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不動地。初大意。
疏 所以來者。瑜伽云。雖於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而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修習得滿。故次來也。又約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第七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已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差別。進入一乘。故次來也。
疏 言不動者。總有三義故。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謂任運故。功用不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總由上二。煩惱不動。與本分大同。
鈔 與本分下。即本論云。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報行純熟。即是功用不動。前地所修。今此位成。名為報熟。空有常行。名為無間。不為有間空故。常在無相觀故。
疏 故所離障。亦離無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現相及土。此地能斷。說斷二愚。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
論 此地何故名不動地。朙此位菩薩。於處世間智。不須功用。神智思量。不思不為。而智隨萬有通化無方。名為不動地。此地行願波羅密。為此地智增。以智體本淨。以願興行。轉更自在。若不以願起智。恐還同二乘。以願防之。不令滯淨。至此地已。法合得諸佛三加七種勸。令念本願。起生智用。任運能起廣大慈悲。便能成無作智悲。任運圓滿。
疏 其所詮如名不增減。以住無相。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現相現上皆自在故。
鈔 中邊論云。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於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上釋不增減。世親釋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云於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隨其所欲即能現前。故於所現土而得自在。如欲令土成全等寶隨意成故。釋曰。相約現身。土約器界。故下文中於三世間而辨自在故。
疏 所成行。亦名無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無相無功用故。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請。
是時天王及天眾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旛及幢蓋 香鬘瓔珞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疏 讚請中。有十二頌。分二。前十讚。後二請。前中二。初二天王天眾供讚。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幷佛子 共作是言而讚歎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愍眾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疏 後八天女樂讚。於中二初。二標讚所依。餘六正顯讚德。總讚如來身土自在。將說身土自在地故。於中毛端約剎論處。毛孔約身。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說妙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眾阿脩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於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眾生心 為轉最上淨法輪 剎中種種眾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已為說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疏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轉變自在。兼結無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已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說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眾會皆寂靜 願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疏 後請可知。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地行後地果。前中有七種差別。一總朙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切法本來無生下。得淨忍分。三佛子菩薩成就此忍下。得勝行分。四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下。淨佛國土分。五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薩如是入已下。大勝分。七佛子此菩薩智地下。釋名分。七中。初二是趣地方便。一是遠方便。總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朙。此修熟令淨故。三是初住地行。謂依前淨忍。發起勝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謂四是正住之始。依前勝行。更起修淨佛土之行。五即正住之終。由淨土行。成德無礙。六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滿。勝中之勝。故云大勝。七即辨德彰號通於始終又前二分即是入心。餘是住心。今初分二先標集德處。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
疏 集德處。謂總前七地。非獨第七。第七雖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滿。無功用際。故總集之。即四節中當第三也。
鈔 四節之總。初地已釋。謂一入位。二入地。三入無功用。四菩薩地盡。
*二正顯所集。
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
疏 有十一句。分二。前三同相。諸地通行故。後八別相。諸地異修故。同中三句。一二種無我上上證故。此即證道。地地轉勝。名上上證。巧證不著。經云方便。
鈔 一二種無我下。即論文。此下疏釋。十地同證二無我理。下之二句。皆有三段。一舉經。二舉論釋。三疏釋論。
疏 二善淨諸道者。不住道清淨故。悲智雙運。故名為諸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足助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證道。行即不住道。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攝之助。助彼二故。後大願下。別相。攝八為七。一初地大願攝持。能至此故。二二地攝善戒中。如來力加故。彼經為證十力四無所畏等故。是故我今。等行十善等。即上承佛力。三地中因修自證禪定神通。名自善力所持。四常念下。論云。四地中所說法分別智。教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者。謂前十法朙門是智。分別即前觀察。依彼智朙。入如來所說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經清淨分中。以十種智。成就法故。生如來家。障淨勝者。即彼論釋。謂滅三地智障。攝四地勝智故。上之二段。皆念通達佛法。故與此同。
