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之二 十住品第十五

「◎十住品第十五」:這一品講的是菩薩的十住,「十住」在經文裡頭會詳細講。這一品文當第十五,所以叫「十住品第十五」。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爾時」:在前邊的第十四品說完了的這個時候。「◎法慧菩薩承佛威力」:這一位法慧菩薩也仰承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菩薩或佛想要說法的時候,都會先入定,再住定、出定;有這入三昧、住三昧、出三昧。什麼叫三昧呢?三昧就是定。菩薩將要說法之前,先入定來觀察眾生的因緣;應該以什麼方法得度的,菩薩就為他說什麼法。佛也是一樣,說法的時候也要先入一入定。我們人講經說法,最好在講經之前也能先坐兩個鐘頭;就是不能入定,也淨一淨心,把這個心清淨下來,令它沒有雜念。這樣你等講經的時候,真正的智慧就會現出來了。如果你不先靜坐一個時間,那麼講經的時候就沒有真正的智慧,所講的經也就很乾燥的,沒有什麼意思;你若能先入定,那你所講的道理,就都是從你自性裡頭流出的,就好像水似的滔滔不斷,這是入定的好處。怎麼樣才能入定呢?你先要守規矩,才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你為什麼不能入定?就因為你不守規矩,所以就不能入定。好像果童,如果他守規矩的話,早就入定了。現在他來這裡這麼久,還沒有入過定,也不知道什麼叫入定。這都是因為他盡貪著玩!哪個地方有玩的事情,他就高興了;叫他修道呢?他就覺得沒有什麼大意思!

法慧菩薩現在入的這個定叫方便定,也就是權巧方便的定。權,就是暫時的;巧,就是很巧妙的。權巧方便,就是用眾生所歡喜的法門來給他說法,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法喜充滿。這種方便法門不是只有一種,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菩薩用種種權巧方便的方法,來教化一切眾生。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法慧菩薩入了定,以這個定的力量,在十方世界的每一方,都各經過千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的外邊,又有千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雖然有這麼多的佛,可是都同一個名字,都叫法慧佛;這一些佛,都普現在法慧菩薩的面前。法慧菩薩以這個定力,和千佛剎微塵數世界外邊,千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諸佛感應道交了;這一些千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佛,還都叫同一個名字。果童曾經問過,怎麼有兩位佛同一個名字?你看看,這個不單兩位佛同名,就是千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佛也都是同一名號,都叫法慧。

「◎告法慧菩薩言」:這些法慧佛就都對他說話了。說什麼呢?「◎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入無量方便三昧的定,又住這個定,將來你出定的時候就要說法了;這是最好的一件事,你是最好的一位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你能入這種無量方便的定,然後出定教化眾生,這是再好也沒有的了。

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

「◎善男子」:你這位善男子真是太好了!「◎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十方的每一方都有千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諸佛,每一位佛又帶千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菩薩來到這兒,用往昔所修的大威神力這種智慧光明的力量共同來加被你,令你入無量方便三昧的這種定;等你出定的時候,就能說無量方便的法門。「◎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這不單單是我們十方千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佛加被你,也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所發的願力,和大神通力的這種力量。什麼願力呢?毗盧遮那如來往昔發願,若有人行菩薩道,願意入哪一種三昧,佛一定成就他,令他能入這種三昧、住於這種三昧,然後出這種三昧來說法。毗盧遮那如來在無量劫以前又發願說,每一位佛成佛的時候都說《華嚴經》,所有的菩薩想入定然後說法,佛也都成就他這種的三昧力量,所以說這也是往昔佛所發的願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這也是你在往昔修六度萬行,所種下的種種福智善根力量的緣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使令你入這種無量方便三昧,在這個華嚴會上為所有的眾生來說法。

* * * *
果逾:《華嚴經》常常說「承佛威力」,耶穌教也講這個「威力」,名字叫Holy spirit or holy ghost。耶穌的這個威力和佛的威力是不是一樣的?是不是佛給他的弟子這個威力?還是弟子自己有這個威力?這個威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上人:這個叫「加被」,加被這個威神力。威 就是威德。神,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並不一定是有一個神或者鬼的力量。也沒有神也沒有鬼,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精神加被他,來助他的精神。就好像現在有一個人來和你辯論,你自己沒什麼把握,不敢辯論──若有把握,你就辯論了。但是另外有一個善知識在你旁邊,就告訴你說:「沒有關係,你和他辯論,我在後邊來幫著你!」那麼你就有膽量和他辯論。這就是威神力加被你,也就是精神的幫助;你若一定說有個鬼、有個神,那除非你做鬼、做神的時候才是那個樣子。

佛幫助菩薩也是這樣。好像法慧菩薩入了定了,十方諸佛就都來讚歎他說:「你很好,你現在說法是對了,你是應該說的。我們大家都來幫助你、加被你,給你站臺助威!」就好像你不敢辯論,另外有一個善知識說:「不要緊,我幫著你!你若輸了,我就在旁邊來替你辯論。」你就敢辯論了,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這個威神力,可以說是佛加被的,也可以說是菩薩自己也有威力;不過菩薩的威神力沒有佛那麼大,佛那個大威神力超過他,所以能幫助他。這就是一種精神或者心理的作用。好像果童,我叫他講Lecture,他不敢講。我說:「沒有關係,我來支持你、幫著你!」他就敢講了,這也叫威神力加被。

佛能加被菩薩,其他的人難道就不能加被了嗎?一樣可以加被。雖然佛可以加被一切眾生,但是我們修道的人也不要依賴佛來加被,而自己不修行。就好像美國有失業救濟金,你有錢拿就不作工了,這是不對的。佛加被是佛的事情,我們修行是我們自己的事,這也不是歡喜不歡喜的問題。你不要依賴著佛,總打妄想說:「佛來加被我,我不需要修行就可以成佛了。」這是不對的,一定要自己修行。佛加被,我也修行;佛不加被,我也修行。不要有依賴心!所以不能一定說:「佛來加被我,我就能修行了。」不要這樣子想!

好說話的,不說那麼多就可以了。他以前發願說不講話,我告訴他他守不住的;因為如果不講話,他會憋死的,就好像這個氣不出不入了似的。所以我不許可他發那種願!好看東西的,不看就可以了;願意說話的,不說那麼多就可以了。應該說的就說,不應該說的就不要說;不應該看的東西就不要看它,你看多一種,知道多一種事情,你的妄想就多一個。這都是因為你現在想要學這個世間上的東西!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你若能迴光返照,不去學它,不去知道這世間所有的事情,那麼你就知道所有的一切了;而且不需要去看、去學才知道,你只要迴光返照,就什麼都知道了。你現在就因為往外散,都散到外邊去了,所以自己的真正智慧、五眼六通都沒有了,都跑到外邊去了。所有年紀輕的小孩子如果能迴光返照,很快就會開五眼的。

我以為你到這兒來早就應該開了,就因為你盡貪玩,Looking too much,talking too much (看太多、說太多),所有一切玩的都too much!所以到這兒這麼久了,還不能坐兩個鐘頭,也不能念〈楞嚴咒〉。不是人家壓迫叫你去念、去坐,要你自己能到這個程度上,那是最好了。不要說旁的,就說你剛來的時候。到我房裡,坐在那個地方,就像屁股底下有針似的,扎得坐不住也站不住的;我說:「不要動!」你還要動得多一點。習氣就這麼重!我一看,是這麼不聽話的小孩子,所以以後永遠不准你到我房裡去了;我這麼久也沒說,今天我就告訴你,我不准你到我房裡去的原因。你到我房裡,又看這個,又看那個,所有的東西都是你沒見過的,現在叫你什麼也看不見!這些習氣都要改了它,不看就不看了嘛!天天就迴光返照,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天天這樣修行,不散亂,這就去習氣了,習氣就沒有了嘛!

另外一個人,好像他本來很貪錢來著,常常在紐約做工賺錢;但到這兒以後,能持銀錢戒了,這就是去習氣了嘛!不過沒有完全去,還要一點一點地去淨;最重要的,是不要叫它增加。你不要去一點又加一點,加一點又去一點,這樣就永遠去不完的;要只讓它去,不要叫它加!不要貪其他人的東西,誰給你糖或什麼東西都不要的。你不要不好意思,你要說:「你給我東西就是害我,不叫我修行。你不是幫著我的人!」無論哪一個人,甚至給你一張紙、一隻筆,這都是要叫你那個貪心長大一點。所以你先要從自己這兒不要,不要任何人送的東西。好像這果航,你以為他不要東西嗎?他也歡喜要;但是他發願所有他父親給他的東西,他一概不要。親人給的東西不要,其他不是親人的當然也不會給了,所以這就沒有麻煩了。

你好吃糖,誰若給你糖,你就說:「謝謝你,我現在不吃糖了,因為它讓我腦也肥了,身體也肥了。」腦肥了,智慧就現不出來了;身體肥了,健康也就跑了。修行是一點毛病也不可以有的,無論什麼毛病都會成為障道的因緣。
* * * *

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為增長佛智故」:菩薩為什麼要說法呢?就是為了令一切眾生聞法開悟,增長佛的智慧的緣故。「◎深入法界故」:我們一切眾生雖然都是法界裡邊的一份子,但都不能真正了解這個法界性,不能和法界合而為一,不能真正明白法界的這種理。所以菩薩又為了令一切眾生明白法界這種理,而深入法界的緣故。「◎善了眾生界故」:所有菩薩、聲聞、緣覺、諸天、阿修羅、人、畜牲、惡鬼、地獄,這九法界的眾生,都各有各的性。所以說,又為了善於了解每一類眾生的因緣果報的緣故。「◎所入無礙故」:又為了入一切的真理無所障礙,也就是明瞭一切的真理沒有障礙的緣故。

「◎所行無障故」:為了所修行的行業也沒有障礙的緣故。「◎得無等方便故」:令一切眾生都得到無等等,沒有可比的方便法門的緣故。「◎入一切智性故」:為了能深入一切的智慧性,智慧如海的緣故。「◎覺一切法故」:為了明白一切的法,對一切法都明瞭的緣故。「◎知一切根故」:每一類眾生都有不同的根性,又為了知道一切眾生根性的緣故。「◎能持說一切法故」:又為了能記得一切的佛法,能受持、讀誦這一切法,依照法來修行的緣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所以要說法,說什麼法呢?就是所說的,發起一切菩薩十種住的法門。

* * * *
要修道的人不可以哭的,什麼樣的苦都應該受,無論怎麼樣也不應該動這個感情,不應該去哭去。你這一哭,把什麼道心都哭沒有了!你剛來的時候,我看你也不發脾氣也不會哭,以為這個小孩子不錯,有點辦法。時間一久了,你也會有脾氣,但是不敢真正發出來;但這哭,就常常現出來。你看那個鳩摩羅什法師和舍利弗,年紀小小的就都把所有的論師給辯論住了。你現在都十三歲了,卻連我這麼一個笨師父都辯論不了。
* * * *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善男子」: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一切的諸佛,又共同叫一聲法慧菩薩說,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現在諸佛用身、口、意三業來加被你。用口來加被,就是讚歎你;用意來加被你,叫你得到一切的好處;用身來加被你,令你也得到大威神力。你得到諸佛身、口、意的加被,就應該仰承著諸佛的大威神力,來說一說十住的這種的妙法,令一切眾生都發菩提心。

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這個時候,千佛剎微塵數諸佛,就同時施給法慧菩薩無礙的智慧。什麼叫無礙的智慧呢?就是四無礙的辯才: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辭無礙辯,就是所說的言辭無量無邊,沒有障礙。義無礙辯,是所說的義理無量無邊。法無礙辯,是所說的方便法門也是無量無邊。樂說無礙辯,就是樂於說法,隨時隨地都宣揚佛法,令一切眾生聞法而修,由修而證。這四種的辯才叫無礙智慧,也就是沒有障礙的智慧。你若得到這種無礙智慧,和任何人去辯論都可以得到勝利。

「◎無著智」:有無礙智了,辯才無礙,但是還不要執著這個辯才無礙;你一執著,就又得不到解脫。你有辯才,還不要執著你的辯才;不要以為自己有辯才就目空一切,誰都看不起,這就有所著住了。若有所著住,那你這個境界的範圍還是小的,還沒有到無量無邊那種智慧的境界;所以這個無著智,就是不要執著於你所有的這種力量。「◎無斷智」:智慧若有的時候忽然就現前了、聰明了,有的時候又斷了、愚癡了;智慧不能常常現前,這就是斷了。無斷智的智慧,是相續不斷、綿綿不絕,總是現前的。

「◎無癡智」:無癡,就是常常有智慧,智慧時時都現前,時時刻刻都現出一種智慧光明,沒有愚癡、無明、黑暗的時候。「◎無異智」:這個智慧總是一樣的,不會變,不會有的時候就不同了。「◎無失智」:失,就是錯誤。所講的道理都是正確的,不會講錯誤的、不對的道理,這叫無失智。「◎無量智」:智慧是無量無邊的,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而來的,這叫無量智。

「◎無勝智」:這種智慧是很殊勝的,沒有可以勝過這種智慧的。殊勝的智慧有五種的德:
(一)甚深如雷。這是個譬喻,譬喻這種的智慧能發聾震瞶,就好像雷的聲音那麼響,令人都醒悟了。
(二)清徹遠聞。這種無勝智清徹遠聞,很遠的地方都可以聽得見。
(三)其聲哀雅。這種聲音很令人憐憫,又很和雅的,就像好聲鳥的聲音一樣,令人歡喜聽。好聲鳥的叫聲比音樂還好聽,人人都歡喜聽。這種聲音就像好聲鳥的叫聲一樣,令人歡喜聽。
(四)能令眾生入心敬愛。能使令一切眾生聽到這種聲音就入到心裡去,生出一種恭敬、愛戀的思想。
(五)其有聞者,歡喜無厭。所有聽見這種殊勝智聲音的人,都越聽越歡喜聽,越歡喜聽就越聽。

「◎無懈智」:總不懈怠的這種智慧。好像人懶惰啦,或者不願意修行、不願意精進啦,這都是懈怠。你若得到這種無懈的智慧,就什麼時候也不懶惰了,時時刻刻都精進。「◎無奪智」:這種的智慧,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也不會沒有了,沒有任何境界可以把這種智慧給奪跑的。「◎何以故」:為什麼說這十種的智慧呢?「◎此三昧力量,法如是故」:這是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的力量,應該得到諸佛的加被;所以有這十種智慧的力量,以便為所有的眾生來說法。在說〈華嚴經十住品〉之前,說法的規矩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 * * *
弟子:怎樣才能把喜歡別人稱讚自己的這種執著破了呢?
上人:你修定就破囉!你有定力,就會不被八風所吹動了,讚歎也就是八風之一嘛!你就常常習定,不那麼散亂,就把這個執著破了嘛!持咒、修定都可以破執著,好像你修「千座行」,那都是好的。最好把〈楞嚴咒〉學會了它,〈楞嚴咒〉是破一切無明執著的,這是最好的。你能誦〈楞嚴咒〉,就能得到三昧的加持力,不歷僧衹獲法身,那是最好的。還有一個辦法,你可以這麼想:「他讚歎我和罵我是一樣的,不過用的言語不同、說法不同而已。」

男弟子:有時候事情做好了,自己很滿意,別人也很滿意的話,就會生出一種自滿的心,這該怎麼辦?
上人:事情做好了這是自己的本分,不需要生一種歡喜心或者自滿的心。不需要的!
* * * *

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在這個時候,千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每一位佛都伸出他的右手來摩法慧菩薩的頂。法慧菩薩只有一個,這麼多的佛同時伸出手來摩法慧菩薩頂,這麼多的手怎能一起放到法慧菩薩的頭頂上呢?這就是表示一多無礙。每一位佛的右手,都同時摩法慧菩薩頂,沒有先後,沒有遠近;都是不動而至,無為而成。這也就是多不礙一,一不礙多,一多無礙,互相來利益、加被法慧菩薩。諸佛給法慧菩薩摩頂,能利益法慧菩薩,能增加他的智慧、善根,去他的愚癡、業障,然後令法慧菩薩再去利益一切眾生。因為這種種的關係,所以諸佛來摩法慧菩薩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法慧菩薩原先是在入定,諸佛來摩他的頂的時候他還住在定中;摩頂之後,法慧菩薩就由無量方便三昧這個定中起來,就出定了。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告諸菩薩言:佛子」:法慧菩薩從定中出定了,就告訴十方所有一切的菩薩說,諸位佛的弟子!他為什麼沒有告訴諸佛呢?因為諸佛已經超過菩薩所說的法的範圍了,不需要再聽菩薩所說的法了。「◎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發菩提心的大菩薩所住的地方、所住的這個法位廣大無邊,和法界虛空是一樣的,再沒有比它更大的了。菩薩的法身也是遍滿法界虛空的。「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佛的弟子!菩薩是住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這個果位上。諸佛家,就是諸佛所住的果位。佛為法王,菩薩是法王之子,所以應該紹隆佛位,繼承正等正覺的這種地位。

「◎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菩薩所住的這十個住,現在我從定中出來了,就來說一說菩薩的這十種住。「◎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應該要知道!菩薩所住的地位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過去已經說了,未來也會說,現在也在說。我現在也來說一說菩薩的這十種住,你們各位要很注意地來聽我給你們說。

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何者為十」:什麼叫菩薩的十住?「◎所謂:發心住」:就是所說的,第一個就叫最初的發心住。這個發心住,就是菩薩在過去所種的善根、所修的菩薩道、所行的六度萬行的善根成熟了,又發心住於這個大菩提心,所以叫發心住。「◎治地住」:菩薩在往昔把心裡頭所有的貪瞋癡、無明、煩惱,一點一點地都去了;有去無增,這叫治地住。不像我們凡夫,一邊想要去煩惱,但去一點又增加一點,甚至增加的比去的還多;所以煩惱就一天比一天多了,這就是沒有治地。菩薩能把心裡頭的毛病都除去了,這叫治地住。「◎修行住」:常常修行種種的行門,就叫修行住。「◎生貴住」:菩薩修行種種的善根,以後就生到佛家,既尊且貴,所以叫生貴住。「◎具足方便住」:菩薩既然生到佛家了,所以就具足一切方便力,能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正心住」:這個時候,就能住於正心的三昧。「◎不退住」:因為住於正心三昧,所以接著就是不退住了。不退,就是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不退失菩提心;位不退,是不退於二乘;行不退,是常常修行,不向後退。不像我們凡夫,修了一天就要退幾天,說:「我受不了了,要休息休息。」「◎童真住」:童真住,就是常常像個小孩似的,永遠都長不大,這是一個意思。也可以說他生生世世都不結婚,總是保持本來面目,像個男孩子或女孩子似的;男孩子不接近女人,女孩子不接近男人,這都叫童真住。「◎法王子住」:你能得到童真住了,就可以做法王之子。佛為法王,菩薩是佛的弟子,就是法王之子;能做佛的繼承者,將來可以成佛,這叫法王子住。「◎灌頂住」:等到法王子要成佛的時候,十方諸佛又都來給他灌頂加持,令這位菩薩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一切十方諸佛都用右手來給這位菩薩摩頂,又用佛的法水來灌溉這位菩薩的頂,令這位菩薩也就成佛了,這就是灌頂住。

