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意。
疏 來意者。為答第二會中十通問故。以二品明業用廣大。前定此通。義次第故。亦由依定發通。
*二釋名。
疏 釋名者。通即神通。謂玅用難測曰神。自在無擁曰通。玅用無極。寄十顯圓。晉經本業。俱稱十明者。委照無遣故。然通與明。經論皆異。故智度第三云。直知過去宿命之事為通。若知過去因緣。行業為明等。今以此經。通即委照。亦得稱明。如文廣說。故下經云。非諸菩薩通明境界。晉經意存順義。今譯務不違文。
鈔 言務不違文者。文有十通。同六通故。明但有三。十無從故。
*三宗趣。
疏 宗趣者。智用自在為宗。為滿等覺無方攝化為趣。
論 將釋此品。兩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為明前有十定品。此明以定起用。即有十種神通。二隨文釋義者。即明定有十種神通。其十通者。具如下列。如文具明。
*四正釋文。長分為四。一舉數標告。二徵數列釋。三總歎勝能。四結數辨果。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通。
疏 言十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過去劫宿住。四盡未來際劫。五無礙清淨天耳。六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七善分別一切言辭。八無數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為體性故。若隨相說。前八量智。後二理智。據實。唯一無礙大智。此十亦是開彼六通。天眼。天耳。神足。漏盡。各分二故。天眼約見現未。分成二四。天耳約音聲言辭。分出五七。亦是約聞聖教。及諸類言辭故。神足約業用及色身。分成六八。漏盡約慧定。分成九十。一三不分。故六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三乘平徧。亦非曲盡。今一乘十通。智用重重。徧周法界。猶如帝網。念劫圓融故。尚越彼明。況於通用。為顯圓旨。開成十通。
*第二徵數列釋中。先總徵。後佛子下別釋。十通即為十叚。叚各有三。謂標。釋。結。今初他心智通。
何者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
疏 他心智通初標。標云他心者。智以他心為所緣故。若直就所緣。應名心差別通。若所若王。種類多種。皆能知故。竝依主受名。然智緣他心。諸說不同。安慧論師云。佛智緣他心。緣得本質。餘皆變影。護法論師。則佛亦變影。若緣本質。得心外法。壞唯識故。但極似本質。有異因人。依唯識宗。護法為正。以今經望前亦未失。以攝境從心。不壞境故。能所兩亡。不礙存故。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正緣他時。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眾生心。非即眾生心之佛心為所緣。以即眾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眾生心為能緣。如是鎔融。故非一非異。若離佛外別有眾生。更須變影。却失真唯識義。
鈔 以即佛心下。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前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異。次云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故。有所緣義。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所緣。揀非能緣也。次辨能緣云。以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明能緣。佛心即是眾生心。此明非異。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者。結成能緣。揀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鵝王啑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又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相即。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若離佛外下。結彈護法。言却失真唯識者。不知外質即佛心故。
