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意。
疏 來意者。當會序分已彰。正宗宜顯故。又已總示所依佛智。次別顯能依行位。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 釋名者。迴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三處。故名迴向。迴向不同。有其十種。然十之別名。本分當釋。迴向通稱。今當重明。隨境所向。義有眾多。以義通收。不出三處。謂眾生。菩提。及以實際。上二皆隨相。實際即離相。開三為十。一迴自向他故。二迴少向多故。三迴自因。行向他因行故。四迴因向果故。五迴劣向勝故。六迴比向證故。七迴事向理故。八迴差別行向圓融行故。九迴世向出世故。十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故。前十義中。初三皆迴向眾生。次三皆迴向菩提。次二迴向實際。後二。義通於果及與實際。若依總云十迴向。即帶數釋。若準梵本。晉經。皆云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則人法雙舉。或人之法。法之人。人有法。通二釋也。
*三宗趣。
疏 宗趣者。以無邊。行海。順無盡大願為宗。成就暜賢法界德用為趣。
論 此品何故名為十迴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修理智。出世心多。行悲。行劣。故初發心住於玅峰山頂見比丘名為德雲。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雖知已後次第十善知識。十波羅蜜互相參入。和融諸行。早以具足。然當隨本位。行門。勝劣全異。此明同中。別令升進故。如十。行位中。為行之首。即以三眼國比丘名善見。即以林中經行。用表其十。行。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故以比丘所表。為十。行廣大。覆蔭眾多。以林所表。如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故名迴向。迴真入俗利生。故名迴向。是故此位表法善知識。即以鬻香長者名號青蓮蕐表之。明此十迴向法門。如合和香法。以將諸眾香合成為一丸。互相資益。以成徧熏。十迴向者。亦復如是。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和合。大慈大悲。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涅槃生死諸塵勞門。其成一箇法界之真香。皆從大願為首。是故此位名為迴向。長者名青蓮蕐者。表此位。行。不染垢淨涅槃也。又長者。明處俗流。智長於世人。名之為長者。青蓮蕐者。明色諸蕐之中。此蕐色香第一。以表五位。行門。此十迴向法門第一。何以然者。為此十迴向法門。以大願力。會融悲智生死涅槃。成一法界之真自在法。故能資前位佛果。使具暜賢。行門圓滿故。亦成後位十地十一地。行門。使慣習自在故。明前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總是此十迴向位中理智。大願大智大悲所圓融故。以此十迴向位。通前徹後。總通收故。故表青蓮蕐。眾蕐之中。色香最為殊勝。出過餘花也。又以表兜率天宮。於諸三界。此天殊勝。何以故。為世間三世諸佛。皆在此天。長菩提心。滿化世間故。向上化樂天。他化天。樂放逸故。又向上色界無色界。是樂靜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著樂之天。非知足故。四天王天。四面而居。非正位故。是故此天處欲界之天。上下處中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處故。何者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餘諸天。不修三福。令均平故。皆偏多也。修戒施二福。是故餘天或多放逸。或多樂靜。是故上生經云。樂欲長菩提心者。來生此天。是故此天。說此十迴向門。於此表法勝故。
*四釋文者。文有十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瑞應分。七結通分。八證成分。九偈讚勸修分。十校量功德分。今初。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
疏 金剛幢入者。是眾首故。表歸向高出等義。故不異名說。承佛神力。彰入定緣。入菩薩智光三味者。顯所入名。揀異果定。故云菩薩。智即是體。謂根本智。光有三義。一是證智前相。如明得定等。此約寄位。在賢終故。二光即根本智用。對治無明故。如大乘光明定等。三光即後得。了所緣故。二智無礙。朗照法界。此約剛幢自體釋之。
*第二加分。有三。一總顯能加。二辨加所為。三正顯加相。今初。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咸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疏 文二。一明佛現。二明讚善。今初有五。一標所因。謂入是三昧已。故十住中云。以三昧力。二十方下。佛來近遠。三有十下。佛數多少。上二顯位過。行。故云十萬。四皆同下。顯佛名同。五而現下。正明佛至。餘如前說。二咸稱讚下。明佛讚善。於中初標稱善。次別歎得定。後顯得定所因。先別顯五因。一伴佛神力。二主佛宿願。三主佛現威。四說者智淨。五聽者善根。十住無聽者善根。十行闕說者自力。此則具二。理應徧具。而影畧者。表住初自悟。行則捨末利他。今則悲兼自他。俱無障礙故也。所以要此五力者。因果主伴。皆具足故。謂法因久遠。願遂將化。故主伴加威。非器不傳。明因主自力。非感不應。顯因伴善根。餘之差當。如第三會。後令汝下。結前生後。
鈔 因果主伴者。因主。即金剛幢力。因伴。即聽者善根。果主。即遮那二力。果伴。即十方佛加。謂法因下。出五因之由。法因久遠。願遂將化。是遮那本願。主伴加威。即及威神力。為主加威十方佛加。為伴加威。
*第二辨加所為。
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
疏 有二十二句。分二。前二十一。別明所為。後一。結為所屬。前中初十標所成。後十一明所作。亦猶十地。前十自利。後十利他。前中初九內德。後一外加。謂得佛護持信等根故。前中前八。橫具諸德。後一豎繼不斷。從前所成。明記決斷故。前中前七法體。後一大用。佛神力言。非神境通。離世間品。神力神通。義有異故。通謂無擁。力謂幹能。通多就外。力多約內。就前七中。前六別明。後一總說。謂一門之中。具於多門。總攝福智。重重無盡。名暜門法界故。就前六中。前五所具。後一離過。謂所具福智。不與二礙有漏相應故。前五中前四智慧。後一福德。就智慧中。前三自分。後一勝進。住佛智故。就自分中。前二說教。後一入證。謂入緣起法界。相即自在智故。前中無畏。則於緣無懼。辯才常說不斷。上來從後襵疊。已釋所成。
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
