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出現涅槃。轉化既周。安住祕藏。為物示滅。故次明之。然大涅槃。葢眾聖歸宗冥會之所。寂寥無為。而廣大悉僃。形名絕朕。識智難思。
鈔 轉化既周。躡前起後。安住祕藏。顯真涅槃。為物示滅。顯應涅槃。文具二故。
*今以無名強名。亦為五別。一釋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僃塵沙曰圓。體窮真性玅絕。相累為寂。而言大者。橫無不包。豎無初際。此約三德涅槃。若約義開。畧明三義。一者體大。自性清淨故。二者相大。方便修淨。累亡德僃故。三者用大。化用無盡故。般者。入義。性入。真入。示現入故。若圓融無礙。即大涅槃。
鈔 取其義類乃有多方者。即生公釋。遠公同此。言多方者。或云不生。或云無作。或云無起。亦云無為。亦云無相。或云不滅。或云寂靜。或曰安隱。或名解脫。皆是義翻。法蕐序品長行之中。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次即云。佛滅度後偈中又云。佛此夜滅度。明知古德。正翻為滅。亦云滅度。超度四流故。總以義翻者。即唐三藏等。
*二出體性。涅槃既玅絕常數。恬怕希夷。雖逈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義求。不出三法。即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以為其體。所以三者。翻三雜染故。成智。恩。斷故。成法門。法性。應化身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種。不離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體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竝不別。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祕密藏。為大涅槃。
鈔 翻三雜染者。煩惱為般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是涅槃之中般若德也。翻於結業。以為解脫。翻苦依身。即是法身。心體離念。本法身故。故三雜染。即性淨三德。二成三德者。般若是智。解脫是斷。法身是恩。法身兼應。應物恩德。三成三身。般若法門身。法身是法性身。解脫為應化身。作用解脫。亦解脫故。若真應對辨。則有真實三德。應化三德。應化三德。一一別從真三德起。今從通義。應身但解脫德攝。
*三顯種類。雖理無不統。義類塵沙。今自陿之寬。畧分一兩。或唯說一。即大涅槃。或說有二。自有三門。一餘無餘。二性淨。方便淨。三真與應。或分為三。此有二種。一約三乘。二即自性。真。應。或分為四。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三無餘依。四無住處。有餘無餘。義通大小。今唯說大。於三種內。不明二乘。餘皆具論。融而無礙為大涅槃。如文具之。非獨應滅。四彰業用。囊括終古。導達羣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槃云。能建大事。則出現法門。皆斯用也。然諸門廣義。僃於別章。畧在文具。
*第五釋文中二。先徵起。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般涅槃。
*後正顯中十。一體性真常。二德用圓僃。三出沒常湛。四虧盈不遷。五示滅玅存。六隨緣起盡。七存亡互現。八大用無涯。九體離二邊。十結歸無住。然斯十叚。隨義雖殊。皆含體用。互相交徹。顯大涅槃。今初分三。初舉法勸知。二指理同事。三釋顯同相。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大涅槃者。當須了知根本自性。
疏 根本自性者。即下所列真如等十。為真應涅槃之根本故。體即自性清淨涅槃。以出二礙。名方便淨。為真涅槃。大悲應物。亦自此流。故名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槃。
*二指理同事。
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法界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虗空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法性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離欲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無相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我性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真如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
疏 同事中。皆云如者。如即同義。能同涅槃。通真及應。所同如等。即自性涅槃。故上句皆有涅槃之稱。真應無本。應非不生。何出現之為玅。故以本該末。以體顯用。今皆圓寂。為大涅槃。
