僊之所。故梵本云。那髀曼陀羅。此云臍輪。

*四脇出龍。

從其兩脇。出不思議龍。不思議龍女。示現不思議諸龍神變。所謂雨不思議香雲。不思議華雲。不思議鬘雲。不思議寶蓋雲。不思議寶旛雲。不思議妙寶莊嚴具雲。不思議大摩尼寶雲。不思議寶瓔珞雲。不思議寶座雲。不思議寶宮殿雲。不思議寶蓮華雲。不思議寶冠雲。不思議天身雲。不思議采女雲。悉徧虗空而為莊嚴。充滿一切十方世界諸佛道場而為供養。令諸眾生皆生歡喜。

疏 龍者。是旁生故。

*五於胸德。相出修羅。

從胷前卍字中。出無數百千億阿脩羅王。皆悉示現不可思議自在幻力。令百世界皆大震動。一切海水自然涌沸。一切山王互相衝擊。諸天宮殿無不動搖。諸魔光明無不隱蔽。諸魔兵眾無不摧伏。普令眾生捨憍慢心。除怒害心。破煩惱山。息眾惡法。長無鬬諍。永共和善。復以幻力開悟眾生。令滅罪惡。令怖生死。令出諸趣。令離染著。令住無上菩提之心。令修一切諸菩薩行。令住一切諸波羅蜜。令入一切諸菩薩地。令觀一切微妙法門。令知一切諸佛方便。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疏 胸德相出修羅者。胸是能生能滅憍慢幻術之所故。又朙德相能降魔故。

*六背出二乘。

從其背上。為應以二乘而得度者。出無數百千億聲聞獨覺。為著我者。說無有我。為執常者。說一切行皆悉無常。為貪行者說不淨觀。為瞋行者說慈心觀。為癡行者說緣起觀。為等分行者說與智慧相應境界法。為樂著境界者說無所有法。為樂著寂靜處者說發大誓願。普饒益一切眾生法。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疏 背出二乘者。背大乘故。

*七肩出夜叉等。

從其兩肩。出無數百千億諸夜叉羅剎王。種種形貌。種種色相。或長或短皆可怖畏。無量眷屬而自圍繞。守護一切行善眾生。并諸賢聖菩薩眾會。若向正住。及正住者。或時現作執金剛神。守護諸佛及佛住處。或徧守護一切世間。有怖畏者令得安隱。有疾病者令得除差。有苦惱者令得免離。有過惡者令其猒悔。有灾橫者令其息滅。如是利益一切眾生。皆悉令其捨生死輪。轉正法輪。

疏 肩出夜叉等者。肩是可畏勇力之所故。又是荷負之所故。為守護業。

*八腹出緊那羅等。

從其腹。出無數百千億緊那羅王。各有無數緊那羅女前後圍繞。又出無數百千億乾闥婆王。各有無數乾闥婆女前後圍繞。各奏無數百千天樂。歌詠讚歎諸法實性。歌詠讚歎一切諸佛。歌詠讚歎發菩提心。歌詠讚歎修菩薩行。歌詠讚歎一切諸佛成正覺門。歌詠讚歎一切諸佛轉法輪門。歌詠讚歎一切諸佛現神變門。開示演說一切諸佛般涅槃門。開示演說守護一切諸佛教門。開示演說令一切眾生皆歡喜門。開示演說嚴淨一切諸佛剎門。開示演說顯示一切微妙法門。開示演說捨離一切諸障礙門。開示演說發生一切諸善根門。如是周徧十方法界。