鈔 四常念下。即經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次牒論文。論有二節。一先牒前文。二念通達佛法。即以前釋此。就牒前文中。牒兩處文。一所說法分別智。即牒前因。分中義。後教化智。障淨勝。牒前清淨。分中義。謂前十法下。疏釋論。依前二段釋之。先釋牒前因。分中義。故云謂前十法明門是智。故前疏云。明為能入之門。法為所入之法。此上疏指前經。依彼智下。彼論具云。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釋曰。得證地智。即四地證智。其光明。即前三地。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此兩處智俱欲通達佛法。佛法是三地求多聞所得。即十法明門中所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等。次教化智者。即釋論牒第二段經。先標牒經。具云。以十種智成就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障淨勝者即論牒前論釋。謂滅三地下。疏取意釋論。若具論文言云何於如來家轉有勢力。依止多聞。智障究竟故。除滅智障攝勝故。今疏已釋。上之二段下。釋論念通達佛法。即以前釋此也。二處皆念通達佛法。佛法即力無畏等。
疏 五地中有十種平等湥淨心。故云善淨湥心。此心即是思覺。六能成就六地中三種大悲。故云成就福德。三皆觀因緣集。即成就智慧。
鈔 三種大悲者。即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因緣生滅。
疏 七中二句。以近此地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勝行。皆是大慈大悲。不捨眾生行。次句。即前以無量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 一總明方便集作地分竟。
*第二淨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朙無生忍。次四朙無生忍淨。後一結得忍名。今初。
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
疏 然無生忍。畧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即正朙中意。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猶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即淨忍中意。前一猶通諸地。未得於後。不稱淨忍。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總該萬有理事之法。入即證達。以歷事難窮。畧陳其十。十中相從。為四無生。前七為一。名事無生。後三各一。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離。即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實捨相。又四中。約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本空。稱曰無生。真法離相。亦曰無生。依佛性等論說三性無生。如初會說。
鈔 言佛性論者。即彼三性品。論云。由有三性故。說不了義經。達三性者。自然顯了。名了義經。如經中說。若人得無生法忍。則不退墮。問云。此言云何成立。答曰。由三性故。則得成立。如來約分別性故。說本來無生忍。約依他性故。說自性無生忍。約真實性故。說惑垢苦本性無生忍。釋曰。若取文顯。初一似約徧計。以云本來無生故。第二同約依他。以論云。自性無生故。後二約圓成。以第三約位有垢淨故。第四約佛。明所證故。
疏 事無生中。前四不增。正顯無生。後三不減。亦即無滅。法本不生。今則無滅。以初攝後。皆曰無生。
鈔 後三不減下。畧有二意。一者是無生中別義。故次云。以初攝後。皆曰無生。二者亦應名無滅忍。即如前疏中說。今亦從總。但云無生。然此無生滅。即不增減真如。別是此地之所證故。
疏 別言七者。為治七種實故。實者。隨相執定故。一淨分。法中本有實。謂計自性住性為事物有。今為治此。故云本來無生。本性離故。先若有生。後應滅故。
鈔 別中七者下。別釋隨相執實。即是所治。欲顯無生。反立七實。然文含二義。一者此之七實。通於凡聖。故疏但案文釋。二者約位分別。於中有二。先明前四。為遣初地已上。後三為遣外凡解行。前中又二。先別明後結束。前中一淨分法中本有實者。是論。謂計自性下。疏釋。先舉所治。今為治此下。引經為能治。下七皆然。此初多約初地自性住性。即第一義空。以初證故。若謂有物在於心中。為事物有。故為所治。故今治之。本來無生。無生豈是事物有耶。言本性離故者。此釋經文無生之義。若先有生下。反以成立。即淨名云。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疏 二新新生實。計習所成性為實。治此。云無起。從緣起故。
鈔 二新新生實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修道漸增說為新新。能治中言從緣起故者。以從緣起。起即無起。
疏 三相實。即計前二性所生。行相治此。云無相。前二能生無故。
鈔 三相實者。即八地至十地。無功用相。是上二相。智無功用。是集起相。無生理現。是本有相。
疏 四後際實。謂計於佛果。後際出纏。治云無成。真如出纏。非新成故。菩薩成佛時。煩惱作菩提故。上四初一自性住佛性。次二引出。後一至得果性。又此四展轉釋疑。可知。
鈔 四後際實者。佛果究竟為後。果即菩提涅槃。能治中云真如出纏。釋無涅槃實。菩薩成佛下。顯無菩提實。上四下。後結束有兩重。初約三佛性。三佛性義。至十地更明。大旨可知。又此四下。二展轉收束。謂何以知無本有實。新熏無成故。何以知無成。二相不可得故。何以知不可得。菩提涅槃亦離相故。
疏 五先際實。謂對佛果後際。眾生煩惱為先。治云無壞。煩惱即空。無可壞故。菩薩未成佛時。菩提作煩惱故。染淨和合以為眾生。前遣淨分。此遣染分。又前即不空藏。此即空藏。皆不可得。
鈔 五先際實下。第二釋後三句。遣地前執。初即煩惱。二即生體。是有為故。三通上二。亦即是業。初句治中云。煩惱無可壞者。是性空門。菩提作煩惱。約玅有。稱實門。染淨和合下。此中染即煩惱淨即如來藏。即不生滅與生滅和合。名為眾生。上明不生不生。今辨生滅不生。又前即不空藏者。以佛性玅有故。此即空藏者。不與煩惱相應故。今二藏雙遣。云皆不可得。
疏 六論云。盡實諸眾生者。謂執眾生念念盡故。揀上煩惱故。特云諸眾生故。上經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治此云無盡。其性如虛空故。
鈔 上經云下。即須彌頂上偈讚品。善慧菩薩偈。以上半為所治。下半其性如虛空。故說無有盡。為能治。餘竝可知。所以先遣地上者。正此所證故。從細至粗故。又後舉地前。以粗況細。粗未證性。此應合有。今不可得。況於地上佛性之性。
疏 七論云。雜染實淨分中者。謂修行位中。轉染向淨。治此云無轉。若定有實。不可轉故。論經云。不行。謂能轉之行。不可得故。
無性為性。
疏 第二無性為性者。即自性無生。此則顯詮。論經云非有有性者。朙非有彼定執自性。此則遮詮。遮顯雖殊。義旨不異。無性即是法無我理。此理既以無性為其自性。則自體無性。非是先有今無。亦非全無真體。故云為性。以前觀事無生。正忍此理故。斯則非有非無以顯中道。
初中後際。皆悉平等。
疏 第三初中後際皆悉平等者。即數差別無生。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謂先際非染增淨減。後際非淨增染減。中際亦非半增半減。以知三際皆空。無自性故。
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疏 第四作業差別無生。果位作用。名業差別。如智貫之。則無差別。無差別即是無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於真理。故無分別。此智是佛究竟入處。今菩薩證如。同佛入處。故論云。於真如中。淨無分別佛智故。