鈔 真應無本下。總顯文意。先反顯。真應涅槃。若無自性涅槃為本。皆非不生。而真涅槃。由性淨顯。共許不生。而應涅槃。皆謂生滅。故今特說應無性淨。安得不生。後故以本下。順顯。以性淨本。該真應末。真望性淨。亦稱末故。真與性淨。二俱為體。該應化用皆為無住三德涅槃。
疏 所以列十名者。欲明究竟玅道。窮理盡性。無不同故。德無盡故。十名已如前釋。於中後二加際言者。窮真於無真。為真如際等故。
*三釋顯同相。
何以故。涅槃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
疏 顯同相者。向言亦如是者。云何如耶。故云如真如等不生滅故。何以不生。以但了因所顯。非生因所生故。既無有生。亦非出障。始既無生。則永常不滅。是知玄道存於玅悟。玅悟在於即真。即真則生滅齊觀。齊觀則彼此莫二。所以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真既不滅。應滅寧真。是知涅槃名滅者。乃在於無滅者矣。
*第二明德用圓僃。
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槃。亦不為彼示現其事。何以故。為欲令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於一念中。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色相圓滿。皆如現在。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永離一切諸想著故。
疏 德用圓僃者。如來之身。色相圓僃。常現大機前故。文中先標舉。後徵釋。標中約人顯實。云不為菩薩明說永滅。是為二乘迹盡雙樹。竝為凡小。據此亦名揀異灰斷。後徵釋中。文有二重。初釋之中。自有二義。一令稱實。見受用身。即同法身。常住其前。涅槃云。涅槃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淨故。因滅無常。獲此常故。二於一念下。令見三際應用。亦即是常。故云。皆如現在。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下開栴檀座佛塔。見三世佛。無涅槃者。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亦不起二不二想者。遠離覺所覺故。謂既知幽靈不竭。玅色湛然。三際大均。何生滅之動靜。故不起二也。亦不取此一常。故無不二也。下重徵釋。徵意云。菩薩何以能不起想。釋云。菩薩由了法空。本無想著故。既無心於動靜。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第三出沒常湛。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
疏 謂涅槃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不為故。能建大事不礙出沒。以無為故。住淨法界。體常湛然。不礙出沒故。顯迹為生。即是有餘。息迹為滅。即是無餘。故餘無餘。乃應物之假號耳。體性常湛。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是知寂然不動。未甞無為。應迹無方。未甞有為。豈可隨於見聞。以滯殊應之迹。
*四虧盈不遷。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普徧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疏 先喻。後合。然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暜現之前後。
鈔 論云。經云。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猶谷神。豈有心於彼此。情係於動靜者悉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像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紛紜自彼。於我何為。所以智周萬物而弗勞。形充八極而無患。益不可盈。損不可虧。寧復疴癘中逵。壽極雙樹。靈竭天棺。體盡焚燎者哉。 疏 故攝論第十頌云。眾生罪不見。如月於破器。徧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是以經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信清珠。故心水渾濁。何由見佛耶。然此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槃所流大用。亦涅槃攝。若爾。寧殊出現之身。出現身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非無般若解脫二德。智慧日身。無不照故。永離戲論。即解脫故。醫王之喻。即示滅故。
鈔 然此文下揀定。亦展轉通妨。於中有三。初正揀定。恐有問云。今說法身。何名涅槃。故此釋云。大般涅槃。必具三德。此即法身。餘之二德。從法身流。
疏 此有般若。寧異菩提。若分相說。菩提為能證智。唯是修生。涅槃是所證理。唯約修顯。故涅槃中說。菩提必從生因所生。涅槃必從了因所顯。若攝相說。菩提是即理之智。涅槃是即智之理。即智之理。不礙摩訶般若。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淨。涅槃修顯亦方便淨。隨一為門。則皆收盡。即大涅槃真菩提也。今以涅槃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後諸用。皆從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第五示滅玅存。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殁。無有滅度。
