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之一 淨行品第十一

「淨行品第十一」:現在要講的是「淨行品第十一」。淨,是清淨;清淨是對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什麼清淨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什麼不染污了?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這是沒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話,就是凡夫。那麼說:「二乘人已經得到無漏了,他也是清淨吧?」不是的。二乘無漏是無漏,但是沒有利他的這種德行;因為沒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談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裡,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第四聲)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行,就是修行、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國明朝時,有位王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他說你為什麼不行呢?就因為你還沒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沒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這是「知行合一」這種學問;這種學問雖然是儒教的道理、學說,不妨把它借來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

「於法不修行」,在佛教裡,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那麼說食也是一樣的,譬如你說這個飯好吃、這個菜好吃;又這位黃代表在新店買那個什麼鍋貼,什麼大餅啊,能放兩個禮拜也不會壞,又可以做湯吃。你單單這麼說,若不真實去吃,那是沒有用的。這說食、數寶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無上的。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還比較容易;行,就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我願意明白佛這真實的道理。為什麼願意真明白?就因為要老老實實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實實去修行。

〈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準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為你遵守這種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那麼這部經前邊所講的信解,就是明白了;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有一百多願。

在這一百多願裡邊,有二十個「云何」;二十個「云何」裡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裡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婬;意業清淨,沒有貪、瞋、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若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身有三惡:殺、盜、婬。我們要將殺生改成戒殺放生。為什麼要戒殺?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認識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殺。再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如果殺了一個眾生,就等於殺一位佛一樣。能這樣想,就不會殺生了!還有,眾生都是好生惡死的,無論大小的眾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你看螞蟻那麼小的東西,見到人都趕快跑;可惜它沒有火箭,若有火箭,見到人它也會坐著火箭到月球裡去,就會跑得那麼遠!雖然它沒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們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的虱子很少的;因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裡就有很多虱子生出來;你把衣服一脫下,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來。為什麼它這樣?就因為牠好生惡死。這麼小的動物、這麼小的畜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各位想一想,由這一點,我們人都應該戒殺放生!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這千百年來,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湯;這一碗羹湯不要緊,但是這裡頭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麼樣深,這個恨不容易填平。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戰爭從什麼地方來的?半夜的時候,你去聽一聽屠宰場是個什麼聲音?不是豬哭起來,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來;這樣看來,這種的冤氣越結越深,所以就結成世界上戰爭的浩劫。這個道理是很淺的,可是也就因為很淺,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就造成浩劫。這是一個殺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戒殺!

盜,「不告而取謂之盜。」古來廉潔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隨便送給人,也不隨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廉潔自守。廉潔自守,就是自己要乾淨;乾淨,也就是淨行了。這廉潔,就是淨行;廉潔自守的人是這樣的,不隨便要人的東西。不隨便送禮給人,也不隨便受人的禮物,這是很清高的人有這麼一種的行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過了。「盜」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人家就拿走了,這就犯盜。譬如別人的東西,你或者沒經過他的允許,就拿來送給人,這也是犯盜的。

在《論語》上,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孔子告訴他的學生說:「誰說這個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為什麼我這樣說他?我告訴你們各位!你們知道嗎?這個微生高,有一次有個人向他借一點醋;微生高自己沒有醋了,但他想討好這個人,就到鄰居那兒去借一點醋,再來借給這個人。」孔子說這樣不是直心,是彎曲的心;所以有人說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評說不對,他不是耿直的人。因為你自己有就借給人,沒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向鄰居借醋來討好人;所以孔子批評他,說他不直。直的就不會盜,他這個彎曲或者近於盜,但也不能說他是盜。講到「盜」字的微細處,即使在心裡想要貪求人的物質,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於婬,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從無始劫以來,都從這個染污法生出來的,所以婬欲的念頭也不容易清淨。淨行,主要的就是對治婬欲。《楞嚴經》上說:「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婬欲心要是不斷,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飯,無有是處。」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飯,這是不行的。那麼淨除婬欲的念頭是很要緊的,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能這樣,才夠上清淨;若不這樣,就談不到淨行了。所以〈淨行品〉,就是要真正清淨。

那麼意也有三惡:貪、瞋、癡。貪,是貪而無厭,不知道厭足,再多也覺得不足;這個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種憂患;知足,就會常樂。貪,貪名譽是貪;貪權力、地位、領導也都是貪。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是為大眾謀幸福,不為自己,那不一定是貪。

瞋,就是你貪不到,就生出瞋恨心;瞋心一起,八萬障門就都打開。「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為什麼人有瞋心?這是因為業障重,脾氣就大,無明火也就大;要是業障輕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脾氣。

癡,就是癡心妄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得的他想要得,不應該成的他要成,不應該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為人講這幾句話,來形容好酒、色、財、氣的人。貪花的人就想:「啊!我這花若天天都開著,多好啊!它總也不謝,總也不落。」就打這癡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艷。」希望我種的花,天天都能這麼新鮮豔麗。歡喜玩樂的人就想了,他說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間都這麼圓,每天晚間我都可以在這月下賞月,你說這有多好!所以他說:「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個明月為什麼不每天晚間都是圓的?白天太陽每天都是圓的,怎麼月光不每天是圓的呢?它也應該每天晚間都是圓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變成酒池;這「醉貓」就想所有的水都變成酒,他也不用拿錢買酒,到處都可拿酒就喝。而財迷他打什麼妄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都變成搖錢樹,我一用錢的時候,到那兒一搖,就有很多錢來,你說這有多好呢!這就是一個癡──愚癡!

關於愚癡,又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為各位說明。什麼呢?他就想了,沒有讀書,卻想得到某個最高學府的博士學位。你說他根本連小學也沒入過,斗大的字也不認識幾擔,就想要做博士,這是不是癡心?這還不算,還有沒有種田的,到時候看人家收穀,他也想要收穀。春種秋收,你春天不種,秋天怎樣可以打糧呢?這也是一種愚癡!還有,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沒有讀書,想中狀元。這都是一種癡心!

這個癡心,說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口有四惡,惡口、兩舌、綺語、妄言;我們人所造的罪業,都因為這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錯一句話,就得到一種災禍;你若吃錯了東西,就生了病。惡口,就是罵人,無論見到誰都罵;我遇到很多這種人,就會罵人。文章除非他不寫,一寫文章就是寫罵人的文章,和人家來做筆戰,這也是惡口之一;說話罵人,也是惡口。兩舌,專門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對甲就說乙怎麼怎麼不對,對乙又說甲怎麼怎麼不對,來回離間,挑撥是非。綺語,就是說一種很不正當、邪知邪見,很不清淨的這種話。妄言,就是說不實的謊言;無論說什麼,他一定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語,就會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語,他就依賴打妄語而生存。

口有四惡、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合起來是身、口、意三業。三業應該清淨,才能修行;三業不清淨,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課誦本上,有四句話說得很好:「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往昔所造來的一切惡業,都從無始劫以來,因貪心、瞋心、癡心所造成的;若沒有貪瞋癡,不會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從我身、從我口(就是語)、從我意念所生出來的這些罪業,一切一切我現在都要懺悔。你能懺悔,就能清淨;不懺悔,就不能清淨。你不能三業清淨,就談不到淨行;淨行,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

我們多生多劫所有的習氣──好像我們一講話就笑人。人家有一個什麼不對,我就譏笑這個人。為什麼要譏笑人?這都是往昔的習氣,就歡喜替其他人洗衣服,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樣?不會照,不能迴光反照,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業就不成就。我們聽佛法、學佛法、研究佛法,必須要身體力行;不身體力行,你就學多少年,我相信盡未來際,也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是得到一種狂慧。說起什麼,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沒有做到,這就像那個「石頭人」,能說不能行。我們佛教徒要是每一個人都注重實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模範,做個真正好的好榜樣──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做佛的一個弟子,真真實實替佛爭一口氣:「我是個佛教徒,佛教不興,就是我沒盡到我的責任!」每一個人若負起復興佛教這種責任,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的。所謂「末法」,一般人說:「現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這是魔王所說的。越末法,我們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給釋迦牟尼佛爭一口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實行者,依教奉行的一個弟子。我們若這樣,每一個佛教徒,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負起佛教的責任,那麼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現於世了。正法出現於世,就會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有證果的聖人出現,眾生的苦也就沒有了,福也增加了。

所以我們佛教徒不是說佛教末法了,我們不要管了。末法,是誰做的末法?是人做出來的,不是生來就是末法;所以我們要發願,要護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個人不要袖手旁觀,我是個人,就要擁護正法,況且我是個佛教徒呢!你是個佛教徒,佛教衰了,你還看笑話,說:「佛教沒有了。」佛教沒有,對你很好嗎?對你很有面子嗎?不要這樣想!佛教沒有了,我們應該生大慚愧;在有生之時,一定要護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負起來的一種責任!

上列說明「三業離過成德」,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沒有錯了。

〈淨行品〉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的悲行和智行,為它的的宗旨。至於它的趣向是什麼呢?就是以成就普賢菩薩這種真實的德行,為它的趣向。我們每個佛教徒都應該依〈淨行品〉裡邊所說的每一個願去修行,我們立定這個志願,立定這個目標,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這種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淨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淨,就是清淨。就是要你所行的清淨,才能得到聖果;如果所行不清淨,這一定不能得到聖果。那麼這一品的文,在《華嚴經》它是第十一品。

* * * *
這次講經法會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來參加;我覺得很慚愧,很對不起各位,因為沒有什麼好的法食來供養各位!但是我的願力是不錯的。我的願力是什麼?第一,願意本堂曹居士夫婦兩人,祝他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護法成就一切人的道業。這是很值得人來讚歎的。第二,願意來這個法會結法緣的大眾,都是智慧開朗,善根增長,早成佛道。第三,我還祝願當今總統政躬康泰,福壽綿長。這是我三個意願,希望各位護持道場的人早成佛道。至於我所講的經典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玄妙來談;我就是老老實實地講,你們要老老實實地聽。最好把心的門戶打開,心的門戶打開,沒有門戶之見了,那麼對佛法一定能領會得多一點!這是我今天對各位所說的。

再者,我在美國金山寺,每天晚間講經;禮拜天、禮拜六則講兩次,都是我講。為什麼我每天都要講經?因為我每天要吃飯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飯吃,就一天要講經。我講經不求任何代價的,所以在美國那兒天天講經,也沒有人供養,也一包紅包都沒有,那麼我到外邊也是這樣。我常說,我有一口氣的時候,就要為眾生說法;不管我說得好不好,我都要說。甚至沒有人聽,我也要說;沒有人聽,我就為桌子講、為板凳講,不管有人聽、沒人聽。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個說:「啊!給這個法師一點面子囉!明天還去擁護道場。」如果不願意聽的,只管請便;因為我講的,的確是很普通的道理,這是我一貫的宗旨。因為這樣,我在美國那兒講經,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樣講,人少也一樣講。但是有很多外國人都常常來聽,不會中國話,他們也歡喜來聽;這是在美國那兒的情形,你們若歡喜聽我在美國的情形,有機會我可以介紹給各位聽一聽。今天各位若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問一問,我們就以普通談話的方式來談一談!
* * * *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這一段文就是解釋正文了。昨天晚間已經說過,在解釋正文裡邊,有二十個「云何」,這就是問,問種什麼因能結什麼果?怎樣可以得到菩薩的果位?怎樣才能得到十住這種的果位?所以互相設出來問答,來表明這種因果的道理。在這二十個「云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無盡的道理。《華嚴經》的道理是重重無盡的,也是無盡重重的,這個道理說不完,只用十句來代表;所以每一段裡邊就有十句,合起來就是一百一十個願,一百一十種德。

第一段,是「離過成德」。說三業要清淨,要離開過失;三業離開過失,業就沒有了;沒有業,就成就修德。第二段,是「堪傳法器」;這種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說法教化眾生。第三段,是「成就眾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緣」;具足修道的因緣。第五段,是「於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時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語,中譯是不生不滅。第七,是「滿菩薩行」;修行要滿菩薩所修行的道路。菩薩所修的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護」。第十,是「能為饒益」。第十一,就是「超勝尊貴」。

現在講講六度。常常聽經的人,一定對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沒行,這是個問題。所以已經聽過經的人,不妨聽多一次;沒有聽過經的人,不妨注意聽一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對治慳貪,就是要捨。貪的人就吝嗇,不會布施給人,就叫人家布施給自己,這是刻薄慳吝、吝嗇;若沒有貪心,就會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對治每一個人的慳貪。說「捨得、捨得」,你要捨才能得,你若不捨就不得。《地藏經》上說:「捨一得萬報。」捨得一分錢,就得萬分那麼多的報;其實我們做布施的時候,也不應該有一個得萬報的思想。不應該說:「我布施一文錢,將來我就富貴到極點,或者得到什麼好處了。」不該有這種思想!

為什麼不該有這種思想?你若存一個得報的心,那還是一種貪。說:「我布施了,現在我捨了,將來我得優厚的果報,得最多的利。」我不是譭謗你,你這個莫如去放高利貸!這也就等於放高利貸一樣。你要是布施一文,將來想要得萬報:「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萬萬文這麼多的報。」這不是高利貸是什麼?那麼我們布施應該要怎麼樣呢?就是我本來就應該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職;不應該存一個獲報的心,絕對沒有一個「所求」在我這布施裡邊,這才叫淨行!

各位聽經聽到這一點、明白這一點,這價值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常常這樣講,我說:「我這個出家人,絕對不拜韋馱菩薩!」各位或者想我這種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為什麼韋馱菩薩你都不拜?他是護法嘛!你不拜韋馱菩薩,那他不護你的法怎麼辦?」我告訴你們,我之所以這麼窮,就因不希望他護我的法,而希望他護旁人的法。為什麼?

我要是一個真修行人,我不叫他護法,他也要護法我的,因為他應該盡他的責任。如果我不修行,單單給韋馱菩薩叩幾個頭,請他來護法我,他就護法我了;這樣一來,我說他不夠韋馱菩薩的資格。為什麼?他也貪污、也賣法啊!人家向你叩幾個頭,你就護法;不叩幾個頭,你就不盡責任了,這豈不是貪污嗎?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頭,他也應該護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頭,他也不應該護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頭!這是我的思想、宗旨。

講到這個地方,你們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裡糊塗地一天到晚拜佛,磕一些個糊塗頭,這把菩薩笑得嘴都大了。為什麼?他說:「唉!這麼糊塗,這個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說是沒有貪心,還一天到晚向我叩頭,又求發財、又求陞官,又求什麼事情一順百順、諸事平安。你說,這種思想!你自己心裡平安,還要求我幹什麼?你自己心裡若沒有毛病,沒有貪、瞋、癡了,那自然就一順百順,何必向我叩頭?真是呀!可憐,可憐!」你看這樣子,本來菩薩都在那兒入定;你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來了!所以我說這把菩薩的嘴都給笑大了。

那這該怎樣?我們向佛叩頭的時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頭;無所求的時候,就不叩頭了,是不是?在佛教裡這種的思想,應該改善!我所說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來想一想;如果我說的不對,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我絕對接受!你們告訴我:「你講錯了,這個地方不應該是這樣!」如果你的理論比我這個正確的話,我絕對絕對接受你的思想。

所以談到布施,不應該有一個獲報心。古人有一副對聯說得很好: 讀書雖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為善不期獲報 自然夢穩神清 「讀書雖未成名」,我讀書雖然沒有中狀元,沒有成就我這個名。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沒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讀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書,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為什麼你人高品雅?因為你讀過書,不會很粗氣的。

「為善不期獲報」,你做善事不要等著;這個「期」,就是等著。做一點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麼?等好的果報。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報,也不管它有沒有好的果報。可是怎麼樣?你「自然夢穩神清」,做夢也沒有噩夢,因為你做過善事,心裏都很慈祥的,沒有暴力;沒有暴力,就不會做凶夢了:「啊!我做夢,人家拿槍要打我。」不會的,你自己不用槍去殺人,人也不會殺你的,你在心裡上已經很平安了。所以夢穩,你自然做夢是做好夢,做平安的夢。神清,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樂的;很快樂,就是很清醒的,你腦筋不會愚癡。

這樣一說,所以我們布施,應該認為這個布施就是自己的責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說的這個是一種理論;不是像有的人說:「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無量。」我告訴你,無量就是沒有,無量嘛!所以不要聽這個。你若聽這個,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明白佛法的。你不要盡說:「啊!這是個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很多,有多少?拿個秤秤一秤,喔!沒有。那麼要怎麼樣?這個「做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個有功德的心。要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少;無心為惡,雖惡不乏。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各位若明白這兩句話了,今天晚間這堂經就沒有白聽。說:「這個我們早都明白了,法師你不要講,我們很不願意聽的。」就因為你不願意聽,我才講給你聽;你若願意聽,我也不講了,就這麼奇怪!這個法師就是願意講人家不願意聽的。方才恆由不是說了嗎?「盡講我們的毛病!」一講,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這兒我也不攆。我就是這種宗旨!

談到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不是說我們捐出來幾億造個廟,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諸佛菩薩所布施的,難行能行,難捨能捨,有外財、內財。外財,家、國、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這樣的勇氣,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還沒有一個布施相在裡頭,還不存一個:「啊!我把我家布施出來了。」要沒有這個!要行所無事,這才是根本的布施;這叫難行能行,難捨能捨。國,我的國我把它布施了,讓給旁人了,不要了。誰能這樣?你看釋迦牟尼佛捨棄國榮,國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為吃一麻一麥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妳,妳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又有羅睺羅,也都不管了。你看!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這才叫「超人」呢!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這樣的人,所以他成就道業,創造偉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來講,這是外財。

往內來說,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捨了。行菩薩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頭,我割下來布施給他!各位想一想,這個難不難?有人想要頭,他都可以布施給人;這種菩薩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聽佛提倡行菩薩道,他也想要迴小向大,行菩薩道,就到外邊去行菩薩道。遇到一個人在路旁哭,他發菩薩心了:「哎!這個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幫助他;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幫他解決!」於是很親切、很慈祥地問這個人:「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可以告訴我嗎?我願意幫助你。無論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要幫助你,你不要哭了!」這個人睜開眼睛看看他,說:「你真能幫助我嗎?」他說:「我是想要行菩薩道,我一定會幫助你!有什麼困難你告訴我,大家不客氣,你說啦!」

這個人就說:「我為什麼哭?因為我母親有病,去看醫生;這個醫生一看這病,要用一種藥來治。我到各藥材店裏去買這藥都買不著,所以我母親的病一定治不好了!」舍利弗一聽,說:「那你究竟要買什麼藥,告訴我一聲,我可以幫你去找。」這個人就說:「我所需要的藥,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親的病治好了,這是醫生說的。但是我到各藥材店去買眼睛,沒有一個藥材店說有人眼睛的。」當時不像現在,現在就有眼庫,保存眼睛,可以換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藥品;當時科學沒有這麼發達,所以眼睛這種藥品就沒有。

舍利弗說:「這沒什麼問題,你只要用眼睛,我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你,你拿回去給你母親治病!」「好啊!你真能布施嗎?不是說假話嗎?」「唉!說什麼假話!」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來。挖出了,很痛的,但是還忍著;就把眼睛給這個哭的人。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說:「啊!你弄錯了!」「怎麼弄錯了?」「我母親所需要的是左邊的眼睛,你現在給我的是右邊的眼睛。這個不對了,你右邊的眼睛不能治我母親的病!」說完了,把這隻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

摔碎了,舍利弗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說有這幾句話: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煉!」那麼舍利弗把右眼挖出來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捨不得了;捨不得,就退回來了,說:「唉呀!這個菩薩道真難行,我還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這個菩薩位,又回來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薩道,都不能難捨能捨,何況我們平常人呢!不要說要我們的頭,就要我們的眼睛,不一定就捨得;所以這個布施,行所無事是不容易的。

那麼外施還容易,內施不容易。內施,就是頭、目、腦、髓,甚至於自己整個身體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這種行菩薩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記不要自滿,不要說:「哦,我是個什麼大修行人哪!或者發菩提心的啊!」你發一發菩提心,要經過考驗才算呢!考不上,那還像讀書的學生,沒有及格一樣的。

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師,他有一個皈依弟子,能言善辯。他說什麼?他說:「我們在家人也不殺生,也不偷盜,也不邪婬,也不妄語,也不飲酒;這和受戒是一樣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師父常常這麼辯論,他師父也沒什麼話講。這次,他又拿這個話對我辯論:「我們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守五戒嘛!何必又受戒呢?」「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裡讀書和在學校讀書一樣的嗎?你在學校裡讀書,會得到一張畢業證書;若在家裡讀書,有沒有人發一個證明書給你呢?」他一聽我這麼講,說:「這個有點道理,這個有點意思。啊!還是要受五戒!」還是要經過考驗,要經過證明的。我說:「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對你說什麼!」

我相信各位也有這種情形的,也有說:「我們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師父,也不需要受戒;這麼就算了,我們就是大居士,我們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為什麼你要這樣想?為什麼不想:「哦!我很慚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為什麼要想自己比誰都好?人的習氣就是這樣,自己本來不如人,但是覺得:「哦!我比誰都好,我比誰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這種的麻煩,都覺得我比誰都好;一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長大。你要沒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沒有唯我獨尊的這種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迦牟尼佛可以這樣說,我們是佛的弟子,不可以這麼驕傲!

不可以覺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實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麼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還不會討厭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現在五尺高,你長一丈高;人人看見:「哦!這是個什麼?」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怪物,各處開展覽會時,一定拿去展覽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兒展覽,這是一個──廣東話叫高佬,國語叫大個子。拿去展覽,這沒有什麼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這個「須彌山」打倒,什麼是須彌山?就是我們的貢高心;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誰都不如我。就因為這一個念頭,就把我們的道業都障住了!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為人講經說法,以法來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布施裡邊,用法來布施給人,這是很重要、很要緊的!因為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來修行,這樣乃至成佛;這個成佛的人,就是你幫助他成的。你幫助人成佛,那麼人也會幫助你成佛,這叫自利利他。但是還是說回來,也不要存這個心;也不要說:「哦!我幫助人成佛了,將來他成佛,我也成佛!」你發願讓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薩發心。我就願意幫助人成佛,你們誰願意成佛嗎?我都願意幫助他成佛!
講到這兒,我再對你們說一說我在美國狂的樣子。怎麼狂?我對大家說,我是個工程師,I am an engineer. 什麼工程師呢?我說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薩、造活祖師的工程師;誰願意做活佛,就到我這個工廠裡來!什麼工廠?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兒暫時做一個工程師。那麼誰願意做活菩薩、活祖師,都可以來;我是來者不拒,往者不追。誰願意來,你是做祖師的材料,我就造一位祖師;你是菩薩的材料,我就造一位菩薩;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位佛。我這個佛不是木雕的。說:「你這工程師造一個木頭佛像、鐵的佛像、銅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銀的佛像。」不是的!我造的是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誰願意做,我都願意造;所以我不主張造廟,我主張造佛。

怎麼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真修實證,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做;怎麼苦也要受,怎麼難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這一些美國的青年,都是沒有超過三十歲,都在這個地方想試一試,看看倒是怎麼樣?因為這個,就有十多個美國人來出家。在過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麼現在開始,西方人對佛教有一點點認識。在過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沒有什麼經典可看;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那兒有四、五十個人,天天從事翻譯的工作,這也叫法的布施。我們在西方轉正法輪,我們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們要人修道證果,不要沒有真正實證的,也要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所以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除了財施、法施,又有無畏施。人有時會有一種恐怖的事情發生,這種恐怖的環境現前了;嚇得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裡七上八下,心裡跳啊跳啊,很不平靜的,這都是恐懼的表現。所以《四書》上說:「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一恐懼,正念就不現前了;正念不現前,就會誤入歧途。那麼在這個時候,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他、幫助他。這個善知識到這兒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就會幫助你。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誰有怖畏,觀世音菩薩都能幫助他沒有怖畏。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沒有事了!」這是安慰。或者你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這件事情對你不會有什麼麻煩。你不要恐懼,心定,一定就會好了!」你這麼對他一講,他就覺得沒有恐懼了,這叫無畏施。

那麼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慳貪。第二度就是持戒。「為什麼要持戒?這才是胡鬧!他們佛教裡,又是五戒,又是八戒(豬八戒就是受了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啊!太麻煩了,這才沒有意思呢!」那個不懂佛法的人就這麼批評。其實這個戒,怎麼叫戒?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把你的一切惡停止了;防非,防備你的過錯。你要是惡不止,則善不生;善不生,就不會發菩提心;不會發菩提心,就不會結菩提果。就有這麼大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諸惡不作,就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你翻過來就是菩提。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煩惱的外邊另找菩提心,你把煩惱變過來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頭上安頭,說是:「把我這個煩惱斷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斷,這是我的說法,其他的法師不這樣說。不要斷,要轉!你若一斷,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是岸。你只要覺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煩惱。煩惱的本身,菩提就在煩惱裡邊,煩惱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會用,也就是煩惱。不要在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另找菩提。這是錯了!因為做惡也是你這個人,做善也是你這個人,發菩提心也是你這個人,生煩惱也是你這個人,成佛也是你這個人,做鬼也是你這個人;不是另外去找一個!

所以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要是想明瞭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一切佛;應該觀看觀看法界的這種情形,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來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薩、聲聞、緣覺,也可以升天、做修羅,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墮地獄。所以有人說他是信佛的,卻還問我說:「法師!我對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對於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問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麼連這一點都不懂?」所以說「作佛也由它」。

人這個「心」字寫得很好:「三點如星佈,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三點如星佈」,三點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兒排布著。「彎勾似月牙」,心的彎彎勾,好像一個月牙在那兒。「披毛從此起」,披毛戴角也是從這個心作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從這個心。所以頭先說「一切唯心造」,「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無心便是道,你若真能無心了,「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內觀心,連心都沒有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外觀形,也沒有一個形相了;「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遠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這個物體也沒有了。「三者俱無,唯見於空」,這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觀這空也沒有了,再那「空」都沒有了;三心已掃,四相已非。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這時,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所空的也沒有了,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甚至於「沒有這個無」,也都沒有了。「無無既無,湛然常寂」,什麼都沒有了,這時候就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無所寂」,再連個「寂靜」也沒有了的時候,「欲豈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怎麼能生起?「欲既不生,即是真淨」,你能欲念不生,沒有欲了,這就是真正清淨了。能這樣,這還是修行的一個小境界,不是全體大用;但是也必須要經過這個小境界,然後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說起這個,你們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飯,也能聽聲,也會說話。說:「這個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說。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種的神通,都有這六種的能力,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圓通自在,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這一說,你就會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這樣,那我就永遠不要講經了;因為一講,你就懂了,還講它做什麼?