鈔 論經云。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故。故今疏用佛智釋之。若直就今文。但是八地自無分別智耳。要無分別真智方入。非是俗智能入無生。
疏 如是四種。皆是示現無生忍觀。
鈔 論意云。此中廣說無生理者。成於此地無生觀故。
*第二朙無生忍淨。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
疏 淨中初句離障。後三顯治。前言離者。論云。示現行遠離。謂契實捨妄。名行遠離。揀非心體離也。所離一切。畧有二種。一離心者。離報心憶想分別。謂第八異熟識。轉現徧行。亦不行故。
鈔 一離心者。牒經。謂離報心憶想分別。此即以論釋經心字。謂第八下。疏釋論。異熟識是報心故。彼七地中。修無漏因。感此變易異熟果體。即是報心。轉現徧行者。轉現二字。即起信論。以第八賴耶。有其三細。謂業。轉。現業相最細。菩薩地盡。方能離之。今得此忍。轉現不行。即見相二分。亦不行也。言徧行者。唯識等論。第八賴耶。與心所俱。唯有徧行五耳。謂觸。作意。受。想。思。今與此忍相應。斯亦不行。故疏總云。轉現徧行。亦不行故。而云亦者。如入滅定。前七不行。第八持身。今八二分。亦復不行。顯轉湥也。
疏 二離意識者。離方便心憶想分別。論云。離攝受分別性想故。謂六七識。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則心行處滅。名離一切想。
鈔 離方便心憶想分別者。疏取論意釋經。意。即第七識。即前六。此之意識。是異熟生。但名方便。論云下。以論證上方便之義。言攝受分別性想者。第七內攝受。六識外分別。此等王所。居然不行。謂六七下。疏釋論意。及與經意。謂六七識即是王。及中心所者。六七二識所攝心所。一切不行。故疏結云。心行處滅。不同七地。猶有觀求之心。
疏 後無所取下。朙治。上但朙所治非有。今朙能治不無。故論云。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者。治即無分別智。所以朙此有二義故。一揀異斷滅外道無想。二乘滅盡故。二揀異如來。尚是照寂。非寂照故。
鈔 所以明此下。彰立有治想所以。一揀凡小。此是揀劣。外道無想。無有此慧。二乘滅定。亦無此慧。想受盡滅故。故此比於滅定。彼所行者。此亦不行。如前一切心等。彼所無者。此中則有。謂無分別智。二揀如來。即揀勝。未亡無分別智故。故瓔珞云。等覺照寂。玅覺寂照。今八地無生。亦照寂故。若窮照寂。即同佛故。
疏 故云。此想於下地有三種勝。一無功自然行。故云無所取著。謂無取果心任性自進故。此顯治玅。二徧一切法想。故云猶如虛空。此顯治廣。三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此顯治湥。此則入於起信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然論云。不動自然行者。任性趣故。非謂有彼自然行心故。上離即止。此治即觀。無功雙運。唯證相應。勿滯言也。
鈔 此則入於下。以起信意。總收上義。起信所入。即是本覺。故論云。所言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釋曰。今入虛空。即入法身本覺故。上離下。引論會釋。結無生法忍之止觀耳。
是名得無生法忍。
疏 結名可知。 二得淨忍分竟。
論 經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者。朙初地已來至七地。是順無生忍。八地方得無生忍。八地已前。有為無為。皆有覺觀。修學至此八地。二行方終。
*第三得勝。行中二。初朙深。行勝。對前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薩下。發起勝。對後彰入。前中亦是攝童真住。文中二。先結前生後。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
疏 以入第八地。是結前入位。生後湥行為所依故。
*二正顯湥行。先法。後喻。今初。
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疏 法中八句。初一總相。位行玄奧故。餘七別相。一難可知者。即難入湥。正是對下彰出。
鈔 一明七地不知。故云正是對下彰出。
疏 二無差別者。同行湥與諸無漏淨地菩薩同故。如麥在麥聚。故難知差別。
鈔 二即就勝彰等。等於得八地人。
疏 三離一切下。境界湥。分齊殊絕故。由所取相離。能取想不現前故。復言離一切執著者。護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
鈔 護此地下。護者。防也。捨也。此是論主別釋此句。揀於上二。恐有問言但離相想於義已足。何須更離一切執著。故今通云。以上相想。言通善惡。今明除所治障想。謂貪求佛法故。論經云。離一切貪著。非除能治無分別智想。以此治想為能護故。如上淨忍。分中。無所取著也。
疏 四無量無邊。即修行湥。自利無分量。利他無邊故。五一切等。朙不退湥。二乘不能壞其勝故。前句當相辨大。此句寄對以朙。六離諸諠諍。即離障湥。謂離功用障故。七寂滅現前。即對治現前湥。以證真如為能治故。一切寂滅。
鈔 論經云。一切寂靜而現前故。真如一切寂靜現前故。釋曰。上句教道寂靜。下句證道寂靜。是故疏云。以證真如為能治故。一切寂靜。其一切言。即含教也。
鈔 第二喻中。以前七湥。束為三段。故喻亦三。
*從後次第。喻前三段。為順治障。從細至麤故。法中顯湥。故從麤至細。三中各有喻合。今初滅定喻。喻前離障寂滅。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疏 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之。九次第定當其第九。故云乃至。動心息者。謂所依六七心王已滅。能依心所。憶想自忘。合中。住不動地。合入滅定。即捨已下。合動心止息。即捨一切功用行者。過所治故。得無功用法者。朙得彼治法故。身口等息者。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無所取著。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住於報行者。文含二意。一亦成上示現得有功用。行相違法。謂得無功用地故。此約教道。同前無所取著。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法中故。此約證道。同前入一切法如虛空性。即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不同前地修無功用。故云報。行報。行者。前地所修。報熟現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識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淨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捨梨耶之名。又佛地單住真如。不云梨耶真如。今為有變易報在。是故雙舉。則梨耶言。約異熟識。如來但名無垢識故。
鈔 教道者。無功無分別智。可寄言故。住真如下。五重釋論文而有二意。一雖舉賴耶。但取真如。以第八地捨賴耶名故。故唯識云。阿羅漢位捨。釋曰。大乘第八地。同於羅漢。以捨分段。出三界故。又佛地下。二存其賴耶則顯擇論不善用名。以第八識有其多名故。賴耶但是局凡位故。異熟直至菩薩地盡。雖同第八。不應存賴耶名耳。第八名別。已見上文。
*第二夢寤喻。喻前修行湥。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疏 論云。示此行護彼過想者。離彼化生勤方便過故。有正智想者。非無此地無功智故。如從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但此行寂滅。故云所作皆息。合中勇猛約心。精進約行。合上方便。竝是功用。二行已下。出所息障。依內證清淨。生死涅槃。二心不行。名二行不現。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云相行不現。即離化生聖道等想。如彼寤時。人船俱無。合中。見人墮河。喻中身自墮者。眾生病。即菩薩病故。