疏 既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鈔 示滅下。滅既是示。即無滅矣。故為玅存。玅存二字。全是無名第四章名。彼論云。聖人處有不有。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無。不在有無。怕爾無朕。斯為玅存。然出沒常湛。兼明於出。今但無滅。故不同也。
*第六隨緣起盡。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疏 有喻。合。結。合中以機喻薪。以涅槃喻火。眾生善根。未熟可熟者。成正覺以熟之。如為火事。若所應度者。皆已度竟。則現般涅槃。寂無所為。如火息滅。故法蕐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然現滅現生。皆是涅槃大用。故攝論第十。名涅槃如火。既起滅在緣。則益不可盈。損不可虧。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第七存亡互現。
復次佛子。譬如幻師善明幻術。以幻術力。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國土城邑聚落。示現幻身。以幻力持。經劫而住。然於餘處幻事已訖。隱身不現。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幻師。豈於一處隱身不現。便一切處皆隱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善知無量智慧方便種種幻術。於一切法界普現其身。持令常住盡未來際。或於一處。隨眾生心所作事訖。示現涅槃。豈以一處示入涅槃。便謂一切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疏 由順機故。此滅彼存。非如來身不能長久。前喻約見滅見成。此喻約常見不見。
*第八大用無涯。
復次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昧。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不可說妙寶華蘂。一一華蘂有師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來。結跏趺坐。其佛身數。正與一切眾生數等。皆具上妙功德莊嚴。從本願力之所生起。若有眾生善根熟者。見佛身已。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隨冝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疏 謂正示涅槃。而便分身無邊。窮於來際。不動三昧者。究竟寂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涅槃受純陀供處。大同於此。而佛數少。順機不同故。
鈔 涅槃等者。即舉同揀異。彼第十經大眾問品云。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天人雜類。出大音聲。唱如是言。竒哉純陀。成大福德。能令如來。受取最後無上供養。而我等輩。無福所致。所設供具。則為唐捐。爾時世尊。欲令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是諸世尊。及無量眾。悉皆現身。受其供養。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供。爾時純陀。所持粳糧成熟之食。摩伽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悉皆充足一切大會。爾時純陀。見是事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一切大眾。亦復如是。釋曰。彼經雖言無量化佛。但云受大眾供。無此重重等眾生數盡未來際。此但約文。以明優劣。非當時化。不能暜周。亦以彼證無盡化現。皆涅槃用。
*第九體離二邊。
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虗。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疏 身若是實。有不可滅。身若是虛。何能起滅。若有方所。此現彼無。由非實故。起滅無恒。由非虛故。能無不現。無方所故。感處即形。本願力故。化周法界。隨堪度故。見則不同。
*第十結歸無住。
佛子。如來住於無量無礙究竟法界。虗空界。真如法性。無生無滅。及以實際。為諸眾生隨時示現。本願持故。無有休息。不捨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
疏 上來九門。初門多顯其體。餘八皆體用雙明。今此分二。初至實際。通結九門之體。後為諸眾生下。通結八門之用。隨時示現。正顯於用。本願力故。顯何所因。無有休息。皆窮來際。不捨已下。明用分齊。誰獨非涅槃而欲捨之耶。