疏 腹出緊那羅等者。鼓腹絃歌。音樂之所故。

*九面門出輪王。

從其面門。出無數百千億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四兵圍繞。放大捨光。雨無量寶。諸貧乏者悉使充足令其永斷不與取行。端正采女無數百千。悉以捨施心無所著。令其永斷邪婬之行。令生慈心不斷生命。令其究竟常真實語。不作虗誑無益談說。令攝他語不行離間。令柔輭語無有麤惡。令常演說甚深決定明了之義。不作無義綺飾言辭。為說少欲。令除貪愛。心無瑕垢。為說大悲。令除忿怒。意得清淨。為說實義。令其觀察一切諸法。深入因緣。善明諦理。拔邪見刺。破疑惑山。一切障礙悉皆除滅。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疏 輪王者。布十善。令向佛法故。

鈔 布十善下。經文自具。細尋可知。

*十目出日輪。

從其兩目。出無數百千億日輪。普照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趣皆令離苦。又照一切世界中間令除黑闇。又照一切十方眾生。皆令捨離愚癡翳障。於垢濁國土放清淨光。白銀國土放黃金色光。黃金國土放白銀色光。琉璃國土放玻瓈色光。玻瓈國土放瑠璃色光。硨磲國土放碼碯色光。碼碯國土放硨磲色光。帝青國土放日藏摩尼王色光。日藏摩尼王國土放帝青色光。赤真珠國土放月光網藏摩尼王色光。月光網藏摩尼王國土放赤真珠色光。一寶所成國土放種種寶色光。種種寶所成國土放一寶色光。照諸眾生心之稠林。辦諸眾生無量事業。嚴飾一切世間境界。令諸眾生心得清涼生大歡喜。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疏 目出日輪。目等日照故。

*十一睂間出帝釋。

從其眉間白毫相中。出無數百千億帝釋。皆於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寶珠繫其頂上。光照一切諸天宮殿。震動一切須彌山王。覺悟一切諸天大眾。歎福德力。說智慧力。生其樂力。持其志力。淨其念力。堅其所發菩提心力。讚樂見佛令除世欲。讚樂聞法令猒世境。讚樂觀智令絕世染。止脩羅戰。斷煩惱諍。滅怖死心。發降魔願。與立正法須彌山王。成辦眾生一切事業。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疏 睂間出帝釋者。於地居中。最尊勝故。中道般若化眾生故。令離五欲。得淨法故。

*十二額出梵王。

從其額上。出無數百千億梵天。色相端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言音美妙。勸佛說法。歎佛功德。今諸菩薩悉皆歎喜。能辦眾生無量事業。普徧一切十方世界。

疏 額出梵王者。梵超欲故。次於睂上。又是稽顙請法之所故。

*十三頭出菩薩。

從其頭上。出無量佛剎微塵數諸菩薩眾。悉以相好莊嚴其身。放無邊光。說種種行。所謂讚歎布施。令捨慳貪。得眾妙寶莊嚴世界。稱揚讚歎持戒功德。令諸眾生永斷諸惡。住於菩薩大慈悲戒。說一切有悉皆如夢。說諸欲樂無有滋味。令諸眾生離煩惱縛。說忍辱力。令於諸法心得自在。讚金色身。令諸眾生離瞋恚垢。起對治行。絕畜生邊。歎精進行。令其遠離世間放逸。皆悉勤修無量妙法。又為讚歎禪波羅蜜。令其一切心得自在。又為演說般若波羅蜜。開示正見。令諸眾生樂自在智。拔諸見毒。又為演說隨順世間種種所作。令諸眾生雖離生死。而於諸趣自在受生。又為示現神通變化。說壽命自在。令諸眾生發大誓願。又為演說成就總持力。出生大願力。淨治三昧力。自在受生力。又為演說種種諸智。所謂普知眾生諸根智。普知一切心行智。普知如來十力智。普知諸佛自在智。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疏 頭出菩薩者。最上首故。說十度行。竝顯可知。

*十四頂出佛。

從其頂上。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其身無等。諸相隨好清淨莊嚴。威光赫奕如真金山。無量光明普照十方。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雨法雨。

