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如來名號品第七

*將釋此品。五門分別。初來意。

疏 來意者。先明分來。前既舉果。令生信樂。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來也。二會來者。生解之中。信為其首故。又前舉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品舉因顯果。成所信之境。今舉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業。身為其總。故先來也。又遠答前名號海問故。

*二釋名。

疏 釋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謂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釋也。二會名。約處。名暜光明殿會。然有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暜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暜光故。三佛於殿中說暜法門。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義。即依主釋。後二有財。約法。則名信行之會。三品名。如來現相品已釋。召體曰名。表德為號。名別號通。一切諸佛。通具十號。名釋迦等。則不同故。如來。即十之一。品中正說隨機就德以立別名。既表德之名。則亦名亦號。如來之名號。依主釋也。

*三宗趣。

疏 宗趣亦三。初分宗。謂以修生修顯因果為宗。令諸菩薩修行契入為趣。二會宗者。若就總望。信解行德攝位為宗。通成佛果為趣。信能必到如來地故。近望唯信為宗。成位為趣。若以此下三品以為一分。即果用應機。周徧法界。以為其宗。依此起信為趣。故此亦名正報因果。亦是所信。信何法門。信佛身名。等於衆生。則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門。隨宜而立。知我妄念苦集。亦全法門。信佛意業。光明徧照。則知自心。無不知覺。故先古諸德。亦將上三品舉果分收。三品宗者。顯佛名號周徧為宗。隨機調化利益為趣或上二皆宗。生信為趣。

鈔 修生修顯因果為宗者。修生約。差别因果。修顯約平等因果。若就總望等者。亦名為遠望。為成佛果故為遠。具解行德故為總。解即問明。行即淨行。德即賢首。近望者。唯望十住故為近。亦合名別。將前攝位。為此趣故。攝位者。十信滿心。頓攝諸位。今此唯為成十住故。仁王不開十信。攝在十住。信為能成。住為所成。亦名正報因果者。毘盧遮那是因。此三品為果故。亦是所信者。賢首向前亦將此三。屬所信因果中正報果故。

*第四問答。

疏 問。五周因果。差別平等不同。何以分名。合之為一。答。通生差别平等解故。離於修生。說何修顯故。問。前會舉果。本為生信。今何重舉名號等三。答。凡約境生信。有其二義。一標舉境法。明有所在。二攝以就心。令成信行。前會約初義。此會約後義。問。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爾。十定豈散善耶。然說法之儀。通有四句。一定後說。如諸會。二說後定。如無量義經等。三定中說。如第九會。無出言故。四不入說。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一。第九表證。唯證能說。一得永常。不礙起用故。第七為表常在定故。又入為受加。彼不須加。故不須入。說後入者。說在行故。將起後故。是知動寂唯物。聖無常規。故下文中。辨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餘方起出說。自在無礙也。餘會摩頂後說。此會說後摩頂。是知此經體勢縱橫。不可定凖。

論 第二會六品經。明菩薩信心門。於此一會之中。自有序分。正說。流通。今從第十二卷初爾時已下。有四行半經。是序分。已下至賢首品。是正說分。賢首品末有三行半經。是流通分。第七如來名號品。從此已下至賢首品。是第三長科文中。以果成信。信自己心是佛分。於此一叚之中。約有六法。以成信心佛果。令信者入佛果故。一佛名號品。令信心者。信佛名號。徧一切世間名。知名性離故。二四聖諦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間苦諦即聖諦。不別求故。三光明覺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內外見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次還以東方為首。光至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迴。十方圓照。身心一性。無礙徧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觀察。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慧家。為如來智慧法王之眞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經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以心光如佛光。開覺其心。圓照法界。四問明品。令信心者所信之法門。五淨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薩初發心時。皆發大願為首。又令信心者。便囬無始妄念。以成智海無生滅性。六賢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無邊。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名為賢首。以此六法。觀行相應。名為信心。皆以不動智佛等十智如來。是自心之果。以不動智為體。餘智為用。至下方明。文殊師利覺首目首十首菩薩等。是修行信心者之身。此品已下。至賢首品已來六品經。是長科一部經中。第三以果成信門也。為明初會是舉佛果勸修。信諸佛所得。此第二會一會。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與果佛不異故。至文方明。前之已成佛果。將用勸修。此舉佛名號果勸修。十方世界無有一名非佛名者。名體性自解脫故。但隨衆生所聞不同故。此明佛名號徧周。即明於一切名。無所著故。釋此品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之初會。但明如來成等正覺之身。及智攝生。未明如來名號攝生廣狹。今此第二會暜光明殿。方明佛果名號攝生故。此品須來。又為舉佛果名。令生信解故。此品須來。前會明身智徧周。此會明名身及智俱徧周故。初會世主雖問。未有其答。此品答前所問。使令生後信者之心。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暜徧法界。應機利物。照俗破迷。故成暜光明殿。約德名殿。約殿明德故。此品須來。於此佛名號中。約有五緣以成佛號。一以法界自體根本智緣以成佛號。二約如來示成正覺約自德緣以成佛號。三約如來利生方便緣。約位進修以成佛號。四明如來以一切衆生隨根所樂緣以成佛號。五約法界體用平等緣。一切諸法總名佛號。一以法界自體根本智以成佛號者。如下不動智佛。無礙智佛。滅暗智佛。如是十智佛號是也。以此法界根本智上。以施十種之名。以成十種信力。至位方明。大意令衆生逹自根本無明。本唯如來根本大智。令諸衆生頓識本故。頓作佛故。二約如來示成正覺自德成號者。即十方諸佛示成正覺。共同十號。所謂如來應供正徧知是。又毘盧遮那是總名。是大智光明照耀種種諸法。及種種衆生故。故毘云種種。盧遮那云徧照。三明如來利生方便。約位進修緣以成佛號者。即如下舉十箇根本不動智佛以成十信。舉十箇月佛下名。悉同號之為月。以成十住。明創契法身本智。心得清涼。為明此位菩薩契理惑亾。得法性智清涼故。約自得益之法以成佛號。十行位中。以十箇眼佛下名。悉同號之為眼。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攝益。故佛號為眼。以善知根性故。皆是約自得益立名為佛。十囬向中。以十箇妙佛上名。悉同號之為妙。為明十囬向位中菩薩進修漸熟。妙智現前。故佛號為妙。十地同妙。已上以明從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別之智。與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佛本來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見法。不成信心也。從此信已下。以三昧力。契理會源。名為十住。佛號為月。皆是約修行之人。所得之法以成佛號。安立五位五十箇佛名。五十箇因。五十箇果。為當位具因果故。成一百重因果。為根本五位中本有五因五果。成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門。四明如來以一切衆生隨根所樂以成佛號者。即以對現色身。等衆生界。為佛。為天。為神。為主。為人。為仙。徧衆生界。令諸衆生不作惡者。總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測也。總是佛名號徧周。五明法界體用平等。一切諸法總名佛號者。為一切諸法。及以名言。自體性離故。一切法自體性離。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號故。是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號故。為如來。稱此一切法自性離之法以成佛故。如三乘中亦說根本智。後得智。今欲令三乘人迴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令使直認是自心能分別智。本無所動。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善簡擇無相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即是自心隨信解中所見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迴心者。定當不信。何以故。為歷三阿僧祇劫。後當得佛故。為直認自身及心總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動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動智佛。與佛無異。以是義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此經信心。應當如是直信自心分別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無染之理。文殊師利是自心善簡擇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以信因中契諸佛果法分毫不謬。方成信心。從此信已。定慧進修。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日月歲劫時分無遷法界如本。不動智佛如舊。而成一切種智海。教化衆生。因果不遷。時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實。身是凡夫。凡聖二途。時劫移攺。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如是已上有此五種佛名號不同。三隨文釋義者。於此叚中。義分為二。一長科三十二品經意。第三禪中說十一地一品未來。二科當品經意。一長科三十二品者。從此如來名號品。第二會世主起問二十八問已下。直至向後。如來出現品。是世主所問一終因果。所答總有三十二品經。是答二十八問故。以從暜光明智法界佛果報居之殿。舉佛果名號。并舉佛果所行教化衆生四聖諦法門。并舉法界根本智體佛號不動智佛。以成信修。直至彼如來出現品三十二品經。是信進修行之一終因果之極也。明此暜光明智殿佛果。至如來出現品。此信進修行因果不二故。又明此始成正覺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至後如來出現品中。明法界無時可隔故。明法界體中凡夫妄見。見無量劫。始起信進修行者。依眞起行。以為進修。經歷五位行門。無時可移故。若未起信進修行時。常謂已前諸佛。先已成佛。經無量劫。及其以正信力。便見十方無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與彼先成佛者。一時成佛。無先後故。以是義故。如來始成正覺時。如今凡夫始發菩提心起行進修。自行已滿。畢竟不離如來初成正覺初出現時。為無情量。依本法界。本無時故。故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者。為法界性無三世故。三世時無別。以無時故。智無別。為不異不動智佛體故。妙慧用無別。不異文殊善簡擇妙慧故。行無別。為從初發心不異十波羅蜜。行暜賢行而為修行故。大悲無別。常教化故。大願無別。不捨衆生故。四攝無別。四無量心無別故。三十七道品無別。故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為明入此信解者難故。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間人情量是。此乃不論信進修行。直是生死長流。常隨見網。何大苦哉。以此如今第二會。及初會明始成正覺後三十二品。又著如來出現品。明始終信進修行者。與三世佛一時出現。明法界總一時故。如持寶鏡。暜臨衆像。頓照顯現。無前後時故。明於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頓現衆法。不可將情量度量。作前後解故。一依彌勒樓閣中境界。初會中始成正覺佛。是舉果勸修佛。出現品中佛。是明諸菩薩進修五位因果行終佛。與信位中不動智佛相對故。自此如來名號品已去。直至如來出現品。總有三十二品經。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進修因果。以初即後。以後即初。不二之位故。如大王路。其法常爾。非故新也。如文殊師利頌云。一念暜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二科當品者。於當品中長科為四。