鈔 第十至結歸無住。結上九門。皆歸無住涅槃。於中有二。先釋經文。即是結前之義。言誰獨非涅槃而欲捨之耶者。即側用玄得中文。彼以第九考得難云。經云。眾生之性。極於五陰之內。又云。得涅槃者。五陰都盡。譬猶燈滅等。下結意云。至則五陰不都盡。陰若都盡。誰得涅槃。故玄得答云。且談論之作。必先定其本。既論涅槃。故不可離涅槃而語涅槃也。若即涅槃以興言。誰獨非涅槃而欲得之耶。意云。即涅槃故。更不可得。下引淨名。眾生即涅槃相。此明一體。故無可得。今言一體。故無可捨。眾生即涅槃。若捨眾生。即捨涅槃也。
疏 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後不捨眾生。故不住涅槃。由雙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後即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為無住涅槃。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故就無住。總以結之。安住涅槃建大事也。
*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 器壞水漏影隨滅 最勝智日亦如是 眾生無信見涅槃
疏 偈文有六。初偈頌第四。
如火世間作火事 於一城邑或時息 人中最勝徧法界 化事訖處示終盡
疏 次頌第六。
幻師現身一切剎 能事畢處則便謝 如來化訖亦復然 於餘國土常見佛
疏 次頌第七。
佛有三昧名不動 化眾生訖入此定 一念身放無量光 光出蓮華華有佛 佛身無數等法界 有福眾生所能見 如是無數一一身 壽命莊嚴皆具足
疏 次二頌第八。
如無生性佛出興 如無滅性佛涅槃 言辭譬喻悉皆斷 一切義成無與等
疏 後偈頌第十。初句無生之生。次句無滅之滅。次句結歸涅槃無名。後句結其大用無盡。此二無礙。是無住義。餘不頌者。含在此中。第九如來出現涅槃竟。
*第十明出現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前九門出現。一期始終。今明於上見聞。功深益遠。獎物進修。文中三。初徵起。次正顯。後結示。就正顯中分二。先明見聞信向益。後見聞不信益。前中。先法。後喻。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於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虗。出生無盡覺慧故。離於一切障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無有虗誑故。一切願滿故。不盡有為行故。隨順無為智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故。到無功用智地故。
疏 法中。先總後別。今初。見等。如後喻合中。後出生下別。即示不虛之相。有十一句。不出智斷恩德。思之。
鈔 第十出現見聞不出智斷恩者。初三句。標三德果。初句智德。般若滿故。次句斷德。解脫滿故。次句恩德。法身究竟故。次二句。總成上三。三俱願滿。皆不虛故。後六句。覆釋上三。初三句。釋上無盡覺慧。不盡有為。此成事智。隨順無為。此生理智。此二因圓。生諸佛智。即是果滿。次二句。釋上究竟。大悲恩德。窮未來故。種智行成。得法身故。後一句。釋上斷德。得至佛地。無障可斷故。解脫功用故。故上出現意業中云。得如來地。息一切用。
*第二喻中三喻。喻其三德。初少服金剛喻。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疏 少服金剛喻。喻於智德。智慧破惑。如金剛故以有智慧者。必無煩惱。故不共住。
*第二少火燒多喻。
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疏 少火燒多喻。喻斷德。性究竟者。了惑本寂故。
*第三藥王徧益喻。 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齅者。鼻得清淨。若有嘗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若有眾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 疏藥王徧益喻。喻恩德。種種利生故。文中先喻後合。二合中二。先明為六根境界益。合上藥王徧益六根。皆通在世滅後。滅後亦有見故。況憶念等。寶性論中。亦明如來與菩薩為六根境界。大同於此。
鈔 寶性論者。論有四卷。此當第一。是成就自利利他。偈云。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玅色。出于玅音聲。令齅佛戒香。與佛玅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玅。
疏 後若有眾生下。明遺迹之益。合上取彼地土。所經土地。猶通現滅。其塔廟者。唯約滅後亦同法蕐。乃至舉一手等。皆已成佛道。
*第二明不信益。
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
疏 不信益者。此明益深。如來祕密藏經。明罵藥。服之得力。罵沈。燒已還香。罵佛。猶勝敬諸外道。若爾。豈無罵罪。罵罪非無。今語遠益。故法蕐云。跋陀婆羅等罵常不輕。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還遇常不輕菩薩教化。涅槃喻以毒塗之鼓。欲聞不聞。無不死者。故菩薩之名。起自聞謗之日。謗尚遠益。況深信耶。況解行耶。況證悟耶。弘持之者。勉思此文。