「◎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前邊所說的就是菩薩的十住,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諸佛都說這種法門,令所有的人都發菩提心,將來都得到這十住。這十住後邊的經文還會詳細解釋。

* * * *
我們這兒誰來講演,誰才可以到上邊來坐;不是講演的人,沒有資格到我們這個上邊來。我們這幾個人在上邊,這是陪著他坐的;如果叫他一個人在這兒坐著,或者他會怕也不一定的。因為佛的威神力很大,你們各位的威神力也不小,或者就令他怕了;所以我們幾個人陪著他,和他坐到一起,大約他就不會怕了。跟著他來的人,不能也叫他門到上邊來坐,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這一點。若有一百個人跟著他來,你也都叫他們到上邊來坐嗎?上邊根本沒有地方,下邊那個地方是預備他帶多少人來都可以坐的;好像前幾天他帶四個人來,他們就都坐在下邊。今天跟他來的那個人只是他的司機,給他駕車來的。我們不是分別階級,不是不平等待遇;因為我們請他來演講,是要大家注意他,跟著他的人我們不需要注意。
* * * *

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戒、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求一切智

「◎佛子」:法慧菩薩又稱一聲說,你們各位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你們知不知道怎麼樣叫菩薩的發心住──十住裡邊的這初住呢?「◎此菩薩見佛世尊」:這一位發心住的菩薩,見到佛世尊有十種的緣。「◎形貌端嚴」:第一種緣,是這位菩薩見到佛世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非常的端正莊嚴。形,就是身形;貌,就是容貌。「◎色相圓滿」:第二種緣,是看見佛的色相,也就是這個身體,也很圓滿。所以說:「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這就是色相圓滿。「◎人所樂見」:第三種緣,是因為佛色相圓滿,所以每一個人都願意見佛。「◎難可值遇」:第四種緣,是遇著佛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要經過百千萬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才能有佛出現於世來利益眾生,所以說不容易遇到佛。「◎有大威力」:第五種緣,是佛有十種不可思議的十力無畏,無所怕。這十種的力量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或見神足」:第六種緣,是或者有的人就見著佛的神足通。「◎或聞記別」:第七種緣,是或者聞到佛給授記。「◎或聽教誡」:第八種緣,是或者聽到佛的教誡。「◎或見眾生受諸疾苦」:第九種緣,是或者見著所有一切的眾生受苦的時候,他就生起一種大悲心,就想以自身來代替眾生受苦。就是沒有聞到教法的人,有的時候也會發這種心;這是往昔所修的大悲心的種子,令他見到眾生受苦就會生出一種大悲心來。「◎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第十種緣,是或者聽見佛所說的廣大的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境界。「◎發菩提心,求一切智」:因為以上所說的這十種的因緣,所以菩薩就發了菩提心,要來求一切佛的智慧,所以才住到發心住上。

* * * *
弟子:請問師父,什麼是神足輪?

上人:神足輪就是神足通,變一個名字你就不認識了?這是說這個神足就像輪似的,用完了這個有那個,沒有完的時候。好像四十二手,第一手降不住這個魔,用第二手;第二手降不住,用第三手;乃至於到四十二手,這就是個輪。這四十二手都做完了,還降伏不了,再從頭來。懂不懂?

弟子:今天師父講的十緣,是不是和十住一樣?或者是另外的十個緣?我不太懂。

上人:今天講的是發心住的十種緣。十住裡的每一住都有它的十種緣。你是應該不懂的,你若懂了,那不得了啦!就飛上天去了。你這麼大一個小孩子當然不懂了,他們這些個大人也都不懂呢!你以為他們一定懂嗎?他們也只是聽聽,種種善根而已。他們都沒懂,你怎麼可以就懂了呢?《華嚴經》是講給大菩薩聽的,連阿羅漢都聽不見、也看不見的,何況你一個小鬼呢!但你聽一遍就種善根了,就是聽不懂也都種善根的。譬如你頭上那塊白布邋遢了,你用水洗,不管它乾淨不乾淨,你用水一洗,它就不邋遢了。現在你聽經,也就像是在洗你那塊白布呢!你那塊布邋遢了,現在要洗一洗它,這在你八識田裡就種善根了;你乾淨不邋遢了,妄想也就沒有了。所謂邋遢,就是你那個妄想;你聽經聽多一點,你的妄想就少一點。好像你以前歡喜吃糖、歡喜釣魚,現在你發願不釣魚了,這就是聽經聽來的嘛!你若不聽講經,你會不釣魚、不吃肉、不拿錢嗎?這就是種了善根了嘛!這現成的你已經種了,你還不認識呢!
* * * *

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眛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緣,是順著,順緣著,就是遵循的意思。在初發心住的這位菩薩,遵循、依照著十種難得的法而發心。「◎何者為十」:這十種法都是些什麼呢?「◎所謂:是處非處智」:是處,就是合理的;非處,就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就是能得到覺悟,不合理的就是迷昧。出三界的道理就叫是處,輪迴在三界裡邊就是非處。你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能依照佛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去修行,這就是是處。你能看得破、放得下,得到自在,這就超出非處了。非處,就是地獄、惡鬼、畜牲、阿修羅;是處,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這是處、非處,你若願意把它推廣來講,怎樣講都可以的。《華嚴經》的道理是圓融無礙的,你怎麼講怎麼有道理。是處、非處這種的智慧,不是分別而明白的,是無分別而明白的。

「◎善惡業報智」:利益人的事情就叫善,損害人的事情就叫惡。你能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情,就能積少善而成大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你要造一座山,就差這麼一筐土就造成了,但是你若停止了呢,那就是你自己停止的,這山也就造不成功。做善事也一樣,要做得圓滿;如果差那麼一點點你就不做了,這也是你自己做得不圓滿。「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惡事雖然小,你也不可以做;善事雖然小,你也不可以不做。因為泰山是「不卻微塵,自小累成高大。」泰山也是由一粒一粒的微塵積聚而成的,微塵雖然小,但是積少成多,就積聚成一座泰山了;如果連一粒微塵也沒有了,泰山也就平了。所以說泰山不拒絕一粒的微塵,自小的慢慢累積,就變成高大了。做善事也是一樣,你要一點點地去做去;那個惡也是一點點而積多的,所以一點點的惡你也不要去做!我們持戒律,就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不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因為你作惡就有惡報,作善就受善報。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為這種關係,所以你的所行所作都要非常小心。要有知道善惡業報的這種智慧,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啦!

「◎諸根勝劣智」:這位菩薩既可以認識一切眾生的諸根勝劣,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諸根勝劣。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的眾生六根不具足,這就叫劣;有的六根具足的,這就叫勝。又六根裡頭也有勝劣,好像眼睛能看前不能看後,這是劣;耳朵前後左右的聲音都能聽得到,這是勝。這種智慧能分別認識諸根的勝劣,但這不是用分別心來明白的,是由智慧照了的;智慧是沒有分別的,識心是有分別的。「◎種種解差別智」:這個差別的「差」很多人都把它念成「ㄔㄚ叉」,這可真是念差了!應該念「ㄘ疵」,就是分別的意思。種種解差別智,就是了解諸法的實相,能明白一切,能認識所有的法。

「◎種種界差別智」:能認識種種界眾生的這種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就是一切究竟的這種智慧。「◎諸禪解脫三眛智」:諸禪,就是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等;解脫有八解脫;三昧就是定。又有諸禪解脫的這種智慧定力。「◎宿命無礙智」:又有知道一切眾生宿命的這種無礙的智慧。宿命,就是知道一個人的前生、再前生,所有往昔的種種因緣果報。「◎天眼無礙智」:又有天眼無礙的這種智慧。在十住初發心住的這一位菩薩,能得到天眼通;有天眼通,就能照了諸天一切的根性。

「◎三世漏普盡智」: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普盡,就是沒有了。又有三世的漏都沒有了的這種智慧。每個人的今生都和三世有關聯,今生所受的和前生的事有關係,來生的業報又和今生有關係。什麼關係呢?就是三世的漏,也就是三世的習氣毛病。因為這個漏,就漏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裡頭來了。為什麼有這個漏?就因為有欲念、有無明。你若沒有無明、沒有欲念,就沒有漏了。這個漏有少漏、多漏、大漏、小漏。少漏,就是你的習氣已經少了;多漏,就是你的習氣太多了;大漏,就是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欲念;小漏,是你雖然有欲念,但是你可以控制住,可以克己復禮,這是小漏。又有無明漏,就是你常常自己不明白,為什麼就要有這麼多的習氣毛病?常常就自己打妄想。妄想也就是個漏,你所想要做的事情,若是不正當的,都叫漏。三世的漏,就是今生連著前生,來生又連著今生;你若盡種有漏的因,就會盡結一些個煩惱果。

「◎是為十」:在十住第一發心住的菩薩,就順著這十種難得的法而發菩提心,住於這個發心住。這十種難得的法,在菩薩叫做十智,在佛叫做十力。因為菩薩的定力還沒有堅固,所以只可以說是智,不可以說是力;在佛就是十種的力量,因為佛的定力已經究竟了,所以智就變成力。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這一位發心住的菩薩應該勸學十法。勸,就是勸化一切的眾生;學,就是學習。應該勸化教導一切眾生,來學習這十種的法門。「◎何者為十」:這十種的法門是什麼呢?

「◎所謂:勤供養佛」:第一個法門,就叫一切眾生廣修供養一切諸佛。十方諸佛是很多的,我怎麼能在每一位佛的面前都去供養呢?如果每一位佛的面前我都要去供養的話,那麼就是盡我這一生的時間,也不能圓滿供養諸佛的這種願力;因為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諸佛的數目是無窮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無量無邊那麼多,不要說一生的生命,就是一百生、一千生、一萬生,也不能把每一位佛都供養了。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以法界為心,以法界為體,以法界為相。我們誠心地禮一佛,即是禮無量佛;誠心地供養一位佛,也就是供養無量佛。要觀想我們在這裡供養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或者其他的佛;都是一供養就是一切供養,一切供養還是一供養。要觀想我們的這個身盡虛空、遍法界,都在諸佛的面前來廣修供養呢!這就叫勤供養佛。勤,就是不要懶惰;天天要供養,時時要供養,刻刻要供養。我們要身、口、意三業清淨,時時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樂住生死」:樂住生死,就是不執著這個生死;在生死而無生死相,在生死而了生死,因為生死和涅槃都是一樣的。住於十住中初住的這位菩薩樂住生死,他要度盡眾生然後才成佛,所以不厭離生死。二乘的人就厭離生死,說:「喔!這生死是很危險的,再不要生死了。」二乘人覺得這生死太苦惱了,他吃這生死的虧吃得怕了,再也不要吃這個虧了,所以他一定要了生死。我對你們各位講過,你們每一個見著我的面的,或者聽見我的名字、皈依過我的,你們若有一種信心,我發願一定要你們在我之前成佛;如果哪一個沒有成佛,我就等著你們。等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一個大劫、二個大劫、三個大劫、百個大劫、千個大劫,我也等著你們!

「◎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主導,就是做眾生的依怙主,來教導一切世間的眾生;令一切眾生捨邪歸正,返迷歸覺,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勝妙法常行教誨」:以最殊勝、最妙的佛法,常常來教化一切眾生。「◎歎無上法」:讚歎無上的法門。「◎學佛功德」:修學佛所有的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常常生在佛的時代,蒙佛來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用權巧方便的法門,來演說一切的教理,修寂靜的定。「◎讚歎遠離生死輪迴」:他自己雖然樂住生死,但是他又讚歎眾生能遠離生死,超出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做所有一切受苦眾生的一個歸依的教化主。

* * * *
在大藏經裡頭有一部很短的經,叫《法滅盡經》。這一部經是說的末法時代的情形。你們如果願意研究佛法將要滅的時候是個什麼情形,可以看一看這部經。這部經很短,裡面說末法的時候,《楞嚴經》是最先滅的,其次就是《佛力三昧經》,因為這部《佛力三昧經》也是正法的一個表現。為什麼要先滅《楞嚴經》呢?因為《楞嚴經》把人的毛病講得太清楚了,讓邪知邪見的人不能存在。有《楞嚴經》,人就應該有正知正見,不可以不守戒律;沒有《楞嚴經》,人就可以隨便了。因為其餘的經典都沒有說得那麼清楚,所以藕溢大師說過,無論誰說《楞嚴經》是假的,他還是認為它是佛祖說的;若不是佛祖說的,不可能說得那麼有條不紊,那麼有次地的。即使是佛現身告訴他說《楞嚴經》是假的,他也認為是魔說,根本不相信的。

所以我們護持正法的人都應該深信《楞嚴經》,不可以有一根頭髮那麼多的懷疑。因為《楞嚴經》是正法的一個代表,有《楞嚴經》就有正法,沒有《楞嚴經》就是末法。凡是金山寺的出家人、在家人,對《楞嚴經》都不可以有所懷疑;不要聽信一般無知無識、沒有正知正見的人,說《楞嚴經》是偽造的。不可以信!不過人就是這個樣子,你對他說正的,他很不容易相信;你說不正的,人就很容易生出一種信心。好像人不學好,沒有人教他,他自己就會無師自通。你教他學好,提著他的耳朵、對著他的面來告訴他,叫他要相信這個真的,他也不容易相信。人就是這麼樣一個奇怪的怪物,正知正見的少,邪知邪見的就多了。所以佛也說過,眾生好度人難度。人雖然也是眾生之一,而且是萬物之靈;但就因為太靈了,心太多了,所以就不容易度。
* * * *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要學這十種法呢?「◎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這是想使令一切初發心的菩薩、行菩薩道的菩薩、修六度萬行的菩薩,在佛法裡邊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廣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有所聞法,他自己就能明白、開悟,能聞一知十,不需要耳提面命地去教他,這就是增加了他的廣大菩提心的緣故。

* * * *
我前兩、三個月對你們說,我有舍利,要送給你們一個人一粒。想不到果普跑到我房裡去,就把那些舍利都給弄丟了,我到現在也沒有找著。我想你們都沒有機會得到這個舍利了!前天,慧僧法師又到我們這兒來,他又送給我一些個舍利,這會兒你們又有機會有了。這回的舍利雖然小一點,但他說這還不是最小的,最小的舍利是很小很小的。你供這個舍利,如果你有誠心,它就會長大、長多。這一回我想快一點都交給你們,免得放在我這兒又讓果普給弄丟了,或者偷去了,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我沒有他心通,所以不知道她是偷去了,還是弄丟了。那麼也不管了,偷去也好,丟了也好,都一個樣的!

明天慧僧法師要回新加坡,他是先到香港,然後再回新加坡。他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舍利呢?因為他有一個女徒弟,現在大約五十來歲了,每天很誠心地修行,也是日中一食、坐單。這可以說是你們大家的一個知音,因為你們也是這樣子,她也是這樣子;但是我相信她不會到廚房去偷蜜糖吃,因為她是自己願意受苦、願意修行。這些舍利是她從印度請來的,剛請來的時候大約只有幾百粒,現在長出一萬多粒;所以她給慧僧法師寄來很多,現在他又送給我幾十粒。等哪一天我就把它們都交給你們,免得在我這兒又丟了!

這些舍利怎麼會長出一萬多粒呢?因為她修行很用功的;她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供佛,兩個耳朵大約都割下來了。女人都願意自己的相貌圓滿,但她不貪怎麼樣漂亮、好看,就把耳朵割下來,又燃燈、燃香來供佛。她絕對不為自己這個身體來作打算,不會怕自己這個身體餓了,或者壞了、死了。修行就要像這樣,拿出一個真心來修行,不是又怕這樣、又怕那樣的。你若怕,就不要修行;你若想修行,就什麼都不要怕。死都不怕,何況其他的事情?病就由它病了嘛!自己沒有修行才病呢!若有修行,什麼病都會好的。自己沒有修行,業障才跟著呢!若有修行,業障都會消的。

弟子:為什麼菩薩的相有的不一樣?
上人:為什麼你要看他那個相?你要看菩薩的心,不要看菩薩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這麼小頭髮就白了,就是盡著相著的,像老子似的。老子一生出來鬍子也白了,頭髮也白了。在西方小孩一出世,白頭髮的很多,但是沒有白鬍子的,因為沒有鬍子。老子一生出來,鬍子就很長了。我看你的頭髮一天比一天白得多,都是因為你想得太多、說得太多了!
* * * *

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憫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

「◎佛子」:法慧菩薩因為要說第二住治地住,所以又叫了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怎麼叫做菩薩的第二住治地住呢?「◎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治地住的菩薩對一切的眾生,發出十種教化眾生的心,所以叫治地住。「◎何者為十」:什麼是十種心呢?

「◎所謂:利益心」:就是所說的,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不是利益自己。「◎大悲心」:又常常對眾生有一種大悲心。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痛苦。「◎安樂心」:一切眾生若是不安樂的時候,要發心令他安樂,令他沒有恐懼心。「◎安住心」:也令一切眾生安住在菩提道上。「◎憐憫心」:菩薩看見一切眾生顛顛倒倒的,愚迷無知,就常常生出一種憐憫的心。「◎攝受心」:菩薩又常常發一種攝受眾生的心。不論眾生有什麼毛病,都用一種攝受他的心,一點一點地令他改變了。「◎守護心」:菩薩又發心守護正法,令正法久住。「◎同己心」:菩薩看見一個人沒有飯吃,就好像自己沒有吃飯一樣;看見一個人沒有衣服穿,也好像自己沒有衣服穿一樣;看見所有的眾生有痛苦,也好像自己身受痛苦一樣,這就是同己的心。「◎師心」:菩薩又常常存一種教化眾生的心,來做眾生的善知識。「◎導師心」:導師心就是佛心,就像佛那麼慈悲喜捨。「◎是為十」:這就是治地住的菩薩所應該發的十種心。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治地住的菩薩也應該勸學十法。勸,就是勸說其他人學這個法。那麼他自己就不要學了嗎?不是的,他自己要學,也要勸其他人學這十種法。「◎何者為十」:什麼是這十種法呢?

