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釋此品。四門同前。初來意。
疏 來意者。前眾既集。光示法主。今將說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為近方便。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 釋名者。暜賢朙說法主。以說暜法故。三昧是業用。以非證不宣故。此則人法合舉。暜賢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暜賢所有。又三昧境界。名為暜賢。一切如來藏身為暜賢故。此則暜賢即三昧。揀餘定也。
*三宗趣。
疏 宗趣者。入法界定。法界佛加為宗。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望於後品。亦說世界海為趣。
論 將釋此品。畧作三門分別。一釋品之名。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一釋品名者。理智無邊。名之為暜。智隨根益稱之曰賢。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為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亦云等持。為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為暜賢為佛紹法界大智之家。諸佛萬行徧周之長子。以答前所問三十七問中。云何一切菩薩行海。出離海。神通海。波羅密海。世界海等。故須入定。善簡眾法。答前所問。令眾迷解。故須入定。然暜賢菩薩恆無定亂。以示法則。故須如是。又以初舉果勸修中。以入定為法則。後十定品中。朙十地道滿。起諸想念方真。二釋品來意者。朙普賢菩薩常在三昧。靜亂總真。然教化眾生。故成法則。答所問疑故。為善簡擇諸三昧出入同異相故。為善擇眾生業海果報。佛行業海果報。故須入定。從定起已。說世界成就品。蕐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答前所問故。此品須來。意朙初入法。須加定業。以顯真門。後十定品中。朙十地真智已終。智隨一切眾生想念。應根接物方是。修道者應如是知。三隨文釋義者如下。
*四釋文者。文有六分。一三昧分。二加持分。三起定分。四作證分。五毛光讚德分。六大眾偈請分。初中有二。一朙此界入定。二類通十方。就初分三。一承力入定。二彰定名字。三朙定體用。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疏 文六。一時。說偈竟時。二主。顯佛暜德。唯暜賢故。三處。依如來者。常對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薩得蓮蕐陀羅尼。故說法處。皆有蓮蕐。表所入三昧。自性無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謂所入湥廣。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三彰定名字。
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疏 毘盧遮那。前已廣釋。復有釋言。廣。大。生息。具此三義。名如來藏身。身即體也。依也。此有二種。一者修成。二者本性。本性者。凡聖俱成。修成者。唯諸佛有。諸佛有者。慈悲無邊。故名為廣智慧無上。故稱為大。生相已盡。故云生息。涅槃云。離有常住。故名如來。萬德含攝。是謂藏身。即是出纏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謂即藏識。包含種子。建立趣生。故名為廣。本覺現量。與佛等故。名之為大。新新生故。名之為生。染淨苦樂所不能動。故名為息。即上法身在纏名藏。謂空不空。空為能藏。藏不空故。
鈔 復有釋下。先總釋中。毘廣大也。盧遮生也。那者息也。即安國意。諸佛下。初釋修成三義。即是三德。謂恩。智。斷。言生相盡者。即起信意。彼有三細。謂業。轉。現。總名生相。在賴耶識。今言盡者。論云。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釋曰。遠離細念。即生相盡也。故次引涅槃。離有常住。釋如來義即第四經。離有。即生息也。常住之義。同上起信。言本性下。釋本性。本覺現量者。本覺即是所證本性。惟眞現量。方能證故。與佛等者。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故以等佛而釋大也。新新生者。釋生息義。雖別明二字。意取即生而息。上約本淨。今曰隨染。言染淨苦樂所不能動者。上約隨緣。此明不變。又上約生滅。此約眞如故。約生滅隨緣常生。約眞如不變常息。即上法身下。別釋藏字。兼釋如來。非報身也。謂空不空。標二藏名。起信論云。復次眞如。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釋曰。上即雙標。空為能藏者。即次論意。論云。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眞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眞心。常恆不變。