疏 二明其所作。於中初一總。謂廣說故。後十別。於中初一約法。次三約位。一攝地前。二安地上。三照佛果。次三約修。一令開發十向大願。二令解實際。三令知迴向廣大。與法界等。後三約人。一稱根令喜二喜故學三世佛迴向。三救護一切眾生故。不斷佛種。
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
疏 後一總結所屬者。謂若說十向。前益皆成。故加所為。即說所為。六相融攝。如理應思。
*第三正顯加相。於中三。初語業勸說以增辨。二意業冥加以益智。三身業摩頂以增威。今初口加。承語便故。
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
疏 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說此法者。有二種力。一者他力。如經得佛護念故。此亦名果力。亦名增上緣力。二者自力。即下八句。亦名因位力。亦是因緣力。是故此法。要自他因果親疎融合。方得有說。自力八中。初三明有作淨法力。一總。謂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業。下二別。一長無漏功德。二入總持智慧。故在佛家。次二句無作法力。一離所淨障。謂無二障礙。三得所淨智。謂事理暜照。後三顯身淨力。即三種盡。一二乘不同盡。謂雙集悲智。離於捨悲入寂過失故。二菩薩盡。謂離心意識。唯依大智法身境故。三者佛盡。無障礙智是佛法故。此是地前。有三盡者。一圓教普賢位融攝故。二約金剛幢內德。位已極故。又前加所中。住行但有十句。正口加中。唯有一句。今並過前者。表位增故。隣於地故。多同地經。
*二意加。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疏 中二。先正明加相。二何以下。釋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總餘別。然此十句。大同地經。唯五六前卻。餘如彼次。後別中。一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留礙故。二堪辯才。以善淨堪智有四種。謂緣。法。作。成。故云分別句義。三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云無礙法光。忘不隨意。則有礙故。四即第五不雜辯才。三種同智常現在前者。慧身平等。知三相故。故彼云。與徧至一切處智。五即第四能說辯才。有淨音故。六教出辯才。靜鑒雙流故。七不畏辯才。智不可壞。何有畏哉。或六七前卻。思之。八即無量辯才。謂一切法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六種正見故。九即同化辯才。得一切佛無畏身等三種教化。隨所度者。顯示殊勝三業神變化故。
鈔 三種智者。即自相。其相。及不二相。自相者。色心等殊。同相者。同無我等。不二相者。即一實理也。或六七前卻者。六即不畏辯才。以經云。不思議善觀察三昧。同彼如來無所畏故。七是教出辯才。以不可沮壞一切善根。是教出故。大同地經成道自在力故。六種正見者。一真實智正見。二行正見。三教正見。四離二邊正見。五不思議正見。六根欲正見。
疏 次何以故下。釋偏加所以。可知。
*爾時下身加。并第三金剛幢下起分。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
疏 竝如前後說。
*第四本分。分二。先總顯體相。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下。別示名相。今初。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疏 若直就經文。應分為三。初句總標願體難思。希求名願。即具攝暜賢無盡願海深廣難思。二充滿下。顯難思相。謂體充法界。故難思議。用暜救護故稱為大。又約體。深不思議。約用。廣不思議。又深廣無礙。名不思議。又體相用三。竝充法界。隨所徧處無不救護。實難思議。三所謂下。釋成難思。以行同佛故。
鈔 二充滿下。釋第二句。自有四義。一以體釋不思議。以用釋大。二雙約體用釋不思議。三體用雙融釋不思議。四約三大相融釋不思議。
疏 然總論品內。一一難思。別示其相。畧申十種。一體深。二用廣。如上已辨。三攝德無盡。四出生眾行。五餘不能壞。此三充滿法界中攝。六都不自為。七忍若無倦。八背恩不轉。九逆順多端。十盡窮來際。此五暜能救護中攝。此之十句。一一超於言念。皆不思議。故收前後有三種體。一所依體。即智光三昧。二約剋性。即上大願。三約總含。通有六法。一定。二智。三願。四悲。五所依法界。六通慧作用。即不思議解脫以為體性。而圓融無礙為迴向體。
*第二別示名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四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疏 文分四別。一舉名徵數。二佛子下。標數顯勝。諸佛共說故。三何等下。徵數列名。四佛子是為下。結數引證。三中先徵後列。十迴向義。畧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義相。三體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別。初中。先總名。已見品初。後別名。今當畧釋。然通相而辨。有其二意。一迴向二字。皆是能迴之願。救護等名皆是所迴之行。故皆依主受名。二救護等名。皆迴向之別相。迴向二字。皆別相之通名。當名相望。救護等即迴向。若互相揀。是救護之迴向。非不壞之迴向。則通依主。隨其義便。不可局定。第一救護等者。大悲廣濟。名為救護一切眾生。大智無著。故云離眾生相。將墜者護。已墜者救。救令脫苦。護令息惡。並以善根。願能成此。二於三寶等得不壞信。以此善根用將迴向。三學三世佛所作迴向。名等諸佛。四菩薩令其善根至一切處。五由迴向故。能成無盡功德之藏。六順理修善。事理無違。入於平等。七以善根等心。順益眾生。八善根合如。以成迴向。九不為相縛。不於見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脫。如不思議解脫等。十稱性起用。謂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故。至隨文中。當更開顯。第二顯義相者。先別後通。別中前七隨事行。後三稱理行。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於中一者起行心堅。二約佛辨廣。三約法顯徧。四約德顯多。下二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後三中。一正與理合。顯體深廣。二明依體。起無方大用。三顯體用無礙。圓明自在。二通論。一一中。皆有三種迴向。謂以善根。迴向眾生。菩提。實際。此三各有二義。故成迴向。一以菩薩善根。必由眾生而成。是眾生之分。故還向彼。由餘二成。餘二流故。菩提分故。稱實際故。法爾向彼。二凡是菩薩。必為度生。不爾。同二乘故。必求無上菩提。是家法故。不爾。