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一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六請分中三。初說已黙住。二是時下。三家五請。三爾時金剛藏觀察下。許說分齊。所以黙者。將欲演之。必固黙之。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所以俟請者。畧有二意。一增諸菩薩尊敬法故。二前本分中舉地歎勝。為增樂欲。令此請中生正解故。云何生解。謂由請故。得說黙之由。顯地體甚湥。離於言念。令衆先解。後聞說分。不隨聲取。離謬解故。卽復由此。故有第三示說分齊。今初。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黙然而住。不復分別。

疏 初黙可知。

*第二請中。三家請殊。卽分三段。謂初解脫月請。二大衆請。三如來請。所以要三家者。顯法湥玅。令聞解故。衆首顯揚。當機渴仰。化主加勸。事方周故。道大兼亡。法應請故。為順請主。此衆堪聞。言不虛故。為成請者。如來護念而生信受。言有徵故。此約因請生請。亦是次第。又佛請者。卽名為加。謂眾雖已請。要假主佛威光。方堪說故。亦名為教。如來教說。顯剛藏說。傳佛教故。又前二家請。顯此地法。因人修故。後一家請。顯此法佛所證故。前之二請。餘經容有。後之一請。餘經所無。法蕐三請。但是一家。良以地法甚湥。寄位難說故。

鈔 道大兼亡。道微則自濟。道大則兼亡。亡字無心。此訓無。下若加於心。兼忘兩字。出於莊子。意於自他兩忘。若入相忘於道術。魚相忘於江湖。雖有湥意。非此所用。為順請主者。此第二家因第一家起也。謂初剛藏云。法湥難受。故止不說。次解脫月歎衆堪聞請云。此眾無諸垢。志解悉明潔等。衆若不請。則非堪聞。令解脫月。此言虛謬。故大衆請。則言不虛。為成請者。卽第三請。亦躡第一家生。謂解脫月末後雙歎人法請云。佛子。願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人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說十地時。法應如是。得佛護念。得護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卽其文也。為成此言。故有第三如來加請。文云。若為善逝力所加。當得法寶入其心。卽護念生信。有徵也。此言因於天台而生。謂法蕐疏歎身子三請云。餘經無此殷勤之請。唯蕐嚴解脫月請金剛藏。可為連類。而彼因人。請於因法。此請佛慧。故亦不同。今此翻明法蕐劣此。畧言但是一家。細分乃有多異。且列四門。彼是一家。此有三家。一不同也。彼之一家。但是聲聞。此有三家。是佛菩薩。二不同也。彼唯三請。此有五請。三不同也。彼唯因人請。此有佛請。四不同也。但彼云。法蕐請果。蕐嚴請因者。然此請因。乃是佛因。說分等中。因果兼說。是故經云。此是菩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又云。如來大仙道。智起佛境界。第十地後校量佛德。地影像分。十山依地。十德依海。皆明因果相順。又有因果二分。令於因門。徹見果海。所入智地。亦通果故。法蕐雖然請說佛智。及下廣說。但示因門故說眾生。皆有知見。諸佛智慧。卽此證道。其智慧門。卽此教道。教證二門。該因徹果。非此獨因。各隨所弘。自揚聖教耳。

疏 又三請次第者。初解脫月者。彼衆上首故。餘問則亂。何緣大衆不亂問耶。衆調伏故。由前二止三請。抑揚時衆。故次衆請以表虔誠。然非爭起。依前請儀。同聲齊請。故亦不亂。後聽說理窮。故如來勸說。今初衆首請中。總有三請。所以三者。順世儀式。少不殷重。多則繁亂。正得中故。以止有三。抑揚當時。調伏機故。二家助成。各唯一請。

鈔 抑揚當時者。三止皆抑。三請皆揚。

疏 然依三請。應分三段。若兼三止。應分為六。以前黙住之止。通為五請之本。不可唯屬於初。故止請相乘。且為五段。一怪黙騰疑請。二法湥難受止。三歎衆堪聞請。四不堪有損止。謂雖有堪者。亦有不堪故。五雙歎人法請。謂不堪聞者。以法湥故。亦得佛護。固應為說。於是剛藏理窮。更無違請。就初請中分二。初朙大衆覩黙生疑。二解脫月下。騰疑為請。今初。

是時一切菩薩衆。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疏 言何因何緣者。疑怪之辭。為因說者不能說耶。為緣聽者不堪聞耶。金剛藏下。出所疑事。

*二騰疑為請中二。初序請因。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衆心之所念。以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疏 序請因。謂領衆疑故。

*二以頌正請。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一切咸決定 勇猛無怯弱 何故說地名 而不為開演 諸地妙義趣 此衆皆欲聞 其心無怯弱 願為分別說 衆會悉清淨 離懈怠嚴潔 能堅固不動 具功德智慧 相視咸恭敬 一切悉專仰 如蜂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疏 文有五偈。顯說聽無過。是以應說。卽分為二。初偈說者無過。亦遣大衆何因之疑。後四聽者無過。亦遣大衆何緣之疑。雖似初二徵黙所由。為拂衆疑。後三請說。為遂衆欲。文影畧耳。非不互通。故依前判。今初歎說者凈覺無過。偈初二字。偈末三字。合為徵問之詞。謂有中間淨覺無過。何故不解釋耶。聖德雖多。偏歎淨覺者。是說因故。覺卽覺觀。由此得為口加行故。具能所治。無思發言。故云淨覺。淨覺之人。名淨覺人。三字為總。餘皆是別。別歎淨覺。有二勝能。一攝對治。謂念智具。念謂四念。智謂如智。二離諸過。謂餘十字。具字兩用。初中由有能治。所治不生。所治有二。一者雜覺。謂凡夫尋伺。與四倒相應。卽迷事倒。以四念為治。二雜覺因。憶相分別。謂隨名相轉。卽迷理倒。以眞如智為治。前唯凡夫。後通凡小。言離過者。離三種過。一由無瞋等功德具故。離慳嫉過。謂無瞋治嫉。等取無貪。無貪治慳。不等無癡。無癡卽前念智攝故。二由前已說上玅地。故無說法懈怠過。三由有樂說辨力。無不樂說過。第一歎聽者無過中。四偈分三。初二歎同生衆。論云。同法決定故。有樂聞故。次一偈。歎異生衆。論云。復示餘者心淨故。後一偈雙歎。論云。又顯此衆。皆堪聞法故。今初二偈。前偈歎根。故云決定。後偈歎欲。故云欲聞。若有欲無根。雖聞不解。有根無欲。設聞不受。故須雙歎。今初同法。卽是同生。揀後異生。決定。卽是根器。揀後樂欲。初句為總。論云。決定者。黠慧朙了故。黠慧卽根。黠能知教。慧入證故。次二句別。論云。決定有三。一上決定。願大菩提。故云勇猛。二名聞決定。他善敬重。故云無怯弱。由內無怯弱。外著大名。三攝受決定。謂彼說者善知故。卽經說地名。由堪攝受。方為說耳。下句徵黙。可知。後偈歎欲中。初句所欲之法。次二句正朙有欲。後句結請。其心無怯弱者。論經云。佛子智無畏。無畏卽無怯弱。契理之心。卽名為智。然智有二種。一證法故。此屬前根。二現受故。此屬今欲。欲亦須智。故於樂聞。心無怯弱。總前二偈。根欲雙具。諸地玅義。願為說之。第二一偈。歎異生衆。但云衆會故。雙歎根欲。初句為總。心無濁故。名為清淨。三句為別。別離六濁。一不欲濁。謂無心餐采故。離懈怠治之。二威儀濁。不恭肅故。嚴整治之。三五葢濁。貪名等故。潔淨冶之。四異想濁。謂貢高雜染。輕慢雜染等。皆名異想。今說行堅固不動治之。五不足功德濁。善根微少故。於彼說中。心不樂住。具功德治之。六愚癡濁。謂愚暗不了故。智慧治之。第三一偈。雙歎二衆。云一切故。相視為總。論云。迭共相瞻者。示無雜染故 。餘皆是別。咸恭敬等。無輕慢雜染。下半喻顯。敬法轉湥。何有雜染。然蠭之念蜜。渴之思漿。喻希法喜解脫之味。更言好蜜。復思甘露。顯法之玅。思渴情湥。

*第二法湥難受止。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衆會心歡喜故。為諸佛子而說頌言。

疏 文中二。先序意。後偈酬。前中令眾歡喜。是總酬答相。謂說偈本為除前疑惱。得心喜故。酬答有二。一堪酬答。自有大智故。二不怯弱酬答。不畏大衆之不堪故。論云。此二示現自他無過故。故後偈意朙法難說。非已無智而不能說。但言難聞。非斥大衆全不堪聞。

菩薩行地事 最上諸佛本 顯示分別說 第一希有難 微細難可見離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聞者悉迷惑

疏 偈中。五偈分四。初二頌朙法難說。遣上何因之疑。成上有智。次頌顯法難聞。遣上何緣之疑。成前無畏。三一偈。喻難說聞。後一偈。舉難結黙。初中分二。前偈顯難說之法。後偈彰難說所以。今初偈末難字。卽是總相。謂難得故。難得所以。後偈朙之。此難有二種。一最難。體出名相。故經云第一。二未曾有難。在相所無。故經云希有。上二朙難相。何者是難法體。卽偈初二句。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謂卽是證道。證心涉境。故名為行。地事者。謂十地事行。卽是教道。相荖別故。最上者。通說二勝故。諸佛本者。釋上證智。得菩薩行名。所以行是因義。覺於佛智。所以名佛。今此證智。亦覺佛智。故為彼本。本卽因也。此之教證。於何處成難。謂顯示分別說。證道亡心。故難顯示。教道依證。亦難分別。第二釋難所以者。彼前菩薩行事所以難者。由住微玅湥義故。難得有四。一微細難得。顯非聞慧境故。二難見難得。亦非思慧心眼見故。三離念難得。亦非世間修慧境故。以地智是於眞修。故非地前心數分別緣修之境。四超心地難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報生善得修道智境。謂變易所起異熟心識。名為報生。生便能知無常等故。名善得修道智。以非照實之智。故亦不測地智。知無常等未忘心境。名為心地。以七地已還。皆容出觀故。又此善得修道智。卽加行後得智。非根本故。所以揀之。

鈔 名善得者。生而卽得。不假修習。故名善得。其由生而知之者上也。言無常等。等取苦空無我及常樂我淨。以昔久修無漏因故。變易酬彼。名為報生。言以非照實者。釋不能知。夫照實者。忘心體極。今報生識。雖知無常等。不契合故。不能知此。未忘心境者。心地之言。通有二義。一就體性。如梵網經說。盧舍那佛心地法門。謂心體包含。生成住持。亦如法蕐一切智地。斯為玅也。今言心地是所揀者。卽是心量法門。故楞伽說。覺自心現量。非心之心量。我為說心量。心量卽心地故。