清淨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釋曰。上引論文。即雙釋二藏。而疏引意釋於空藏不空。意猶難見。此有二意。一者據論標中本意。自性清淨心。不與妄合。則名為空。性具萬德。即名不空。及至釋文。乃云。若離妄心。實無可空。則顯空藏。因妄而顯。而不空藏。要由翻染。方顯不空。故云。以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眞心等。如本有檀德。今為慳貪。本有尸德。今隨五欲。本有忍德。今為嗔恚。本有進德。今為懈怠。本有寂定。今為亂想。本有大智。今為愚癡藏於慧。是故論云。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密等。萬行例然。故下論釋本有眞實識知義云。若心有動。非眞識知。明妄心之動。藏其眞知。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萬德。故經云。知妄本自眞。見佛則清淨。故上論云。以能究竟顯實。故名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空。則顯不空之藏。本來具矣。二者自性心上無妄為空。隨所無者。即不空德。如空無慳悋。即顯有檀。空無妄動 。顯有性空。故是空藏藏不空也。
疏 若以光朙徧照解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即是能觀大智。如來藏身。即所觀湥理。凡雖理有。佛智方照。又毘盧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眞實識知。徧照法界義故。斯即本覺。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覺此能無不為。故云一切諸佛揀非凡也亦非因也。賢首釋云。諸佛徧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徧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諸剎塵中。復有諸剎。如是重重。不可窮盡。言如來藏身者。朙即此徧剎之身。包容所徧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一身徧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徧身內剎。四剎入徧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是此三昧所作。故以為名。將說此法。故入茲定。
鈔 賢首云下。敘昔異同。意以身包剎海。塵容法身得藏身名。但是下文用中一義。攝義不周。不為正釋。順經宗意。故存而不論。
*三朙定體用。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
疏 此是定相。無量無邊。皆悉依於如來藏說。畧舉其要。句有十三。門乃有十。以後二門收五句故。攝為六對。後之二門。各一對故。文有四節。義唯有三。至下當朙。言六對者。初二句朙體用一對。謂無分別智。證平等性以為定體。影現法界為勝用也。佛平等性即如來藏。是故但入如來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為第一契合佛性門也。言勝用者。即示眾影像門。謂能現能生身土智影也。
廣大無礙。同於虗空。法界海漩。靡不隨入。
疏 次二句湥廣一對。廣者無邊。不在內外故。大者無上。究竟實際故。無礙者。無所障故。同於虛空。成上三義。通為廣大無礙門。後句即入法旋澓門。旋即湥也。
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疏 三有二句。出納一對。初出生三昧門。謂若自相若其相等一切三昧。皆從此生。此為諸定本故。後攝受法界門。終歸此故。法界體性故。
鈔 謂若自相等者。謂觀色等六塵入正定者。名為自相。若觀無常空等入定。則名共相。竝皆不離如來藏性。性即眞如。故起信云。眞如三昧。是諸三昧之根本。上釋出生一切諸三昧法。後攝受下。即釋暜能包納十方法界。終歸此者。約事法界。法界體性。約理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
疏 四有二句。境智一對。初句能成佛智門。謂不體此理。非佛智故。後示現諸境門。然安立言。總有三種。一者世界。安立依報。二者聖教。安立玅義。三者觀智。安立諦相。皆法界藏。顯示現前。
鈔 四有二句。初句即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謂不體此理下。體謂體達。若能證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正用起信始覺同本。名究竟覺。故生公立體理成照義云。理不待照而自了。智必資理而成照。故知理無廢興。弘之由人。智雖人用。不在人出矣。故人有照分。功由理發。失理則失照故。要見此理。方成佛耳。後句示現者。釋經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上攝受法界。即言終歸此故。今此即言此能現者。文影畧耳。皆自此生。皆歸於此。故知萬物依地而生。終歸於地。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疏 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門。為內外含容對。謂內含因果智力。外令塵容法界。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眞性故。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願海。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