同凡小故。必證實際。背無明故。照二空故。所以要須三者。義乃無邊。畧申十意。謂依三法故。滅三道故。淨三聚戒。顯三佛性。成三寶。會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證三涅槃。安住三種祕密藏故。一依三法者。謂真性觀照。及與資成。即起信論體。相用也。實際依體。菩提依相。眾生依用。二滅三道者。見苦實際。方能滅苦。照煩惱空。即得菩提。迴結縛業。為利生業。三淨三聚者。謂向實際故。律儀離過。向菩提故。廣攝眾善。向眾生者。即是攝也。四顯三佛性者。實際正因。菩提了因。向眾生者。即是緣因。五成三寶者。實際成法。菩提成佛。向彼眾生。成同體僧。六會三身者。謂法。報。化。七具三德。謂斷。智。恩。八得三菩提。謂實相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菩提樹下示成佛故。九證三涅槃者。謂性淨涅槃 。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謂薪盡火滅。十安住三種祕密藏者。由向實際。則住法身。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鑒。居極照故。由向眾生。能成解脫。自既無累。令他解脫。隨機應現。亦無礙解脫也。以斯十義。立三迴向。若立三種菩提之心。亦依此十。又此十內。舉一為首。展轉相由。又此三者。成二。行故。向實自利。向生利他。菩提通二。又向實護煩惱。向生護小乘。菩提通二護。又為成悲智。智照理事。故有三也。又隨舉悲智。亦具此三。悲中三者。令彼眾生。知其實際。同證菩提故。智中三者。照生相盡。即同實際。證菩提故。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一為證實際故。迴向眾生。以化眾生。成其自利。斷障證實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方窮實故。二為救眾生故。迴向實際。速證實際。於惑自在。方能化故。故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亦向菩提。速證菩提。方能廣利。故地經云。欲度眾生。不離無障礙解脫智。三為得菩提故。迴向眾生。不化眾生不證果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豈得菩提。故此三事。相資成立。非唯三事自互相資。隨一一事。具攝法界德用。即入無礙。方名真實迴向三事。第三體性者。有總有別。總如前說。謂大願等。別在說分。隨位顯之。第四定位者。若約資糧等五。諸說不同。一云。此迴向位。是修大乘順解脫。分資糧位終。從十信來。皆資糧故。十迴向後。別立加行。有云。此十迴向。是加行位。復有二說。一云。四順決擇分中是後二攝。謂十。解為煖。十行為頂。前九迴向為忍。第十迴向為世第一法。成唯識云。此四善根。亦勝。解。行攝。此文為證。雖不分明。玄奘三藏。意存此釋。一云。四加行中。世第一攝故。真諦翻攝大乘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薩亦爾。有四方便。謂四十心。若依此釋。則無五位。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上來多是大乘初門。接引二乘。擬議彼立四善根故。有說三賢總為趣聖方便。不分資糧加行遠近。此據終說。有言一切行位。都不可說。此約頓顯真性而說。若依當部。一位之中。頓攝諸位。不礙前後。而位滿處。即是因圓。約圓教說。然與前教相參。應成四句。一唯約相。如前諸教。二唯約自體。如前頓說。三以體從相。四以性融相。此二即當今文。謂以性隨相。性不差而位歷然。以性融相。相不壞而常相即。故下一一位中。具一切位。非但融因。亦常融果。融果之因。方是真因。第五。行法差別者。行隨位別。亦有圓融。及寄法差別。若對前教。亦成四句。準位應知。有以十向配於十度。隨勝受名。雖 位位所迴。皆具諸度。以名收之。亦有理在。
鈔 第五。行法差別中。光正釋圓融。則一迴向行。其攝諸迴向行。二行布。如向所釋別名義中。有以十向配於十度者。即北京李長者意。以名收之。亦有理在者。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似施二不壞似戒。三等佛似忍。四至一切處似進。進故周徧。五無盡功德藏似禪。禪攝德故。六隨順堅回順般若故。七等隨順眾生同方便故。八真如相似六願故。九無縛著似力故。十法界似智人故。欲顯多途。不壞行布。四十位中。多分相似。故為此收而一一位中。多列諸度。又如第六廣說於施。故非正義。故云亦有理在。
疏 四結數。引證。可知。
論 總有十卷經明正說十迴向。隨十波羅蜜進修行門分。已上十箇迴向。一箇是一箇波羅蜜。行都其為十段科。至後隨當位。分中方釋。
*第五說分。說十迴向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長行。後明偈頌。長行中各二。初位行。後位果。有不具者。至文當知。位行中各三。初牒名徵起。二依徵廣釋。三依釋結名。文處可見。今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疏 初迴向。文闕位果。於位行中。先牒名者。具如本分。又本業云。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迴易轉化。故名救護等。
鈔 又本業云下。初標以空涉有。即先明離眾生相。後救護眾生也。言不受而受諸受者。受即如五陰。及與六受。由了無相。故不受諸法。為物現在見聞覺知。故而受也。又已超五陰。現生五陰也。故淨名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迴易轉化者。捄護非一故。
*二廣釋中二。先明所迴善根。後正明回迴向。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尸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無量善根。
疏 古人名此以為行體。若順前名。救護眾生是悲。離眾生相為智。則以悲智為其行體。以是初行。故將總體以為別體。若以為欲迴向故。修諸善根。即彼善根。亦得稱體。古義依此。
鈔 以是初行下。通妨。妨云。何以將總體為別體。
*後正明迴向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我應如日下。明離相迴向。前即迴向眾生及與菩提。釋救護眾生。後即迴向實際。釋離眾生。相前中二。先總明。
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
疏 令物離苦。至究竟菩提。即雙明慈悲。及二迴向。
*後別顯。文分為四。一利樂救護。二佛子菩薩於非親友下。受惱救護。三佛子菩薩見諸眾生下。代苦救護。四佛子菩薩以諸善根正迴向下。迴拔救護。今初。