「◎所謂:誦習多聞」:就是所說的,要誦習經典,多聽經、多研究佛學,也勸令其他人讀誦、聽講一切經典,研究一切的經典。「◎虛閑寂靜」:住在寂靜處來修行。「◎近善知識」:常常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發言和悅」:說話要很和氣,令人聽著很歡喜的。「◎語必知時」:菩薩說話是在應該說的時候才說,不應該說的時候就不說。我們說話也要知時而後言,時候到了,應該說話才說話;沒有到時候,就不要隨便講話。說話的時機來了才說話,不是說話的時機就不可以說話;不要那麼一天到晚講、講、講講,講了很多,但是一點用也沒有。「◎心無怯怖」:菩薩自己心裡不怯怖,也勸其他的眾生不要怯怖,就是不要有恐怖心。「◎了達於義」:菩薩對一切的經典,都明白它真正的義理。「◎如法修行」:要依照佛所說的法去修行。「◎遠離愚迷」:遠離愚迷就是要把無明破了。「◎安住不動」:常常安住不動──就是修定。

「◎何以故」:什麼緣故菩薩要這樣子呢?「◎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勤學這十種法,是要使菩薩對一切眾生增長大悲心。「◎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在聽見佛法的時候,自己就開解了,不需要善知識苦口婆心地來教導。

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

「◎佛子」:法慧菩薩說完了前邊的治地住,又要說第三修行住,所以他又叫一聲說,你們各位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什麼叫做菩薩的修行住呢?「◎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這一位菩薩以十種修行的方法,來觀察一切諸法的實相。

我們修行要時時刻刻,行、住、坐、臥都要修行。就以六度來說:

(一)布施。我們心裡時時要常行布施。布施是布施給其他人,不是叫其他人布施給自己。出家人也要常常向外布施,這才是對的。布施什麼呢?布施貪、瞋、癡。把這個貪心布施了它,瞋心也布施了它,癡心也布施了它,要常常這樣修布施。

(二)持戒。又要常常持戒。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止惡防非。止惡,就是息滅貪、瞋、癡;防非,就是勤修戒、定、慧。你能常常持戒,這也是修行住。

(三)忍辱。我們也要時時刻刻修這個忍辱行門。忍辱不是說別人罵我、打我我要忍,是要忍自己所不願意受的;所以叫「忍受、忍受」,要忍著它!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要忍受著它;境界來了,自己要認識這個境界,不被境界所轉。這都是忍受。要常常修這個忍行,要忍饑,就是忍得住餓;要忍寒,就是忍得冷;要忍暑,就是忍得熱;要忍渴,就是渴的時候也能忍。還要忍風、忍雨,刮風也能忍,下雨也能忍,一切一切都能忍。凡是自己所不喜歡的境界都要忍受,所謂「逆來順受」,來栽培自己的菩提果。你若不忍,就不能得到波羅密;你若能忍,就能得到波羅密,就能到彼岸。

(四)精進。精進也是修行,要身也精進、心也精進。譬如做早晚課,我一定要參加做早晚課,這就是身精進;若不參加做早晚課,這就是懶惰。心裡時時刻刻都想著:「我應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就是心精進。做早晚課之外又坐禪,坐禪也要認真去坐,不是坐禪的時候就睡覺,一睡覺就不是禪了。坐禪之外又做一切的工作,做工作也要精進、認真地去做,精進地工作,這也是修行。

(五)禪定。修行就是要你不打妄想,修一切的法門就是對治你的妄想。禪定也是修行,即使在百忙之中,也要修習這個禪定。為什麼呢?因為由定才能發慧。所謂「久住有緣,久坐有禪。」你坐的時候,不要腿一痛了就要翻翻腿;要忍著那個痛,痛過去就不痛了。你痛不過去,時時打坐你都會痛的;你若痛過去,那個腿也就不痛了。所以我們要用一個常長遠的心來修行禪定,這也是修行住。

(六)般若。又要修行般若,就是要研究一切的經典,開你的智慧。但是要存正知正見,不要存一種邪知邪見。若是邪知邪見,就是邪慧;正知正見,就是正慧。修習般若也要常常地勤修習,不要懶惰。修道就怕懶惰,一懶惰就把這個菩提果給乾了;所以必須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修行住就是要勤修六度萬行,這兒只是說十行;但這十行就可以生出百行,百行就生千行,千行就生萬行。所以《華嚴經》說什麼法都是十種、十種地說,就表示這個法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

「◎何等為十」:什麼是十種觀察一切法的修行法門呢?「◎所謂:觀一切法無常」:就是所說的,要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遇到一個羅剎鬼,這個羅剎鬼是以人為食,是吃人的。羅剎鬼在那兒就說了兩句偈頌,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在因地修行的釋迦牟尼佛一聽這兩句偈頌,就非常高興,說:「你說的這是佛法啊!佛所說的偈頌都是四句的,下面一定還有兩句,請你把剩下的兩句也說了吧!」這羅剎鬼把紅眼睛一瞪,說:「你要聽法,我要吃飯,我肚子餓得不能說法了!如果你肯把自己布施出來叫我吃,我就可以說這個法了。」釋迦牟尼佛說:「我給你吃可以,但是我要先聞法。聽見這個法就死了,我也都歡喜;如果我還沒有聽這個法,你就把我吃了,那我死了心裡也不歡喜。」羅剎鬼說:「這可以,我說給你聽!」於是乎就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羅剎鬼說完了,就要吃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你等一等!」羅剎鬼說:「怎麼樣?你不願意叫我吃了?」佛說:「不是,我願意讓你吃。但是你要等我把這首偈頌寫到樹上,將來有人看見,也可以照著這個方法來修行。」羅剎鬼說:「那可以的。」釋迦牟尼佛就把這首偈頌寫到樹上。羅剎鬼看他寫完了就要吃他。他又說:「你先等一等!」羅剎鬼問他:「還等什麼?你不是已經把它寫好了嗎?」他說:「我想:樹上的這些字,被雨一淋,就會沒有了。所以請你再等一等,等我用鑿子把它刻到石頭上,它就不會沒有了。」羅剎鬼一想,說:「好吧!」釋迦牟尼佛把偈頌刻到石頭上以後,就對羅剎鬼說:「好了,你現在可以吃我了。」然後就把眼睛閉上,等著羅剎鬼來吃。等了大約有五分鐘,羅剎鬼也沒有吃他。他睜開眼睛一看,羅剎鬼沒有了;再往空中看,這羅剎鬼已經升到虛空了,原來是天人來試驗他。天人在空中說:「善哉,善哉!你能為求半句偈而捨生命,真是最精進的一個人!」

所以一切生滅法都是無常的;那麼不生滅的呢?也是無常的,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世間上根本就沒有一個什麼是常的,也沒有一個什麼是不常的。若按真正的法來講,實相理體沒有一個常,也沒有一個無常。修行又有十種觀想的行門:第一,是觀一切都是無常的。第二,是觀一切都是苦的。第三,是觀一切法無我。第四,是觀食不淨。觀一切吃的東西都不乾淨,都是種子不淨、因不淨、緣不淨,一切一切都不淨。好像我們現在吃的東西,都是從地裡生出來的;地本來就是不淨的,不過我們不往深的來研究,就認為這都是可吃的東西。肉類更是不淨的東西,所以說食不淨。第五,是觀一切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什麼可貪戀的,都不可樂。第六,是觀死。每一個人將來都會死的。第七,死了之後就不淨了。身體先生出蟲子,然後變成白骨,有這種種的不淨。第八,就是斷滅了、沒有了。第九,就是分離。第十,就是盡,盡就是沒有了。一切一切都是這樣的。

第一個觀想的行門,就是要觀想無常。什麼無常呢?念念都是無常。你前念生,後念滅;後念生,後後念又滅。念念都是無常,念念都是生滅的。所以第一就要觀一切法無常。每一個法都在這一切法裡頭包含著,一切法又是每一種法裡頭的一點點,所以叫一切法無常。

「◎一切法苦」:既然一切法是無常的,所以一切法就苦。這個苦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苦,總起來講有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苦上加苦,苦而又苦;苦苦無盡,無盡苦苦,也就是貧窮的困苦。壞苦,本來是不苦,還有一點點樂的味道;但是壞了,這就有苦了。這是說的什麼呢?這是說富貴的人忽然間有了意外了,或者賊偷,或者火燒,或者地震,或者颶風,把所有的富貴都毀壞了,這叫富貴的壞苦。行苦,就是既沒有貧窮的困苦,也沒有富貴的壞苦,但是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這叫行苦。這種行苦是人人都免不了的。

又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生怎麼苦呢?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好像生龜脫殼一樣,很痛苦的。老苦,等到老的時候耳朵也聾了,眼睛也花了,牙也掉了,吃東西也不香了,兩條腿也都要退休了,行動不自由;想東不能東,想西不能西,這都是老苦。若是再有病,病得不能動彈,這更是苦。種種的病痛就是病苦。死苦,死的時候就好像活牛剝皮那麼痛苦。愛別離苦,男女相愛,有一種特別的因緣就一定要分離,這也是一種痛苦。怨憎會苦,彼此互相憎恨,不願意見面,但是到另外一個地方,又見到這一類的人,這就是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我們人各有所求,各有所貪,所希望的不能得到,這就是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好像著火那麼樣子熾盛,用水也熄不滅,這也是一種苦。

若詳細說起來,有無量諸苦,所以說一切法苦。可是娑婆世界的人卻染苦為樂,這些苦他不以為苦,反而說是樂,說這個世界是很好的,有什麼苦呢?其實這完全是迷失自性,不認識苦樂了,所以叫染苦為樂。

「◎一切法空」:一切法又是空的,因為一切法都沒有自己的體性,所以是空無所有的。法不自法,因人才有法;若沒有人,法也沒有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是苦的、是空的,也是無我的;但凡夫卻執著這個我,放不下這個我。你若看一切法皆空了,那麼一切法也就沒有我;不單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的。所以一切法無我,你不要執著有個我。「◎一切法無作」:既然沒有我,所以一切法也沒有一個造作者。「◎一切法無味」:既然沒有造作,怎麼又會有味呢?一切法也沒有可樂的這種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真實的名字。「◎一切法無處」:一切法既然沒有我了,所以也就沒有一個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應該離開分別心。你若沒有分別心,一切法的實相理體就現出來了。「◎一切法無堅實」:所有前邊所說的這些法,都沒有什麼堅固不壞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是為十」:這就是修行住的菩薩應該觀想的十種行門。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子」:法慧大士又叫一聲說,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這一位修行住的菩薩,應該勸化一切眾生學習十種的法門,他自己也要學習這十法。「◎何者為十」:什麼是這十種法門呢?

「◎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就是所說的,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就是觀照;察,就是覺察。以觀照的智慧來覺察眾生界。眾生界也有無量無邊,有無量無邊的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天上的天人、阿修羅界的阿修羅、我們人世間的人類、畜牲界的畜牲、餓鬼道的眾生,乃至在地獄裡受苦的眾生,也都是無量無邊的。這些眾生界你都要明白,才能度一切的眾生;所謂「盡人性,盡己性,並兼盡物質性。」人有人的界,我有我的界;菩薩要知道人性的界限、我性的界限、一切物性的界限。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法界也是無量無邊的。世界,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這些世界觀察起來,都是無量無邊的。這些界雖然都是無量無邊,但你若明白了,這一切界都沒有離開一念心。這些個眾生界、法界、世界是由什麼造成的?就是由眾生的心造出來的→所以才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不單要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還應該明白這些界裡邊的種種因緣;所以又要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四大。這四大有四大種性,就是地種、水種、火種、風種。因為觀察地界(斷截?)色這種妄想的大種,才生出來內外的地界。內,就是我們身體中的地大;外,就是一切大地一段一段、一片一片的地形──山有山形,河有河形,有種種的地形。由津液潤澤這種妄想的大種,就生出來內外的水界。內是我們身體中的水大,外是大地的水。由堪能這種妄想的大種,就生出來內外的火界。內是我們身體中的火大,外是大地上和虛空裏的火。堪能就是火大,堪可令一切物都熟了、熱了,這叫堪能的妄想大種。飄動的妄想大種,就生出內外的風界。這地、水、火、風四大和合就成一個身體,分散就各歸各大。濕性就歸於水大,熱性歸於火大,動性歸於風大,堅性就歸於地大,各還本位。

「◎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又要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因緣。欲界就是我們這些六欲天裡的眾生,欲界眾生也有無量無邊的因緣。色界雖然可以現出來一個色相,但是沒有真實的體形,我們的肉眼是看不見的;必須要得天眼通,才能看見色界天的天人。無色界就連形色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識。在修行住的菩薩,應該勸一切眾生修學這十種觀察的法門,自己也要修學這十種觀察的法門。

* * * *
上人:他來的時候,在門口我對他怎麼說的?
恆實師:師父說:「我給你授記!」
上人:第一句不是那麼說的。我說:「你這一次一定可以當市長。」你翻譯大約不是那麼翻譯的,所以我又重覆說:「你告訴他,我現在給他授記,他一定會作三藩市的市長!」這是在門口,沒有進來的時候說的。進來後,他就說:「很對不起,我今天來得晚了一點。」我說:「那沒有關係,到這兒來講演晚一點不要緊,但是做市長可不要晚了,應該早一點做。」意思也就是說這一次選舉,他應該做市長了。等他臨走,我又對他講:「你要好好地幹,Try your best!你如果不好好幹,選不上市長,那就變成我打妄語了!無論如何,你不可以叫我打妄語的。」
* * * *

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了;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修行住的菩薩要觀察這十種的法來修行呢?「◎欲令菩薩智慧明了」:這是為了要令修行住的菩薩智慧明了,令他開大智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凡是有所聞法,他就能迴光返照,明白這個法,智慧一天比一天的增加。因為這樣,所以不一定要有善知識來教誨他,他自己就能反求諸己,身體力行,躬行實踐,和法的道理合而為一。

佛子!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

「◎佛子」:法慧菩薩又稱一聲說,你們各位佛的大弟子!你們知道嗎?「◎云何為菩薩生貴住」:什麼叫做菩薩的生貴住呢?這是訊問的詞。「◎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生貴住的菩薩是從佛所說的聖教裡邊生出來的,所以叫生貴住。在生貴住這一住裡邊的菩薩,也要成就十種的法。「◎何者為十」:什麼叫十種的法呢?

「◎所謂:永不退轉」:就是所說的,生貴住的菩薩只有向前精進而不後退,也就是勤修六度萬行,不會休息、不會懶惰、不會怕辛苦。修行就是要往前精進,不要向後退。有一句俗話說得很好:「站一站,兩米半。」你不往前進,在那兒站一站,就落後別人兩米半了。你若精進呢?就不會落後了。菩薩在這個生貴住,就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了。位不退,住於生貴住的菩薩,不會再退於二乘,不會再做二乘的聲聞、緣覺。念不退,他念念都是發菩提心,念念都是勇猛精進,不會懶惰,也不退悔、不顛倒,再不會被無明、貪瞋癡所轉,這叫念不退轉。行不退轉,他生生世世都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所以修行也不退轉。因為有這三不退,所以他永遠都不會退轉。

「◎於諸佛所深生淨信」:他又能常隨佛學,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常隨佛學的這種種行門,所以於諸佛所深生淨信。深是對淺而言,就是很深很深的。淨信,就是清淨的信心,不是將信將疑的。在佛法上,你若有頭髮那麼多的懷疑,也不會得到相應;所以必須要絲毫都沒有懷疑心,這叫淨信。「◎善觀察法」:善於觀察法界,就是常常明白一切法界性不出自心。「◎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明瞭一切眾生的根性,和所有十方的國土怎麼樣成的、怎麼樣壞的,以及一切世界又是怎麼樣成、住、壞、空的。「◎業行、果報」:又了知眾生所造的善業、惡業這種種的業行,和所受的一切果報。

「◎生死、涅槃」:和生死、涅槃。明了這生死是怎麼樣生,怎麼樣死,又怎麼樣能了這個生死。生死有兩種,就是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你有你的一分,我有我的一分;你有你的形段,我有我的形段,這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念念生、念念滅,念念不停。二乘的聖人了了分段生死,但變易生死還沒有了,菩薩這才能了變易的生死;這二死都沒有了,就是二死永亡。涅槃,生死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生死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涅槃是了了生死,入了涅槃了。一般人認為圓寂了叫涅槃,其實這個涅槃,就是得到「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得到這種境界,就沒有生死了。「◎是為十」:這就是生貴住的菩薩所應該成就的十種法。

* * * *
弟子:人死了之後,再轉生頭投胎的時候 有沒有什麼一定的事情?
上人:這沒有什麼一定的。你有沒有看過《地藏經》?那上邊說得很詳細的。人死了之後,就看他以前造的是什麼業;若是造善業就向上升,造惡業就向下降。在人死的時候,八識是最後離開這個身體的。它若是從上身走,這就生到三善道;若從下身走,就生到三惡道。怎知道他是從上邊走或下邊走呢?最後這個識走的時候,他這個地方就會熱。若是在腳心上熱,那他的八識最後就是從腳心走的;若在頭頂上熱,這是從上邊走的。由這個,就可以判斷出他是生在哪一道裡頭。這是一個大概的意思。總而言之,你作善就生到三善道去,作惡就墮落到三惡道,這是一定的。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要經過很多的審判;審判完了之後,善業重就生善道,惡業重就到惡道裡邊去!這是一個大概的情形。

「若要人不死,須做活死人。」你若想要不死,就要作一個活死人。這活死人就是眼睛也不看東西,耳朵也不聽聲音,口裡頭也不說什麼言語,就像一個活死人一樣。你能做活死人,你的生死就可以了了。這活死人不是那麼容易做的,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都是活死人的一個好榜樣。所以小果童,你若想不死的話,就要做一個活死人才可以;要不然是很危險、很危險的,危險到極點了!你自己不小心,就會跌到萬丈懸崖裡頭去!

我們這兒最近有一個很好的消息。就是這位明一法師到金山寺來,我們幫他申請居留的手續──就是辦綠卡;這個月三號,他已經得到了。我們金山寺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都應該替他歡喜一下。他這麼大年紀了,能在這個國家住,這都是有因緣的。

他也是個醫生,那些不應該死的病他都可以治的。醫生治病是治那些不會死的病,若是應該死的病,什麼醫生也治不了的──就是華佗、扁鵲也治不了應該死的病。醫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應該死的,什麼醫生也治不了。若是有小小的病、或者有大大的病但不會死的,都可以試一試!以後我們要立出一個規矩來,因為以前我們這兒沒有醫生比丘;現在有了,我們就要立一個規矩。就是無論哪一個人出家人、在家人,若真是有病,真是覺得不舒服了,可以來告訴我;我寫幾個字給你,你去請這位醫生來給看病。不要你也偷偷摸摸地叫這位醫生去治病,他也去叫這位醫生治病,把這位醫生弄得手忙腳亂的。你若真是有病是可以治的,若沒有病就不必治;好像某一個人,也沒有病就要治病。我也算是一個醫生了,無論誰叫我給看病,我一定說你有病;你若沒有病,為什麼要來看病?是不是啊?你要來看病,當然是有病了;這樣子就令這位醫生沒有閒著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有一種次序,既然是有病,這是公開的事情;那麼告訴我一聲,我寫幾個字或者打個招呼,這樣就可以去看病了。以後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這種情形!