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種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這時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那個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這一聲,把那個惠明嚇得開悟了!我現在講的聲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開悟?這種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會成就道業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緊、很要緊的!因為這個,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後才能得到這個證明書;若沒有受戒呢?就得不到畢業證書。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讀書,讀的書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學位,就因為沒到學校去。那麼持戒也是這樣!

戒,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時間的關係,只說個大概。你們記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惡」,到這個境界,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毀犯;你若盡犯過錯,就要持戒。我們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規矩,他一定就要犯一點規矩;你若不叫他守規矩時,他反而不犯規矩。你叫他受戒,「哦!我就要犯戒!試試看是個什麼味道?」犯了戒看看這個味道是什麼樣子?沒有旁的樣子,只是墮地獄!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第三度就是忍辱。這個「忍」字,我們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麼難忍、那麼痛;那麼痛,還要忍!所以說:「忍字心上一把刀。」這一把刀不容易受;可是你若能受、能忍了,這就是有辦法了。所以佛說這個「忍」字,我們又要忍苦、忍熱、忍飢、忍寒、忍風、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還要受。所以我常說這幾句話,這是很淺很淺地說忍:「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事事都能好。」忍就是個無價寶,可是人人都不會用它。一忍、兩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裡冒煙了,就像炮竹響,所以說人人使不好。你若會使用「忍」字,無論什麼事都會好的,都不會有什麼煩惱發生。

忍,又有法忍;我們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種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們不要一見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興嘆了:「哎!海這麼大,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水都吸乾了?唉!沒有一天可以吸乾它的。」就好像:佛法這麼多,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經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讀完,都暸解了?不要有這種思想!你有這種思想,那對於法你就沒有忍了,沒有法忍。

生忍、法忍,還要有一個無生法忍,忍有這麼多種。所以各位要迴光返照,學佛多少年,脾氣還沒有改變,這一點要特別憂心哪!不可以馬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對忍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時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時候都會發脾氣的。忍辱就度瞋恚。若好發脾氣的人,就應該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過瞋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進。我們天天講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懶惰、不精進,明知故犯;知道精進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於──我說這話,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飯,一定要睡睡午覺,休息休息;若不休息,這一天就覺得不舒服。這是天氣熱的關係,大約也是熱帶的一種習慣。那麼在三藩市金山寺,哪一個人也不准睡午覺的;所以到外邊,也習慣不需要睡午覺。

這個精進,要把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要錯過。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寸金失去容易得,光陰失去難再尋。」各位!由這幾句古人所說的「廢話」,我們應該把它拿來做一個擦心的東西;擦一擦我們心裡懶惰的習氣,把懶惰的習氣用這個「廢話」擦去!古人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你看,這話說得多重要!一寸時光,就一寸的命光;這一寸的時光過去了,我們就少了一寸的命光。聽見了沒有?「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不要以為:「啊!他那麼老了才學佛法,我也等八十歲以後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歲?你有他那麼大年紀就好;你不要二十歲就死了,二十歲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

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個明天是你修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了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成佛的時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我絕對不等了!」不要wait a minute(等一分鐘),waiting一個minute,兩個minutes,三個minutes,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個minutes。說是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就不知錯過多少分鐘了!

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你看古來佛在因地修道時,在佛前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瞬恭敬於佛,站了七天七夜;這才是真正精進、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說這種精進!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站在佛前七個鐘頭,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地來瞻仰佛?沒有過!沒有,那還是不夠功夫。各位不要自滿,不要以為自己不得了了;有什麼不得了?你有什麼超人的地方?我所說的話,就是很多人不願意聽!

古來的人,又有這樣修行的。例如藥王菩薩因為供佛,用棉花把身體纏上,灌上香油點著了,把身體都燒了來供養佛。我們燃一根手指頭,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個臂香,也覺得不知幾多辛苦。要是把身體燒了,絕對辦不到,一定向後轉的:「我不行!」你看!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根基了。過去諸佛菩薩為求道業,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說了:「哎!這個?我認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聰明囉?這麼久的時間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麼樣苦幹;這真是「大智慧者」!才沒有那麼精進。

精進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懶惰;就是於佛法不肯精進,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頭發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廳裡蹦蹦跳跳的,也不頭昏,很精神,回來說:「啊!今天玩得真好!」你來回這麼一比較,就知道我們人是修道精進?還是貪玩精進?

第五度是禪定,禪定度散亂。所謂「久坐有禪,久住有緣。」你在什麼地方住久了,就會有緣;你坐禪坐得時間久了,也會生出定來。禪,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靜慮,就是把你的妄想沒有了,清淨其心。所以這個〈淨行品〉,你若不淨心,就不會有淨行。你心裡不乾淨,行為一定不乾淨的;你心裡一定要清淨了,行為表現出來才能清淨。所謂「以行與事,示之而已。」憑你行為的表現,就是你清淨心的表現。你若沒有清淨的心,就不會有清淨的行;所以這個禪定是很要緊的。

禪定有四禪、八定,有現前九次第定。《楞嚴經》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禪定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禪,並且研究《楞嚴經》;《楞嚴經》對禪定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禪定這種功夫,就要熟讀《楞嚴經》。禪定就度散亂,你若散亂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禪定。

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梵語,中譯是「智慧」。為什麼不直譯智慧?因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種講法,般若有三種講法:有文字般若、觀行般若、實相般若;因為有這三種的般若,所以就譯音不譯義。般若度愚癡,愚癡眾生就應熟讀般若。《大般若經》六百卷,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翻譯這六百卷《般若經》時,「桃開六度」,桃花在一年間,曾經開過六次;這就是一種樹神獻瑞,來表示《大般若經》降臨震旦(即中國)。那麼當初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時,就有這一種祥瑞;所以現在能聽《大般若經》的人,都是稀有難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說第七,「滿菩薩行」,就要修六度萬行。現在解釋經文!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這一開始來設問答,就是這位智首菩薩來發問。爾時,就是說〈淨行品〉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法會大眾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薩,是一切菩薩中的一個大菩薩,也是菩薩裡邊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薩;他向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就是請問。那麼他這個問,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這都是法身大士示現來互相問答,令眾生知所遵循,知道怎麼樣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菩薩。什麼叫「菩薩」?很多中國人說:「去拜菩薩啊!」你問他:「什麼叫菩薩?」他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沒有話說;卻說:「菩薩就是菩薩嘛!還什麼叫菩薩!」這就叫「豬八戒吃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薩,也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法,因為中國人願意省文,願意說話簡略一點,所以把「提」字和「法」字都去了;又有的讀「菩提薩埵」,好像〈大悲咒〉那個「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一個具足的稱呼。那麼具足叫菩提薩埵,或者菩提薩法,英文叫Bodhisattva,這是梵語。它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因為它不是中國的語言,所以就不知道。那麼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就永遠不知道就算了?這不可以的,我們應該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義理;所以我們聽經,就是對這一些個名詞要認識清楚!不然,就如方才講的「你去拜菩薩」;為什麼要拜菩薩?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樣嗎?

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菩薩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有情沒有覺悟,他已經覺悟了,已經自覺而且又能覺他。因為自覺,是有情中的覺悟者;又能覺他,他不但自己覺悟了,又能夠幫助其他的眾生覺悟。菩薩又叫「大道心的眾生」,又譯成「開士」或「大士」。那麼佛叫「無上士」,菩薩又叫「有上士」──這都是菩薩的名稱。這一位智首菩薩,他因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樣來請問佛法,他就問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也是梵語,譯為「妙吉」,所以有時就叫妙吉祥菩薩。言,就是說了;智首菩薩對妙吉祥菩薩就說了。這位妙吉祥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也是有大智慧的;因為智與智通、智與智和,這個智首菩薩和這個大智菩薩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說是知音,也可以說是知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麼他們設這些法來問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問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

「佛子」:佛為法王,菩薩就是法王的弟子。這佛子,有的人講是佛的兒子,其實這是佛的弟子;文殊師利是菩薩中的一個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薩稱文殊師利菩薩為佛子。

「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這位修行的菩薩──這一位菩薩沒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都包括在內。甚至於過去的菩薩、現在的菩薩、未來的菩薩,都包括在這一段經文裡邊;所以沒有稱名,而只說菩薩。智首菩薩問:「這個發心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身、語、意業清淨,沒有過失?要怎樣修行才能三業清淨?」這個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勤修戒、定、慧,身、語、意業就沒有過失了;息滅貪、瞋、癡,貪、瞋、癡不單沒有了,而且過失也不生了。這就是菩薩能得到三業無過失的一種方法。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這個「云何」上邊,還應該有「菩薩」兩字,不過翻譯經典的人省文,沒有加上「菩薩」兩字,就用上邊這個「菩薩」兩個字貫串到下邊這一句。我們研究經典的,應該知道這一段文還是說菩薩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語意業清淨了,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破壞它。這要怎麼樣?就要有堅、誠、恆;菩薩修行要有堅固心、誠心、恆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語、意業破壞了。菩薩修行要時時刻刻都特別謹慎身、語、意三業,不造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再問,菩薩得怎樣才能得不毀犯身、語、意清淨呢?前邊是不能破壞身、語、意,這個是不可毀犯。破壞,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來破壞;毀犯,就是自己有時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業不清淨。這得怎麼樣?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毀犯身語意業了。

「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菩薩得怎麼樣才能得到不能破壞的身、語、意業,修得清淨身、語、意業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壞?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我們人發心,有的時候發了幾天就退了。譬如:發心修道,或者修習坐單這個法門。修習坐單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麼樣也覺得沒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邊這個大個子,他也坐單,他說:「坐單的人應該把床搬走了,若有張床,坐到那兒就想躺著;若沒有床,想躺也沒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練習坐單就有這麼個感覺,有這麼個經驗。那麼想要躺著,這就是退轉了;雖然有床,又不躺、又不臥,這是不退轉。身、語、意本來是清淨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過錯;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語,無論哪一個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覺中就打了妄語。打了妄語,還要給自己做一個辯護律師;說:「我不是打妄語呀!我這是說方便語。」自己給自己辯護一下。你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不承認自己的過錯。這都是退轉!

「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不可動,就是不可搖動。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才能身、語、意業修持得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來了,都不會搖動?不會搖動自己的身、語、意,就不會造惡業了。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了: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這種殊勝的身、語、意業──他不單不造惡業,而且還成就善的功德、殊勝的功德?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染污的身、語、意業?沒有染污就是清淨,也就是前邊所說的那個清淨;你染污心沒有了,也就是清淨心了。
「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那麼菩薩發心,怎樣才能得到有智慧來幫助身、語、意三業清淨?人為什麼造惡業?就因為般若智慧不現前;般若智慧不現前,愚癡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身、語、意業也都不清淨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來領導身、語、意,自然就會清淨,也自然就更聰明有智了。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得「堪傳法器」。

「云何得生處具足」:這是說菩薩修行,怎樣才能得到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圓滿道果了?怎樣才能這樣?就是要去修行。生處具足,就是這一生成佛了。

「種族具足」:這就是生在尊貴的家裡。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羅門、做生意的、要飯的。要飯的這種貧賤的種族,印度的廟裏都不准他們進去拜佛;說他們太邋遢,太賤了。在印度,種族的觀念很重,甚至於貧賤的種族要走那貧賤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別得這樣子!那麼種族具足,就是生尊貴家,不生到貧賤的家庭、要飯的家庭。

我這次到亞洲來,首先是回到臺灣;見著臺灣我們的同胞,非常歡喜!以後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個時期,打了一個佛七,又到了泰國。泰國的天氣非常地炎熱,比臺灣這兒熱得厲害,真有點過不慣那麼熱的生活;所以我說快點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滿街都是餓得面黃肌瘦的要飯的;這要飯的有多少?有蒼蠅那麼多!你坐著車從街上一過,前後左右就滿了;都是要飯的,伸著一個碗,不知道他們說什麼?我聽來好像是說:「南無佛,南無佛。」是不是這麼說?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錢!這是印度唯一的特產,要飯的人最多。還有,印度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潔;人到處隨街吐痰、小便,到處都是牛糞、狗糞這些東西。所以在印度,關於衛生的問題是談不到的。

我們去朝佛的八大聖地。這八大聖地,每一個地方都沒有清潔的維護,都很邋遢的;它那麼邋遢,你進門口,他還叫你把鞋脫下!那個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糞、狗糞,但是他叫你把鞋脫下,沾得襪子上都是沙和泥土。到了佛殿叫人脫鞋,這還可以;他不是,就在那個院子裏,就叫你把鞋脫下來。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牠脫鞋,你說奇怪不奇怪?不單不叫脫鞋,他還讓牠們把這些骯髒的東西拉到那地方,他們也不管。

還有政府裡導遊的人,就是要飯的;一邊導遊,一邊伸著手和你要錢。你看!買火車票,三等的火車上沒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還擠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於都有人擠死在火車上。二等的車票也是那樣,你只可買頭等。買頭等火車票,要先給一點黑錢;沒有黑錢,無論誰,他也不賣。印度的情形就這樣!佛的各處聖地,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保護;所以我這回到印度,看見這種情形,很痛心的!也沒有人在那兒修行,也沒人在那兒保護;這樣莊嚴的聖地,都很荒涼的樣子。

那麼種族具足,就是不生貧賤的家,生尊貴的家。怎樣才能種族具足?也就要修種種尊勝的法門、高尚的法門,才能得到種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個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過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都是色具足,相貌圓滿端正。

「相具足」:相,就是三十二相;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見,不生出邪知邪見。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幫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認識修行的法門;真認識修行的法門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會認識;不會認識,就不會修行,所以這慧具足也是要緊的。現在智首菩薩問,怎樣才能慧具足?

「行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

「無畏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

「覺悟具足」:怎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這是第三段,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眾慧」。

「云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怎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

「第一慧」:怎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勝慧」:怎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

「無量慧」:怎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

「無數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麼多的智慧?

「不思議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

「無與等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

「不可量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

「不可說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鉢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薩問如何「具道因緣」。

「云何得因力」:怎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

「欲力」:怎樣才能得到自己願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

「方便力」:怎樣才能得到方便的這種力量也是堅固?

「緣力」:怎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

「所緣力」:怎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

「根力」:怎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

「觀察力」:怎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

「奢摩他力,毗鉢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鉢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止個什麼?怎麼就可以止呢?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佛教的名詞是很多很多的,講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在這個講經法會,都不用那些個古有的名詞。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婬欲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婬欲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又可用兩句古詩來把它說明了,這兩句古詩是什麼?「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怎麼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還原,明心見性;然後你才能知止,你的智慧才能生出來;智慧生出來了,才會修行。所以這止觀是很要緊的!萬物靜觀,那個「止」也就是個靜,靜止,在英文上叫quiet;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停止了,甚至於你修止觀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脈搏也停止了。說那是不是死了?不是!

所以在儒教裡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個什麼?能得個什麼?能得一個明白。明白,就是觀察力所產生出來的,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是春、夏、秋、冬;佳興,就是最好、最高興的事情。最高興的事情,不要自己獨有、不要自己獨佔;和所有的人來一同歡喜、一同快樂,所謂「與人同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你單單自己一個人得到快樂,這還談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這種的快樂。

那麼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這個「止」,古人又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若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對你不客氣。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種貪心;有一種貪心,就會受到侮辱。因為你貪,其他人也要貪;那麼彼此都有貪,就會生出一種鬥爭來。有鬥爭,就是優勝劣敗;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壓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貪,就會沒有侮辱。你若能知道所止,無論做什麼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貪,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循規蹈矩的;能這樣,就不會有危險。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會受到侮辱和危險。

「思惟力」:修止觀的人,先要停止貪;你把貪停止了,再觀察你的貪根還有沒有?所以有這止的力量了,又有這觀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這思惟也就是禪定。禪,是梵語,譯為靜慮,又叫思惟修。那麼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種定的力量。
「止觀」講起來很多的道理,不過我們現在可以這樣講──怎麼講?拿它當戒來講。止,就諸惡不作;觀,就要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就是止;你能眾善奉行,也就是觀。我們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誤事。你盡仗著口頭禪、口頭三昧,說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開謊花不結果一樣,花是開得很美麗的,但是沒有真正的果實成熟。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這是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第五個問題,如何「於法善巧」。

「云何得蘊善巧」:蘊,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都知道,「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別名,觀世音菩薩就叫觀自在菩薩。雖然說觀世音菩薩叫觀自在菩薩,但是每一個人應該要知道,我們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我們也可以迴光返照來觀自在,觀察觀察自己在不在?自在、不自在?若在了,還要自在;單在而不自在,那也是自己跑了,不自在了。不自在,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你要也自在了。

怎樣才能觀自在?你若看破,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切一切都沒有執著了,就把一切的貪、瞋、癡都放下了。貪、瞋、癡放下,就會得到自在;你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自己就會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那跑的地方就遠囉!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獄。這樣子各處去跑──跑,就是在六道輪迴裡轉;轉來轉去、轉去轉來,總也跑不出去這個六道輪迴。為什麼你這樣?就因為你不自在,沒有看破、放下;所以就不自在,就跑了。這也可以說你做不得主,自己不能說了算,所以被六根六塵來支配。;若不能觀自在,是什麼?哎!那就或者是鬼,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修羅,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沒有一定了,沒有一定的名稱。因為各處跑,跑到哪一類去就是哪一類,所以沒能觀自在。沒能觀自在,就成不到菩薩;若能觀自在,就可以叫菩薩。

你就是成觀自在菩薩,還得要修行;若不修行,還是不行。修什麼?修深般若,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修深般若,就是修大智慧。修大智慧,才能到彼岸;你能到彼岸了,然後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也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想、行、識都是這樣,都是空的。那麼現在講五蘊善巧,善巧,就是善說五蘊法;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說明五蘊,使令眾生明白五蘊本來是空的。

「界善巧」:界,就是十八界。什麼叫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和六根、六塵合起來,叫十八界。因為六根對著六塵,中間就生出六識,這是十八界。六根就是令我們打妄想的一個開始,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愛觸、意就緣法。眼睛見著色塵,就被色塵所轉,而沒能轉這個色塵。你若能「眼觀形色內無有」,眼睛看這些形形色色的,內裡邊沒有。「耳聽聲音心不知」,耳朵聽著一切聲音,自己心裡不知道,這就不被聲塵所轉。說是:「這個事情是做不到的!如果眼睛見色,裡邊也沒有;耳朵聽聲音,自己心裡也不知道;這不和土木金石沒有分別了嗎?土木金石沒有這些分別心,但是它也沒有成道業,我們人怎麼可以這樣呢?」就因為你不可以這樣,所以就有那麼多的罣礙;你若能這樣,那就放下了,就會得到自在。

眼不被色塵所轉,也不會貪著美色,也可以說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要證得初果,才可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入流果」;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色、聲、香、味、觸、法都無動於衷了。所以古人才說:「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

有人說:「這真是打大妄語,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他吃什麼來著?他說一粒米都沒有吃,這不是打大妄語嗎?」你若到這個境界,也可以這樣打妄語;沒有到這個境界上,不可以假借的。不可以說:「哦!我也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你真是打妄語!你若證得這果位,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這可以說:「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當然!「沒吃一粒米」,我絕對證明他不是打妄語;他吃很多粒嘛!當然不是一粒了,所以說沒吃一粒米。這不是打妄語,是真語、實語、如語、不妄語。

「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他天天穿衣服,不是穿一條線,這也不是打妄語。單單一條線穿到身上,根本就沒有用的;所以穿很多條,這是很老實話。不過聽起來好像說:「哦!他連一條線都沒穿,那麼他沒有穿衣服啊?」不是的,他穿很多。那麼這樣,穿得雖然很多,他是無心;吃也無心,穿也無心,不著住到穿衣、吃飯了。不像我們凡夫,一天不吃也不可以,一天不穿衣服也不可以。

講到這個地方,我為你們講一點美國的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的和尚沒有房子住,美國的和尚沒有飯吃。你們相不相信?怎麼說美國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這個國家,物質豐富,美金是世界上有名的。但是我們這一次到印度,有一個中國和尚就問我們:「這個美金,我聽說是金的,究竟是什麼樣子,我沒看過!你好不好給我看一看呢?」追著這兩個美國和尚,追前追後,就要看美金。這兩個和尚怎麼樣?把美金都帶到褲袋裡頭,也不拿出給他看;所以這個中國和尚始終沒有遂心滿願,沒有看見美金,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那麼多美金,但是出家的和尚沒有褲子穿,你們覺得這個話有沒有點意思?

就是我左邊這位矮的美國和尚(恒由),和這位高的美國比丘(恒具);他們兩個發願三步一拜,從三藩市拜到西雅圖雲石山,一千一百五十個英哩,也就是三千四百五十個華里。他們為什麼要三步一拜?就因為看見這個世界戰爭很厲害,災難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災難,很多時候就現出來了;好像地震、颶風,種種天災人禍,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情形。那麼他們就發願祈禱世界和平,為全人類求幸福。本來他們想用點省力的方法做這種工作,但是他們也沒什麼神通,也不會念什麼牙疼咒;所以只可以苦行了,就發願三步一拜。

那麼三步一拜,他們也沒有什麼計劃;也沒有預先徵求一點三步一拜的基金,或者三步一拜的衣服、三步一拜的飲食,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拜,拜了三、四天;我左邊這個矮的和尚,就把褲子拜壞了。本來他就是個老修行,在我們廟上,是有名的神仙。怎麼叫神仙呢?因為在我廟上,後邊只有三尺乘六尺那麼大一個小地方,是個小花園。他在這個花園一邊就搭一個小茅棚,這個小茅棚上邊就用plastic (塑膠)蓋著;下雨,有的時候也有雨淋到他那個茅棚裡邊,但是他也能忍。他在那兒住了三、四年,所以有一些個多事的人就給他取名字叫神仙;說他在那兒等於神仙一樣,很優遊自在的。因為他是老修行,衣服都穿得很破的,汗泥味也很大;因此所有的美國女人都不高興他,所以他能很清淨的,持戒清淨。

因為這樣,所以他們發願三步一拜時,他也沒有預備衣服;在這個時候褲子破了,你說怎麼辦?不要說出家人,就是在家人在馬路上不穿褲子也是犯法的;況且是一個出家人?更是很難為情,很不雅觀的!我常講,如果到跳舞廳,或者脫衣舞那個地方,這當然是合法的;但是和尚若去脫衣舞那個地方,也是天下一個大新聞。那麼在馬路上,這事情一定是不合法的,警察一定要來干涉他。他就對恒具說:「我的褲子壞了,這怎麼辦?沒有褲子穿,怎能再繼續這個工作?」正在這說話之後,一轉馬路,在馬路中間就有一件東西在那地方放著;他拿起來一看,恰好正是一條褲子。究竟這條褲子怎麼來的?這就叫不可思議。你說如果是人送的,沒有人知道他沒有褲子穿。如果說是鬼送來的,是哪一個鬼?這個鬼為什麼要發心供養和尚一條褲子?如果說是菩薩送的,菩薩在什麼地方得來的這一條褲子?所以我常講,這美國和尚沒有褲子穿。

還有,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我最初在──就是方才講的佛教講堂,那時只有這個講堂的一半。那麼樣的一層樓,在這一層樓上住了三十多個人。這三十多個人怎麼住呢?就廣單,和佛都在一個房裡頭,供桌佛前這個地上就睡了人;但是還不夠地方,所以金山寺有很多人坐單,就從那時開始的。有的人就預備一個木頭箱子──這木頭箱子,各位不要誤會,不是死人住的棺材。因為我在越南講這木頭箱子,翻譯的人就譯成棺材。怎麼說不是棺材?因為棺材是二尺寬乘六尺、五尺;它這是三尺乘三尺,高也是三尺。坐到這個木頭箱子裡打坐修行,你想伸腿也沒有地方伸,你想躺著也躺不下。因為也躺不下,也不能夠伸腿;所以就像古來中國裹女人的小腳是用布把它裹上,現在是把人裝到一個木頭箱子裡;所以也就不能躺著了,只能坐著,這和那個大同小異。這木頭箱子是裝蘋果,或者什麼東西的,有大的是三尺乘三尺、高也三尺這種,晚間就在那裡頭住。那時有十幾個人住木頭箱子,所以我說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只住木頭箱子。苦得不得了,不是好甜的;不是好像睡到彈簧床上,一彈有兩尺半那麼高,然後落下來,就像坐電動椅。沒有那麼舒服的!這是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

美國和尚沒有飯吃。怎麼沒有飯吃呢?一天吃一餐,早起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所以這是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你說我這一講,這兩位美國和尚很丟臉的,覺得很不好意思。不要緊!這沒關係,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苦幹,打起精神來,越苦越好!這些美國人出家,在我那兒都是吃一餐的,都是願意修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這種法;所以有很多中國人要跟著我出家,我說你若能學會吃一餐,也是穿的衣服不怕破,吃的不怕沒有味道,那可以的!

