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八 十忍品第二十九之一

*初來意。

疏 來意者。為答暜光十頂問故。義如前釋。前二已明通定用廣。今此辨其智慧深奧。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 釋名者。忍謂忍解印可。即智照觀達。寄圓顯十。

*三宗趣。

疏 宗趣者。智行深奧為宗。為得佛果無礙無盡為趣。然此忍行。約位。即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明。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寄終極說。體即是智。不同餘宗。忍因智果。雖是一智。隨義別說。二三四五等。諸教不同。今此圓教。故說十忍。

論 將釋此品。約分三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明此品通初發心之始。自位升進行之門。亦通佛果後利眾生成行之方便。以隨行之忍。依行立名。二釋品來意者。前已有十通。此乃約通有忍。若無神智通達。但成伏忍。法忍不生。以此品須來。此乃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內。以通成忍。亦是十定。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三隨文釋義者。已下有十叚文。明十種忍。

*四正釋文。文有長行偈頌。前中四。一舉數歎勝。二列名顯要。三依名廣釋。四總結其名。今初先舉數。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疏 後若得下。歎勝。到無礙地。即自分因圓。佛法無礙。即勝進果滿。

*第二列名顯

何者為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燄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

疏 列名顯要中。初徵數。次列名。後顯要。名中前三約法。後七就喻。三中初一約教。謂忍於教聲。從境為名。音聲之忍。次一約行。順諸法故。順即是忍。三無生忍者。若約忍無生理即無生之忍。若約無生之智。及煩惱不生。則無生即忍。通二釋也。後七約喻中。竝是依主。謂如幻之忍等故。若依攝論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竝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一以外人聞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實義。遂即生疑云。若無實義。何有所行境界。故說如幻。謂幻者幻作所緣。六處豈有實耶。二疑云。若無實。何有心心法轉。故說如焰飄動。非水似水。妄有心轉。三疑云。若無實。何有愛非愛受用。故說如夢中。實無男女。而有愛非愛受用。覺時亦爾。四疑云。若無實。何有戲論言說。故說如響。實無有聲。聽者謂有。五疑云。若無實。何有善惡業果。故說如影。謂如鏡影像。故亦非實。六疑云。若無實。何以菩薩作利樂事。故說如化。謂變化者雖知不實。而作化事。菩薩亦爾。然彼論無空喻。而影喻是鏡像。更有暎質光影喻。喻種種識無實。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無實。今經以義類同。故合在影中。至文當知。金剛般若九喻。亦皆喻有為。

鈔 言九喻者。羅什譯經。但有六喻。九依魏經偈云。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無著。論當第十八上求佛地住處。明流轉不染。天親當二十七說法入寂疑。謂佛既涅槃。何能說法。故舉此偈。為了有為。如幻等。即無有為。是為大智故。不住生死。然非無幻等。故不離有為。即是大悲。故不住涅槃。以是無住涅槃。故能入寂而說法也。

疏 若大品智論十喻。通喻一切。

鈔 十喻者。一如幻。二如燄。三如水中月。四如虛空。五如響。六如犍闥婆城。七如夢。八如影。九如鏡中像。十如化。智論第七。廣明其相。什公有傳。叡公有讚。下釋文中。竝巳含具。

疏 此十種下顯要。要故同說。

*大文第三。依名廣釋。即為十叚。前七皆三。謂徵起。釋義。結名。今初音聲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謂聞諸佛所說之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音聲忍。

疏 釋中十一句。初一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等法。餘顯能聞入法。謂聞無相不驚。以解徧計無所有故。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真空法聞時不驚越。思時不續怖。修時不定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故不畏。竝如諸般若論說。深信者。聞慧之始。悟解者。聞慧之終。初信久解故。愛樂者。思慧之初。愛法樂觀故。趣向為終。久思向修故。專心憶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習為終。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發慧。證理相應故。具如瑜伽菩薩地中。

*第二順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順忍。謂於諸法。思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順忍。

疏 釋中有四重止觀。一創修止觀。謂止思一境。觀觀事理。

鈔 釋中等者。既行順諸法。行中之要。唯止與觀故。止思一境者。謂創修之時。繫緣一境。不揀事理。經云思惟。

疏 二漸次止觀。謂止安事境。順其理故。名平等無違。觀達事理。名隨順了知。偈云。法有亦順知。法無亦順知故。

鈔 謂止安事境者。謂前創修。事理容別。今漸深入。故即事入玄。上二之止。皆通隨緣體真止中停止止也。二處之觀。竝通空假。皆觀達觀也。

疏 三純熟止觀。謂止惑不生。名令心清淨。觀徹前境。為正住修習。

鈔 謂止惑不生者。即止息止也。以妄息名止故。其正住修習者。即雙住空有。中道不偏。故云正住。義通觀穿。及與觀達。故云觀徹前境。

疏 四契合止觀。寂冥理境。名為趣入。智顯於心。故云成就。

鈔 寂冥理境者。即不止止。謂既與理冥。非止非不止。強名曰止。智顯於心者。即不觀觀。法界洞朗。非觀非不觀。而強名觀耳。

疏 上四皆止觀俱行。如是方為真實順忍。

鈔 上四等者。亦容有止觀別修。則未為真實順忍。若俱運者。方為真耳。

*第三無生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

疏 釋中有二。先總明。若具。皆應牒無盡等。此二總。故畧標之。釋中具有。皆此別義。後何以故下。徵釋。徵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無生滅耶。二云。既稱無生法忍。何以復言不見法滅。釋中。釋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從緣之法。無性故不生。以無生故。何有於滅。此則以緣集釋無生。以無生釋無滅。此中畧無緣集。偈文具有。云何無生釋無滅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不生。則不待滅竟方無。故次云無滅。此二為總。餘可倣之。