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已善根如是迴向。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炬。破彼一切無明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疏 初中三。一總標。二我當下。別顯。三佛子下。總結。初可知。二別顯。文有十句。初離苦果。二離苦因。三通因果。五怖眾中。含三道故。上三通於深淺。後七唯約究竟。四得菩提。五得涅槃。六滅煩惱之源。根本不覺。若滅此者。如天之大明。七滅所知之闇。故云一切無明。即觸事不了者。若滅於此。如人執炬。委悉而照。八令得解脫。故涅槃云。澄渟清淨。即真解脫。已脫重昏。故云燈也。九令證法身。故言真法。十令成般若無二礙智。亦是權實無礙之智。
鈔 五怖畏中含三道者。惡道怖畏。苦也。惡名是煩惱。大眾威德是業。若舉其因。五皆煩惱。又死及不活。煩惱為因。餘少功德。即是業也。根本不覺者。即起信文。即最初無明。
疏 三結中。以前十句有通淺深。故令究竟。得一大事。
鈔 一大事義。已如初會。
*第二受惱救護中二。先明受惱之相。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下。明迴向之相。前中亦二。先法後喻。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迴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
疏 法中有標徵釋。可知。
*後喻中。有二喻。先大海不變喻。喻遇惡緣。不變本心。
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
疏 海。喻菩薩器量大故。眾毒。喻惡眾生。不變。喻菩薩不亂。
*二日輪暜照喻。喻遇惡不息利益。於中三。初喻。次合。後徵釋。今初。
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羅手。閻浮提樹。崇嚴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
疏 喻中畧有其二。先日輪具德。後遇緣不息。有十一惡緣。
*二合中具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眾生心。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迴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恒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捨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疏 先合具德。舉其十德以合於日。影顯於日亦具十德。一福德之輪已圓。二智用深廣難測。三正念游空。無有高下。四慈風運用。不退不疲。五圓福智輪。顯照空法。六三乘山谷。暜照無私。七使目覩萬像。了真俗之義。八使居自乘業。以智成辦。九常為利益。晝夜無休。十無器生盲。亦不誤捨。
鈔 一福德等者。每句之中。法喻具足。一如日輪圓滿為喻。法合即是福德已圓。二唯智一字是法。餘通法喻。日輪廣者。周鐵圍故。深者。不分而徧等故。難測者。通上二義。六三乘山谷者。十大山王。如菩薩乘。黑山為緣覺。高原為聲聞。谷兼眾生。少分可生者。餘可思準。
疏 後不以眾生下。合非緣不阻。於中有四不以。具合十一事。初一不以。通合生盲。先正合。後但以下。反合。故出現品云。無信無解。毀戒毀見等。皆名生盲。若別合者。弊惡合生盲。邪見合乾城。令人妄謂為實故。瞋濁合修羅手。日為帝釋先鋒。彼瞋故覆障。次不知恩。合閻浮樹。崇巖邃谷。次不以凡愚下。合前塵霧煙雲。以彼能徧空。猶彼凡愚。同一處住。後不以眾生數起下。合前時節改變。謂頻起過惑。乍善乍惡。如彼晝夜。陰陽失度等。
*三徵釋。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剎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剎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 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惡不厭捨。釋意云。悲智均故。文中二。初喻後合。二合中二。初總合。後不但下。別合。於中二。初以大悲合日。惡是其境。本為一切。豈獨揀於惡人。如日普益。寧復棄於槁木。二如是已下。以智合日。善惡均照故。
*第二明迴向之。相中二。先辨迴向之心。後佛子下。辨迴向之願。前中依悲智心行迴向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柔軟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為眾生真實迴向。非但口言。
疏 於中二。先緣境廣大。上等佛心。即以圓覺因果之法為所緣境。圓明可貴。所以稱寶。後菩薩如是下。悲成利樂。下救物心。於中先牒前起後。生二種心。一於上等佛得淨信心。二下與眾生同大悲體。由依此二。成甚深等十心。一契理故。二自慶慶他故。三離過故。四超二乘故。五定樂相應故。餘五可知。暜為已下。結其所用。心順口故。名為真實。
*第二正辨迴向之願。文中二。先願眾生令成法器。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
*二令得法圓滿。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眾生。眾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令一切眾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
疏 於中四。一總舉遇緣得法。二於諸佛下。成自分德。滿七財者。即十藏前七。
鈔 上辨十藏前七者。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施。七慧故。
疏 三於諸佛所常隨下。勝進德圓。四令一切下。明得果滿。先標佛樂。下二句釋。故第三迴向。畧明十種樂。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等。又不思議法品。畧明十種無量住。謂常住大悲等。
*第三代苦救護中。文分為三初總明代苦迴向。二復作是念我所修行下。別明迴向之心。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下。總結成益。今初分二。初明先救重苦。後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下。念徧救諸苦。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
疏 有二。先見苦興悲。心堅不退。堅有七相。謂不捨所行。不避苦事。不驚忽至。不怖迷倒。不退大悲。多苦不怯。長苦無厭。二何以下。徵以釋成。徵有二意。一云。生自造苦。何干菩薩。而欲代之。二云。劇苦難堪。何為不厭。釋意云。本願荷故。逢苦若厭。焉能荷負。