疏 旣非四心之境。是誰境耶。卽佛智境。何者是智。見實義故。出生有二義。一生彼佛智故。二出離於生。是無漏故。末句云。所以難說者。恐聞者隨聞取著。悉迷惑故。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疏 第二一偈顯難聞者。論云。已辨難說。復顯難聞。然偈中舉具德能聞。反顯難聞。兼欲使人學能聞故。於中三句舉德。末句結成能聞。初中初句為總。謂持聽法心。堅如金剛。則能得聞。下二句別。堅有二種。一決定信堅。卽第二句。若無此堅。於他分法。不能入故。二證得堅。卽第三句。若無證堅。於自分法。不能入故。湥信之相云何。謂於佛智。設心智不及。仰推佛智。非我境界。是湥信相。卽勝鬘三種正智中。仰推智也。所信是何。謂佛智慧。以此地智。上同佛智故。佛智有二。一菩提智。是自行證法。稱性無邊。二化生權智。是利他教法。隨機隱顯。種種荖別。卽是法蕐諸佛智慧。及智慧門。於此二湥。皆能信故。

鈔 卽是法蕐下。證成勝義。卽方便品初云。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湥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論釋云。諸佛智慧。卽證甚湥。其智慧門。卽阿含甚湥。故此二句。卽佛教證二道。故古人云。二湥先唱。警察羣座之心。是也。彼經自釋。如來知見。廣大湥遠。卽實智也。如來方便知見波羅密。皆已具足。卽權智也。所以難解者。一當體湥故。二權實隱顯故。故云唯有諸佛。乃能知之。下廣文云。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卽智慧門難入也。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卽智慧甚湥也。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門閉。今云三乘是方便。門開。開則見實。故彼經云。此經開方便門。示眞實相。故方便門。如蓮之蕐。眞實相者。如蕐之蓮。此蕐不有則已。有則蕐實雙含。此經不說則已。說則權實雙辨。一經唯為說佛智慧故。彼文云。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以佛智慧。不離教證。權之與實。故說二湥。卽以畧示法蕐經宗。此二亦卽淨名經中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故地智二道。徹果海之二湥。是所信也。於此二湥。皆能信故。結成信義。

疏 云何證堅。此亦有二。一知是能證。二心地是所證。言無我者。通能所證。心地卽二空眞理。下句結成。旣知難聞之義如是。具上二堅。方聞上來微細勝智。

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

疏 第三一偈。喻顯說聞中。上半喻。下半合。此中喻意。不單取虛空。以無畵處空。不為喻故。亦不單取畵。以壁上畵。不將喻故。正取空中之畵。風喻亦然。於中能依風畵。以喻阿含。所依之空。以喻證智。然空中風畵。不可言無。謂若依樹壁。則可見故。亦不可言有。依空不住故。非有非無。故不可說。文意正爾。下合可知。

我念佛智慧 最勝難思議 世間無能受 黙然而不說

疏 第四一偈。舉難結黙者。若準上義。以二事說。以二事聞。則可說可聞。但是難見。如何不說。故有此偈。意云。說聞本在證見。難見說之何益。况復加以難信。故我黙然。初句所證見法。次句難證。難中之難。故云最勝。次句難信。非地前證信。故曰世間。上三句舉難。後一句結黙。

*第三歎衆堪聞請。前已歎竟。此復歎者。由聞上言。證信難得。顯示此衆。有信有證。有堪能故。先長行。後偈頌。今初。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衆會皆悉已集。善淨深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捨離癡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當承佛神力而為演說。此諸菩薩。於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

疏 前中分二。先敘請。後佛子下。發言正請。於中三。初陳衆集。二善淨下。歎衆德。三善哉下。結請。二中十句。初總。餘別。總謂善淨湥心。離教證過。故名善淨。湥心有二。一具修一切諸善行故。卽下教淨。二與理相應故。卽下證淨。下九別中。前五阿含淨。後四證淨。謂順教修行。名阿含淨。證理起行。名為證淨。教通地前。證唯地上。今初五中。一善潔思念。卽欲淨。隨所念阿含。行方便念覺淨。謂得方便。卽不取念相。名為善潔。二善修諸行者。求淨。三業敬順。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卽生得淨。願得益衆生。處上上勝生。生而便得悲智勝念。以助正道故。四善能等。卽受持淨。親近多佛。意在多聞憶持故。五成就善根。卽行淨。為求地上眞證法故。習少欲頭陀等離著善根。

鈔 離著善根者。欲入證時。先須修行離著之行。十二頭陀。皆為捨著故。

疏 後證淨四中。一捨離癡惑者。得淨。現智善決定故。謂眞見道中。得無分別智。非比知故。名為現智。相見道中。以後得智。審觀理智。故決定無惑。亦可俱通。相見道中。亦名現觀。眞見道中。決理無惑。皆破無朙。故云捨離癡惑。二無有垢染。卽不行淨。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相見道後。至金剛無間道中。皆是修道。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故名修道。滅二麤重。皆使不行。對見道中初斷所知。故云垢染。三湥心信解。卽無厭足淨。不樂小乘。但於上勝佛德。湥心希欲。信解決定故。四於佛法下。不隨他教淨。趣菩薩地盡道中。自正行故。上歎德竟。第三善哉佛子下。結請可知。

*二偈頌。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願說最安隱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智淨成正覺此衆無諸垢 志解悉明潔 承事無量佛 能知此地義

疏 偈頌中。初偈直舉法請。不頌前文。上半舉法請說。下半彰說有益。後偈頌前請。可知。

*第四不堪有損止中二。先長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衆集。善淨思念。捨離愚癡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隨他教。

疏 長行中亦二。先領前所歎。對下有損。所以言雖。

然有其餘劣解衆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黙然。

疏 後然有下。舉損違請。於中二。先舉損。劣解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者。正行相違。猶豫義故。惑者。心迷於理。能破壞善法。遠離善法故。此朙現損。於長夜下。朙其賞損後我愍下。結黙違請。

*二偈頌。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雖此眾淨廣智慧 甚深明利能決擇 其心不動如山王 不可傾覆猶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疏 偈中亦二。初偈頌前段。淨朙有信。餘皆有證。如山如海。雙喻教證。

鈔 如山海者。動謂動搖。覆謂翻覆。今於教決信不動。更無翻覆。於證亦然。

疏 後偈頌後段。以取相故。但依於識。不能依智。

*第五雙歎人法請中。復重請者。示彼疑惑。應須斷之。豈可避之。避之不說。有多過咎。何等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文中先長行。後偈頌。

爾時解脫月菩薩。重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願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人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

疏 長行中三。初標請。次何以故下。釋請。後是故佛子下。結請。

*釋中二。先直徵釋。後轉徵釋。今初。

何以故。說十地時。一切菩薩。法應如是得佛護念。得護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

疏 前中。先徵意云。何以當得佛護而能信耶。釋云。法應得護。由得護故。必能信受。

*二轉徵釋。

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譬如書字數說。一切皆以字母為本。字母究竟無有少分離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疏 轉徵釋中。先徵後釋。徵意云。何以說十地時。法應得佛護耶。下釋意云。如來說法。不離教證。最所要故。文中三。謂法。喻。合。法中最初所行者。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諸佛法者。是證智故。二喻中。以字母喻於地智為諸法本。論云。書者。是字相。如嘶字。師子形相等者。以書記字。非正字體。言師子形者。謂[夙-夕**************************************************************
鈔 以書記字下。疏釋論。書卽色法。字卽是文。不相應行故。言非止字體。言師子形者。牒論解釋。然嘶字。本從[厾-去+卂]娑(上)字流出。卽十二音中第四字。謂娑(上)娑(平)枲嘶蘇(上)蘇(引)洗鰓蘇[馬*必/虫] 毿索。今嘶字。卽第四字。梵語輕重。今古小
******************************************************

殊。大旨無異。若作十二梵字者。□娑(上)。□娑。□枲。□嘶。□蘇(上)。□蘇(引)。□洗。□鰓。□蘇。□[馬*必/虫]。□毿。□索。

疏 字者。論云噁阿等者。卽十四音。正是字體。字卽文也。等餘十二。然有十四音。二音不入字母。謂里黎二字。數者。名句。此二是數義者。謂有二字多字名。必以多字成句。故皆數也。說者是語言。

鈔 卽十四音者。此下疏釋論。此譯帶古。然噁字。合是第十四字。若準興善三藏譯金剛頂瑜伽字母云。一阿(上)。二阿(長)。三伊(上)。四伊(長)。五塢。六汚。七[口*口/口] [口*口/口](引去)。八力嚧(引)。九[目*壹]。十愛。十一汚。十二奧(引)。十三暗。十四噁。其里黎字。卽金剛頂中[口*口/口] [口*口/口]力嚧字。各是二合。故成十四。謂有二字者。若一字名。不名為數。二字名。三字名等。皆名為數。如色。卽一字名。末那。卽二字名。阿賴耶。卽三字名。言必以多字成句者。終無一字句故。說者語言。義當色法。
***********************************************
疏 皆以字母為本者。朙末依本。喻果依因。字母究竟者。朙本能攝末。喻因無不攝。上二順朙。無有少分離字母者。反成上二。

鈔 是則上書字數說。總是聲名句文。共為教體。故此四事。總攝一切能詮教法。皆用字母而為其本。

疏 言字母者。卽迦佉等三十四字。以前十二音。入此三十四字。則一一字中。成十二字。復有二合三合。乃至六合。展轉相從。出一切字。故名為母。論經名為初章者。以梵章之中。悉談字母。最在初故。然五天口呼。則輕重有異。書之具葉。字體不殊。梵天之書。千古無易。不同此土。篆隸隨時。故此為母。亦常楷定。

鈔 卽迦佉等者。若古三藏說。謂牙齒舌喉唇。各有五音。及會音有九。牙音五者。卽迦(上)佉(上)誐(上)伽(去引)仰(鼻聲呼去)。齒音五者。左[足+艹+老](上)惹鄼(才可)孃(上)。舌音五者。謂吒(上)姹(上)孥(上)荼(去)拏(旄爽反仍鼻聲呼)。喉音五者。多(上)他娜駄囊。唇音五者。謂跛頗麼婆(去重)莾(鼻聲呼之)。會音九者。野囉邏(上)嚩(無可反)。捨灑娑(上)。賀乞灑(二合)。已上三十四字足。若般若三藏云。前五句中。一句之內。卽有五音。如迦齒音。佉氣從喉出。誐字喉音。伽字胷藏音。仰字鼻音。其餘四句。準例皆然。則一一字者。謂將上阿(上)阿等十二字。徧入三十四。如初迦字十二音入。便成迦(上)迦雞(上)。雞俱(上)。俱計(上)攺姑哠甘伽(去)。入迦字旣爾。入佉字三十三字亦然。復有二合等者。如以囉字半體入迦字時。便成舸羅(二合)字。成十二字。言囉字半體者。囉字具足梵字者。□字是也。半體者。□一半是也。若入迦字者。迦字梵書□。若入半體。謂□此字是也。□(卽迦邏字)。卽云迦羅。(二合理下反一。)柯羅。(里迦反二。)吉里(三)。吉梨(四)。古魯(五)。姑盧(六)。吉禮(七)。吉梨(八)。古路(九)。古澇(十)。吉灆(十一)。吉邏(來下反十二)。若以迦佉字合沙字。為遏塞迦。卽三合字。成十二字。梵字樣若此□。言四合者。遏悉怛邏。五合者。遏悉怛梨(上)也。言六合者。謂遏讖(上)彌(上)雉持也。但至六合。字已無邊。如一字王。但有二合。云部林。有三合。云唵部林。此等諸義。故非正要。經有論有。故須畧知耳。梵天之書者。謂大梵天王。劫初之時。作此書字。以教衆生。不同此方者。古書隨時。有多名目。史籒是大篆。李斯為小篆。蔡邕八分。程邈為隸書等。皆隨時有別。