那麼這是在美國的佛教一開始,人人都吃得苦、受得苦。在中國的佛教一開始的時候,也是能吃得苦、受得苦,不是盡講享受的;不過時間一久,人覺得苦,苦來苦去,苦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大意思,所以就不願意受苦了。美國人呢?現在佛教是個新鮮的東西,是一個時髦的東西;所以他們試一試:「啊!苦?看看這苦又有什麼味道?」苦沒有旁的味道,就是苦味。

那麼你能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不會被飲食和衣服搖動你的思想,擾亂你的心性。各位如果覺得自己有點修行,先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吃好東西?若願意吃好東西,那還不夠火候;願意穿漂亮的衣服,那也是不夠火候。你若學得「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終日著衫未著一縷紗」;能到這個境界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已證得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了。

這個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擾亂我們心性的,令我們不成就道業;可是在《楞嚴經》上說,幫助你成就道業,使你證果成佛,也都是由這六根來幫助你的。你若能教這六根聽你的話、受你的支配,這樣就會有辦法。這十八界善巧,也就是善於運用十八界;你善於運用十八界,它就能幫你修成無上道。

「處善巧」:十二處,還是沒有離六根和六塵;六根、六塵合起來,就是十二處。十二處你也要會運用,善於運用這十二處來修道。總而言之,無論是什麼,若會用它就合佛法,若不會用就會生出障礙。你不被六根、六塵所轉,能轉六根、六塵,這就對你修道的前途有幫助;若盡跟著六根、六塵跑,那對你的道業就有大障礙。所以不論是五蘊、十八界和十二處、六根、六塵,你若善於利用它,它就可以幫助你;你不會用它,它就可以破壞你。這就像什麼?就像你善於用兵,到處都勝利,可以打勝仗;就如昨天晚間所講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你若不善於用兵,那就處處失敗。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幫助我們修道的;但是若不會用它,就變成障道,生出一種障道的因緣了。

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因為我們必須要活著才能修道;若死了,就不能修道。那麼飲食就是幫助我們活著修道的。各位要知道,人生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可絕對不是為吃飯。有的人說:「你活著若專為吃飯,那是卑鄙下流。」也不是這樣講法,不需要這樣說。活著,是因為吃飯而活著;但是我們人活在世界上,絕對不是為吃飯。那為的什麼呢?要為的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全人類。能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不能這樣,那我們來,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意義。

還有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先明白的人,就要教那些沒有明白的人。古人伊尹說過:「以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我用這個道覺悟所有的民。伊尹以天下為己任,他看見一個人若餓了,沒有飯吃,就等於自己沒給他飯吃一樣,「一人有饑,猶己饑於人。」一個人受凍了,伊尹就覺得好像自己沒給他衣服一樣。所以在中國來論,伊尹也是個聖人,以天下為己任。

所以我頭先說,我們金山寺的和尚為什麼要吃一餐?因為他們的師父吃一餐;他們的師父為什麼又吃一餐?這師父一定是個很笨、很愚癡,不會算術的人。為什麼這麼講?若會算術,為什麼要自己早起也不吃,晚間也不吃,對不起自己的肚皮呢?不是這樣子。我不承認我是很笨的,我也不承認我不會算術;我不用算盤,只這麼一看,多少人我知道的。所以在越南,我叫這個小徒弟去數數多少人,他數來數去也數不過來;然後我告訴他有多少個人,我沒有去數,可是確定是那麼多。所以我不承認我是一個不會算術的人。

那為什麼我要吃一餐?今天我不妨和我們各位同胞來說一說我這個因緣。那時候是在東北,正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我在母親墳上守孝,就有人來告訴我,說日本人把中國人抓去,就做勞工;到那個地方每天吃不飽,餓死很多人,也不給衣服穿。啊!太苦了!我想起這樣,這麼多沒衣服穿、沒飯吃的人,餓死很多人、凍死很多人;所以我就發願一天吃一餐,把我早晨這一餐和晚間這一餐,都留給沒有飯吃的人吃。有的人就說了:「這種行為,太愚癡了!」可以這麼說,是很愚癡的,因為沒有飯吃那個人或者不能直接得到我所剩下的飲食。但是各位要知道,物質不滅。我不吃這東西,這飲食始終是會在世界存在的;它在世界存在,那麼始終是會有人來吃它的,所以我發願一天吃一餐。並且我看《四十二章經》上也是這麼說。有人說:「這吃一餐不是佛制。」那麼是鬼制?你連佛法都不懂,還說不是佛制!你打開《四十二章經》看一看,上面說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不要多了。那麼這不是佛制,是什麼制?你不懂佛法,反而亂加批評,真是可憐!佛所謂可憐愍者。因為這樣,我發願吃一餐。

由此之後,我又發願不穿棉衣服;就怎麼樣冷的天氣,都是這樣。我在東北,那天氣冷的時候,常常是零下三十三度、三十四度;若零下三十八度的時候,一定會凍死人的。但是就在那麼冷的天氣,我發願不穿棉衣服,就穿單衣服;所以我冬天、夏天只穿三層布,也不穿毛線衣服。因為發願不穿棉衣服,我把這棉花省下來,給沒有衣服的人穿,迴向給他們。那麼他們能不能得到?這也是一種物質不滅的方法,這個物質是存在的;物質存在,一定會有人用的。我發這個願不穿棉衣服,在那麼冷的天氣,我也不怕凍;甚至於以後連鞋也不穿、襪子也不穿,但是我可以隨便在雪地上走,腳凍不壞的。

講起這個,有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我有一個師姪,他十八歲,年紀很輕,很有朝氣。他看我不穿鞋、不穿襪,他也要試試看。在那個雪地上走了有一百多步遠,啊!他凍得腳胖得很厲害,受不了了;就趕快跑回廟上去,在廟上半年不能走路。你看看!我那時二十多歲,他十八歲,比我年紀還輕;我受得了,他就受不了。不單他受不了,和我差不多年齡的也都受不了;但我可以受得了。為什麼?這就因為我發願不穿棉衣服,以後不穿棉衣服也不凍了,不吃那麼多飯也不餓了。我在以前不是吃一餐的時候,每一餐我要吃五碗飯,這三、五一十五碗;雖然不是很大的碗,但也是普通吃飯的碗。年紀輕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吃五碗飯,我因為身體也不小,所以吃五碗飯;但是發願吃一餐以後,最多只吃三碗飯,不論大、小碗,大碗吃兩碗,小碗吃三碗。我現在在曹居士家裡,到吃飯的時候只吃三碗;並不是自己節量食,吃多了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不吃也不餓了。

所以人就是要有一種願力,你有了願,它就會滿你的願;我吃一餐,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的弟子,在美國的多數都是吃一餐;不單出家人吃一餐,在家人很多很多也都吃一餐,他們也都願意學我這個笨法子。在科學時代,用這個笨法子來修行,可以說是不會算帳、不會算術;可是又可以說算得很清楚。因為我們不吃的東西,給其他人吃,這和其他人結上飲食緣了;所以相信盡未來際都不會餓死的。因為我們怕餓死,所以把應該吃的東西,留一點慢慢吃。

古人又有這麼兩句話:「減衣增福,減食增壽。」我想自己不會活得很長命,所以少吃一點,壽命或者會長一點;這不是一定這樣,是我和你們講笑話。那麼真實的,我們吃一餐就是要依照佛制來修行。佛主張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什麼地方住,最多不超過三天。因為一超過三天,或者就有人來供養了。那麼說不受人供養嗎?受是受,但是不應該存一個貪供養的心。你要是在什麼地方住時間久了,這一定就有緣法了。所謂「久坐有禪,久住有緣」;你久坐,就會有禪定的功夫,久住就有緣。所以比丘要是沒有什麼重要關係的時候,就各處雲遊是最好的。中國的出家人,都要到各大叢林去參方;這就叫「韜光晦跡」,不願意顯修行叫人知道,不願意一天到晚到各處賣修行。因為這樣,所以住的地方最多不超過三天。

以上是我們金山寺吃一餐的這種因緣。金山寺的事情還很多很多,以後我希望多介紹一點給你們聽聽。因為有很多人想要知道,為什麼美國人就信了佛?信了佛,又吃了一餐、又坐單?這是不是念了一個什麼咒,把他們都迷住了?或者吃一種什麼迷魂藥,把他們都勝過了?

我知道在臺灣這兒,以前就有人給我造謠言,說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國人跟他出家?就因為他在美國那兒和他們吸毒,吃LSD。這個他們吃一粒就受不了了,他吃十粒也沒有關係;所以他們就都跟他出家了!」不是的,這完全是一種謠言;一粒我都受不了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LSD,也不知道什麼叫marijuana(大麻菸)!可是臺灣這兒各處就給我這樣宣傳,說是吃了LSD了。這聽起來真好笑!那麼你們想一想,沒有這麼一回事,就有人造這麼個謠言,這是什麼道理?

我還要告訴各位,金山寺有一份雜誌叫《金剛菩提海》,這《金剛菩提海》已經發行五年,沒有到六年,每個月出刊一次,是英文的。各位大專的學生,或者中國的學者,能看英文的人,不妨把你的地址清清楚楚地寫給我;你若能看,我可以把這份雜誌每月寄一份給你。在美國,這份雜誌是一年十四塊美金;若在臺灣這兒,算起來是很貴的。但是各位放心好了,我送給你們看;但是要能看的才送,不能看的,就不要糟蹋這個錢。無論哪一位,能看英文雜誌的,我可以送給你們一份,最低限度可以送你一年;看完了之後,可以寫一個意見書。你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請來批評一下,補我們的不足,匡我們的不逮。

因為我也是中國人,本來我沒有種族的觀念、國家的觀念,我是個世界性的;所以我講佛教不是中國的佛教。我告訴你們,我們中國根本就沒有佛教,印度也沒有佛教,日本、暹羅、緬甸,哪一個國家都沒有佛教;佛教是世界的,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以前我們人眼光小,都把它看成或者中國,或者印度,或者暹羅、緬甸、日本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佛教是全人類的。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既然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那麼每一個眾生都是佛教的一份子。所以我的佛教理論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國籍的觀念、家庭的觀念、種族的觀念、人我的觀念,是普遍的。現在是科學時代,人類已經到了月球,所謂「天涯若比鄰」了;也就是元朝的宰相耶律楚材說過:「西天三步遠,東海一杯深。」西天有三步那麼遠,東海只有一杯酒那麼深。現在「天涯若比鄰」,我們這整個世界,就好像以前一個鄉村這麼大,一天就到每一個地方去了。所以我們的思想都應該擴大起來,不應該再有門戶之見、人我之見;應該以法界為心,佛教是以全人類為教義的。

為什麼我在美國有一些天主教、耶穌教、猶太教徒都信佛了?我老實告訴你們,就因為我這個教義廣大。我說你們現在不信佛,不承認自己是個佛教徒,但是我承認你是個佛教徒。為什麼?因為你也是眾生之一。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你既然是眾生之一,將來就有成佛的機會。如果你不承認自己是個眾生的話,那佛教裡頭就沒有你的份;但是你說你不是一個眾生,那你是個什麼?我請問你,你叫一個什麼名字?取不出來另外一個名字!取不出來,那你就是眾生之一;是眾生之一,那你就有佛性。你有佛性,雖暫時間不信佛,但將來會信的;將來你不信,再將來你會信;今生你不信,來生你會信;今天你不信,明天你會信。那麼現在你就是不信,我也把你算在這個信的裡邊;所以我看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都是佛教徒,這是全體大用的。

那麼這樣一講,天主教一聽,說:「哦!那我們跑不出法界去,好啦!回來了。」因為這個,就源源而來。很多的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都說:「嗯!你講的好像有點道理。」「不是好像,你研究清楚,你能跑出法界去嗎?」「跑不出去的。」那法界就是我的,法界就是佛教的!你跑不出法界,就沒有法子跳出佛教外邊。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一個筋斗打出十萬八千里,還打不出佛的手掌;這雖然是小說的題材,但是「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可以比方一個大的。

這是我對佛教所說的教義。我這個佛教教義沒有邊際,沒有界限的,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教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的地方,不是過去諸佛捨身命處。既然這樣,哪一個眾生又能跑出法界外邊去?所以我這佛教的教義,不是古老的佛教教義;不是說:「哦!大乘佛教是中國的。」那你眼光看得太小了!說佛出生在印度,可以的,不能說佛教是印度的;說佛教傳到中國來,這是可以的,不可以說佛教是中國的。佛教沒有一個界限,沒有一種種族的界限。

如果我說的不合各位的思想,可以等我下座的時間,或者白天盡量問。我預備上午八點到十點,及下午兩點到四點這兩段期間;誰有什麼問題,可以來討論,我們見面詳細研究。若我說得不對、理論不正確,或者你覺得不合你的思想;如果你那個對,我就接受你那個,把我這個取消了。根本也沒有我這個,本來就是沒有的。為什麼?我這是佛教的一種理論,沒有一個「我」的成見在裡頭;都是從大家的智慧這兒來的,我不過是代表佛教來說一說這個理論。今天我也不多說了,不然有幾個人著急了,說是:「講得太多了,我不願意聽,你快下來吧!」那麼你這一請,我就趕快下座;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做一個俊傑好了!

「緣起善巧」:緣起,就是或者有一種什麼因緣,或者助道的因緣生起了;這也應該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善巧,他因為善於知道一切的諸法本來是空無所有的,又能知道不壞假名──假名不需要把它破壞了──來分別一切的諸法實相,所以叫善巧。無論有什麼因緣生起,都應該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演說,所以叫「緣起善巧」。

「欲界善巧」:欲界的眾生有食欲、婬欲、色相、心識。六欲諸天、一切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一切眾生所居處,都在欲界內;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有很多的欲。這欲念不清淨,隨著染污的境界轉,生死輪迴流轉不已;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謂「色欲而生,色欲而死」。欲界的眾生就是這樣!所謂「菜裡蟲子,菜裡頭死」;我們這欲裡頭的蟲子,就是欲裡頭死。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說是一隻大的蟲子,大蟲子和小蟲子只是體積不同而已;雖然體相不同,可是欲都是一樣,都有欲念。你若能把欲念停止了,斷欲去愛,就會超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是不容易的,可是就因為不容易,我們才應該修行;修行,就是要修這個不容易的事情。說是:「我是凡夫啊!」你是凡夫?那麼他不是凡夫嗎?不單你是凡夫,過去諸佛、菩薩、阿羅漢都是凡夫來著。就因為他在凡夫的時候能去欲斷愛,能逆流,能不隨著欲所轉;所謂「順則生人,逆則成佛。」順,就是順著情欲去,就會生人的。逆,就是逆回來;不順著情欲心去轉,那麼就會成佛。

佛都是凡夫成的,因為都是凡夫成的,所以每一個凡夫都有成佛的資格,都有成佛的機會。只怕你不修行!你若能不順著欲念去轉,就有機會成佛,就有資格成佛。所以不要說:「我是凡夫,就應該做凡夫的事情。」你若是凡夫做聖人的事情,那不更好嗎?小孩子不可以天天說:「我是個小孩子!」過了十年、二十年之後,長大了,還說:「我是小孩子!」這是不可以的。所以哪一個人都有成佛的資格,只要你肯修行,就能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有一首偈頌說得很好: 六欲諸天具五衰 三禪天上有風災 任君修到非非想 不如西方歸去來 天上的人也有壽命終的時候。我們所看見的這個天,叫四王天;這天的天人壽命是五百歲,可是他以人間五十年做為一晝夜。為什麼他的一晝夜就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呢?因為在天上非常地快樂,他這時間是很長的;所以我們人間五十年,是四王天一晝夜。四王天以五百歲做為他的壽命,這樣推上去,高一層天就多五百年;所以天上的人最短的壽命都有五百歲,但是壽命有終的時候。他壽命將終時,就有五衰現相。這五種衰相是:

(一)花冠萎謝。天人所戴的帽子是用花做成的,非常美麗、非常莊嚴。等他壽命盡的時候,帽子這花就凋謝了,花冠落了,這叫花冠萎謝。這是五衰之中的一衰,有這種衰相,就知道這個天人壽命要終了。

(二)衣著塵埃。天人的衣服是清淨沒有染污的,不是像我們人間的衣服會髒了、不乾淨,要用洗衣機洗一洗。不需要的,他的衣服總是清潔沒有塵埃;可是等到他五衰現相的時候,衣服上面就有塵埃、髒了。

(三)兩腋汗出。人間的人身上常常出汗,天人就不出汗;但是等到五衰現相的時候也出汗了,兩腋汗出,就是兩臂的底下那兒就出汗了。

(四)臭氣入體。天人的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有一股香氣,異香撲鼻;但是可不是擦「巴黎之夜」、不是擦香水才香,他那股香氣是一種天然的香。為什麼他會香?就因為他受持五戒、修十善,就有一種戒香。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祕密,中國人有的有狐臭;即使離得很遠,也會嗅到有一種狐臭的味道,令人受不了!為什麼他有狐臭味?這就因為前生受戒而不守戒。他受戒不守戒,但是還沒有太大的錯處,所以又可以來做人。可是做了人,把他那個壞處也帶來一點,就有一股狐臭味道。講到這個地方,西方人、外國人很多也都有狐臭的味道;可以說是他們前生就不守戒律,今生更不守戒律,很隨便的,隨便行婬欲。西方人不像中國人這麼古老、保守,而是很隨便的;因為他們的國家講自由,就不管什麼,什麼事情都自由、隨便了。所以在西方的國家裡邊,隨便就結婚,今天結婚,明天就離婚,後天又結婚了;甚至於就是結不結婚,都根本不成問題。在中國人,這是不行的,要有一定的禮法;而在外國,人根本就不講究這個。所以你坐到西方人旁邊,有很多人就有一股狐臭味道現出來,或者有一股洋蔥味,或者有一股臭襪子味道,就是他吃cheese(起司)吃得太多了,所以有這麼一股味。而天人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沒有這些麻煩,沒有狐臭,沒有洋蔥味,沒有臭襪子味道,也沒有臭腳丫的味道。但是等到他五衰現相的時候,這些種子在他身體裡邊;所以味道都出來了,就臭氣入體,有臭氣了。

(四)不樂本座。天人常常是端然正坐,入禪定的樣子。等他一五衰現相的時候,業報現前,坐也坐不住了,就要跳起來;跳起來又不對,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來,就像猴子跳跳鑽鑽的。那麼一跳,跳得多就死了;這不是血管爆炸,也不是心臟病,但是就死了。死了,看他什麼業成熟,就受什麼果報。因為天人不究竟,還在六道輪迴裡邊,所以我們真正明白佛教的佛教徒就不希望升天。以上所說的是欲界。

「色界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識,他雖然沒有那麼重的欲念了,但是還歡喜著住到色相上,還有色相可見。

「無色界善巧」:無色界就沒有色相了,只有心識,但是他那種欲的識、欲的思想還沒有斷,還有這種的麻煩。

超出三界,就是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那你生死才能了,不在六道輪迴裡了。你要是超不出三界,在三界裡轉來轉去,就像在火宅裡邊一樣;這個房子已經著火了,你還不知道逃走,終究有一天,或者哪一個時候,就會被火燒死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我們應該修行,超出三界,都應該用善巧方便,來教化三界的眾生。

「過去善巧」:過去諸佛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

「未來善巧」:未來的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反迷歸覺,捨邪歸正。

「現在善巧」:現在的一切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出三界,了生死。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是第六個問題,智首菩薩問如何「修涅槃因」。本段經文是說七覺三空。七覺分,又叫七菩提分,或七覺支。《阿彌陀經》上不是也說:「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就是說的這個。三空,這「空」空了,無相、無願,都空了。那麼智首菩薩又問了: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怎樣修習這種菩提的念覺分?

「擇法覺分」:擇法覺分,就是我們怎麼能知道什麼法是對的,什麼法是不對的。我們怎能有這種擇法眼,來好好地修行擇法覺分呢?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那麼這些現在都不需要答覆,後邊的偈頌都是答覆這些前邊所問的。

「精進覺分」:怎樣能修習精進覺分?怎樣能好好修習精進,向前去精進,不向後退這種的法門呢?精進就是不懶惰,精進!但是人人都願意懶惰,不願意精進,所以得想個什麼辦法善修習精進覺分呢?

「喜覺分」:怎麼樣來善修習歡喜佛法這種的菩提心?怎麼樣能令歡喜法這種的思想不斷呢?

「猗覺分」:怎樣能使令修習輕安的這種覺分、這種的情形不斷?猗覺分就是輕安,輕安就是修習禪定的時候,覺得很舒服的,有一種很自在、很快樂的感覺,坐在那兒就不願起來了,覺得這坐的時候比什麼都好,也比吃什麼好東西都好,把其他什麼都忘了。得到輕安的這種境界,這是坐禪的人一開始有這種舒服、很自在的受用,很快樂的。

「定覺分」:怎樣才能「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怎樣才能常常在定裡邊,怎樣修習呢?

「捨覺分」:怎樣才能知道是法、非法,把非法捨掉,把一切貪愛也都捨掉,這要怎麼樣呢?這都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空」:怎樣才能真得到空了呢?

「無相」:也沒有一切相了。

「無願」:什麼都空了,相也空,願也空。怎樣才能破執著,得到這三空呢?智首菩薩這麼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這一段是問六波羅蜜,加四無量心,也就是如何「滿菩薩行」。所以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怎樣才能修習圓滿了檀波羅蜜?檀,是梵語,譯為「布施」;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波羅蜜,也是梵語,譯成「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就是你沒有做完的事情,這是沒有波羅蜜;你事情做完了,這叫波羅蜜。好像你吃完飯了,這吃飯波羅蜜。穿上衣服了,穿衣服波羅蜜;因為你穿上衣服,這波羅蜜了,穿好了。你睡覺睡醒了,這睡覺波羅蜜。說:「你這法師儘講穿衣服、吃飯、睡覺,我們不願意聽這個。」你不願意聽這個?你辦不到不吃飯,你辦不到不穿衣服,你辦不到不睡覺;那麼你既然辦不到,這講一講又有什麼關係?叫你到波羅蜜、到彼岸,這不是很好的嗎?

「道在淺中求」啊!修行,不要好高騖遠!想要跑到天上去求道,說:「現在火箭發明了,我將來坐火箭到天上去求道。」你這個妄想,今生恐怕不能打完,不能滿願的。雖然科學發明,你要是想坐火箭到天上去,或者到月球去求道,這個妄想未免打得太沒有價值了。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做完了,做到圓滿了,這都叫波羅蜜。那麼「波羅蜜」在這個地方,是說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我們布施波羅蜜,布施到彼岸了。可是布施要存一個「三輪體空」的思想。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一個能施,沒有一個所施,中間也沒有一個受者。沒有能施、所施、受者的思想,那麼你這個布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才是真正圓滿檀波羅蜜。

「尸波羅蜜」:尸,本來是尸羅,那麼只用一個字,就是戒律,就是波羅提木叉。波羅蜜,還是「到彼岸」。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戒律是其中之一。阿難請問佛:「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以誰為師呢?」釋迦牟尼佛就答覆阿難:「我在世的時候,你們以我為師;我入涅槃之後,就以戒為師。」所以佛入涅槃之後,一切的出家人都要受戒律。怎麼有戒律?就因為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六群比丘常常犯戒;犯了一條戒,佛就給說一條戒。說以後不可以犯了,以後犯,就墮地獄!就這樣說的戒。那麼佛在世說戒,大家都遵守戒律;佛入涅槃,一切出家人就都要依戒來修行,所以要以戒為師。

「羼提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力量很大,無論哪一位修道,應該要學忍辱。釋迦牟尼佛當初都做忍辱仙人,就是各位常聽到《金剛經》上說的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他都不生瞋恨心。我們現在是佛的弟子,有沒有人來割截我們的身體呢?沒有。那麼假如有人來割截身體,我們能不能忍?有的人說:「我可以的。」有的人就說:「等遇著再說!」有的人又說:「說實話的,不可以!」那麼釋迦牟尼佛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以釋迦牟尼佛的德行,都有人去割截他身體;可是他都忍著,不生瞋恨。現在沒有人割我們的身體,我們就要瞋恨;你說這和釋迦牟尼佛比較起來,我們是不是應該生大慚愧?我們是佛的弟子,為什麼不能取法於佛?為什麼不能照著佛所修行的行門去修行?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沒有人為他說法,說忍辱波羅蜜是怎麼樣忍辱,他自己就會忍辱;我們現在天天聽經聞法,有人說我們一個不好,就受不了,不能忍了,煩惱就來了;甚至於──啊!要氣死了。唉!真是可憐!

忍辱是最妙的一個法門,你若真能忍了,不覺得忍辱像吃黃連那麼苦,而是覺得它像喝甘露那麼甜,這才有受用呢!「張公百忍,九世同居。」所以佛講忍辱波羅蜜,是非常好的;我們若能躬行實踐這一個「忍」字,就會有大的成就。你修這個「忍」字,先要從哪個地方入手?我現在告訴你,你們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普通的,要把「一切有為法」,看得「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看一切法,都如幻如化;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的境界,也就是你每天面前的所遭所遇,這都叫一切法。你在這個時候,面對現實能認識,能「人辦事,不要被事來辦人」,不知怎麼樣好!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現在我主要要告訴你們一句我在美國所用的妙法。什麼呢?就是Everything is okay! 怎麼樣都可以,沒有問題!你能以什麼事都沒有問題了,這就是一個「忍」!看什麼事情都很平常的,不執著,天地間一切的事情,都是如幻如化。「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為什麼你起煩惱?就因為你很愚癡;你若聰明的話,絕對不會有煩惱。煩惱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若沒有煩惱,你的智慧就現前了。為什麼我們記憶力那麼差?說是:「我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老了,就沒有記憶力了。」

我今天到李居士(前抗日將軍李炎武)家去,他寫了一首詩。寫的字畫我拿起看了一遍,這麼閉上眼睛,一背就背出來。我現在唸給大家聽一聽。他說:

黑水千年湧 白山萬世雄
吾家居僻麓 耕鑿樂斯螽
弱冠投班筆 衰顏寄旅蓬
何時歸故里 再繞庭前桐

「黑水千年湧」,因為李居士是東北的人,東北有黑龍江,這黑水千年來都是像湧泉那麼滔滔不斷,川流不息。「白山萬世雄」,他住近於長白山的地方,長白山萬世在群山裡邊,都是一座大山,好像一個大英雄,所以說萬世雄。因為他是個武人,所以一講就講英雄,英雄主義!「吾家居僻麓」,我的家在那一個偏僻的山腳下。「耕鑿樂斯螽」,耕,是耕田;鑿,是鑿井。那是在帝堯的時候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斯螽,就是「螽斯衍慶」,這是從《詩經》上來的,就說他家裡人繁衍得很多。「弱冠投班筆」,他說他年紀弱冠的時候,就投筆從戎去了,學班超;班超投筆從戎,這是漢朝的一位將領。本來他讀書的,但是他要為國家效力,所以投筆從戎。「衰顏寄旅蓬」,他說現在年紀老了,顏色都衰頹了。寄旅蓬,寄住在臺灣這兒,好像在一個旅遊的地方。「何時歸故里」,什麼時候再回到老家鄉去呢?到長白山那兒看一看呢?「再轉庭前桐」,因為這位李居士出生那一天,他母親夢見庭前有一棵梧桐樹,醒了就生李居士。他為了報母恩,所以念念不忘再到庭前那棵梧桐樹那兒轉來轉去;或者意思說再轉生,來生還要做他母親的兒子。你說,啊!這個李居士做人的兒子,總也做不夠,來生還要做兒子去!

這首詩我唸了一遍,一閉上眼睛就記得;我唸給他聽,他說:「你記憶力這麼好!」

這已經壞了,我年輕時比這更好!」那麼你若能忍辱,記憶力就會好。有的人告訴我他沒有記性,就因為你不能忍辱嘛!你若能忍辱,什麼事情都可以記得了。但是記一切事情也沒有用!你若能忍辱,就會得到禪那,也就會精進了。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叩頭頂禮說:「我不敢輕視爾等,爾等皆當作佛。」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應該成佛的。那麼這樣,有人就打他、罵他;罵他,他還向人叩頭,他離遠遠地叩頭,就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時增上慢的比丘又想去打他,他站起就跑,就這樣。你看,我們現在忍辱,沒有像常不輕菩薩那麼忍辱,也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那麼樣被割截身體也不生瞋恨;我們若能到那個程度上,那才算有點辦法,功夫才到家了!