鈔 如文自具。

*第五釋文。從此終第七會。即當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若順諸會。應直分問答。今為順文。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請分。第三說分。

鈔 若順諸會者。以六會共答此中問故。第一序分。唯屬此會。為加序分。名為順文。

疏 今先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暜光。以為小異。畧分為三。初標主時處。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二別顯三事。

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疏 分三。初別顯說時。二於暜光下。別顯說處。處在菩提場東南。可三里許。熙連河曲。彼河之龍。為佛造此。今舉總攝別。前標國名。以本收末。上舉場稱。故下不動覺樹而徧十方。論 爾時已下兩行經是序分。序前初得菩提處。并暜光明殿。意明二處不異。為不移本處道場。而身徧坐一切處故。為菩提場體是法界體故。為暜光明殿是法界報居所都故。法報二體。性相一眞。本末因果。本無異故。由斯道理。故重序之。

疏 三妙悟下。別顯主德。亦即示成正覺之相也。凖第八會初。及湥密經等。皆說佛有二十一種功德。升兜率品。當廣明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畧釋耳。十旬中。初總餘別。總中妙悟皆滿者。玅悟。晉經名善覺。論經名正覺。以梵音云蘇。含於妙善及正等故。譯者隨取。悟即覺也。雙照眞俗。故稱妙悟。僃下諸句。異於因人。故復稱滿。別中。一二行永絕者。煩惱所知。生死湼槃。皆名二行。俱不現前。名為永絕。煩惱所知者。親光云。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無故。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即煩惱障。二乘現行湼槃。弃利樂事。世尊無彼二事。故云永絕。二逹無相法者。清淨眞如。名無相法。逹者。了也。三如來常住大悲。任運利樂。又常安止聖天梵住。故云住於佛住。

鈔 聖天梵住者。即智論第三云聖。謂三乘聖人。天。謂六欲天。梵。即色無色。復次三三昧。名聖住。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名天住。四無量是梵住。釋曰。此雖二文。義乃是一。前舉果住。後出因耳。或為四住。謂加佛住。如來常住首楞嚴諸三昧故。雖徧住四住。智海已滿。大悲湥故。特言大悲。即梵住所攝。

疏 四所證能證。及以化用。皆等諸佛。五具能治道。解脫障故。六所說教法。外道不能轉故。七行諸世間。違順魔寃不能礙故。八安立教法。超言念故。九於三世境。若事若理。了逹記別。無錯謬故。具此九別。成初總句。同異成壞。凖思可知。

*第三輔翼圓滿。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悉從他方而共來集。普善觀察。諸衆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諸業果報。心行次第。一切文義。世出世間。有為無為。過現未來。

疏 文分二別。一標數揀定。菩薩揀非凡小。補處。明非下位。他方而來。非舊衆也。言一生者。釋有二義。一約化相。謂如彌勒。此復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中。二約實報一生。謂於四種變易生死中。唯有末後一種。名無有生死。一位所繫。此文多約化相耳。

鈔 一生者。此生之後。便成佛故。如那含人當涅槃故。

疏 二暜善下。歎其勝德。德雖無量。畧歎一暜。善觀察者。能觀智也。暜有二義。一暜衆同有此德。二暜觀十境。善有三義。一善知相。二善知無相。三善知此二無礙。衆生界下。明其所觀。皆具上三義。十中初是總句。所化衆生。次此生何來。由迷法界。起於世界。我當令彼住湼槃界。淨諸業果。故須識心行之病。文義之藥。令厭世間。欣出世間。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上辨橫觀十法。今豎逹三世。觀湼槃。知已現當證。觀諸業。已現當造。果報。已現當受。心行。已現當發。餘可類知。亦以六相融之。 第一序分竟。

*第二請分。分二。先舉人標念。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

*二正顯問端。然句雖五十。問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說意故。此四十問。望第一會。有同有異。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異。又復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會即總說所觀湥廣。此則別說如來依正。以前會中為總故。此會別顯信所依故。故前會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名菩薩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諸會。總顯圓融行布因故。此約常分。欲顯差別因之相故。後二十句雖則全同。前總此別。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顯所信所成。體無異故。文句全同。若唯約義。亦可分三。謂初十句。問佛德應機無方大用。辨因所依果。次十句。問菩薩行位。即果所成因。後二十句。佛果勝德。顯因所成果。是則以佛為緣而起於因。還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論云。多聞熏習。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即其義也。今取文義俱便。大分為二。初十句直爾疑問。後三十句引例請問。義不異前。今初。