鈔 偈文具有者。偈云。菩薩亦如是。觀察一切法。悉皆因緣起。無生故無滅。

疏 釋第二徵意云。夫無生忍。非獨無生。必諸法都寂。今從初義。立無生稱。故無滅等。成無生義。若從別義。亦可得稱無滅忍等。故信力入印度經。明此忍。能淨初歡喜地云。一謂得無生忍。亦令他住。又云。無生忍者。謂證寂滅故。二得無滅忍。亦令他住。又云無滅忍者。證無生故。斯文可據。又此諸句。各有二義。一以前前釋後後。以後後成前前。前前有故後後有。前前無故後後無。二者諸句。一一皆在無生句中。正無生時。諸義頓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斷滅故。即理之智。無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畧為三釋。一唯約理。二具理智。三唯約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則後後有。謂生法既滅。滅則終盡。盡則是垢染法。染則前後別異。別則方處不同。有處則能所非寂。不寂則有所欲。有欲則有營作。作則有所願求。願則心住願事。住則有去有來。今由前前無故。後後斯寂。故以後後。顯成無生。此順長行。二雙約理智者。初二是總。含於理智。次四顯理無生。後六顯智無生。故偈云。其心無染著等。理智契合。名無生忍。

鈔 次四顯理者。以盡是有為。垢是煩惱。差別是事。異處是方隅。竝所觀境。今了即真。為理無生。後六顯智者。以心妄動。即名為生。若心寂靜。即智不生。故偈云下。引證約智。理智契合下。結成上義。偈舉一句。具云。無滅故無盡。無盡故無染。釋曰。此即前四約理也。次偈云。於世變異法。了智無變異。無異則無處。無處則寂靜。其心無染著。願度諸眾生。釋曰。此即後六顯智。疏舉一句。顯智分明。等言。等餘皆約智相。

疏 三唯約智者。由了從緣無生。則智無有起。故名無生。無生之智。湛然不遷。故云無滅。無滅故。用無斷盡。次垢念皆離。常無差異。旁無方所。照而常寂。遇境無染。雖為而無作。雖悲而無願。處世而無住。等法界而無去來。皆以前釋後。以後成前。言亡慮絕。寂照湛然。名無生忍。

鈔 三唯約智下。初由了從緣成智之由。故智無起。契上理故。起即生義。湛然不遷。體不滅無。不動約理。無生可滅。正同十地義大之中。無生無滅。非一往滅。餘皆甚深般若。無生真智。玅用不同。但空唯遮諸過。審須思之。

疏 若唯約知無生理名無生忍。未足深玄。

鈔 若唯約知下。三結彈古義。即刊定記。彼中但云。諸法從緣故。各無自生。生既無生。滅依何滅。故今彈云。若理無生。知之為忍。小聖亦有。故非等覺湥玄之忍。

*第四如幻忍。釋中二。先畧。後廣。今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此菩薩知諸法如幻已。了達國土。了達眾生。了達法界。了達世間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疏 文二。先了幻緣相。後此菩薩下。成就忍行。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從因緣起者。彰幻所由。由緣生不實故。後於一法下。顯其幻相。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見上文。此意明通。通為無為。故大品云。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言如夢如幻。涅槃雖真。從緣顯故。遣著心故。廣中合云。了世如幻。則似有為。然有法世。亦通無為。此為有為所隱覆故。所以名世。故後云菩提涅槃。亦皆不見者了平等故。

鈔 涅槃雖真下。釋經妨難。謂有難言。妄法緣生。可許如幻。涅槃真實。又不從緣。如何同幻。故牒釋之。釋有二意。一明雖真。而亦從緣顯。雖非緣生。而是緣顯。亦空無性。二明涅槃非幻。為破著涅槃心。云如幻耳。是則破心中涅槃。亦顯涅槃體即真空而成玅有故。竝如智論。

疏 就法喻中。各開五法。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現幻馬。四馬生即是馬死。五愚小謂有。初巾喻法性。二術喻能起因緣。謂業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眾生等。四喻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廣說皆云非也。五喻取為人法。今菩薩反此。故云解了。今經云。從因緣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病。歸第一理。然緣亦從緣。故緣果俱幻。中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即斯意也。