「毗黎耶波羅蜜」:毗黎耶,也是梵語,翻譯過來是懶惰,是不是啊?毗黎耶是不是翻懶惰?我忘了。果道!對不對?(果道答:「精進。」)哦!那我懶惰,你精進,好不好?「有事弟子服其勞」,哈!你精進一點好,我懶惰一點,在這兒等一等你們;不然我跑到前邊,把你落下,你又找不著師父了!你們大家說對不對?所以我現在懶惰一點沒有關係,但是你不要學我這個懶;你要學我有的時候也精進,要學那個精進!對不對?聽見沒有? 那麼這個「毗黎耶」,我以為我這個懶師父就講毗黎耶是懶,孰不知有這麼一個徒弟還懂梵文,他說翻譯是精進,那麼就照精進來講了。

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精進,你或者看經,不要睡那麼多覺,這也是精進。所以我們那個「冰箱」──三藩市金山寺,我給它另外取個名字叫「冰箱」,冰箱就是雪櫃。為什麼?因為那兒沒有暖氣,所以叫雪櫃,這是周老居士都知道的。沒有暖氣,在冬天有時把人都凍得有多少受不了;因為受不了,就要精進了!所謂「冬參夏學」,為什麼要冬參?這是在中國的環境有這樣的說法。冬天因為冷,冷就要坐禪了,就不能睡那麼多覺;夏天熱,熱就聽經,就講經說法,人就聽經。所以冬參夏學,這是道場裡的規矩;但是金山寺是冬夏都要精進的,沒有人休息。我這些弟子都是「常精進」,我就是一個「常休息」;不是不休息,是常休息,但是他們不敢學我這個休息。所以這毗黎耶波羅蜜,是精進到彼岸。

「禪那波羅蜜」:禪那,就是坐禪,就是修禪。禪要時間久了,才能有禪,久坐有禪。你不要覺得坐沒有什麼意思,就不坐了;你要坐得時間久,也還是要用忍耐心來幫助它。坐在那地方,腿痛了要忍,腰痛了還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要打破痛關;痛關過去,它就不痛了。坐禪也有種種的境界,但是你不要怕這些境界。不要說或者我坐坐禪,來了一隻老虎要吃我;嚇得站起來就跑,結果老虎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了﹗不要跑,牠不會吃你,因為這只是境界。來了老虎,你看著牠要吃你,你在那兒定定的,牠絕對不會吃你;因為這是一種境界,或者是你的考驗,來考驗你,所以不要怕!總而言之,無論有什麼境界,都不要怕;你一「定」,一切的魔障就都化為烏有,降伏一切魔軍。

「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也能到彼岸;你若愚癡,會不會到彼岸?那我就不知道了,因為佛沒有說「愚癡波羅蜜」。

「及以圓滿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都圓滿,就是佛!前邊說六度,這是菩薩所修的;就是修滿菩薩行,要是把六度修圓滿,就得到真正的解脫了。得到解脫,不久將來就會證到佛果;圓滿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這慈、悲、喜、捨是佛的四無量心,我們修六度後,也要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修圓滿了。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這一段,是問「得十力智」,也就是怎樣才能修得佛的十種智慧力量。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處,就是合理的;非處,是不合理的。處,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非處,是不對的。佛的十力,第一就是處非處智力。怎麼樣能得到這種知道事情是合理、不合理的智慧力量?

這個若講起來,也很多的講法。那麼我講經,因為我也不懂什麼,只淺淺地講一講;你們誰若懂得比我多,可以給沒有聽過的再講一講。因為我講經只願意講淺淺的,所以在春天我來那一趟,就有人說:「啊!他也不認得字,怎麼會講經?你們不要去聽他講經,他盡是胡說八道!」有很多人這麼替我宣傳,我是很謝謝這些人。為什麼?如果沒有這些人,這個講堂很小的,這回若都來,會把曹居士給嚇壞了。我這次來的時候,曹居士說:「哦!春天講經,我怕人多把這個講堂都給壓塌了!」幸虧沒有那麼多人,也幸虧有我的善知識來這麼幫忙我。又說:「哦!他講得很淺的,給美國人和澳洲人講就可以!因為他們不懂佛法,講這個淺淺的,他們可以接受;我們這些都是老資格、老佛教徒、老居士、老出家人、老上座了,不需要聽這個。」這是我真正的知己,知道我不會講經。那麼不會講經,我還講;那會講經的,更不應該閒著,更不應該休息,更不應該那麼懶惰了。因為不會講的我都講,我這叫「拋磚引玉」──我這磚頭拋出去,玉會來的。我不會講都講,那麼會講經的人看了就不好意思:「教化眾生我們也有份的,我們不應該不盡我們的責任啊!」所以他們也就都發菩提心,這是我的意思。

「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怎麼知道過去的業報、現在的業報、未來的業報這種智慧的力量?

「根勝劣智力」:怎麼能知道一切眾生根基的殊勝和劣根?劣根性的眾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嗎?不可以的。因為他劣根性,你才應該教他增長這個勝的根性。好像我的宗旨,我教化人,不一定教化好人,也不一定教化有善根的人。因為有善根的人,自己就會發菩提心,不需要我教化;好的人,他已經好了,還何必來教化他呢?譬如人家已經信佛,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了,你又去:「哎呀!你要信佛呀!你應該皈依三寶。」這叫幹什麼?人家已經信佛,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了,你還去教人:「啊!你應該發菩提心哪!」這豈不是叫「馬後炮」啊?你應該教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想法子教他發菩提心;沒有信佛的人,應該教他信佛;沒有皈依的人,應該教他皈依三寶。

我老老實實告訴你們,我現在所有美國的皈依弟子和出家人,對著他們面,我可以這樣說:「他們都不是好人來著。」這個大個子前六年到過臺灣,他是一個最調皮的人。怎麼說呢?那時他做水兵,在潛水艇裡頭住了五年半的時間;一天到晚也見不著天,在海裡頭和魚在一起做朋友。那麼他和魚做朋友,有的時候也就討厭魚了,就要跑到岸上來玩一玩。他到了臺灣,臺灣很多酒吧,他那時候歡喜喝酒──白蘭地、威士忌──這是他最歡喜的東西。現在他也有一種歡喜的東西,我告訴你們,就是可口可樂。你誰要是想叫他說多一點法,就送給他一瓶可樂,他就滔滔不絕、津津有味和你們談話了。他還歡喜喝milk──milk是英文,中文叫牛奶;他歡喜喝牛奶。

那麼他那時歡喜喝酒,所以一到臺灣,就到酒吧喝酒。他很能喝的,,威士忌喝了有幾斤;大約喝醉了,你說怎麼樣啊?他就發狂了,本來面目現出來了,狂心野性露出來了。他先預備一掛鞭炮──中國這鞭炮、炮仗,叫hangfire──他把酒吧的門關上,把這一掛鞭炮就點著了。這鞭炮一點著,「霹靂啪啦、霹靂啪啦」,把酒杯、酒瓶都打爛了,人的頭也破了,血也流了。啊!這回他成功了。可是這樣子犯法了,他把門開開就跑了;跑了,就來兩個美國憲兵,這個憲兵是管著他們的,知道他們很不守規矩,常常要各處巡邏。那麼他一出門口就遇著兩個憲兵,這憲兵比他又高又胖又大,一邊一個,就像凶神惡煞。

這時候你看他喝醉了,但是他還有醉的智慧,他會用金蟬脫殼的方法。怎麼樣呢?他把他的水兵帽子摘下,問這兩個憲兵:「你們看見過這個沒有?你知道這是什麼?」這兩個憲兵往帽子一注意、一看它,這時他把帽子丟到半空中,這兩個憲兵就仰面而觀:「這是個什麼寶貝啊?」正在那兒看這個寶貝呢!他跑了,無蹤無影。這不知道是金木水火土哪一遁?那麼用這個遁法他就跑了,跑到街上,電台就廣播說:「有個水兵,沒有帽子的,看見一個水兵沒有帽子,趕快把他抓住!」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已經跑回船上,又同魚在水裡打球去了。你看看!他就有這麼大的智慧!所以你說他是好人嗎?不是的;不是,可是你看現在他會三步一拜,祈禱世界和平。從金山寺門口出去,到Marble Mountain(雲石山)一千一百五十個mile(哩);在這十個月的期間,天天都那麼叩頭。你怎麼知道當初見在臺灣酒吧顯神通的這個水兵,將來會三步一拜?所以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不是一種的界。怎樣才能得到種種界的智力?

「種種解智力」:又怎樣才能得到種種解的智力?

「一切至處道智力」:怎樣才能得到一切至處道智力?

「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怎樣才能得到禪解脫三昧染淨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禪解脫這種定的染淨,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能得到呢?

「宿住念智力」:怎麼能知道以前和現在這種智慧的力量?

「無障礙天眼智力」:怎樣才能得到沒有障礙天眼的智力?

「斷諸習智力」:斷這一切習氣的智慧力量,怎麼樣能得?

前邊是佛的十種智慧力量,怎樣才能得到這十種的智慧力量?這也是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問的;這些個「怎麼樣能得到」,在後邊的偈頌裡邊都有答覆的。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這是第九個問,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得「十王敬護」。

「云何常得天王」:怎樣才能得到天上的天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天王,就包括一切諸天的天王,例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帝釋天王、大梵天王……。

「龍王」:怎樣又能得到龍王來守護,恭敬供養?

「夜叉王」:夜叉,是一種飛行的鬼,又叫速疾鬼;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這個速疾鬼走得非常快,但是他也有王;要是夜叉王守護恭敬供養,那一切夜叉也就都守護,恭敬供養了。

「乾闥婆王」:怎樣能得到乾闥婆王來守護,恭敬供養?乾闥婆,是天龍八部之一,他是樂神,會奏樂;又叫嗅香神,他聞香而至。玉帝有一種香,一點上這種香,乾闥婆王和乾闥婆的眷屬就都來了,就為玉帝作樂。作樂,也就在那兒跳舞又奏樂。 「阿修羅王」:阿修羅是有天福,沒有天權的,可以在天上住;天上也有阿修羅,可是沒有天權,沒有天德。中譯叫「無端正」,長得非常醜陋,有時鼻子長到頭上去,有時眼睛長到下巴;很難看,很醜陋的,所以叫無端正;可是阿修羅女就生得非常美麗。

「迦樓羅王」:Sansrikt (梵語)叫Garudha,因為譯音,叫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的翅膀有三百六十由旬那麼大,牠若一飛,用膀子一搧,就會把海搧乾了,牠是吃龍的。那麼以後做佛的護法,做為八部之一。怎麼樣能令迦樓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緊那羅王」:這緊那羅王又是一種奏樂的樂神,也是一種玉帝的樂神,是奏音樂的。怎麼能令緊那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摩睺羅伽王」:摩睺羅伽就是一種大蟒蛇,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怎麼能令摩睺羅伽王來守護恭敬供養?智首菩薩這麼問文殊師利菩薩。

「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的,是人世的王。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

「之所守護,恭敬供養」:怎麼樣才能令這十王來守護,恭敬供養?這就要你持戒律,戒德圓滿。你修定力,有慧力,戒、定、慧圓滿,就有德行了;你若有德行,這十王就恭敬守護你,供養你。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這是智首菩薩第十個問,他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能為饒益」。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怎麼樣才能為一切眾生所依靠,為眾生所寄託?

「為救」:怎麼樣才能救護一切墮落三惡道的眾生?

「為歸」:怎麼樣才能令眾生來皈依佛道、發菩提心、皈依三寶?

「為趣」:趣就是趨向,怎麼樣才能令眾生向佛道上走,向佛道上進步?

「為炬」:怎麼樣才能做眾生的明燈,給眾生做眼目?

「為明」:怎麼樣才能給眾生做一種光明,來照破眾生的黑暗?

「為照」:怎麼樣才能光明常常照眾生,令眾生沒有黑暗?

「為導」:怎麼樣才能為眾生的引導者,接引眾生?

「為勝導」:怎麼樣才能做為眾生一個最殊勝的導師?

「為普導」:怎麼樣才能普遍做眾生的一個大導師?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最後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樣能「超勝尊貴」?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怎麼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第一?「一切眾生中第一」是誰?就是佛;佛的功德大海圓滿,無欠無餘,所以謂之第一。

「為大」:怎麼樣為大?因為佛這個體是大的,法體包羅一切。體包法界,所以叫大。

「為勝」:怎麼才能為勝?勝,就是殊勝;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做眾生裡邊一個非常的人。又,什麼叫勝?你自利圓滿了就是勝,也可以說得到最後的勝利。

「為最勝」:怎麼才能在眾生裡邊,沒有眾生可以比的?什麼叫最勝?就是利他圓滿了。這都是佛的境界。

「為妙」:妙,就是煩惱沒有了,就得到妙境界。怎麼叫妙?煩惱斷盡就叫妙。

「為極妙」:怎麼為極妙?極妙,就是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也斷盡了。煩惱障,無論什麼事情就生了煩惱,就障礙你的道業。所知障,就是自覺比旁人都知道得多:「啊!我又會講經,又會說法,又會念經,又會拜佛。你看,他們什麼也不會!」這是所知障。你知道得多,就自滿;滿就招損,反而把自己的道業障住了。那麼所知障斷了,這就叫極妙。

「為上」:怎麼叫為上?你向下看,沒有人比你再高的了,這是上。

「為無上」:怎麼為無上?你往上看,沒有比你再高的,這叫無上了。

「為無等」:怎麼為無等?你向下看,沒有人可以和你比的了。

「為無等等」:怎麼為無等等?不單一個人不能比,所有的都不能和你來比較了,這是無等等;你到這個程度,這就是圓成佛果了。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答覆智首菩薩說:「好得很啊!你這個佛的弟子是很好的,是最善的!」你看菩薩和菩薩講話都這麼客氣,也先讚歎他一句:「你好得很!Very good, you are very good!」要先讚歎一下。難怪現在我們人都學得:「多謝啦!多謝啦!Thank you very much!」都要這麼樣。

「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你現在因為想要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好處、得到安樂。「哀愍世間,利樂天人」:你很慈悲的,很悲愍這世間一切眾生。你想饒益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所以要利樂天人,天上的人得到利益,人間的人也得到快樂。

「問如是義」:你問這樣的道理、這樣的義理;這不是為你自己問,而是代表眾生問。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相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佛子,若諸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你這個好的佛的弟子啊!假設一切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若能善於用他的心,來發廣大願,就能得到一種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對於一切諸佛之法,心裡一點障礙都沒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住去、來、今諸佛之道」: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修的道路上。「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常常隨著眾生而住,不捨離一切眾生。「如諸法相,悉能通達」:就好像這個法,所有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完全能明白了解。「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會斷一切惡。斷一切惡,就是一切善;所以你一切惡斷了,就具足眾善,所有的善就圓滿了。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翻過來就是!就在那個煩惱上,你若一翻過來,就是菩提心。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就要認識境界;你對這個境界若認識了,就會忍耐。你通達諸法實相了,就會有一種忍力,不論順的境界、逆的境界,都能明白、都能忍;順的境界不生歡喜心,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修行,什麼叫修行?平常心是道;你就平平常常,日用動作行為,所行所作,都要很平和的,不要生煩惱。你遇著一件事情,一生煩惱,就退失菩提心了,這就叫沒有長遠心。你沒有長遠心,修道就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要有忍耐!

好像今天有一個學生,本來昨天他同我約好兩點鐘來見我;但是今天到外邊去,趕不回來,結果三點鐘才來。這個學生來了,沒有遇著師父,大失所望,就生了煩惱;一生煩惱,魔障就來了,就生了一種退墮心。幸虧還有善神來護持,就給他一個境界;那麼他還不錯,對這個境界還認識,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來,沒有見到師父就生退悔心,這是不對的。這一點,可以說是很快地就受到這種感應了。所以我們修行,不單對師父,就對任何人都要用忍耐心;你若不能忍,就得不到真正的三昧,得不到真正的定。所以你能斷一切惡,就是具足眾善了。

「當如普賢色相第一」:這個修道的初發心菩薩,也就和普賢菩薩的色相一樣了。普賢菩薩是色相第一,你也能色相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所有的一切行願,都具足圓滿了。「於一切法無不自在」:游諸法相是通達無礙,在一切佛法的大海裡邊,隨便他願意怎麼游泳都可以的;歡喜怎麼樣游泳,就怎麼樣游泳。你看!很好玩的,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能做一切眾生第二個大導師。第一是佛,或者是普賢菩薩;那麼你能和普賢菩薩一樣,所以是第二導師。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佛子!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善用其心,才能得到一切的勝妙功德? 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佛子」:又叫了一聲佛子,就是因為怕他不注意;不是怕智首菩薩不注意,就怕你我眾生在這個地方,聽這經聽得覺得很平常,就要沉沉入睡,所以又稱了一聲:佛子!那麼聽經的人一聽,說:「或者叫我呢!」那麼你想要睡覺,也就醒了。

「菩薩在家」:一切在家的菩薩。那麼出家算不算呢?等到後邊,你就知道了!現在是講在家的菩薩,就是沒出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也有菩薩,你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做人所不能做的;你能慈悲代天宣化,能用智慧代國教民,為國家來教化老百姓,這都是在家的菩薩。

「當願眾生」:菩薩在家應該要發願,發什麼願?現在我就發願,願一切眾生,「知家性空」:都知道家這個性本來是空的,家也是空的,一切一切都是空的。那麼既然知道是空的了,「免其逼迫」:就不會被這個家來枷住了;被這個家枷住,就跑不了了,這等於逼迫。你知道它是空的,「哦!一切都是逢場作戲啊!這本來是空的。」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執著它了;不會被家庭所累了,就不會生那麼多煩惱了,不會一天忙忙碌碌。

終日忙忙只為飢 得了飽飯又思衣
衣食兩般俱豐足 房中缺少美貌妻
娶下嬌妻並美妾 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 又無官職被人欺
五品四品嫌官小 三品二品又嫌低
一品當朝做宰相 又想面南去登基
一日登基坐了殿 又想神仙下局棋

你說,這個心什麼時候能完呢?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孝事父母」:你這個人若是孝順父母的孝子,「當願眾生」: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善事於佛」:移孝於佛。那麼若無佛的時候,你孝順父母,父母就是堂上活佛;因為父母生你這個身體,你應該孝順,報父母昊天罔極、劬勞之恩。你看,母親懷胎十月,乳哺三年。今天于主教(于斌樞機主教)講,他反對墮胎;而現在的人差不多跟著那些個喝醉酒的國家學,想要學墮胎,這是不人道的。所以我們中國人,不論青年人、老年人,是新鮮腦筋的、舊腦筋的人,都不要贊成這不合人道的法。于樞機主教說:「啊!這是把人芽子殺了!」墮胎,這是殺人芽子──小孩子入胎,好像人的一個芽,把人的芽殺了。這是慘無人道的,他說得很對的!

那麼孝順父母,你就應該來善事於佛,就是孝順佛。「護養一切」:你護持佛法,也就是孝順父母;你供養父母,也就等於孝順佛。佛和父母是不能離開的,所以無論哪一個人,要是孝順父母,佛一定會歡喜他的;佛一定說:「善哉,男子!」來讚歎你。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集會」:在家的菩薩都有家庭,會有妻、子。和妻、子集會的時候,「當願眾生」:也應該發這個願,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怨親平等」:我和誰也不遠、也不近,和我有仇的人,我也待他如同親人。所以佛教是真正的平等,怨親都平等,怨親是一樣的,能看成這樣!不是說自己的妻子就近一點,其他的人就遠一點;都一律平等相待。「永離貪著」:永遠離開這種貪心──貪戀自己的家庭、妻子、兒女,執著自己的妻子、兒女。你看,菩薩都能捨棄國、城、妻、子,他能把國、城、妻、子都布施出去;這才是真正發菩薩心的,所以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若得五欲」:什麼叫五欲?財、色、名、食、睡。財,是一個欲;色,貪美色,這也是人之所大欲;名,有的人不貪財、不貪色,但他貪名;想要得一個好的名、得一個大的名,想要名聞世界,天下聞名,這也是一種欲。有領袖欲的人都有這種的毛病!貪名、圖利,利,就是財。食,就是飲食,好吃好東西。所以做齋菜的人,都要比較一下:這個廟上的齋菜比那個廟上的齋菜有味道,料理得好,色香味俱佳;要是這樣,就是著到食上了。睡,有的人不貪財,也不貪色、不貪名、不貪吃,但他就貪睡;你若叫他不睡覺,那比用刀割他一塊肉都痛苦。

你看!這五種財、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貪財,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色,也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名,很容易就和閻羅王碰鼻子去!你貪食,很容易就和豬呀、狗呀,去搶東西吃;因為你貪吃,到時候要吃東西就要搶。你看,豬吃東西都互相搶著吃,狗吃東西也是互相搶著吃。因為牠就怕吃不著,所以要搶著吃;甚至於糞,狗都要去搶著吃。我不是罵人啊!你看,這就因為在生的時候,牠盡貪吃好東西;所以好東西吃不著了,就是這個臭東西牠也要搶著吃。睡,也是有人貪睡眠。在佛住世的時候,佛的弟子都有歡喜睡覺的;連佛在那兒講經說法,他也睡覺,佛就罵他。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要是想不到地獄去,就把這五欲的根斷了!

所以若得五欲,「當願眾生」,這時菩薩應該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拔除欲箭」:這個欲就等於一支箭似的,射到你身上很痛的;你若要把這欲箭拔除去,就要不要有五欲。「究竟安隱」:這時你究竟得到快樂,得到智慧了。 伎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伎非實

「伎樂聚會」:伎,就是伎女,或者一種音樂。大家聚在一起開party(宴會)、奏音樂,以為這很好玩的;在這時你要明白,「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你要發覺悟的心,當願眾生,應該好樂佛法,以法做為自己的娛樂。你看你天天讀讀經,這有多快樂!我念念佛、誦誦經,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了伎非實」:知道伎樂這暫時間的快樂,不是實在的,不是真的,不是究竟的。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若在宮室」:皇帝所住的叫宮,一般人所住的房子叫室。無論你是在宮殿裡邊,是在一般人的家庭裡邊,「當願眾生,入於聖地」:這時菩薩就要發願了,現在我願意一切眾生,都到聖人的地位、聖人所住的清淨宮殿。「永除穢欲」:永遠除去不清淨的思想和一切的欲念。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瓔珞,有在頭上戴的,有在脖子上戴的;這瓔珞就是一切莊嚴好看的裝飾。那麼戴瓔珞的時候,菩薩也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捨諸偽飾」:捨棄一切虛偽、不實在的裝飾。「到真實處」:要到真實的處所、真實的地方;不要盡做一些個虛偽假面具,戴一些個假面具。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上昇樓閣」:菩薩上昇樓閣的時候,「當願眾生」:也即刻就發願,要做這種觀想來發願;願意什麼?願意一切眾生,「昇正法樓」:要到正法的樓閣裡邊去,「徹見一切」:了徹、明白一切的正法。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這個布施,我們人要難捨能捨,不能捨的、捨不得的,也都要捨,那才是真捨。譬如我有五百億,我布施一塊錢,那不算什麼。我一塊錢都沒有,有人向我來化緣,我想法子能布施,這才叫真捨。你那麼多錢,布施那麼少少的,那不是什麼真正的布施;但是人也要量力而為,你力量真的達不到、做不到,也不要勉強。你若勉強,因為布施,借得周身是債務,一天到晚叫債主來討債;你就不還人家,這也不是你自己的布施,所以也不要這樣去做。

「若有所施」:若有眾生能做布施的,「當願眾生」:在這時候也要發願,令一切眾生,「一切能捨」:一切不能捨的也要捨。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心無愛著」:你心裡不要有一種貪愛;你若能把所愛的捨了,那才是真捨。譬如我愛古董,我有個古董,這個古董真是無價寶,啊!多少錢也買不來,晚上睡覺都想著這個古董。作夢說:「啊!古董丟了,被人給偷去了。」一驚醒了,還知道是個夢,那個古董還沒有丟。就是因為這樣,令你在夢裡頭都掛著這個古董,你說這多苦啊!這個你若能把它捨了,那麼這是真的。古董是這樣,其餘你所愛的、所執著的,都應該把它捨了。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眾會聚集」:大家有的時候在一起聚會,或者有什麼事情來開會;「當願眾生」:在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就願意一切眾生,「捨眾聚法」:把一切聚集的這種法也不執著了,不要執著這一切。「成一切智」:你就因為有執著,才沒有一切智慧;你要是沒有執著了,能捨眾聚法,一切智慧自然就現前了。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若在厄難」:厄難,就是災難、苦難,也就是當你最危險的時候;或者你有病,病得要死;或者你行路,遇著狼蟲虎豹、毒蛇猛獸,正在危險的時候;「當願眾生」:你這時候也要發個願,願意一切眾生,「隨意自在」:都能隨心如意,得到自在,沒有厄難。「所行無礙」:所行所做都沒有障礙。因為自己遇到厄難了,願一切眾生都沒有障礙,這就是菩薩心,就是發菩提心。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捨居家時」:就是出家了。人出家要真正地修行,不要犯戒,不要破戒,不要做破戒的比丘,要做一個清淨持戒的比丘。所以捨居家時,就是要出家,想要剃髮染衣,出家做佛的弟子時,「當願眾生」: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願意一切眾生,「出家無礙」:要發願出家,沒有障礙,沒有人來令我不能出家。我生生世世都要發這種願:我想要出家,即刻就能隨心滿願,不會有障礙。「心得解脫」:我的心裡頭會得到解脫。心裡得到解脫,就無罣礙;沒有罣礙,就得到解脫了。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入僧伽藍」:伽藍裡,就到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到道場、寺院裡邊,或者寂靜處,或者大眾修行的一個地方。「當願眾生」:到這個地方也要發願,願意一切眾生,

「演說種種」:要能演說種種的佛法。各位要知道,講經說法不要有一定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見地;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講經要觀機逗教,因人說法;看眾生的根性,適宜哪一種法門,就說哪一種法門。不要墨守成規,一定要照著什麼註解來講。我主張講經要把經講活動起來,不講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單單依文解義,或者照著註解來背註解。那麼當初沒有註解的時候,講經的人又照著什麼來著?甚至於當初沒有經典的時候,佛怎麼說的經呢?「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講經,我主張講活經;怎麼叫活經呢?講得很生動的,不那麼死板板。所以我到什麼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歡喜聽,因為適合青年人的口味。所以由這個「種種」,你就知道不是一個講法,是要用種種的來講法。所以這個經典,你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講經,要把它講得流水似的,怎麼樣都可以流的。

「無乖諍法」:乖,就是不對的,就是違背經典的道理,講得不合經義,所謂離題了。諍,是和人諍論。「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這是《金剛經》無諍三昧。你有所諍,就是有勝有負;有勝有負,這就落了人、我相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生出來了,你怎麼能得到正定正受?從什麼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說無乖諍法,就是你怎麼說都可以,但是不能盡說這個非法和諍論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詣大小師」:詣,是到那個地方;造詣,就是往那個地方去。往什麼地方去?大師,往大阿闍黎、大軌範師;小師,或者普通的法師,不夠大阿闍黎這個資格,不是大和尚,就是普通的。「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要發什麼願?願意一切眾生,「巧事師長」:巧事,也就善事。要善巧來侍奉師長。「習行善法」:要習學,來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惡法。你修習一切的善法,這就是聽善知識的教,不要聽惡知識的教。

什麼叫惡知識?譬如佛教裡都應該要持戒,那麼這個知識就說:「哎!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隨便啦!你願意怎麼樣都可以,沒有關係!這個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說這是個什麼話!什麼叫末法?什麼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來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時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樣沒有正法;末法的時候,你若修行,也一樣有正法。這是人為之,法沒有正法、沒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慚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誰是聖人啊?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聖人;你要由聖人而成凡夫?本來出家做比丘了,自己還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我是凡夫,犯戒沒關係!」這是如來所謂「可憐憫者」,這太可憐了!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命凡夫。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求請出家」:想要出家,要去訪求善知識。我們出家最要緊的,是找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可以指示你的正路。若遇不著善知識,就像方才我說的這一位知識,他說:「末法了,法沒有了,我們都不要修行了,大家混吃等死算囉!」你說這叫什麼話?所以我發願,我的願力是:「我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要有正法!」我不歡喜末法,末法和正法就是在於人;還是這句話:人為之啊!法無正末,人有精進和懶惰、修行和不修行。
所以你求請出家,這叫睜眼投胎。我們來的時候,不知道找哪一個家庭是好、哪個家庭是壞;就像蒼蠅亂飛,飛得撞到無明網裡,就出生了。那是自己做不了主,隨業受報。我們現在想要出家,睜著眼睛,要真真地訪求明眼善知識,跟著善知識來學習佛法,才不會走錯路。這是很要緊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眼目,我們若遇不著善知識,就等於沒有眼睛一樣。所以求請出家,想要出家,一定要訪求善知識,不是說為一張飯票出家。什麼飯票?戒牒;受了戒,到各處都可以掛單。可是現在這個時代有多少不同了,掛單不是像在中國那麼方便;但雖不是那麼方便,出家也哪個地方都可以住,這就有了飯票。不是這樣,不是為了飯票出家!