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所說法。佛剎體性。佛威德。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疏 文二。先總顯請意。後開示下。別列所疑。十句依正。間問者。正報應機。必依剎故。亦表依正無障礙故。五句依者。一剎類。二莊嚴。三清淨。四體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廣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報大用。一佛身徧住諸剎。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證法性。三隨機說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證。現成菩提。然此五即前會七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脫海。三即演說海。四即變化海。五即名號。及壽量海。波羅蜜海。其衆生海。但是所化。故畧不舉。含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言說。及現相答。至下當知。

鈔 一剎類者。即形狀長短等。言即前二海。廣如四五二品者。第四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第五蕐藏世界品。答世界海故。

*第二引例請問。文分為三。初十句標彼說意。明其有悲。後三十句舉彼所說。顯其有智。末後一句。結以正請。彼佛既爾。此亦宜然。今初。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令如來種性不斷故。救護一切衆生故。令諸衆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了知一切諸行故。演說一切諸法故。淨除一切雜染故。永斷一切疑網故。抜除一切希望故。滅壞一切愛著處故。

疏 十句中。初句總。謂令諸菩薩行願成就故。餘九別。一上繼佛種。二云何繼。以救衆生故。三云何救。令離惑故。四如何救。知彼根行故。五以何救。說法藥故。六成何益。一除集諦染。二決道諦疑。三拔苦希望。四證滅愛處故。又成菩薩行。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為耶。令佛種不斷。佛種不斷。有何相耶。謂成三德。救護衆生。成就恩德。永斷煩惱。成於斷德。了知諸行。成於智德。諸行有三。一者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謂一切行無常無相。即所了也。云何救護。演說諸法。云何永斷。淨諸雜染。永斷煩惱。種現雙亡。除諸雜染。謂唯現惑。云何成智。謂永斷疑網。智成何益。斷諸希望。惑除何益。滅諸愛著。一切著者。著有著空。著行著果。不著諸法。正智現前。悲救衆生。佛種不斷。是菩薩之要。諸佛之本意也。所陳諸問。一一皆有斯益。又釋。一切菩薩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斷佛種。即自成就。救護衆生。成就於他云何救護。謂離二障。永斷煩惱。無煩惱障。了知一切。無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斷二障。謂說諸法。此煩惱障。其相云何。謂愛與見。除諸雜染。絕愛煩惱。永斷疑網。絕見煩惱。此所知障。其相云何。謂於境不了。有所希望。法執未忘。一切生著。今相無不了。何所希望。逹法性空。當何所著。二障既寂。二智現前。成菩提湼槃。謂不斷佛種。則菩薩成就矣。

*第二舉彼所說。文分為二。初十句問因。後二十句問果。今初。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

疏 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攝在住中。故不別問。

鈔 又以十信下。二出其所以。不開十信。則不合問信。下有忍品。故知脫忍。

疏 十頂。新舊梵本。俱無忍問。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極。十定十通。皆等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為頂。答據法門忍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終極。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極因位。二文更顯。故十忍品末云。通逹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過一切衆。轉於無上輪等。既言超過。即是頂義。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類故。不爾。忍無別問。空答何為。設欲成十。應脫十信。十信雖未成位。亦隨法界修廣大行。德用殊勝。別一會答。應有問故。若將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頂問。於理無失。俱是等覺之終極故。

鈔 上引但明信住不開。今明何必要開。而不妨有問。何者。十願十藏。非是別位。得為問端。信不成位。何妨有問。又藏願等寄他會答。尚有別問。十信法門。別一會答。解行德能。三品宏湥。豈合無問。

*第二二十句問所成果。

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所行。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神通。如來自在。如來無礙。如來眼。如來耳。如來鼻。如來舌。如來身。如來意。如來辯才。如來智慧。如來最勝。願佛世尊。亦為我說。

疏 全同初會。於中亦初十句明內德成滿。後十句體相顯著。初中如來神力。前會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故。神通約外用無壅。神力約內有幹能。離世間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別。言無礙者。謂如來所作。無能障礙也。上文名無能攝取等。義皆同也。後十中辨才是語業。智慧是意業。最勝是身業。凖前會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餘如前釋。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現。不思議相海品說。但前總會。故引此文所引之文。正答今問。說者宜重引之。三願佛下。結請。請同彼說。故致亦言。請分竟。

論 問曰。初會中世主所問。與此義多相似。但廣畧不同。何故此第二會。還復再問如上之問。答曰。前會是世主問。舉佛果勸修。信佛所得。此會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及入位修行。故須再問。前位是暜賢入定舉果。此會即明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為彰信心麄故。不入定說。十住已去。始明當位菩薩入定始說。以是義故。前問雖義理少同。應緣差別故異。前會信他佛得。此會自入信修行也。古人說前會是請。此會是問。其義不然。前後總是其請。當請是問故。但為勸修與自入。法事少殊。如前會舉如來修行道滿。及過去諸佛已成道者行滿之果。此第二會舉十方諸佛根本之智。凡聖共有之果。即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十智佛等是也。明一切諸佛衆生。共有此不動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為信心生滅。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

*第三說分。於中通下六會。答此所問。凖問長科。亦為三分。此初三品。答所依果問。二問明已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品下。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初中分二。先如來現相答。由其念請故。又如來證窮故。後文殊言說答。伴助主故。假言顯故。今初分二。一佛現神通。二衆海雲集。今初。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現神通。

疏 知其心念者。領念請也。現神通者。示相答也。言隨類者。有其三義。一隨疑者所宜異故。謂或示色令見。以聲令聞冥資令曉。皆是現通。以法界身。圓明頓現也。二隨疑者流類別故。三隨疑者所疑異故。謂若疑十信即見如來足輪放光。周乎法界等。若疑十住。則見如來足指放光。百剎塵外菩薩集等。如放光一事既爾。餘相皆然。

鈔 謂若疑十信下。出隨疑現通之相。於中初疑十信即是此文。及第十三經光明覺品。言周乎法界等者。等取十方名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菩薩雲集故下經云。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等。若疑十住者。即第三會十住品初。言菩薩雲集等者。此一等字等取行向地等。謂十行則足上放光。十向則膝輪放光。十地則眉間放光等。十行千剎。十向十千等。此一等字。等於一分放光中事。如放光下。例於餘相。謂動剎。雨蕐。香雲等。皆隨宜不同也。

疏 故知初會現相。徧於九會。此會現神通。通於一分。結集隨義。編之作次耳。故下三會。皆有不起覺樹之言。

鈔 故知初會下。示通局此會望初則局一分。彼通九會。謂佛前現蕐。通表一部所詮蕐嚴。眉間勝音。通表九會能詮教故。結集編次。非現前後故下三會下。引文為證。既不起前二而昇四天。明正當此處現通。四天齊現耳。