還記得在China town 威夫利普利斯(Waverly St,即天后廟街)那時候,有一個從巴西來的醫生叫林蘇民,又叫林鐵嘴;如果他說這個人會死,這個人就活不了。就這麼厲害!他到我們這兒,就有很多人請他給看病。他這個鐵嘴又張開了,告訴我說:「這十個人之中,最低限度有三個,不出一年一定死的。」結果到現在,我們裡邊這些個人連一個也沒有死;他這個鐵嘴就變成灰嘴,也不硬了。他又給我造出很多謠言來,後來我到巴西去,他不敢見我。所以這個人真是很奇怪的。
* * * *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法慧菩薩恐怕在華嚴法會裡的這一切菩薩,不注意他所說的法,所以又叫一聲說,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住於生貴住果位的這一類的菩薩,應勸學十種法門。勸學,也就是勸其他人學習,自己也要學習。如果只勸其他人來學習而自己不修行,這就等於口頭禪一樣;所以菩薩既然勸他人修學這十種法門,自己也一定要先把這些法門實行過。「◎何者為十」:什麼叫十種法門呢?

「◎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是明了、知道。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所說的一切佛法都應該要了知。「◎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不是明白佛法就可以了,還必須要躬行實踐;知道一點佛法就修行一點,知道二點就修行二點。即知即行,知道就要修行。集,就是修集;集少成多、集小為大。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必須要一度一度地修行,一行一行地去行持,這叫修集。修集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所修的一切法門。

「◎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是不欠缺;滿,是充滿。知道了佛法就要修行,修行才能證得。你能把六度萬行這一切的法門都修行圓滿了,不多一點點,也不少一點點,正和諸佛所修的福慧莊嚴一樣,所以叫圓滿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所修的一切行門,也就是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又明了知道一切諸佛都是平等平等的,一切佛法也都是平等平等的。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為什麼要勸學這十種法門呢?「◎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就是想要令菩薩增進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中,這個心都得到一種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令他有所聞法,一聞就開悟了,不要等其他的人來教化才明白的緣故。所謂「一聞千悟」,聽到一個道理,就明白一千個道理了,這就叫不由他教。

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

「◎佛子」: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怎麼叫菩薩具足方便住呢?「◎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住在具足方便住的這一類菩薩,他所修行的六度萬行,修福修慧所種的一切善根,都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不是為了自己。各位讀到這一段經文,應該迴光返照,看看自己的所行所作,所修行的善根,是不是都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讀經的時候,不要好像聽唱歌或者聽音樂似的;只知道很好聽,不知道迴光返照,不知道問問自己。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就應該自己問問自己:「我修行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還是只為了自己當個自了漢,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呢?我是不是自私自利?還是利他利人啊?」 要這樣切實問問自己。

「◎饒益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就是要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不是一天到晚自己就想吃一點好的、穿一點好的、住一點好的,要比誰都要好、都享受。菩薩修行不是為了這個,是為饒益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都要有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眾生有災難的,我要救護他;眾生貧窮的,我要饒益他;眾生受苦的,我要令他得到安樂。要安樂一切眾生,不是安樂自己。你如果說:「我也是眾生之一,我應該安樂我自己。」那就是自私,就不是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只知道有眾生,不知道有自己。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對眾生、對其他人有利益的,自己又能做到的事情,都要去做;做不到的事情,也要盡量去做去。要把自己忘了,不要為自己著想;你若真能這個樣子,那即刻就是具足方便住的菩薩。你存菩薩心,你就是菩薩;你存佛心,你就是佛。所以志在聖賢則為聖賢,志在豪傑則為豪傑,志在忠臣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志在偉人哲士就是偉人哲士,志在佛菩薩就是佛菩薩,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志氣。佛是人成的,菩薩也是人修的;我們也是個人,我們為什麼就不想成佛,不想成菩薩呢?所以要發這種心!

「◎哀愍一切眾生」:成佛、成菩薩要怎麼樣呢?就是要安樂一切眾生,也要哀愍一切眾生;看見眾生受苦,就和自己受苦是一樣的。有一個眾生沒有吃飽飯,就像自己沒有盡到自己的心給他飯吃一樣;有一個眾生在那兒受凍,就像自己沒有給他衣服穿一樣。要以人為己,以人身為己身,以人心為己心。「◎度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什麼苦,就要度脫他的苦,令他得到解脫。「◎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沒有辦法我也要想辦法,令一切眾生離開一切的災難。諸災難,可以說是很多的、一切一切的災難;也可以說是一個災難,這時「諸」就是個語助詞,是來幫助這一句話的。我們不能救所有的眾生,但可以一個一個地救;任何一個眾生有災難了,我們都要令他遠離災難。

「◎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所謂「若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若有一個眾生不成佛,我也不證果,不去入涅槃。所以菩薩要使令一切眾生都出離生死的苦海,登到涅槃的彼岸。「◎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使令一切眾生都生出一種清淨、沒有染污的信心。「◎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使令一切眾生的煩惱都沒有了,調伏一切眾生。令剛強的眾生也不剛強了,有煩惱的眾生也沒有煩惱了;令一切眾生都捨邪歸正,返迷歸覺。「◎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使令一切所有的眾生都同證涅槃的妙理,得到常樂我淨的這種快樂。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

「◎佛子」:法慧大士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具足方便住的菩薩,也應該勸學十種的法門。「◎何者為十」:什麼叫十種的法門呢?「◎所謂:知眾生無邊」:就是所說的,菩薩應該知道眾生是沒有邊際的。十二類的眾生,每一類眾生都是無邊際的。「◎知眾生無量」:也應該知道這一切十二類的眾生是沒有數量的,沒有法子能統計出到底有多少。「◎知眾生無數」:也應該知道眾生沒有一個數目。「◎知眾生不思議」:又要知道一切眾生的顛倒妄想是不可思議的,修行的道果也是不可思議的。

以前泰國有一位高僧,是修小乘教的禪師。他就在山上住,也不下山,隨便吃一點普通的東西就可以了;所謂「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吃也不一定要吃飽,住的地方也不一定要很安穩的。有一天他在定中,就來了一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呢?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他聽到有人告訴他說:「明天你的宿配要來找你來了,大約會給你很多麻煩,看你怎麼辦?」宿配,就是前生的妻子。這也就是「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既然有這境界就等著吧!看看這個宿配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第二天,大約吃中飯的時候,就有一位好像教授樣子的人,帶著一個女兒來了。這位教授大約有五十來歲,那位女孩子就有二十幾歲。這位教授和他談了一談以後,就說:「你在這兒太苦囉!你這麼樣修行,真是難為你了。」這位女兒就對父親說要嫁給這位老修行,因為她看他這麼樣修行太苦了,等年老了沒有人照顧,這多苦!所以她就要和他結婚。這位老修行說不可以的,修道的人要沒有淫欲心,要斷欲的。這位女孩子就哭起來了!這位老修行對她也不客氣囉,她再怎麼哭他也不要。後來教授也發了脾氣了,就把老修行的碗、筷、米、麵都給拿走了,說:「你太不識抬舉,太不近人情了!」雖然東西都被拿走了,老修行還是照舊在那兒打坐;但是一打坐,腦海裡就現出女孩子在他前邊哭的那個影來,怎麼樣也坐不了啦!「坐不了,那我就打餓七餓死算了!」那麼他就打餓七,自己就想要餓死,所以連水都不喝。第一天女孩子的影子還是常常現出來,第二天也現,第三天就有的時候現,有的時候就沒有了;餓到第四天,這個影子就沒有了,又恢復以前的功夫了,所以他也就不必餓死了。

由這個看來,眾生的業報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修道的人呢,有的就一邊修道一邊打妄想,止不住這個淫欲的念頭,常常有這個不乾淨的思想。這雖然說是宿世的業報,多生多劫的習氣;但也是因為自己定力不夠,戒律也不堅固,所以慧力就更談不到了。
* * * *

「◎知眾生無量色」:又要知道眾生有無量的色相,身形也不同。「◎知眾生不可量」:又要知道眾生是不可量的。前邊說眾生無量,現在是不可量,根本就不可以用心、用思想來知道它有多少。「◎知眾生空」:眾生也都是空的,生住異滅、生住異滅,終歸於空。「◎知眾生無所作」:眾生根本是空的,又怎麼會有所作呢?所以沒有一個能作,也沒有一個所作;並不是說一切眾生都是天主造出來的。如果眾生是天主造的,那天主又是誰造的?你說天主造眾生,我說我是造天主的,那究竟誰是誰造的?根本就沒有一個造作者。「◎知眾生無所有」:又知道眾生本來性空,本來是無所有的。「◎知眾生無自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有一個佛性,沒有眾生性,所以知眾生無自性。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要知道一切眾生無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量色、不可量、本來是空、無所作、無所有,也沒有自性呢?「◎欲令其心轉復增勝」:這是想令具足方便住的菩薩的心,比以前更加殊勝、明瞭。智慧殊勝,思想也殊勝,一切一切都不同。「◎無所染著」:誰能於這個情愛上沒有染著,誰就是具足方便住的菩薩。但是要沒有染著是不容易的,你沒有大的染污心,就有小的染污心;你沒有小的染污心,在八識田裡邊又還有很多染污執著的種子。所以這是不容易沒有的。「◎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具足方便住的菩薩,無論在什麼道場聞到佛法,自己就會豁然貫通、開悟,不需要其他人來幫助他開悟。

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怎麼樣叫菩薩的正心住呢?「◎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正心住的菩薩因為定力堅固,心也不會動搖了。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何者為十」:這十種法是什麼呢?

「◎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就是所說的,無論你讚歎十方三世一切佛,或者毀謗十方三世一切佛,正心住的菩薩因為有正定正受,他對這個佛法心裡都不會搖動。讚就隨你讚,毀就隨你毀,隨你各造各業。正心住的這一類菩薩是不動於心的,心裡沒有這些讚毀。這位正心住的菩薩,雖然和木頭差不多,和泥巴也沒有什麼分別;但他還是一個有情感的眾生,所以和木頭、泥巴有多少不同。可是這個心定不動是一樣的,你看那木頭也是不動,泥巴也是不動。

「◎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這個正心住的菩薩,聽聞一切眾生或者讚歎法,或者毀謗法,他都是正心地住在佛法裡邊,心裡不會動搖。不是聽見你讚佛,他就高興了;聽見你毀佛,他就不高興了;聽見你讚法,他就高興了;聽見你毀法,他又不高興了,盡被這些個外境所動。他能轉一切境,而不為一切境所轉,所以心定不動。

有智慧的人,在有人讚歎時也不生歡喜,有人毀謗時也不生煩惱,所謂「毀譽不動於心」。若是沒有智慧、沒有定力的人,你說他一個好啊,他就抱著這個好跑到天上去,高興得不得了,就笑起來了;你若說他一個壞啊,他就抱著這一個壞跑到地獄去,就哭起來了。因此你能常常笑就是在天上,你若常常哭就是在地獄裡。所以各位修道的人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像那個最沒有出息的小果童,說他一句就哭了。他就是哭得太多了,這是沒有意思。本來在他這麼大的年紀,應該要能和諸大論師來辯論,而且要辯勝的才對;但他現在還戰不勝這個哭呢!常常低著頭就哭起來了。

「◎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菩薩就是僧,前邊說的,就是佛、法、僧三寶。他聽見人讚歎菩薩和賢聖僧,心裡也不會歡喜;聽見人毀謗菩薩和賢聖僧,也不會生煩惱,在佛法裡邊還是心定不動。他這個定力就這麼堅固,毀譽不動。「◎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聽見有人讚歎菩薩或者毀謗菩薩所修行的法,他於佛法中也都是心定不動。

「◎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他聽人說眾生有量或者無量,他心裡也都不動心,不為這個境界所轉。「◎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聽人說眾生染污或者不染污,他在佛法裡邊,也是心定也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聽人說「眾生真不容易度」或「眾生很容易度」,他也都不動心。他無論聽見什麼都不動心,所謂「八風吹不動」,對一切稱、譏、苦、樂、利、衰、得、失都不動心。

「◎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聽人說法界有一個量度或者沒一個量度,他於佛法中也是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聽見有人說這個法界有成的時候,有人說這個法界有壞的時候;可是這位正心住的菩薩都不動心,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聽人說有法界或者沒有法界,他於佛法中也都心定不動。就是人能轉境,而境不轉人。「◎是為十」:這就是不為境界轉的十種法。

* * * *
上人:吃齋,就是不願意叫他有那麼多的欲念,所以不吃這些個生欲的東西。並不是說吃四兩還半斤,吃肉就變畜生啊;不一定是那樣子,也不一定不是那樣子。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讓生那麼多的欲。這是要緊的!修道的人不要怕這個身體壞了,越壞越好,越不健康越好;你若健康,那個欲念就多了。所謂「飽暖思淫欲」,人若吃飽了,穿的也不凍了,他就會打這個淫欲的妄想;你叫他餓一點、凍一點,他的那個妄想就少一點。這是一種對治的法門。你昨天晚間聽說那個「宿配來了」的公案,四天不吃飯,他那個宿配就跑了。所以你已經兩天不吃飯了,看看怎麼樣?是不是啊?
* * * *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

這一段文,就是叫我們修行還不要執著這個法,因為法執和我執是一樣的。「見事省事出世界,見事迷事墮沉淪。」你要「即相離相,在塵出塵」,;這個相上就要離開相,在這個塵世間就要超出塵世。什麼叫在塵出塵呢?就是你本來應該打染污的妄想,你能不打了;所謂「身在塵心出塵,井裡栽花不染塵。」心裡已經沒有染污的妄想了,這叫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你看這種境界多自在!這一段文,就是叫人破除法執,連一個法也不要有;你有一個法,還是執著!

「◎佛子」:法慧大士又叫一聲說,你們各位都是常隨佛學的佛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住於正心住的這一類菩薩──正心住的菩薩不知有多少,並不是只有一個,所以說這一類的菩薩──他也應該勸其他的人勤學十種法門,自己更應該勤學這十種法門。不是只說口頭禪,光叫其他人修行而自己不修行;修行一定要以身作則,躬行實踐,實實在在去修行。「◎何者為十」:什麼叫十種法呢?

「◎所謂一切法無相」:就是所說的,一切法無相。法怎麼無相呢?法本來就沒有相,但是你若有所執著,就有個法相存在了;你若無所執著,人也空,法也空,這就無相了。因為一切法是離相的,即相離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正法也應該捨了它,那些不是正法的,你若還對它有所執著,以為它有個本體,那就更是錯誤了!「◎一切法不可修」:你也不要執著什麼法是可修行的。因為一切法都沒有一個修不修的,修不修是在你這個人,不是在那個法上,法是沒有一個修不修的。在法上來說,法本身沒有什麼修和不修,所以說不可修;不是說一切法不可修,我們就不要修行了。

「◎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本來是空的,又有個什麼呢?所以說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為什麼說一切法無所有呢?就因為它沒有一個真實的,這個法只是個方法、規則。「◎一切法空」:你證得一切法空,什麼也沒有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一切法空。你若證得這個境界,你說又有什麼可執著、有什麼可貪、有什麼可瞋、有什麼可癡的呢?一切法都是空的,本來無一物,所以說一切法空。證得一切法空,一切煩惱也就沒有了,就常常有常、樂、我、淨的這種境界;因為一切法都空了,什麼地方又能有煩惱呢?「◎一切法無性」:為什麼說一切法空呢?就因為一切法無自性。有人才有法,那個法才有用;人若空了,那個法也就沒有什麼用了。人能弘法,非法弘人。

「◎一切法如幻」:又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一切法如夢」:所有一切法都像做夢似的。所以說「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夢裡身榮貴,夢醒在窮鄉。朝朝是做夢,不覺夢黃梁;夢中若不醒,枉做夢一場。」在夢裡又發財又當官,醒來以後什麼也沒有,還是很窮。什麼叫窮呢?沒有道就是窮。人天天都在做夢,不能覺悟這只是一場黃梁夢。怎麼叫黃梁夢呢?從前有一個人在那兒煮著黃米飯,煮著煮著就睡著了,又做了個夢。在夢裡頭又中狀元,又當大臣,妻財子祿不知有多少了,一轉眼就過了幾十年。等他夢醒了,這個黃米飯還沒有煮熟呢!這叫黃梁夢。你在夢裡頭若不知道醒悟,那就白做一場夢了!「◎一切法無分別」:一切法也是沒有分別的。我們人聽經不要用這個分別心來聽,要一切法無分別。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要把這一切法執都破了?「◎欲令其心轉復增進」:這是想要令正心住的菩薩和所教化的眾生,一步比一步更有殊勝的進步。就是要「始於有作,究竟無為。」一開始修行是要著一點相,到究竟處就要離相了。也就是叫修行人,開始要能提得起這一念修行;到成功的時候,還要把這一念放下。連一念也沒了有了,那你說又有什麼憂慮、什麼罣礙?沒有罣礙,就遠離顛倒夢想了。為什麼你有離顛倒夢呢?就因為你有所罣礙。人所罣礙的,大而言之,放不下世界;小而言之,放不下身心。這個世界、我的國家、我的家是怎麼樣子?我的身體又怎麼樣子?就為這些做打算。兩天不吃飯,就覺得對不起這個身體;三天不吃飯,就要哭了;四天不吃飯,就要死了;五天不吃飯,就要往生了。你看,這都是怕,怕這樣、怕那樣。到山上,就被怕老虎吃了;到海裡,就怕被鯨魚吞了。坐飛機,就怕飛機失事發生意外;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在飛機上想起念佛來了。為什麼要在飛機上念佛呢?就是放不下這個身體、怕死。你看,多大的罣礙!