疏 三合中。初合末依於本。後十地究竟。合因無不攝。所以須此二者。若但言為本。容非是末。如以百錢為本。成多財貨等。今朙如水為海本。無海非水。故云究竟無有離者。又為本者。非但因為果本。亦乃後為前本。地前望證。修阿含故。初心卽以智觀如故。

*第三結請。

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

疏 結請可知。問。若依上義。諸佛有力能令信者。何故今後衆生。於彼法中。亦有謗意。答。有二種定。則不可加。一感報定。以先世今世。造定業故。二作業定。宿惡熏心。猛利纏起。難曉喻故。上如釋種。下如璢璃。

鈔 上如釋種等者。竝如觀佛三昧經。及智度論等說。釋種報定。是故必為璢璃王殺。璢璃王作業定。故佛不能諫。

*二偈頌。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善哉佛子願演說 趣入菩提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護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從生 譬如書數字毋攝 如是佛法依於地

疏 頌中。初偈頌標請。後偈頌釋請。畧不頌結。頌釋中。長行法中無究竟之言。而喻中有。今此反前。欲顯具有。又法中。朙本能生末。合中朙末依於本。皆影畧耳。

*第二大衆同請。

爾時諸大菩薩衆。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

疏 同請者。上來衆首請說。顯衆堪聞樂聞。今大衆展誠。自陳有根有欲。文中先敘請。

鈔 有根本欲者。有根故堪聞。有欲故樂聞。

上妙無垢智 無邊分別辯 宣暢深美言 第一義相應 念持清淨行 十力集功德 辯才分別義 說此最勝地

疏 後正偈請。於中二。前四偈半。歎人堪能請。後一偈。歎法成益請。今初亦二。前二頌歎說者。餘歎聽者。前中初五句。歎說者自成教證。後三句。歎能令他入。今初。初四句歎證。一句歎教。此中歎證辯才有三。一眞實智。為辯所依。卽經初句。無漏故無垢。過小故云玅。二辯體性。卽第二句。謂堪能分別無邊法義故。三者辯果。卽下二句。依前起詞樂說。故名為果。一詮表湥旨。字義成就。卽下句。二滑利勝上。字義成就。卽宣暢句。二有一句歎阿含。謂念持於教。得淨慧無疑。名清淨行。三句歎能令他入者。初句令入證。謂已入地者。令得佛十力。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故云集功德。集功德。卽論經淨心。淨心卽初地。由集德成故。後二句。令入阿含。辯才分別說者。意令受持十地法故。說主旣內具二力。外令他入。何故不說。

定戒集正心 離我慢邪見 此眾無疑念 惟願聞善說

疏 二有二頌半歎聽者中二。初偈歎衆有根。後一偈半。歎衆有欲。今初。由有根故。堪受教證。初句有治。次二句離所治。下句結請。結請惟願是總。惟願有二。一求阿含。二求正證。有二妄想。不堪聞教。一我。二慢。以我慢故。於法。法師。不生恭敬。以定戒為治。謂若有定。則心調伏。故內無我慢。戒則善住威儀。外相不彰。有二妄想。不堪得證。一邪見。顚倒見故。二疑念。於不思議處不生信故。有二對治。則能得證。一正見。善思義故。卽經集正。謂積集湥思故。二者正心。信心歡喜故。

如渴思冷水 如饑念美食 如病憶良藥 如蜂貪好蜜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疏 二歎有欲者。顯示大衆求法轉湥。於中一偈喻朙。半偈法合。前有四喻。喻四種義門。示現正受彼所說義。一受持。謂求聞慧。初聞卽受。隨聞受持。如水不嚼。隨得而飮。二助力。謂求思慧。嚼所聞法。助成智力。如食咀嚼。以資身力。三遠離。謂求修慧。依聞思行。能去惑習。如服良藥。藥行除病。上三三慧。四安樂行。謂求證智。卽三慧果。聖所依處。現法受樂行故。如蜜衆蜂所依。故云貪也。後法合中。能求一向是法。所求猶通法喻。以一甘露。總合四喻。甘露有四能故。一除渴。二去饑。三愈病。四安樂故。

善哉廣大智 願說入諸地 成十力無礙 善逝一切行

疏 二有一偈。歎法利益請。直觀經文。似當結請。今依論判。故云歎法。善哉是總。所說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一所依。卽廣大智。說地必依此慧故。二體性。卽第二句。正說入諸地。則地地轉勝故。三者地果。卽後二句。謂具十力無障礙佛菩提故。行亦果行。如出現品說。

*自下第三如來加請。前雖二家四請。為顯法勝。復待佛加。前來為分主伴。主佛唯朙意加。今欲具於身口。故復重加。又前黙與威神。令有加請。今加為說。不與前同。若爾。諸佛前已具於三業。何得復加。前但是加。未是請故。今以加為請。竝異於前。上力被下。說以為加。因加勸說。目之為請。加卽是請。故云加請。長行則以加為請。偈頌則以請為加。不以常口求請。而以雲臺發言。不以常身展敬。而以光業代者。為不輕尊位故。要復請者。為重法故。前加分中。不加大衆。今此加者。前若卽加。說主無由三止。此若不加。請主前言得佛護念。便為無驗。文中通有八業二身。且分為二。先長行有二身七業。後偈頌。但朙請業。前中二。先此佛光照十方。後十方佛放光照此。二光互照。必互相見。二段皆有二身七業。今初。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燄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三惡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來衆會。顯現諸佛不思議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虗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

疏 分二。先朙光體業用。後作是事已下。正朙所作。今初。先朙光本。上加於下。多用睂間之光。亦表將說中正之道。出清淨下。正朙體用。於中文有六業。一覺業。卽光朙體。謂是光照菩薩身已。自覺如來力加故。覺照光用。故曰燄朙。二百千下。因業。能生眷屬義故。三暜照下。卷舒業。舒則暜照十方。卷則還入常光。今文畧無卷業。若兼取下文如日身中於空中住。義則通有。四三惡下。止業。五降伏業。論經云。一切魔宮。隱蔽不現。今經闕此。六又照一切下。敬業。顯現佛會。令物敬故。七又照十方下。示現業。正為令衆見說聽者皆得佛加。堪說聽故。長行受身加之名。偏從此立。二正顯所作。卽二身之一。言二身者。一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論不指經。古德共指卷舒敬示三業當之。以是往來光體。如星流故。二如日身。謂如日處空。卽此所作。於上空中為臺是也。故以身業相對。應成四句。一業而非身。謂八中除三。二身而非業。卽如日身。三亦身亦業。卽流星身。四非身非業。此經所無。卽論經彼此相見。以身約有體。業約有用。三則雙具。四則非正所為故。

*二十方佛放光照此。

時十方諸佛悉亦如是。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衆。幷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已。於上虗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

疏 放光照此者。正為照此。名其作業。亦周十方。七業二身。不殊此佛而加。又亦照此娑婆。經文以主佛暜照。此不待言。伴佛暜照。正意為此加被相故。

*第二偈頌。

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

疏 偈頌朙請業中二。初偈所依。望前猶屬於身。

佛無等等如虗空 十力無量勝功德 人間最勝世中上 釋師子法加於彼

疏 後正偈請。五偈分二。前四加請所說。後一教說分齊。前中亦二。初二偈舉法請。後二偈舉益請。前中亦二。初偈正顯作加。後偈顯加所為。今初加於彼三字是總。此偈正為加故。其世中上。亦總亦別。望加於彼是別。以二種加中。是具果加故。望四勝義是總。以上卽勝義。具四種勝。為世中上故。言四勝者。亦如世王。一自在勝。所作無礙故。卽經初句。言佛無等者。由離二障。解脫自在。不染如空。十地已還。皆無等故。重言等者。唯與佛等。欲顯佛佛等正覺故。二力勝。經卽十力。能伏邪智之寃敵故。三眷屬勝。卽無量勝功德。及人間最勝。四種姓勝。謂家姓勝故。卽釋師子法。於中又二。一釋師子。是生家勝。謂應生釋姓輪王貴冑故。諸佛同加。偏語釋者。以現見故。是主佛故。二法之一字。是法家勝。謂非但生家勝。諸佛皆同眞如法中住故。由上四義。故稱法王。名世中上。上云二種加者。一具身加。依法身故。謂釋師子。是有法所依之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卽是世中上。及別朙四果勝。異未成佛之色身故。今此具德之人。加金剛藏。

佛子當承諸佛力 開此法王最勝藏 諸地廣智勝妙行 以佛威神分別說

疏 第二偈加所為者。欲令開現法藏義故。文中初句。及下句。以佛威神。是說所依。餘文正辨所為。開勝藏一句是總。下十字是別。別歎勝藏。有其二種。一義藏成就。二字藏成就。義藏卽勝玅行。行者。諸菩薩行。所謂助道法故。玅者。眞實智故。卽是證道。勝者。神力勝故。是不住道。染淨無礙。故云神力。如是顯示湥玅勝上之義。二字藏者。卽諸地廣智及分別說。謂說十地差別相故。 上舉法請竟。

若為善逝力所加 當得法寶入其心

疏 第二舉益請者。顯所說法利他。有三時益故。二偈分三。初半偈聞時益。若得上加。則法寶入心。成聞持故。

諸地無垢次第滿 亦具如來十種力

疏 次半頌修時益。上句修時因圓。下句所修果滿。

雖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聞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聞如是義