*二釋相中二。初知一剎。後如一下。以少類多。今初。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差別。所謂善心。不善心。廣心。狹心。大心。小心。順生死心。背生死心。聲聞心。獨覺心。菩薩心。聲聞行心。獨覺行心。菩薩行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脩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睺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閻魔王處心。餓鬼心。諸難處眾生心。如是等無量差別種種眾生心。悉分別知。
疏 前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後如是下結。別中有三十類心。闕第三無記。晉經具有。於中前十約相總顯。後二十心。約人別顯。前中初二約性。總該諸心。次二約行。兼濟獨善故。次二約報。天大人小故。上四唯善。次二約向背而順通三性。善唯有漏。背唯是善。通漏無漏。約人辨中。初六約乘。前三是果。後三是因。即前背生死心。及廣狹心。次八部約類。即前順生死及大小心。地獄等約趣。亦順生死。是不善心。餘竝可知。
*二以少類多。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心。悉分別知。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第二天眼智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礙清淨天眼智通。見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或好或醜。或垢或淨。如是品類無量眾生。所謂天眾。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脩羅眾。迦樓羅眾。緊那羅眾。摩睺羅伽眾。人眾。非人眾。微細身眾生眾。廣大身眾生眾。小眾。大眾。如是種種眾生眾中。以無礙眼悉皆明見。隨所積集業。隨所受苦樂。隨心。隨分別。隨具。隨言說。隨因。隨業。隨所緣。隨所起。悉皆見之無有錯謬。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無礙天眼智神通。
疏 標云無礙者。見自在故清淨者。離障故。天眼即通。二見無量下。釋中分三。初總明多界。相殊。其善惡趣等。後後展開。如問明品。次所謂下。別名多類非一。隨一一類。有前罪等。三如是種種下。委照分明。前但覩其現相。此則照其因緣。十明之目。由此而立。於中初能見分明。次隨所下。所見委悉。言隨所者。所知非一故。後悉皆下。結其無謬。文竝可知。
*第三宿住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宿住隨念智通。能知自身。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一切眾生。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宿住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從無始來。於諸有中。以因以緣展轉滋長。次第相續輪迴不絕。種種品類。種種國土。種種趣生。種種形相。種種業行。種種結使。種種心念。種種因緣受生差別。如是等事皆悉了知。又憶過去爾所佛剎微塵數劫。爾所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有爾所佛剎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如是名號。如是出興。如是眾會。如是父母。如是侍者。如是聲聞。如是最勝二大弟子。於如是城邑。如是出家。復於如是菩提樹下成最正覺。於如是處坐如是座。演說如是若干經典。如是利益爾所眾生。於爾所時住於壽命。施作如是若干佛事。依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能憶念。又憶念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名號。一一名號。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從初發心。起願修行。供養諸佛。調伏眾生。眾會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皆悉能知。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