*第二衆海雲集。

現神通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佛號無礙智。彼有菩薩。

名曰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色。佛號滅暗智。彼有菩薩。名曰財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薝蔔華色。佛號威儀智。彼有菩薩。名曰寶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優鉢羅華色。佛號明相智。彼有菩薩。名功德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東南方過十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究竟智。彼有菩薩。名目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色。佛號最勝智。彼有菩薩。名精進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色。佛號自在智。彼有菩薩名法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玻瓈色。佛號梵智。彼有菩薩名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下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號觀察智。彼有菩薩名賢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上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疏 衆海雲集。即現相答初十句之問。光現佛剎。答佛剎問。剎有金色等。是剎莊嚴。既以金成。亦答剎體。彼剎菩薩。亦剎莊嚴。菩薩大寶以為嚴故。亦剎清淨。純淨佛剎。唯菩薩故。淨修梵行。是剎成就淨土行故。亦剎清淨。所修淨故。此已上答五句依問。兼答五句正報。土各有佛。及見如來坐蓮蕐藏。是答佛住。現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動智等。是答法性。見佛轉法輪。是答說法。佛成正覺。是答菩提。文雖在下。義皆此具。光明覺現。即現此故。

鈔 文雖在下等者。釋通妨難。謂有難云。適所引文。皆光明覺品。此中現相。言答十問。乃引下經。豈成此答。釋云。六會現通。尚在一時。況光明覺。義不在此。故光明覺說。說此所現。是以此中別。列十方佛剎菩薩。一一各說。光明覺品。一時總牒。明是說此所現相耳。

疏 十方衆集。即為十叚。一一方內。文各有八。一遠近。二土名。三佛號。四上首。五眷屬。六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遠近。皆十剎塵數者。前會為說所信因果深廣。故須遠集蕐藏之外十方剎海。今為說於生解因果。漸漸增修。故但集娑婆隣次之剎信行最劣。故復云十。後後漸增。至法界品還集剎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無盡故。要剎塵者。比餘勝故。為有所表。故分階級。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結及證成。十方齊說。

鈔 為有所表下通難。難云。蕐嚴既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說此經。今舉十剎。則十外不收。今說百剎。應百外不攝。豈為通方。釋意可知。

疏 又隨迷名外。悟處名來。而實佛土本無遠近。土皆名色者。表信麤現故。亦表顯然。可生信故。佛號同智者。有信無智。增無明故。信中之智。本覺起故。主同名首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勝。三吉祥。四德。是以譯者。前後不同。今通用之。以信為首。攝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勝故。甚難得故。於生死中創發信心為吉祥故。信能增長智功德等一切德故。此十菩薩同表信門。故皆名室利。各隨一門。達一切法。故復有差。次文當釋。亦有傳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

鈔 亦有傳云者。即興善三藏譯。余親問三藏。有同此說。今欲會意。故前收四說。

疏 眷屬皆十剎塵者。表一一行。攝無盡德故。皆詣佛者。有歸向故。餘如前會。又下菩薩名等。皆是表法。菩薩表所行之行。本剎表所證之理。佛名表所得之智。今初東方言金色者。心性無染。與緣成噐為自體故。本智如空。離覺所覺。湛然不動。動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縱成佛果。不異凡故。即本覺智。住心真如。

鈔 今初東方下。別釋十方。八叚之中。皆釋三事。一剎名。二佛名。三主菩薩名。唯初東方。按經之次。下之九方。從後倒釋。以十首菩薩。表十甚深。是助化主。故先舉之。餘二因此。故在後釋。細尋可知。

疏 菩薩妙德者。慧逹佛境。處處文殊。由慧揀擇。契於本智。故分因果。

鈔 處處文殊者。下文當釋。從由慧揀擇下。通難。難云。佛名不動智。文殊表慧。二相寧分。答中。然智慧二字。乃有多門。今此正用分別名慧。決斷名智。以慧為因。以智為果。

疏 二覺首者。覺心性也。無性不礙隨緣。隨緣不礙無性。無礙智也。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難了知。為妙色也。三財首者法財教化。即滅闇智。了衆生空。如蓮不著。四寶首者。眞俗無違。可珍貴故。善知業果。不犯威儀。性相無違。唯一乘旨。是為唯齅薝蔔蕐矣。五德首。了逹如來應現說法之功德故。即是明於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若有此智。如青蓮蕐。最為第一。六目首。福田照導。如目將身。平等福田為究竟智。是最可重。故云金色。佛為福田。以佛為境故。同上文殊依金色界。七精進首。正教甚深。必在精進能策萬行。為最勝智。圓明可貴。故復云寶。八法首。法門雖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方得自在。得般若之堅利。為金剛色。九智首。佛之助道雖無量門。智為上首。能淨萬行。故云梵智。智淨體淨。猶若玻瓈。明徹無染。十賢首。前佛後佛。一道清淨。由自性善。故稱曰賢。能知此賢。是觀察力。觀察本性常平等故。

鈔 又釋。十叚。皆暗取十甚深義。一云慧逹佛境。即佛境甚深故。二覺首。緣起甚深。心性是一故。三財首。教化甚深。四寶首。業果甚深。五德首。說法。六目首。福田。七精進首。正教。八法首。正行。九智首。助道。十賢首一道。故並可思。

疏 又十佛相望。不動是體。餘皆是用。十菩薩相望。文殊為總。餘皆是別。以總導別。故九菩薩。不離妙德。

鈔 文殊為總者。苦以法門為總。文殊主般若。統收萬行。九首之德。皆是般若隨緣別相。同明佛德。即是同相。緣起教化。互不相收。即是異相。統十甚深。為成佛境。即是成相。各住一甚深。即是壞相。餘如下說。若約人為總別。文殊為上首。故是總。餘九為伴是別。同名為首。異即賢等。共成十首表信之人。壞各住自。

疏 以前後流例。畧為此釋。惟虛己而求之。不信此理。甚深法門。於我何預。

鈔 以前後流例下。結釋勸修。前如現蕐表義。現衆表教。後如十慧說住。十林說行。十幢說向。十藏說地。離世間品菩薩萬行。寄表甚深。斯為觀心。非是臆斷。不信此理。一向外求。如數他寶。故非我分。