*二念徧救諸苦。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者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恒所沒溺。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疏 救諸苦中二。先救八苦。八難等苦。故有諸言。隨業流轉。是業繫苦。邪見無智是愚癡苦。我應已下。起救之心。
鈔 先救八苦者。一生苦。二老。三病。四死。五五盛陰。六求不得。七怨憎會。八愛別離。八難。下當廣釋。
疏 二又諸眾生下。救迷四諦苦。文中分二。初念苦境。二菩薩見下。正興悲救。令初。於中先不知集。謂癡愛為本。是煩惱道。染著已下。明其業道。為有造行。故名染著。隨業入苦。如彼鳥獸。因食愛故。入於籠檻。作魔業行。明有惡業。福智都盡。明無善業。次常懷疑惑。無生道見滅之因。故不見安隱圓寂。不知出離道諦。在於生死苦諦。二興悲救中。起大悲心者。令脫苦集故。大饒益心者。令得清淨滅道故。故用善根迴向。大迴向經者。賢首云。如圓教所說普賢迴向故。然藏內有大迴向經。此教最初。不應指彼。若結集從簡。於理可然。
*第二別明代苦迴向之心中。有五復念。前三明代苦之心。後二明迴向之心。今初即分為三。初明一向普救。無自為心。次眾苦備受。無懈怠心。三決志保護。無虛妄心。
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但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眾苦。
疏 初文可知。
*二明眾苦僃受。
復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苦大壑。我當普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疏 復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言大壑者。如尾閭壑。飲縮眾生。無暫已故。後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獨為眾生僃受眾苦。復勤修耶。釋云。一身之苦。令多解脫。故願自受。顯悲之深。
鈔 尾闡壑義。出現品當明。
疏 問眾生之苦。自業所招。自心所變。云何菩薩而能代耶。答。通論代苦。有其七義。一以苦自要。增悲念故。二約菩薩。本為利生。求法苦行。已名為代。後能為物為增上緣。亦名代受。三約菩薩留惑同事。受有苦身。為生說法。令不造苦因。因亡果喪。亦名代受。四設有眾生欲造無間等業。菩薩化止不從。遂斷其命。菩薩自受惡趣苦報。令彼得免無間大苦。名為代受。此依梁攝論第十一說。涅槃仙預國王。亦同此義。非唯意樂而已。五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眾生。如地藏菩薩。及現莊嚴王等。乃至饑世。身為大魚。皆其類也。或以光明照觸。或以神力冥加。其事非一。六由菩薩此願。契同真如彼眾生苦。即同如性。以同如之願。還潛至即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名代也。七由普賢以法界為身。一切眾生皆是法界。即眾生受苦。常是菩薩。故名為代。上來七義。初但意樂。次二但約為增上緣。四五二義。實能身代。六七二開義。理觀融通。
鈔 此依梁攝論者。本論云。甚深差別者。若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勝果。釋論曰。如菩薩能行如所堪行方便勝智。今顯此二義。若菩薩能行。知如此事。有人必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了知其心。無別方便。可令離此惡行。唯有斷命方便。能使不作此惡。又知此人捨命。必生善道。若不捨命。決行此業。墮極苦處。長時受苦。菩薩知此事已。作如是念。我若行此殺業。必墮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此人。於現在世。受少輕苦。於未來世。久受大樂。譬如良醫。治有病者。先加輕苦。後除重病。菩薩所行。亦復如是。於菩薩道。無非福德。故離染濁過失。因此生長無量福德。故能疾證無上菩提。如此方便。最為甚深。行盜等行。亦復如是。涅槃仙預國王者。第十六經梵行品。因說一子地。迦葉難云。若諸菩薩住一子地者。云何如來昔為國王行菩薩。行時。斷絕爾所婆羅門命。下佛廣答。先說慈悲竟。末云菩薩常思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隨其方便。要當為之。諸婆羅門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即有三念。一者自念。我從何處。而來生此。即便自知。從人道中來。二者自念。我今所生。為是何所。即便自知。是阿鼻地獄。三者自念。我何業緣。而來生此。即便自知。我謗方等大乘經典。不信因緣。為國王所殺。而來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經典。生信敬心。尋時命終。生甘露鼓如來世界。於彼壽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義故。我昔為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
疏 問。若依四五二義。應能暜代。何故猶有眾生受苦。答。此有三義。一有緣無緣故。與菩薩有緣。則可代也。二業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有益。菩薩令受。方能究竟得離苦故。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知。
*第三決志保護。
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虗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眾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鬬訟。更相毀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佛。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終不為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為安樂一切眾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眾生諸苦罥索。令得解脫。
疏 中二。先正明。後徵釋。徵意云。云何不捨。何名不虛。釋有二意。一異小乘。不自為故。二亦不為下。明異凡夫著欲過故。文中三。初正明不求。二徵釋所以。所以不求者。見多過故。文中體即是苦。復能生苦。近障天樂。況大菩提。惑習雙亡。今言媱欲即是道者。善須得意。