疏 六有三句。即成就攝持門。為成持人法對。謂初成果人功德大願。後持法輪令不斷絕。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上言四節者。初四句朙無幽不入。釋上毘盧遮那徧照之義。次四句無德不生。釋上一切諸佛之義。次二句內外含容。釋上藏義。後三句成德持法。釋上身義。言義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體也。廣大同空是定相也。餘皆定用。此三圓融。總為無礙暜賢三昧。
*二類通十方及諸塵道。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疏 於中有二。初舉此。後如是下。類彼中二。初朙平徧法界。後朙重疉無盡。前中十一句。初一總朙。謂盡窮法界。後十別指。以彰曲盡。一盡虛空界。二於空中盡十方處。三於十方中徧三世時。四於三世中微細物處。謂毛端等。五凡諸小隟無礙之處。六或廣大百千由旬等處。七人天日月光朙等處。八盡佛眼見處。九盡神力到處。十佛身能現之處。此第十句有二義。一者結上。國土之言。通十一段。二者成下。以是身內之剎。為微細故。
鈔 第十句有二義者。昔人唯有後義。則是佛身中塵。有諸佛剎。遂令暜賢不徧如來身外剎也。
疏 二及此下。重疉徧中。畧有四重。一盡法界塵。言及此國土者。指前十處之國也。二塵中多剎。三剎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暜賢。於上諸處皆入此定。故暜賢身不分。暜徧麤細湥廣。平滿重疉。此處入定。類通既然。法界入定。類通亦爾。故約主定。佛前唯一暜賢。一切一故。若就類通。佛前各有塵數。一一切故。
鈔 三故約主定下。解妨。謂難云。別明入定。佛前唯一暜賢。今此結通。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疏含二義。一約主伴。二明即入。初主伴中。謂為主須一。為伴必多。難云。此中暜賢。應不為伴。應答云。若為伴時。亦得有多。二者即由上義故。此一是即多之一。故疏云。一切之一故。彼類通中。多是全一之多。故疏云。一一切故。前是舉一結多。此是即一即多。前是通辨緣起相由。今明力用交徹。一有一切等。故暜賢身不可思議。畧有三類。一隨類身。隨人天等見不同故。二漸勝身。乘六牙象等。相莊嚴故。三窮盡法界身。帝網重重無有盡故。今當第三。含有前二。所由有三等。
*第二加。分有三。初口加。次意加。後身加。今初。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彼諸如來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餘故。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深入一切諸佛境界。無障礙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觀察一切諸法門故。了知一切眾生根故。能持一切諸佛如來教文海故。
疏 文四。一諸佛現身。以此口加。後無結通。故此總舉重重時處。一一暜賢前也。二彼諸下。讚其得定。此雖果定。菩薩門入。故云菩薩三昧。三佛子下。朙得定所由。所由有三。一伴佛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願。此二為緣。三自修行願。是入定因。四所謂下。辨加所為。此文二勢。一辨加所為。二顯上行願之相。故云所謂也。所為謂何。為轉法輪故。有十一句。初總餘別。別中初一。總攝十智。餘九即有十海。一即安立海。二即眾生及業海。三即世界海。四即佛海。五即名號壽量及解脫海。變化大用皆功德故。六即波羅密海。到實相岸故。七轉法輪海。八即根海。九即演說海。與下十智。令知此十。
鈔 餘九即是十海者。就十海名。二處具出。影帶鈎鎖。文該五處。言二處者。一現相品眾海問中十海。二成就品初。標章答中十海。然文小異。開合不次。言文該五處者。二處如前。三即此所為中。是為十海故。四者即下意加與智。即十海智故。五世界成就品答中。稱歎十智。即是知此。十海之智。正是此中諸佛所與十智也。此上五處。三處是海。二處是智。其所為中。雖無海言。而是海義。然其五處。決定相承。謂由問十海故。加所為中。為於十海。佛與十智令知十海。暜賢得智。將欲說之。故觀察十海。知海難思。唯佛智能知。故稱讚十智。亦是讚所得之智。方能遂佛所為。答前問也。而其五處開合廣畧者。顯義無方故。