論 第三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已下。四十一行經。明如來神通現法分。於此分中。義分為二。一明隨類現法。二明約初信心。第一隨類現法中有二。一隨五位之中。菩薩之類。各現十種佛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中。各有隨位佛果名號是。二隨一切國剎。一切衆生之類。各現名號不同。如下文殊師利所說佛號者是。第二約信心者。即此當品。及通一部。總為信心。於此信心。總信五位中因果。心無滯疑。方可以行修行。如有教說。譬如有人。過五百由旬嶮道。先知通塞。然後行往。喻如十信菩薩於信心之中。先知五位進修通塞。預以願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別之性。本是一切諸佛不動智體。用防邪見。外取他境故。以隨位妄識散動。障眞智故。以禪波羅蜜防之。以隨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迴向。第八地。智增滯寂。障眞無作大悲故。以一百四十大願防之。以樂生死障眞智故。以四念處觀等三十七助菩提分防之。及十四諦觀。及十十二緣生觀防之。以十波羅蜜利益衆生恐不弘廣故。以四攝四無量法防之。以求自樂果。教化衆生不周廣故。起十迴向。加以大願大慈大悲不捨一切惡道地獄人天。徧生其處。以防自樂。違菩提心。有所得故。以是義故。十信之心。總通五位。悉皆成信。若自信徹趣求。無法不逹。若也疑心不除。豈成信也。如此品舉佛果門。至賢首品舉佛神通。及佛所行行業。使初信心者信徹故。始名信心。今此一部之經。頓舉五位因果。諸佛果門。總成信也。從總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時頓熟。方始食之。從初食時。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離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總明。時亦不移本末。為信三世一際故。畢竟佛果不離初信之法。如依樣畵像等喻。可知。於此神通示法門中。總有四十一行經。長科為十一叚。第一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已下一行半經。明如來知衆所念。以神通現法。第二東方過十佛剎塵已下三十九行半經。總明十方菩薩來集。十方自有分劑。不煩更科。於此十方菩薩來衆之中。義分為十。一舉佛剎方面。二舉佛剎遠近。三舉世界名色。四舉佛名號。五舉上首菩薩之名。六明大衆之數。七明大衆來已致敬。八明隨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衆升座而坐。言彼世界中有佛號不動智者。為明不動智佛。是十方凡聖共有根本之智。明於此智。能起信心。故號之為來。此不動智佛。一切衆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隨迷。即塵障無盡。若一念覺迷逹相。即淨若虛空。但為隨迷稱外。悟處言來。而實佛剎本無遠近內外等障。亦無去來。無邊佛剎。不出毛孔微塵之表。令致遠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廣大故。言其從彼世界中來又明從迷入悟。故言為來也。有佛號不動智者。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由有此智故。一切衆生而能發菩提心。以根本智體。能了迷性。超信解故。超彼迷境稱之曰來。如起信論云。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衆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見。得利益故。又云。依本覺上而起不覺故。又云。依於智故生其苦樂。如起信論廣明。意明一切衆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間苦樂法故。為智無性故。隨緣不覺。苦樂業生。為智無性故。為苦所纏。方能自覺。根本無性。衆緣無性。萬法自寂。若不覺苦時。以無性故。總不自知有性無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衆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因自心根本智而起。以是義故。如來於此一乘之經。頓彰本法為金色世界。明法身白淨無染。頓彰本智號不動智佛。頓彰文殊師利。是自心妙擇之慧。餘九箇世界。九箇智佛。九箇菩薩。是隨自心信解修行位上。進修增勝法身智身。隨行異名故。從斯自心本不動智佛自覺之上。見道入位。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加行進修。法身智身。大願。大慈大悲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道分法。從初發心。根本法身。本不動智體上用資萬行。悲願叅融。互為資熟。法身資行。使令無染。行資法身。使令純熟。五位中。各各立十箇佛果。十箇菩薩。明隨位進修中。約自行所得處。佛果菩薩行果立名。非他佛號。非他菩薩而立其名。隨智佛果。隨其行果。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共為一百。通本五位。有五箇因果。共為一百一十城之法門故。問曰。一切衆生。本有不動智。何故不自應眞常淨。何故隨染。答曰。一切衆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為智無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惡苦樂等法。為智體無性。但隨緣現。如空谷響。應物成音。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癡愛隨起。因癡愛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執業便起。因執取故。號曰末那。以末那執取故。名之為識。因識種子。生死相續。以生死故。衆苦無量。以苦無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發心。知苦求眞者。還是本智會苦緣故。方能知苦。不會苦緣。不能知苦。知苦緣故。方能發心。求無上道。有種性菩薩。以宿世先已知苦發心。信解種強者。雖受人天樂果。亦能發心求無上道。是故因智隨迷。因智隨悟。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隨迷時名之為識。正隨悟時名之為智。在纏名識。在覺名智。識之與智。本無自名。但隨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計常計斷名也。此智之與識。但隨迷悟立名。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終不可得故。新長短處所之相也。如此無明及智。無有始終。若得菩提時。無明不滅。何以故。為本無故。更無有滅。若隨無明時。不動智亦不滅。為本無故。亦更無有滅。但為隨色聲香所取緣。名為無明。但為知苦發心緣。名之為智。但隨緣。名之為有故。體無本末也。如空谷響。思之可見。

*第二爾時文殊下。辨言說答。就文分四。一歎衆希竒。二諸佛子下。牒問總歎。三何以故下。徴歎總釋。四諸佛子如來下。廣顯難思。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衆會而作是言。此諸菩薩。甚為希有。

疏 前衆疑問。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徴。來自他方。體含萬德。降魔制外。通辨難思。化滿塵方。用周三際。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實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