疏 標中。謝往之事名宿住。在過去。明了記憶為隨念。即宿住之隨念。宿住隨念之通。二能知下。釋相中二。一知凡事。於中先總。所謂下別。二又憶過去下。知佛事。於中亦二。先約界顯多。但知其果。後又憶念下。約人顯多。兼知其因。皆以菩薩得九世眼。如見現在故。若不爾者。過去之法。若不落謝。不名過去。若已落謝。無法可知。若但曾經。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說憶知者。是則但見自心。不見彼法。又曾不經事。應不憶知。又但見現在。非是過去。何名宿住。餘文可知。
鈔 皆以已下。此釋知義。而云見者。是知見也。此上正明。二若不爾下。反難成立。三若但下。遮救。謂恐救云。昔曾見事。事則雖滅。見種猶存。故得知耳。是則已下。為遮此救。文有三破。一奪破。謂但見心。不見法故。所見不同。豈見現心名宿住智。二又曾下。縱許有種。能知見者。昔不經事。應不知見。謂昔為人。何能暜見。今得宿智。廣遠皆知。三又但見下。結成。即乖名破。
*第四知劫通。亦從境受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知盡未來際劫智通。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劫。一一劫中所有眾生。命終受生。諸有相續。業行果報。若善若不善。若出離若不出離。若決定若不決定。若邪定若正定。若善根與使俱。若善根不與使俱。若具足善根。若不具足善根。若攝取善根。若不攝取善根。若積集善根。若不積集善根。若積集罪法。若不積集罪法。如是一切皆能了知。又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未來際。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一一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名號。一一名號。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一一如來。從初發心起願立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眾會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如是等事悉能了知。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
疏 二知不可說下。釋相中二。先知凡。後又知下。知佛。前中亦二。先明所依劫。但寄多界以顯多劫。非有際限。名及後叚。皆盡未來。此位所知。同於佛故。後一一下。顯能依事。義如十地中辨。然大乘宗。未來世法。體用俱無。今云何知。依方便教。但見現在因種。知當果相。非見未來法體。若一乘宗。於九世中。未來中現在。體用俱有。今稱實而知。然非現在之現在。故稱未來。
鈔 然大乘下。總徵知義。謂小乘或說三世俱有。未來但未有用。或縱可見。而未有體。大乘體用俱無。則無可知見。依方便教下。答中有二。初依權教立理答。謂見因知果。如見色相。知後吉凶。若一乘下。二通妨。謂問云。若爾。何名見未來耶。答意可知。
疏 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緣有。緣今未會。云何言有。若今時看。緣性俱無。以是現在未來。定非有故。若逐未來時看。以是未來之現在故。還如今有。
鈔 此有若是下。三立理重難。縱其性有緣有。二俱有過。若今時看下。四以理會通。謂不向今時看未。若向今時看未。此未即是現在未來。如何得有。若逐未下。向未來看未來。是未之現在矣。故不異於今。
*第五天耳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礙清淨天耳。圓滿。廣大。聰徹。離障。了達。無礙。具足成就。於諸一切所有音聲。欲聞不聞。隨意自在。佛子。東方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是諸佛所說。所示。所開。所演。所安立。所教化。所調伏。所憶念。所分別。甚深廣大。種種差別。無量方便。無量善巧清淨之法。於彼一切皆能受持。又於其中。若義若文。若一人。若眾會。如其音辭。如其智慧。如所了達。如所示現。如所調伏。如其境界。如其所依。如其出道。於彼一切悉能記持。不忘不失。不斷不退。無迷無惑。為他演說令得悟解。終不忘失一文一句。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
疏 初標名。畧無智通。若直云天耳。即當體受名。若取無礙清淨之天耳。即依有德業受稱。二圓滿下。釋相中三。初總顯德業自在。二佛子下。別示一方業用。三如東方下。舉一例餘。今初九句。皆約用辨德。前之標名。即是總句。一圓滿者。能互用故。二徧聞十方及九世故。三一時領攬通其源故。四離二障故。五明了所知故。六緣不能礙故。七非如權小。聞有分限。不盡重重故。八已證得故。九於一切皆自在故。謂欲聞。則細遠無逃。欲不聞則近大不撓。故云自在。第二別示一方業用中二。初舉多佛。欲顯聞廣。二是諸佛下。顯聞憶持。於中二。先聞持教法隨釋可知。後又於下。顯持圓滿。即能持之相。於中二。先舉所持。上文通顯佛所說法。今辨所說差別。後於彼下。辨能持相。兼明轉化。餘文可知。