疏 頂出佛者。尊極無上故。文中三。初總顯所出身語之相。次所謂下。別彰法雨不同。後如是下一句。總結。

所謂為坐菩提道場諸菩薩。雨普知平等法雨。為灌頂位諸菩薩。雨入普門法雨。為法王子位諸菩薩。雨普莊嚴法雨。為童子位諸菩薩雨堅固山法雨。為不退位諸菩薩。雨海藏法雨。為成就正心位諸菩薩。雨普境界法雨。為方便具足位諸菩薩。雨自性門法雨。為生貴位諸菩薩。雨隨順世間法雨。為修行位諸菩薩。雨普悲愍法雨。為新學諸菩薩。雨積集藏法雨。為初發心諸菩薩。雨攝眾生法雨。為信解諸菩薩。雨無盡境界普現前法雨。

疏 就別彰法雨中。總有三十二種。前十二法雨為菩薩。餘為雜類。今初一暜知平等法雨者。畧有三等。一始覺同本。無始本之異故。二等諸佛故。三生佛一性故。得此三等。則轉成玅覺。二暜門法雨者。下十法雨即十住者。圓教位中十住位滿。便成佛故。此前更無別位。此約以位攝位。非一乘宗。餘無此說。然此十法。皆是勸學十法。已住自分。勸勝進故。暜門即三世等十種智慧。勸彼灌頂。令其進修。下皆倣此。三令暜學法王善巧等。為莊嚴故。四令學知剎動剎等皆無能壞。最高出故。五令學說一即多。說多即一等。十種廣大湥法。故名海藏。六令學一切法無相無體等。既一切皆然。名暜境界。七知眾生無邊。乃至知眾生無自性。皆是自性門。以無邊等。亦如自性故。八了知圓滿三世佛法。皆是隨順世間故。九徧觀察眾生界等。為悲愍故。十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等。皆為積集包藏於法行故。創治心地。故名新學。十一令其勤供養佛。主導世間。為攝眾生。若作十地等釋。類可思準。十二即十信菩薩。令暜緣如來。及暜賢無盡境界而生信心。分朙現前。進入位故。

鈔 十法雨即十住者。尋經易了。

為色界諸眾生。雨普門法雨。為諸梵天。雨普藏法雨。為諸自在天。雨生力法雨。為諸魔眾。雨心憧法雨。為諸化樂天。雨淨念法雨。為諸兜率天。雨生意法雨。為諸夜摩天。雨歡喜法雨。為諸忉利天。雨疾莊嚴虗空界法雨。為諸夜叉王。雨歡喜法雨。為諸乾闥婆王。雨金剛輪法雨。為諸阿脩羅王。雨大境界法雨。為諸迦樓羅王。雨無邊光明法雨。為諸緊那羅王。雨一切世間殊勝智法雨。為諸人王。雨無樂著法雨。為諸龍王。雨歡喜幢法雨。為諸摩睺羅伽王。雨大休息法雨。為諸地獄眾生。雨正念莊嚴法雨。為諸畜生。雨智慧藏法雨。為閻羅王界眾生。雨無畏法雨。為諸厄難處眾生。雨普安慰法雨。悉令得入賢聖眾會。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疏 後為色界下二十法雨。暜為人天雜類。一總為色界眾生捨外住內。令得心境無礙。故曰暜門。二偏語初禪。以宿習多慈。而偏己眷屬。今令慈暜。含福無窮。三即他化自在天。轉世自在。生十力自在。四就他化中分出魔眾。魔好摧他自高。今令得慈心法幢。摧其邪慢。五隨念化樂。但汙自心。故轉令淨念。六雖於世樂知足。宜生出世之意。七世樂時分稱快。不及法喜之歡。八地居之極。羨空居為勝。不及福智。嚴法性空。九夜叉性多暴害。故令歡喜於含生。此約對治朙喜。前夜摩天約隨便宜。十以彼善奏樂音。上德聲聞亦為摧壞。今令得金剛智無所不摧。無不圓滿。十一彼恃大身而生憍慢。令見法身。稱法界境。十二彼以淨眼觀海。意欲吞龍。令以慈眼智光。徧照機感。十三隨彼善歌。令得即空涉有殊勝世智。十四人王著樂。故偏對治。十五龍多恚毒。故為說喜。有熱沙等怖。說法幢能摧。十六蟒多毒害。又為蟲唼食無休。故說內休毒心。外苦休息。十七地獄眾生。身受無邊苦。心念無邊惡。若以正念三寶為嚴。則頓脫眾苦。十八畜生多癡故。十九炎魔鬼卒。互相怖畏。乃至王身。亦有熱鐵鎔銅等怖故。二十諸難者。所謂八難。及在人間獄囚繫閉等。而多不安。故暜安慰。悉令得入賢聖眾會。翻彼難處。後結周徧。稱性用故。