「當願眾生,得不退法」:這時候也要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要得不退轉的法門,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障礙」:好像修行,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說:「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聽不知多少人這麼說:「唉!末法了,沒有法子修行囉!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這樣講的;所以我想起來對大家說說,切記不要被這種理論轉動。心無障礙,你一說末法不能修行,這就是心有障礙了;你心若無障礙,就不會這麼講話。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脫去俗服」:就是剃髮染衣,剃除鬚髮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脫去,脫去俗服。俗服,是在家所穿的衣服。「當願眾生」:在這時候也要發願,願意一切眾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捨諸罪軛」: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業和障礙都捨了。軛,本來是古來車前邊的一根橫木;捨諸罪軛,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礙物沒有了,要捨了它。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剃除鬚髮」:你把頭髮剃去,鬍鬚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當願眾生」:這時候你也要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永離煩惱」:不但把頭髮剃去了,要把煩惱也永遠剃去了。剃除鬚髮,就是要剃除煩惱。「究竟寂滅」:常常得到寂滅之樂。寂滅,就是真正的靜,清淨的快樂;你得到寂滅之樂,究竟寂滅,將來得到究竟的快樂。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這三衣。在比丘出家之後,有三衣鉢具常不離體,常不離開自己。不離開三衣,這是持戒。那麼穿袈裟的時候,也要發願,發什麼願?願意一切眾生,「心無所染」:心要清淨,沒有染污。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淨。「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稱金仙,所以往往人以為仙和佛距離很遠,實際上,佛經上也常常說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前邊偈誦那是說,想要出家而還沒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時候;那麼現在這偈誦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經出家了。這時又要發願,發什麼願?願意一切眾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護一切」:能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所依怙。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佛」:這三皈依很要緊,〈大悲咒〉、〈楞嚴咒〉,其他種種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無盡三寶」。〈大悲咒〉一開始「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這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寶;〈楞嚴咒〉第一句「南無薩怛他蘇伽哆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這也是皈依十方無盡無盡的常住三寶。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是非常重要的!你誦持〈楞嚴咒〉、〈大悲咒〉,一開始這麼說皈依十方無盡無盡三寶,這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那還是最後的,等這十方諸佛護念你之後,那八萬金剛藏菩薩常隨著你。所以我們天天在寺院裡頭要三皈依,這是很要緊的!

出家比丘都應該常常受持三皈、嚴淨毗尼的,所以說自皈依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我就願一切眾生,能令佛的種子繼續不斷,接接連連,很興隆的。接接連連令佛種永遠都不斷,這叫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也就是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法」:我皈依法,法猶如大海,「當願眾生」:所以我願意一切眾生,「深入經藏」:深入到經藏的裡邊。「智慧如海」:智慧猶如海一樣,無量無邊的。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自歸於僧」:皈依僧的時候,皈依十方一切賢聖僧,「當願眾生」:那麼這時也要發願,我願意一切眾生,「統理大眾」:率領大眾。「一切無礙」:一切所修行的沒有障礙。講到這兒,希望各位都一切無障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學戒時」:也就是受戒的時候。在受戒時,也叫學戒的時候,因為我們受戒,應該把沙彌十戒、五十三條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還有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應該讀熟能背得出,這才許可受戒,所以這叫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在這個時候也應該發願,因願而起行。發什麼願?我願意一切眾生,「善學於戒」:善於學戒,會用這個戒;能明了戒法、戒相、戒體、戒行,深入戒律這個行門,了解戒律的意義。「不作眾惡」:怎麼叫善學於戒呢?就止惡防非,把一切的惡停止了,而奉行眾善。

受闍黎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闍黎教」:闍黎,就是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譯為「軌範師」,又叫「親教師」。那麼你受阿闍黎的教誨時,「當願眾生」:也應當發願;因願而起行,所以說願意一切眾生,「具足威儀」:這個威儀,在儒教裡也講:「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在佛教裡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什麼要具足威儀呢?因為你威儀若好,一切眾生就見而生信──見著你就會生一種信心。若威儀不好,譬如你做一個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隻猴子,甚至於──不是罵人──像隻兔子;那麼這樣就很難看的,沒有人相信。

我們必須要學馬勝比丘,走路目不斜視,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威儀嚴整。所以摩訶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一見到馬勝比丘,就發菩提心了,問他:「你是個做什麼的?」那時候因為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都是外道,沒有看見過出家人;一見著馬勝比丘的威儀這麼好,就說:「你一定有位好師父,你師父是哪一位啊?」馬勝比丘答道:「我師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說佛,更不明白了,就問馬勝比丘,說:「怎麼叫佛呢?」因為以前他沒有聽說過「佛」字。馬勝比丘就說:「佛──我的師父所講的道理,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個道理就是佛所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就歡喜得不得了:「這個法說得真妙!這真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你師父。」跟著馬勝比丘去見釋迦牟尼佛,於是就皈依三寶了。你看看!這就因為馬勝比丘的威儀好,所以感化舍利弗、目犍連這兩個大外道都來皈依佛了。

我們現在所有的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就是居士也不能說是:「我是做居士的,我不要守威儀。」那又錯了!你做居士,這是佛教的外護。你這外護要是行為好、威儀好,一切一切「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一舉一動,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為眾人的一個法則,為眾人的一個榜樣。「言必忠信」,你不打妄語,不欺騙人;所說的話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一點虛偽。「行必篤敬」,你的行為很誠實,很篤厚的;不是做一些個假面具、偽裝,不是「老虎掛念珠,假充善人」。那麼一般不信佛的人,見著你這麼好的行為,也就會生信心了!你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這個威儀也是很要緊的。

「所行真實」:無論所行所做,什麼事情都要真真實實,實實在在的。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和尚教」: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這個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種名稱。他又清高,又品雅,人格非常地圓滿,人格非常地好,這叫和尚。所以到大叢林裡頭,只有一個方丈住持叫大和尚;若退居了,就叫老和尚。那麼你受和尚教的時候,也要「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得到無生的智慧。「到無依處」:和尚是我們所皈依的,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為我做壞事也沒關係。不是這樣的!你若不造殺、盜、婬的惡,才能不墮三惡道;你若造殺、、盜婬的罪業,那三惡道的門一樣開著,很歡迎你。所以到無依處,就是你不要依賴,還要自強;不要犯戒,不要造罪業,這才可以的。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為皈依三寶,這就永遠都不做畜生了。世界上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受具足戒的時候。在這時候也要有一種觀想發願,發什麼願?就說我願意一切眾生,「具諸方便」:具諸方便法門。本來方便法門是很多的,總起來有:

一,慈悲顧戀。你用慈悲心顧戀一切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二,了知諸行。你明白一切修行的法門,善於用修行法門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三,欣佛妙智。你心裡歡喜佛這種的妙智妙慧,這也是一種方便。四,不捨生死。你因為教化眾生,常常在生死裡頭來遊戲;可是雖然在生死,輪迴不能染污你,這也是一種方便。五,熾然精進。你在教化眾生的時間,時時都精進,時時都認真修行,這都是方便。

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路」;歸元,就是成佛。你無論修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都可以成佛;但是方便法門是很多的。「得最勝法」:那麼具諸方便,你得到最勝、最殊勝、最妙的這個法門。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你若到一個什麼講堂裡頭,或者是屋宇裡邊;這時也應該觀心發願,不應該打妄想。這個都是對治人一般的妄想,這發願,就是對治眾生的妄想。你若能發願,就沒有旁的妄想了;若不發願,就會打其他的妄想,失去正念了。若發願,就能護持你的正念;所以發願也就是發菩提心,願願都是要得到菩提的。所以若入堂宇,也應該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昇無上堂」:昇無上法堂,也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無上的這種覺位。「安住不動」:在這個佛的地位,你就能如如不動;能如如不動,就能了了常明。如如不動就是定,了了常明就是慧,這就是定慧圓明;所以安住定慧圓明這種境界上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你或者安置自己的床,或者座位,這時候也應該發心,應該發一種願;所以就說我願意一切眾生,「開敷善法」:闡敷、闡揚善的法門。「見真實相」:令一切眾生都得到真實的相。真實相本來無相,所謂「實相無相」;可是雖然無相,又無所不相。所以一舉一動都要發願,修這個威儀。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正身端坐」:就是端然正坐,坐得很端正的;不向左歪,不向右歪,不向前移,不向後仰。這正身端坐,就是坐禪的時候;坐禪必須要把脊背挺直了,脖頸也要直的,不要低頭,不要仰頭,就像一座鐘在那兒,這叫正身端坐。「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願意一切眾生,「坐菩提座」:要坐覺悟的座位。坐那個地方覺悟,就是坐那兒不要昏沉,不要坐坐就睡著了。菩提是覺,覺,也就是叫你生覺悟的心。不要坐在那兒,愚癡心就現出來了;愚癡心現出來,就睡著了,所以要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菩提就是覺,那麼覺,你還不要著住到一切境界。坐禪會時時都有境界,有時一個善的境界來了,有時又一個惡的境界來了。為什麼有一個善的境界來?為什麼又有一個惡的境界來?就因為你在往昔生中生了一個善念,等你坐禪的時候,善的境界現前了;或者你生一個惡念,那個魔障的境界就來了。無論順境、逆境、善境、惡境,都是從往昔你所打的妄想那兒生出來的。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隨便打妄想!

「一念不生全體現」,你能一念不生,你那個全體大用、本有的佛性都會現前了!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一念不生,就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做一個無心道人;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為什麼他不除妄想呢?他沒有妄想了,還除什麼?他不求真,真已經得到了,他還求什麼?閒道人,他所作已辦了,不受後有了,所以他做一個閒道人。閒道人,這就是心無所著了;這就是與太虛同體、法界為一了,所以才能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結跏趺坐」:這叫雙跏趺坐。一切諸佛菩薩現禪定相的時候,都是結雙跏趺坐;雙跏趺坐又叫金剛坐,也就是方才所說的菩提坐。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聽。這公案恐怕各位已經都聽過了,那麼你聽過,不妨再多聽一次,要有一點忍耐的心。不要說:「啊!這個公案我聽過了,你不要講了!」那你沒有忍耐心,六度忍辱波羅蜜就過不去。聽法,不一定都是聽沒有聽的,已經聽的不妨聽多一次;你吃飯,怎麼天天吃也不討厭?為什麼聽法聽多一趟,就生出一種厭倦來?這是錯誤的!那麼沒有聽過這公案的,聽過一遍就增加你的菩提心。

以前,在中國有一個地方,有一個趕經懺的人。趕經懺的人常常去給人念經、拜懺、作佛事、作功德;但是都給人家做,不是自己的。有一天他為人作功德回來,天已黑了,經過一個鄉村,這村子的狗就叫。這時,人都已經睡了,那麼狗一叫,就把人都吵醒了。他就聽見房子裡邊一個女人叫說:「喂!你看一看,狗叫得這麼厲害,是不是來偷東西的賊啊?你看一看!」一個男人就說:「哎!看一看…,不會吧?」大約他太太這麼一叫,他就在窗戶裡邊,那窗戶糊的紙有窟窿,就由窗戶紙的窟窿向外一看。這時候狗叫得更厲害了,他太太就問:「是不是有賊了?」他說:「哎!不是的,是一個趕經懺的鬼,一個經懺鬼!」這和尚一聽,「哦!他說我是趕經懺的鬼,不叫我趕經懺的神仙。」心裡就很不高興:「哼!我趕經懺,關你什麼事?你叫我趕經懺鬼!我若真是鬼,一定叫你頭痛!」這樣想,他就走過去這條村莊。

這個時候,天又下雨了;他就走到一座橋底下,坐到橋底下來避雨。他往那兒一坐:「啊!平時聽說雙跏趺坐不錯,我結一個雙跏趺坐試試看!」就結上雙跏趺坐,在那兒坐。坐著坐著,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發神經?也不知道他因為被人罵一個經懺鬼的名詞,自己放不下?就神經錯亂,看見鬼了──有兩個鬼!可是這兩個鬼一看見他,不單不給他麻煩,而且還向他叩頭。兩個鬼對談說:「這座金塔裡邊有佛的舍利,我們應該恭敬禮拜,我們趕快禮拜這金塔!」因為他結雙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來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他們是兩個鬼。

那麼兩個鬼向這和尚叩頭,這和尚盡給人家超度亡魂,大約也常常見鬼;或者沒有撞鬼,但是常常覺得有鬼,所以他就不怕這鬼。他坐坐雙跏趺坐,腿就痛了,受不了,大約是咬著牙也挺不住,也忍不住了;於是把上邊的腿就搬下來放到下邊,就是左腿在上邊,右腿在下邊,這樣叫半跏趺坐。那麼半跏趺坐,一個鬼向他叩頭,一抬頭,說:「咦!這金塔怎麼變成銀塔了呢?」因為單跏趺坐,在鬼的眼裡看來,就由金塔變成銀塔了。另一個鬼就說:「哎!金塔、銀塔裡邊都有佛的舍利,我們就是禮拜佛的舍利,可以消我們的業障,還是要叩頭的。」又繼續叩頭。

鬼互相在那兒談話,他都聽得清清楚楚。他就又坐,坐…坐…,大約又坐有一個鐘頭的樣子,這單跏趺坐又受不了了。因為他平時以趕經懺來維持生活,所以很少打坐。這回打坐,之前雙跏趺坐,坐了半個鐘頭受不了;現在單跏趺坐,坐了一個鐘頭又受不了了;受不了,他又把左腿放下來,就隨隨便便那麼坐。這時鬼又叩完頭,起身一看,說:「哦!這也不是金塔,也不是銀塔,現在變成泥巴了。我們打它!」這兩個鬼就拳踢腳打,要打他。他駭得──哦!這時戰戰兢兢地,忐忐忑忑地,就趕快又結雙跏趺坐。這兩個鬼剛剛把鬼拳頭舉起來,想要往下打,一看,又變成金塔了,說:「咦?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還是趕快叩頭!」這兩個鬼又繼續叩頭。他這回就是痛死也不敢再放腿了,就雙跏趺坐,一邊打坐一邊念佛;念…念…,念到天亮,鬼也沒有了,他的腿也不痛了。腿不痛,他就想:「哦!我趕經懺,人家就叫我經懺鬼;那麼我結雙跏趺坐就是金塔,單跏趺坐就是銀塔,也不單也不雙就變成泥巴。結雙跏趺坐,鬼都來恭敬禮拜,這真是不可思議!」

由此而後,他把經懺的生活改變了,再也不趕經懺;就發心修行,天天都結雙跏趺坐來修行。修了一個時期,就豁然開悟證果了。他自己想一想,溯本窮源:「我這個修行不是自己發心修行的,這是兩個鬼逼得我發心修行的。」所以不用以前的名字,以後就給自己起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叫「鬼逼」;所以人人都稱他鬼逼禪師,鬼把他逼得修行。那麼這個老修行本來是趕經懺的,你看!他也可以修行證果。所以「英雄莫論出身低」,無論哪一個,若能真正發菩提心,能忍耐一點痛苦,都會有所成就的。雙跏趺坐就有這樣的好處。

「當願眾生,善根堅固」:你雙跏趺坐,這要有堅固心;雙跏趺坐又叫金剛坐,金剛坐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那麼在雙跏趺坐的時候,又發願了,我願意一切眾生,善根都種得堅固,不退轉。「得不動地」:不動地,也就是不改變修行的這種思想。你能繼續發菩提心,練習跏趺坐;不要被痛或是什麼境界來搖動。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你修禪定的時候,也要發願;發什麼願?我願意一切眾生,「以定伏心」:所以我常常講「性定魔伏朝朝樂」;你性若定了,魔就伏了。魔為什麼不伏?就因為你性沒定。我告訴你們,我在美國弘揚佛法,魔障多得很;但是無論什麼魔來了,我都歡迎他。你們聽過這種講法嗎?我歡迎魔來;無論什麼魔來,我和他做朋友。我說:「歡迎、歡迎!Sit down, please. 請坐,大家坐下來談一談!」為什麼我歡迎他?就因為我Everything’s okay! 就是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的,沒有關係。

有人就說:「哦!你Everything’s okay! 誰若把你最有價值的東西都偷去了,你也okay嗎?你也說可以嗎?」我說:「那他偷去,他用和我用是一樣的!為什麼又要分他和我?他想拿去,他一定有用;他若沒有用,他不會拿的。那麼他既然有用,免得我保存這個東西,那又有什麼問題?」有的人說:「那他若真偷你東西,或者你就放不下了。」我說:「那你可以試一試!」但是他也不敢作賊。所以「性定魔伏朝朝樂」,天天都是快樂的,沒有一天憂愁的。怎麼叫明心?明心沒有礙難事;怎麼叫見性?見性沒有憂愁心,見性就不知道愁了。「妄念不起處處安」,你若不打妄想,到什麼地方都是平安的,都是好的,不會說是:「啊!這個地方不好,這個地方不平安。」到什麼地方都是平安,都是很好的,沒有一切的麻煩。這叫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什麼沒有餘了?究竟沒有習氣了。有餘,就是餘習;餘習,就是沒有定;沒有定,就有餘習。好像這個高個子(指當時坐在上人身旁的西方弟子恒具法師)歡喜喝牛奶,這都是一種餘習。還有另一位(指恒由法師)講到偷吃雪糕的事,這也是餘習。那麼他偷著買雪糕吃,以為這沒有問題;結果老鼠就來,要分一份他們第二天吃的東西。說:「你餓了嗎?我也餓了!你不守金山寺日中一食的規矩,那我也就無所謂了;偷你和尚一點麵包吃,這我也沒有罪業!」所以牠就來大吃特吃:「你趕我也不走。」他想要抓牠,牠就飛了。你看!這隻老鼠這麼大的本事!這就是老鼠來教訓教訓這兩位:「你這偷東西的和尚,會變老鼠的,以後要小心一點!」幸虧他們也都覺悟了:「哎呀!我們偷著吃雪糕、吃冰淇淋,老鼠就來偷吃我們的麵包;這是如是因、如是果。」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觀,是止觀。修觀,就生觀照的般若,能生觀察的智慧。怎麼能生出觀察的智慧?首先就要修定。定也就是止,止也就是定,這都是換名不換義。你能止也就有定了,有定也就有止了;所以這修止觀,也就是修禪定。那麼修禪定時也要發願,所以說我願意一切眾生,「見如實理」:見這真實的真理。如實理,就是真實的理,真如實相的理。

「永無乖諍」:永無乖諍是什麼法?也就是Everything’s okay了,這就是永無乖諍。你能把一切事都看空了,這就是永無乖諍,和誰也讓而不爭;也不爭名,也不爭利,也不爭權,也不爭一切地位,一切一切都與人無爭,這叫永無乖諍。乖,就是不合理;諍,就是沒有理想要講道理,強詞奪理。這都叫乖諍,拿不是當理講。我告訴你們,律師多數都犯這個毛病!我們這裡不知有沒有律師?有律師,最好學一學這個無乖諍法!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捨跏趺坐」:就是雙跏趺坐也不坐了,單跏趺坐也不坐了,也就是變成泥巴的時候。那麼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一種觀想,也要有一種觀想,「當願眾生」:所以願意一切眾生,「當觀諸行法」:要觀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間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歸散滅」:都是歸於空,都是無常的,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下足,就是不坐禪了,把雙跏趺坐解開,就要下地走動時。這時又要發一種願,所以說願意一切眾生,「心得解脫」:心得到解脫,無所著住。解脫,就是你一切無著,自然就解脫了;不要說我找個解脫。古來有一個老修行去請開示,問一位和尚:「大和尚,請問怎樣才能得到解脫?」這位大和尚對老修行就說了:「哦!誰把你綁上了?」這個老修行一想:「哎!沒有人綁著我啊!」「那你為什麼要找解脫?」「啊!原來沒有人把我綁著。」哦!他豁然開悟了。但你不能說:「哦!我明白本來沒有人綁著我。」以為這就可以了。那還不可以,要你開悟了才算!開悟,真得到解脫,打破你的黑漆桶了,那才算得到解脫。

「安住不動」:安住不動,就是常常有一種定力,常常在定中;行、住、坐、臥都是不動的,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麼不動?你的欲心不動。你若能時時沒有欲念,那是真正不動了。所以孔子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說:「四十不動心。」這個安住不動,就是不動心。不是說:「我這個身體不動。」那要等死的時候才能不動;你活著,沒有法子不動。對不對?不動,就是不動心,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動,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顛倒了,這是真不動。這個不動,是在你自心裡頭,不是到外邊去找。
不是像一塊石頭在那個地方,說那就是不動了,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動;但是石頭沒有用的,所謂「死水不成龍。」這所謂不動,就是不動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緊的,每一個人迴光返照:「哦!我學佛學了幾十年,婬欲心停止了沒有?」你要是沒有婬欲心,那我承認你是一個真學佛者;若有,那還沒到家呢!還要修,還要學,你那個餘習、習氣還沒有斷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識,不要欺騙自己;不要自己沒有到家,就向人說我怎麼樣不得了,我怎麼樣了不起了。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騙自己呢!還了不起!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若舉於足」:若是舉於足,這是走路的時候了。前邊那坐完禪下地了,但是還沒有走路呢!現在是舉足了。舉足的時候,應該念一個偈頌: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眾生自迴護
若於足下喪其形 願汝即時生淨土

「從朝寅旦直至暮」,朝,是早晨早起;寅旦,是天一光的時候。直至暮,到晚間;暮,是晚間。「一切眾生自迴護」,一切眾生你都迴避一點,自己保護自己。我因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沒看見你;所以你要自己迴避一點,你看我下地要邁步的時候,趕快走,趕快逃之夭夭,不要在這兒等死。「若於足下喪其形」,假設你也沒跑,我也沒看見,你就在我的足下喪形,我把你的身體壓死了;我有一個無知的罪,你有一個枉死的罪。「願汝即時生淨土」,我發願,請你即刻就往生極樂世界。出家人一早舉足時,要誦這首偈頌,還有個咒來念;這在《毗尼日用》上,都說得很清楚。所以說「若舉於足」,舉於足,就是將要邁步的時候。這時候也發願,「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願所有一切眾生,都離開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眾善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著下裙時」:下裙,在印度、緬甸和泰國天氣熱,他們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五衣,他們做這個裙。在中國來說,下裙也就是褲子;中國穿褲子,也就等於裙子一樣。所以說著下裙時,這時也發願,「當願眾生,服諸善根」:願所有一切眾生,自己保護自己的善根,也就像自己穿衣服似的。善根就像我們的衣服,所以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為什麼要著下裙呢?就因為我們要知道慚愧。如果不著下裙,這很醜陋,不雅觀,你就這麼裸體!好像去年美國就流行一種裸體跑,不穿衣服;這就是不知慚愧,無慚無愧,他才裸體跑。以為:「你看!我這個本來面目原來如此!」但是你為什麼要跑?既然不穿衣服,應該站在那兒,叫大家看個夠啊!但是他要跑,這還是不究竟,還是不到家!他無慚無愧這種思想還是不究竟,還是有一點點慚愧,所以他要跑;跑,作戲似的,給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們看不清楚。這就是沒有慚愧,不具足慚愧了。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整衣束帶」:這也是合乎威儀,合乎教相,穿得很好的;不是拖泥帶水的樣子,不是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齊,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鈕子,或者裸露,扣上一個鈕子,或者兩個鈕子,其餘的就叫它露著,這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都叫衣冠不整。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衣整理好了。好像穿中國的長衫馬褂,穿好了它,到一種會場,或者開一個什麼party(宴會);去到那地方,令人看見,很恭敬的。這都叫衣冠整齊,衣冠楚楚;穿著畢挺的西裝,領帶也打得很好的,這叫整衣。束帶,現在在臺灣這兒,出家人沒有繫腰帶子的。以前的出家人都要繫一條金剛帶,有這麼寬;繫到腰裡,精神抖抖的,好像一個糾糾武夫的樣子。出家人抖擻精神,你一看:「哦!」這每一個出家人,不論練過武術、沒有練過武術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尤其以前少林寺的和尚若出來,那不得了了!那麼這是整衣束帶,都要做得很整齊的。