鈔 近障天樂者。釋曰。此即大品經意。第一經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六波羅蜜時。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生歡喜意念言。我等常為是人。作父母妻子親族知識。爾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各各念言。我等常作方便。令是菩薩。離於媱欲。從初發意。常作童真。莫使與色欲苦會。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斷媱欲出家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斷欲。今言媱欲下。誡勸得意之義。前已曾有。法界品中。更當廣釋。
疏 三菩薩如是下。結成前義。
*第二有二復念。明迴向之心。即分二。初念令彼得樂。後念身為保護。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
疏 乘前欲苦。故令得樂。文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前八涅槃。後一菩提。於涅槃中。一住涅槃。能建大事。名為利益。二滅心數。三證無為。四無能所。五相不能遷。六廣無分量。七生死真性。即是涅槃。故無所捨。智冥真理。是以不退。八一得永常。湛然不滅。依解節經說。有五樂。一出家樂。脫家難故。二遠離樂。以斷欲得初禪故。三寂靜樂。二禪為首。覺觀息故。四菩提樂。於法如實覺故。五涅槃樂。息化入無餘故。彼通人天。今唯究竟。會釋可知。
*二念身為保護。
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眾生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眾生使到彼岸。
疏 保護中。初示安隱道。令得菩提。名知實義。後又於下。令度生死海。得大涅槃。名到彼岸。
*第三總結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救護一切眾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一切智智。捨離眾魔。遠惡知識。親近一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
疏 成益中。初總標。所謂下別顯。別中。初句救護。餘皆成益。
*第四迴拔救護。謂孤標大志。暜為眾生而無冀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眾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一無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眾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集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廣度一切眾生故。普照一切眾生故。示導一切眾生故。開悟一切眾生故。顧復一切眾生故。攝受一切眾生故。成就一切眾生故。令一切眾生歡喜故。令一切眾生悅樂故。令一切眾生斷疑故。
疏 文中二。先喻後合。喻中有二。一獨照喻。二又諸下。成益喻。法合亦二。先合獨照。後修習下。合前成益。即正顯迴向。初之一句。通其二勢。一成前。二標後。所謂下。別顯。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照謂照機。顧復之義。借用毛詩。餘文可了。
鈔 顧復之義。借用毛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鄭玄箋云。顧。視也。復。反也。言子離雖近。猶步步反顧。今菩薩於諸眾生亦爾。
*第二大段離相迴向。於中二。先以忘機之智導前大悲令成無緣。後安置下。正明大智離眾生相。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捨一切眾生。但勤修習善根迴向。普令眾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眾生。以歡喜心廣大迴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迴向。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迴向。
疏 功高二儀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彌昏故。於中先正明無私。不求恩故。能容受惡。為暜照故。不以一惡而捨眾多。設盡背恩。尚無嫌恨。豈況一耶。
鈔 今初功高等者。即肇論中文。用老子意。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蒭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蒭狗。即道經道沖而用之章。注云。不仁者。不為仁恩也。蒭狗有二。河上公云。蒭草狗畜。即二物也。御注云。結蒭為狗。不恃其警吠也。大意明天地聖人。無心恃其仁德也。今菩薩亦然。菩薩功高而不恃。般若觀空故。而彌昏者。若無所知也。言高二儀者。二儀覆而不載。載而不覆。菩薩兼之。又但覆身。不能覆心。及萬善等。言明逾日月者。日月之明。不兼晝夜。大悲菩薩。長燭幽昏。日月照身。不能照心。菩薩智慧反此。無法不照。故下文云。不求恩報。即不仁等義也。
疏 後善根雖少下。顯成廣大。大智導悲。能普緣故。如聲入角。小亦遠聞。
*第二正明離相迴向。謂向實際。然一一隨相。皆具如下諸句離相。說有前後。行在一心。
鈔 然一一隨相等者。且如上向一眾生。即安置眾生無所著。法性迴向等諸句。又如大般若。隨一離相。徧歷入十餘科之相。如一清淨。徧歷色等。今不欲繁文。故各併一處。
*文分為二。先正明離相。後菩薩如是下。總結成益。前中義雖總通。且取文便。畧分為二。先會前迴向眾生明入實際。後以如是等下。會前迴向菩提。明入實際。然入實際。即事理無礙故。前段亦明不離蘊等。後段亦明離我我所。前中二。先廣明離善根迴向之相。二解一切下。雙結二相。前中有二十一迴向。分四初十四句。離所取相。次二句。離能取相。三一句。離能詮名言。四有四句。顯如如理。由離妄想。成正智故。令前名相。皆好如如。
鈔 初十四句等者。此中即具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名。四如如。其正智含在離妄之中。
*今初。
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迴向。見眾生自性不動不轉迴向。於迴向無所依無所取迴向。不取善根相迴向。不分別業報體性迴向。不著五蘊相迴向。不壞五蘊相迴向。不取業迴向。不求報迴向。不染著因緣迴向。不分別因緣所起迴向。不著名稱迴向。不著處所迴向。不著虗妄法迴向。