*第三生梵天喻。喻境分殊絕。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疏 合中。初正合。下地心意識不現。合欲界心不現行也。所以不行者。得報行故。此離微細想行過。故論云。此說遠離勝也。後此菩薩下舉勝況劣。謂佛等不順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況順行世間一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來智心也。此中但況世間。亦應以大況小。大尚不行。況小乘耶。則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若智若斷。皆不行也。
*第二朙發起勝行。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勸起行。皆尊重故。勝亦尊重之義。文中四。一說主總敘。二正顯勸辭。三顯勸所為。四彰勸之益。今初。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
疏 願即勸因。如第三勸中論云。本願力住故者。迴文未盡。應言住本願力故。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諸佛所以與智勸者。轉彼湥行。樂足之心。令入法流門故。法流者。決彼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即以能趣為門。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與智者。有二意故。一現與覺念,猶彼意加。二令起修取。故名為與。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但云與智。前地未淨此忍。故此方與。以得此忍。攝德本故。一與之後。不復欲沉。
鈔 下之七勸下。通妨乃有四重。一有妨云。下之七勸。義相不同。何以此中。但云有智。故此通云。七不出智。二前地未淨下。問云佛慈平等。何以偏與此地菩薩。通意可知。三以得此下。復有問言。何以要得此忍。即與智耶。答意可知。四一與下。復應問言。九十已得。何不與耶。得已不失。故不重與。
*二正顯勸辭。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
疏 勸辭中有二。先讚。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後然善男子下勸。於中有七。一勸修如來善調御智。二勸悲愍眾生。三勸成其本願。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內朙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遠公攝七為二。前六舉多未作。轉其住心。後一朙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經無此文。論似有意。於理無違。今攝為三。前三勸其下化。初一化法。次一正化。後一化願。次三勸其上求。初一折其所得非勝。後二引其求佛勝果。若外在內。三最後一勸總結多門。以所作無邊。別說難盡故。然七皆含轉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朙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眾生法故。二汝應下。勸令修習。三勿復下。莫捨忍門。然捨有二義。一若以放捨身心。住此忍門。斯則不應。故云勿復。是以論云。若不捨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捨著。二全棄捨。則所不應。故論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云。勿復放捨。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疏 第二勸中三。初朙自所得忍。二然諸下。朙他無忍起過。在家多有煩惱。出家多起覺觀。皆是眾生無利益事。三汝當下勸起悲心。悲心依上而轉。
鈔 出家多起下。皆是論意。意云。出家斷除煩惱。不與之俱為斷此故。未善方便。故多覺觀或起惡覺。乃至不忘善覺。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疏 第三勸中。願有二種。一依廣心。下化眾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義。一令他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能廣利故。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疏 第四勸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
鈔 定其所尚者。所尚即無生法忍。所忍即諸法實性。故三地中。名八地為一切法如實覺。法性即實相真如。理無廢興。故云出世不出不異。
疏 次諸佛下。奪其異佛。勸其上求。以有湥無礙智。大用無涯。方不共二乘故。
鈔 以有湥無礙智者。即下偈云。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湥無礙智。意示甚湥無礙智為世尊耳。對下同於二乘。故此不共。
疏 後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獸渡河。同涉理故。功行疲倦。趣寂為垢。故應勿住。
鈔 抑同二乘者。此一乘旨。二乘絕分。非是共理。約寄位中。勸其莫作。故抑令同。下三獸渡河。亦是抑耳。河即是通理。如彼身子自領解云。我等同入法性故。功行疲倦者。此下是論意。斯則三乘皆功行疲。欲趣於寂。是菩薩垢。故論云。依不共義。功行疲倦。彼垢轉故。謂依轉進。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疏 第五勸中。舉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業。若成就此法。則有力化生。故勸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疏 第六勸中有三。初朙其所得未廣。次善男子下。示佛無量勝行。無量入者。所入法門差別故。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上上不斷。後汝應下。結勸。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疏 第七勸中二。先舉三種無量。即淨土中三自在行。後悉應下。結勸。朙少作在。既言悉應通達。朙少分觀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遙。此同德生勸於善財。勿以少行而生知足。故云無量。
鈔 三自在行者。即三世間自在耳。
*第三顯勸所為。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疏 顯勸所為。令起智業故。
*第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為是故勸。於中二。先朙不勸之損。故不得不勸。後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今初。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疏 有二。一自損。既不與智。即入涅槃。故應須與。故論云。即入涅槃者。與智慧示現。二者損他。不利生故。問始行之流。尚修無住。豈湥智地。取滅須勸。(一問。)頗有一人。佛不與智。便取滅不。(二問。)答。有四義故。是以須勸。一為引斤定性。二乘朙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有勸起。況彼所得。寧為究竟。二為警覺漸悟菩薩。樂寂之習。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地甚湥。玄奧難捨。所以須勸。但有此湥奧法流之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無一人便取永寂。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為顯勸益。假以為言。
*第二彰勸益中。有法。喻。合。初法。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疏 法中三。初牒前與智彰益之因。二於一下起。行速疾。三何以下。釋疾所由謂先唯一身。故長時劣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一念頓超。有十一句。前十別朙。後一總結。十中。初六依教化眾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後二依障清淨。十中一多身現。所以多者。論云。一切菩薩身。信解如自一身故。謂智契同體。故能即一為多。此實報能為。不同前諸地變。