疏 後一偈轉生時益。卽具堅種人。上半順朙。朙有信之益。下半反顯。舉無信之損。

鈔 卽具堅種人。謂具金剛種。雖在八難。而得聞經。以彰聞經益之湥遠。種子無上。故地獄天子。三重頓圓。

疏 論經但有順朙。偈云。雖在於大海。及劫盡火中。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今經堪受。卽決定信義。此中大意云。若有信有機為堪受者。無問惡道善道。難處生者。皆得聞經。以難不障聞。故言雖也。海水劫火。卽是轉生難處。大海卽是惡道。畜生趣故。故論云。龍世界長壽。亦得聞此經。偈言雖在於大海故。而言長壽者。如有經說。右脇著地。未動之間。已經賢劫千佛出世。更一轉亦爾。但蹔臥息尚爾。况其一生。劫火中者。卽是善趣。論云。雖在色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偈言。及劫盡火中故。此卽指二禪已上為長壽天難。然論無長壽之言。而前龍趣卻有長壽。且三惡為難。不必長壽。恐是譯人誤將此中長壽。入於前文。然二經中。文皆巧畧。若具。應言劫盡火起時。在光音天中。故論為此釋。以火起時。初禪無人。二禪不為其壞。於中得聞故。等言。等取三禪四禪。免水風災。長壽天難。乃至無色。亦皆得聞。今舉初攝後。及對水成文。故云劫火。按智論等。通上二界。除五淨居。皆長壽難。今不取初禪者。以彼有梵王。多好說法。有覺有觀。聞法障輕。又正已燒。故不說之。上順論釋。八難之中。善惡二趣。各舉其一。理實八難。皆容得聞。又劫火之言。兼佛前後。劫壞之時。無佛出故。修羅地獄。容在海中。則兼數難矣。今經但云劫火。則正在火中。亦容得聞。以衆生見燒。燒處有不燒故。

鈔 火中之言。卽法蕐意。蕐藏品已引。故蕐藏云。劫燒不思議。所現雖敗惡。其處常堅固。卽明火中聞也。火浣之布。火中之鼠。炎鐵團內而有蟲生。眾生業殊。豈妨火中聞法。方對海水之內。正在其中。

疏 問。若依前義。云何堪受法人。復生難處。答。此約乘戒緩急。應成四句。一乘緩戒急。生長壽北洲。不聞法要。

鈔 一乘緩戒急者。事戒嚴峻。纖毫不犯。三種觀心。了不開解。以戒急故。人天受生。或隨禪梵世。躭湎定樂。世雖有佛說法度人。而於此類。全無利益。設得值遇。不能開解。震旦一國。不覺不知。舍衛三億。不聞不見。著樂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是此類也。譬如禁繫之人。或以財物。求諸大力。申延日月。冀逢恩赦。在人天中。亦復如是。冀善知識。化導修乘。卽能得解脫。若於人天不修乘者。報盡還墮三惡道中。百千佛出。終不得道。

疏 二者乘急戒緩。生三塗中。不礙聞法。故佛會中。多列龍鬼等類。

鈔 二乘急戒緩者。是人德薄垢重。煩惱所使。是諸事戒。皆為羅剎之所噉食。專守理戒。觀行相續。以事戒緩。命終卽墮三惡道中。受於罪報。於諸乘中。隨何乘強。強者先牽。若一乘強。卽聞蕐嚴等。

疏 三者乘戒俱急。則人天聞法。

鈔 三乘戒俱急者。謂具持衆戒。理事無瑕。於諸玅乘。觀念相續。卽於今生。便應得道。若未得道。此業最強。強者先牽。必升善處。隨戒優劣。欲色等殊。隨乘勝劣。運出亦異。若一乘急。卽於人天等身中。聞蕐嚴等。

疏 四乘戒俱緩。則處三塗。諸根不具。又不聞法。

鈔 四乘戒俱緩者。謂具犯衆戒。又復無乘。永墜泥犂。失人天報。神明闇塞。無得道期。展轉沉淪。不可度脫。

疏 今海水劫火。是二三兩句。餘二無乘。故經論不朙。卽後半意。勉旃覺徒。願畱心法要。故涅槃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

鈔 涅槃第六。當四依品。因明菩薩忘犯護法。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於戒縱緩。本所受戒。為具在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設有所犯。卽應懺悔。悔已清淨。乃至云。善男子。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菩薩摩訶薩。於此大乘。不作懈慢。是名奉戒。為護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薩。雖見破戒。不名為緩。釋曰。此意唯以大乘為乘。今疏文意。亦取大乘正法為乘耳。故結勸云。畱心法要。旃。猶之也。

應說諸地勝智道 入住展轉次修習 從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衆生故

疏 第二一偈。教說分齊中。應說諸地者。總勸說也。說地何義。謂應說前字藏之中。諸地廣智三漸次相故。次修習言。卽為總相。言漸次者。漸朙非頓。次辨不亂。云何為三。一觀漸次。二證漸次。三修行漸次。此卽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後得。三智。為地地中初中後相也。勝智道者。卽觀漸次。道者因也。以加行智為正證勝智之漸次。故名勝智道。次入住展轉者。是證漸次。入者。入地心。住。卽住地心。未轉向餘地故。展轉。卽出地心。地地轉所住處故。卽此三心證智。自為漸次。第三句。卽修行漸次。以後得智。要由證眞修行。方能了俗。故名修行漸次。言法智者。正辨後得智體。緣法別故。名為法智。此智從二境生。一由證眞。故云從行生。故論云。行者入住。展轉成就故。二外能了俗。故云從境界生。故論云。境界者。此行種種異境界故。謂以正證之行。行於俗境。是後得也。利益衆生一句。結說之益。亦是後得智境。問。地地正證者。如初地中正智。親證眞如。則後九地中。不應更證。以如無二無異故。古德釋云。如雖一味。約智朙昧。有十親證。此亦順理。

*自下第三許說分齊。謂所說不過義說二大。是地分齊。於中二。先敘說儀意。後正顯偈辭。今初。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衆增淨信故。而說頌曰。

疏 觀察十方。是敘說儀。論云。示無我慢。無偏心故。觀十方佛。將欲承力。故無我慢。觀十方機。擬將暜被。故無偏心。故上下文皆云。承佛神力。暜觀十方也。亦可暜觀物機。不慢旁人。暜觀諸佛。不偏一佛。欲令大衆增淨信者。是敘說意。謂衆先有信。湥渴所聞。今更示說正地二大。增益聞者。堪受正義。不如言取。名增淨信。若準論經。更有增喜。彼經云。欲令大衆重增踊悅。生正信故。以踊悅卽是淨信。故今畧無。論云。踊悅有二種。一義大踊悅。為得義故。二說大踊悅。因此說大。能得義故。

鈔 示說正地。該通二大。遠公以示說為說大。正地為義大。乃成穿鑿。

疏 義名所以。湥廣稱大。卽是當法受名。說名詮表。因於此說。得彼義故。依所得義。故名為大。大之說故。依他受稱。聞於二大皆踊悅者。因詮得旨。湛淨無疑。法喜內充。故增踊悅。大意如此。然二大體相。賢首釋云。此經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太虛空。二地智所證十重法界。如空所畵之處。三根本智能證法界。如能依畵相。四此地後得。隨事起行。悲智不住。五諸地加行所起行解。為趣地方便。六寄法顯成諸地差別。如第二地中。十善為正。三地禪支等。於此六中。前三合為義大。後三合為說大。古德因此。復辨可說不可說義。然下論自朙因果二分。說不說義。非無睂目。故今敘之。於中先就義大。次約說大。後辨雙融。義中有二。一約果海。可以總標。令人知有。名為可說。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說。二約證處。旣此所證。離相離名。還云此法不可說聞。以此遣言之言。當彼法故。名為可說。有言斯遣。名不可說。三約本智。謂以遮詮易解。故名可說。直詮不逮。故不可說。

鈔 謂以空中鳥蹟。喻於證智。說有空中之蹟。卽是可說。不可示其長短大小。卽不可說。

疏 攝論云。無分別智。離五相故。謂睡眠昬醉等。以直詮不到。故約遮詮以示彼法。二就說大中亦三。一約後得智。隨事行相。可以言分別。是則可說。是出世間。故不可說。二約加行智。謂是意言觀故。是則可說。觀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說。三約所寄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為可說。不可以此卽為十地。名不可說。三約雙融中。此上六中各說。卽是無說。無說卽說。無二俱融。準思可知。又果海離緣。故不可說。所證就緣。是則可說。二所證非修。故不可說。能證修起。是則可說。三正證離相。故不可說。後得帶相。是則可說。四後得無分別。故不可說。加行有意言。是則可說。五加行觀無分別。故不可說。寄法表地。是則可說。此上不可說。皆各不異於可說。以眞理暜徧故。可說不異不可說。以緣修無性故。是故下文。雖說一分。義亦不少。故論云。如實滿足攝取故。意在於此。涅槃亦云不生生等。皆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故說不說。不可局執。餘至下朙。 上來敘意竟。

*第二正顯偈詞。有十二偈。大分為二。前七顯義大。後五朙說大。今初分四。初四偈。總顯地智微玅。二有一偈。類地行微。三有一頌。寄對彰微。四有一頌。喻顯地微。今初分二。初二總顯地微。後二別顯微相。今初。

如來大僊道 微妙難可知 非念離諸念 求見不可得 無生亦無滅性淨恒寂然 離垢聰慧人 彼智所行處

疏 初正顯地智微玅之相。故論云。此偈依何義說。依智地故。依者據也。云何知依智地。上來本分請分。皆依智地。後說分中。亦說智地。卽今此中第六偈云。智起佛境界。亦依智地。朙知此顯地智微玅。非別朙佛果。言微玅者。二偈總相。卽前地智超言念故。餘皆是別。別中初句是微體。餘皆是微所以。於中難可知。總顯所以。下六句別顯所以。云何難知。此有二義。一說時難知。口欲辯而詞喪故。二證時難知。心將緣而慮息故。上大仙道是所證說。大仙是佛故。言微玅道者是因。修行證智之因。得大仙果故。六句別顯微所以中。初句卽說時難知。言非念者。非有念慮分別心者之境界故。何以非是念慮境耶。以此地智自體無念故。故云離諸念也。由上二義。如是聖道。名為甚微。下之五句。朙證時甚微。於中復有總別。初句為總。求欲證見。難證得故。以無見無得。方能證故。下四句別。有四甚微。第一觀行。第二依止。第三清淨。第四功德。初句卽功德甚微。不生者契理出世故。不滅者。非一往滅。不捨利益眾生事故。卽無住涅槃。寂用無礙功德。次句卽清淨甚微。性離煩惱。非先有染。後時離故。名為性淨。如此。則無不離之時。故恆寂然。卽性淨涅槃。言離垢者。卽觀行甚微。謂觀智中離無朙垢故。不同世間八禪為無朙雜故。聰慧人下。卽依止甚微。聰慧人者。登地以上有智之者。彼人之智。能行地智。

鈔 言依止者。為行依故。

疏 何智能行。若就總實。唯一實智。見一實諦故。若就別兼權。則通三智。一加行智。增上善勝解故。二根本智。增上善寂滅故。謂滅諸惑。證寂滅理故。三後得智。隨聞朙了故。云何行處。此之地智。是彼證智自證知故。依彼地智。說證智生。故說為行。非正證時有能所行也。上四微中。功德異小。觀行異凡。依止清淨。揀異外道自尊之者。以智斷異故。前清淨微是斷德。不同彼有見惑及滅心想為清淨故。依止卽是智德。不同彼以六行而伏惑故。上依增勝。若通說者。竝異凡小。