*第二意加。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普賢菩薩摩訶薩。能入一切智性力智。與入法界無邊量智。與成就一切佛境界智。與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智。與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與住諸佛甚深解脫。無差別諸三昧智。與入一切菩薩。諸根海智。與知一切眾生語言海。轉法輪詞辯智。與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與得一切佛音聲智。如此世界中。如來前。普賢菩薩。蒙諸佛與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何以故。證彼三昧法。如是故。
疏 文二。先加。後釋。前中亦二。先此土。後類通。前中與十種智。初一總。謂與果海之智。而言與者。佛力灌注令增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無傾動故。具十力故。末後智字。即能入也。餘九為別。即是成就品中十智。由與此智。故後能說彼智。觀彼十海。而文少不次。一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無邊量故。二即第四佛海。佛海唯佛分齊之境。三即第一。四即第二眾生業海。業因微細。故云廣大。五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變海。解脫作用。即是神變。神變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世智。下文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議解脫力故。由加總句。故合此二。六即第五。七即第九。八即第七願海以願力故。入法界中一切世界。九即第十建立演說。
鈔 二意加中二。別別對釋。欲對下智。須知十智名字次第。彼云。諸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知一切眾生業海智不可思議。下畧不可思議而加次第。三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四說一切無邊佛海智 。五入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暜知一切三世智。七顯示一切如來無量願海智。八示現一切佛神變海智。九轉法輪智。十建立演說海不可思議(經脫智字)。
疏 然疏中易者。則但對次第。難者已為會釋。竝可知也。又菩薩根更有多義。修十善道。有三善根。修諸地度。精進為根。攝受正法。信慧為根。攝養眾生。慈悲為根。為成佛道。悲智為根。種種差別。皆善知故。二如此下。類通可知。第二何以故下。釋所因中二。先徵意云。諸佛有力能與。有慈能暜。何以十智偏加暜賢。釋云。暜賢得此三昧。法爾應與。
*第三身加。
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其手皆以相好莊嚴。妙網光舒香流燄發。復出諸佛。種種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過現未來一切菩薩。普賢願海。一切如來。清淨法輪。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於中現。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為十方佛。所共摩頂。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為十方佛之所摩頂。
疏 文二。初此土。後如此下。類通。前中復二。先佛手摩頂。朙加被攝受。又準梵本朙十方佛身皆不來此。舒臂不必長。而同時摩頂。各全觸頂。互不相礙。皆是如來自在業用。二其手下。辨手相用。於中十句以顯無盡。前五德相圓僃。謂[月*庸]纖直等。故云相好莊嚴。
鈔 謂[月*庸]圓者。[月*庸]纖之言。言兼相好。按大般若三十二相中。第九雙臂修直[月*庸]圓。如象王鼻。斯則[月*庸]直是相。手連臂故。纖者。三十二中云。五世尊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言兼好者。八十好中。手足指為二十。以一指為一好。謂十指端。皆圓纖可喜故。而云等者。即玅網光舒。此言顯故。三十二中云。四世尊手足。二指中間猶如鵞王。咸有網鞔。金色交絡。文同綺畫。即是相也。畧舉此五。廣如十身。相海品。
疏 後復出下五句。朙玅用自在。意朙此手。亘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該人法。湥廣體用。無邊自在。非言能說也。
鈔 亘十方者。一切諸言。即橫亘十方也。過現未來。即三世也。菩薩。因也。諸佛。果也。上二皆人。法輪。法也。頓具為湥。橫該為廣。相好即體。出生等用。皆悉圓融。名無邊自在。謂即橫即豎。即人即法等。
疏 後結通可知。
*第三起定分。所作事竟故。於中二。初此界。後類通。前中亦二。初起定。後眾益。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即從是三昧而起。從此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所謂。從知三世。念念無差別。善巧智三昧門起。從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塵三昧門起。從現三世一切佛剎。三昧門起。從現一切眾生舍宅。三昧門起。從知一切眾生心海。三昧門起。從知一切眾生。各別名字。三昧門起。從知十方法界。處所各差別三昧門起。從知一切微塵中。各有無邊廣大佛身雲。三昧門起。從演說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門起。