*第六無體性智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無體性神通。無作神通。平等神通。廣大神通。無量神通。無依神通。隨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斷神通。不壞神通。增長神通。隨詣神通。此菩薩聞極遠一切世界中諸佛名。所謂無數世界。無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諸佛名。聞其名已。即自見身在彼佛所。彼諸世界。或仰或覆。各各形狀。各各方所。各各差別。無邊無礙。種種國土。種種時劫。無量功德各別莊嚴。彼彼如來於中出現。示現神變稱揚名號。無量無數各各不同。此菩薩一得聞彼諸如來名。不動本處。而見其身在彼佛所。禮拜尊重。承事供養。問菩薩法。入佛智慧。悉能了達諸佛國土道場眾會。及所說法。至於究竟。無所取著。如是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普至十方。而無所往。然詣剎觀佛。聽法請道。無有斷絕。無有廢捨。無有休息。無有疲猒。修菩薩行。成就大願。悉令具足曾無退轉。為令如來廣大種性不斷絕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徃一切佛剎智神通。
疏 初標名中。有十四名。初一總通。即無體性。餘皆別。別中一無功作用。二同理平等。三能暜徧。四量難知。五非謂依體起用。六但隨念即形。七現有作用。八不動本處。九作必究竟。十用無間歇。亦不斷佛種。十一他不能壞。十二能生善根。十三隨何所詣。於十三中。初二五八。是無體性義。餘即神通義。此二無礙。故受斯名。二此菩薩下。釋相中三。一明廣大。謂聞多剎佛名。即見身在彼多剎故。二彼諸世界下。明無量不起等義。謂又於彼佛重聞佛名。便往敬事。受道無著故。三如是經下。明不斷義。謂於多時。體用無礙故。
*第七善分別言音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種種言辭所謂聖言辭。非聖言辭。天言辭。龍言辭。夜叉言辭。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所有言辭。各各表示。種種差別。如是一切皆能了知。此菩薩隨所入世界。能知其中一切眾生所有性欲如其性欲為出言辭。悉令解了無有疑惑。如日光出現普照眾色。令有目者悉得明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善分別一切言辭智。深入一切言辭雲。所有言辭。令諸世間聰慧之者悉得解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
疏 初標名中。從所了得名。即依主立稱。若從所發得名。即通持業。二知不可說下。釋相中二。先知言辭。有標列及結。後此菩薩下。明發言辭。謂隨樂差別而發言說故。有法喻合。文竝可知。
*第八色身莊嚴智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知一切法遠離色相。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無分別相。無青黃赤白相。
疏 依所現得名。即有財立稱。二知一切下。釋相中三。初知無色。以色即空故。二菩薩如是下明能現色。以空即色故。三佛子雙明無色現色。所為不礙悲故。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空中無色。不礙色故。存亡隱顯。皆自在故。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之。
鈔 疏文有二。先彰大意。意明此是即色之空。非絕色之真空。故不礙現色。於中先明即色之空。故能現色。由上無實色故。即色是空。既即色是空。故非斷空又無定實。則顯非常。非是斷空。又顯非斷。以定有則常。定無則斷故。今非斷常。即真法界。從空中無色下。明空不礙色。故能現色。然此叚文。乃含多意。一。第一謂色空相望。總有三義。一相違義。故云空中無色。二不相礙義。故云不礙色故。三相作義。故前云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謂此幻色。若不舉體即空。不成幻色。亦合云。色中無空。故色不礙空。舉體即色。非斷滅故。以此正說。了無色義。故唯說色即空邊。下第二叚。能現色邊。方合明於色無空等。此三無礙。方曰真空。