*第二兩頌別顯微相。

自性本空寂 無二亦無盡 解脫於諸趣 涅槃平等性 非初非中後非言辭所說 岀過於三世 其相如虗空

疏 論云。此甚微智。復有何相。此徵體相也。是智有二相。初二句朙同相。智體空寂故。後六句不同相。智位差別故。今初同中。上句總。下句別。總中此是誰相。彼智相故。故言自體。此智自體。以何為相。謂本空寂。何以言同。此卽性淨涅槃。上同諸佛。下同眾生。一切眾生皆有此故。橫同諸法。諸法皆如故。此如卽是自體空故。一切皆以空為自性。智性色性。本無差別。一切皆有安樂性故。

鈔 安樂性者。卽涅槃性。

疏 下句別者。論經加一有字。云有不二不盡。釋云。此智空寂。其相云何。謂離三種空攝。是眞空相。三種空者。卽地前空亂意菩薩。一疑空滅色。取斷滅空。此失空如來藏。卽損減也。二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云有者。卽初離謗攝。不謂斷滅如兔角故。言不二者。卽離異攝。不謂異此空智。更有異空。言不盡者。離盡滅攝。不謂有彼此自體。彼此轉滅故。此朙非滅有體之智。成有體之空。亦非空有物可轉滅也。離此三空。卽見自性本空。空如來藏。今闕有字。如何會通。以不盡攝之。謂有體故不盡無。則異於斷滅。若無可盡滅。則非有物。義如前說。三種空義。如寶性論第四所朙。二有六句朙不同相者。卽方便淨涅槃。涅槃是果。此云何是。約分證故。又是所依果海。如下十山十德。不離海故。此當義大。不可說故。今朙地智。應是菩提。那言涅槃。若分相門。則所證為涅槃。今顯相融。卽智之性。為性淨涅槃。智出惑障為方便淨涅槃。二而不二。難說甚湥。良在於此。文中解脫是總。餘皆是別。總謂淨相解脫。故異前也。寶性論第四云。清淨有二種。一自性清淨。謂性解脫。卽前同相。二離垢清淨。謂得解脫。卽此淨相解脫。別中以別顯總。別有二種。一何處得解脫。卽經於諸趣也。此顯所脫。謂煩惱為趣緣。業為趣因。生為趣果。故三雜染。皆諸趣攝。若脫因緣。則無生果。二云何解脫。卽下五句。此朙解脫之體。五句卽顯五種解脫之相。一等二際。是觀智相。二斷煩惱。是離礙相。後三體德圓僃。卽是涅槃之相。

鈔 五句卽顯五種解脫之相者。標也。下唯列三。後三合故。若具應云。三明般若是。觀行相。四明法身是轉依相。五明解脫是無礙相。今以後三合為涅槃。前之二義。亦三德開出。般若約決理邊。卽名觀智。約契合邊。卽名觀往。無間道斷。卽斷惑相。解脫道證。卽證無礙相。故雖五句。但是三德。

疏 言平等者。謂世間涅槃。平等攝取。非如聲聞。一向背世間故。以世間之性。卽涅槃故。中觀云。世間之實際。卽是涅槃際。無毫末差故。二斷惑相者。謂三時無斷。方說斷故。故云非初非中後。

鈔 雜集第七云。從何而說煩惱斷耶。不從過去。已滅無故。不從未來。以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俱故。此卽三時無斷義也。中觀廣說。卽以三時門明無斷義。無斷卽是性空。以有性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故成斷義。 第二斷煩惱竟。

疏 非言詞下三句朙三德者。初句卽般若。是觀行相。謂無分別觀。體絕名言。眞智內發。不同聲聞依聲而悟。前云觀智。約其決了。此云觀行。約行契極。次句法身。是轉依相。謂轉無常依。云出過三世。故此微智。依常法身。論云。非如無常意識智。依止無常因緣者。此揀未轉依時。今為所轉依也。無常意識智是彼能依。無常因緣。卽是所依。持種本識是無常因。所恃染淨諸種子等是無常緣。依此因緣。起無常意識。今轉無常識成玅觀察智。轉無常意成平等性智。以為能依。依彼本識如來藏性眞如法身以為所依。論云。如修多羅中決定說者。是了義故。涅槃經說。轉無常識。獲常識故。諸大乘經。其文非一。問。所依本有。可得是常。能依修起。寧無生滅。若依唯識。所依常故。能依亦說為常。非自性常。是有為故。若起信等。始覺同本。亦皆是常。勝鬘經云。一切法常住故。

鈔 勝鬘經者。若別說三身。如來玅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則說化身。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卽歎報身。一切法常住。卽歎法身。是故我歸依。總歸三身。旣云一切法常住。則上二身。豈非常住。亦同法蕐世間相常住。世間尚猶常住。三身豈得無常。

疏 三其相如虛空。卽解脫相。不同聲聞。猶有智障。二障雙亡。故如空無礙。三德之義。已見上文。然圓滿在佛。圓教十住。卽許開發。此中約因。卽言分得。所依果海。等佛無差。

鈔 見上文者。卽問明呈然下出現品。復當廣明。然圓滿在佛下。約位分別。卽天台智者意。約圓教六卽以明。一理卽三德謂一切眾生平等共有。卽三雜染。煩惱卽般若。結業卽解脫。若報卽法身。迷成三雜染。體卽三德。二名字三德。謂於圓理。若因若果。解了分明。三觀行三德。三德圓修。障無不寂。理無不照。寂照雙流。徹見心性。又一空一切空。卽是般若。一假一切假。卽是解脫。一中一切中。卽是法身。四相似二德。謂六根清淨。身如琉璃。照法實相。業繫不羇五分眞三德。如初發心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說法智慧。所作自在。六究竟三德。卽是如來。今此卽當分眞三德。今云圓滿在佛。卽究竟三德。十住開發。卽是分眞。此中約因。卽言分得。亦分眞也。從十住初心。直至十地。皆名分眞故。所依果海。卽等究竟。

疏 此不同相。由得前同。成斯不同。能顯前同。令離障清淨。無別不同。如融金成像。像非金外。

*第二一偈類地行微。

寂滅佛所行 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難可受

疏 於中上半。牒前地智離言以為能類。下半正舉地行以為所類。初中謂彼前地智。顯二涅槃。皆言不及。寂卽同相性淨涅槃。自性寂故。滅卽不同相。方便淨涅槃。要智緣滅。非約性滅故。此二涅槃。是佛所行。故言不及。行者。證也。言不及者。說聽皆難也。何不直說無言。而云言所不及。若一向無言。何由悟解。令尋言求理。而知理圓言偏。故但云不及。下半所類者。謂非唯證智如是湥玄。而令智眷屬行。亦難說受。論云。地者境界觀。行者智眷屬。智眷屬者。謂同行。同行者。謂檀等諸波羅密。言境界觀者。如為境界。照達名觀。此卽加行。設地是地體。意在舉地取行。故云地行。將此地智。修行檀等。故名同行。同彼事而行故。斯卽後得。為證智眷屬也。

*第三一偈寄對彰微。

智起佛境界 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 智知意不及

疏 寄對彰微者。對聞思等以顯微故。初句舉法體。智是所起地智。卽前五偈所朙根本之智。起者。卽加行後得。二皆觀如。如卽佛境。竝為能起。次二句朙難說。於中初句。非心數故難說。非念者。非思慧境故。離心道者。非報生識智境故。報生識者。如上違請中辨。後句朙不同三科。有色心根境。故不可說。論經云。非陰界入說。論釋非說云。離文字故。今經畧無說字。門卽是說。故法蕐中以說為智門。下句朙不可聞。智知者。唯證智知故。意不及者。如聞取故。卽依智不依識也。

*地四一偈喻顯地微。

如空中鳥跡 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心意不能了

疏 上半喻。下半合。此中喻者。不唯取空。餘處虛空。餘處虛空。不為喻故。不唯取迹。砂土上迹。不為喻故。正取空中鳥迹。論云。鳥行空中。迹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者。總顯喻相也。處卽迹處之空。相卽空處之迹。不可示其長短大小令見。不可說為有無等。此中迹處之空。以喻證智。空處之迹。以喻阿含。故論合云。如是鳥迹住處。名句字身住處也。何以不可說。論云。虛空處鳥迹相不可分別故。意云。鳥足履砂。則有迹及處。由履空故。處迹難分。名句字身亦爾。菩薩證智所攝。故不可說聞。若說若聽。心意不能了也。故以證攝教。如空攝迹。令名句等。非如聲性也。以是證智之名等故。上朙麤相非有。順喻不可說聞。後朙細相不無。以喻可證。論云。非無虛空行迹故。謂迹處之空。異於餘空。喻非無地智。空處之迹。異於無迹。喻非無名句字身。以有鳥行。必有迹故。故論云。非無地智名句字身。卽雙合也。謂有諸聖親證如故。證尚不無。况於言教。又以空攝迹。迹不可示。以迹攝空。空亦非無。喻以證攝教。教不可示。以教攝證。證可寄言。喻意正爾。若欲開鳥異迹。則鳥喻言詮。迹喻差別地相。則有三事。而迹處中。以迹隨於鳥。迹相非無。以迹隨於空。迹相非有。喻以差別隨於詮。差別非無。地相隨於證。差別非有。若更開迹處之空異太空者。則迹空喻證智。太空喻果海。迹空隨於迹。地智可說。迹空隨太空。則地智離言。雖通此義。在論無文。若以迹喻證智。如前風畵中辨。

鈔 言如風畵中辨者。以上空中風畵。例同今迹故。然彼處本論。但以風畵喻阿含。所依之空喻於智。然其阿含。約言教說。次下疏云。若將二喻喻所詮者。仍有兩重。一以風畵喻地相。所依空喻證智。二以風畵喻地智。所依空喻果海。今取例第二意。然其風畵三徧用之。方成四事。一喻言教。二喻地相。三喻證智。兼所依空。喻所證十如。四太空喻果海。然其風畵。離於空中風畵。無別風畵。如鳥異迹故。無空處之畵。以喻地相。畵喻能詮。

疏 以斯鳥迹之喻。暎下十地之文。則寄位淺湥之言。施戒禪支之類。一文一句。莫不湥玄。豈謂地前為湥。地上為淺。故論總結云。此中湥故。示義大踊悅。此中鳥迹。亦雙喻教證。難說難聞。何異請中風畵之喻。故論云。云何復說。論答云。汝等不應如聲取義。此意云。上喻及法。是顯黙不說之意。此中喻及難說。誡眾捨著。許為宣說。意不同也。若以著心隨聲取義。有五過失。一不正信。以隨言解。不稱實故。二退勇猛。不能忘相趣實理故。三者誑他。以己謬解為人說故。四者謗佛。指己謬解是佛說故。五者輕法。以淺近解。解湥旨故。謂法如言。不殷重故。意令大眾自知。無此五過。所以酷朙難說難聞。今人以地上為淺者。竝陷斯五失。故歎難說聞。則翻斯五失。以成五德。己說深義。令生正信。