你若沒有罣礙就會好了。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果童無罣礙了。他爸爸在紐約,他不打電話也不寫信了,這是無罣礙了。有人請他去開party,很多小朋友歡喜和他一起玩;現在他也不去了,這就是多少無罣礙了。你看那果回,雖然名字叫果回,但他總往外跑,想看看這個、又想看看那個,這就是放不下,就是有罣礙呢!還沒有回來。你若真回來啊,那就無罣礙了。「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也就沒有所怕的了。為什麼你有所怕呢?就因為有罣礙,所以才怕這個、怕那個。若是無罣礙,就什麼也不怕了。你看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有什麼可罣礙,有什麼可執著的?所以這個轉復增進,就是令你沒有罣礙。

「◎得不退轉無生法忍」:得到不退轉;不退轉什麼呢?無生法忍,得到無生法忍了。什麼叫無生法忍?就是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怎麼叫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呢?這就是空了,得到法空的境界了。所謂「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在其中。」這時候明明了了,忍可於心──這個境界有點受不了,有點忍不住了,但是還會忍。你不要以為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不容易的!你若到這個境界,那就無憂無慮,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

「◎有所聞法,即自開解」:在這個時候無論聽到什麼法,一聞就都迎刃而解、都明白了,自己就開悟了。無論聽到什麼法都會開悟,所謂「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到這種境界上,有人罵你,你也一樣的;有人讚你,你還是那麼樣的。就是前邊說的心定不動,心不動了。這個不動,也就是儒教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的時候。沒有喜、沒有怒,也沒有哀傷、沒有快樂;這就是中道,也就是這個定,也就是這個「不動」。「◎不由他教故」:不需要假藉外邊其他人的教導,自己聞到法就會契合真理,這就叫不退轉於無生法忍。

到這種境界,你說妙不妙?你光問這個、問那個,你若不到這個境界,問什麼也都沒有用的。你若到這個境界上,那是妙不可言的;這就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與人不同了。你們美國的人也都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也都是很聰明、很歡喜享受的,你們各位都比我聰明得多。我記得我一開始修行的時候,念《地藏經》和《法華經》,就跪到磚地上念。本來也有墊子,但是我不用它,我就是愚癡到那個程度上!把這個膝蓋都跪破了,我還是不用墊子。我對自己說:「破就由著你破了,我不管你!」我念《地藏經》,點的是精進香,一枝精進香正是兩個鐘頭;這兩個鐘頭我跪那兒慢慢念,正好念一部《地藏經》。你們現在坐那兒已經有膠墊子,上面還要墊多一個;跪到地下,一定要有一個墊子來墊著,一點苦也吃不了。這個情形,就比你們的師父聰明得多了!我那時候就蠢成那個樣子,不願意墊墊子,就願意叫這個膝蓋破了、流血了,覺得這是應該的;你們現在膝蓋不單沒有破、沒有流血,就是痛一點點也覺得對不起自己這個膝蓋。由這個就可以證明,你們比師父是聰明得太多了!

本來我以前講經也不用這個墊子,因為今年春天有一次病了,坐著覺得很不自在的;所以現在也學你們用個墊子,這是師父學徒弟。我這是歡喜學你們這種比我好的法,這樣一定不會痛,也不會破了。

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菩薩不退失菩提心,住在這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沒有無明、煩惱、愚癡,常常覺悟一切苦、空、無常、無我。不退轉於菩提心,這叫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菩薩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埵,翻譯過來叫覺有情;就是覺悟一切有情,也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明白了的人。菩薩不像一般凡夫那麼愚癡,那麼自私自利;菩薩是幫助其他人,不損害其他人的。菩薩不會說:「要對我有利益的事情我才做!」菩薩不為自己,全是為利益其他一切眾生,所以菩薩是大公無私的;利益一切眾生,而不願意受一切眾生的利益,這就是菩薩的發心。住於不退住的菩薩,要聽十種的妙法;為什麼要聽這十種妙法呢?就為了堅固不退,不退轉於菩提心。「◎何者為十」:什麼叫十種法堅固不退呢?

「◎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就是所說的,不退住的菩薩,聽見人家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都有佛;或者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沒有佛,說有佛都是騙人的,是欺騙一切無知無識的人的;他都不會退失菩提心,心不退轉。其實什麼叫佛呢?佛就是一個大覺悟者,一個最明白的人,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天、一切眾生的導師。不退住的菩薩真正認識佛了,所以無論其他的眾生說有佛或沒有佛,他於佛法中心都不退轉。不會聽人說有佛他就修行,人家說沒有佛就改信天主教去了:「天主教還有個天主,他能常常在我的心裡;我在天主的懷裡,我和天主特別的親近,這有多好呢!」不退住的菩薩是不會退的,因為他認識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法,知道佛是怎麼一回事。

一般人說有佛、沒有佛,這只是知識的問題。你有了智慧自然就會認識佛,沒有智慧的人就像一生出來就沒有眼睛的瞎子,始終也不知道太陽是怎麼回事。人家對他說太陽是圓的,他就說:「哦,太陽是圓的。」有人告訴他:「不對,太陽是四方的。」他就跟著人家說:「太陽是四方的。」若有人告訴他:「太陽不是圓的也不是方的,是三角形的,就像一塊三角鐵似的,也很熱的。」他就信了,說:「哦,太陽很熱的,就像三角鐵一樣。」又有人告訴他:「不對,他們都不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太陽是長長的,它的光從天空就可以曬到你的身上,讓你覺得很熱的,這就是日光。」他就又說:「哦,太陽是長長的」。圓的、四方的、三角的、長的,他聽了這麼多人講,但太陽究竟是什麼樣子,他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呢?就因為他生來就沒有眼睛,從來就沒有見過太陽。無知的人不知道有佛,也就好像生盲不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是一樣的。不退住的菩薩就像有眼睛的人,認識太陽是圓的一樣;他已經知道佛是什麼了,所以不論你說有佛或沒有佛,他都能不為所動,也不需要去辯論這種的理論。

「◎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他不論聽見人說有佛法,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佛法,六度萬行都是假的,連佛都沒有,怎麼會有法呢?不退住的菩薩就是聽見這樣子的話,他在佛法中也不會退轉的。「◎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他聽見人說有菩薩、羅漢、賢聖僧,或者說沒有菩薩、羅漢、賢聖僧;他在佛法中心裡也不會退轉。前邊所說的佛法僧,或有或無,他心裡都不退轉。

方才說生盲不見太陽,所以不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無明重的人不信有佛,也就和生盲不見太陽是一樣的道理。從佛教轉信其他的宗教,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因為你還知道要找一個有真理的宗教;就怕你不知道找,或不管他有真理沒有真理就盲從,以盲來引盲。這就好像沒有眼睛的人來給有眼睛的人帶路,他自己還沒有眼睛呢!怎麼可以給人家帶路呢?所以知道要去找一個有真理的宗教,這是好的。

可是佛法是包括一切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的地方不是佛法;就是廁所那個最邋遢的地方,也在佛法裡頭包括著,跑不到佛法外邊去。所以無論是天主教也好、耶穌教也好、猶太教、回教、道教也好,都在這個法界裡邊,沒有跑到法界的外邊去。所以佛教的教義是包括一切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好的壞的、對的不對的,都在裡邊包括著。誰能跑到虛空和法界外邊去,那就不在佛法裡頭;你若跑不出去虛空和法界,那就都在佛法裡邊呢!所以我把所有一切的宗教都看做是佛教,不過所做的工作不同而已,結果還是一個的;用英文來講,就是Different department has different job (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工作),各做各的工作。

因為這個,所以我不怕人不相信佛;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你就是不相信佛也會成佛。你今天不信,明天就會信;明天再不信,後天就會信。你這一個月不信,下一個月就會相信;你今年不信,明年你就會相信了。有人說:「我這一輩子都不會相信的!」哈!你今生不相信,來生就相信了。你今生沒有信佛,生死沒有把握,等到死的時候,說:「哦,我現在知道生死的苦了,我應該信佛,佛幫助我生極樂世界,就不會再受苦了。」就這麼一念,你來生就信佛了;來生若還不信,再來生也會信。甚至於這一個劫你不信,我等你下一個劫;下一個劫還不信,我再等你一個劫。我總是用長遠、長遠的時間來等著你,所以我不怕我的徒弟不相信佛或轉信其他的宗教。誰願意轉,我都歡喜,我都讚歎:「善哉、善哉!good chance,很好的機會!」佛教的教義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以法界為體,以法界為用,以法界為宗,以法界為名,以法界為教,看你能跑到什麼地方去?你怎麼樣也跑不出去這個法界,跑不出去虛空去!

再給你們說一個比喻,這回說一個有眼睛的人。這位有眼睛的人不歡喜這個月亮,他一見著月亮就發脾氣:「這真討厭,它怎麼總是跟著我?我走到什麼地方,它就跟到什麼地方!」於是乎他就東西南北各處跑,跑到東勝神洲去,月亮還是跟著他;再往西跑,跑到西牛賀洲去,再望望天空,月亮還是跟著他;跑到南贍部洲去,月亮還是跟著他;跑到北俱盧洲去,月亮還是跟著他。無論他怎麼跑,月亮總是在他的頭上。這位有眼睛的人想不要看看月亮,但是沒有法子不看見,除非他躦到地裡頭去,但是在地裡頭他又不能生存,一到地面上就見到月亮。佛法也就好像月亮似的,你怎麼樣跑也跑不出去佛法的外邊,都是在佛法的光明智慧裡邊包括著。

所以糊塗人就做糊塗事,明白人就做明白事。若是沒有一個糊塗,也沒有一個明白,就沒有事了!所以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沒有事情,但愚癡的人就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我為什麼不怕徒弟跑了呢?就因為我以法界為體,你再怎麼樣跑,還是要回來的。所以果回跑了幾年,想辦法不回來,但還是要回來。這個果贊也是想盡方法不回金山寺來,但是沒有法子不回來。我問他:「你想盡辦法不回來,為什麼又回來了?」他說沒有辦法不回來。這就是我不怕徒弟跑的原因。除非我是假的,盡想騙你;你認識了以後說:「哦,他盡騙人!」如果我盡是用真語、實語、不打妄語來對待你,你們都是有智慧的人,不會不認識的,所以終究是要回來的。

再說,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的所行、所做,都是在那兒還債呢!還完了債,就不需要做了。所有一切其他的宗教,可以說都是在給佛教作工呢!就好像一個國家裡,所有一切的人都在給總統作工一樣。但是有的人就不知道、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這個,所以我們行菩薩道的人一定要利益人,不要害人。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自私?為什麼只知道有自己?為什麼要害人?為什麼要利益自己?一切一切的事都應該給旁人想一想,要對旁人有好處,不要害旁人。這就是菩薩的發心!菩薩就沒有自己,犧牲自己而成就他人,這才是菩薩的思想、菩薩的行為。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問問自己,我這一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是為什麼來的?是不是就為了吃飯、穿衣服、住房子,或者找一個好的享受?若是只為了這些,那做人簡直就沒有價值,連狗都不如。那狗還能給人看門口呢!我們人活著,若就只為吃飯、穿衣服、住房子,這有什麼意思啊?沒有意思!我們到這個世界來,就應該要幫助這個世界,令這個世界一天比一天好;不要在這個世界爭啊、貪啦、癡啊,就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不要這樣子!若有人這樣子,趕快要改,不要糊糊塗塗地活一輩子!我們做人就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要對所有的人都有利益,這樣做人才有點意義。

以前有個老修行,他和徒弟吃飽了飯沒有事情幹,就講笑話。這位師父說:「人人都歡喜當第一,歡喜比別人高,有好的名聲、好的地位。我們兩個人就來說一說誰最小、最賤、最沒有價值、最令人看不起。誰若說不出來,就罰他吃一塊糖或者喝一瓶可樂。」徒弟說:「好啊!」這位徒弟大約有點辯才,所以他的師父就願意和他辯論。師父說:「我是一條狗。」徒弟說:「我是狗的屁股。」師父說:「我是狗的大便。」徒弟說:「我是狗大便裡頭的一條蟲子。」師父就問他:「你在那裡幹什麼?」本來他應該說吃狗的大糞,但他沒有那麼說,他說:「我在那兒沐浴呢!」師父說:「啊,我輸了!」就吃了兩塊糖,喝了一瓶可樂。你們大家覺得這個怎麼樣?你們不要笑啊!這就是不垢不淨。你心裡若一生分別心,就會覺得要做嘔;你若沒有分別心,那就沒有事情。

「◎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不退住的菩薩,無論聽見讚歎或者毀謗都不動心,心不退轉。他聽見有人說有菩薩行或說菩薩根本是沒有的,更不要說菩薩行了──好像佛教裡修小乘的人,就不承認有十方的佛,也不承認有菩薩。不退住的菩薩對佛法有深刻的認識,能腳踏實地不為外境所搖動;所以無論任何人說有菩薩行或沒有菩薩行,他都如如不動,不為言語所支配,不為境界所搖動,無論順逆他都精進不退轉。

「◎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他聽見一般人批評說修行沒有什麼用,這個三界根本就談不到出離和不出離,你再修行也不能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修行也沒有問題的,也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頭這麼輪迴。因為人就應該在輪迴裡頭來轉轉,沒有一個方法可以出離六道輪迴的;所以說菩薩修行出離三界都是騙人的。不論別人說修行能出離三界,或者說不能出離三界,他都不動心。這就是十住中不退住的功夫,心裡對佛法有了深刻的認識了,無論別人說什麼,都不會被這個言語的風所吹動,遇到任何的境界都不退轉。不單是經文上說的這十法,就是百法、千法、萬法、萬萬法,他也都不會動心的,這是不退住菩薩的一種定力。不退住的菩薩無論聞到什麼境界都不動心,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因為有你說沒有,這是假的;沒有你說有,還是假的。自己知道了、認識了,無論任何人怎麼說都沒有用的,都不能影響他;他的智慧光明照了一切的虛妄,所以叫不退住菩薩。

「◎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聽見有人說過去有佛,或者說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是佛,過去根本就沒有佛,他都不會退轉。因為不退住的菩薩對於佛法的道理,已經認識得清清楚楚,能心轉境而境不能轉他的心;所以不論你怎麼說,他都不會退轉。

各位聽經聽到這個地方,就應該想一想,菩薩的這種境界,是不是比你、我高?你說你是有智慧的人,那人家罵你一句和讚歎你一句,你會覺得是一樣的嗎?如果會,那或者是在你喝醉或者睡覺的時候。你睡著了,人家罵你一句你也聽不見,讚歎你一句你也聽不見,這個時候你就會不動於心。或者你吃了迷幻藥,迷得人事不醒的時候,人家讚歎你、毀謗你,你也不知道。或者打上一個麻醉針,你也什麼都不知道了,這個時候就可以不動心。如果是在清醒、沒有喝醉、沒有打麻醉針、沒有吃迷魂藥、沒有睡覺的時候,人家讚歎你和毀謗你,雖然都是用這個耳朵聽的,但是那個感受就不同了,這就沒有菩薩的境界高了。菩薩的境界是「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性若定了,魔也就伏了,朝朝都很快樂的;若沒有妄念了,到什麼地方都是平安的、都是好的。也就是Everything is OK, No Problem。

* * * *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消息,我們今天這個翻譯的人三天沒吃飯了,所以餓得翻譯都沒有氣力了。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聽他翻譯,因為他聲音小,聽不清楚,但他是很有誠心的,不吃飯都要來翻譯。你看看!你們各位對金山寺這個人,都要另眼相看的。你看這麼一個沙彌,本來是在家讀Master (碩士);Master 得到了,就跑到金山寺來挨餓,打餓七。打餓七還要照常作工,早晚作早晚課,還拜《華嚴經》,又做種種他會做的事情。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也是行菩薩道的一部份,不是全部,是一部份。能做一部份就可以做多部份了,能做多部份就能做全部份了,這是六度萬行的一個開始。所以不要怕,餓死是最好的,佛也會讚歎你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為求法而犧牲生命,真吾徒也!」你這位師父也會說:「我有這麼一位連餓死都不怕的徒弟,我到美國來這麼一趟,還算沒有白來!」

前年有六個十八天不吃飯的,等明年我們全體都來五個禮拜不吃東西。你們誰若是敢參加這個工作,就先報名;若不敢參加,就不需要報名。還有,我們這兒有幾個人要出家。還沒有學到「四十二手」的,要趕快把「四十二手」都背好;又要能坐禪兩個鐘頭,又要會背〈楞嚴咒〉,這才夠資格做沙彌、沙彌尼。你們誰要出家,還要先寫志願書;說說你是為吃飯出家、為穿衣服出家、還是為想發財而出家?如果是為吃飯、穿衣、住好房子、為發財而出家;那我現在就老老實實告訴你們,這我都不接受、都不可以的!

你們或者是為著救度眾生、或者是為了要救度自己,或者是看這個世界太苦了,要發心來救這個世界,這樣才可以的。我們要把佛教推行到盡虛空、遍法界去,令法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佛教的血、佛教的氣、佛教的骨頭、佛教的精髓。每一粒微塵裡頭都要這樣子!要出家的人先把自己的志願書寫出來我看看,會中文的就用中文,不會中文的用英文,這是金山寺出家的規矩。
* * * *

「◎聞未來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無論聽到未來有佛或者未來無佛,他於佛法中,心都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不論聽到現在有佛或者現在無佛,因為他對佛法認識清楚了,所以他的心都不會退轉,不會被境界所搖動。「◎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有的人聽不懂佛法的人說,佛的智慧也不是沒有窮盡的,佛也會愚癡的,就懷疑了,說:「佛的智慧也會沒有啊?那可不得了囉,怎麼辦呢?不要修行算了!」不退住的菩薩不論聽見別人說佛的智慧有窮盡或沒有窮盡,他都不會被搖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 ,心不退轉」:有的人說三世都是一樣的,又有的人說三世不是一樣的;你說信哪一個對?到底是一相是異相?這怎麼辦呢?就手足無措,手忙腳亂,不知怎麼樣好了!這一念的無明生起,就不明白了;不明白,就退轉了。不退住的菩薩沒有這一念的無明,所以於佛法中不退轉了。「◎是為十」:這是十種的法門。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不退住的菩薩也應該勸化其他的眾生修學十種廣大的法,自己也應該修學這十種廣大的法。「◎何者為十」:什麼是十種廣大的法呢?為什麼叫廣大法呢?因為這些法眾生不容易相信、不容易明白,所以叫廣大的法。

「◎所謂:說一即多」:就是所說的,說一種法就是一切法,說一切法也就是一法。一粒粒的微塵合起來就是多的微塵,多的微塵再把它分開,還是一粒粒的微塵。「◎說多即一」:說多也就是一,這也就是「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譬如大地,這是一本;萬殊就是大地所生長出來的、所成就的森羅萬象、花草樹木、一切眾生。花草樹木、一切眾生雖然不同,但都是因地而生,將來也都還是歸於地;所以是「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我們人身上也有一個「一」,這個一可以散為無量,無量仍歸為一;這個一若再能成了個「○」,那就什麼也沒有,空無一物了。這個「○」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都沒有了,你到什麼地方去找一個塵埃?你能悟得這個空理、證得這個空理,在這空理上入這種的空定,一切的煩惱就沒有了。所以說一多不二,多即是一;一即是多,說多即一。

「◎文隨於義」:這個經文要順著義理去講說,由這個經文而生出義理來。「◎義隨於文」:這個義理也要回顧經文。文必須隨義,義也必須隨文,要文義無礙。譬如經文上說忉利天是能天主在那兒做天主,你若說忉利天是閻羅王在那兒管著鬼,這個義就講錯了。你若說忉利天是能天主在那兒統理四天下,這就是文隨於義;那麼統理四天下的歸回來還是這個能天主,這就是義隨於文。「◎非有即有」:非有即有就是個妙有。「◎有即非有」:有即非有就是個真空。真空不礙妙有,所以說非有;妙有非有,所以不礙真空。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無相即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相即無相」:在這個相上就要離相,就要把它看空了;所以說,相即無相。「◎無性即性」:前邊是講相,這兒是講性,性相也是不二的。無性即性,就在那個相上,你就應該了解這個性,所以說無性即性。「◎性即無性」:就在這個性上,你就要把它看空了,還要無性。相裡頭就是性,性裡頭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些道理都是廣大不可思議的,不是凡夫所真能明白的。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要勸學這十種廣大的法?「◎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因為要令十住的菩薩,一步比一步殊勝,一步比一步增加他的精進,對一切的法都善能出離、明了。出離,就是明了一切法。「◎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聽聞一切的法,就自己會明白,不需要別人來教的緣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什麼叫菩薩的童真住呢?「◎此菩薩住十種業」:童真住的菩薩能常住於十種業,而沒有過失。「◎何者為十」:什麼是十種業呢?