亦稱玅有。二。第二此之二句。遣於地前三空亂意。謂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遣第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以空中無色。遣第三疑空是物。謂空為有。今明空尚無色。豈有體耶。況色中無空。空定無體。次云不礙色故。即遣第一疑空異色。取色外空。既云不礙於色。明非色外。離此三過。方曰真空清淨法界。三。第三亦含法界觀意。即第一真空絕相觀。彼有四門。第一會色歸空觀。即今門意。第二明空即色觀。是第二叚能現色意。第三空色無礙觀。即此第三叚。無色現色意。第四泯絕無寄觀。亦在此叚之中。彼第一會色歸空觀中有四句。各先標後釋。前三標語。皆同云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今云無定實色。以舉體即空。非斷空故。即彼第一句。彼云。以色不即空。是斷空故。云不即空。以色舉體是真空。故云以即空故。今云不礙色。即彼第二句。青黃之相。非即真空之理。故云色不即空。然青黃無體。莫不皆空。故云以即空故。良以青黃無體之空。非即青黃。故云不即空。要有青黃。方說無體。明不碍色矣。次今云。空中無色。即彼第三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會色無體。故云以即空故。良由會色歸空。空中必無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句。以法揀情。第四便云。色即是空。謂凡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是故色即是空。此即今疏第一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是也。存亡隱顯者。二結成前義。於中二意。一者結上空中無色。亡也。不碍色故。存也。舉體即空。非斷空故。兼存亡也。存亡約色。隱顯約空。空理真常。不可言亡。而色存則空隱。色亡則空顯。此唯約會色歸空以說。若兼第二不礙現色。是明空即色觀。論存亡隱顯者。色即是空。則色亡空顯。空即是色。則空隱色存。然皆即亡即存。即隱即顯。故云自在。即以總結為彼第三空色無礙觀。其泯絕無寄。在下釋文。
疏 於中六句。初一總知色性離相。亦無有法而為空故。餘五別明。離何等相。一離差別相。麤玅長短等。同一無生體故。二種種異相虛故。三無量多相離故。又無大小。絕分量故。四但妄分別。求叵和故。色空二見。皆情取故。即與不即。斯見絕故。上通形顯。五離顯相。依形有故。
菩薩如是入於法界。能現其身。作種種色。所謂無邊色。無量色。清淨色。莊嚴色。普徧色。無比色。普照色。增上色。無違逆色。具諸相色。離眾惡色。大威力色。可尊重色。無窮盡色。眾雜妙色。極端嚴色。不可量色。善守護色。能成熟色。隨化者色。無障礙色。甚明徹色。無垢濁色。極澄淨色。大勇健色。不思議方便色。不可壞色。離瑕翳色。無障闇色。善安住色。妙莊嚴色。諸相端嚴色。種種隨好色。大尊貴色。妙境界色。善磨瑩色。清淨深心色。熾然明盛色。最勝廣大色。無間斷色。無所依色。無等比色。充滿不可說佛剎色。增長色。堅固攝受色。最勝功德色。隨諸心樂色。清淨解了色。積集眾妙色。善巧決定色。無有障礙色。虗空明淨色。清淨可樂色。離諸塵垢色。不可稱量色。妙見色。普見色。隨時示現色。寂靜色。離貪色。真實福田色。能作安隱色。離諸怖畏色。離愚癡行色。智慧勇猛色。身相無礙色。遊行普徧色。心無所依色。大慈所起色。大悲所現色。平等出離色。具足福德色。隨心憶念色。無邊妙寶色。寶藏光明色。眾生信樂色。一切智現前色。歡喜眼色。眾寶莊嚴第一色。無有處所色。自在示現色。種種神通色。生如來家色。過諸譬喻色。周徧法界色。眾皆往詣色。種種色。成就色。出離色。隨所化者威儀色。見無猒足色。種種明淨色。能放無數光網色。不可說光明種種差別色。不可思香光明超過三界色。不可量日輪光明照耀色。示現無比月身色。無量可愛樂華雲色。出生種種蓮華鬘雲莊嚴色。超過一切世間香燄普熏色。出生一切如來藏色。不可說音聲開示演暢一切法色。具足一切普賢行色。
疏 二能現色中。初結前標後。以即空之色為玅色故。又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現斯玅色。色空融即。為真法界。緣起無盡即一現多。後所謂下。別顯不同。有一百三種。或從色相立名。或就德用受稱。可以意求。然皆是稱法界之色。不同變礙。但隨所顯以立色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深入如是無色法界。能現此等種種色身。令所化者見。令所化者念。為所化者轉法輪。隨所化者時。隨所化者相。令所化者親近。令所化者開悟。為所化者起種種神通。為所化者現種種自在。為所化者施種種能事。是名菩薩摩訶薩為度一切眾生故。勤修成就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