*自下第二復顯說大。令生正信。五偈分三。初一偈半。正顯說大三成就義。二有三偈。彰己無過。誡眾除失。三有半偈。示說分齊。但是說因。今初。

慈悲及願力 出生入地行 次第圓滿心 智行非慮境 是境界難見可知不可說

疏 言三成就者。一因成就大。謂慈悲願力為起行本。故名為因。二因漸成就大。謂聞思慧等為出世智因。起之不頓。故名為漸。三教說修成就大。謂卽修慧。眞修契實。如於正證。可寄言詮。故名教說。教說二字。正揀義大。非如果分不可說故。因成就大。卽初二句。慈悲是利他。願通二利。力通上三。以二利熏修。不同二乘。故名為力。下句卽二利之功。出生地行。正是因義。二因漸成就大。卽次第二字。論云。說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成出世間智因故。此云等者。通有二義。一者等上。以其修慧是第三大。故不等之。二者等修。修有二種。一者緣修。屬此門攝。二者眞修。屬第三攝。由等義有包含。故但云等。不爾。何不但言聞思修。而以等替修。三圓滿下。朙教說修成就大。此有二種。一滿足修。卽初八字。二者觀修。卽後兩句。眞修位極。世慮都寂。能滿地智。名滿足修。眞智內發。寂照分朙。名為觀修。初卽稱性寂然。後卽寂而能照。猶瑩朙鏡。垢無不淨。如滿足修。鑒無有徹。如彼觀修。此二種修。望於眞證。猶彼等玅。等覺等於玅覺。而但是因圓。玅覺捨行。方稱果滿。此亦然也。二修如於出世。但是因分之終。正證捨修。方名果分。諸有智者。請鑒斯旨。文中慮卽聞思。智卽眞修之智。心卽眞修心體。謂若無聞思緣慮之心。方名眞修之心圓滿。故唯眞修之智所能行耳。次觀修中是境界者。卽眞修之境。難見者。非聞思能見。可知者。唯眞修自心寂照方知。知卽見也。旣難可見。亦難可說。而隨修以顯。說大中收。不同果分。但是湥義。

鈔 旣難可見下通妨。妨云。旣難見聞。何不義大中收。後而隨修下。會釋。

*第二彰己無過。誡眾除失。

佛力故開演 汝等應敬受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我今但畧說 眞實義無餘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說 勝法微妙音 譬喻字相應 無量佛神力 咸來入我身

疏 分二。初半偈總朙。後二頌半別顯。今初由說聽者各有二過。不能得證。故竝彰離。說二過者。一佛不隨喜說。今云佛力開演。則知佛已隨喜。二不平等說。今云汝等應受。則情無彼此。聽二過者。一見諍過。言我法是。彼法非。如是執著種種諸見。二於說法者不生恭敬。今令敬受。雙離二過。謂敬法故。無見諍過。以敬人故。無第二過。第二別顯中。上雖離四過。事但有三。一承力。二開演。三敬受。今三段廣之。初一偈廣開演。次一偈顯敬受。後半偈顯承力。今初。上但云開演。未知廣畧。今顯畧而非廣。上半顯智入之行湥玄。廣說不盡。言智入行者。地法為所入。證智為能入。行此智行。則入地法。又智入是證智。行是事行。下半今雖畧說。攝廣無遺。眞實者。卽智入行也。無餘者。若事若理。無不具故。第二顯敬者。卽示恭敬相。初句正朙。三句出因。恭敬有二。一身正恭敬待。如威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正恭敬待。如心決定。堪能憶持故。心敬則身必恭敬。偈但云心也。下釋恭敬所因。謂由善說故。初句對人。彰己善說。說之一字。論經名善說。善說者。對於當機。無諂無憍慢故。承佛力者。示己無增上慢。不言齊佛故。次二句對法。彰己善說。勝法二字。卽是所詮。次六字是能詮。其相應二字。通能所詮。文雖三節。義乃四重。一今之所詮。示現何事。所謂勝上地法。故云勝法。二復微云。所詮是地。能詮多種。或以色香威儀進止。皆為能詮。為用何法為能詮耶。故論云。以何事。答云。我用八種梵響微玅音聲以為能詮。不用香等。故經云微玅音。三復徵云。用此音聲。復有多種。為直爾用。為喻類顯。故論云。云何事。答云。非直爾顯。寄喻類朙。故云譬喻。然喻有二種。一是譬事為喻。如下節節引金莊嚴具大海珠寶等。二借法相事。况出於理。曉喻時聽。亦名為喻。今通此二。四復徵云。雖知喻顯。喻亦多種。為依世間不善文字而為喻耶。為依出世善字喻耶。故論云。依止何事。答云。依於善字。經闕善言。論經具有。云何相應。通能所詮。一以玅音聲與喻相應。是約能詮。二約善字與理相應。是通所詮。故論云。善字有二種。一隨方言音。善隨順故。二字句圓滿。不增不滅。與理相應故。又與能詮三事相應。則與理相應也。

鈔 三事。卽聲字譬喻。

疏 第三廣承力者。論云。前言承佛神力。未說云何力。故說此也。無量佛者。畧有三類。一是主佛。二十方金剛藏佛。三十方一切佛也。

*第三示說分齊。

此處難宣示 我今說少分

疏 於中上句牒前所請。兼結上來義說二大。為此處也。難宣示義。廣如上辨。下句許說少分。論上解云。前言十地如是。不可得說聞。今言我但說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說者。謂解釋。一分者。是因分。以於果分為一分故。然因果二分。古有多釋。全乖文旨者。今所不論。有可通者。正而用之。直望論意。卽指義大為果分。故不可說。說大為因分。是則可說。更以義取。畧有二種。一唯就十地以朙。以證智為果分。方便寄法等竝為因分。此復二義。一以修證相對。則方便造修為因分。息修契實為果分。二以詮表相對。則以寄法顯地差別為因分。眞實證智為果分。如初三地寄同出間。次三寄二乘及禪支道品等。令眾因此表解地義為因。所表證智。是此因之果。斯皆證智。言所不及。故不可說。如彼鳥迹。同於虛空。方便寄法。可以言顯。故云可說。如空中鳥迹。約鳥說異。是以一迹通有二分。卽可說不可說也。二約究竟佛果。對暜賢因說。義通一部。謂卽此證智。冥同究竟果海為果分。如迹處之空。不異太空。地相之因。同暜賢因。以廣說。則有無量差別事。殊勝願力。復過於此故。是則迹處之空。隨於空處之迹。亦有說義。地智亦可寄言標舉故。問。上論云。是地所攝有二。如何說為究竟果耶。答。豈不向言冥同果海。故上論云。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又上加分云。不思議佛法。又地影像分云。彼十大山。因大海得名。大海亦因十山得名。菩薩十地亦爾。同在一切智。因一切智得名。彼因果相順故。是知論主亦用究竟之果為十地攝。

論 此中大意有十。文自具足。不須更釋。其十事者。一諸佛摩頂。朙印可許說。二總舉十種地名。三默止待請方宣。朙法可貴。不輕授物。四解脫月知時而三請。五金剛藏菩薩恐器劣而三止。六大眾咸同請。七朙堪聞者。諸佛所加。不堪者。元自不聞。八朙光臺出音勸說。九朙佛光灌頂。十朙金剛藏菩薩辭退。法深難說。畧說少分。大意朙此十地體。與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一地。互作依止故。是故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總有十地行門次第。為以一箇如來自在無礙大智。同行一箇十波羅密以為方便進修故。總是初會十暜賢法故。是故解脫月菩薩。以字母等。喻一切書字及數說。無離字母。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朙此十地法。通因徹果。不離如來根本智。依十暜賢行。修差別智故。滿薩婆若海故。是故從初舉果勸修中。放睂間光。名菩薩力智光朙。入佛足下輪中。用成十信。今還於如來睂間放光。名菩薩力燄朙。灌金剛藏菩薩頂。用說十地。足下光朙。以果成因生信。此光朙說十地。是所信之果終。是故今還放初所信之十地智果之光。用灌加持金剛藏菩薩頂。令說此十地之行。從頂入者。朙十地是一切菩薩中道智果頂故。至一切智之盡處故。是故如來出現品。法界品。總於如來睂間放光。總朙果體智光圓滿處故。又光從頂入者。朙以從智頂處世行悲。稱十廻向中所發大願。令行滿故。朙此十地。長養大慈悲門。赴所願滿足故。是以善財知識。以十女天表之。十一地朙悲滿從智。徧利眾生。以佛母摩耶生佛表之。須玅得其意。方可成信解之門。升進之路。不窮大教。無可指南。

*自下大文第七朙說分中。三門分別。一來意。謂請儀旣終。已示分齊。彰其地實。地實難朙。寄顯在相。相卽因分。從此已下。廣朙地相。令尋相得實。故有此來。又請分生其正解。此後顯其行修。故次來也。

*二釋名。演暢宣陳十地差別。故名說分。以上請分。通請十地。對請辨說。理必宜通。為歡喜在初。受斯總稱。故論云。自此以後。正說初地。旣有初地說分。卽知十地皆有說分。

*三釋文者。十地卽為十段。就初地中。七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斷障。四證理。五成行。六得果。七釋文。

*初來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斷障證理。得聖性故。

*二釋名者。此論所釋。已見本分。當經有釋。僃於下文。今引他部。成立正義。唯識第九云。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此有三義。一得位。二證理。三成行。由此三故。句極歡喜。

*三所斷障者。唯識第九中。異生性障。是此所斷。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此言異性。卽是凡夫。梁攝論中。名凡夫性。此論本分中。名凡夫我相障。此障障於初地。上來就能起煩惱是根本故。說斷二障。若具說者。亦斷惡趣諸業果等。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執著我法愚。卽異生障。二惡趣雜染愚。卽惡趣諸業果等。此業果等。雖非是愚。愚品類故。下九地中。愚皆準此。

*四所證理者。由斷前障。證徧行眞如。謂此眞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攝論中。名為徧滿。徧滿一切有為行故。意朙無有一法非二空故。此地最初。偏證徧滿。

*五所成行。畧有四種。一約增勝。修成施行。二約所成。起十大願。三約修成。謂信等十行。四約實行。謂十度等行。無不皆修。餘所修行。釋文自顯。

鈔 二約所成者。大願昔發。至於初地。能如願作。故稱所成。復名為行。謂信等者。卽淨治地法。文在行挍量中。一信。二悲。三慈。四捨。五無有疲厭。六知諸經論。七善解世法。八慙愧莊嚴。九具堅固力。十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六所得果。畧有四種。一得當地滿時調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財果。三依攝論通達障空。得一切障滅果。四通論得唯識三性三無性理智及奢摩他毘鉢舍那等果。然上請門。多依行布。若約圓融。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也。

