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朙教主難思。
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
疏 教主難思者。前但云佛。未顯是何身佛。又但云始成正覺。未知成相云何。故今顯之。謂具十種湥廣功德。即是遮那十種無盡法界身雲。徧於法界。成正覺也。非權應身。文分為二。先總。後別。今初總辨。即菩提身。具無盡德。為世所尊。座相現時。身即安處。智處諸法。無前後故。於一切法。示所覺境。即二諦。三諦。無盡法也。成最正覺。示能覺智。開悟稱覺。離倒為正。至極名最。獲得名成。此當相解。若揀別者。凡夫倒惑。佛覺重昏。二乘雖覺。不名為正。但知法有。未知法空。但悟我空。未知我有。有厭生死。空該涅槃。顚倒未除。豈得稱正。設許稱正。亦未名最。菩薩雖正。有上有修。不得稱最。設位極稱最。亦未得名成。我佛獨能。故云成最正覺。謂如量如理。了了究竟。已出微細所知障故。
鈔 如量覺俗。如理覺眞。故涅槃云。十住菩薩。見不了了。唯佛世尊。名為了了。故闍王云。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已出微細下。釋上了了究竟之言。障有三種。一現行。二種子。三習氣。習氣種子。名為微細。佛已盡故。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
疏 後智入下。第二別中。即約十德。別顯十身。文即分十。一三業暜周。二威勢超勝。三福德湥廣。四隨意受生。五相好周圓。六願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彌綸。九智身窮性相之源。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今初。即別顯菩提身之相也。以成菩提時。得無量清淨三輪故。文中分二。先法。後喻。法中三。先意。次身。後語。
鈔 一三業暜周者。十中後五。全十身名。前五無有身言。而義具之。一即菩提身。前總中已示。二即威勢身。三福德身。四意生身。五相好莊嚴身。
疏 今初意業。即釋上成正覺。前云於一切法。此云三世。乃橫豎影畧耳。智入平等。是正覺成也。智即二智。三智。四智。無障礙智。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此復有二。一以如量智達俗。名入三世。以如理智證眞。名悉平等。言三智者。即俗智。眞智。中道智也。言四智者。即圓鏡等四智也。言平等者。鏡智離分別故。依持平等。
鈔 論云。此智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故云離諸分別。又云。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云依持平等。意云。雖言現行功德之依。種子功德之持。由無分別。故得平等。
疏 平等性智。證平等性故。玅觀察智。觀察平等。成所作智。暜利平等。四智圓融。無二性故。修生本有。非一異故。不失經宗。
鈔 四智圓融下。解妨。謂有難云。四智菩提。有為無漏。非我經宗。何得參雜。釋此玄旨。故今通云。四智菩提。性相二宗。皆具有之。但義小異耳。用之無爽。謂圓融無二。是其一義故。彼宗說四。不得相雜。今明一智。便具四智。故下出現。以四寶珠。喻其四智。
疏 然上能覺。即成上菩提。就其所覺。即法身也。理智無二。為眞法身。
鈔 然上能覺下。總結。所以結者。欲明一菩提身。已具法報二身。况具下九。
疏 二其身下。身業也。通三世間。故云一切。此正覺身。以是十身之總故。此其身。通於三身十身。無不充滿。法身暜徧。世所同依故。智身證理。如理徧故。色身無礙。亦同理徧。竝是圓徧而非分徧。謂一切世間。一一纖塵等處佛皆圓滿。總看亦現。別看亦現。
鈔 總看亦現者。徧法界內唯一佛。佛身充滿於法界故。別看亦現者。則向一一國土。一一塵中。皆見全身。故下經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是也。又總別看者。總則一身。處處皆有。別則支分。眼耳鼻等。各徧法界。故現相品云。佛眼云何無有量。耳鼻舌身亦復然。
疏 又國土等。即是我身。土等體外。無別我故。我即土等。我之體外。無土等故。餘一一身。互望融攝。猶多燈光。各互相徧。
鈔 前明能徧三身。非所徧土。今明能徧即是所徧。能所互融故。又明一一身相。融和雜徧故。又上約佛身上十身。謂菩提願化力莊嚴等。今明三世間無礙之十身。謂國土眾生等。故十身相作。于何不融。故云猶如燈光。經云。譬如冥室百千燈。一一燈光徧室內。諸佛身智亦復然。
疏 三其音下。語業也。順有三義。一順異類言音。經云。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故。二順所宜說法。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故。三則順徧。佛以一玅音。周聞十方國故。