鈔 以文殊者。釋文殊說意。上明是主菩薩廬山遠公但云。文殊師利。是遊方大士。唯見一經。但覩一跡耳。今具出之。是主是客。亦果亦因具難思也。言示生此土者。即文殊般泥洹經云。佛言跋陀婆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此國土。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蕐。從母右脇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寶葢。隨覆其上。釋曰。言此國者。即舍衛國。佛正在此說故。此經復云。文殊師利。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則相好同佛。復有經說。生有十徵。無非吉瑞。一光明滿室。二甘露垂庭。三地踊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猪誕龍[犭*屯]。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栗。十象具六牙。由是得立妙吉祥號 。來自他方者。即今經文從東方金色世界中來。節節皆言所住世界。謂金色等。既周法界。不動而徧。各領十佛剎塵數菩薩。說佛功德。明萬德斯僃矣。上之二對。標其主客。下畧說勝德。降魔制外通辨難思者。然此二句。有通有別。通。則通用通辨。降伏魔怨。制諸外道。別。明以神通。怖之以威。故言降。用四辨屈之以辨。故言制。然其事頗多。畧舉一二。如幻三昧經云。時有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同見佛。文殊現變三十二部交絡重閣。有諸菩薩。先至佛所。身子覩變。恠問佛。佛答。是文殊令諸菩薩集會。又問。何以不見文殊。佛答。文殊住降毁諸魔三昧正受。蔽魔宮殿。興大威變。詣如來所。於是文殊住降毀諸魔三昧。應時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一時皆蔽。不樂其處。各各懷懼。時魔波旬。自見老耄。羸毀少氣。柱杖而行。所有宮人。及綵女等。亦復羸老。又見宮殿而復崩壞。暗暗冥冥。不知東西。時魔波旬。即懷恐懼。身毛為豎。心自念言。此何變恠。令吾宮殿。委頓乃爾。將死罪至。歸命終盡。天地遇災。劫被燒耶。時魔波旬。弃除貢高。捨惡思想。時文殊師利所化百億天子在交絡者。住諸魔前。謂魔波旬。莫懷恐懼。汝等之身。終無患難。有不退轉菩薩大士。名文殊師利。威德殊絕。總攝下方。德過須彌。智超江海。慧越虛空。於今已入降毀魔場三昧正受。是其威神。下取意引。時魔恐懼。魔宮震動。求化菩薩。願見救濟。菩薩答言。勿懼。可請釋迦如來所。有無盡慈悲。令無所畏。言訖不現。魔即俱來。詣佛請救。我等聞文殊名。即懷恐懼。不能自安。畏亡身命。佛讃文殊。魔請歸依。願脫斯苦。佛令且待須臾。文殊當來。即脫此難。後文殊至。佛問三昧。彼廣說竟。令捨諸魔。文殊問魔。汝穢惡此身耶。魔答云爾。若爾。當厭貪欲事。不住三界。魔敬從命。即令諸魔。皆復本形。五體如故等。此即降魔也。制外者。即文殊般泥洹經。佛說文殊初詣諸仙。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義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餘文廣博。不可具引。至如聖智怖心。開聲揚而擗地。寂順思覩。入隱身而立空。故得帝釋欣喜。雨天蕐而至膝。蔽魔愁憂。行拄杖而垂淚。劫火燒剎。蹈水芝而上行。霖雨絕供。化鉢飯而無盡。示多身以抗迦葉。放一鉢而發本原。皆是通辨降魔制外也。又如度二十億佛現說法者。持地猶存。化百千諸龍立登正覺者。王女是一。是以禮妙慧而不忘敬本。勸善財而增長發心。無言於不二法門。悉力於安樂行品。教龍吉祥之分衛。下位莫知。答瑠璃光之光明。正覺稱妙。談般若之玄致。屢質本師。說權實之雙行。頻驚小聖。皆辨才也。化滿塵方者。辯德用橫豎深廣也。謂十方微塵剎土。皆是文殊化處。故菩薩處胎經云。我身如微塵。今在他國土。三十二相明。在在無不現。餘如衆海雲集中引。又般泥洹經云。住首楞嚴三昧。以三昧力。於十方國。或現初生出家。滅度入般涅槃。分布舍利。饒益衆生。又寶藏陀羅尼經廣說。至下菩薩住處品當更明之。即今文中。一切處一時說偈。即橫周法界。道成先劫者。此下別明豎窮。畧示一二也。先劫。即過去名。龍種上尊王。智度論十二。具引首楞嚴三昧經。說名龍種上尊王。經文但名龍種上佛。即譯人廣畧耳。五十三佛名。亦名龍種上尊王。其首楞嚴三昧經有三卷。即當下卷。因文殊廣說首楞嚴三昧境界竟。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謂文殊法王子。曾於先世已作佛事。現坐道場轉於法輪。示諸衆生。入大滅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供。正徧知。云云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名平正。無有砂礫瓦石。丘陵塠阜。地平如掌。生柔軟草。如迦陵伽。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衆云云。佛壽四百四千萬歲。下取意引。涅槃後。起三十六億塔。法住十萬歲。記智明菩薩。次當作佛。下結會云。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法王子是現證菩提者。即央掘摩羅經。此經有四卷。事出第四。初卷中明舍衛城北。有村名薩那。有一貧窮婆羅門女。名跋陀羅。女生一子。名一切世間現。少失其父。年將十二。聰明辨慧。有異村名頗羅訶私。有一舊住婆羅門師。名摩尼跋陀羅。下取意引。世間現從其受學。師受王請。留其守舍。師婦年少。染心逼之。世間現不受。其師少婦。自懸毀害。師歸。言世間現強逼。師言。汝已為惡。當殺千人。可滅汝罪。即殺千人。還歸見師。師恠其存。又令殺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冠首。唯欠一人。母為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現前。捨母趣佛。為佛所降。廣顯深妙。第四末。波斯匿王。嚴四兵至。欲罰央掘。來至佛所。佛示央掘。後發其迹云。大王。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下取意引。壽命無量。國土嚴淨。純說一乘。即央掘是。由前文殊廣與對揚。後顯文殊之迹云。大王。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純一大乘。無餘乘名。即文殊師利是。故云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葢言畧耳。下顯師。及師婦。央掘之母。三人。皆是如來化現耳。上畧舉過現。不說未來成佛者。未來成佛。現即是因。非殊勝故。疏畧不顯。若欲說者。即大寶積文殊會中。說於未來成佛。號暜見如來。以恒河沙界莊嚴為一佛國。以安養世界莊嚴比之。柝毛滴海。不可為喻。其中衆生。具三十二相。天眼無礙。鏡照十方。不聞生老病死等苦。但出佛法僧之聲。若人欲見。應念便覩。不待解釋。疑網皆除。聞名得最上善利。聆記為面見諸佛等。實為三世佛母者。結其實德。七十九經云。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哉文殊師利。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哉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師。教化成就一切衆生等。佛名經說。過去無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教令發心。然猶帶數。故今顯實。實為一切佛母不可窮其始末。豈獨釋迦之師者。即前所引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竝立。故我為菩薩。即法蕐九世祖師。亦帶方便。住首楞嚴三昧。亦是跡中。故弛張乎權實之場。瑩徹乎眞如之際。住諸佛不思議之境。豈可語其始終。無言疆言。為三世佛母耳。

疏 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說也。何不待請。敬同佛故。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許故。衆既念請。佛方現相。非夫尊極大士。安能理契潛通。故上以光示暜賢。此乃冥加妙德。若爾。暜賢云何定後更請。表說所信甚深細故。何不入定。以果從因。同於信故。餘如上說。何故無加。以無定故。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

鈔 影響而來者。結也影響。顯非實因也。何不入定者。問意云。信未入位。許不入定。說佛三業。何不入定。故為此通。以果從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說果故。

疏 歎衆希有者。畧有五義。感應懸隔。難一遇故。德行內充。總稱歎故。以名表法。甚希有故。創起信行。未曾有故。此一衆會。即是等空法界會故。

*二牒問總歎。

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

疏 牒問中。脫於剎體。佛出現者。即前威德也。阿云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徧也。菩提覺也。謂道不可加。曰無上也。無邪委知。為正徧也。

*三徴歎總釋。

何以故。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知諸衆生樂欲不同。隨其所應說法調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虗空界。

疏 徵上難思言也。下釋云。能感之機。差別無邊。如來暜應。周于法界。廣難思也。下結文具顯。

鈔 結文具顯者。即品末云。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報。種種處。種種方便。種種根。種種信解。種種地位。而得成就。亦令衆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即其文。

疏 又隨宜說法。意趣難思。又等法界者。舉一說法。等餘多門。門不可盡。量等法界。法門難思。

鈔 又隨宜說法者。上指品末。廣故難思。今明意趣。深故難思。亦如法蕐方便品說。謂稱體大用。或隨自意。或隨他意故。又等法界下。多門難思。

*第四廣顯難思。文二。先總顯多端。二隨門別顯。今初。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脩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觀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舉娑婆為首。畧顯十種。差別多端。凖下結通實通法界。十句不出三業。一身為總相。現十法界不同。故云種種。二名以召實次下廣辨。三金銀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異。