鈔 如來祕密藏者。具云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此即下卷。大迦葉問。唯願說是如來祕密藏法。佛言。迦葉。於汝意云何。汝謂我行菩薩道時。所捨手足頭目耳鼻皮肉骨髓血及妻子。畧說乃至一切財物。處處逼惱於菩薩者。是諸眾生。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及諸惡趣。何以故。本行菩薩行時。志意淨故。及大誓願淨戒聚故。於諸眾生。大悲純至。及堅忍故。以大慈故。大功德法故。牢強精進。向大乘故。息心淨故。大願饒益故。不喜自樂故。其有眾生觸嬈菩薩。毀罵之者。菩薩德故。不墮惡道。迦葉。我今引喻。以明斯義。迦葉。猶如病人。良醫授藥。而是病人。故罵是藥。及與良醫。先毀以後。乃服此藥。迦葉。於意云何。藥以罵故。不為藥耶。病不除耶。不也。世尊。雖復毀罵。不失藥勢。而能除病。如是。迦葉。菩薩如藥。及彼良醫。不生恭敬。種種觸惱。然是菩薩。純淨志意。無有缺減。又舉大寶珠。有大勢力。有人毀罵。不失寶力。又罵明燈。燒之亦能除闇。言罵沈者。義引。彼云。罵赤栴檀。以手搥打。連燎弃之。為作何香。迦葉答言。作栴檀香。又云。如人抱執糞穢。弃之。以花香供養是人。有何等氣。答。有穢氣。佛言。供養外道。但有見畏。地獄畜生餓鬼等畏。涅槃喻者。即第九經。如來性品。南亦第九。即菩薩品文云。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令發聲。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不橫死者。即一闡提。釋曰。彼經猶揀闡提。此意取不欲聞。以喻不信而得益耳。法蕐不輕可知。菩薩之名者。亦即此卷。答云。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如日光明。諸明中大。大涅槃光。能入眾生之毛孔故。眾生雖無菩薩之心。而能為作菩薩因緣。迦葉問言。云何未發心而作菩薩因緣。次如來舉夢中見羅剎喻。初聞不信。夢中羅剎。令其發心云。汝若不發菩提心者。當斷汝命。寤已發心。或於三塗。續復憶念。發菩提心。即大菩薩也。生公云。菩薩之名。起自聞謗之日。
*第三結示。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悉離一切諸不善法。具足善法。
疏 可知。 已上第一別答十問竟。
*第二總以結酬。揀喻異法。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疏 上來性起請說因喻。暜賢依請明十出現。皆借象取譬。意顯佛旨深玄。深玄之旨。尚不可以智知。豈言象之能及。故令外忘言象。內絕思求。則庶幾於出現之旨。
*大文第五顯名受持分。於中分二。先長行。後偈頌。今初。準晉經。此前有諸菩薩發二種問。謂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今但有答。即分為二。先顯名。後佛子此法門下。明受持。令知總名。尋名求旨。識受持法。依之修持故。今初。
佛子。此法門名為如來祕密之處。名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入如來印。名開大智門。名示現如來種性。名成就一切菩薩。名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一向隨順如來境界。名能淨一切諸眾生界。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
疏 有十名。分為五對。一內深外絕對。謂內證三德祕密藏故。外則凡小不能測故。二證寂開智對。三現果成因對。謂性淨萬德。即是佛種。今十門出現。即是現義。四越世順佛對。世尚不知。安能破壞。此十通是佛分齊境。五淨機演實對。知生佛同源。則能淨故。隨緣不變之性。諸佛本故。而性相無礙。因果圓融。為不思議。過此更無為究竟法。前九別義。後一總該。
*第二明受持中二。先辨定法器。後舉益勸修。今初。
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餘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法門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諸菩薩摩訶薩。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餘眾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眾德者。王命終後。此諸寶等。於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
疏 有法喻合。法中二。先標器非器。非器不為。所謂權小乘。可思議乘。歷次修故。名餘眾生。是器則為。所謂圓機。不揀凡聖。趣向大乘。揀於小乘。不思議乘。揀於權乘。一運一切運。十信滿心。即攝諸位。圓融無礙。名不思議乘。後此法門下。明受非受。釋上為不為。有圓信手。能受眾行。故上為之。權小於斯。不盡能受。是故不為。法集經云。是經雖行閻浮提。於能信深法者。常在如是眾生心手中行。亦有以信。解。行。證。皆有手義。以後後破前前。亦是一理。第二喻可知。第三合中。以經合七寶者。若無此法。非真佛故。生如來家。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如來相者。初心頓行佛行故。散滅有二義。一不能信受。則教不行故。二不能修行。則行不行故。般若論云。法欲滅時者。修行滅故。下釋散滅所由。可知。