「當願眾生」:這時候也願一切眾生,「檢束善根」:檢點自己的善根是完全、不完全?善根具足、不具足?要自己檢點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功夫、所種的善根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種懶惰心,或者生了一種畏難的心,說:「哎呀!修行這麼難,我不修行囉!」這都是散失了。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若著上衣」:上衣就是七衣。若是著七衣的時候,「當願眾生」:也要發願一切眾生,「獲勝善根」:得到殊勝的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羅蜜,六度波羅蜜都得到圓滿,所以到涅槃的彼岸。

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雜碎衣。那麼著這衣的時候,「當願眾生」:也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入第一位」:第一位,就是佛位。令一切眾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動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動法了。不動的法,就是沒有所著,無所著;也就是一個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這都叫得不動法了。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手執楊枝」:在以前,無論是印度的、中國的出家人,都有嚼楊枝。手一拿起楊枝,就發這個願,說「當願眾生,皆得妙法」:願一切眾生,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究竟清淨」:將來得到清淨了。

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一)能明目。楊枝有一種苦味,能去頭上的火,所以能明目。(二)除痰。常嚼楊枝,痰會沒有了。我們人有痰,是因為有火氣;楊枝這個苦不單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沒有痰。(三)除口臭。你嚼楊枝,口的臭氣也沒有了。它有很多種的好處,但是現在出家人因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楊枝。我在蘇州靈巖山住的時候,那兒還有這個老風氣,還有這個老祖的家風,天天都嚼楊枝。這嚼楊枝好處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都把這種家風放棄了,很少用。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正在嚼楊枝的時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隨隨便便的,也要發願。發什麼願?願意一切眾生,「其心調淨」:心裡很調柔清淨的,沒有煩惱,「噬諸煩惱」:把煩惱都給咬碎、沒有了,沒有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時候,也都應該發一種願。不要在廁所上,到那個地方就開會;因為廁所那個地方不可以互相講話的。所以這時候也應該發願,願一切眾生,「棄貪瞋癡」:把貪瞋癡都捨棄不要了,不要貪瞋癡。「蠲除罪法」:蠲,就是沒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掃除了。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樣,它很骯髒的;你不要要它,不要捨不得,不要保留不肯撇棄它。蠲除罪法,就是把它撇棄了。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事訖就水」:事訖,是大小便完了之後;就水,到那兒洗淨的時候。比丘大小便後,都應該洗淨,或者洗手、或者洗肛門,都應該把它洗淨了,這叫「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又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出世法,要趕快到出世到那個清淨地方去,不要留戀在三界火宅裡頭。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洗滌形穢」:這就是洗淨。小便完了之後洗手,大便完了之後,要用水來洗肛門。那麼洗完了之後,「當願眾生」:就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清淨調柔」:得到清淨調柔。調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裡頭;就是沒有脾氣了,沒有無明。「畢竟無垢」:將來一定沒有一點的塵垢,沒有骯髒的東西了。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以水盥掌」:用水盥掌,就是洗手。洗手的時候,也應該發願。我們洗手要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得清淨手」:願意每一個眾生,都得到清淨手。「受持佛法」:為什麼要得到清淨手?用這手來翻經典,來修持佛法;你手若不乾淨,就不應該修一切的法。好像〈大悲咒〉,《千手千眼陀羅尼經》上有四十二手眼;想修這種法的人,必須要保持你的手時時都清潔乾淨的,時時都沒有邋遢,才能受持這種法。

至於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千手千眼。在以前的佛教,稱「馬遛子」(俗話裡稱賊)叫「千手觀音」。我們修千手千眼這個法,並不希望做這種「千手觀音」去偷東西。因為手太多了,人看不見,就可以偷東西;眼睛也太多,人家看不見你,也可以偷。不是那樣!你修千手千眼,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是救人的。我們每一個人要是得到這種四十二手眼,都可以變成千手千眼;不單千手千眼,是萬手萬眼;不單萬手萬眼,可以說是無量的手眼。有一句俗話說:「那個人手眼通天哪!」手眼通天,就是有千手千眼的能力。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和觀音菩薩並駕齊驅,都可以有千手千眼;但是可惜都沒有修這個大悲法,四十二手眼就是得到千手千眼的這種法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得到清淨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你用水來洗臉的時候,也要發願,要一切眾生,「得淨法門」:得到清淨的法門。「永無垢染」:永遠都沒有垢染。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手拿著錫杖的時候,這也要發願。人人都知道摩訶目犍連尊者拿錫杖,是開地獄的一個鎖匙。那麼這時也要發願,願一切眾生,「設大施會」:設立大布施的會。「示如實道」:指示人真實的道路。大施會,就是一個大法會,指示人一條修行的道路。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就是拿著鉢的時候。鉢叫應量器,你手裡拿著鉢的時候,也要發願,願一切眾生,「成就法器」:都做一個法器。法器,就是載法之器;凡是能以荷擔如來的家業,這都叫法器。「受天人供」:得到天人的供養。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這一句偈頌是說,你想要修行的時候,譬如走路;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由願而起行。所以說願一切眾生,「趣佛所行」:我們修道應該依教修行,依照佛所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入無依處」:無依處,就是叫人不要生一種依賴心,一種怠惰的心。怠惰,就是懶惰;懶惰,就生出一種依賴心。就好像阿難尊者,以為佛是他的堂兄弟,自己不修行,到時佛也會給他三昧;可是想不到是「各人吃飯各人飽,自己生死要自己了」。所以不可有一種依賴性!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你要是在路上行走的時候。也要發願。發願一切眾生,「能行佛道」:能依照佛所修行的法門去修行佛道。「向無餘法」:要修到無罣無礙、無餘的涅槃的這種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涉路而去」:就是在路上行走。「當願眾生」:出家人在路上走的時候,也不能打妄想,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當願一切眾生,「履淨法界」:所行履的、所到的地方,都是清淨的法界。「心無障礙」:自己心一點執著也沒有,無所罣礙;無罣礙,也就是沒有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昇高路」:就是向山上走的時候,向一步比一步高的道路。「當願眾生」:走這種路也要對境發願,見到這種境界就要發願,所以說願一切眾生,「永出三界」:永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心無怯弱」:出離三界不容易,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出離三界;可是雖然經過這麼一段長遠的時間,心裡也不要生出一種畏懼的心。怯,就是怕了;以為佛道長遠不容易修行,就生了退心。退心,這志願就不堅固,就軟弱了;軟弱,就沒有力量向前走了。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那麼向高處走,發這種願;而有的時候也向下走,向下走也要發願。所以向下坡走這道路,也願意一切眾生,「其心謙下」:心裡很謙恭的,不驕傲。謙下,就是不驕傲,沒有貢高我慢的心,心裡和任何人都有一種謙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比我沒有知識的人,我也要請教他,他甚至於不一定比我沒有知識。所以要有一種謙德、謙遜的德行。「長佛善根」:你能對一切眾生不生一種驕傲心,沒有輕視一切眾生的心,這就是長佛的善根。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自己才成佛了;如果他看一切眾生都是鬼,他也不會成佛。所以我們想要成佛,就要用慈悲喜捨的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是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見斜曲路」:有一種路不直,彎彎曲曲的,有的路又好像蠶蟲路──蠶所行、蟲子所行的路。好像中國四川的路就不容易走,所以古人有詩:「見說蠶蟲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山從人面起」,那山,好像在人的前邊就生出一座大山了,看不見路。「雲傍馬頭生」,那雲,是在馬頭前邊就生出了這雲霧。所以四川的路是不容易走的,崎崎嶇嶇、彎彎曲曲的,很危險。

「當願眾生」:若走到這斜曲路,也要發願。所以說,願一切眾生,「捨不正道」:捨,就捨棄。所有一切眾生都把不正當的道路捨了,要行正路。「永除惡見」:惡見,就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邪知邪見就好像斜曲的路,因為這個,所以要發願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若見直路」:這個直路,就是表示我們心裡要正直,所謂「直心是道場」。我為什麼要把佛法推行到西方去?就因為我見到有一些西方人都很天真無邪,心很直的,不像亞洲人這麼會打妄語。他們現在正在學習的期間,學習打妄語,還沒有完全懂;那麼在這個時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們這個直心更能延續時間長一點。那麼若見這路是正直的,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其心正直」:願一切眾生的心都正直。

「無諂無誑」:諂,就是諂曲、諂媚。一般的人喜歡諂富驕貧、厭故喜新。諂富,見到有錢的人,把面就仰起來,對著這個有錢的人說話,現出一種諂媚的心;所謂「脅肩諂笑」,這一種態度是很可恥的。而無諂,就是沒有這種諂媚心,不諂富;又不驕貧,見到貧窮的人又不驕傲。那麼富貴的人要是不驕傲,這就有一種德行;貧窮的人若不諂媚,也是有一種正直的德。厭故喜新,我們人無論什麼事情,新鮮的就歡喜,若舊了就不歡喜,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諂富驕貧,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這種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諂富,也不要生一種驕傲的心,驕傲也不對;你對窮人驕傲是不對的,對有錢的人驕傲也是不對的。

各位都知道,中國有位關帝公,他歡喜穿綠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綠袍送給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裡邊,曹操就問他:「我送給你一件新袍,你為什麼把它穿到裡邊呢?」他說:「因為外邊這件袍是我劉備大哥送給我的,我穿得慣了;你送給我這件是新的,我不願意喜新忘舊。」曹操一聽這話,心裏就涼了,說:「這個人哪,我沒有辦法來利用他了!」所以關公大義參天,他不諂富、不驕貧、不厭故、不喜新。

「狂」字,加個「言」字,有的讀「往」,有的讀「狂」,也就是打妄語。為什麼要打妄語?打妄語的動機就因為自私;若沒有自私心,大公無私,絕對不會打妄語的。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路多塵」:你在見著路上很多塵土的時候。好像我們到印度,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飯就會飽的;怎麼會飽呢?吃塵土麵子。這塵土把你口鼻裡邊都灌得滿滿的,耳朵裡也吃得都有塵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於眼睛也可以吃塵土,那真是塵土太多了!那麼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這也要發願,這麼多塵吃不了了;吃不了,就願一切眾生,「遠離塵坌」:遠離這塵,以免掉到自己身上。從上邊掉到下邊,這叫坌。這個「坌」字,有的讀「笨」,有的又讀「剎」;《四十二章經》上也有這個字。因為你在路上見著多塵,所以就遠離塵坌。「獲清淨法」:得到一種清淨的妙法,沒有那麼多塵土了。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見路無塵」:見到路上很乾淨的。好像在美國,路上都很乾淨的,是柏油路,馬路也都很寬。那麼見路無塵,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常行大悲」:願意一切眾生,常行大悲心。什麼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所以我有這麼幾句話,對這個大悲心是很好、很恰當的解釋。怎麼說?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無論什麼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認自己的不對、自己的錯誤;不要文過,不要護過,不要掩飾自己的過錯。所謂「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左傳》提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過,若你能改,這就是個善。孔子說:「過則勿憚改。」你有過錯,不要怕改過;你怕改過,那就是要文過、飾過了。飾過,就是掩飾自己的過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

「莫論他人非」,我們人往往不談話則已,一談起話來,就是說人的不對;說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見自己。所謂「烏鴉落到豬身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一天到晚說人家的不對,自己一點不對都沒有,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這一句話證明,聖人才能無過。賢人能寡過,能寡少過;君子能改過,君子就會改過的;小人就護過,小人保護著他這個過錯。有過能改,這是最好的;所以莫論他人非,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也不要盡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這樣想:「啊!旁人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是有人罵我,我也很高興的;有人說我不對,我也很高興的。為什麼?就因為我覺得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不要和旁人分開。說:「這個吃虧吃得太大了!」吃一點虧怕什麼?這個世界為什麼壞的?就因為不肯吃虧;你也不肯吃虧,他也不肯吃虧,都想佔便宜。所以說,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這就是「同體名大悲」,一切眾生與我同體,一切眾生與我沒有什麼分別。

「其心潤澤」:所以常常地行大悲心,這個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謂「富潤屋,德潤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麗;你若有德行,身體就有一種光澤,有一種光輝,所以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險道」:險,就是危險的道路。什麼是危險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頭,都是危險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險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難得,所以說在六道輪迴裡是很危險的。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願一切眾生住於正法,「離諸罪難」:離開一切的罪業和障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眾會」:若見大家在一起聚會的時候,「當願眾生」:也要發願,願一切眾生,「說甚深法」:說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大家在一起都不爭。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大柱」:這個大柱,有的經上是翻譯成大樹,那麼柱和樹,意思都是一樣的。「當願眾生」:也發願願一切眾生,「離我諍心」:離開我慢、諍論的心。無有忿恨」:心裡沒有一種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叢林」:叢林,就是大樹林。在中國,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叢林。為什麼叫叢林?每一個出家人好像一棵樹,因為樹可以利益眾生;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叢林。所以見到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人,「所應敬禮」:都應該恭敬禮拜。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若見高山:如果見到有高山的地方,又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什麼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呢?善根。「無能至頂」:到沒有能到的最上那個地方。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棘刺樹」:棘刺,就是荊刺,生刺的那種樹。見到這種有刺的荊刺樹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就說「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很快地要剪除去什麼?三毒,就是貪毒、瞋毒、癡毒;這三種猶如毒箭一樣,所以應該把它剪除去。剪除還要快一點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沒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見樹葉茂」:見著樹的枝葉很茂盛時,也要發一種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以定解脫」:這樹的葉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脫。「而為蔭映」:能夠成為樹蔭,在上邊覆蓋著。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華開」:假設你若見著有某一種的花開時,這時也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種境界不要打妄想,要發一種願。願意怎麼樣?「當願眾生,神通等法」:願一切眾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種的法,「如華開敷」:好像花開敷那麼茂盛,那麼美麗。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樹華」:假設見著一切樹木開種種的花,在開花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願意一切眾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果實」:見著一切的水果樹,或者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總而言之,一切的果實。你見到一切果實的樹木,又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這種法。「證菩提道」:證得涅槃覺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大河」:假設見著大河的話,或者好像見到恆河這大河,「當願眾生」:這又要發願了,願一切眾生,「得預法流」:預,就是參預。參預這法流;法流,就是入聖人法性流。「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裡邊。你得預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陂澤」:假設見著陂澤。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這個水不是常常流的,這叫陂澤。這又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疾悟諸佛」:很快地覺悟一切諸佛「一味之法」:實相的道理。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別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靈臺的時候,「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那麼這個地方所講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個靈沼一樣的;「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這個靈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見池沼,「當願眾生」:也即刻就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語業滿足」:語業不造惡業;不造惡業,善業滿足了。「巧能演說」:善巧方便來說一切的法,演說諸法實相。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汲井」:汲井,就是吸水的井。這個井,現在是機器井了,一按,水就會上來。古來的井是要用一個綹綰(?)──井繩──往上這麼一絞。若見到這種井的時候,你就也應該對境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具足辯才」:你得大辯才。你念觀音菩薩,得大智慧,得大辯才,得大無畏,得大安養。辯才有四種,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演一切法」:能演說一切法,善說諸法;就像富樓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說法第一。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涌泉」:若見涌泉的時候。涌泉,就是從地裡頭所湧出來的水泉。若見這種水泉的時候,也應該對境發願。這〈淨行品〉都是修道的人對一切的境界,不為一切境界所轉,來轉境界;就是不好的境界,也會把它轉得好了。怎麼會轉好呢?就要發願。所以若見涌泉,「當願眾生」:又發願了,願一切眾生──不是單單一個人。「方便增長」:方便的智慧會增長。「善根無盡」:這個善根沒有窮盡,源遠流長,源源而來。沒有種善根的人,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就令他善根增長;已經增長的,就令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就令他解脫。所以這個善根是無盡無盡,重重無盡的。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若見橋道」:若見橋道的時候,又要發願了。橋梁,可以令人從河這邊可以到那邊。我們想要度生死的河,必須要藉著般若的橋梁;這個般若的橋梁,能令我們了生脫死。所以說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又發願了,願所有的眾生,「廣度一切」:廣度一切眾生,「猶如橋梁」:就好像橋梁,令人從這邊可以到那邊去,從那邊又可以到這邊來。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若見流水」:若見有河裡流水這種境界,又要發願,「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得善意欲」:得到善意欲。這個欲就是願,發的願;得到這個發的善願。「洗除惑垢」: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都是起惑、造業、受報,起惑、造業、受報……;這種的起惑、造業、受報,又叫惑垢,就是很不清淨,是一種染污法。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修園圃」:園圃,就是或者花園,或者菜園,可以在那兒種花、種菜。我們修行也好像種花、種菜一樣;所以見著花園和菜園,有人在那兒做花王,修理花、種菜,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五欲圃中」:我們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花園、菜園裡邊。「耘除愛草」:我們應該把愛的這種草拔去剷除。耘,就是耘草。耘草,是把草拔除去了。什麼草呢?愛草。這愛草在我們菩提園中是一種障礙,它能令我們墮落,所以要把它拿走了。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見無憂林」:見著沒有憂愁的、很快樂的這種地方;也就是見著這個人淡泊明志、知足忍辱、無憂無慮的。這時又要發願,「當願眾生,永離貪愛」:願所有的眾生,都永遠離開貪心和愛心。有貪心、有愛心,菩提心就不會增長。佛就是業盡情空的人,人就是業重情迷的眾生;我們人如果把業消了、情空了,也就會成佛。怎麼沒空?就因為有貪愛。「不生憂怖」:願一切眾生都得到無憂無愁,無罣無礙。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若見園苑」:這個園苑,都是花園之類的。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對著花神寫一首詩,給花神下命令。那時是在冬天的時候,花還都沒開呢!她想看看這花草樹木是不是聽她的話,她說的話是不是有效驗?所以下了一道聖旨,也就是寫一首詩。這首詩怎麼說?

明朝遊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 莫待曉風吹

「明朝遊上苑」,明天我要到花園裏去遊玩。「火速報春知」,趕快去報告給春天知道,所有的花明天早上都應該開了。春,就是春天。雖然是冬天,你們應該行春天的時令。「花須連夜發」,所有的花都應該在今天晚間就給我開了,要連夜開發。「莫待曉風吹」,不要等到一早起風來吹,你們才開,你們在晚間就都應該趕快給我開!她寫了這麼一首詩,第二天到花園裡一看,果然所有的花在冬天就都開了。你看看!所以她做皇帝,知道自己是有天子之命:「你看!這花草樹木都要聽我的招呼!」

那麼這個武則天,在佛教裡頭,佛以前早就給她授過記的;這是在中國應該有這麼一個女皇帝,她是護持佛法的。雖然她品行不太好,但是這都是大權示現,令人明白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看!花草樹木都聽她的話,所以老百姓也都要受她的統治。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不要懶惰,要精進勤修,不要懈怠,所有一切行門都要勤修。「趣佛菩提」:趕快到佛覺悟的果位上。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嚴飾人」:若見著好莊嚴、好修飾的人。嚴飾,就是打扮得很端莊優雅;不是很妖嬈的,不是像妖精的樣子,是有幽閒貞靜這種德行的樣子。所以《詩經》上第一首詩就說:「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詩經集註〉「關睢篇」〉解釋這首詩的典故說:「興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有幽閒貞靜之德,故作此詩以美之。」所以古來的人也是修飾的,但是她幽閒貞靜,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樣子。所以這個「嚴飾」就是這種意思。「當願眾生」:又願意一切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應該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做為自己的莊嚴妙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無嚴飾」:就是見不修飾、本來面目的人,甚至於也不洗臉,也不梳頭,不加修飾,也可以說是不修邊幅。但不是像現在美國嬉皮那個樣子;美國嬉皮那是太不像樣了,談不到嚴飾、不嚴飾!見無嚴飾,「當願眾生」:又要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捨諸飾好」:把一切的莊嚴、一切的修飾,都捨棄了。

「具頭陀行」:頭陀,是梵語,譯為「抖擻」;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來,常常地抖擻精神。本來想要睡覺,打起精神來不睡覺;本來想吃東西,打起精神來不吃;本來應該穿多一點衣服,但是常做運動,常常跑步,常常開步走,所以把身體運動得熱氣都充滿了。也不怕冷、不怕凍、不怕餓,精神總是有的,不會沒有的,這叫抖擻;抖擻,就是常精進,不休息。

頭陀行,有十二種頭陀:(一)糞掃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五)一坐食。(六)節量食。(七)午後不飲漿。(八)住阿蘭若。(九)塚間坐。(十)樹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臥。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樂著人」:樂,就是快樂;著,就是執著。執著到這個快樂上,可是這種快樂不是究竟的,是暫時的,不是永遠。在美國,現在最流行的是一種搖擺大會,跳搖擺舞、奏音樂;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樂,都不穿衣服在一起。無論哪一個地方,一開這種會,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於三萬、五萬的人聚會到一起。在會場裡邊人擠人,就會擠死很多人,也會擠死很多小孩子;甚至於沒生出來的小孩子,就給擠出來。就這麼樣瘋狂!汽車和汽車也擠,人和人也擠,擠得搖擺舞的那些人也都擺不動了。就那麼樣厲害!但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呢?就沒有那麼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這是人最多的時候。你看那搖擺舞,就三萬、五萬、三十萬、五十萬,人不知多少!

方才這個果道,恆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講男女在一起,這是美國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種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為所欲為,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無拘無束,無罣無礙,也可以說是無人無我。這種顛倒的、不可思議的情形,在美國很多很多的。那麼他們兩個人跑到這種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對著這種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們還不承認,還不知道。等打電話,我說:「你們為什麼要打不正當的妄想?」他們這時候才知道。我說:「你們若再打這個妄想,將來不單被鬼抓你們、壓你們,將來你們還會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這個是不得了的!」那麼他們大約把這種妄想都收拾乾淨了,所以以後就沒有這種麻煩。

樂著人,就是這種顛倒的人,就是這種開搖擺大會,他們認為是最快樂了,所以擠死都不要命地那麼去看,不要命那麼去顛倒,這就是樂著人了。「當願眾生」:這時候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就說願一切眾生,「以法自娛」:都以法為快樂,生一種法愛。可是法愛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種法愛,就有一種法執;我執你沒有了,法執不空,也是不行的。不過以這個法來做為自己的快樂,「歡愛不捨」:不捨棄這個法。不捨於法,就是以法做為自己最快樂的,能這樣才能破除樂著這種的執著。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無樂著」:見沒有樂著這種人,就是不顛倒的人。「當願眾生」:這時候又願意一切眾生。「有為事中」:在有為、有形有相這種事的裡邊,「心無所樂」:心裡不裡貪著這種境界,不要執著這種境界。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歡樂人」:見著歡樂的,很歡喜、很快樂的這種人,對著這種境界又要發願了,「當願眾生,常得安樂」:願意一切眾生,時時刻刻都常常得到安樂。想要得到安樂,先要知足。所謂「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這就會得到安樂。「樂供養佛」:常常歡喜供養於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苦惱人」:若見著一切苦惱的人。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苦、壞苦、行苦,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又有無量諸苦。這個世界,就是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世界,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苦惱。那我們見到苦惱的人,「當願眾生」:對著這種苦惱的人又要發願,願意怎麼樣呢?願意一切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來覺悟的智慧;得到這種本覺的智慧,就能滅除眾苦。你為什麼有苦惱?為什麼有無明?就因為沒有智慧;愚癡,對事看不清楚,就會生出一種苦惱來。若聰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會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樂。滅除眾苦,能把一切的眾苦都滅除了。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無病人」:見到身體健康、沒有疾病的人,也要對著這種人、這種境界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入真實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種真實智慧。「永無病惱」:永遠都沒有一種的疾病和苦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疾病人」:就是見有病的人。行菩薩道的人,見著有病的人,或者聽某人有病,就應該去慰問,去探這個疾病的人。那麼當見到疾病的人,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知身空寂」:知道這個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時候,四大分張,就化為烏有了,所以這個身體本來是寂滅的。「離乖諍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麼可爭?又有什麼可不高興呢?所以離這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深信

「見端正人」:就是見著這個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圓滿,這是端正人。什麼叫端正人?什麼叫相貌圓滿?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會生到嘴那兒,眼睛不會生到鼻子那兒;眼睛也不會生到頭頂上,盡看上邊的人,下邊的人看不見。所以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長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會長到耳朵上,這叫端正人。「當願眾生」:這時要發願了,願一切眾生。

「於佛菩薩,常生深信」:於佛菩薩,常常生出一種深信來。因為佛菩薩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端正人,也就是在過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養佛;所以《三世因果經》上說:「今生端正容貌好,香花點燈供佛前。」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法猶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個「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裡邊;如果你沒有信心,就不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須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個時候深信;要時時刻刻地都要生一種深信,就是沒有退心。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醜陋人」:見著這種人有一種業障,所以他生得相貌醜陋。業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羅就是無端正,為什麼他無端正呢?就因為他好殺生、好戰爭;有的時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羅的時候,也沒有鼻子,受這種醜陋的果報。我們人生得醜陋,都是有一種殺業;殺生殺得多的人,相貌就醜陋。見到這種人,又要對境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於不善事」:對於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樂著」:不要貪著做壞事,不要貪著邪知邪見。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報恩人」:若見著這個人,是知恩報德的人,或者孝順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師長的人,報父母恩、報師長恩的人。那麼見到願意報恩的人,又要發願了。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說:「受人點水之恩,當思湧泉之報。」點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這麼多的恩,應該用好像湧泉那樣來報恩;要知恩報德,不要知恩不報。所以見著報父母恩的人,或者報師長恩的人,或者報國王恩的人,也應該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對於佛菩薩,我們都應該報恩的,能知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你要知道,佛在過去生中,布施頭目腦髓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應該報佛恩,報菩薩的恩。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見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報,不報父母恩、不報師長恩、不報佛恩、不報菩薩恩。也就是不孝順父母的人,不恭敬師長的人,謗佛、謗法、謗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見背恩的人,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於有罪惡的人,不要生一種報復的心,要以德行來感化這種人。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若見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梵語叫沙門,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能這樣就是沙門。「當願眾生」:若見著沙門,見著出家人,應該也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調柔寂靜」:調,就是調和;柔,就是柔軟;寂靜,沒有煩惱,就是其心寂靜。調什麼呢?調伏自己這種難調難伏的剛強心性,令剛強的思想變成柔軟了,所以叫調柔。沒有煩惱,沒脾氣了,這才寂靜;你若有煩惱,有無明火在裡頭,這都不會寂靜的。寂靜,也就是一種很平安、快樂的境界。「畢竟第一」:那麼畢竟、究竟,將來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什麼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有一種婆羅門教,這也是修清淨行的一種修道人。這印度教修行很認真的,也是吃齋,他修種種的苦行;可是有的時候,這婆羅門教有一種瞋恨心,因為不如意的時候,就生一種瞋恨心,所以就有惡。那麼見著婆羅門,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永持梵行」:就是永遠修行清淨的梵行,「離一切惡」:離開一切的瞋恨心。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苦行人」:若見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種種的苦行。可是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種人修牛戒、狗戒;他學牛、學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學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學狗那種行為,這叫無益的苦行。那麼有益的苦行,就是修頭陀行,修這個抖擻頭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為樂,以苦行做為自己的快樂,這個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講這兩句話,我們這個恒具也就開悟了,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了覺。」因為他歡喜吃飯,他說吃了這一次,我應該吃的就了了。吃飯是了飯,可以說吃飯是「消飯」。你看,我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消覺。」