鈔 此實報下。釋通妨難。難云。初地百身。二地千身。如是漸增。乃至七地。有百千億那由他身。何得言一。故今答云。彼前多身。皆云示現。即變化為。非實報得。以期前地功用分別。未捨離故。不能合法。凡所為作。名心自在。非法自在。是故不得就法說多。此地功用分別。心息契合法界。凡所為作。名法自在。以法門無量。隨法論身。身亦無量。舉身既爾。餘可例知。
疏 此對前一身。餘音聲等。對前起行。類亦無量。二圓音隨說。三隨所知智。四隨取何類生。五隨應以何國。六隨其教化何類眾生。七隨供養集福德助道。八隨入何法門。集知慧助道。九隨神通障淨。十隨智慧障淨。故能處無量眾會。隨機說法。皆言隨者。隨宜非一。釋無量言。故隨時之義。其大矣哉。後一結釋中。先結。謂起。行眾多。不離三業。後以不動法故者。釋由無相無功。無有間斷。故相用不動。任運集成。
*二喻。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疏 喻中。船喻彼行速疾。論云。應知因勝示現者。釋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無生故疾。
*三合。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疏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薩下。合若至海。即第八地。無生之智。亦是行故。名為行海。又頓能徧起即湥而廣。亦得名海。無功用智。以合上風。一切智境。朙其趣果。前喻所無。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分。本有已下。合前校量。 第三得勝行分竟。
論 總有三加七勸。三加者。一諸佛現身。二與智。三言讚善哉善哉。七勸者。如上科文作七段是也。如世帝王德僃。即鳳翔麟應。是德所感也。朙此八地無功智現。即十方諸佛感應。是法爾合然。故經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朙此地得無生忍。非如第六七地已前順忍故。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朙此無生忍。是諸佛本體智性故。已上一段。以朙三加七勸。安立法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勢共同。總朙十住初心。一念入道。生如來智慧家時。一切法總具防之。然法須安立。次第升進。不滯諸行故。令諸始發心者。知軌度故。從初發心興大願故。令大悲智而與法身齊升進故。設教前卻。學者一時。智有迷悟。淺湥自露。以智境界。非有前後。
*大文第四淨土分者。問。經中但云大方便智。一切觀察。皆如實知。廣說化生應形作用。瑜伽論中十自在前。起智門後。但云得分身智。何以論主判為淨土分耶。答。淨土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是所淨之果。此有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以行業為因。謂直心等。二自在淨果。謂三世間圓融等。以德業為因。謂淨土三昧等。今約後對。然淨土行業。始起在凡。滿在一地。淨土德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文分三別。一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世間自在行。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後是能化。具後二淨。方名淨土。然初一多約能淨。後二多約所淨。文影畧耳。今初。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疏 分二。先總標舉。無功用智為能觀智。智所行境。為所觀。方便善巧。即無功用因。在於七地修無功用。今得自在。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
疏 後別顯其相。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欲。二隨何欲。三隨時欲。四隨廣陿欲。五隨心幾許欲。今初觀世間成壞論云。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者。謂約能淨論隨。隨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約所淨論隨。隨眾生心。樂欲見者。則現成現壞不欲見者。則不現故。經云觀知。則唯約因。論主欲顯義兼於果。故云隨現。即轉變自在。下之四段。隨現準知。
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
疏 二朙隨何欲。謂隨物欲知。何業成壞。皆能現故。
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
疏 三朙隨時欲。謂隨時長短。即能現故。若約能淨。即隨時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初劫成器。餘成眾生。壞亦二十。先壞眾生。後一壞器。竝稱事稱理。名如實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脩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
疏 四隨廣陿欲彼能現故。文中三。初知四大差別。即是廣相。二是知陿相。三知能所成。即雙朙廣陿相。今初中。小相者非定地報識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禪。緣三千故。無量者。如來境界。上三是事分齊。皆以境界智知。差別相者。是法分齊故。以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別故。後類餘易了。
鈔 初知四大差別。即是廣相者。謂知大分齊。小相者。下散心所知少故名小。定心所知。廣故名大。初禪量等四洲。二禪量等小千。三等中千。四等大千。故云乃至。量既徧等故能徧緣。無量相者。佛智稱事理之實。故無分量。差別相者。若大小。即事分齊。知地堅相。水溼相等。名知自相。同無常等。名知共相。皆是法分齊也。
疏 二知微塵下。知陿相中。細者透金塵。故論經次云。麤相者隟塵故。差別同前。無量差別者。一塵之中。含多法故。塵之麤粗細俱通定散。故不云小大。
鈔 細者透金塵故者。俱舍云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蟣蝨麥指節。後後增七倍。隙塵。乃塵中最粗。無一極微獨處而住。故不說初。而七極微為一微塵。此亦最細。而名是通。故取第三透金之塵以為細也。一塵之中。中含多法者。能造所造。一聚而現。必具堅溼煖動色香味觸。故云多法。
疏 三隨何世界下。知能所成中二。先總知內外。二知地獄下。別朙六道。斯即楞伽責所不問。意顯窮幽。又云無性故。
鈔 斯即楞伽下。謂大慧菩薩發一百八問云。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下問。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等。列問竟。佛讚善。牒問竟。然後責其所問不盡云。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各幾微塵。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一由巡。乃至云。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釋曰。此即責所不問也。
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中智。
疏 第五朙隨心幾許欲。即能現故。文中二。初約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論大小。今即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人境為小。天境為大。色中覺觀為小。無覺觀為大。無色界中。論云。佛法中凡境為小。聲聞菩薩為大者。為揀外道。妄取為涅槃故。特云佛法。如來所知一切三界。皆名無量相。