鈔 三金銀等色者。如觀佛三昧海經第三廣說。今當義引。佛為父王說觀諸相竟。佛白父王。乃勅阿難。吾今為汝。悉現具足微妙身相。說是語已。佛從座起。令衆俱起。令觀如來。從頂順觀。至足輪相。復從足相。逆觀至頂。一一身分。分明了了。如人執鏡。自見面像。若生垢惡不善心者。若有曾毀佛禁戒者。見像純黑。猶如炭人。五百釋子。但見炭人。有千比丘。見赤土色。優婆塞十六人。見黑象腳色。優婆夷二十四人。見如聚墨。比丘尼見如白銀。優婆塞。優婆夷。有見如藍染青色。四衆悲淚。釋子拔髮碎身。自述所見。父王安慰竟。釋子即起。白阿難言。我宿罪故。不見佛身。佛為說因。過去毘婆尸佛時。有長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聰慧無雙。不信父之正法。子臨終時。父云。汝等邪見。不信正法。今無常刀。割汝身心。為何所怙。令稱毘婆尸佛名。未及法僧而終。生四王天。後邪見因故墮地獄。鐵叉刺眼。憶父所教。得生人中。六佛出現。聞名而不得見。以得聞六佛名故。與我同生。如來令稱佛名。禮拜懴悔。還見相好。即得初果。求佛出家。得阿羅漢。千比丘見赤土色者。過去然燈佛時。像法中。有千弟子疑師。師見其臨終。令稱念然燈佛名。生忉利天。以疑師罪。墮餓鬼中。洋銅灌咽。以稱佛名。今得值佛。佛示胸前卍字令讀。於此字中。說八萬四千功德行。即便懺悔。罪障消滅。得記作佛。比丘尼見白銀色者。過去釋迦佛時。五百童女在山澤中。忽遇比丘。皆脫銀鐶散上。發願。願此比丘成佛時。願我見之。如所散鐶。此後生生作銀山神。今見銀色。從是已來。恒值諸佛。優婆塞見黑象腳者。此等昔時皆作國王。受邪沙門。說於邪法。其說法人。墮阿鼻獄。汝等隨惡友教故。墮黑暗獄。由前聞法善心力故。今得遇我。得受五戒。令其懺悔。佛放眉間白毫光照。便得初果。求佛出家。成阿羅漢。優婆夷見聚墨色者。佛說昔時寶葢燈王佛像法中。有一比丘。廵行乞食。至淫女家。其女見之。盛滿鉢飯。戲弄比丘言。汝顏色可惡。猶如聚墨。身所著衣。狀如乞人。比丘擲鉢。騰空飛去。諸女慚愧。懴悔。發願。願此施食所有功德。未來得如比丘自在。以施食故。千二百劫常不饑渴。惡罵因故。六十小劫墮黑暗獄。由發善心。今得值我。受其五戒。乃是供養阿羅漢故。見舍利弗。不見我身。佛為臍中出大蓮蕐。化成光臺。有百千聲聞身子目連。作十八變。諸女消二十億劫煩惱之結。得須陀洹果。後見佛身。相好端嚴。而猶不得見白毫相。佛告大王。戲弄惡口。乃至得道。見佛不明。餘廣如經。更不會說。如藍之緣。凖例可知。下十定品。見色多種。

疏 四形有長短。三尺丈六。乃至無邊。

鈔 三尺等者。三尺之身。即瞿師羅長者所見。丈六無邊。即無邊身菩薩窮上界而有餘。凖十定品。或見如來一由旬量。百千由旬。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量等。畧去中間。故云乃至無邊。

疏 五壽命限量。或無量劫。或不滿百年。下至朝現暮寂。

鈔 五壽命者。或無量劫。如阿彌陀。或不滿百年。如今世尊。故涅槃云。我聞諸天壽命極長。云何如來。是天中天。壽命短促。不滿百年。下至朝見暮寂者。如月面佛。壽一日夜。故佛名經第六云。妙聲佛。壽六十百千歲。智自在佛。壽十二千歲。威德自在佛。壽七十六千歲。摩醯首羅佛。壽一億歲。梵聲佛。壽十億歲。大衆自在佛。壽六十千歲。勝聲佛。壽百億歲。月面佛。壽一日夜。日面佛。壽一千八百歲。梵面佛。壽二十三千歲。又第二云。諸佛壽命長短差別。有十阿僧祗百千萬億。毘盧遮那品云。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壽五十億歲。下經之中。說諸佛壽。長短多門。

疏 六處。謂化處。染淨等殊。七根。謂眼等。隨感現異。八生處。有剎利等別。九依語之用。隨方言音。施設非一故。十觀察者。周旋顧盻。以應羣機。又觀存亡。安危可不。智照諸境。示有多端。下結意云。今諸衆生各稱已分。而自知見。得調伏耳。

*第二隨門別顯。文分為三。初終此品。辨身名差別者上佛住之間。近廣種種身等入句。以色相等皆屬身故。二四諦品。辨言教徧周。答佛所說法問。近廣種種語業。三光明覺品。明光輪窮照。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問。近廣種種觀察。其五句依報。但有現相答。廣在前會故。今初廣上名者。然聖人無名。為物立稱。若就德以立。德無邊涯。若隨機立名。等衆生界。雖復多種。皆為隨宜。生善。滅惡。見理。而立。海印頓現。不應生著也。

鈔 雖復多種下。以義綂收。不出四悉檀義。一世界悉檀。但令歡喜。如來立名。少從於此。多約後三。今言隨宜。此為總句。四悉皆是隨物宜故。此句亦攝世界悉檀。二生善者。即是為人。三滅惡者。即是對治。四見理者。即第一義。四悉亦名四隨。問明品中。更當廣說。海印頓現者。無盡之名。皆我本師海印頓見。即攝十方三世佛號。皆屬一佛隨宜之號。非約多佛。

*文中分四。一娑婆之內。自有百億。二娑婆隣近。即百億之外。三類通一切。謂盡十方。四釋差別所由。由隨物故。初中分三。初此四洲。二四洲之隣十界。三總結娑婆。今初亦三。初標處。次列名。後結數。他皆倣此。

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舉四洲者。昔云意取閻浮。言總意別。餘三天下。佛不出故。然雖不出。除北俱盧。餘容有往。下並凖之。一切義成。即悉達也。無事不成就故。

鈔 一切義成者。梵名悉達多。太子時號。果收因名。恐人不知。故將梵言。以釋唐語。

疏 圓滿月者。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釋迦牟尼者。釋迦云能。能仁種故。牟尼云寂黙。契寂理故。第七仙者。七佛之末故。若取賢劫當第四。仙即喻也。無欲染故。毘盧遮那。廣如前釋。瞿曇氏者。唯約姓也。此云地主。以從劫初。代代相承為轉輪王故。然上云釋迦。乃是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論第二云。釋迦牟尼。姓瞿曇故。佛名經亦然。沙門。此云息惡。無惡不息故。復稱大最勝者。聖中極故。德無加故。導師者。引導衆生離險難故。於生死海示衆寶故。然名含多義。畧釋此十。恐文繁博。餘但隨難解之。

*二此洲之隣十界。即為十段。初善護。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如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名難勝。或名雲王。或名無諍。或名能為主。或名心歡喜。或名無與等。或名斷言論。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其善護等。皆四洲之通稱也。今初東方。斷言論者。證離言故。無能說過故。