鈔 然緣亦下。三通妨。謂有難云。若以第二惑業為緣。令第三依他為無性者。第二業惑。應當是實。不從緣故。故今釋云。亦從緣起。謂業從惑生。惑由虛妄分別。卒至無住。皆託因緣。故引中論。明因果俱寂。故論合云。如初幻化人。 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則名為業果。既未有一法不從緣生。為彰緣起。故分能所。

疏 然上五義。各具有無。一巾。性有。相無。為馬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依巾無體故。三馬。相有實無。以實無而現故。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礙故。五情有理無。但妄見故。後顯幻相。畧為二解。一約相類。謂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然。竝從緣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約圓融。復有三義。一以理從事。故說相即。如馬頭之巾。不異足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等。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者。貪欲性故。諸法即貪欲者。即貪實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為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故云一中解多等。三約緣起相由力。則法界同一幻網。令一多相即。如幻師術力。令多即一等。賢首品云。或現須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虛。無障礙故。相即既爾。相入亦然。入則一中多有等。異體既爾。同體亦然。一門既爾。餘門思準。

鈔 一約相類者。如覩一葉落。知天下秋。見一花開。知天下春矣。二約圓融下。疏有三意。初即事理無礙義。二以理融事下兩門。事事無礙義。前門即法性融通門。三即緣起相由門。一門已下。三以門例門。如緣起相由門。既爾。無定性唯心現等諸門亦然。又相即入既爾。微細相容安立門等亦然。

疏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種行。一忍智現前。云了平等。二幻用無礙。云成通化。云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馬無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頭足俱巾。巾無別故。如賢聖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說。

*第二廣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今初。

譬如幻非象在馬。非車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樹非葉。非蕐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晝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亂。非純非雜。非一非異。非廣非狹。非多非少。非量非無量。非麤非細。非是一切種種眾物。種種非幻。幻非種種。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別之事。

疏 文二。先明性無。即體空義。故結云。非是一切種種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對前情非情境。

鈔 所非之事者。如非男非女。即對前了達眾生。非地水火風。即對前了達國土等。

疏 二種種非幻下。明其相有。即相差別義。故云。然由幻故。示現別事。於中初二句。結前生後。種種非幻者。象等非術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然由下。正顯。相有。雖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虛而假現。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第二法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國土世間。法世間。時世間。趣世間。成世間。壞世間。運動世間。造作世間。

疏 文有總別。皆言世間者。有二義。一可破壞故。即喻有為。二隱覆名世。亦通無為。則法通五類。趣謂五趣。成壞約器。一期說故。運動通情非情。念念移故。造作唯情。現營為故。

*第三成忍行。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世間如幻時。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不見國土生。不見國土滅。不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不見過去可分別。不見未來有起作。不見現在一念住。不觀察菩提。不分別菩提。不見佛出現。不見佛涅槃。不見住大願。不見入正位。不出平等性。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著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切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疏 忍行中二。先成真智行。由了體空故。故結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見。是知無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見。方為見幻。二是菩薩下。明動寂無二。亦權實不二。故經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由了體空。不壞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

鈔 故經云者。二引證也。即楞伽第一大慧讚佛偈。然彼經歎佛了達三性。初偈云。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花。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此明了徧計。次偈云。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此上二偈。明了依他。次偈云。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燄。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此偈明了圓成。又此上偈。準金光明意。即顯佛具三身。謂了徧計成化身。了依他成報身。了圓成成法身。然四偈下半皆同。今文正引依他中如幻下半。其如夢下半。如夢忍中更引。若依叡公十喻之讚。多顯空理。如幻喻云。幻惑愚目。流盻無已。長勤世間。父父子子。我實非我。妄想而起。若了如幻。此心自止。然彼有十喻。水月鏡像。既合影中。更有犍城之喻。應同幻攝。彼犍闥婆城喻讚云。世法空廓。如彼鬼城。凌晨敷影。現此都京。愚夫馳赴。隨風而征。終朝乃悟。窮噭失聲。

*第五如燄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燄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燄。譬如陽燄。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言說顯示。菩薩如是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如燄忍。

疏 釋中有三。一指法同喻。所喻如前。二別顯喻相。三總以法合。二中若別開義門。亦具五義。一空地。二陽氣。三氣與空地。合而有焰。四焰似水即無水。五令渴鹿謂有。初喻如來藏。二喻無明習氣。三喻習氣熏動心海。起緣生似法。四喻依他無生。五喻凡小執實。若十喻論。法喻各有多義。如彼廣說。其有無等義。如幻應知。經文有二。初喻體空。

鈔 第五如燄忍。若十喻者。智論釋如燄云。燄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動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為水。男女之相。亦復如是。結使煩惱。日光熱氣。諸行之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如焰。復次若遠見燄。想之為水。近則無水想。無智之人。亦復如是。若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眾界入性空法中。生於人想。男想。女想。近聖法者。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誑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如燄。釋曰。彼就妄說。生死為曠野。今就真妄合說。故以空地喻如來藏。叡公云。燄惑癡愛。樂之無極。非身想身。非色見色。實無可樂。莫之能識。若有智慧。此心自息。

疏 後但隨下。喻其相有。三菩薩下。法合中。初明了法。後現證下。明成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