*二總顯毛孔光朙業用。

海幢比丘。又於其身一切毛孔。一一皆出阿僧祇佛剎微塵數光明網。一一光明網。具阿僧祇色相。阿僧祇莊嚴。阿僧祇境界。阿僧祇事業。充滿十方一切法界。

疏 可知。 上來見定相用竟。

*第三瞻敬證入。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觀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憶念彼三昧解脫。思惟彼不思議菩薩三昧。思惟彼不思議利益眾生方便海。思惟彼不思議無作用普莊嚴門。思惟彼莊嚴法界清淨智。思惟彼受佛加持智。思惟彼出生菩薩自在力。思惟彼堅固菩薩大願力。思惟彼增廣廣菩薩諸行力。

疏 證入中十句。初句思人。證人法界。餘句思法。證法法界。於中初一句總。謂三昧是體。解脫是用。體用合朙。二別思彼體。次二句別思彼用。一益生廣多。二無思暜徧。即用而寂故。次二句思前體用所因。一內智淨故。二外緣加故。後三句思其勝進。依前體用。進益後三故。

*第四所經時分。

如是住立。思惟觀察。經一日一夜。乃至經於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復經六日。

疏 六月六日者。第六住中。滿第六度故。以法味資神。故身心都忘。不覺時久。

*第五朙出定。

過此已後。海幢比丘從三昧出。

疏 出定者。所作訖故。 先見敬竟。

*第二正朙諮問中二。先讚。後問。今初。

善財童子讚言。聖者。希有竒特。如此三昧。最為甚深。如此三昧最為廣大。如此三昧境界無量。如此三昧神力難思。如此三昧光明無等。如此三昧莊嚴無數。如此三昧威力難制。如此三昧境界平等。如此三昧普照十方。如此三昧利益無限。以能除滅一切眾生無量苦故。所謂能令一切眾生離貧苦故。出地獄故。免畜生故。閉諸難門故。開人天道故。令人天眾生喜樂故。令其愛樂禪境界故。能令增長有為樂故。能為顯示出有樂故。能為引發菩提心故。能使增長福智行故。能令增長大悲心故。能令生起大願力故。能令明了菩薩道故。能使莊嚴究竟智故。能令趣入大乘境故。能令照了普賢行故。能令證得諸菩薩地智光明故。能令成就一切菩薩諸願行故。能令安住一切智智境界中故。

疏 分二。初標讚湥勝。後以能除滅下。出讚所因。由具此下諸因。故上云甚湥廣大等。其中云。能令增長有為樂者。不捨有為故。出有樂者。不染有故。又上句為凡夫。次句為二乘。下云引發菩提。即為大器。

*第二正問。有二問答。先問名。後問用。初中先問。後答。

聖者。此三昧者。名為何等。海幢比丘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捨得。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又名普莊嚴清淨門。善男子。我以修習般若波羅蜜故。得此普莊嚴清淨三昧等。百萬阿僧祇三昧。