*第七釋文。分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若直就經文。應分為二。初朙地法。後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閻淨提王下。地果。前中先廣朙。後佛子是名下。總結。前中有三。初朙入心。次佛子此菩薩以大為首下。朙住地心。後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下。朙其出心。十地之文。大體皆爾。故依慈氏論。於十地內。皆有三心。仁王上卷。亦云。地地上中下三十忍。地地中。始生。住生。終生。不可得等。理必然也。而論以出心為調柔果所以。至下當朙。今且依論判。長行中二。先朙初地說分。後佛子菩薩住此下。挍量勝分。前中依論總有百句。分為三分。初四十句朙住分。二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下三十句。釋名分。三佛子此菩薩以大悲下三十句。安住地分。若通取挍量勝。卽為初地四分。初云住者。出世菩提心生。堅守初地。更不退失。故稱為住。卽始住入心初雖住地。未得名善。更起信等。地中善住。故名安住。卽地中正住。及後一分。竝是住心。其釋名分。十地應齊。但從義顯。偏釋三地。謂初。及八。十。餘畧不論。以初地是得聖之始。釋名故用初。八地無功用初。法雲菩薩地盡。名無數劫滿。故偏釋也。然十地中。旣三心齊證。則地地之中。皆攝前之三位。此中住分。攝發心住。其釋名分。攝歡喜行。後之二分。攝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廻向。皆文義相順。如文思之。今初住分。文分為二。初別顯住法。後菩薩住如是下。結住入位。前中四十句。分四。初十依何身。次十為何義。三有十句以何因。四有十句有何相。初謂湥種善根為所依身。次為得佛果為所緣境義。上二皆發心緣。三以大悲為發心之因。四以過凡得聖為發心福利之相。瑜伽四十七。亦有四相。論依經造。故同於此。又此四事。卽三種菩提心。湥種善根是湥心。次為求菩提是直心。三卽大悲心。具此三心。成後入地之相。又此四段。各具含三心。可以思準。今初依何身十句。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

疏 初總。餘別。總云若有眾生者。是具行之人。依地持論。是解行人。有如是心。則入初地。入已。此心常現在前。下諸地中。初之十心。類此可知。言湥種善根者。正是總句。論經名厚集。集卽種也。若約圓融。則不定時數。若依行布。謂一僧祇。已積資糧。故云湥種。別有九種集。前六護煩惱行。後三護二乘行。前中卽增上三學。初戒。次定。餘四是慧。慧中前三如次。是聞思修。後一所成出世之智。後三中。初二護二乘心。謂大志護陿心。大解護小心。後一護二乘行。已知其意。云何九集。一行集。卽經善修諸行。善作眷屬持戒故。三聚非一。故名為諸。不淨尸羅。不生三昧。故首朙矣。二定集。卽經善集助道。善作眷屬三昧故。卽朙得等。及四靜慮。以定親資慧。故名助道。皆云眷屬者。慧為主故。三親近集。卽經善供養諸佛。供佛為欲集聞慧故。四聚集。卽經善集白淨法。取思慧善思量波羅密等諸善法故。謂依聞思彼。若名若義自性差別。有上下故。成煖頂住。治諸蔽漏。故云白淨。五護集。卽為善知識善攝。由內修行實證。得外教授故。修行實證卽如實智。亦分上下。立於忍位。及世第一。上五皆同加行。下四皆已入地。

鈔 謂依聞思等者。以前之五集。明四善根。古來諸德。皆云權教似小。擬議立四。蕐嚴卽無。然蕐嚴正約四十二位。文無彰灼。四善根名。論無釋文。義旨含有。是約五位收攝之義。且十地皆有十句加行。起十種心。此心未滿。猶屬初地。滿成二地。二地加行。十心未滿。屬於二地。滿屬三地。下七皆然。未知初地。亦起十心。十心已滿。卽入初地。未滿屬何例於下九。卽在地前廻向會竟。既非廻向。當屬何人。為加行位。理極成矣。又上湥種善根之人地持判屬勝解行人。有如是心。卽入初地。朙知未具是地前也。今約五位。初地加行。屬加行攝。况論釋十句。前五約聞思修等。第六方名淨心集者。前為加行。文理更明。雖局初地。而以地前望於地上。卽為十地之加行也。故於十地。總有三處總集方便。謂初地。八地。及與十地。然初地方便。復有二種。一收三賢。皆為趣地之遠方便。二者取加行為近方便。三賢別會。已廣說竟。今為加行。於理無違。復有人言。此中十句。唯屬初地。四加行位。總屬十地。斯人不曉唯識論文云。為入見道。復修加行。明知卽是初地加行。故四加行義。通於總別。勿復粗心。言四加行者。唯識第九偈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曰。菩薩於初無數劫。善僃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旣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起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取眞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疏 六淨心集。卽善清淨湥心。以得出世間正智。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名為善淨。智能契理。故曰湥心。七廣集。卽立廣大志。湥心廣利故。八信心集。卽生廣大解。求一切智智故。九現集。卽慈悲現前。為多行慈悲。無實蹔捨。故云現前。然小乘無求佛意。故於護小心中。朙自利心。求一切智。小乘亦有自利三學之行。故今護行之中。但舉利他慈悲。於中慈依苦苦。壞苦。以正在苦。思願樂故。悲依行若。拔彼妄樂。不知行苦之所遷故。三界不離三苦。故為慈悲之境。又朙與樂卽能拔苦。故慈依二苦。拔苦卽與眞樂。故悲依行苦巳知總別。集為同相。戒等異相。畧說為成。廣說為壞。如上具朙。

*第二為何義者。為求佛果。先別顯求果之相。後佛子下。總結發心。

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方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佛子。菩薩起如是心。

疏 十句。初總。餘別。總云佛智。謂無上智。知斷證修故。約無作四諦。說此四別。修究竟故。亦得名修。

鈔 總云佛智等者。上句舉經。謂無上智。卽論總指其體。知斷證修故。論別顯其相。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苦是報法。不可言斷。但可言知。以令生厭。集則可斷。滅是理法。但可云證。道是心法。可以進修。約無作者。此疏釋論。揀非權小。如四諦品。言修究竟故者。釋妨。恐有問言。旣是佛智。何得有修。通意可知。

疏 此智差別有九種。皆悉求之。一力佛智。問記為業。以十種力。隨機答故。

鈔 一問記業。記卽答也。

疏 二無畏佛智。破邪見業。揀異菩薩。復稱為大。三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眾生。證入之業。

鈔 三中平等有其二義。一二無我理。生佛平等。二令眾生平等皆證。

疏 四救佛智。以四攝法化眾生業。五淨佛智。能為救攝因業。慈悲淨瞋恚故。

鈔 五中救攝因者。由慈淨瞋。能用四攝。廣利樂故。

疏 六無餘智佛智。常以佛眼觀世間眾生業。十方徧觀。故云無餘。七無染佛智。若順今經。以無障礙智。嚴其依報。自然應化。令其信樂為業。論經闕於淨剎。八覺佛智。一念知三世眾生心心數法為業。九轉法輪佛智。解脫方便善巧業故。言善巧者。於百億閻浮提同時轉大法輪故。法輪卽是能令眾生解脫方便。然上九句。皆先標智體。後顯其業。初三自利。後六利他。利他之中。四攝是利他之行。慈悲是利他之心。後四利他之智。二總結發心中。言起如是心者。若直望經文。卽指前十心。而論云。卽是本分中願善決定者。上求佛智。卽是願故。前本分中。指此文云願善決定者。如初地中發菩提心。卽此本分中願者。卽指此文。前指於此。卽攝上之十句佛智。此指於前。卽攝前文六決定義。彼是總句中指。此是總結中指。總攝別故。

*第三朙以何因。生如是心。意云。何因求大菩提。謂以大悲為眾生故。

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

疏 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種大。一增上大。細行苦智慧增上生故。謂若了苦苦壞苦。智非增上。論又云。智者。因果逆順染淨觀故。此約了事名智。論云。慧者自相同相差別觀故。此約了二諦通理為慧。復是一門別義。言自相者。因緣之有。是法自體故。同相者。二空眞如。等一味故。念生迷此。故起悲心。同六地中大悲增上觀。其逆順等。亦如六地廣朙。二善巧等。卽攝大。四攝曲巧。隨宜攝故。三最上下。淳至大。淳至卽最上義。謂向發大心。許盡生界。無盡利益。故曰湥心。緣此悲增。淳厚至到。故云最上。常以此二。持此菩薩。四如來力無量者。無量大。攝取如來無量神力。生物信故。五善觀等。卽決定大。於上玅法。決定信解。令善觀分別。於諸眾生。決定能度。為勇猛力。於所治障。決能對冶為智力。無礙智現前。通結上句。六隨順自然智。卽隨順大。七能受等。卽受持大。能取大勝法。授與眾生故。大包一切。勝卽佛法。授與卽教化。智慧故能授。八廣大如法界。卽最玅大。攝受勝玅功德故。九究竟下。住盡大。無量愛果因。盡涅槃際故。為成十句。合於此二。後之二大。如本分說。但前云無常愛。此云無量者。勝用非一故。上九大中。前七悲體。次一悲德。後一悲能。七中前三百自分。一拔苦智。二拔苦行。三拔苦心。後四勝進。

*第四有何相。正顯得位福利之相。

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卽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疏 文有九句。初總。餘別。總云始發如是心者。指前二段。卽得超凡夫地者。以得出世間聖道故。超卽過義。二入菩薩位下。別有八種過。論皆先法後喻。此入聖位生如來家。如世王子。生王家故。故句句皆有相似法言。一入位過。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瑜伽住品。名入菩薩正性離生。二生如來家者。卽家過。生家相似法。謂如世人。雖受胎報。若在凡家。不足為勝。要在王家。方為顯勝。菩薩亦爾。若在外道法中出家。不足為勝。今得佛所證法。方為尊勝。梁攝論云。生法王家。具足尊勝。下諸句。例皆躡前揀勝。三無能下。種性過。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謂大行成立。如得王體分。堪紹佛種。是子義也。非賤非客故。梁攝論云。以過二乘。及世間種姓故。四離世下。道過。以非有漏故。離世間趣。如非鬼畜等王之體。成無漏故。入出世道。如要人王之體分故。梁攝論云。永不作殺生等邪行故。五得菩薩法。卽法體過。以同體大悲為菩薩體故。以化他事。卽是自事。若無大悲。法身不具。如揀異殘缺。瑜伽云。設有問言。菩薩以何為體。應答。以大悲為體。六住菩薩處者。處過。謂不住道。是其住處。不同凡小。染世捨世。以滯二邊。如世王子。不處鄙陋。七入三世平等者。業過。謂證平等眞如以資慧命。揀無滋味。則壽命夭促。不任紹繼故。是命相似法。八於如來下。畢定過。佛種不斷。顯因畢定。得無上道。顯果畢定。如世王子。雖依正精勝。志氣不立。所作不成。今志氣成立。決定紹位。名成就相似法。

*第二結住入位。

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疏 住如是法者。指上四段。名住歡喜地者。是初住地義。以不動相應故者。釋成住義。一證眞理不復失故。二乘異道不能動故。然不動有五。一種子不壞名不動。卽種性地已上。二起行不退名不動。卽此初地已上。地持云。初地已上。如朙分月。日夜增長。善法不退。亦復如是。三空有無間不動。卽七地。四無功用不動。卽八地已上。五究竟不動。卽佛地也。 初四十句明住分竟。