鈔 佛法中者。問。無色無色。無有分量。何有大小。答。大乘之中。許有色故。離世間品。明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香故。此有二意。一無粗有細。二無共相色。有通果色故。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
疏 第二約通朙自在。隨物現化。文中三。一隨機現化。於中初標能化智。次所謂下。朙所知機。有三句。一知身類不同故。二知隨身宜用方便異故。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後隨其下。正朙隨化。雖言現身。意在生處。故屬器界。二此菩薩於一三千下。朙化分齊。三此菩薩成就下。朙現自在。謂不動而徧。猶月入百川。 器世間自在竟。
*第二朙眾生世間自在行。謂隨感能應。調伏眾生自在故。
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疏 於中三。初總朙感應。三所謂下。別顯感應。於中顯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二又應下。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論云。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
鈔 以身不必同者。如有居士。欲見佛身。為現佛身。佛身不同居士。而隨心樂。名心同事。
疏 三佛子菩薩如是下。總結感應。如是如是者。現類眾多故。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論云。自身心等。分示現也。 眾生世間自在竟。
*第三朙智正覺世間自在行。遠公云。若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覺智於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以所知十身。皆是毘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
鈔 今就行體者。以智正覺一切法故。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疏 文中二。初朙第一義智。後朙世諦智。今初上句離妄。下句住實。由自身他身不分別故。住於平等。不分別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論云。此不同二乘。第一義智示現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而真。非一異故。
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虗空身。
疏 二 朙俗諦智中。有三。一總知十身。二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別顯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淨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一實故。染中三者。初是眾生世間。次國土世間。業報身者。彼二生因謂業煩惱。經畧煩惱。故論具之。而云報者。業能招報。從果立名。若是所招。寧異上二然國土身。合通於淨。且從一類。以判為染。次六總以三乘為淨分。於中前四是人。菩薩及佛。但因果之異。次一是能證智。後一是所證法。後虛空身是不二。分者通為二依。非染淨故。觀下別顯。多約事空。義兼於理。
鈔 義兼理空者。無量同遍等。皆兼於理。亦由此故。為二所依。
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
疏 二諸身相作。皆先朙相作所由。由隨機故。文中二。一別顯相作。畧有四翻。云何法智虛空。得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自己身故。令於虛空。忽見自身。故名為作。作餘亦爾。
鈔 云何法智者。此假問也。法中理法。理法無形智體虛空。皆無形質。不可作身云何言作。答意云。智證於法。自然應現。即是作義。亦由體理成智。理寂無相而成有知故。令於虛空下。通虛空作自。此三作自既爾。自作此三亦然。冥同理智。及虛空故。
疏 二隨諸眾生下。總結例餘。上但舉四翻。理應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薩。若將自望菩薩。別則有百一十身。故云則如是現。所以相作得無礙者。廣如懸談。今文畧有三意。一由證即事第一義故。事無理外之事。事隨理而融通。故此章初。先朙勝義。二者緣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
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
疏 第三別顯知相中。十身為八。以三身合故。然其類例。應各具十。文或闕畧。且從顯說初眾生身有五相。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此約總朙三界。後二約上二界。即就報開別。若總開三界五趣。則具十矣。
鈔 若總開下。色身兼欲色二界。加無色為三界。集業煩惱為二。報身即五趣報。故為十也。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
疏 二國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切相。後二真實義相。前中初三分齊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淨差別。次廣即寬陿差別。此畧無陿。次二依住差別。真實中。一重頓入。名為暜入。十方交絡。故云方網。又重重現故。多同初地。
鈔 又重重現下。雙釋暜入及方網言。塵能受剎。剎以塵成。亦能受剎。重重皆入。名為暜入。既交絡入。九方入東。東入西時。帶餘九入西。入南時。帶東諸方而入於南。故成重重即初地中。如帝網差別故。為真實義故。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
疏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別者。但有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實無我人。餘亦假名。偏語此四者。業因尚假。苦果可知。聖人尚假。況於凡類。又三乘聖人。方能知假。佛德超絕。不得云假。
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疏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餘之九身。既是佛身。一一有此。則已成百。若更相作。則重重無盡。菩提者。示成正覺故。二願生兜率故。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猿猴鹿馬等化。故云應化。即王宮生身。四自身。舎利住持故。上四於三身中。皆化身攝。五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等。揀三十二等。故云實報。即三中報身。六所有光朙。攝伏眾生。故云威勢。即通報化。
鈔 六所有下。論經名光明身。故遠公云。善軟眾生慈光攝取。剛強眾生。威光伏取。故云攝伏。
疏 七意生身者。論云。所有同異世間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者。同謂同類。異謂異類。世即地前。出世地上謂若凡若聖。若同若異。由得自在解脫故。隨意俱生。即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也。此通變化。及他受用八福德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廣大利益因故。故種少善根。必之佛果。九法身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斯即所證法體故。離世間品十佛中。名法界佛。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朙。故名無漏。界是藏義。生義。含無邊德。生世出世諸樂事故。十智身者。所有無障礙智。謂大圓鏡智。已出障垢。證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別。皆悉能知者。即玅觀察智。此通四身。但兩重十身。一一圓融。故異諸教。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決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