疏 初總餘別。總謂令所向眾生。契同所向實際。故名安置。實際即法性。性自無著。
鈔 性自無著者。揀非修成無著。修成文在安置之中。
疏 別中二。前十入理。後三離過。今初。初句遣所向眾生。了自性故不著。凝然不動。隨緣不變。二遣能迴悲願。不依於悲。不取願相。三遣所迴善根。四遣所獲果報。五六二句。雙明起。行之身。及所向眾生之相。即真故不著。即俗故不壞。七遣所成業行。八遣所得報相。上四遣體。九總顯諸事能成因緣。十總明前事從緣所起。明上迴向。不出前十。由後二句故無性。無性故即法性。故無所著。後三離過。一不著虛名。二不著報處。三不著敬養等。名虛妄法。
*二離能取相。
不著眾生相。世界相。心意相迴向。不起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迴向。
疏 能取相中初句對所說能。後句別無三倒謂於前諸事。起心分別。常無常等。名為心倒。於常等境。取分齊相。名為想倒。於相執實。名為見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翻上名為不起三倒。故大品十七彌勒語須菩提言。新發意菩薩。隨喜諸佛。及佛弟子善根已。迴向菩提。云何不墮想心見倒。須菩提言。於彼善根。心不生想。用此心迴向菩提。於此迴向心。亦不生心想。如是迴向。則非想倒心倒見倒。若取相迴向。為想心見倒。光明覺品云。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有生。當獲大名稱。此亦無三倒也。若依大般若第二會隨喜迴向品意。則上諸事。皆盡滅離變。此中何者是諸事耶。若菩薩知此一切。乃至菩提。皆無所有。而復能行隨喜迴向。則非想心見倒。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三一句離能詮名言。
不著語言道迴向。
*四有四句顯如如。
觀一切法真實性迴向。觀一切眾生平等相迴向。以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觀諸法離貪欲迴向。
疏 以前明妄空。一切皆空。此彰實有。一切玅有。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實。二義不二為真法印。是即妄取迴向。菩薩不有。真實迴向。菩薩不無。文有四句。初總顯實性。次別約眾生。三印諸事善。四心絕貪求。
鈔 四有四句下。先彰大意。以諸宗或說妄空真有。二真空妄有。三真妄俱有。四真妄俱空。此具四意。前明名相。妄想皆空。即妄空也。此顯如如理有。即真有也。而疏云。一切皆空者。則涅槃菩提亦空。計有為妄情故。又言一切玅有者。則眾生善根亦皆玅有。萬法即真故。次云。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實者。上明前空此有。今即前之空。是此之實。則空即有。則空非空。此有即空。則有非有矣。由此則妄空真有。即是妄有真空。何者。謂虛妄之法。緣生無性。名為妄空。真性湛然。名為真有。今即上妄法緣生。故名妄有。即無性性。名為真諦。故說真空。此無性空。體即是實。故名真有。是故言語則別。理無二致。是則妄取迴向下。結成本義。此即妄空真有意。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前相歷然。而無取著耳。
*第二雙結。
解一切法無種植。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迴向亦如是。
疏 雙結者。一句結所迴善根。善根可以獨修。但云種植。一句結迴向行。迴向必有能所。故觀無二。如此。則德本不生。惑本不滅。又惑累寂然不生。真德湛然不滅。
鈔 如此則德本不生者。此是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無可滅。又惑累寂然不生。翻上惑不滅為不生。真德湛然不滅。翻上真不生為不滅。前惑空無可滅。今空則寂然。故不生。前以真無初故。不生。今以真無後故。不滅。
*第二會前迴向菩提入實際者。又前明隨相。次辨離相。欲顯此二同時。故雙非即離。文中三。初結前生後。二非即下。法喻釋成。三離我下。結成迴向。今初。
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相。
疏 由前離相。所行清淨。故順出世無上菩提。而言二者。善根迴向。世與出世。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皆名為二。今竝無之。
*二釋成。
非即業修習一切智。非離業迴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以業如光影清淨故。報亦如光影清淨。報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
疏 釋成中。先法。後喻。法中二對。初以所迴善根。對能迴。行願。辨非即離。明因中無二。初句業非迴向。能所別故。次句不離。離業無可迴故。亦同淨名。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故不離。斯為不二。非即故無不二也。後對因果相望。初句果不即因。後句離因無果。文影畧耳。理應因果。各有非即離義。
鈔 文影畧者。亦合云。業非一切智。然不離一切智而別有業。故云。理應因果。各有非即非離之義。
疏 後喻中。乘光發影。及水月之影。皆緣生無性。非即非離。故云清淨。初二句以因對報。報通十地故。後二句以報對果。
*三結成迴向。
離我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迴向。
疏 結成迴向者。能迴之我。所迴之所。若隨若離。並稱動亂。今照而常寂。故離斯分別。而不壞相。故名方便。
*第二總結成益。
菩薩如是迴向之時。度脫眾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讚。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疏 成益者。由隨離不二。故成無礙離過之益。及第三結名。文竝可知。
*第二重頌分文二。先敘儀意。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于法界。入深句義。以無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眾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示現清淨色身。隨佛神力。即說頌言。
疏 於中初後二句說儀。入深句義者。說依。以無量下。亦是說依。依此說故。亦說所為。為此說故。
*後正陳偈詞。