那麼你修苦行,不要勉強,要很自然地來修這種苦行。「當願眾生」,「依於苦行」:依靠著這個苦行,「至究竟處」:到成佛的果位那個地方;這叫究竟處,就是乃至成佛。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操行人」:這操行,就是有品節的人;有品節的人,就是不隨隨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種清高的態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為,不會隨隨便便不守規矩;有節操,有一種清高的行為,不會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鄉愿德中之賊。我們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種操守,有一種清高的品格;那麼修道的人,更應該要有!所以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要堅持自己的志氣,要有沖天的志願,要有旋乾轉坤的這種志願,要有一種移風易俗的這種行為,能令一切人都聞風而化。「不捨佛道」:永遠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著甲冑」:甲冑,就是古來作戰的人穿一種盔甲,所謂「頂盔冠甲」。甲冑可以擋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槍來刺也刺不進去,因為有盔甲在外邊。我們修道的人也有一種盔甲,是什麼?就是「善」。我們做的善事,就是我們的盔甲。所以就說,見武裝的人──這個甲冑,也就是武裝的人。對著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常服善鎧」:鎧,也是甲,鎧甲。我們披勇猛精進鎧,向前去邁進,所以常服善鎧。「趣無師法」:趣向無師自通的那種法。我們不怕苦、不怕難,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賴,說:「我一定要依賴某一種的法。」不要依賴,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無鎧仗」:見著沒有穿盔甲的人,也沒有什麼依仗的人時,對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永遠離開一切一切不善之業。凡是所有不善的這種業,都離開它;你離開不善之業,善業就增長了。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論議人」:在印度有論師,論師是辯才無礙的,沒有道理,他也會辯出一個道理。論師也要去學,到那個地方讀外道論議的書,專門和人辯論;也就是所謂「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他是很圓滿的,專門論議。所以你說是,他會說個非,他總和你有一種不同的理論;所謂狡辯,能言善辯。這一能言善辯,就把真理遮蓋住了;所以他有異論,有不同的這種辯論。這個時候,也要「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這種以是為非、將黑作白的論議,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們勝過了!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見正命人」: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會貪圖供養;邪命的人就是「現奇特相」,他現一個與人不同、很特別的樣子。為什麼要現奇特相?就因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說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說:「我做過什麼好事,我做了一些個什麼什麼功德,我對人類有什麼貢獻。」總是自己讚歎自己;在儒教裡頭,也就是叫「伐善」。伐,就是誇張。

顏淵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問他們:「盍各言爾志?」你們兩個人說說你們的志願是什麼?子路這個人很粗氣的,冒冒失失就說了:「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輕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錢的皮衣。說我所騎的一匹很肥的、也是跑得很快的馬所駕駛的車,和所穿的很輕暖、很名貴的一件皮襖,不是我自己來用這些東西,我和我朋友兩個人用;就是用壞了,也沒有關係,我不會發脾氣的,也不後悔。不會埋怨我的朋友說:「哦!你把我這匹馬騎壞了,把我這件衣服穿壞了。」我的願力就是這樣!

孔子又問顏淵:「你怎麼樣啊?」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的願力就是我若有什麼好處,不誇張自己。我幫助人,也不會說:「我現在幫助你了,我費了很多精神,你怎麼樣啊?」這就是想要求報酬。他不求報酬,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不願意自己讚歎自己,伐善就是自讚毀他。

那麼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說自己的功德。譬如「占相吉凶」。就給人家算卦,算算說:「啊!你要小心一點!不然啊,你會有災難的,一個禮拜以內,如果不小心一點,或者就會被車撞死。」嚇得人就:「那得怎麼辦呢?有什麼解救的方法沒有?」「有!有!你給我三百塊錢,你這個災難就會沒有了。」占相吉凶,這都叫邪命。

還有一種也在邪命之內,叫什麼?「高聲現威」。高聲,講話聲音很大的,把面上這種火憋得就像關公一樣紅;令人生一種敬畏,說:「哦!他真夠威風!」

還有的邪命是什麼?「廣說供養」。好像到了志蓮精舍,就說:「你知道嗎?我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在那個地方,他們這一些個居士啊,這個也封果儀,那個也封供養;哦!簡直地,這些居士真是發心!」那麼這個地方的居士一聽:「哦!那個地方的居士這麼發心,我們若不發心也不對啊!」於是這個也拿紅包,那個也拿紅包,紅包就來了。你看!這廣說供養!又說:「誰誰供養我,誰誰又供養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兒,每個廟上都請我吃齋。啊!印度那麼窮,但是他們供養我的齋菜非常好的。」這地方的人一聽:「印度那麼窮困的地方,都用那麼好的齋菜來供養這位法師;我們這個地方更應該比印度好一點!」所以就天天辦如意齋啊,又什麼…,比羅漢齋總好得多。那麼除了如意齋,還有什麼齋?我因為沒有吃過這麼多齋,也不懂;總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齋菜。為什麼要廣說供養?就是叫你供養供養,這就是和人要供養呢!

談到這兒,這修行談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這就是五邪命:現奇特相第一,說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聲現威第四,廣說供養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裡頭,能有多少不犯這五邪命呢?

「當願眾生」:正命,就不是邪命。所以見正命人,又對這個發願,願一切眾生,「得清淨命」:得清淨命,就是正命,沒有邪命。「不矯威儀」:我們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來修行;不能別開生面,做一個特別樣子。

說:「法師啊!你既然這麼講,為什麼我們中國的法師不天天搭著衣,你卻天天搭衣,現這個樣子很特別的?」我們現這個樣子,是本來就該這樣子,並不特別;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應該時時搭著衣。在中國,因為環境氣候與及習慣的關係,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說這就是對。本來這個衣應該時時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國的習慣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為搭衣就不對了,這是一個錯誤!

去年春天,我在這兒講這個道理,有人就說:「你們美國來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說長坐不臥,裝模作樣的。如果你們這個對,中國佛教都不對了;如果你們不對,那中國佛教就對了。你說哪個是對?」在電話裡這麼問我,你看厲害不厲害?

我說在中國的佛教,現在不搭衣認為是對,那麼究竟對不對?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這樣,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時候上殿過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來袍、海青和長衫,只是中國的古裝,並不是出家人就是應該穿這種衣服。你看看暹羅、緬甸小乘的僧人,他們所搭的衣,那才是本來佛的制度。

我在去年春天已經講過,因為佛教傳到中國後,氣候不同,中國天氣冷,所以裡邊必須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邊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於丟了都不知道。以後中國的法師就想出用一個圈圈,再用一個鉤鉤來掛上它,這只是中國臨時的一種方便法。那麼這樣用得時間一久了,也覺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來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時間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見:「哎!他沒搭衣,我也不搭了。」這就是習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說不搭衣是對。我不能說他不對,但是這個應該要考證一下!那麼搭衣和不搭衣,很有關係的。搭著衣是現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養禮拜;沒有搭衣,這談不到是比丘相。

當我見著小乘的佛教時,便這樣說:「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沒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發揚光大,必須要小乘向前邁一步,大乘向後退一步,才能碰頭,大家才能互相合作。」這個意思,就是小乘把執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來一點。因為小乘太執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進步;就是所謂「固守成墨」──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過;所以什麼事情馬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沒有關係。不搭衣,沒有問題,什麼都沒有問題了;這一什麼都沒有問題,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沒有問題。若讓我說,不吃飯也沒有問題,最好是不吃飯;和尚若都不吃飯,那一定會有很多人供養。為什麼?你若不吃飯,他供養永遠都存在的,不會消。但你若說:「我不吃飯,貪圖供養。」那又錯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矯威儀」,不矯,也就是不現奇特相。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若見於王」:就是見皇帝。比丘有的時候有機會,或者在什麼場合裡頭,會見到皇帝、見到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這時也應該發願,願一切眾生,做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恆轉正法」:常轉正法輪。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王子」:那麼見著皇帝,又見到皇帝或王的兒子;王子,就是皇帝或王的兒子。「當願眾生」:又應該發願了,願一切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從法王這兒化生,做為佛的弟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長者」:長者,就是大富長者。前邊是王、王子,這個是長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裡頭。長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這時候,「當願眾生」:就發願了,願一切眾生,「善能明斷」: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惡法」:判人的詞訟,不會判得不公平。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眾善

「若見大臣」:大臣,就是國家的大臣,做官的。「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行眾善」:願意一切眾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種種的善事。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城郭」:古來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個裡邊的城,有外邊的城叫郭。那麼見到城郭的時候,「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得到堅固身,好像城那麼堅固。「心無所屈」:心裡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

「若見王都」:若是見到皇帝所住的城,這時候對這個境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功德聚會到一起,心常常歡喜快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見處林藪」:見到處於林藪的時候。林藪,就是樹林,又有一些草。這時候也發願,「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應該為天人和人間的人所讚歎和仰慕。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鄉村乞食的時候。里,是很小的一個鄉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當願眾生」:在這時候,也願一切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入甚深的法界,心裡沒有障礙。就是心裡沒有煩惱,你有煩惱就是有障礙了。煩惱障、所知障,這都是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到人門戶」:到在家人的門裡邊,又要發願,說「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入到所有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里裡邊,或者到人的家裡前,先到門戶;每一個家庭的門戶不同,但進去時,都是入到一間房子裡邊。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裡邊的時候,又發願,「當願眾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諸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平等無二,都得到佛乘。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不捨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緣,化吃的東西;人家就給他油灰的灰水,說:「這個我布施給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這就是不願布施的人,那麼金山活佛就能教化這種人,把兩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後,這個人又向他來認錯,這就是見不捨人。「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都發布施心,「常不捨離,勝功德法」:勝功德法,就是修學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們人修行,沒有罪就有功。勝功德,就是做多一點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須要做,種種的功德都要去做。這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雖然小,你也應該去做;惡雖然小,也不應該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見能捨人」:也就是見到能布施的人。這時也要對這種境界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什麼是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怎麼墮落三惡道的?就因為有貪、瞋、癡;有貪心就變成餓鬼,有瞋心就墮落畜生道,有癡心就墮落地獄道。這三惡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這三惡道的苦應該永遠離開。

若見空鉢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空鉢」:出家人吃飯都用鉢,托鉢乞食;在沒有乞到食之前,是個空鉢。所以說若見空鉢,「當願眾生」:對這種境界也應該發願;就是有一種觀想的願力,所以說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心裡清淨,沒有貪、瞋、癡;沒有貪、瞋、癡,就沒有煩惱。

我們修道的人,最要緊的就是這個煩惱,所以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煩惱外邊,另有一個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邊,另有一個涅槃。就在這個煩惱裡邊,就是菩提;在生死裡邊,你要是明白開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煩惱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凍成冰,拿這冰塊向人頭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頭上潑過去,這個人不覺得怎麼痛。所以我們一有了煩惱,對人就會生出種種的障礙來;若沒有煩惱,只是菩提心,那對人人都會有緣的。

若見滿鉢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見滿鉢」:那麼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養飲食,這是滿鉢。這時候,對著滿鉢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具足成滿」:具足,就是一切都圓融無礙了;具足成滿,也就是圓融無礙。「一切善法」:對一切善的法都圓滿了,都修行成就。因為見著滿鉢,願意一切眾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圓滿了。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鉢乞食,就會有人來恭敬供養、恭敬禮拜。沒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一種歡喜心;沒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煩惱。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養的時候,又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個境界來發願;發願的原因,就是對治毛病。所以說「當願眾生」,「恭敬修行」:對於佛要恭恭敬敬的,對於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對於僧更應該恭敬如一;所謂恭敬三寶,修行身、口、意業三業清淨。「一切佛法」:對於一切佛法都要依法來修行,要把自己貢高我慢的這種行為都去了,打倒自己這個須彌山。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麼得到恭敬了,你歡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應該修行!應該生大慚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圓滿,沒有道德,所以一切眾生都不恭敬。」那麼既然是這樣,沒有人恭敬,這時也要「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慚恥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慚愧心,不可以無慚無愧。我很不幸運地就收到一個美國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麼樣叫慚愧,無慚無愧。他說:「為什麼要慚愧?」他不知道怎麼叫慚愧?這是一個很難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說:「上天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入地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慚愧心:「做就做了,慚愧它做什麼?」你看!他理直氣壯地,講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這是無慚愧,這種的思想是不對的!

恥,就是廉恥、羞恥;自己做錯了事,有的時候面就紅了,面紅的時候,那就是一個知恥。古人又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是旁人說的可以,自己不能這樣說。譬如說:「我請教你,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這麼一說,這就表示對方不如自己,這就等於罵人一樣。好像我是個老師,你是個學生,所以我向你來請教,我是不恥下問。這在旁人來說:「哦!那個人那麼高的知識,向那麼沒有知識的人來請教;他這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給自己戴高帽子,說:「你知道我嗎?我向你請教,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說要是沒有知識的人,當然無所謂;那麼稍微有知識的人,對於你這種的言論,就會有問號了。

所以這個「恥」就是說,我怕做不對的事情,我怕做壞事;就有一種羞惡之心。「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錯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紅了,那關公的面就現出來了,這都是一種知恥的心。廉,是清廉;恥,就是自己慚愧。知道:「啊!我這個事情做得不對!」所以見慚恥人,這慚恥人,就是知道慚愧、知道羞恥的人。那麼對這種人也要發願,發什麼願?

「當願眾生」,「具慚愧行」:具足慚愧和羞恥這種的行為。「藏護諸根」:這個藏,不是隱藏起來;是在過沒有現出來的時候,就把它沒有了,就把它滅了。藏護,也就是保護。那麼這個「藏」字,翻譯經典時譯成「藏」;其實也就是謹慎的意思,謹慎護理你的諸根。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這諸根不隨境界轉,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謹慎地保護你的諸根。眼睛不看非禮,也就是非禮勿視,不看不合理的東西;非禮勿聽,不聽不合理的音樂。音樂,有的奏得很難聽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令人迷醉到這種浪漫的聲音裡頭。所以「耳不聽惡聲,目不視惡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都是藏護諸根的一種辦法。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見無慚恥」:前邊是有慚愧、有羞恥的人,見著要發這種願。那麼現在見著沒有懺悔,不知慚愧、不知羞恥的人;也就是好像沒有血、沒有氣、沒有骨頭的人,他無慚無愧。像我方才說的,收到一個沒有骨頭的西方人做弟子,他不知道慚恥,不知道慚愧。那麼這時也要對境發願,「當願眾生」,「捨離無慚」:應該把無慚無愧這種行為捨離。「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的道路上。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若得美食」: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謂色香味俱佳。這個美食又分是什麼人得?好像北方人歡喜吃餃子,若得到餃子,他認為是美食了;南方人歡喜吃飯,若得到飯,他覺得這是美食;西方人歡喜吃奶油、麵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給他一點奶油、麵包,他就不發脾氣了。如果那兒擺著奶油、麵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瞋恨心就生出來了,甚至於對師父都要不客氣了:「為什麼你不給我麵包吃?為什麼那麼好的奶油你不給我吃?」所以這個美食,看什麼人得,各有所好。好像豬若得到酒糟,牠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餅,你給牠一點吃,牠覺得這是美食了;你若給人吃,人就不願意吃那種東西:「酒糟?誰吃啊?」狗呢,偏偏歡喜吃人糞。你看!這個人糞,牠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牠得到那個也是美食。那麼見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歡喜的,謂之美食。

「當願眾生」:見著這個美食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就願一切眾生,「滿足其願」:他求什麼得什麼。好像觀音菩薩,人向他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壽考就得壽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誰要是想要求兒子,或者求女,就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滿願的。「心無羨欲」:羨,就是羨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沒有,這饞欲流涎,就羨慕,就饞了。羨慕人家:「他吃得那麼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麵包!我吃不著,這個真是太苦啦!」這是羨欲。心無羨欲,心裡沒有這種羨慕的心,沒有這種食欲。這個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饞欲流涎,這就叫羨欲。若沒有,就不會流口水,心無羨欲了。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不美食」:這是不好吃的東西;或者這麵包壞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 ,毛長得愈長愈好。那cheese長這麼長的毛,他認為:「喔!這是最好的。」那麼不美食,就是自己不願意吃的東西。「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莫不獲得」:沒有不得到「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眾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軟

「得柔軟食」:吃的東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軟的。那麼不要說旁的,就說麵包,有柔軟的麵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麵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現在有一個趨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願意瘦;所以賣麵包的就說明白:「吃這個麵包,保證不肥。」大約這不肥的麵包,不會那麼柔軟。那麼柔軟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歡喜吃的。在這個時候,得到柔軟的食物,又對這種境界來發願,發什麼願?

「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什麼叫柔軟?柔軟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軟食。慈能拔苦,悲能予樂;大悲心就想給一切眾生樂,給一切眾生樂,就不和眾生爭;不和眾生爭,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軟,心裡沒有瞋恨,很快樂的,這都是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得麤澀食」:麤澀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種東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這也就是一個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記得,我在母親墳上守孝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送了一筐「裡二外八」來。什麼叫「裡二外八」?這是趙州行腳的一個公案:

趙州和尚八十多歲時,有一天有個人問他:「老和尚,你知道『裡二外八』是什麼?」這一問,把這個老和尚問住了。趙州和尚一看,這是個吃的東西,但是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就說:「你拿來給老僧吃了它!」那麼這個人以為他懂了,雖然沒有說出叫什麼名字來,但是他說拿來給老僧吃了它,就以為他就認識這個「裡二外八」了;實際上,趙州和尚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名字?這人回去後,趙州和尚就生大慚愧心:「啊!這東西叫什麼名字,我都不認識;你說這修道修得連吃的東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塗道。啊!還要出去當參學去!」

但是當參學,自己的眼睛也不幫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罷工了──就是腿也不幫忙,走路很困難,總想罷工。那怎麼辦?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來說:「我向你借一點東西,你可不可以借給我啊?」侍者一聽,和尚要借東西,這怎麼可以不借呢?就說:「您借什麼?可以的。」「你說可以就可以了,不要問我借什麼?你回去睡覺!」那麼這個侍者大約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說: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雖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覺,就去睡囉!睡這一覺醒了,照鏡子一看自己:「哦!我怎麼有很長的白鬍子,牙也掉了,變成一個老翁,成了趙州和尚了!」侍者嚇壞了,啊!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麼跑到和尚身上來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裡,他看見自己站在那兒,就打這人說:「這是怎麼一回事?」趙州和尚說:「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還給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現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參方。」

那麼趙州和尚參方,從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窩窩頭(用玉米粉做的饅頭,中間是空心的)的時候,兩根大拇手指頭放在裡邊轉,其餘八根手指頭放到外邊守。就問:「這叫什麼?」那個人就告訴他:「哦!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這叫窩窩頭。」「啊!原來這東西叫窩窩頭。」那好了,知道這個名字,就回來了。回來把侍者這個年輕的身體又還給他,自己又回自己那個老態龍鍾的身上去了。所以這窩窩頭又叫「裡二外八」。

那麼當時就有人給我送了一筐這個東西,有五、六十個。送給我的這個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兒守孝,怕我餓壞了,給我去送一點供養。那我就慢慢吃吃這個東西,吃到最後,大約有三個禮拜吧?才吃完了。到最後,那個窩窩頭就長這麼長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長;因為我也沒有管它,沒有把它拿到外邊去吹吹風,或者曬一曬,就不會長毛了。我那時也很懶的,一天吃飽了,就坐著,什麼也不管。結果最後天氣熱的時候,它長那麼長的毛。那時我把毛都去了,把窩窩頭也都吃了。這東西啊!那真難吃,那就叫粗澀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講起來,那個味道甚至於比糞的味道還臭得不得了,吃到口裡是很難吃;但是也把它嚥了,沒有糟蹋,這就等於粗澀食一樣。所以說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心裡沒有這種染著,沒有這種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把貪好吃的思想都沒有了。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不單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應該在吃飯時,修三念五觀。三念是:

第一念,願斷一切惡。正當吃飯的時候,先喝三瓢羹湯。喝第一調羹時,就這麼觀想:「我願斷一切惡。」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吃飯時,都應該先作這種觀想。那麼願斷一切惡,我們就不應該常常說人的是非;說人的是非,也就是惡。

第二瓢羹,就說:「願修一切善。」就是要讚歎其他的人,要隱惡揚善。我常對人講,隱惡,不是隱自己的惡,要隱他人的惡;揚善,不是揚自己的善,要揚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記不要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怎麼好怎麼好,說旁人怎麼怎麼不好。世界爭戰起來的原因,就因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麼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來一種爭貪的心。

喝第三瓢羹湯的時候,說:「願度一切眾生。」我發願度一切眾生和我所有的親戚朋友。我先度他們皈依三寶,然後再度他們受持五戒;再若進一步,令他們自己發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這一層,各位願意出家的人就要考慮清楚,不要貿貿然,出家然後又後悔了。要出家,就像一個出家人;在家,就像一個在家人。不要做一個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雖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個出家人,但是心裡不修道。什麼功課也不做,甚至於連早晚的功課都不做,懶得不得了!這樣是沒有好處的。所以說這三念是很要緊的,願度一切眾生。

在吃飯的時候,又要修五觀,要有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你算一算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這一粒米?古人有這幾句偈頌說得很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鋤禾日當午」,在鋤禾草的時候,就是在耕種的時候,太陽正當午時。「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溼了。所以「誰知盤中飧」,誰知道碗裡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所以有這幾句話說:「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你看!這說得很嚴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這個好時候應該修道,不要把時間都空過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不是有資格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三要防備自己的貪心,要防備自己好吃好東西這種過錯;吃夠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

(四)正視良藥,為療形枯。為什麼要吃飯?我們若不吃飯,身體就受不住,就會壞了;就好像機器,你若不給它上上一點油,就會摩擦壞了。我們人若不吃飯呢,就會餓死,身體這個活的機器也就會變成死的機器。所以把吃飯看做是一種好的良藥,來治理身體的枯槁。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因為想要成就道業,所以才要吃飯,才要受供養。

「若飯食時」:吃飯的時候,「當願眾生」:我願意一切的眾生。「禪悅為食」:都得到禪悅做為他的飲食。禪悅,是坐禪生一種輕安快樂。那麼得到禪悅做自己的飲食,就是坐到那兒,不吃飯也不餓了,吃這個禪悅嘛!「法喜充滿」:法,是佛法。充滿,就是自己得到這個法的快樂了;得到法的快樂,這叫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若受味時」:吃東西方面,各人歡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鹹,各有所好。所以普賢菩薩做行堂,身上帶很多的瓶子,你歡喜什麼味道,他就給你什麼;但是一般人還認為他行的菩薩道不夠。所以若受味時,得這個調味的味道的時候。「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得佛這種禪悅的上味。甘露是一種不死的藥,得到這種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應該知道它是甜的。滿足,常常有一種甜的味道,很滿足的。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前邊是吃飯的時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澀的食;現在是「飯食已訖」:吃完飯了。在正吃飯的時候,方才說有五種的觀想;那麼吃完飯,也不是就沒有觀想了,所以吃完了飯又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說我願意一切的眾生,他們願意做什麼都成就,這叫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飯,給一切眾生迴向時,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所有供養三寶的人,一定會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處;假設你因為想要得到快樂,得到永久安樂的緣故,來供養、來布施,將來一定會得到你所希望的這種安樂。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若說法時」:就是講經說法的時候。這時也發願,「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得沒有窮盡的無礙辯才。所謂得大辯才: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廣宣法要」:廣,就是由少能說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說法要,把法要緊的地方都說明白了。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從舍出時」:出家人有時從所住的宅舍出去,這時也不能東張西望;或者拿一副望遠鏡看看跑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處去東張西望。不能這樣!那麼要怎麼樣?要約束身心,目不旁視;在這個境界,還要來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我願意一切眾生,都早得到佛這種甚深無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若入水時」:入水,就是或者到河裡去沐浴,或者經過河,入水這個時候。這時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智慧。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入水以後,就要「洗浴身體」:沐浴,不是沐身體外邊的塵垢,要把心裡頭的塵垢也洗乾淨了。所以說洗浴身體的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要外邊洗乾淨了,沒有塵垢來染污;內裡頭,把貪、瞋、癡這三毒也都洗乾淨了。內裡沒有塵垢,外邊也沒有塵垢;這叫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熱天的時候;炎毒,有一種炎熱,熱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雖盛暑炎毒,在這個時候也不應該打其他的妄想,「當願眾生」:也應該發願,願一切眾生,「捨離眾惱」:要把一切的熱惱都捨離,要遠離一切的煩惱。「一切皆盡」:把一切煩惱都完全沒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點點,絲毫也不要!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暑退涼初」:前邊是盛暑炎熱的時候,現在這個暑退了;涼初,秋天將要來的時候。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證無上法」:得到無上的法,得到清涼的法。「究竟清涼」:究竟得到沒有熱惱這種的清涼快樂。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諷誦經時」:對著本子,這叫讀;背著不用本子,這叫誦。我們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順佛所說」: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都應該依佛的教誨,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們所修的法門來修行。不要背道而馳,不要覺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說經,我也可以傳教,貢高我慢的。不要那樣!要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總持,就是常常記得,持而不忘;記得這部經,記得這個咒。總持又是陀羅尼的一個別名;陀羅尼,是梵語,中譯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對一切法,都是能記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來。念《彌陀經》,《彌陀經》能背得出來;念《金剛經》,《金剛經》能背得出來;甚至於《法華經》、《楞嚴經》都能背得出來,這就是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若得見佛」:我們修行,有的時候會得到五眼六通,能見一切佛。那麼你得到五眼,可以見一切佛;沒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見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畫的佛像。無論是你開五眼所見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見的佛像,都應該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得無礙眼」:願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這五眼;你得到五眼,這才叫得無礙眼,沒有障礙的眼。