譬如虗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虗空普徧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
疏 二譬如下。喻顯。通喻三業。然佛三業。非喻能喻。唯虛空眞如。畧可顯示。更以餘喻。便為謗佛。
鈔 然佛三業非喻能喻者。八十卷末云。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依空而住者。虛空眞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唯有如是眞實法。可以顯示於如來。即其文也。又佛地論第四云。如契經言。乃至所有施設譬喻。喻諸如來所有功德。一切皆是謗諸如來。唯除一喻。所謂虛空。可喻如來。戒等無量功德。同虛空故。
疏 然虛空喻。有同不同。故下經云。解如來身。非如虛空。一切玅法所圓滿等。此顯不同。今分取同義。同義多種。如下十忍品。今有二喻。開成四義。一含攝喻。兼無分別義。二暜徧喻。兼徧入義。以此四喻喻意業者。下經云。佛智廣大同虛空故。此總喻也。量智包含而暜徧。理智無分別而證入。又大圓鏡智。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即含攝義。下經云。菩提智。暜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欲等而無所現。無所現言。無有分別。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亦無分別。無分別言。顯無差別。故下經云。於一切義。無所觀察等。是以太虛含眾像。眾像不能含太虛。太虛不分別眾像。眾像乃差別太虛。以况我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分別如來。是如來者。不分別我法。二暜徧喻中。玅觀察智。無不徧知。即暜徧義。成所作智。曲成無遺。即隨入義。又下經云。佛智廣大同虛空。暜徧一切眾生心。此即智體徧。悉了世間諸妄想。此約智用徧。又云。得一切法界量等心。此約證徧。智性全同於色性故。此約理徧。云何徧入。不壞能所。有證知故。故下經云。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
鈔 故下經云下。引證。即問明品。佛境甚湥中答佛境入文。然彼中意。入有二義。一者色身入。二者智身入。今取智入。身入可見。智入唯智能知。故云非彼所能見。
疏 由隨於如。即入無所入。故云平等。
鈔 由隨於如下。釋平等入言。此乃義引淨名目連章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謂若有所隨。所隨則在能隨之外。能隨之法。乃在所隨如外。所隨之如。不徧能隨。由無所隨。當體如矣。若約觀行。隨如之心不生。眞順如矣。問明亦云。如來湥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即其義也。
疏 是以虛空徧入國土。國土不徧入虛空。有國土處必有虛空。有虛空處或無國土。虛空之於國土。平等隨入。國土之於虛空。自有彼此。虛空可喻佛智。國土可喻三世。三世有處。佛智必在其中。佛智知處。三世或無其體。佛智之於三世。平等隨入。三世之於佛智。自有始終。此猶約不二而二說耳。若二而不二。國土虛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舉一全收。暜徧亦然。
鈔 上但佛智徧三世。今朙三世亦徧佛智。
疏 三世間圓融。則言思道斷。故名佛智為不思議也。
鈔 三世間者。兼結上來包含之義。及無分別。悉皆圓融。故云不可思議。
疏 次以二喻喻身業者。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眾像。
鈔 世界成就品云。一毛孔內難思剎。等微塵數種種住。一一皆有徧照尊。在眾會中宣玅法。出現品云。如人持尺量虛空。復有隨行計共數。虛空邊際不可得。佛一毛孔無涯限。次下文云。一一毛端。悉能含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皆毛含法界義也。
疏 出現身業第二喻云。譬如虛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而彼虛空。無有分別。亦無戲論。合云。如來身。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諸善根業。皆得成就。即含攝義。而如來身無有分別。即第二義。佛身充滿於法界。即暜徧義。又云。譬如虛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如來身亦復如是。徧一切法。一切國土等。即暜徧義。亦非至非不至。即平等隨入義。