論 從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已下。有五行經。都結菩薩能發此三十種廣大志樂。始發如是心。卽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此一段通收前十住中初發心住。同此十地中初歡喜地。生如來家。為佛眞子。為朙同乘一如來智慧為體故。朙五位中差別行。及差別智。無前後始終。一時同進故。非同三乘逐情法故。法行雖廣。是一佛智。印諸法非前後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住十行十廻向法。非是此十地別有法來。猶如蘿菔。從根生葉。復以葉滋根。亦如種榖。以果生苗。苗熟果成。還初果也。如善財見慈氏如來。慈氏如來還令卻見文殊。朙果不離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長終。但以長初生為大故。非別有大來。又初生至老大時無先後也。以智為先導。非情所收。無先後異也。此一乘五位法門。智為先導。無前後故。五位之行。教辨升進同異差別。雖立升降差殊。但朙一法界智中階級 非如情見階級故。以智照之可見。亦如龍女。一剎那際三生。具行成佛是也。三乘之種。不體會法蕐經會權就實之意。返云是化。要經三祇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門前之見也。猶住草菴。且免三界麤苦之樂。得三種意生身。住火宅門外。權設三車。是以几案有慿據之乘。以淨土穢土有二別故。未入法界大智。生死涅槃無依住故。若智悲無限。佛本報居蕐藏海宅故。以眾生海卽佛海故。眾生智是如來智故。於一毛孔。以智所觀。一切剎海凡聖同在其中。於一剎那中。暜見無限三世劫海。無有始終。不同權教。定時劫淨穢。全作差別法故。此經十地之法門。莫以三乘畱惑。或以願力。不取淨土。畱身穢境。以悲化眾生等解。皆不稱此之法界暜光朙大智本宅之門。须改三乘之見網眇目者。令圓滅存畱惑及淨穢土之漏身。始可稱智身之廣大。入此不動廣大智身。方名歡喜地。不動相應也。亦是十信中不動智佛為體。十住十行十廻向隨升進立名。至此位。歸本名故。論主乃為頌曰。無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還將十地成諸位。前後五位加行門。不離十地智悲起。是故十住初發心。發心卽入十地智。雖然五位方便殊。只為成熟十地智。猶如迅鳥飛虛空。不廢遊行無所至。亦如魚龍游水中。不廢常游不離水。如是五位行差別。不廢差別不離智。所有日月歲差別。以智法印無別異。體智不成亦不壞。以朙諸位除習氣。了習無習悲行成。萬行常興無作智。如無礙智是觀達。無礙因觀行所成。

*大文第二釋名分中二。一總標。

鈔 釋名分者。此中論有生起云。已說住義。次說釋名。云何多歡喜。示名歡喜(此問得名)。以何歡喜(此問喜相)。此地中菩薩歡喜。復以何念(此問喜因)。初說十句(此答喜相)。後說二十句(此答喜因)。釋曰。上論疏已摘用。故不併舉。恐尋論者。怪不見文。故此具出。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

*二別顯。於中分二。初正朙喜相。後佛子下。出喜所因。然喜相對依何身。以湥種善根。得此位故。後喜因中。有念當得喜。對為何義。以所求果。定當得故。有念現得喜。對有何相。以現離凡得聖故。其第三以何因。悲心惻愴喜義不顯。故不對之。今初正朙喜相。

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踊躍。多勇猛。多無鬬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疏 喜相中十句。初總餘別。總有三喜。云多歡喜。一心喜謂入觀之心適悅。二體喜。出歡喜受相應。三根喜。由前心體。歡喜內充。外及五根。輕安調暢。故此喜者。亦名為樂。又內及觀心。卽無喜之喜。不同二禪浮動之喜。故梵本他經。多名極喜。喜之極故。別中九。一敬喜。證三寶體。得不壞信。增恭敬故。二愛喜。樂觀眞如法故。上二卽喜行之心。卽是心喜。次三正是喜之體相。三調柔喜。身心徧益。皆適悅故。卽六根喜。四慶喜。自覺所證。勝地前故。此句論當第三。前覺後悅。義甚次第。五踊躍喜。身心徧益。增上滿足故。增上過前。是踊躍義。六勇猛喜。自知堪受菩提。去果不遙。故云勇猛。此一喜能。上六皆自行喜。下三化他。離於喜障。

鈔 此一喜能者。喜行成就。能攝菩薩。故名為能。此與念當得喜有何異耶。答。念當逆念當果。此念念之自能。故不同也。

疏 七無鬬諍喜。自心調伏故。論義解脫時。不令自他心擾動故。八無惱喜。化攝眾生時。但以慈柔。不惱他故。九不瞋恨喜。見不如說行。當時不瞋。後無恨故。

*第二彰喜所因中二。先念當得故喜。後念現得故喜。各有十句。今初。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

疏 初總餘別。總云念諸佛者。論云。如佛所得。我亦當得故者。文中雖皆念他。竝是以他類已。故判為念當得也。若別顯義相。統收十句。不出因果人法。一佛。二法。是果中人法。後八皆因。初一是人。謂二地已上。乃至暜賢之位。餘七是法。於中更有總別。菩薩行為總。別中六句。次第顯前菩薩行。一以何法為所顯。謂波羅密淨。以是行體故。二彼之行體。顯相云何。謂一地去一垢。淨一度。卽菩薩地殊勝故。三何謂此行全顯。謂第十菩薩地盡。去障盡故。則行不可壞。上三自利。餘三利他。皆法雲之行。一能受諸佛法朙。為教化法。二能雲雨說法。則眾生得利益。三受佛智職。入大盡等。是一切智行。亦可後三通於諸地。又上十句。初佛。次法。餘皆是僧。僧中有人有德。可知。

*第二念現得中二。初正朙所念。二何以故下。隨難徵釋。今初。

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竪等事故生歡喜。

疏 前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者。轉離一切凡夫取著事故。然事有麤細。麤則外六塵境。通是一切凡夫取難境故。細謂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亦為地前凡夫取著境故。別有九種轉離。然此九種。對前有何相中總別九句。文雖不次。法體全同。以是念前福利相故。故論二段之中。皆以相似不相似揀。謂與地前不相似故。

鈔 總別九句者。初卽第二生如來家過。二卽總句超凡夫地。三卽第一入菩薩位入位過。四卽第四離世間趣得道過。五卽第五得菩薩法法體過。六卽第三無能說其種族過失種姓過。七卽第六住菩薩處處過。八卽第七入三世平等是業過。九卽第八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名畢定過。餘八全同。唯第九捨轉離相。文小不同。故疏會釋。

疏 九中一入轉離。經云。親近一切佛。以了法如。常見佛故。此顯事不相似。謂卽前生如來家。以佛法為事。不似凡夫六塵事故。二遠轉離。三近至轉離。此二示自身不相似。謂初卽過凡夫地。識為身故。後卽入菩薩位智為身故。四斷轉離。卽得不相似。謂離世間趣行。行出世淨行故。五依止轉離。卽迭相依止不相似。謂得菩薩法。大悲為體。依眾生起。還與眾生為依。不同凡夫不起悲心。不為他依故。六近見轉離。是他力不相似。謂以大乘行成種性無過。見佛得助道力。不似凡夫。非器不得故七生轉離。卽處不相似。謂不住道是佛境界。亦菩薩住處。依之起行。名生其中。八平等轉離。卽生業不相似。謂證三世平等之性。以資慧命而生智業。不同凡夫雜染業也。九捨轉離。卽成就不相似。謂成就離障畢定勝位。捨約離障。成約得位。卽前第八畢定過。成就相似法故。由離怖畏。決得無上菩提。前就行位。此就斷位。言怖眾者。論云。不愛疑慮憂想。共心相應故。不愛是所畏事。不活等五。令心憎惡故。疑慮憂想。正是畏體。所畏不定。便生疑慮。所畏決定。便生憂想。由心畏故。相現在身。名毛豎等。

鈔 卽前第八下。會通前文。此斷前行。故須會釋。謂前明者志氣成立。決成菩提。於如來種中。卽是行義。行斷雖殊。決成菩提。義則同矣。

疏 然此九句。與有何相。文同符契。皆已義引。不得異解。由上諸義不相似故。名為轉離。非唯離障名轉離也。

*第二隨難徵釋。由捨轉離。文義廣故。重徵釋之。

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竪等事。

疏 義有四重。謂怖畏與離。各有因果。而文分五節。一總徵。二列名總答。三轉徵。四舉因顯相。五菩薩如是下。結酬初徵。今初。徵意云。何以此中說離畏耶。二答意云。以五怖畏是初地障。得初地時。法爾離故。又離此卽是此地利益。翻畏名喜。此相最顯。故於釋名分中辨之。三轉徵者。此之一徵。文含四意。一云。何以名為不活等畏耶。二云。何因而有此五畏耶。此二是怖畏因果。故論上生起云。何者是怖畏。云何怖畏因。三何以名為得永離耶。四因何令此得永離耶。此二離畏因果若得離因。自然無果。故論上云。遠離此因。無怖畏故。四舉。因顯相者。謂正舉離因。顯離果相。反顯畏因。及畏果相。故通有四意。酬前四微。如不愛自身。何况資財。是離不活因。則反顯愛身資財。是不活畏因。若不畏不活。卽是離畏果。則反顯畏於不活。是此畏果。餘四例然。又此離因。卽是能治。其怖畏因。卽是所治。五怖畏果。不活與死。二相何別。懼無資緣。身不存於朝夕。名不活畏。懼其因盡。正捨報時。名為死畏。大怖之極。無過死故。又不活通於三業。死唯約身。故論云。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死約愛於善道。懼捨身故。惡道畏者。憎於惡道。懼得彼身故。但說五者。打縛等畏。皆五攝故。此怖畏因。畧有二種。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二善根微少故。然此二因。通五怖畏。善根少者。亦乏資財。懼不活等故。有愛著者。未能忘懷。畏大眾等故。若取相顯。初一為前三畏因。後一為後二畏因。邪智卽是分別身見。取我乖理。目之為邪。邪心決斷。名之為智。由有此智。妄取於我。及我所想。以成執見而起愛著故。我見為主。我所隨生。愛著於我。則有死畏。見有我身。懼捨命故。愛著我所。有前二畏。但著財利。有不活畏。著利兼名。有惡名畏。但無我我所。則三畏因亡。然不活因。舉我况所。意但取所。後二因者。功德善少。畏墮惡道。智慧善少。畏於大眾。又過去善少。今畏大眾。現在善少。當畏惡道。今具福智。兼二世善以為對治故。初三離因。卽二空智。後二離因。卽二莊嚴。五菩薩如是下。結酬初徵。前云何以能離。今酬。由上三段如是義故。所以能離。意正如此。 第二三十句釋名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