鈔 無能說過者。即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第四卷。有嚴熾王。請薩遮入宮供養。因問云。大師。頗有人。於衆生界中。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答言有。下有十重問答。大意皆同。一問是誰。一云。能雨婆羅門。聰明大智。常多淫慾。喜侵他妻。二頗羅墮婆羅門多睡。三黑王子多嫉妒。四勝仙王子多殺生。五無畏王子慈心太過。六天力王子飮酒太過。七婆薮天王子行事太過。八大仙王子貪心太過。九大天王子。輕躁戲笑放逸太過。十波斯匿王。噉食太過。第十一問。還更有不。答云有。王亦有過。謂太暴惡急卒。王聞大怒。令殺尼乾。尼乾驚怖。乞容一言。云我亦有過。實語太過。大王。黠慧之人。不應於一切時常行實語。觀其可不。我於暴卒人前。出其實語。故為太過。王悟悔過。更問。頗有聰明大智利根。無有過不。答言有。問誰是。答云。沙門瞿曇。此一無過。我四圍陀經中說。釋種沙門。無有過失。所謂生在大家。不可譏嫌。何以故。是轉輪王種故。種姓豪貴。不可譏嫌。以甘蔗種姓家生故。福德莊嚴不可譏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故。下廣說如來具大慈悲。無礙辯才。十力無畏諸不其德。廣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云唯此一人。無有過失。則顯餘皆不免。故今疏云。無能說過。王聞發心。

*二難忍。

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南云帝釋者。為天人主。能稱物心故。

*三親慧。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慧。如來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見。或名最勝王。或名調伏天。或名眞實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歡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已辦。或名善住。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西云水天者。水善利萬物。天光淨故。

*四師子。

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如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勝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淨。或名瑿羅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北方瑿羅跋那者。具云。瑿溼弗羅跋那。瑿溼弗。自在也。羅跋那者。聲也。即圓音自在耳。

*五妙觀察。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滅。或名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名心平等。或名無能勝。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六喜樂。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焰聚。或名徧知。或名祕宻。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淨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進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七甚堅牢。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如來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圓滿。或名不動。或名妙眼。或名頂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衆仙。或名勝須彌。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八微妙地。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地。如來於彼。或名普徧。或名光焰。或名摩尼髻。或名可憶念。或名無上義。或名常喜樂。或名性清淨。或名圓滿光。或名脩臂。或名住本。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九焰慧。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焰慧。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師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焰。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實天。或名普徧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十持地。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如來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淨面。或名覺慧。或名上首。或名行莊嚴。或名發歡喜。或名意成滿。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上云盛火者。盛火焚薪。不擇材木。佛智利物。無揀賢愚。問。餘聖教說。大輪圍內。平布百億。上即諸天。下安地獄。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洲。答。此教所說。事隨理融。隨說法處。即是當中。縱極上際。旁至大輪圍山。亦有十方。互為主伴。以融為眷屬。本數非多。十方界融。亦凖於此。因此畧說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畧有其五。一約事常定。如小乘說。二隨心見異若身子梵王。三就佛而言。本非淨穢。四隨法迴轉如上主伴互為。五潛入微塵。如前會說。

鈔 因此以下。二類顯義理。即五教意。二通始終。三即頓教。四五皆圓。

疏 若通論餘淨土。更有五義。謂諸剎相入義。相即義。一具一切義。廣陿自在義帝網重疊義。並如前後諸文所說。

*三總結娑婆。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二彰娑婆隣近十方。亦為十段。初密訓。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宻訓。如來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勝。或名安慰。或名聞曉意。或名聞慧。或名眞實語。或名得自在。或名最勝身。或名大勇猛。或名無等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密訓唯九者。勘晉經。開曉意下。闕一聞慧。

*二豐溢。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豐溢。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三離垢。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如來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縛。或名通逹義。或名樂分别。或名最勝見。或名調伏行。或名衆苦行。或名具足力。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四豐樂。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豐樂。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現神通。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名無礙。或名如月現。或名迅疾風。或名清淨身。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五攝取。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攝取。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或名普解脫。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脫智。或名過去藏。或名寶光明。或名離世間。或名無礙地。或名淨信藏。或名心不動。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六饒益。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或名美音。或名勝根。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名到分别彼岸。或名勝定。或名簡言辭。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七鮮少。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鮮少。如來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衆寶。或名世解脫。或名徧知根。或名勝言辭。或名明了見。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師。或名開導業。或名金剛師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八歡喜。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歡喜。如來於彼。或名妙華聚。或名栴檀蓋。或名蓮華藏。或名超越諸法。或名法寶。或名復出生。或名淨妙蓋。或名廣大眼。或名有善法。或名專念法。或名網藏。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西北方名有十一者。獨此有餘。不成文體。此中專念法。應即是前所脫聞慧。亦是梵本之漏注者誤安貝葉耳。

*九關鑰。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鑰。如來於彼。或名發起焰。或名調伏毒。或名帝釋弓。或名無常所。或名覺悟本。或名斷増長。或名大速疾。或名常樂施。或名分别道。或名摧伏幢。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疏 下方云帝釋弓者。如來念定之弓。以明利箭。能射業惑阿修羅故。然舊云法命主。意取帝釋以法教命為天主故。今云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宮室字。以處取人。大同晉本。

*十振音。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音。如來於彼。或名勇猛幢。或名無量寶。或名樂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興。或名超境界。或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輪。或名離衆惡。或名一切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第三類通一切。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疏 凖四諦品。更有舉此。例餘十方。亦如娑婆。互為主伴。

*第四釋差別所由。

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報。種種處。種種方便。種種根。種種信解。種種地位。而得成熟。亦令衆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

疏 此有二意。一自既由於差別名言等而得成就。今還倣古。以差別熟他。二昔菩薩時。隨機調物。今時出世。稱本立名。如昔教衆生令空妄境。今成正覺。為立超境界名。他皆倣此。故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論 此如來名號品。非但論名號徧周。但是如來身口意業。總皆徧周。文殊師利菩薩畧而都舉。如前文中云。諸佛子。如來於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等。如經廣明。即明此品總答如來身語意業一切徧周。從此品文殊師利舉佛果海身語等一切徧周。令大衆自信己身。同佛三業。入如來性海。等如來智。發跡進修。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直至如來出現品。是其一終因果。此名號品。是始初入信。名號徧周。即一切名。總是自佛之果。出現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滿之果。是故如來放睂間光。灌文殊頂。使令問佛出現果法。放口中光灌暜賢口。使令說佛果德。始明自行因果徹故。明文殊暜賢理智妙行。此齊體也。離世間品。法界品。雖在其後。為文字相排。似有前後。總是前後相通徹法故。總是一圓滿法故。如法界品。是此一部經之大體。為一切凡聖之本源也。前初會信佛果。即以如來並暜賢為首。即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今以自已入信修行門。即以文殊師利。及如來名號幷四諦法門。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門。及名言而修學故。問曰。何故如來不自說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薩說。答曰。如來意令當位菩薩。說當位法門。令修學者。知分劑易解故。文殊常與一切諸佛。及一切衆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暜賢菩薩常與一切諸佛衆生作修行之因。以此二人。成就菩提無作智果大悲之海。令二人自相對問。如來出現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終圓滿前後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徹一體故。明從此品至出現品。文殊暜賢二行因果。信心者。修行位滿。體用徹故。令後學者易解故。如有兩品經如來自說。前已述訖。明是佛果二愚。至佛方明。 如來名號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