疏 初起主定。二從此三下。起眷屬定。於中亦二。初總。謂一起一切起。由此玅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餘定為門。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二所謂下。別辨塵數既多。畧列其十。一即能知智三昧。謂無一念蹔差。故云念念無差。而不廢徧知。為善巧智。二即所知塵境。上能所一對。三現廣剎。四現居處。即於世界總別一對。楞伽經云。如來藏識。頓現一切身器。及諸受用。器即廣剎。受用即是舍宅。五知心念差別。六知身相名字。即眾生色心一對。七知廣處。八知廣身。即依正一對。九從知一切法理趣者。上八約事。別別門顯。此約理趣。總該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經理趣分說。諸法皆空。無生無滅。無自性性。離一切相。不可願求。然第一義。湛然常住。當知即是此如來藏。上來九句。唯第三四。從現得名。餘七皆從所知立稱。如此等類。有一切世界海微塵數。合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二大眾得益。
普賢菩薩。從如是等三昧門起時。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雲。世界海微塵數。陀羅尼海雲。世界海微塵數。諸法方便海雲。世界海微塵數。辯才門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修行海雲。世界海微塵數。普照法界。一切如來。功德藏智。光明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諸力智慧。無差別方便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一一毛孔中。各現眾剎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一菩薩。示現從兜率天宮歿。下生成佛。轉正法輪。般涅槃等海雲。
疏 初標益時分。亦是得益所由。後其諸下。正朙得益。減數說九。初五得菩薩法門。句各一義。皆以前定。含此諸義故。又此五句。後後成前前。後四得佛果法。即如來三業。一得照藏身之實智。二得藏身力用之權智。三身毛現剎。四應垂八相。義兼口轉亦以藏身含此義故。暜賢出定。他人益者。感應道交故。如春萌芽。陽氣久滿。東風一拂。眾蕊齊敷。諸菩薩眾積善已湥。久同行願。纔觀勝境。萬德頓圓。冥顯雙資。于何不可。
鈔 冥顯雙資者。謂宿善為冥資。以暗成故。現業為顯資。事昭著故。今當俱句。亦有冥而非顯。但有宿善故。復有顯而非冥。現身精勤。宿無因故。其非冥非顯。此非機感。設欲成機。乃是大悲通。相所被此上四句。但約於機。對機說應。亦有四句。一冥應。令所得功德不自覺知。二顯應。現形說法。光照現相等。三俱。四俱非。俱非不名為應。若取大聖無心。即應無應。亦得名應。
*二類通。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從三昧起。諸菩薩眾。獲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悉亦如是。
疏 可知。
*第四現相。作證分。
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諸佛威神力。及普賢菩薩。三昧力故。悉皆微動。一一世界。眾寶莊嚴。及出妙音。演說諸法。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中。普雨十種。大摩尼王雲。何等為十。所謂。妙金星幢。摩尼王雲光明照曜。摩尼王雲。寶輪垂下。摩尼王雲。眾寶藏現菩薩像。摩尼王雲。稱揚佛名。摩尼王雲。光明熾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場。摩尼王雲。光照十方。種種變化。摩尼王雲稱讚一切菩薩功德。摩尼王雲。如日光熾盛。摩尼王雲。悅意樂音。周聞十方。摩尼王雲。
疏 得益心喜。喜則地動。及有諸瑞。諸會聞竟得益。故現相居後。此會雖即未聞。已先得益。故先現瑞。以此會辨果。顯殊勝故。文中有四。一世界微動。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動者。是前相故。二眾寶莊嚴。三出音說法。四復於下。佛會雨寶。畧舉十種。以顯無盡。前三事相寶。後七法化傳通寶。竝是出世善根所生。
*第五毛光讚德分。
普雨如是十種大摩尼王雲已。一切如來。諸毛孔中。咸放光明。於光明中而說頌言。
疏 於中二。初結前生後。後正顯偈詞。
普賢徧住於諸剎 坐寶蓮華眾所觀 一切神通靡不現 無量三昧皆能入。
疏 詞中十頌分三。初一總述前定。次八別顯徧相。後一結讚所由。
普賢恒以種種身 法界周流悉充滿 三昧神通方便力 圓音廣說皆無礙 一切剎中諸佛所 種種三昧現神通 一一神通悉周徧 十方國土無遺者 如一切剎如來所 彼剎塵中悉亦然。
疏 別顯中二。前二偈半。直述前徧。
所現三昧神通事 毗盧遮那之願力。
疏 後五偈半。舉因顯徧。於中二。初半偈緣力徧。
普賢身相如虗空 依真而住非國土 隨諸眾生心所欲 示現普身等一切。