疏 六知智身有十一相。攝為三類。初二約體分別。初通聞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行相。即因果分別。行即是因。通於三慧。果唯證入。相離前三。餘有八智。皆約位分別。於中初一是總。世間俗智。名之為世。三乘聖智。名為出世。又道前名世。見道已去名出世。五三乘者。於出世中。大小分別。小乘十智等。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權實無量。六七二相。於大乘中。麤玅分別。甚湥般若。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則名共。八九二相。通就三乘縛解分別。於新熏性。習未習故。後二通於三乘。修成分別。
鈔 果唯證入者。此明智身。了於諸法。法有達證二義不同。今就果說。故唯證知。言相離前三者。離聞思修相。如初地示說。分齊中說。然此通約因果而說。若分三乘。小乘四果為果。趣四果因為行。中乘無學為果。有學為行。大乘之中。佛果為果。餘皆為行。小乘十智等者。即法類四諦。他心世俗。及盡無生。前已曾解。中乘七十七者。廣如六地鈔中。
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
疏 七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知法。竝通一切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來。文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理法。論云。無量法門。朙等一法身故者。謂法門雖殊。同詮平等法身。生佛無二故。二不壞相。即是行法。論云。如聞取故。謂稱理起行。名如聞取。行符乎理。則冥之菩提。名不可壞。三即教法。隨所化眾生根性相應時。說差別故。理本無言。假言顯理。若權若實。皆是隨俗假名。四即重顯理法所徧之境。此通染淨平等法身。徧情非情故。五即果法。唯約於淨。故論云。第一相差別。三乘同證第一義故。隨智有異。三種不同。故所顯理。亦說湥淺。若約功德等異。如常所辨。
鈔 隨智有異者。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品云。由平等故。分別須菩提等故。所顯理者。小乘人空。如兔之足。中乘修習。如馬之足。大乘二空。湥徹底故。若約功德者。小乘三生。緣覺百劫。菩薩三祇。乃至三學萬行。差別非一。皆以一相統之。則四法一揆。
知虗空身無量相。周徧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
疏 八知虛空身。文有六相。一無量相。芥子中空。亦無分量故。二徧至一切色非色處。三不可見故。今世人見者。但見空一顯色。想心謂見故。涅槃經中。廣破見空。又此含無為空。故亦不可見。四無異相者。無障礙故。謂不同色法彼此相異。有障礙故。五無邊相。謂無始終起盡之邊故。六能通受色相。持所持故。故下經云。譬如虛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既因色分別。彼是虛空。則知因空。顯彼為色。
鈔 空一顯色者。謂上所見青等顯色。釋曰。若智論說。上空。謂作青白彯色見故。
論 大意朙此八地菩薩。無功之智所及之用故。 第四淨土分竟。
*大文第五自在分。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疏 分二。初牒前為因。修行三種世間自在行。故得十自在。此但約智通說。若依攝論。以六度為因。如下別朙。二得命下。顯自在果命自在者。不可說不可說劫命住持故。心。則無量阿僧祇三昧入智故。財。謂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持示現故。上三以施為因。如次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施故。業。則如現生後時業報住持示現故。生。則一切世界生示現故。上二自在。以戒為因。戒調身語。成勝業故。復由戒淨。隨欲生故。願。則隨心所欲佛國土時示成三菩提故。此則由進策勤。無懈廢故。解。則一切世界中。徧滿示現故。論經名信解。攝論名勝解。皆一義耳。用忍為因。以修忍時。隨眾生意故。得一切皆隨心轉。謂變地為金等。如意。則一切佛國中。如意作變事示現故。以定為因。智。則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法。則無中無邊法門朙示現故。上二同以般若為因。內照所知。得智自在。應根宣說。得法自在。於此十中。若智若通。皆無壅滯。故云自在。論以此十。治十怖畏。一治死怖畏。二治煩惱垢染怖畏。三治貧窮。四治惡業。五治惡道。六治求不得。七治謗法罪業。八治追求時縛不活。九法自在。治云何云何疑。十智自在。治大眾威德。次此十亦即初地五畏。細故漸開。此中二四七。即是惡名。惡名本故。三六屬不活。九屬第十。故約因而論。此地方得。約果而論。圓滿在佛。此約行布。下離世間。上賢首品。皆有此十。而約暜賢位。通貫始終。
論 經云。命自在者。於不生不滅大智體上。同一切眾生受生死自在故。心自在者。隨無念智。所作能辦故。餘如文自具。
*大文第六朙大勝分。於中三。初智大智。解殊勝故。二業大行業寬廣故。三彼二所住功德。大智業所成故。今初。
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疏 文有五句。初句牒前為因。則為下正顯。顯有四智。初一為總。謂不住世間涅槃。寂用難測。名不思議。此不思議有三。一修行盡至不思議。謂證涅槃無分量故。二所知不思議廣照世境故。三除障不思議。謂令真如出所知障。天魔外道不能壞故。
*第二業大。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
疏 有三。初二句牒前為因。一入自在。二成就智。
鈔 一入自在者。即經云。如是入已牒前十自在也。二成就智。即經云。如是成就已。即牒前為不思議智者等。
疏 次得畢竟下。正顯業大。有十二句。初三朙三業淨。當相辨業。後九約修辨業。攝為四相。初一句朙起。論云。所起能起同時。謂身語意是所起。智慧為能起。此三業起。必與能起同時。故經云隨行。智為導首故。二般若下四句。智攝不染。作利眾生行等。謂由般若。攝彼大悲。故不染愛見。能起方便利眾生行。三善起下二句。因攝謂內由大願。為自行他行之因。又外蒙佛攝。得成二因。四後二句。作業所持。初句利益眾生。後句淨佛國土。
鈔 故經云下。經文但有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論經云。智慧為首。智隨順轉故。疏具用二句之意。以智先導。釋其隨行。初智導起。起已不失於智。即是隨行故。
疏 後佛子下。總結可知。
*第三彼二所住功德大。
佛子。菩薩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眾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辯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
疏 分三。初標所住分齊。次得善下。顯所住德。三此菩薩下。結成功德。二中十句。依七種功德。謂初四為一。善住道功德。此是德體。以二利行為菩薩道故。初二自利。先契理離障。名為湥心。後對治堅固。名為勝心。後二慈悲利他。後六各一。約修辨德。初三三輪化益。修上利他。後三願行相符。外招佛護。修上自利。三結成中。近結此段。遠結前三。得如是智。結前智大。以智證理。得無憎愛故。次能現下。結作業大。平等作故。後於諸下。結所住功德大。得七功德。無過咎故。
*大文第七釋名分。亦攝真如相迴向。稱如不動等故。釋名分二。一地釋名。即約法朙位。二智者釋名。即約人彰德。