「◎所謂:身行無失」:就是所說的,身的所行所做,不會有一切的錯誤、罪過。「◎語行無失」:所說的話也都是對的,不對的話絕對不說的。「◎意行無失」:意,就是心裡的思想。在人所看不見的這個意念裡邊,也都不會打錯的妄想。童真住的菩薩就應該這樣!「◎隨意受生」:隨著自己的意念來受生,願意來生做什麼就做什麼。

「◎知眾生種種欲」:童真住的菩薩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種種欲念,一切眾生歡喜什麼他都知道。「◎知眾生種種解」:又知道所有一切眾生所明白的是什麼。「◎知眾生種種界」:還知道每一界裡邊的眾生的所行所作。蜜蜂界的眾生就造蜜。本來蜜蜂蜇人是很痛的,但是它造出的蜜糖很甜,人人都願意吃。如果你吃一口蜜糖就被蜂子蜇一下,那就不舒服了。蚊子就要喝人的血,螞蟻會找東西吃。十二類眾生的每一類,又有種種不同的界。

「◎知眾生種種業」:又知道一切眾生所造的種種業。譬如狗為什麼做了狗呢?牠就是造了狗的業才做狗嘛!貓為什麼做了貓啊?牠也是造了貓的業,所以做了貓了。老鼠為什麼盡偷東西吃啊?你們各位小心一點啦!牠就是在做人的時候學佛法,做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盡到廚房去偷東西吃;偷來偷去,變了老鼠了。你看看,很好玩的;你若不怕變老鼠,就試一試!這是很不錯的一種業。有人說:「我以後不到庫房去偷東西,我就看一看可不可以?」看一看也是偷!所以果普和果寧兩個跑那兒看我的東西,很奇怪的,我那些重要的東西就丟了、沒有了。你要「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眾生種種的業有說不完那麼多,種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種貓業就變貓,種狗業就變狗,種老鼠業就變老鼠,種蜜蜂的業就做蜜蜂去,千變萬化。

「◎知世界成壞」: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樣成、怎麼樣壞的,也知道人怎麼樣生、怎麼樣死。「◎神足自在所行無礙」:又有神足通,自在變化無窮,所行無礙,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是為十」:這就是十種業。

* * * *
這個小果童,今天我把他放到籠子裡頭,以為他就修行了、坐禪了。想不到他在那兒還是打妄想!聽見有人在敲窗戶的玻璃,他看一看,也沒有人。那是護法善神在告訴你,不要盡打妄想,要好好地修行!他在打你的招呼,你知道嗎?你如果有了神通,那個籠子也裝不住你了;你願意出去就出去,願意回來就回來。所以以後你到金山寺來,就自己趕快到那個籠子裡頭去!出來外邊玩耍,最多不能超過五分鐘;在這五分鐘之內,你可以東望望、西望望、南看看、北看看,也可以找人去講話去,什麼都可以的。

等那個籠子裝不住你,不用開門,你就能從牆那裡出來,那時候你就可以隨便了;你若不到那個程度上,是不可以隨便的。也不可以有一個新來的人,你就湊到那個地方去望著人家;因為你那麼矮,就往上望望望,那個意思間就是Give me a piece of Candy 。今天我告訴你這規矩,你不來金山寺我不管你;你來到金山寺,就要趕快到籠子裡頭去!你先要不做錯的事情,要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今天說的這十種業,你要特別的注意。明白了嗎?
* * * *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

「◎佛子」: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童真住這一類的菩薩,也應該勸學十種法門。「◎何者為十」:什麼叫十種法門呢?

「◎所謂:知一切佛剎」:就是所說的,童真住的菩薩應該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每一位佛的佛剎在哪一方。「◎動一切佛剎」:因為你若想令一切佛剎震動,就必須要知道一切佛剎的方向。「◎持一切佛剎」:持,就是護持。諸佛的佛剎也有成、住、壞、空,到那個時候應不應該護持?所有的每一個佛的剎土都應該護持。「◎觀一切佛剎」:又要觀察因緣,要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去護持,這是要知道的。「◎詣一切佛剎」: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護持了,然後就到一切佛的剎土那個地方去。

「◎遊行無數世界」:童真住的菩薩又常常遊行無數那麼多的世界。「◎領受無數佛法」:到那麼多的世界去做什麼呢?去領受一切諸佛所說的法,到那兒去聽法去!「◎現變化自在身」:又現出來自無化有、自有化無,自少化多、自多化少,自小化大、自大化小,隨心如意、變化無窮的這種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又出廣長舌相,音聲遍滿諸佛的剎土。「◎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在一剎那那麼短的時間裡,也就是在一念之間,就能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這種自在的神通妙用。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童真住的菩薩,應該勸學這十種的法門呢?「◎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就因為想要更增加他的精進,令他對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每一個法門,都能得到善巧方便的這種智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無論在哪一位佛的法會裡邊,他聽了佛所說的法,自己就會豁然貫通,開悟了解一切諸法的實相,不需要佛再來詳詳細細地給他解說、教化他。

佛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是為十。

「◎佛子」:法慧大士又叫一聲,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怎麼叫菩薩的法王子住呢?佛為法王,第九住的菩薩就是法王之子,所以第九住就叫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法王子住的菩薩將要繼承佛位,善知十種的法門。「◎何者為十」:什麼是法王子知道的十種法門呢?

「◎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就是所說的,他善於明了、知道所有一切眾生怎麼樣造的業,怎麼樣受果報,怎麼樣來受生死。所有每一類的眾生所以為這一類眾生的因緣,他都知道。「◎善知諸煩惱現起」:他也善於知道所有每一個眾生,為什麼就生出煩惱來了。「◎善知習氣相續」:他也善於知道一切眾生的習氣,就好像水波浪似的相續不斷的這種的道理。一切眾生前生的習氣就連續生出今生的習氣,今生的習氣又生出來生的習氣,習氣就這樣生生世世接接連連相續不斷。菩薩明白這種的前因後果。為什麼他明白呢?就因為他已經證悟宿命的智慧,所以一切眾生的習氣他都知道。「◎善知所行方便」:他又善於知道他所應行的方便法。就是應以何身得度,他就現何身而為說法;應以什麼方法得度,他就用什麼方便法門來給眾生說法。「◎善知無量法」:菩薩照了諸法實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善知無量的妙法。

「◎善解諸威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法王子住的菩薩也都明白、了解。「◎善知世界差別」:所有的世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他都知道;所有世界的成、住、壞、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他也都知道。「◎善知前際後際事」:他又善於知道前邊的這個邊際和後邊那個邊際的事,也善於知道人前邊的那個心念是怎麼樣生的,後邊的那個心念又是怎麼樣生的;這一切一切的事,他都知道。「◎善知演說世諦」:他又善於知道一般凡夫應該用什麼世間法來給他說法。世諦,就是世間的法。「◎善知演說第一義諦」:他又善於給眾生演說出世的法,令眾生修出世的第一義諦。「◎是為十」:這就是法王子住的菩薩,所應該善於知道的十種法。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法王子住的菩薩,還應該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什麼叫這十種法呢?

「◎所謂:法王處善巧」:就是所說的,法王的善巧方法,也就是一切法王的善巧說法。「◎法王處軌度」:軌,就是規矩;度,就是法度。一切一切法王的儀式和規度,法王子的菩薩也要知道。「◎法王處宮殿」:法王處於宮殿的時候應該怎麼樣。「◎法王處趣入」:法王在趣入一切理的時候,應該趣入哪一種理。「◎法王處觀察」:在法王位所應該觀察的一切因緣。「◎法王灌頂」:法王要受法王位的時候,所經過的灌頂的這種方法。「◎法王力持」:法王怎麼樣力持這一切法。「◎法王無畏」:法王怎麼樣無所畏。「◎法王宴寢」:法王怎麼樣睡覺,這些都應該知道。「◎法王讚歎」:法王所應該讚歎的又是什麼。法王子住的菩薩應該自己學習這一些個法度,也勸化其他的眾生來學這些法度。

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法王子住的菩薩,要學這十種法呢?「◎欲令增進,心無障礙」:因為想要令法王子住的菩薩再增加殊勝的進度,使他的心裡頭沒有一切的障礙、一切的執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在一切諸佛處有所聞法,不用佛很費神地來教他,他自己就明白了。

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

「◎佛子」:法慧大士又叫一聲,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什麼叫菩薩灌的頂住呢?菩薩在繼承法王位成佛之前,十方諸佛都用甘露來給這一位菩薩灌頂,這就叫灌頂住的菩薩位。「◎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灌頂住的菩薩應該成就十種不可思議的智慧,才能證到灌頂住的這種地位。

* * * *
「見有如無心自安」,你見著有還像沒有似的,就是不為境界轉,那你就沒有煩惱、麻煩了。
* * * *

「◎何者為十」:什麼是灌頂住的菩薩應該成就的十種智慧呢?「◎所謂:震動無數世界」:就是所說的,灌頂住的菩薩有一種大威神力的智慧,知道哪一個世界應該震動,他就現出來六種震動,來攝服一切的眾生。六種震動,就是震、吼、擊、動、踊、起。震,就是地震;但是菩薩所表現的地震不會傷人,而是令一切眾生醒悟,在夢裡頭覺悟過來。吼,就是這個地會發出一種吼叫的聲音。擊,就好像兩座山向對方碰撞、擊撞。動,就是地會動彈、會活動了。踊,就是地裡頭出水或者出火,或者地面擠出一個角來向上踊。起,就是地向上升起。在無數的世界裡邊,有的世界就應該震動,有的世界就不應該震動。但是應該震動的有多少呢?有無數那麼多;不應該震動的有多少呢?也是無數那麼多。所以說震動無數世界。

「◎照耀無數世界」:灌頂住的菩薩有智慧光明,他的這個智慧光明也是照耀所有應該照的世界。那麼有多少呢?也有無數那麼多的世界應該照耀的。「◎住持無數世界」:世界有成、住、壞、空,灌頂住的菩薩能令世界安住得持久一點,他用他的神通力來護持無數的世界。「◎往詣無數世界」:無數世界都有無量的諸佛,菩薩要到每一個世界、每一位佛的面前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所以就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令無數世界都非常莊嚴、清淨,這也是灌頂住的菩薩所有的一種智慧。「◎開示無數眾生」:灌頂住的菩薩用不可思議的這十種智慧,來開導一切眾生、指示一切眾生;令無數的眾生都發大菩提心,將來成就佛道。

「◎觀察無數眾生」:開示眾生要觀察因緣,灌頂住的菩薩用觀察一切眾生因緣的這種智慧,來教化眾生。「◎知無數眾生根」:所有一切眾生都各有各的根性,有的就迷得深一點,有的迷得淺一點;善根種得多的就聰明一點,善根種得少的就愚癡一點。菩薩先要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才能用一切的方法來度這一切的眾生。「◎令無數眾生趣入」:令所有無數、無數那麼多的眾生,都趣入菩提道。「◎令無數眾生調伏」:用不可思議的這十種智慧,來調伏一切眾生。我們娑婆世界以及其他世界的眾生,都是很剛強的;所謂「剛強眾生,難調難伏」。雖然難調難伏,但是灌頂住的菩薩能用這十種的智慧,來調伏一切難調伏的眾生。「◎是為十」:這就是灌頂住菩薩的十種智慧。

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灌頂住菩薩的身和身所造的業,都是神通變現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他用過去所修的智慧、未來所修的智慧、現在所修成的智慧,來成就一切諸佛的佛土、莊嚴一切諸佛的佛土、清淨一切諸佛的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一切眾生心的境界、智慧的境界,都不能知道灌頂住菩薩的這種境界。「◎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乃至於將要成佛,將要繼法王位的這一類法王子住的菩薩,也不能知道灌頂住菩薩這種的身業、神通和一切三世智慧,怎麼樣成就一切諸佛的國土的這種心境界、智慧的境界。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佛子」:法慧大士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灌頂住的菩薩應勸學諸佛的十種智慧。「◎何者為十」:什麼叫十種智慧呢?「◎所謂三世智」:就是所說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的智慧。「◎佛法智」:所有佛所說的佛法的這種智慧。「◎法界無礙智」: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這種智慧。「◎法界無邊智」:法界無邊的這種智慧。「◎充滿一切世界智」:充滿一切世界的這種智慧。「◎普照一切世界智」:普遍照耀一切世界的這種智慧。「住持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的智慧。「◎知一切眾生智」:知道一切眾生的智慧。「◎知一切法智」:了知一切佛所說的法的智慧。「◎知無邊諸佛智」:了知無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智慧。

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何以故」:為什麼要有這種種的智慧呢?「◎欲令增長,一切種智」:這是想要令灌頂住的菩薩,增長一切種智的智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讓他聽聞佛法,自己就明白了,不需要諸佛菩薩再來教他。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

「◎爾時」:在法慧菩薩說完了前邊的經文的這個時候。「◎佛神力故」:因為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在十方的每一方,都各有一萬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就是震、吼、擊、動、踊、起。這六種震動把它分開,有十二種動;再說詳細一點,有十八種動。

「◎所謂:動」:就是所說的,動,這是此動而彼不動,彼動而此不動。「◎遍動」:這是一個佛剎普遍地震動。「◎等遍動」:這是所有的佛剎都同時震動。「◎起」:在這一個世界有這個起,另外的世界就沒有;或者在另外一個世界有這種起的情形,這個世界就沒有。「◎遍起」:就是一個佛剎裡所有的世界都遍起,另外一個佛剎中所有的世界或者就沒有。「◎等遍起」:就是等於所有佛剎同時都遍起。「◎踊」:這一個世界有這個踊的感覺,另外的世界或者就沒有。「◎遍踊」:在一個佛剎中的所有的世界,普遍都會有這個踊的情形。「◎等遍踊」:一切佛剎中的所有的世界,同時都有這種踊的情形。

「◎震」:在這個世界震動,另外一個世界就沒有震動;或者在另外一個世界有所震動,在這一個世界就沒有震,只是一個地方有這個震。「◎遍震」:就是某一個佛剎中所有的世界都普遍震了。「◎等遍震」:一切佛剎中所有的世界,普遍都有這種震的感覺。「◎吼」:或者在這個地方有吼叫,另外一個地方就沒有吼叫;或者在另外一個地方有吼叫,這個地方就沒有吼叫。「◎遍吼」:一個佛剎中所有的世界都遍吼。「◎等遍吼」:一切佛剎中所有的世界,都普遍有這種吼的聲音。「◎擊」:在這個世界上有這個擊的聲音,另外一個世界就沒有。「◎遍擊」:一個佛剎中所有的世界,普遍都有擊的這種聲音。「◎等遍擊」:一切佛剎中所有的世界,都普遍有這種撞擊的聲音。

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天光明,及妙音聲。

「◎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在這個時候,天雨寶花,就好像下雨似的;但下的不是水,而是天上的一種妙華、天上的一種末香、天上的華做成的華鬘、天上種種的香、天人所穿的寶衣、天上的寶雲,以及天上所有一切莊嚴的妙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天上所有的一切音樂,不用人去敲打,它自自然然就演奏起來。「◎放天光明,及妙音聲」:又放種種天人所有的一切光明,以及所有天上的妙音聲。

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就好像佛在我們這個一四天下──就是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東勝神州,四天王所管理的四天下──中的這個須彌山的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在帝釋天所住的寶殿上,演說菩薩的十住法,現種種的神通變化。「◎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所有十方的一切世界中,也像這樣,都有釋迦牟尼佛在帝釋殿裡說十住的這種法。

* * * *
以前有一位女居士,她有一個兒子,在中國雲南那個地方住,常常就到尼泊爾去作生意。以前交通沒有這麼便利,他都是騎馬,或者騎驢、騎騾子去,所以去一次是不容易的。他母親聽說尼泊爾有舍利,就叫兒子到尼泊爾時給她請回來一粒舍利,她兒子也就答應了。這位兒子到了尼泊爾忙著作生意,就把請舍利的事情忘了。回去他母親就問:「你給我請了舍利沒有?」他才想起來,說:「啊!我盡掛著作生意,忘了請舍利了。等我下次去再請吧!」沒多久他又去尼泊爾,他母親又吩咐他,說:「你這一次一定要給我請一粒舍利回來,我好供養。」「這一次我一定給你請回來!」但是他又忘了。因為路途上很辛苦,作生意又要動很多腦筋,要想著怎麼樣作生意、買什麼貨,所以又把請舍利的事情忘了。回來後,他母親問他:「你給我請回舍利了嗎?」他說:「沒有,等我再去的時候,一定給你請回來!」

沒多久他又要去尼泊爾了,這回他母親就拿著一把刀,對著自己的心口,告訴她兒子說:「你這一次如果再不給我請回一顆舍利來,我就用這把刀把我自己的心攤開。這回你一定要特別注意啊!」 他兒子一看這樣子,趕緊說:「這次無論如何我一定給你請回來!」可是到那兒,不知道怎麼樣,又把這件事忘了。回來走到離家五六里遠的地方,就不敢回去了,就在那兒走來走去。如果就這樣子回家裡,母親一定要自殺;但是又不能不回去,怎麼辦呢?正在沒有辦法的時候,突然看見路邊有一隻死狗,是隻很小的小狗。這時他這個欺騙的心就生出來了,就從死狗的口裡拔一顆小狗牙,又用磚頭把它磨得圓圓的。回到家,她母親問他:「你給我請回舍利了沒有?」他說:「請回來了。你看,好大一粒,這是最好的了!」

他母親高興得不得了,天天向這個舍利叩頭頂禮,供養這個舍利。過了一年多,這狗牙的舍利居然就放起光來了。她每一叩頭,就看見舍利放出一道光來,以後這個舍利更是時時都放光。她臨終的時候也沒有病,自己預先就知道什麼時候要往生。由這一點看,「一切惟心造」這個道理確是真的。因為她寧可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請舍利來供養,這種誠心可以說是到極點了;因為這個,所以雖然是狗牙,也會放光了。

為什麼我要說這個呢?就是告訴各位,無論你修什麼法門都要誠心,都要至誠肯切地用真心來修行,用真心就有感應。我這裡也有一些個舍利,是一位比丘尼從尼泊爾請回來的;是真舍利,不是狗牙。剛請回來的時候只有幾百粒,她供養以後,就長出一萬多粒。為什麼它能長這麼多呢?因為這位比丘尼很誠心的,她在身上燃燈供佛;然後覺得還不夠,又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供佛。割一隻耳朵,又割另外一隻,把自己的兩隻耳朵都割下來供佛。就這麼誠心!所以她供養的舍粒就長出這麼多來。她寄了一點給她師父,她師父就送給我有幾十粒;雖然都很小很小,但我知道這些舍利都是真的。明天我預備給你們各位分一分,你們要誠心地供養!你若不誠心,就是真的舍利也會變成假的;你若誠心,就是假的舍利也會變成真的。

還有,我們現在正在建立道場;建立道場首先必須要各位拿出真心來,發願迴向,讓這個道場一定要成就。不論我們想買道場,或者我們自己建道場,都要有誠心。我們這兒整修的工作就快做完了,以後我們還要建立一個大的道場。你們各位跟著我時間久的都會聽說過,我這個佛教是以法界為佛教,我這個身體也是以法界為身體;所以我們做的事情一定要大,要盡虛空、遍法界的。要大,就一定要有一個大的基礎;有大的基礎,才能令佛教發揚光大到所有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去!