疏 後五因力徧。於中四。初偈即體而用故徧。前半體。後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隨機暜應。受用化也。問法性身土。為別不別。別則不名法性。性無二故。不別則無能依所依。答。經論異說。統收法身。畧有十種。土隨身顯。乃有五重。一佛地論。唯以清淨法界而為法身。亦以法性而為其土。性雖一味。隨身土相而分二別。智論云。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假說能所。而實無差。唯識云。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謂法性屬佛。為法性身。法性屬法。為法性土。性隨相異。故云爾也。今言如虛空者。唯識論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大小。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徧一切處。故如虛空言。通喻身土。二或唯大智而為法身。所證真如為法性土。無性攝論云。無垢無罣礙智為法身故。若爾云何言相如虛空。智體無礙同虛空故。三亦智亦如而為法身。梁攝論及金光朙。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此則身含如智土則唯如。四境智雙泯而為法身。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隨爾。依於此義。諸契經中皆說如來身土無二。此則依真之言。顯無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義。五此上四句。合為一無礙法身。隨說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茲五說。迥然無寄。以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單就境智以辨。七通攝五分。及悲願等所行恆沙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即此所證真如體大為法性土。依於此義。身土迥異。今言身相。即諸功德。言如虛空。即身之性。下經亦云。解如來身非如虛空。一切功德無量玅法所圓滿故。八通收報化色相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攝論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攝。然有三義。一相即如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身。三當相竝是功德法故。名為法身。其所依土則通性。相淨穢無礙。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眾生見燒。淨土不毀。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謂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單雙互望。亦成五句。謂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等。準以思之。
鈔 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即淨名第一。眾生見燒。淨土不毀。即法蕐第五。竝如下引。色即是如。相即非相。即義引大品等經。身土事理。互交徹故。結前生後。然結前三文。成上三義。謂引淨名。成第三當相即是功德身土。則具玅莊嚴。通自佗受用。二引法蕐。成智法身土。亦通性相。智所現身者。若大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現佗受用身。成所作智現變化身。此三身融。則三土亦融。變化則毀。自佗受用。皆悉不毀。我此土安隱。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滿。即佗受用。三義引大品。色即是如。成第一義。相即如故。如即法性土。相通諸土。即法性身與色相身無礙。依土亦性相無礙。是故結云。皆事理交互。言生後者。生後四句。文有兩重四句。初四唯單相對。其色相言。通於報化。自受用報化。他受用報。皆色相故。二又以單對複成四句。唯出其一。令準思於五。上即第一。二法性身。依色相法性土。三法性色相身。依色相土。四法性色相身。依法性土。第五有一俱句。謂法性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則是性相無礙之身。依性相無礙之土。
疏 此上猶通諸大乘教。九通攝三種世間。皆為一大法身。具十身故。其三身等。竝此中智正覺攝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暜身。于何不具。此唯蕐嚴。
鈔 九通攝者。如八地中。十身。即三世間故。謂眾生身。國土身等。已見玄文。即如空身者。會釋經文。謂經但云身相如空等。何有十身之義。故今釋云。如虛空言。即十身中虛空身也。八地之中。十身相作。今云示現暜身。則兩重十身。皆悉具矣。如下云。以虛空身作眾生身。作國土身。作業報身。作聲聞身。作緣覺身。作菩薩身。作如來身。是為虛空示餘九身。其如來身上。既具菩提身。願身。化身。法身。智身等。則有百身千身。一一類身。復各攝多。故云示現暜身等一切也。又如虛空言。含法身智身。即是眞身。即眞而現。何不具矣。