鈔 第七釋名分。一地釋名者。廣明此地有不動德故。二約人者。廣明住此地菩薩。有不動德故。法即本有此德。如於菩提。人由得地。故成勝德。猶如此覺者。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退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疏 今初十句。謂此諸名。對前經立。初二從淨忍分。受名得無生忍入不動故。此句為總。此智現前。故無退壞。次二約得勝。行分受名。一得為湥行菩薩。不可知故。二離一切相等諸過失故。次三約淨土分。受名生地。謂器世間自在。隨樂生故。成地。眾生世間自在。隨物成身。自無作故。究竟地。智正覺世間。決二諦故。次一約自在分。隨願成就。方名自在。次一約大勝分。得湥心等十種力持故。後無功用。通該始終。
*第二智者釋名中三。初牒前為因。由得智地故。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
*二就人顯以何義故。菩薩名為得不動地。有二義故。一一向不動。謂行修上順故。二一體不動。謂與諸菩薩行體同故。
鈔 一向不動。是勝進。行一體不動。是自分行。先明勝進者。舉彼勝求。顯於自分。從上滿也。
*文中先總朙。後常為下。別顯。今初。
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
疏 文有四句皆含二義。論總釋云。佛性隨順因故。佛性。即初句。菩薩由得地智。能上入之。隨順因者。即下三句。由三為因。故能隨順佛境。一攝功德。佛功德照者。善清淨義故。謂以無垢慧。善照佛德。即是攝義。二者行謂正行。威儀順同佛故。三者近。即佛境現前。近如可覩故。
鈔 今初文有四句。皆含二義者。謂一向一體。以遠公將此總屬於一向不動。則此四句。明一向義。後十。方明一體不動。故疏按定云。皆含二義。謂由入佛境故。一向上順。亦與菩薩同一體性。下三句準之。
*後別顯二。先朙一向不動。
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恒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
疏 論經十句。今經闕一。初一總顯佛加。解參玄極。上德被已故。既常為佛加。故名一向不動。餘句別依五功德以顯不動。一供養功德。即梵釋四王。論經王下。有奉迎之言。二守護功德。謂金剛等現形衛故。三依止功德。恆不捨三昧故。四國土清淨功德。即能現諸身差別。若器若眾生。皆能隨現。故云無量。
鈔 謂金剛等者。此前亦有。但冥衛耳。如來常有八金剛神。列其八面。此地菩薩。隨分得之。
疏 五於一一下。教化眾生功德。此復五種。前三自分。後二勝進。一願取諸有。多為主導。故云有大勢力。二根心使智力。即報得神通。窮三際中眾生根欲等故。三無量法力。三昧自在轉法輪故。四受力。彼經云。能受無量記故。今經闕此。五說力。即隨有可化示成正覺。真能說故。論經此後。更有一句結云。是菩薩如是
*二朙一體不動。
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
疏 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入大乘會者。謂入同類大乘眾數故。入數者。不破壞義。和合如一故。別有九種。具此九種。堪入眾數。一智不壞。獲法智通故。二說不壞。謂放教智光故。三解脫不壞。謂不住行。證入空有等無礙法界。業用無礙故。四佛國清淨不壞。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壞。智能示現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壞。隨意自在故。七善能下。能解釋義不壞。稱三際說故。八暜伏下。坐道場不壞萬行。及菩提樹下伏魔邪故。九正覺不壞。入如來境。同佛覺故。
*第三總結所住。
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疏 行無障礙。不斷不轉。念不退故。
*第二位果。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恆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具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疏 調柔中。先調柔行。法說中。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朙者。等取眾生智正覺故。論名彼因相故者。以所受法為自在因故。
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疏 喻中。真金作閻浮提主冠者。喻得清淨地。身心勝故。以此地中報。行純熟。三世間自在故。特加於王。無與等者。喻善根光朙。轉更朙淨。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闇。善能開闡智慧門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故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
疏 二佛子譬如下。教智淨。梵王暜放光朙者。勝前日光。一多故。二淨故。三廣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三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七地修治方便慧 善集助道大願力 復得人尊所攝持 為求勝智登八住 功德成就恆慈愍 智慧廣大等虗空
疏 二十二頌分三。初十八偈半。頌位行。次二偈半。頌位果。後一。結說分齊。今初頌上七分。即為七段。初一偈半。頌集作地分。
聞法能生決定力 是則寂滅無生忍 知法無生無起相 無成無壞無盡轉 離有平等絕分別 超諸心行如空住
疏 二一偈半。頌淨忍分。
成就是忍超戲論 甚深不動恒寂滅 一切世間無能知 心相取著悉皆離 住於此地不分別 譬如比丘入滅定 如夢度河覺則無 如生梵天絕下欲
疏 三有七偈。頌得勝行。分於中二。初二頌湥。行勝。
以本願力蒙勸導 歎其忍勝與灌頂 語言我等眾佛法 汝今未獲當勤進 汝雖已滅煩惱火 世間惑燄猶熾然 當念本願度眾生 悉使修因趣解脫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 與此智慧令觀察 無邊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過曩眾行 菩薩住茲妙智地 則獲廣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徧十方 如船入海因風濟
疏 後五頌發起勝。於中云。但以甚湥無礙智者。長行所無。故知唯念法性。則同二乘。事理事事。皆無障礙。是菩薩學故。
心無功用任智力 悉知國土成壞住 諸界種種各殊異 小大無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種 六趣眾生身各別 及以眾寶微塵數 以智觀察悉無餘 菩薩能知一切身 為化眾生同彼形 國土無量種種別 悉為現形無不徧 譬如日月住虗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於法界無所動隨心現影亦復然 隨其心樂各不同 一切眾中皆現身 聲聞獨覺與菩薩 及以佛身靡不現 眾生國土業報身 種種聖人智法身 虗空身相皆平等 普為眾生而示作
疏 四有六偈。頌淨佛國土分。於中三。初二器世間。次三眾生世間。後一智正覺世間。
十種聖智普觀察 復順慈悲作眾業
疏 五有半偈。頌十自在。故晉經云。能得於十種玅大自在智。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眾無能轉
疏 六一偈。頌大勝分。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恒侍衛 此地功德無邊際 千萬億劫說不盡
疏 七一偈。頌釋名分。密跡者。古譯為力士。餘文可知也。
復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莊嚴具 菩薩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 慈光普照除眾惑 一念所獲諸三昧 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 願力示現復過是 菩薩第八不動地 我為汝等已略說 若欲次第廣分別 經於億劫不能盡
疏 已上第八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