我們首先要拿出一個真心來,誰願意拿出真心都可以的,誰不願意拿也不勉強。這個真心,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好好地去做。我們的所行、所作、所修行,都要為建立道場來迴向。願意念佛的人,就念佛為這個道場迴向;願意誦經的人,就誦經為這個道場迴向;願意持咒的人,就持咒為這個道場成就迴向;願意拜佛的人,拜佛的時候也迴向我們這個道場成就;拜經的人也以拜經的功德,來迴我們所要建立的道場早一點成就。越快越好,因為這個世界的人等著我們去救呢!我們若連一個道場也不能成就,那就對不住佛、菩薩了。我們信佛一場,一定要在佛教裡有所貢獻;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為建立道場來迴向,來表現我們的真心。所以有人願意打餓七也好,打睡七也好,打站七也好,一定要拿出真心來;拿出真心,就一定會有感應。打餓七,就是不吃飯;打睡七,就是在那兒坐著不起來;打站七,就是站在那個地方,白天、晚間都那麼站著不坐下來。如果我這個道場不成功,我就永遠都不吃飯、永遠不睡覺、永遠是站著的;能發這種至誠懇切的心,一定會有感應的。

現在一切護法天龍八部也都要趕快去作工去,用種種的法門,趕快把這件事情給我做成了它!這件事情一定要做成,若不做成,那就是你們天龍八部、一切護法沒有盡到責任。我們是預備把佛教發揚光大,推行到每一個世界去;所以天龍八部現在都不可以閒著,一定要趕快做你們應做的工作;應做的工作若不做,那就是懶惰!無論是誰,人也好、神也好、護法金剛也好,都要趕快去做你們應做的工作。過去、現在、未來皈依我的人、鬼和一切的眾生,都應該各盡各的力量,各顯各的神通,去感應這件事情早一點成就!
* * * *

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

「◎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又以十方諸佛威神力的緣故,十方的每一方,又超過一萬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各有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都來到娑婆世界的這個菩提道場。「◎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到這兒充遍十方,同時都這樣說。「◎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你真好、你真好,佛的弟子!你真是善於說這種十住的妙法。

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

「◎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我們這些十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菩薩,都是同一個名字,和你一樣都叫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我們所來的國土,也都叫法雲國土。「◎彼土如來,皆名妙法」:在這所有法雲國土上教化眾生的佛,名字也都叫妙法佛。「◎我等佛所,亦說十住」:在我們的佛土那個地方,也都同樣說這十住的法。「◎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法會中的大眾、所有的眷屬,以及所講的十住的文句和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也都像娑婆世界現在所說的這十住是一樣的,一字也不增,一字也不減。所謂「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音」,都是說的這個妙法。

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佛子」:從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來的這些菩薩都一起說,佛的弟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我們是仰承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來到娑婆世界,入這個華嚴法會,為你所說的這十住法,來給你做一個證明。「◎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就好像這個法會一樣,十方所有一切世界裡,也都有這樣的法會,都是一樣的情形。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說頌曰。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這個時候,這位法慧大士也仰承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觀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說頌曰」:觀察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因緣,乃至於整個法界所有眾生的因緣,知道應該用什麼教法來教化這一切眾生;然後用簡單的語言文字說成偈頌,來教化法界一切眾生。

見最勝智微妙身 相好端嚴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難遇 菩薩勇猛初發心

「◎見最勝智微妙身」:法慧菩薩說,我現在見到佛有最殊勝的智慧,又有微妙不可思議的佛身。因為佛身是變化無窮,隱顯莫測的。「◎相好端嚴皆具足」:端,就是端正;嚴,就是莊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既端正又莊嚴;福也具足,慧也具足,是福慧都具足的兩足尊。「◎如是尊重甚難遇」:一般眾生都很恭敬地來供養、尊重佛,因為佛是不容易遇到的。有的時候就生在佛前邊,有的時候又生在佛後邊;能生值佛世遇著佛,這是不容易的。「◎菩薩勇猛初發心」:因為這個,所以十住的菩薩,要勇猛精進地初次發菩提心。

見無等比大神通 聞說記心及教誡
諸趣眾生無量苦 菩薩以此初發心

「◎見無等比大神通」:見著佛不可比的神通,沒有比佛這種神通再大的。佛的神通是第一的,這種大神通是沒有可以比的。「◎聞說記心及教誡」:佛給發菩提心的眾生授記,又用權實的這種方便法、真實法來教誡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止惡行善。所謂「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都是教誡。「◎諸趣眾生無量苦」:所有六道的眾生,每一道裡都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苦。「◎菩薩以此初發心」:菩薩見六道眾生這麼苦,因為這個因緣,所以要勇猛精進地發大菩提心,來救護眾生。

聞諸如來普勝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虛空不分別 菩薩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又聞到一切佛、如來、普勝尊。「◎一切功德皆成就」:所有一切的功德,佛都成就了。佛的功德有多少呢?有說不出來那麼多。所謂「眾生心念可數知,大海之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說佛功德。」眾生的心念雖然多,但還可以數一數知道它有多少;大海的水,也可以把它喝乾了;虛空多大,也可以度量得出來;風本來是不能用繩子把它給栓住的,假設這個風也可以綁起來;可是沒有人能說出佛有多少功德。所以說佛的功德究竟有多少,任何人也說不出來的。「◎譬如虛空不分別」:就好像虛空無所分別,所以才能容納一切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包。「◎菩薩以此初發心」:菩薩因為仰慕佛所修行的、所成就的一切功德,所以才發菩提心要學無上佛道。

三世因果名為處 我等自性為非處
欲悉了知真實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因果名為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因果,叫三世因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前生種什麼因,今生就結什麼果。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種不善不惡的因,就結不善不惡的平常果。你要知道來世會怎麼樣子,你就看看你今生做的是什麼。你今生若盡做善事,來生就會結善果;你今生若盡做惡事,來生就會結惡果。這因果是絲毫都不會錯的,因果也都是自己造的,並不是佛菩薩給你安排的。其他的宗教,說人的一生是由某一個神來主宰,這是大錯而特錯的。好像你走路,你願意往東走就往東走,願意往西走就往西走,願意向南就向南,願意向北就向北,隨你自己去走去。因果也是這樣的,而這三世因果,就是你受報的一個地方、一個處所。

「◎我等自性為非處」:我們這個自性是空無所有的,是與法界一體的,是真空也是妙有,找不出來一個一定的處所、一定的地方。「◎欲悉了知真實義」:因為想要真正明了這個真實的道理。「◎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發菩提心要修行,也就是住到十住的第一發心住這個地位上。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善惡業
欲悉了知無不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過去的劫、現在的劫、未來的劫,這是三世;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這也是三世;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也是三世;過去的念、現在的念、未來的念,這也是三世。所以三世有長時間的三世,有短時間的三世。「◎所有一切善惡業」:我們人在這個世界,所做的業都是善惡夾雜的;做一點善事又造一點惡業,造一點惡業又種一點善業。有的時候善裡頭就有一點點惡,有的時候惡裡頭又有一點點善;所以不是純淨的善業,也不是純淨的惡業,也不是單單善惡夾雜的業,所以叫一切善業、惡業、善惡混合的業。「◎欲悉了知無不盡」:初住的菩薩想要把這一切的道理都明白了。「◎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他才住到十住之中發心住的地位上,初發菩提心。

諸禪解脫及三昧 雜染清淨無量種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薩以此初發心

「◎諸禪解脫及三昧」:禪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和九次第定,解脫有八解脫,三昧也有種種的三昧定。「◎雜染清淨無量種」:禪有無量種,解脫也有無量種,三昧也有無量種,雜染也有無量種,清淨也有無量種,都是無量無邊的。「◎欲悉了知入住出」:因為想要明白怎麼入這個定、住這個定、出這個定。「◎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就初發大菩提心,住於發心住。

隨諸眾生根利鈍 如是種種精進力
欲悉了達分別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眾生有生來就很聰明的,有生來就很愚癡的;生來就聰明的就是利根,生來就愚癡的就是鈍根。眾生根性不同,所以就有利鈍的差別。「◎如是種種精進力」:無論你是鈍根、利根,都應該精進。「◎欲悉了達分別知」:精進有種種的方法,為了要分別、了知這一切的根性利鈍。「◎菩薩以此初發心」:初住的菩薩就以這種的關係,而發大菩提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 心所好樂各差別
如是無量欲悉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所有一切眾生都有種種的知見、種種的解。「◎心所好樂各差別」:每一個眾生心裡所歡喜的,各各都有差別,都有不同。「◎如是無量欲悉知」:像這樣想要完全知道無量無邊的知見。「◎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初住的菩薩就以這種因緣,發大菩提心,住於發心住。

眾生諸界各差別 一切世間無有量
欲悉了知其體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諸界各差別」: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總起來有十二類眾生,所謂胎生、卵生、溼生、化生、有想、無想、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非有色、非無色。若細分析起來,每一類又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眾生,每一類的眾生也都各有不同。「◎一切世間無有量」:這一切世間上的眾生都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欲悉了知其體性」:為了想要了知這一切眾生的界限和體性。「◎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才住於初發心住發大菩提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處
欲悉了知其實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所有一切有為的修行道路。「◎一一皆有所至處」:每一種都有它的一個至處,一個要到達的地方。「◎欲悉了知其實性」:為了想要完全明白這種的真實性。「◎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就發大菩提心,住於這個發心住。

一切世界諸眾生 隨業漂流無暫息
欲得天眼皆明見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世界諸眾生」: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的所有眾生。「◎隨業漂流無暫息」:都是起惑、造業、受報,起惑、造業、受報;隨著業報浮沉,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沒有一時一刻能把輪迴六道的種子和因停止了它。「◎欲得天眼皆明見」:為了想要得到天眼無礙的這種智慧。「◎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就發菩提心,住於這個發心住。

過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體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在過去世中曾經有過的一切的因緣。「◎如是體性如是相」:所有一切的體性和一切的相。「◎欲悉了知其宿性」:為了想要明了這種種的因果、宿命的因緣。「◎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就以這種的因緣住於發心住,而發大菩提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 相續現起及習氣
欲悉了知究竟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一切的眾生都有他自己所結的業、所有的迷惑。「◎相續現起及習氣」:令這個煩惱生起,習氣相續,這都是相續不斷的。「◎欲悉了知究竟盡」:為了想要明了結業怎麼才能沒有了,習氣種子怎麼才能不相續。「◎菩薩以此初發心」:菩薩就以這種因緣,住於發心住而發大菩提心,將來好教化一切眾生。

* * * *
師父:常來的居士,等十分鐘或十五分鐘以後,到三樓那個廳裡頭分舍利!這些舍利可能是佛的舍利,因為在佛入涅槃以後,阿育王分舍利,有一個人帶著八萬四千顆舍利回到尼泊爾去,就是佛出生的那個地方。這個人走到半路上栽了一個跟頭,把所帶的舍利都灑到地上了;以後就常常有人在那兒撿著舍利,大約就是預備給以後的人也有機會來供養佛的舍利。我的這些舍利就是以前那個人在尼泊爾丟的舍利,有人在那兒撿到的;這個舍利又能往多了生,所以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雖然這些舍利都很小,但你不要看它小就不重視它;每一個得到舍利的人都應該重視它、供養禮拜它!

我這些舍利也丟了三天,然後又找著了。我原來放到一個很嚴密的地方,然後我自己也找不著;找了三天,才又找著了。不論誰得到舍利,都應該尊重供養;不要忽略了,認為是很平常的一件事。這是百千萬劫不容易遇的一種舍利,不要像我這麼笨,把它弄丟了!
* * * *

隨諸眾生所安立 種種談論語言道
如其世諦悉欲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所安立」:隨著眾生在世界上所安立的因緣。「◎種種談論語言道」:有種種的眾生就有種種的語言。在這個世界上,不但每一類眾生都有自己的語言;就單單人類,每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也都不同。「◎如其世諦悉欲知」:世界上眾生的種類不同,語言也不同,這是世間的俗諦。為了想要知道所有世間的世俗之諦,「◎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要住在初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一切諸法離言說 性空寂滅無所作
欲悉明達此真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諸法離言說」:「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所有能說出來的法,都不是真實的;那個真實的,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的。真諦的法是離開言說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的道斷了,心所行的那個地方也滅了、沒有了,這就是法的實相理體。「◎性空寂滅無所作」: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沒有實體;所以是寂滅無所作的,沒有一個能作、也沒有一個所作,能所俱無。「◎欲悉明達此真義」:為了想要明白、了解這種真實的義理,「◎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就住在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欲悉震動十方國 傾覆一切諸大海
具足諸佛大神通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悉震動十方國」:菩薩想要顯大神通,令十方國土都有六種震動。「◎傾覆一切諸大海」:令一切大海的海底都翻過來,把大海的水都倒到外邊去。「◎具足諸佛大神通」:而具足諸佛所有的大神通。「◎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才住於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無量土
一一光中覺一切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一毛孔放光明」:為了想要在一個毛孔裡放出大光明藏。「◎普照十方無量土」:普遍照耀到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去。「◎一一光中覺一切」:每一道光都能覺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發菩提心。「◎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來住於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欲以難思諸佛剎 悉置掌中而不動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難思諸佛剎」:為了想要把不可思議的諸佛的剎土。「◎悉置掌中而不動」:全都安置到自己的手掌上邊而不動。諸佛的剎土也沒有小,可是能放在手掌上;自己的手掌也沒有大,可是又能擒起十方諸佛的剎土。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了知一切如幻化」:為什麼能這樣子呢?就因為明了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沒有什麼真實的。「◎菩薩以此初發心」:菩薩就這樣住於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欲以無量剎眾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無人無有我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無量剎眾生」:為了想要把無量諸佛剎土這麼多的眾生。「◎置一毛端不迫隘」:都放在一根毫毛的尖端上,還不會迫隘,不會覺得地方小容納不下。「◎悉知無人無有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子呢?就因為菩薩明白無人無我這種的境界是包羅萬象的。「◎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個,菩薩才住於發心住這個地位上。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為了想要用一根汗毛,一滴一滴地來取大海的水。「◎一切大海悉令竭」:用一根毫毛蘸大海的水,是不容易把海水蘸乾的。但是就有這種神通,能用一根毫毛蘸海水,而把大海蘸乾了。這種境界你信不信呢?你若信,可是又辦不到;你若不信,諸佛菩薩又有這種的神通妙力。「◎而悉分別知其數」:也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沾了多少次才把這個海水沾乾的了。「◎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就住於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發菩提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 盡抹為塵無遺者
欲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十方世界所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那麼多的諸佛國土。「◎盡抹為塵無遺者」:把所有的這些諸佛國土都磨成微塵,沒有一個世界剩下來。「◎欲悉分別知其數」:這些微塵的數目,一共有多少粒微塵,菩薩都想要知道。「◎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才住於發心住的地位上來發菩提心。

過去未來無量劫 一切世間成壞相
欲悉了達窮其際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無量劫」:過去、未來的無量劫,這也就包括現在的無量劫。「◎一切世間成壞相」:所有一切世間成、住、壞、空的這種相。「◎欲悉了達窮其際」:菩薩都想要明了、知道這些世界成、住、壞、空的邊際。「◎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個,所以十住的菩薩才住於發心住的地位上。

三世所有諸如來 一切獨覺及聲聞
欲知其法盡無餘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所有諸如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的一切諸佛。「◎一切獨覺及聲聞」:這是說的佛、法、僧。在無佛出世的時候,自己修十二因緣法開悟的叫獨覺;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開悟的叫緣覺;修四諦法而悟道的叫阿羅漢。「◎欲知其法盡無餘」:為了想要完全知道什麼是成如來,怎麼是成聲聞、緣覺的法。「◎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才住在初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無量無邊諸世界 欲以一毛悉稱舉
如其體相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邊無量諸世界」: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欲以一毛悉稱舉」:想要用一根毫毛就把所有的世界都稱舉起來;這件事情是不容易做到的,可是諸佛的神通力就能輕易做到。「◎如其體相悉了知」:好像所有無量無邊這樣多世界的體和世界的相,菩薩都想要明了。「◎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種的因緣,所以菩薩就住於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無量無邊輪圍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邊輪圍山」: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輪圍山也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每個輪圍山外邊都有七重香水海,足見這個輪圍山是非常之大的。「◎欲令悉入毛孔中」:為了想使令無數的輪圍山,都入到一根毛孔之中。「◎如其大小皆得知」:在這毛孔裡頭的輪圍山,無論是大、是小,都能清楚地知道。「◎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個,所以菩薩就住於十住之中的發心住,再往前去求勝進,往前去修行。

欲以寂靜一妙音 普應十方隨類演
如是皆令淨明了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寂靜一妙音」:佛是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菩薩也想要以寂靜的一種妙音。「◎普應十方隨類解」:來普應群機,普度一切十方的眾生,隨類演說不可思議的妙法。「◎如是皆令淨明了」:像這樣子,令一切眾生都明白這種的法音。「◎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個,所以菩薩就住在發心住的這個地位上。

一切眾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無不盡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法,就是一切人類的語言、畜牲的語言,以及一切其他眾生的語言。「◎一言演說無不盡」:佛用一句話就能把這一切的語言都說完了。「◎悉欲了知其自性」:為了明了每一類眾生語言的這種自性。「◎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才發菩提心,住於這個發心住。

世間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證寂滅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世間言音靡不作」:世間所有的言語、音聲,佛沒有不能說的。「◎悉令其解證寂滅」:令每一類的眾生都能明白,都能證得真常寂滅之法。「◎欲得如是妙舌根」:菩薩也想要得到這種能遍演一切妙法的微妙舌根。「◎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種因緣,所以菩薩就住於這個發心住。