不思議劫修行道 精進堅固心無礙 為欲饒益群生類 常求諸佛功德法 調御世間無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潔 發心普救諸含識 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慧聰達意清淨 普救一切諸群生 其心堪忍不傾動 心善安住無與等 意常清淨大歡悅 如是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欲救護諸眾生 如是發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無礙地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皆攝受 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學諸迴向
疏 二十八偈分二。前八偈半。頌所迴善根。前六四等。一慈。二悲。
一偈半喜。一偈半捨。如地無心故。一偈結其暜徧。
修行布施大欣悅 護行淨戒無所犯 勇猛精進心不動 迴向如來一切智 其心廣大無邊際 忍力安住不傾動 禪定甚深恆照了 智慧微妙難思議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淨行
疏 後二偈半。明六度。
如是功德皆迴向 為欲安樂諸含識 大士勤修諸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如是悉以益眾生 令住難思無上智
疏 後如是下。十九偈半。頌迴向行。分二。前七偈半。頌隨相。初一偈半。頌利樂迴向。
普為一切眾生故 不思議劫處地獄 如是曾無厭退心 勇猛決定常迴向 不求色聲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為救度諸群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智慧清淨如虛空 修習無邊大士行 如佛所行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學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惟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此人迴向得究竟 心常清淨離眾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 住於無上大法城
疏 後六頌。代苦迴向。餘畧不頌。
鈔 餘畧不頌。即不頌受惱迴拔二救護也。
未曾染著於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盡迴向 佛所知見諸眾生 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 為彼修行大歡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癡正念常寂然 一切諸業皆清淨 彼諸菩薩處於世 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復然 所有身業皆清淨 一切語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 能令諸佛悉歡喜
疏 未曾下十二偈。頌前離相。於中二。前五頌正明離相。
十方無量諸國土 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淨離諸失 普入世間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 復為三有大法池 精勤觀察一切法 隨順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真實理 得入甚深無諍處 以此修成堅固道 一切眾生莫能壞 善能了達諸法性普於三世無所著 如是迴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離眾垢 永離一切諸所依 得入究竟無依處 一切眾生語言道 隨其種類各差別 菩薩悉能分別說 而心無著無所礙 菩薩如是修迴向 功德方便不可說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皆稱歎
疏 後十方下七偈。頌前成益。文竝可知。
論 已下頌中。有五十六行頌。頌此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此一段中。明菩薩所行之行。均調得所。兩行一頌。如文自具。得意以行行之。第二隨文解釋者。何故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釋此名目。有二義。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二明本位名號。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者。如十住中。於初發心住。求一切智。此菩薩所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所謂處非處等十種如來智力而發於心。生佛家。為佛真子。如十行之中。行歡喜行。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無有悔恡。行菩薩行。以為所緣。如此十迴向中初迴向。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者。即以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所緣。明即以十住十行所得大智法身無著淨行。起廣大願行。處於生死。以六波羅蜜以為行。首慈悲喜捨以為處生死利物之緣。是故即名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以慈悲喜捨為救護。以六波羅蜜出世間法為離眾生相故。為六度行門是出世行故。是故如是安立次第。總在十住初發心位。一時總具。只為紙素竹帛名言次第。遂生分段。非是法有前後義故。如十住位中。善財童子表法之中。海門國觀大海。具有阿修羅等十王供養等。是迴向義。然教門次第升進。不可不存。若不如斯。使後學之流。行沉淪而不進。二明本位之名者。又以大智法身以為離體。十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處生死救護眾生所緣。是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以智體無依。所救護者無性。眾生無相。正為救護而無作者故。眾生自真。無出沒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成此初迴向法門。具足五緣。一具自了法身本自清淨解脫緣。二得大智慧解脫緣。三具大願力奉事諸佛利眾生緣。四十波羅蜜具足勝行緣。五慈悲喜捨一切眾生緣。具此五法。方能成就。此初迴向。此之一段。以檀波羅蜜為主。九波羅蜜為伴。善財以鬻香長者號青蓮華。表所行。行之人。以名下義。思之可解。於中所行法則。鬻香長者賣香人也。能辨諸香。和合諸香。賣鬻與人。用表此位之行。前已釋竟。 第一迴向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