疏 三雙明所為中。初結前。後令所化下。顯其所為。有十句。竝可知。
*第九一切法智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智通。知一切法無有名字。無有種性。無來無去。非異非不異。非種種非不種種。非二非不二。無我無比。不生不滅。不動不壞。無實無虗。一相無相。非無非有。非法非非法。不隨於俗。非不隨欲。非業非非業。非報非非報。非有為非無為。非第一義非不第一義。非道非非道。非出離非不出離。非量非無量。非世間非出世間。非從因生非不從因生。非決定非不決定。非成就非不成就。非出非不出。非分別非不分別。非如理非不如理。
疏 初標名。從所知真俗等法受稱。二知一切下。釋相中二。初明知法。即內證事理。後此菩薩下。明演法。即外益眾生。亦是前明即事常理。後明即理恒事。用寂寂用。無障礙故。今初又二。初約離言顯實。二無我下。約二空顯實。今初。初三句一向顯實。一名無得物之功故。二緣成無性故。三體絕去來故。下有三句。相對顯實。然此三對。釋有三義。一唯約顯實。則相待而空故。異相互無。故云不異。遮異言不異。亦無不異可得。云非不異。二約雙顯。體則不異。相非不異。三約雙遮。相即性故非異。性即相故非不異。又相非相故不異。性非性故非不異。故離二邊。不住中道。下二對例知。二無我下。約二空顯中。亦初三對。一向顯實。無比者。無有我所與我為比對故。餘二可知。無實下。亦通三釋。準前知之。且約顯實以釋。一虛實皆緣顯故。二法性不竝真故一相。一亦不為一故無相。有無皆法。待對故無。法與非法。但假施設。竝就實而求。能治所治。無不雙寂。餘皆倣此。
鈔 法性不竝下。即影公云。法性不竝真。聖賢無異道。由理無異味故。一亦不為一者。即法句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當有差別。即上一相也。次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著諸法。見一以為一。即下句意。有無皆法者。釋非無非有。謂有即有法。無即無法。故云有無皆法。言待對故無者。三論初章中偈云。若有有可有。則有無可無。今無有可有。亦無無可無。謂因無立有。有假無生。故非有。因有說無。無因有立。故非無。若躡上起。上云無相。即是無義。今非彼無相。故云非無。無尚不存。有安得立。故云非無非有。皆待對故無也。法與非法者。然法非法。有其三義。一者有法為法。無法為非法。上已破有無故。今非此義。二者惡法為非法。善法為法。三以相為法。以性為非法。今通此二。善惡相因。亦假施設。遣相之法。明性為非法。相既不存。性不安立。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性相相因。亦假設耳。竝就實下。結成顯實。上一一對中。多以上句為所治。下句為能治。如虛是所治。實為能治。法是所治。非法為能治。既竝歸實。故皆雙寂。餘皆倣此者。釋不隨於俗非不隨俗。已下經文。
此菩薩不取世俗諦。不住第一義。不分別諸法。不建立文字。隨順寂滅性。不捨一切願。具義知法。與布法雲。降霔法雨。雖知實相不可言說。而以方便無盡辯才。隨法隨義次第開演。以於諸法言辭辯說皆得善巧。大慈大悲悉已清淨。能於一切離文字法中出生文字。與法與義隨順無違。為說諸法悉從緣起。雖有言說而無所著。演一切法辯才無盡。分別安立開發示導。令諸法性具足明顯。斷眾疑網。悉得清淨。雖攝眾生不捨真實。於不二法而無退轉。常能演說無礙法門。以眾妙音。隨眾生心普雨法雨而不失時。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疏 第二演法外益中三。一牒前成智。為起用所依故。二不捨下。正明演法。三雖知實相下。寂用無礙。於中三。初寂不礙用。次雖有言說下。用不礙寂。後於不二下。寂用無二。
*第十滅定智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於念念中入一切法滅盡三昧。亦不退菩薩道。不捨菩薩事。不捨大慈大悲心。修習波羅蜜未嘗休息。觀察一切佛國土無有猒倦。不捨度眾生願。不斷轉法輪事。不廢教化眾生業。不捨供養諸佛行。不捨一切法自在門。不捨常見一切佛。不捨常聞一切法。知一切法平等無礙。自在成就一切佛法。所有勝願皆得圓滿。了知一切國土差別。入佛種性到於彼岸。能於彼彼諸世界中學一切法。了法無相。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體性。然隨世俗方便演說。雖於諸法心無所住。然順眾生諸根欲樂。方便為說種種諸法。
疏 中三。初標名。云一切法滅盡者。謂五聚之法。皆當體寂滅故。斯即理滅。不同餘宗滅定。但明事滅。唯滅六七心心所法。不滅第八等。
鈔 斯即理下。揀定。謂對餘宗。揀定體用。於中有三。初揀理事。斯即理滅者。即是本宗。法界體寂故。不同已下。是法相宗。但事滅故。要心不行。方稱為滅。