*第二舉益勸修中三。初畧標釋。
是故菩薩摩訶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恭敬頂受。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二廣釋所由。有二。先反顯。後順釋。今初。
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疏 若不依此教。縱多劫修行。尚非真實。況能疾得菩提。此中設有之言。似當假設。望慈氏讚善財言。餘諸菩薩。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今善財一生。則能淨佛剎等。斯則舉權顯實。非假設也。若實有此不信人者。為在何位。文無定判。義當三賢。以入證聖。必信圓故。若約教道。三祇亦未入玄。所以凡夫頓能信者。宿因聞熏。為種別故。今更不信。當來豈聞。
*第二順釋中二。先明聞信生家益。後信聞成行益。今初。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於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深入如來無礙境界。
疏 先明聞信。後當知下。成益。生如來家為總。餘句為別。別中一以如境為家。無性論云。生如來家者。謂佛法界。於此證會。故名為生。二以行法為家。具家法故。三以俗境為家。世親釋云。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四遠離非家。五以佛行為家。十住毘婆沙第一云。今此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廣如彼釋。六菩薩法性為家。亦是佛種性故。亦同如來一如境故。七淨當佛家。八住本佛家。九總明因果事理無礙家。前六自分家。後三勝進家。前來初住見心性故。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故。生道品家。八地無功用故。生無生法忍家。今此通三。兼顯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無礙故。
*第二信聞成行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則能以正直心。離諸分別。則能以勝欲樂。現見諸佛。則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虗空界。則能以自在念。行無邊法界。則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則能以自然智。離一切世間垢。則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網。則能以大觀察。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則能以善根迴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於一法而有攀緣。恒以一法觀一切法。
疏 十句。分為五對無礙。一即觀不礙於止。二見佛不礙入法。三智行法界。不礙起福。四智不染世。不礙悲入。五體絕三世。不礙用而廻向。不入而入。釋上入義。不於已下。復釋不入而入。智體即如。如外無法而可攀緣。故無可入。心行處滅。寂然無入。不失照用故。恒以一如而觀諸法。故名而入。此二無礙。方為真入。又一即是如。便於一中。已見一切。
*第三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
疏 可知。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見聞供養諸如來 所得功德不可量 於有為中終不盡 要滅煩惱離眾苦 譬人吞服少金剛 終竟不消要當出 供養十力諸功德 滅惑必至金剛智 如乾草[卄/積]等須彌 投芥子火悉燒盡 供養諸佛少功德 必斷煩惱至涅槃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齅觸消眾疾 若有見聞於十力 得勝功德到佛智
疏 即屬第十見聞之益。不頌顯名受持。顯名受持。後文自頌。此頌應在揀法異喻之前。以前長行。鉤鎖顯名。亦是見聞益故。若廻此偈於現瑞後。與後偈相續。文理甚順。四偈分二。初一頌法說。後三如次頌前三喻。
論 如是已上如來出現十無量法。一一法皆有十喻。如經具明。如是已上。都有百喻。喻如來出現身心智慧十無量事境界。皆是非喻為喻。畧示少分。是心智路絕。任不思議無性無作無限自在之功用故。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囑流通中。此法門不入餘眾生手者。樂學二乘三乘聲聞緣覺。樂空無我。願生淨土者。是餘眾生。以未廻心。住變易生死。是餘眾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廻心者。佛所付囑。名曰流通。設令於此法。聖位菩薩自所演說。無凡夫樂學。不名付囑。不名流通。若論十地已去。入佛境界菩薩。十方此土。數分難量。如來何須慮恐無人信樂。無人流通。是故當知。付大心凡夫。及三乘廻心者。令其悟入。名曰付囑流通。不付囑十地已去大菩薩等。經意唯為趣向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法門。明趣向一乘凡夫。廻心悟入法界。乘不思議乘。十信。十住。令其升進故。