疏 十上分權實。唯有第九。屬於此經。若據融攝。及攝同教。總前九義為一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身土。暜賢亦爾。義隨隱顯。不可累安。達者尋文。無生局見。
鈔 十上分權實者。為揀淺湥。以分權實故。前八非實。若不攝權。亦非眞實。如說海水。異於百川。不攝百川。非海水矣。隨義布列。有十不同。得意而談。一一融攝。
疏 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屬前三身。二者雙泯。屬於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間。屬於第九。五總前諸義。即第十依。
鈔 上言土有五重下。三別示土相。謂前三如智。有離合之殊。故分三身。其所依土。唯一法性。餘可思準。
普賢安住諸大願 獲此無量神通力 一切佛身所有剎 悉現其形而詣彼 一切眾海無有邊 分身住彼亦無量。
疏 二一偈半。大願故徧。兼顯徧於正中之依也。重重皆徧。今不見者。機不應故。不見即是虛空身故。亦徧不見處故。
鈔 重重皆徧下。通其妨難。難云。如上所說。則無一處無有暜賢。今何不見。釋有三意。一約機不見。是盲者過。二不見是見。見虛空身。謂以虛空不可見故。若不見者。真見虛空。三亦徧不見處故者。明見則不徧。何者。以可見不可見。皆是暜賢身。要令可見為身。則暜賢身不周萬有。如智不可見。豈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見之處。方知徧耳。此第三身。何人能見。慧眼方見。非肉眼所見。慧眼無見無不見故。
所現國土皆嚴淨 一剎那中見多劫 普賢安住一切剎 所現神通勝無比 震動十方靡不周 。令其觀者悉得見。
疏 三有一偈半。朙所現超勝。
一切佛智功德力 種種大法皆成滿 以諸三昧方便門 示已徃昔菩提行。
疏 四有一偈。果德已滿。不捨因門。
如是自在不思議 十方國土皆示現 為顯普入諸三昧 佛光雲中讚功德。
疏 第三一偈。結讚所由者。自在難思。現無不暜。標入一定。實則暜游。非佛光雲。安能讚述。
*第六大眾讚請分。
爾時。一切菩薩眾。皆向普賢。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聲讚言。
疏 前眾問佛。佛示法主。眾覩定起。故讚請暜賢。前但舊眾。此通新舊。故云一切。所問同前故但畧舉。
從諸佛法而出生 亦因如來願力起 真如平等虗空藏 汝已嚴淨此法身。
疏 十頌分三。初八歎主請。彰其能說。次一舉法請。正陳所疑。後一歎眾請。朙有堪聞之器。前中二。初五頌。歎暜賢因果湥廣德。朙有說因。後三歎能徧塵剎雨法德。朙有說果。今初。偈各一義。初一讚已淨法身三句朙因。一句朙果。因有三義。一因修法生。義通緣了。二由大願起。即是緣因。三依如來藏證眞平等。此為正因。眞如即是不空。虛空即是空藏。平等與藏。通上二義。
鈔 一因修法生等者。然準涅槃。緣因對於正因。了因對於生因。而緣亦名了。如酵煖等。為酪緣因。即能了彼乳中之酪。令得成酪。而今開異。義小殊故。了謂照了。不通於生。緣謂眾緣。義通生了。今從別義。又對正因是眞如。故云通緣了。如不可生。故但名了。偈云。出生者。出於二障。故曰出生。非生眞如。諸佛法言。通教理行果。通於二因。義如上說。眞如即是不空者。此言不空。自有二義。一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是謂眞如涅槃。二對下空藏。是不空藏。玅有之中。含性德故。平等與藏者。藏通眞如。是不空如來藏。藏通虛空。是空如來藏。平等通二者。一眞如體性平等。二虛空無相平等。此二不二。是眞平等。悟法性空。是眞如故。經云。汝已嚴淨此法身者。對上眞如。即是法身出障。名淨。因蕐行滿。是已莊嚴。易故不釋。
一切佛剎眾會中 普賢徧住於其所 功德智海光明者 等照十方無不見。
疏 二讚徧住佛剎。第三句徧因。餘皆徧相。因中具智莊嚴。故能等照。具功德嚴。令無不覩。
普賢廣大功德海 徧徃十方親近佛 一切塵中所有剎 悉能詣彼而明現。
疏 三讚近佛。
佛子我曹常見汝 諸如來所悉親近 住於三昧實境中 一切國土微塵劫。
疏 四讚常定。實境中者。不隨想轉故。曹者。輩也。
佛子能以普徧身 悉詣十方諸國土 眾生大海咸濟度 法界微塵無不入。
疏 五讚度生。曲盡微塵者。細處有多眾生故。
鈔 細處有多眾生者。即離世間品五十五經。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心中。第二心云。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於一毛端處。有無量無邊眾生。何況一切法界。我當盡以無上涅槃而滅度之。是為第二如金剛大乘誓願心。今云法界微塵無不入。與一毛端處。大意同也。
入於法界一切塵 其身無盡無差別 譬如虗空悉周徧 演說如來廣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 如雲廣大力殊勝 眾生海中皆徃詣 說佛所行無等法 為度眾生於劫海 普賢勝行皆修習 演一切法如大雲 其音廣大靡不聞。
疏 二有三頌說法果中。初一讚常演大法。如空之言。下喻廣大。前喻無盡無差。
鈔 明有說果者。此有二意。一說法即果。對上說因。名為說果。二稱根令喜。是說法果。今具二意。謂具功德光明廣大勝力等。即說法因。今能徧說。即是說果。是初意也。二由上徧說勝法。能度眾生。即是後義。以稱根故。