「見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開了,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會看得見;若沒有看見,就應該要修行。你修行才能開五眼,不修行就不會開。或者有善根的人,也會開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時也就見著佛,見著菩薩,見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評這一類人:「哦!那個人是鬼眼,他能見什麼見什麼。」不是的,因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見著。那麼我們見不著,就沒有善根了嗎?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沒有善根,也應該繼續修,來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遠都沒有善根。所以說:「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你管有沒有做什麼?你若沒有,才應該要修,不可以懶惰;若有善根,更應該要修,更不可以懶惰!你一懶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丟了;所以不管有沒有善根,都應該向前勇猛精進。這是要緊的,不要生一種退墮心!因此要發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見所有的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諦觀佛時」:諦觀,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這麼目不轉瞬來觀佛,在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願所有的眾生,都好像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騎著六牙白象,威儀嚴好,很莊嚴、很妙好的。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見佛塔時」:我們佛教徒無論在什麼地方見著塔,應該禮拜塔,應該繞塔,右繞三匝。凡是塔裡邊,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寶、僧寶;所以我們應該向右繞三匝,來禮拜供養。

講起繞塔,我這一次到印度去,見到佛的菩提樹,那兒又有塔;我們禮拜這塔,又右繞七匝。我這一次去,到每一個地方,在禮拜時,都代表亞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見著我的人,或者聽到我名字的人,替他們在佛前頂禮三拜;希望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給所有的人這麼迴向,這是盡上我到印度這一點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兒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認識的一切眾生,去禮拜這八聖地。這是我當時拜佛的一種觀想,為所有的人迴向。所以若見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應當尊重一切眾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天人的供養。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敬心觀塔」:觀看佛塔,這要有一種恭敬心,所以說敬心觀塔。「當願眾生」:這時又應該發願。所以出家人時時刻刻都不應該打妄想,只應該為法界一切眾生發願。「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諸天和人,大家共同來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於佛那樣。

今天有一位法師,在我沒有開講之前,就要求我講一講參禪的道理。我沒有答應這一位法師的要求,為什麼?因為講經,心念要專一;雖然我講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來講經。因為這樣,所以沒有答應這一位法師;所以今天我們先賒一賒賬,明天再講!明天的經文比較少了,我盡量用剩餘的時間,來講一講坐禪和坐單的問題。

今天我還有一個消息向各位發表,希望以大眾的威德力來為這個人迴向。本來前幾天我就要發表這個消息,但是因為這個人的業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發表這消息,就有一種障礙障著,不能對大家說。那麼今天說了之後,我相信仗著大家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這個人的病早一點好,業障早一點消了。

什麼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曉明,被車撞得昏迷不醒,已經十多年了!前幾天我去看她。中國人都知道有魂魄,她當時被車一撞,撞得她這魂魄,所謂「驚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個天魔給抓去,所以就不回來。雖然她所撞的傷好了,但因為魂魄還是沒有回來,病也沒好。我希望大家都發一點慈悲心,晚間回去,會念〈大悲咒〉的,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迴向令她這個病好;不會念〈大悲咒〉的,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為她求觀世音菩薩來幫助她,令她的魂魄快點回來。

現在如果大家真有誠心的話,她這個病一定會好的;大家沒有誠心,當然就沒有感應。我自己是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幫助她,若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為她迴向,她一定會好!所以今天我發表這個消息。我們哪一位都愛人如己,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樣來幫忙她,這是我對大家發表的意見。大家若有誠心,她就會好的。就好像我說他們三步一拜,我說:「你們三步一拜,如果有誠心,就不會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們前後邊下,你們拜那個地方就不下雨。」以後他們很誠心了,果然就是這樣。他們往什麼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時候,那兒就下雨;一說明天又要開始拜,天就晴了。本來那時是天天要下雨的,沒有晴天的時候,但是他們有這樣的感應;那麼我們若真願意幫助人,也會有大感應,她的病一定好的!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頂禮於塔」:我們佛教徒見到塔一定要禮拜的,因為塔裡邊,十方常住三寶都具足,所以必須要禮塔。禮塔後又要發願,所以「當願眾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眾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間的人等。「無能見頂」:六道眾生,都不能見著塔頂。為什麼無能見頂?這就是〈楞嚴咒〉上所說的無見頂相;既然是無見頂相,所以就無能見頂。〈楞嚴咒〉是釋迦牟尼佛頂上放出百寶光明,在百寶光明裡邊又涌出千葉寶蓮;千葉寶蓮的上邊,就現出一尊化佛,坐在寶蓮花裡邊。這尊化佛頂上又放十道百寶光明,這十道百寶光明,就是表示這個法是重重無盡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現出十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那麼多的金剛藏菩薩來擁護這個法。

所以學佛法的人,一定要會誦持〈楞嚴咒〉。〈楞嚴咒〉是佛「放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這是放光如來宣說的神咒,〈楞嚴咒〉是佛法身說的;所以妙不可言,沒有法子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白它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上,若有一個人會誦持〈楞嚴咒〉,就不會到魔王出世的時候;〈楞嚴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諸大魔軍,普通的魔軍更不用說了,所以〈楞嚴咒〉是最妙的。那麼這個無能見頂,也就是說佛的無見頂相。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右繞於塔」:繞塔必須向右繞,這是表示恭敬。「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就是所行所做都順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們應該順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來修行;不要違背佛法,違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癡,順就生智慧;所以成就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這一切的智慧。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繞塔三匝」:繞塔也有一個數目,要右繞三匝。三匝,也可以說是我們出三界,也可以說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又可以說是你若繞塔三匝,就遠離三惡道了;因為你發菩提心求無上道,就不會墮落三惡道。所以這沒有一定的講法,你覺得哪三種相應,都可以講。「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繞塔,是不懶惰才繞塔;所以就要精進勤求佛道,不要生一種懶惰心、懈怠心、向後退轉的心。我們求佛法,時時刻刻都要向前精進,不要向後退轉,所以要心無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畫;也就是半途而廢,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來了。我們發菩提心要勇猛精進,不要停止、不要休息,這就是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功德」:我們在佛前誦持讚,讚頌於佛,稱揚讚歎歌頌佛的功德,這是在佛教裡頭必須有的。所以不應該說:「我們唱讚,這就是唱歌呢!唱歌對佛法有什麼用?唱這麼些個歌!」稱揚讚歎佛的功德,才能增加善根;若不稱讚於佛,善根就不能增加;善根不能增加,菩提心就不會長大了;菩提心不會長大,你的菩提果也不會成就。所以要稱揚讚歎佛的功德。

那麼我說:「上天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入地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在美國怎麼樣呢?這不是講人的是非,是講事實,用事實來證明。我在美國,西方人不懂稱揚讚歎佛的功德,就說:「哦!這又要唱歌了!」譬如做早課,他說又要唱歌了;吃中飯上供,他說:「哦!我們要唱半點鐘的歌,才能吃飯;若不唱半點鐘的歌,就換不來飯吃。」因為我們吃一餐飯,都是十點半鐘上供,天天上供,不是初一、十五上供;在中國的叢林是初一、十五上供,上完了供吃飯,而金山寺天天都上供。為什麼要天天上供?因為天天要吃一餐嘛!我們人要吃飯,也先供佛,這是一個理由。

還有西方的人都不懂佛前的法器,敲打唱念也都很生疏的。雖說參禪打坐是佛的弟子,敲打唱念是佛的戲子,但這個戲子也要會做;連個戲子都不會做,怎麼夠上佛的弟子?說:「這是皮毛!」皮毛你若不懂,內容更不明白了。所以我們就天天上供,一方面供養佛,一方面他們練習犍槌,好一天比一天熟。是這麼一個意思!但是他們就說了:「啊!我們又要去唱歌來換飯吃!」各位聽一聽,西方人是不是難度?他們說要唱歌來換飯吃。但是還只可以換一餐,連三餐都換不出來,就這樣難教化!你看!在中國雖說也有劣根性,我還沒聽過這種的口調:「我們又要唱歌去,好能換飯吃!」

所以教化西方人哪,真是太難了!芝麻綠豆那麼樣一件小事,他也要來問一問;甚至於到廁所,也來問問師父:「師父,我好不好到廁所去?」這並不是表示他們聽話,就是不知道什麼事情怎麼做。說這話,只是一個比喻,你們不要一定相信這話。我講話沒有什麼真的,都是假的;但是我說假的,你們會找著一個真的,我的目的在此。

我再講講這位三步一拜的恒具,說一說教化美國人真不容易。他在金山寺修行修行,受不了了,就買牛奶來喝。買了牛奶,不敢從金山寺的門口拿進來,怎麼樣呢?先把一條繩子綁屋裡,再把這條繩子從窗戶摔出去;然後將牛奶拴到繩子上,吊到上面來偷喝。你看!有這麼大的本事,有大神通的!正在那兒喝牛奶喝得津津有味時,突然,門好像炸彈「乓」一響,他幾幾乎把牛奶都潑到地下。你們說,誰進來了?

現在回到偈頌上,讚佛功德時,又對境發願了。「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眾德,也就是佛的萬德。眾者,多也;萬者,也就是一個大數目。佛才能萬德莊嚴,眾德悉具,就是萬德莊嚴。因為你稱讚佛的萬德莊嚴,所以自己也就眾德悉具,得到萬德莊嚴了。

佛怎麼成佛的,你們學佛這麼多年,我相信都不知道。說:「哦!那你知道,說來聽聽!」當然我知道佛怎麼成了佛!就因為稱佛的功德、讚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就成佛了。佛若天天罵眾生:「你是個鬼!你是畜生!你是螞蟻!你是個什麼什麼……。」他若有這個心,也成不了佛。就因為他過去讚歎諸佛的功德,不單讚歎過去佛,還讚歎現在的佛;不單讚歎現在的佛,他又讚歎未來的佛。那麼誰是未來的佛?現在在這個講堂,所有的人都是未來的佛;不單在這個講堂裡邊是未來的佛,就在講堂外邊所有的眾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以發大菩提心、具足大悲心的人,不能盡說人家的不對。

我過去說這麼幾句話:你若盡看人不對,就是自己苦沒了;你若苦了了,看誰都是佛,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既然是過去的父母,說一切眾生的不對,就是說自己父母的不對;要是對一切眾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若能這樣想,眾德悉具是毫無問題的。那麼佛怎麼成的佛?就是讚歎佛而成的佛。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證明。他說:一者禮讚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十大願王裡邊,就有稱讚諸佛的功德這一願。所以你在佛前唱讚、禮佛,這都是成佛的本錢,成佛的根本;若反而說這是唱歌來換飯吃,真是如來所謂可憐愍者啊!

「稱歎無盡」:你讚歎佛,將來你成佛的時候,眾生也讚歎你;所以稱歎無盡,輾轉無盡這種讚歎功德的法。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讚佛相好」:當我們見著佛像,覺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每一相、每一好我們都讚歎。這時又要對境發願了,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所以說「當願眾生,成就佛身」:願一切眾生也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的佛身。「證無相法」:我們雖然願意得到相好,但是也不要生一種執著;我們要證到真正的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智亦無得這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若洗足時」:出家人、比丘常常洗足,為什麼要洗足?因為在印度,或者在中國的南方,天氣熱;佛是赤足的,那時一切比丘也就不穿鞋、不穿襪子。因為不穿鞋、不穿襪子,腳上就常常沾到不乾淨的東西,所以每天必須洗。《金剛經》上不是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洗足也是出家的一個功課,如果你不洗足,把佛堂踩邋遢了,這也不恭敬於佛。這個洗足,不是單單洗足;也要洗心滌慮,發菩提心。在洗足的時候,要想一想:我今天心裡是生邪念?是生正念?要把心清淨一下。我心裡有沒有婬欲的思想?貪心?瞋心?癡心?要迴光返照來想一想。所以洗腳的時候,「當願眾生」:這時候就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得到神足通的力量,想要到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無所障礙。

講到這兒,我想起我們在美國三藩市華盛頓街那兒成立一所譯經院,想把佛經翻譯成英文。我們根據梵文、中文,或者西藏文等種種文來對照參考,翻譯成英文。關於翻譯經典這項工作,我一開始講經,就想對各位講一講這個問題,也沒有時間;今天時間或者稍微充足一點,就對各位講一講。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以後經過唐朝玄奘大師等,不辭千辛萬苦到印度,把佛法請回到中國。中國當時,多的時候三千多人,少的時候都有八、九百人,來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那個時候皇帝也信佛做護法,所以成就就非常地偉大,幾乎把佛在印度所說的經典都翻譯成中文。可是後來的人,就沒想到把經典再翻譯成外國的語言文字,只知道保守地在中國來宣揚佛教,沒把經典翻譯成西方的語言文字。

幾千年以來,或者有人想到這個問題,但是沒有實現這種思想;或者根本就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所以這種思想根本就不能實現。中國人只看見中國這麼一塊土地,沒有看見還有其他的國家;所以沒有把佛經再推而廣之,擴而充之,盡量發揚光大,翻譯成各國的語言文字。乃至於近代的大德高僧,有的著眼在這一點,但是也沒有實現。在四十幾年以前,我就曾經提倡,青年的出家人要為佛教做著想,為弘法做著想;應該準備這種他所需要的技能,向世界各國去弘揚佛法。那麼想要有這種的技能,必須要通達外國的語言文字。四十幾年以前,我曾經提倡很多青年的出家人去讀英文,或讀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當時有幾個青年人就發心研究外國的語言,可是這種情形也沒有怎麼樣實現。

所以一九六二年我到了美國,就準備造就出一些西方的人才,來翻譯中國的經典;可是當時這種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在美國可以說是隱遁了六、七年。等到一九六八年,好像這個因緣成熟了,美國人就源源而來;這一年,就有五個西方人出家。等到一九六九年,我就派他們來到臺灣求戒,這是西方人有正式比丘的一個開始。

以後,又有很多人來想要出家;可是我在美國所收的出家人,不是那麼容易的。說:「那是不是要哀求他們出家?」不是的。所謂不容易,就是他們不容易得到我應承他們出家。所以在美國這些出家人,最低限度都跪到我面前要求過三次以上,說:「我想要出家做比丘。」那麼第一次,我說:「你再考慮清楚!我給你一段時間,考慮清楚後,再來對我講。」那麼他這一考慮,或者三個月、五個月也不再來向我要求,這就算了,我知道他是不會出家了。如果他又來說:「我一定要出家。」我說:「你再考慮!或者考慮一段時間,你真覺得可以出家,可以受得了這苦了,也能吃一餐,也能坐單了再說!」這坐單也是很不容易的。昨天因為我答應這位法師講一講坐禪和坐單這些問題,所以今天借著這個寶貴的時間來說一說。

坐禪沒有什麼特別的巧妙,要能端然正坐,最好就結雙跏趺坐;結雙跏趺坐不那麼容易昏沉,又能降魔。這個坐又叫金剛坐,就是很堅固的,不容易傾倒。你結上雙跏趺坐,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這時把舌頭抬起來,舌尖頂上顎。有一種理教──理教就是不抽菸、不喝酒的一個教──它有這幾句話說:「閉口藏舌,舌尖頂上顎。」這不是一定理教裡這樣,佛教也應該這樣。因為人的身體──我告訴你們,你看小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舌尖都頂上顎的。舌尖頂上顎這個方法有什麼用呢?我們修道都知道有任脈、督脈;舌尖頂上顎就交任督二脈,是調氣調血的,能把氣血調勻了。

至於坐單,坐單的功能,就是不睡那麼多覺。你若躺著睡覺,睡八個鐘頭還覺得不夠;若坐著睡呢?睡四個鐘頭就覺得已經夠了,很有精神的。要是能不昏沉,那麼打坐也容易入定,這就是坐單。你要不怕苦、不怕腿痛,不要貪舒服!不要說:「啊!我把腿伸開躺在那兒,覺得很舒服的;坐這兒,不太舒服!」當然了!坐著沒有躺著那麼舒服;但是你考察過去的祖師,都是由不舒服成的!要是盡貪舒服,吃得也好,睡得也好,那怎麼能表示出你修行的真心?

所以在西天(就是印度),脅尊者一生脅不著蓆。脅,就是旁邊肋頭的地方。脅尊者不躺到蓆子上,也就是不躺著睡覺,他坐著。那麼中國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坐單,都是發願脅不著蓆的。現在在美國,佛教剛剛開始,剛剛種下種子;所以我提倡日中一食,這是頭陀行。長坐不臥,也是頭陀行,是十二頭陀行其中的二種。那麼行頭陀行是不容易的,要不貪舒服、不貪享受,也不貪吃的;所以有人要送供養給我們,我就告訴他,你不要令我們生貪心。今天我再發表一個消息,因為以前沒有發表,就有人又送點白木耳,又送點衣服。從今天開始,任何人無論送什麼禮物,我都不接受;這雖然很對不起各位,沒有接納你們的誠意。但是我知道自己道涼德薄,不敢受太多的供養;因為受太多了,的確沒有這種福報來消受。那麼如果想送禮給我的,你把錢轉贈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的人,這就等於供養我一樣!

還有,坐禪不是說有什麼巧妙,就是要常常坐;你常常坐,坐久了,自然就會得到好消息。若不常坐,「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修了一天,休息十天──那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所以要有一種忍耐心、長遠心。發心要發長遠心,修行也要長遠;不要修三天、五天,沒有什麼成就就退心了,那是不行的。今天我對王委員說:「人說有善根,你才修行;沒有善根,更應該修行!若是有善根才修行,沒有善根就不修行,那你不修行、不栽培,善根始終是沒有的。就因為沒有,我們才要修;就因為有,我們更要修。我們再繼續以往的這種功德,做將來無量的功德;我們要一天比一天精進,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各位!你們都是對世間法經驗很多了,現在應該認識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再一天到晚煩煩惱惱、爭爭吵吵,做一些很愚癡的事情。我們應該都聰明一點,大家真正發菩提心。這是我對各位的希望!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以時寢息」:到睡覺的時候。到睡覺的時候,你一定要睡覺;不要人家睡覺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覺。尤其在叢林裡頭、大眾會下,必須要遵守大眾的規矩!所以這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身得到一種的安樂,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單上,就打妄想。心無動亂,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會怎麼樣?就睡不著覺了。所以有的人說失眠,失眠的人沒有其他的原因,就因為想東想西;往那兒一躺的時候,就陳穀亂芝麻都想起來,睡不著覺了。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睡眠始寤」:前面以時寢息是睡了,若醒的時候是寤,就是睡醒了。鄭武公生個兒子叫寤生。為什麼叫寤生?因為他母親剛睡醒,甚至於眼睛還沒有太睜開,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生下來小孩子,所以叫他寤生,也就是鄭莊公。史書說「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因為這樣,她就很討厭這個兒子,說:「這個兒子真不是好東西!我睡覺沒醒呢,剛一睜眼睛,他就出來了。」

那麼出家人,到醒的時候又要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一切的智慧和覺悟,周顧十方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法界都周顧了。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其實這個佛子,就包括當時所有的菩薩。所以他就說,「若諸菩薩」:假設你們各位有智慧的菩薩。「如是用心」:像前邊所發的願、這種行為,像這樣來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勝、微妙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增長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轉於正等正覺。所以一切勝妙功德,就是德無不備、行無不周,也就是成就佛果了。

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怎麼叫勝妙功德呢?因為「一切世間」的國王、大臣,和「諸天、魔、梵、婆羅門、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諸天,是一切的天王;魔,是魔王;梵,是大梵天王;沙門,是比丘;婆羅門,就是在印度修印度教這種清淨行的;乾闥婆,是玉帝那兒奏音樂的樂神;阿修羅等,就是一切無端正的阿修羅王和阿修羅民等。以及所有的聲聞、緣覺;聲聞和緣覺都是二乘人。「所不能動」:你能得到這功德,就超過一切的聲聞、緣覺;二乘人不能搖動你的思想、你的定力。不能動,就是你的定力已經超過他們,他們沒有辦法知道你。所謂「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覺」;因為你是菩薩,你這種境界高過一切的二乘人,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也就沒有你這麼深和厚了。
* * * *

在這一次,回到臺灣講〈淨行品〉,我自己很慚愧的。因為沒有辯才,也沒有什麼學識,既沒學過教,又沒真正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所講的都是很平凡的,就是誰都明白的道理,沒有什麼高談闊論和各位談。既然這樣,所有的人都會講、都會說;不過有的人願意常常入定,在定中來說法。我雖然講經講不好,但是和各位都有一些法緣;這法緣是很深的,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今天又應該在這兒結這麼一個法的果。來聽經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到這兒做影響眾;我知道很多人所知道的都比我多,但還是一樣來聽,願意做影響眾。

那麼無論早發菩提心的,或者現在發菩提心的,我都希望我們這個法緣一天比一天深,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大。我沒有什麼妙法來供養各位,但發願所有來的這些善知識,或者諸山長老、各位法師都早成佛道。我們信佛的人沒有旁的,只願意成佛;我知道大家都願意成佛,沒有一個人願意墮落三惡道的,所以我願意各位早成佛道。志蓮精舍曹居士兩夫婦要常常發菩提心來護持三寶,令佛的慧命永遠不斷,正法久住世間。願意我們這個國家的元首福壽康寧,也願意各位同參道友都菩提一天比一天長得高一點、大一點,早成佛道;這是我衷心的希望,天天為各位這麼迴向。

還有,昨天講王曉明,我們各位回到家裡,還是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希望她的病好了。我希望她病好,但是我一個人沒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仰仗各位。我們聽眾裡邊,說不定就有文殊菩薩的化身,或者智首菩薩已經來了;他們能發慈悲心,來幫助王曉明,令她這種昏迷的病快一點好!這是我一點小小的希望。
* * * *

恒具:當我三步一拜快完,尚有十英哩時,我和恒由都很高興,但是我們還有一點問題。那時,拜的那條路有很多車,天氣也很熱;所以我很容易對恒由發一點脾氣,彼此都不太舒服。到了一個小鎮,天很熱,我們就停下來喝一點水。這時有一個老人,我不認識他,他告訴我幾句話:「你是不是佛教徒?」我說:「是!」老人說:「你知不知道佛教是什麼?」我看這個老人不同於一般人,他很奇怪的,我說:「請您告訴我!」他說:「佛教慈悲,可是人不相信。我想你不懂慈悲!」這時我非常驚訝!

上人:他說:「佛教徒都要有慈悲心,但我知道你一點慈悲心也沒有。」為什麼說恒具沒有慈悲心?就因為他們兩個人常常fighting(爭吵),常常發脾氣;他對著這個小的、矮的發脾氣,生煩惱。為什麼生煩惱?就因為天氣熱,熱得脾氣跑出來了,慈悲心就沒有了。這個老人意思就是你是個佛教徒,你不聽佛的教化,要發脾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

恒具:所以我就說:「我沒有說我是圓滿的。」他說:「佛教慈悲,你一定要用慈悲,我是你的朋友。」

上人:這個人對他說:「你是個佛教徒,就應該有慈悲心,不應該有脾氣;甚至於你的同伴,你都常常對他發脾氣,這是沒有慈悲心。」這個老人又說:「我並不是你的敵人,我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我才這樣告訴你,你還要多一點慈悲心,你的慈悲心不圓滿。」意思就是你三步一拜,不要說拜了十個月,即使就拜了十年,但是你不依照佛的教化去行,一點慈悲心都沒有,還是沒有用的。這個老人並沒有看見他們兩人吵架,沒有看見他對恒由發脾氣;但是到加油站那兒,就這樣教化他。意思就是你拜十個月,脾氣還是那麼大,怎麼了?

恒具:這是我的意思。

上人:他不會講,我替他翻譯。

恒具:是的。

上人:我的脾氣比你更大,所以教出你這麼個徒弟來。怎麼?你還有什麼話講嗎?

恒具:沒有,哦!我還有一個小故事。講到發脾氣,我們這次在越南西貢某法師的寺廟,越南總理夫人就來見上人,她說她有一種病,問上人要怎樣才能把病治好,上人說她這病的原因是……

上人:不要講這個,你講人家的病幹什麼?你講講自己有什麼病就好了!講講自己吃不著cheese(起司)也發脾氣,喝不著牛奶也發脾氣,吃不著麵包也發脾氣,那才對嘛!我們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講寺吃中飯時,碗盤都是裝了飯和菜;但住持坐的席位,就擺了麵包、奶油、cheese。他往那兒一坐,一爪探過去,就把人家麵包、牛油拿過來。我知道這是住持吃的,就說:「這個不要動,不要動﹗」他心裡即刻就發脾氣了:「啊!真是沒有慈悲心,麵包也不給我吃!」這是他自己告訴我的。你說,帶這麼個會吃的徒弟到各處丟臉。哎!很不容易的!

這品經今天雖講完了,可是明天下午七點到八點半,我還有一點點時間;如果誰願意來隨意談談話,隨意研究問題,可以來,我們明天就以隨意談話的方式進行。因為大約八點半以後,我就要去高雄、台南。明天是在火車上過夜。本來黎居士預備買三個睡舖的座位。我說:「不要買睡舖!因為我們都是坐著的,何必要睡舖呢?」侯太太就說:「哦!那師父您一人在裡邊,清淨一點,沒有那麼吵!」我想:「隨他去囉!願意買坐就坐,願意買睡就睡,隨遇而安,到處隨緣安歲月。」在沒去買之前,我就已經在心裡祈禱千萬不要有睡舖;這睡舖,錢又多,我們又不需要睡舖。我又想:「如果買到睡舖,送給三個香港來的人,我們坐座位。」結果一買,買不著睡舖,只有座位。這很好了!

所以明天十點多鐘去坐火車,第二天是九號,一早六點多鐘就到高雄了。那麼九號晚間在高雄住一宿,十號就到嘉義。嘉義佛教會理事長吳大海今天來過了,他派人到高雄那兒接我。到了嘉義,或者十號晚間就為他們說一說法。還有十一號、十二號,共三天,十三號就會回來;或者十二號晚間回來也不一定,看情況而定。那麼十四號就到日本去了,所以,今天就和你們「掰掰」了,英文叫goodbye,就是和大家告辭了。我們以後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