又舉輪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終後。所有七寶不散滅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無此子。王命終後。此諸寶等。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明知但令凡夫發心悟入。不付囑十地已去諸菩薩。故經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密。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如是菩薩。即是權教中觀空無我。但欣出世。雖修六波羅密。厭苦發心。樂求淨土。非是達自無明。是根本如來智故。此菩薩修於淨行。觀空無我。厭苦發心。取捨全在。二見恒存。非如此教依智發心。達自心境本不思議。無忻厭心。無淨穢障故。眾生境界是如來境界。眾生心是如來心。一如此品所說。
*大文第六現瑞證成。於中二。先現瑞。後證成。今初。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六種震動。所謂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沒。邊踊中沒。中踊邊沒。十八相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出過諸天一切華雲。一切蓋雲。幢雲。旛雲。香雲。鬘雲。塗香雲。莊嚴具雲。大光明摩尼寶雲。諸菩薩讚歎雲。不可說菩薩各差別身雲。雨成正覺雲。嚴淨不思議世界雲。雨如來言語音聲雲。充滿無邊法界。如此四天下如來神力如是示現。令諸菩薩皆大歡喜。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疏 先此界。後類通。動剎等數皆廣多者。法難思故。
*二證成中二。先果人證。後因人證。所以具二者。法玄玅故。因果交徹之法故。因圓果滿之法故。前來諸會唯菩薩者。唯因行故。發心品中唯果證者。果之本故。初心成佛。難信受故。隨義各別。所以互無。唯斯具二。今初。
是時十方。各過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如來。同名普賢。皆現其前而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承佛威力。隨順法性。演說如來出現不思議法。佛子。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佛子。今此會中。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一切菩薩神通三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剎微塵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於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皆得成佛。同號佛殊勝境界。我等為令未來諸菩薩聞此法故。皆共護持。如此四天下所度眾生。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虗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眾生。皆亦如是。
疏 分四。一現身。二而作下讚說。三佛子我等下。引說證成。兼明結通所說。一說一切說故。四佛子今此會下。舉益證成。於中四。一得因位果滿益。一生得菩提故。神通三昧。即十通十定故。二佛剎微塵下。得發心益。與遠記者。不期速成故。又前明一生。即多之一。此辨多劫。即一之多。既一多圓融。何定劫數。妄生多劫。智日不遷。苟執短長。未期成佛。同號佛殊勝境者。緣佛出現境故。三我等下。護持久遠益。四如此下。結益廣徧。
*第二因人證。於中四。
爾時十方諸佛威神力故。毗盧遮那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善根力故。如來起智不越念故。如來應緣不失時故。隨時覺悟諸菩薩故。往昔所作無失壞故。令得普賢廣大行故。顯現一切智自在故。十方各過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一切法界。示現菩薩廣大莊嚴。放大光明網。震動一切十方世界。壞散一切諸魔宮殿。消滅一切諸惡道苦。顯現一切如來威德。歌詠讚歎如來無量差別功德法。普雨一切種種雨。示現無量差別身。領受無量諸佛法。以佛神力。各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說此如來不可壞法。佛子。我等一切皆名普賢。各從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而來於此。彼一切處亦說是法。如是文句。如是義理。如是宣說。如是決定。皆同於此。不增不減。我等皆以佛神力故。得如來法故。來詣此處。為汝作證。如我來此。十方等虗空徧法界一切世界諸四天下。亦復如是。
疏 一明集因。前果人證。承前現瑞之因。故畧不敘。今此顯因果別故。廣出集因。文顯可知。二十方各過下。明現身。雖來自十方。而周徧法界。則來即無來矣。三示現菩薩下。辨其德用。十句文顯。四以佛神力下。發言誠證。皆同暜者。暜法同故。界佛名異者。不失主伴故。暜光明者。常寂光土。無不徧故。佛名暜幢自在者。本智高出。無所不摧。事理無礙故。兼示結通所說。