疏 但事滅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滅故。定散無礙。由即事而理。故不礙滅。即理而事。故不礙用。是以文云。雖念念入。而不廢菩薩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獨明定散雙絕。但是事理無礙。故上七地云。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能念念入。亦念念起。淨名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皆斯義也。
鈔 亦非心定下。三遮救重揀。恐彼救云。心想雖滅。定前加行。令身起用。故今揀之。亦非我宗。心正在定。不能起故。此遮法相。次亦非獨明定散雙絕者。此遮禪宗止觀兩亡。不定不亂。約理頓明。亦頓教意。故非經宗。後但是事理下。方顯正義。心契無礙之理。故得定散自在。故七地下。引二經證。竝如前說。
疏 事理非一故。一切法滅盡之神通。非異故。滅盡即神通。通二釋也。二於念念下。釋相中二。先明即定體用自在。後此菩薩住三昧時下。明入定時分自在。前中亦二。先標入定。二亦不退下。明不礙用。於中初二句總。未作不退。現作不捨。正簡事滅以顯真滅。餘句別明。文顯可知。
此菩薩住三昧時。隨其心樂。或住一劫。或住百劫。或住千劫。或住億劫。或住百億劫。或住千億劫。或住百千億劫。或住那由他億劫。或住百那由他億劫。或住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百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無數劫。或住無量劫。乃至或住不可說不可說劫。菩薩入此一切法滅盡三昧。雖復經於爾所劫住而身不離散。不贏瘦。不變異。非見非不見。不滅不壞。不疲不懈。不可盡竭。雖於有於無悉無所作。而能成辦諸菩薩事。所謂恒不捨離一切眾生。教化調伏未曾失時。令其增長一切佛法。於菩薩行悉得圓滿。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神通變化。無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是為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疏 第二明入定時分自在中三。初長短隨心。二菩薩入此下。威儀不忒。三雖於有無下。不礙起用。定散雙行。於中先法後喻。光影暜現。寂然無心。隨器虧盈。體無來去。三是為下。結名。
*大文第三總歎勝能。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如是十種神通。一切天人不能思議。一切眾生不能思議。一切聲聞。一切獨覺。及餘一切諸菩薩眾。如是皆悉不能思議。此菩薩身業不可思議。語業不可思議。意業不可思議。三昧自在不可思議。智慧境界不可思議。唯除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薩。餘無能說此人功德。稱揚讚歎。
疏 歎勝能中二。一形劣顯勝。劣不測故。二唯除下。以勝顯勝。謂佛等方測故。
*大文第四結數辨果。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神通。若菩薩摩訶薩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
疏 文顯可知。
論 此已上十通。皆以不思議無作無礙無限大自在智。起無限寂用。入因陀羅網境界重重自在法門。皆不可作三乘有限量見故。如阿那律。我以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等。如權教菩薩。見自他佛國往來彼此。皆有量故。此約法身無限。無表裏中間。智身亦爾。總無限故。處帝網重重大用故。總約第一義天。一切智天。非如世間上界諸天眼耳通。及三乘聲聞緣覺淨土菩薩通故。以住無體性神通。身恒不離本處。而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一切眾生國土。皆悉現自在身。及以毛孔。而眼耳鼻舌身心。無不共同一體一性。如因陀羅網。眾像互容。無往來自他之性。此十通體。如是徧周。如是通徹。名為神通。以智徧通。與物同性而知物故。名為神通。非是往來自他見故。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終。入於生死利眾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餘義經文自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