鈔 亦非至非不至等者。謂無身故非至。非至即平等。非不至。即不礙至。是隨入義。
疏 次以四義喻語業者。如來於一語言中。具一切語言故。舍支天皷。無心出故。
鈔 舍支天皷者。即證第二無分別義。此有二喻。一舍支者。即十忍品如響忍云。如帝釋夫人。阿修羅女。名曰舍支。於一音中。出百千種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分別界。成就善巧隨類之音。於無邊世界中。恆轉法輪。二天皷。即出現語業。第三天皷覺悟喻結云。佛子。彼天皷音。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而能利益無量眾生下法合竟。結云。而如來音。不住方所。無有言說。即無心出義。又如隨好品。天皷為諸地獄天子說法云。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即無心義。故諸論皆云佛身如摩尼珠。無心現色。佛口如天皷。無心出聲。皆無分別義。
疏 如來音聲。無不至故。
鈔 如來音聲下。亦出現語業第一相云。應知如來音聲徧至。暜徧無量諸音聲故。此證第三暜徧義。
疏 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暜入法界故。又云。如來音聲無邪曲。即平等義。隨其信解。令歡喜故即隨入義。以空一喻。徧喻三業。故云正覺得無量清淨三輪。朙文昭然。非是穿鑿。菩提身竟。
身恒徧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弈。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疏 第二身恆下。威勢身超勝。謂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無不周徧。言一切道場者。畧有十種。一智身。徧坐法性道場。二法身。非坐而坐道場。三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場。此四義便故來。若正約威勢身。畧辨六類道場。一徧一切同類世界道場。如名號品等說。二一切異類世界。謂樹形等。如世界成就品。三一切世界種中。四一切世界海中。竝如蕐藏品說。五一切微塵中。文云。如於此會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六剎塵帝網無盡道場。幷前十種。故云一切。言菩薩眾中威光赫奕者。止顯威勢超勝。勝於勝者。故獨言菩薩。非不超餘。如日輪出。照朙世界。約喻以顯。暎山出没。無隱顯故。處處全現。無異體故。喻徧坐道場。
鈔 言菩薩眾中等者。即以此文。顯是威勢身也。暎蔽菩薩故。暎山出没者。謂暎山出没。如化身坐道場。無隱顯者。即法身坐道場。處處全現下。即報身坐道場。以即應即眞故。隨處即全。皆無異體。
疏 大朙流空。餘輝掩耀。赫日之照。難究其涯。喻彼威光。超暎菩薩。菩薩不能測也。既云照世。則終益生盲。先照高山。獨言菩薩。
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
疏 第三福德身湥廣。三世佛德。昔皆徧學。今三際已斷。垢習斯亡。故眾福皆淨。
而恒示生諸佛國土。
疏 第四隨意受生。二隨他意。處處受生。二隨自意能無不生謂慈悲般若。恆共相應。感而遂通。窮未來際。
鈔 四即意生身。然意生有二義。一者是喻。猶如意去。速疾無礙故。二者是法。自有二義。一隨自意。二隨他意。總謂隨意速疾而成故。
無邊色相。圓滿光明。徧周法界。等無差別。
疏 第五相好莊嚴身。色無盡故。名色無邊。十蓮蕐藏微塵數相。名相無邊。而皆稱眞。則一一無邊。諸相隨好放光。常光皆稱法界。故云圓滿。廣處陿處皆圓現。故名無差別。
演一切法。如布大雲。
疏 第六即願身演法。調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下經云。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然經二句。上法下喻。文含多意。一雲喻於身。雨為說法。法喻影畧。又先興慈雲後霔法雨。一雲一雨。所潤不同。亦隨物機宜。雲雨各異。掩塵蔽日。暜覆無心等。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
疏 第七化身自在。謂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自在故。文中二。先朙廣容無礙。謂於如來身一一毛頭。容一切剎而無障礙。無礙有二義。一以一小毛現多大剎。則一多大小無礙。二此毛多剎。與彼毛多剎。參而不雜。則隱顯無礙。