*大文第七以偈總攝。文中二。先敘意。後正頌。
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菩薩大眾。欲重明如來出現廣大威德。如來正法不可沮壞。無量善根皆悉不空。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勝之法。善能觀察諸眾生心。隨應說法未曾失時。生諸菩薩無量法光。一切諸佛自在莊嚴。一切如來一身無異。從本大行之所生起而說頌言。
疏 前中二。先說儀。後欲重下。辨意。欲重顯前十門出現故。文有十句。句各一門。而約利生為次不等。一成正覺。二即法輪。三是見聞生善。此三正顯益故。四即出現之法。是前總門。五即是心。約智顯故。六即圓音。七即境界。境界無量。生光亦多。八即涅槃。動寂自在。大般涅槃為佛莊嚴故。九即是身。約本說一故。十即是行。果中說因故。
*後正頌。
一切如來諸所作 世間譬喻無能及 為令眾生得悟解 非喻為喻而顯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 百千萬劫難可聞 精進智慧調伏者 乃得聞此祕奧義 若聞此法生欣慶 彼曾供養無量佛 為佛加持所攝受 人天讚歎常供養 此為超世第一財 此能救度諸羣品 此能出生清淨道汝等當持莫放逸
疏 正頌中四頌。初一頌說。分中結酬。以此總包十叚意故。後三頌顯名受持。初句顯名。餘皆勸持。且分為三。初偈歎深難聞。次一偈。明聞由多善。後偈舉勝勸持。然此一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源。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玅中之玅。玄中之玄。竝居凡類之心。小功而能速證。安得自欺不受。長淪生死之中。今聞解能欣。尤須自慶昔善。
論 此品是自己進修。經過五位已終。理智萬行大悲圓畢也。是自己如來出現。處世利生無著之門。此品如大海。五位加行河。歸流廣大之極。此品如須彌山。諸寶山王。高莫過也。此品如大地。大悲育載一切含生故。此品如虛空。法身智身。法界充滿故。如圓淨摩尼寶鏡。其量徧周十方一切世界。色像咸現其中。無礙顯現。此如來出現法門。亦復以法身玅理。無色無形暜光明根本清淨大圓明智鏡。暜現十方一切眾生業暜賢行海。諸佛身土。咸處其中。無不自在。是故有發菩提心者。當信自心。及一切眾生心。總有如是如來智德自在。當知不久。還同佛身。自信有故。如此品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內在一微塵中。一切微塵。亦復如是者。意令信知一切微細眾生。皆有如來四智經卷之海。云破彼微塵出經卷者。明菩薩自得此已。乃見一切眾生皆等有之。及以方便智。居生死海中。起等眾生數身行。方便引之。令心開悟。達自智境。如佛不異。故云破此微塵。出此經卷。如經云。如大海水。潛流四天下地。八十億小洲。有穿鑿者。無不得水。喻明一切眾生。有自觀察力。無有不得如來智慧大海心故。又經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為明諸佛如來。不異此心成正覺故。又下云。一切眾生心悉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此明凡聖心自體清淨無異。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蕩然。性自無生。無得無證。即成正覺故。便以此法。廣利眾生。是暜賢行故。無心性理玅慧。簡擇一乘三乘人天因果惡道業報。名為文殊。隨差別智。同行知根利生。無有休息。名為暜賢。以大悲救護一切眾生。名為觀音。以此三心。一時修學。名毘盧遮那。慣習心成。名為自在。無法不明。名為無礙。智隨根應。暜徧十方。性無往來。名曰神通。修之在初。慣習總得。妄生多劫。智日不遷。此總非難。何須不作。學而不得。猶福勝人天。不信不修。苦何窮盡。大意此之如來出現佛果之門。文殊玅理。暜賢玅行。等一切眾生。咸共有之。非古非今。性自一體。令後學者。如是信修。深誠非遠。勿自生難。如此品頌云。如海印現眾生身。以此說其為大海。菩提暜印諸心行。是故說名為正覺。意明菩提是無心性無體相無得無證之玅理。通達此法者。名為玅智。以此菩提玅智。暜印邪思妄行。性自無生。名為正覺。論主頌曰。一切眾生金色界。白淨無垢智無壞。智珠無價在衣中。秪欲長貧住門外。廣大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暜賢扶。肥壯白牛甚多力。一念徧遊無卷舒。如是寶乘不能入。但樂勤苦門前立。不覺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不及。大體常須自信自己身語意境界一切諸行分 別。皆從如來身語心意境界諸行分別中生。皆無體無性。無我無人。但以法界無作自性緣生。本無根栽處所可得。性自法界。無有內外中間。應如是知。如是觀察。觀自觀他。同一體性。無我無我所。以定慧力。如是修行。既自知已。觀眾生苦。自利利他。皆如暜賢廣大行願。一如此經。五位法則。此品和會。明文殊是顯根本智之法門。暜賢是根本中萬行。無作根本智是佛。故令體用自相問答。說根本智佛果之門。明根本智。因此二行所成。根本智自無成壞。皆因文殊暜賢二法所顯發故。以此還令所顯之因。還自說故。佛自無成壞者也。以明因可說。果無作者故。以此三法。自在圓通。名佛出現世間故。此明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者故。 出現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