疏 上既修入。何更問名。其猶世人。得大王饍。雖餐勝味。何必知名。答。有三名者。初一從智立。次一雙就境智。後一雙融境智立。名暜眼捨得者。般若之智。照一切法。故名暜眼。皆無所得。故云捨得。若有所得。不能即寂而用。以無所得。即無所不得。菩薩無得。心無罣礙。諸佛無得。則得菩提。昔云。障無不寂曰捨。理無不證曰得。非無此理。則未造玄。二合稱中。般若清淨故。境界清淨。清淨之境。皆般若境故。三雙融立稱者。般若了境。無境非般若。何所不嚴。故智論云。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是則若般若清淨。若境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故一莊嚴。一切莊嚴。名暜莊嚴。及攝眷屬。可知。

*二向境界中先問。後答。

善財童子言。聖者。此三昧境界。究竟唯如是耶。海幢言。善男子。入此三昧時。了知一切世界所無障礙。往詣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超過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莊嚴一切世界無所障礙。修治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嚴淨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見一切佛無所障礙。觀一切佛廣大威德無所障礙。知一切佛自在神力無所障礙。證一切佛諸廣大力無所障礙。入一切佛諸功德海無所障礙。受一切佛無量妙法無所障礙。入一切佛法中修習妙行無所障礙。證一切佛轉法輪平等智無所障礙。入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海無所障礙。觀十方佛法無所障礙。大悲攝受十方眾生無所障礙。常起大慈充滿十方無所障礙。見十方佛心無猒足無所障礙。入一切眾生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根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諸根差別智無所障礙。

疏 問云。唯如是者。上所目覩。頗已修入。視聽之外。更希異聞。後答中。皆是上來之所不及。於中三。初六句朙於器世間無礙。次見一切佛下十句。於智正覺世間無礙。後大悲攝受下六句。於眾生世間無礙。其中見佛。亦為攝生故。文竝可知。

*第三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如諸菩薩入智慧海。淨法界境。達一切趣。徧無量剎。總持自在。三昧清淨。神通廣大。辯才無盡。善說諸地為眾生依。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辨其功德。了其所行。明其境界。究其願力。入其要門。達其所證。說其道分。住其三昧。見其心境。得其所有平等智慧。

疏 謙己推勝中。初謙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中二。先舉彼所知。後而我下。顯不能測。

*第四指示後友。

善男子。從此南行。有一住處。名曰海潮。彼有園林名普莊嚴。於其園中有優婆夷。名曰休捨。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疏 處名海潮者。但言有處。則猶是前國。顯方便行。不離般若故。言海潮者。謂潮所至處。顯方便就機。不過限故。亦將入生死海以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故上法門。名為海藏。園名暜莊嚴者。約相。廣有眾嚴故。約表。以生死為園苑。萬行為莊嚴故。又文義相隨等。莊嚴總持無漏法故。友名休捨者。此云意樂。亦云希望。亦云滿願。謂隨眾生意樂。希望得圓滿故。亦能圓滿性相法故。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此以慈心方便入俗。故寄優婆夷矣。

鈔 顯方便行不離般若者。既了俗由證真。故說後得。明不離也。

時善財童子。於海幢比丘所。得堅固身。獲妙法財。入深境界。智慧明徹。三昧照耀。住清淨解。見甚深法。其心安住諸清淨門。智慧光明充滿十方。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其足。繞無量帀恭敬瞻仰。思惟觀察。咨嗟戀慕。持其名號。想其容止。念其音聲。思其三昧。及彼大願所行境界。受其智慧清淨光明。辤退而行。

論 經行地側結跏趺坐入於三昧。表寂用自在。以經行地是用。三昧是寂。表依用有寂。地側者。表不住寂用之中。而任運自在故。離出入息。朙稱理而寂。稱理而用。性自徧周。非同二乘作寂滅證也。此同十地中第六地也。以十地行。依此十住行樣。修行至彼。同此本故。是故第六地菩薩。得寂滅定神通現前。此是隨空慧寂用門。十地大悲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