鈔 廣容無礙者。謂法界如空。有其二義。一廣容。二暜徧。今一塵如法界之包含故。即是廣容。
疏 後各現下。暜徧。以廣容不礙暜徧故。還於前毛內剎中神力調生。若廣徧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所作事。居然易了。
鈔 以廣容下。出毛內調生所以。謂廣容。則收法界入於一毛。暜徧。則展一毛徧於法界。今毛正容無邊剎時。即暜徧故。便徧所容剎內。若廣徧下。二舉况釋。謂尚徧毛內。何况外耶。疏文即是成所作智之玅用也。
身徧十方而無來徃。
疏 第八法身彌綸。以法為身。本來湛徧。故無來往。
鈔 彌綸。即周徧包羅之義。以法為身等者。先明法性身。徧無來往。
疏 依法現色。還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亦不待往來。
鈔 依法現色下。約應化法身。明無來往。所以用此釋者。由下以三身收之。以此屬化身故。
智入諸相。了法空寂。
疏 第九智身。窮性相之源。相別曰諸。性皆空寂。性靜故寂。相無故空。
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
疏 第十力持身。能持自他依正。於中先持正報。神謂玅智。變謂現身。轉變變現。俱名為變。皆能持之。尚持於他。况於自事。後段亦然。
鈔 力持等著。疏文有二。先正釋力持。後以三身收束。前中又二。初正報。二依報。今即初也。
疏 後一切佛土下。能持依報。橫盡諸土。豎窮諸劫。所有嚴事。常持令現。上約十身。若約三身者。則初三段皆名報身而恆下。化身。身徧十方下。法身。就報身中。前一自受用報。後二即他受用報。故云處菩薩眾。以諸教中。說三身四身成說等別。今皆圓融。於一始成無不頓具。
鈔 出收束所以。謂有問言。何用更以三身收束十身。故今釋云。以諸教三四。迢然不同。今明圓融。一身具三。則權實有別。言三身成異者。法身無成。出障為成。報身四智創圓為成。化身八相菩提樹下為成。三身說異者。法身無說。報身佛佛相見。亦無有說。化身有說。若攝末歸本。應化非眞佛。亦非說法者。即報身說報同所證。是法身說。言四身成說異者。於報身中。開自他受用。自受用徧法界成。則無所說。他受用為十地成為十地說。
疏 十身為正。三四義兼。又毛內調生。光中持剎。如空暜徧等。亦即國土等十身。三世間圓融。豈報化之云別。
鈔 四融國土等十身。毛內調生則有眾生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及業報身。光中持剎。是國土身。如空暜徧。是虛空身。菩薩眾中。亦菩薩身。如來居然可見。三世間下。謂十身中眾生業報。即眾生世間。國土虛空。即器世間。餘是智正覺世間。此三情非情異。染非染異。尚得為一。豈一如來身上而分報化之殊。明知權說隔歷。難可比此圓融。
疏 是知畧以十德。歎於教主。其一一德。無不圓融。當去情思之矣。已上教主難思竟。
論 第三爾時世尊處于此座已下。至所有莊嚴悉令顯現朙歎佛成道修行果滿。依正報得悲智攝生自在無邊分。總朙如來處座成佛。身語智等。三業自在。眷屬莊嚴。利生自在。如來所坐之座。以法界為座體。以如來一切萬行報得為依果莊嚴。如來是大智之身。緣座上所有莊嚴。皆是如來大智隨行任運報得。如龍遊雲起。虎嘯風生。報感之應然。非物能與為也。成最正覺者。為簡非聲聞緣覺。於權教中。木樹草座。猒俗出纒。令劣解眾生。起三乘種。且拔分段苦。非究竟覺之正覺。簡非如是覺故。故言成最正覺。此正覺者。不忻不厭。不出不没。染淨情盡。以大圓鏡智。稱法界性。自在教化盡一切眾生世界剎海。皆非限劑。所有報境。身國相徹圓滿十方。諸佛眾生。自他同處。互相叅入。影現重重。不云報滿三千大千之剎。不云淨土在於他方。畧說大相。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隨好無盡。頂著蕐冠。項著纓絡。手著環釧。非同三乘。猒俗出家。勸諸菩薩生於他方佛國淨土。簡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覺。號毗盧遮那。此云光朙徧照。佛以其大智教光。依根破障故。如經一一自有其文。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朙智能隨俗。言入三世。既俗體本眞。故言平等。以總別。同異。成壞。六相義該括。即總而全別。即別而全總。即同而俱異。即異而恆同。即成而俱壞。即壞而俱成。皆非情計。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生滅相故。如是皆是如來理智體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體無念力大智照之可見。此一段十三行經。總朙如來身語智三業依正。隨用自在。經文自具。不煩更釋。 第三明歎佛成道依正報得悲智攝生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