疏 次一讚說無等法。無等有二。一能說力勝。具二嚴故。二所說無等。說佛所行故。後一頌舉因結果。顯德有由。曠劫因圓故。故能雲雨說法。
國土云何得成立 諸佛云何而出現 及以一切眾生海 願隨其義如實說。
疏 二一頌舉法請中。前品所問。雖有多門。統其要歸。莫過三種世間。故今三句。各顯其一。又前問總該諸會。此令當會答故。
此中無量大眾海 悉在尊前恭敬住 為轉清淨妙法輪 一切諸佛皆隨喜。
疏 末後一頌歎眾請。亦名自述。此有二義。一恭敬一心。內堪受法。二諸佛隨喜。外有勝緣。故應說也。說則上順佛心。下隨物欲。論 問曰。何故前世主玅嚴品末其地六種十八相大動。此品何故其地微動。答曰。前朙如來始成正覺。大眾賀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廣大。朙位極行終。以此其地大動。此品答世主所問之疑。為成初信故。其地微動。於中菩薩示有疑問。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為舉果勸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薩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會中。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已去。方朙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諸世間主更作二十八問。方朙信自心是佛不動智等。至文方朙。此經直至法界品。覺城東已來。菩薩及一切大眾。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證。唯覺城人間。五百童子童女。優婆塞優婆夷各具五百。一萬諸龍。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無實得者。佛教豈是虛行者哉。聖者立樣。令凡實得。終不虛施。應如是知。應如是信。不自欺誑。若有人言。此經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薩所行。是人當知滅佛知見。破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間正見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不應如是。不勸修行。設行不得。不失善種。猶成來世積習勝緣故。於此佛毛孔光朙說頌中已下。有兩段頌。於初二十行頌。朙佛毛孔光朙。讚暜賢德。如文具朙。毛孔光是萬行光。還歎暜賢萬行。二爾時一切諸菩薩已下。有二十行頌。朙大眾歎暜賢。并請說後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朙。釋三昧之名者。於此三昧名中。義分為三。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歎三昧之德。一釋三昧之名者。名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毘盧云光。遮那云種種徧照。如來是法性之體。藏身是含容眾法之智。朙以理智種種教行之光照燭眾生之器。隨根與益。如經歎德中具朙。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此三昧體者以法界根本智為體。以差別智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為體。隨眾生智為用。又以三昧為體。出定為用。又以無入無出為體。又入出俱為用。又以入出俱為體。以義準之可見。大要言之且以為化眾生法則之中。以入定朙體。後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於十箇定名中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為體。此體亦名首楞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三昧諸智慧門為體。如歎德中具朙。如經云。世界海漩無不隨入者。三昧之用。徹徧一切眾法之名故。海者。廣大義。漩者。甚湥義。朙此三昧體用廣大。甚湥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眾生中。行皆徧故。此一三昧。答前三十七問總盡。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問中云何是佛地。佛海。佛眼。佛耳鼻等。今暜賢三昧。答前三十七問中。云何菩薩行海。三昧海等問。為欲朙佛行菩薩行體用徹故。以佛為體。暜賢行海為用。以此體用。該通諸法。無法不盡。故佛眼耳鼻舌身意為體。能 徧知眾生事業為用。已下如來與暜賢智。朙暜賢智。契合佛根本智。二智不殊。令後信者信自智佛根本智。一體無二無疑故。十方諸佛手摩其頂者。朙接引忍可。言暜賢從三昧起者。朙定體隨根。用處彼復依根獲益名起。其用無盡。畧舉其十。以表無盡故。餘義經文自具。意朙佛根本智是定體。暜賢是用。普賢三昧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