欲使十方諸世界 有成壞相皆得見
而悉知從分別生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使十方諸世界」:為了使令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有成壞相皆得見」:凡是有成、住、壞、空這種種相的,都能看得見。「◎而悉知從分別生」:而知道這些成、住、壞、空,都是由眾生分別的思想所成就的。「◎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樣子,所以菩薩就住於十住的第一住,發心住這個地位上。

一切十方諸世界 無量如來悉充滿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世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世界。「◎無量如來悉充滿」:每一個世界裡頭都有如來在那兒教化眾生。十方一切諸世界有無量無數那麼多,佛也是不知有多少,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欲悉了知彼佛法」:為了想要明白這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才住於發心住這個地位上。

種種變化無量身 一切世界微塵等
欲悉了達從心起 菩薩以此初發心

「◎種種變化無量身」:菩薩願意得到種種變化、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身。「◎一切世界微塵等」:這無量身有多少呢?就像十方世界一切的微塵數那麼多。「◎欲悉了達從心起」:這種種的神通妙用,都是從心那兒生出來的。「◎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個,所以菩薩才住於發心住。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數諸如來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過去、未來、現在這三世。「◎無量無數諸如來」:有無量無數那麼多的佛。「◎欲於一念悉了知」:菩薩想要在一念之中就了知這一切諸佛。「◎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樣,所以菩薩才住於這個發心住。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有盡
而令文義各不同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具演說一句法」:菩薩想要演說圓滿的一句佛法。「◎阿僧祇劫無有盡」:這一句佛法,就包括了一切所有的法;就是窮盡無量無量這麼多的劫,也說不完這一句法。「◎而令文義各不同」:而所用的文義又各各不同,有的文隨於義,有的義隨於文,各不相同。「◎菩薩以此初發心」:菩薩想滿這種的願,所以就住於發心住的這個果位上。

十方一切諸眾生 隨其流轉生滅相
欲於一念皆明達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的眾生。「◎隨其流轉生滅相」:都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停地流轉在生死的輪迴裡頭;猶如一個環,周而復始,循環無端,找不著一個頭。「◎欲於一念皆明達」:菩薩為什麼要修行呢?就是為了要在一念這麼短時間裡,就能了解、明達一切眾生的生滅相;怎麼令眾生從六塵的流轉中,逆回到聖人的法性流。「◎菩薩以此初發心」:菩薩因為想要得到這種的智慧眼,所以住於發心住的這個果位上。

欲以身語及意業 普詣十方無所礙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身語及意業」:菩薩又想要用身業、口業、意業這三業。「◎普詣十方無所礙」:普遍地到十方世界去而無所障礙。他的身能在一念之中遍遊十方世界,口也在一念之中教化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意也能在一念之中供養無量諸佛;也就是能稱性去教化眾生,願意怎麼樣子就怎麼樣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了知三世皆空寂」:菩薩明白三世都是空的,過去世不可得、現在世不可得、未來世不可得。「◎菩薩以此初發心」:因為這種的原因,所以菩薩就住於發心住的這個果位上。

菩薩如是發心已 應令往詣十方國
恭敬供養諸如來 以此使其無退轉

「◎菩薩如是發心已」:菩薩發這種的大菩提心之後。「◎應令往詣十方國」:應該到十方諸佛國土。「◎恭敬供養諸如來」:去恭敬諸佛、供養諸佛。「◎以此使其無退轉」:菩薩勇猛精進發大菩提心,就使令自己的菩提心永遠不退轉。你功德圓滿了,菩提心就不退了;你若是修行用功,常常坐禪修定,有了定力也就不退轉了。或者你能布施,布施的德行圓滿了也不會退轉;或者你能持戒,戒持圓滿了也不會退失菩提心;或者你能忍辱,一切不能忍的你都能忍,這也能幫助你不退失菩提心;或者你能常常精進,這也能幫助你不退失菩提心;或者你能常常禪定,這也能幫助你不退失菩提心;或者你能常學般若,這也能幫助你不退失菩提心。

菩薩勇猛求佛道 住於生死不疲厭
為彼稱歎使順行 如是令其無退轉

「◎菩薩勇猛求佛道」:菩薩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沒有旁的念頭。菩薩不打其他的妄想,就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他的責任。「◎住於生死不疲厭」:為了救度眾生,他不會疲厭這個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不了,也沒有關係。二乘人則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看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好像監獄一樣,看這個生死就好像冤家對頭似的,一定要了了它。菩薩已經超過這個境界了,他在生死就是在涅槃;生死、涅槃對他來說是一樣的,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他不疲厭生死。「◎為彼稱歎使順行」:為一切眾生稱歎戒、定、慧,令一切眾生息滅貪、瞋、癡。修戒、定、慧就是順行,息滅貪、瞋、癡也是順行;你若增長貪、瞋、癡,那就是逆行。「◎如是令其無退轉」:因為菩薩是順行著去精進,不向後退,所以也能令眾生一天比一天精進、不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 悉在其中作尊主
為諸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無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所有的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剎土。「◎悉在其中作尊主」:每一個剎土、每一個世界裡,都有佛在那兒教化眾生。尊主就是佛。「◎為諸菩薩如是說」:佛為一切菩薩說這十住的法門,令一切菩薩都發大菩提心。「◎以此令其無退轉」:以這種妙法,令一切十住的菩薩,都得到不退轉的這種果位。

最勝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淨法
勸諸菩薩說與人 如是教令離煩惱

「◎最勝最上最第一」:這個法是最殊勝、最高上,也是最第一的。「◎甚深微妙清淨法」: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勸諸菩薩說與人」:這無上甚深的微妙法,你要說,它才微妙;你若不說,那微妙也不微妙了。所以佛希望菩薩以這無上甚深微妙法來為人說法。「◎如是教令離煩惱」:像這樣子來教化所有的眾生,令眾生遠離一切的煩惱。

一切世間無與等 不可傾動摧伏處
為彼菩薩常稱讚 如是教令不退轉

「◎一切世間無與等」:一切世間沒有可比的。「◎不可傾動摧伏處」:這個堅固的金剛心是不可摧伏、不可傾動的。你要有這種堅固的心,才能教化眾生。「◎為彼菩薩常稱讚」:佛常常為菩薩稱讚勇猛精進的這種菩提心。「◎如是教令不退轉」:像這樣教令一切眾生、一切菩薩都不退轉於菩提心。

佛是世間大力主 具足ㄧ切諸功德
令諸菩薩住是中 以此教為勝丈夫

「◎佛是世間大力主」:佛是世間最有力量的一個主人。「◎具足ㄧ切諸功德」:具足所有ㄧ切的諸功德。「◎令諸菩薩住是中」:使令一切發菩提心的菩薩,住在這個功德、這個大力裡邊。「◎以此教為勝丈夫」:以這種的因緣,來教化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都成為大丈夫、天人師。

無量無邊諸佛所 悉得往詣而親近
常為諸佛所攝受 如是教令不退轉

「◎無量無邊諸佛所」: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一切佛諸國土。「◎悉得往詣而親近」:菩薩都去親近這一切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常為諸佛所攝受」:常常地為諸佛所攝受。「◎如是教令不退轉」:就像這樣子,令菩薩不退失菩提心。

所有寂靜諸三昧 悉皆演暢無有餘
為彼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不退轉

「◎所有寂靜諸三昧」:所有一切寂靜的三昧定。「◎悉皆演暢無有餘」:佛都常常演說,說得詳詳細細的。「◎為彼菩薩如是說」:佛常這樣為一切菩薩說這種的妙法。「◎以此令其不退轉」:以這種的法,令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不退失菩提心。

* * * *
弟子:有人說《法華經》是佛最後說的一部經典,以前所說的都是權教,不是實教,唯有《法華經》是真實的。她問這個問題,是因為遇到有一種人,認為只要念《法華經》的經名就好了。她要知道怎樣可以改變這種人的思想。

上人:不錯,《法華經》是佛最後說的,經也是真實的,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經上也說,人若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個名字,功德也就和念全經是一樣的。日本人懶惰,就單單念這個名字,經裡邊的義理就不向深的去研究了。那麼他們念經的名字也可以,不必一定要改他們的思想,只要他們能誠心也都可以的。你不要向外找,想要改變他們的思想。要改變自己的思想!你覺得那個不對自己的機,那就研究其他的法門。譬如《楞嚴經》或《法華經》全部;不要單單知道一個名字就得少為足,得到一點點就認為夠了。他們有他們的根性,不需要去改他們!還有很多人連這個思想都沒有的,我們要救度的,是這些根本就不信佛的人。不需要去改變他們念「連根丟揪(諧日語「蓮華經」的逗趣發音)」的那種思想。他們那種思想,如果堅固的話也會成功的。心誠則靈,一切的法都要誠心。你有誠心,修哪一個法都會成就的;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第一的,沒有第二的。哪一個法門對你的機,那個法門就是第一;哪一個不對你的機,那也不是第二,對其他人它還是第一。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個第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到那個究竟處沒有兩條路,但是在方便的時候有很多的法門。

日本那些打人、殺人的槍上,都貼有「阿彌陀佛」或「南無《妙法蓮華經》」;他用這個來殺人,你說這是不是顛倒?這個世界顛倒的事情太多囉!管不了那麼多。現在有一些個青年人就吃毒藥,以為中毒就會開悟了,想不到一吃就吃死了。你說這是顛倒不是顛倒?這比念「南無《妙法連根丟揪》」那個欲望更厲害!

弟子:我記得以前師父說,常仁大師有的事情有點邪知邪見,那他怎麼又可以修行呢?現在我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本來我應該不在意;不過我的力量不夠,應該怎麼辦呢?我怕我說得不對。

上人:不是對不對,你根本就不記得!這位常仁大師就是我的師伯,是我師父的師兄;在東北他最有名望,人人都拿他當活佛那麼恭敬。因為他在家守孝守六年,天天就是那麼坐著;吃生的東西吃了三年,三年也都不講話。這是很有功夫、很有修行的一個人!他以後為了造廟,就和我到各處去化緣,那時候他當然就吃熟的東西啦!可是到居士家裡頭,他就念經;念什麼經呢?念這個「飲食經」。他就說:「我們昨天在某某居士家裡,他們做的菜真是好吃呀!」就念這種經。

人家一聽,就想:「哦?他到別人那兒,人家給他那麼好的供養,我這兒也一定要好一點!」就是這個,並沒有說什麼邪知邪見。他就是好吃好東西的這個欲還沒有斷,所以我對他講:「你這麼說,就是在向人家要好吃的東西。你雖然沒有直接講,但是你這麼唸,就是在叫人家用好的菜來供養你!」我說過這話之後,他知道不可以在我面前耍這種「神通」,所以以後就再不講了。就是這樣,你現在懂了嗎?

弟子:懂了。

上人:這並不是什麼邪知邪見。我告訴你,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是正。就看你這個人是怎麼樣的。你若盡妒忌障礙,你就行什麼法都是不對的;你若是盡為人家好,那你行什麼法都是對的,怎麼修行也都是對的。修行就是要利益其他人,你現在為建立道場,這是好的,這沒有什麼邪知邪見。不過你吃菜更要做多一點工,那才算呢!不要以為吃菜就沒有力量了,那是不行的。越沒有力量越要做事情,你懂嗎?
* * * *

摧滅諸有生死輪 轉於清淨妙法輪
一切世間無所著 為諸菩薩如是說

「◎摧滅諸有生死輪」:諸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三界二十五有。總而言之,諸有就是有生、有死;在六道輪迴裡頭流轉生死,不容易停止。摧滅,就是停止了。現在要停止諸有生死的輪迴。「◎轉於清淨妙法輪」:生死的輪迴停止了,現在又要轉清淨妙法的大法輪。「◎一切世間無所著」:令一切世間的眾生都無所執著了。「◎為諸菩薩如是說」:佛想令一切菩薩停止生死的苦輪,而轉不可思議的無上妙法輪;所以為一切初發心的菩薩來說這種無著的大法,令他們一切都沒有執著了,令一切眾生都發菩提心。

一切眾生墮惡道 無量重苦所纏迫
與作救護歸依處 為諸菩薩如是說

「◎一切眾生墮惡道」:一切眾生墮落到地獄、惡鬼、畜牲三惡道裡邊。為什麼墮落到三惡道呢?就因為貪、瞋、癡太重了。因為貪、瞋、癡,就造出罪業過;有了罪業過,就墮落到三惡道裡邊。「◎無量重苦所纏迫」:三惡道裡有無量的眾苦。地獄道裡頭有刀山,又有油鍋、鐵犁地獄;餓了就吃鐵丸,渴了就飲銅汁等等,有無量眾苦逼迫、纏繞著眾生。「◎與作救護歸依處」:菩薩應該做受苦眾生的救護者,也就是所歸依的一個處所。「◎為諸菩薩如是說」:為了這個,所以來為菩薩說這十住法。

此是菩薩發心住 一向志求無上道
如我所說教誨法 一切諸佛亦如是

「◎此是菩薩發心住」:這是十住菩薩的第一發心住的果位。「◎一向志求無上道」:因為從來就是志求無上佛道,所以現在就住在這個發心住上。「◎如我所說教誨法」:像我現在所說的教誨菩薩和眾生的這十住的法。「◎一切諸佛亦如是」:一切諸佛也都這樣說。

第二治地住菩薩 應當發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願使悉順如來教

「◎第二治地住菩薩」:住在第二住治地住的菩薩。「◎應當發起如是心」:應該發起這樣的心。「◎十方一切諸眾生」:願意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的眾生。「◎願使悉順如來教」:都能依教奉行,順從如來教化眾生的道理去修行去。

利益大悲安樂心 安住憐愍攝受心
守護眾生同己心 師心及以導師心

「◎大悲安樂心」:又要有利益眾生的心、大悲的心和令一切眾生得到安樂的心。「◎安住憐愍攝受心」:又要有安住的心,令一切眾生都安住不動;又要生一種憐愍的心、攝受眾生的心。「◎守護眾生同己心」:又要有守護眾生就像守護自己一樣的心。「◎師心及以導師心」:又要用一種師父心及導師心來教化一切眾生。導師心和佛心是一樣的。

已住如是勝妙心 次令誦習求多聞
常樂寂靜正思惟 親近一切善知識

「◎已住如是勝妙心」:治地住的菩薩已經住於前邊所說的這種種勝妙不可思議的心,而求無上道。「◎次令誦習求多聞」:其次又令一切的菩薩和眾生都誦經、學習佛法,以求廣博多聞,也就是多讀誦經典、書寫經典、受持經典,多聞一切佛法。「◎常樂寂靜正思惟」:修道的人要常常歡喜寂靜,不要講那麼多的話,不要管那麼多的閒事,也不要看那麼多沒有用的東西;就願意清淨,願意修禪定、靜慮這種思惟修。「◎親近一切善知識」:常常親近所有的善知識,不要親近惡知識。善知識是教你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去習氣毛病;惡知識就教你不修行,教你增加習氣毛病。所以要常常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發言和悅離粗獷 言必知時無所畏
了達於義如法行 遠離愚迷心不動

「◎發言和悅離粗獷」:修行人說話,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和悅離粗獷;不能有粗言暴語,或者罵人、諷刺人、譏刺人的話,也不能兩舌、惡口、綺語、妄言,這都是不合理、不和悅的話。發言和悅,就是說出來的話令人聽了不刺耳朵,心裡不會難受,令所有的人都歡喜聽。粗獷,就是盡說一些個沒有禮貌的言語。「◎言必知時無所畏」:所謂「時然後言,義然後取,樂然後笑。」應該說話的時候才說,不應該說話的時候就不要說,這就是「言必知時」。你若不知時亂說,說的不是時候,這就不對機。你說話必須要正對機,還不要怕,應該說的一定要說。若是應該說的時候不敢說,不應該說的時候又要說,這都是不知時。知時,就是認識這個時候。你到需要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說,不需要說話的時候一定不說。

「◎了達於義如法行」:要明了一切的義理,依照義理如法地去修行。「◎遠離愚迷心不動」:要遠離愚癡迷惑,心常不動。若是心裡想的不清楚,口裡說的也不清楚;自己不明白,令對方也不明白,這就是愚迷。心常不動就是定力,有了定力就不會愚迷了。

此是初學菩提行 能行此行真佛子
我今說彼所應行 如是佛子應勤學

「◎此是初學菩提行」:這是初發心的菩薩所修行的菩提行門。「◎能行此行真佛子」:你若能修行這種的行門,就是真正佛的弟子。真正佛的弟子就是依法修行。「◎我今說彼所應行」:我現在說的,就是初發心的菩薩所應行的菩提行。「◎如是佛子應勤學」:像這樣子的法,一切佛的弟子都應該勤學不懈怠。

第三菩薩修行住 當依佛教勤觀察
諸法無常苦及空 無有我人無動作

「◎第三菩薩修行住」:第三住叫菩薩修行住,菩薩就是要修行。「◎當依佛教勤觀察」:應該依照佛所教的,不懶惰地去修行。「◎諸法無常苦及空」:要知道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都是苦的、空的。「◎無有我人無動作」:沒有我也沒有人,要把一切的執著都破了;沒有我執、沒有法執,也沒有一個造作者。這個法是「法爾如是」,不是任何人造作的。

一切諸法不可樂 無如名字無處所
無所分別無真實 如是觀者名菩薩

「◎一切諸法不可樂」:一切諸法都是不可樂的。「◎無如名字無處所」:一切諸法也都沒有名字、沒有處所。「◎無所分別無真實」:一切法也都無所分別,都是不實在的、虛妄的。分別就是識,識心才有分別,智慧就沒有分別。「◎如是觀者名菩薩」:能像這樣子觀察一切法,就叫修行住的菩薩。

次令觀察眾生界 及以勸觀於法界
世界差別盡無餘 於彼咸應勸觀察

「◎次令觀察眾生界」:其次又令菩薩觀察一切眾生界。「◎及以勸觀於法界」:又勸化觀察所有的法界。「◎世界差別盡無餘」:對所有世界的分別都完全明白了。「◎於彼咸應勸觀察」:所有的眾生界、法界、世界都應該觀察、了達這一切的法。

十方世界及虛空 所有地水與火風
欲界色界無色界 悉勸觀察咸令盡

「◎十方世界及虛空」: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到十方世界和虛空界。「◎所有地水與火風」:所有地、水、火、風這四大也都要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都要觀察。「◎為勸觀察咸令盡」:都要明白、都要知道這一切的差別相。

觀察彼界各差別 及其體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則名為真佛子

「◎觀察彼界各差別」:觀察所有的眾生界、法界、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以及地水火風這四大界的各種差別。「◎及其體性咸究竟」:每一界的體性也都要究竟明了。「◎得如是教勤修行」:能這樣觀察一切的因緣、一切的法界,而精勤地去修行。「◎此則名為真佛子」:這就是真正佛的弟子。

第四生貴住菩薩 從諸聖教而出生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

「◎第四生貴住菩薩」:第四住就叫生貴住的菩薩。「◎從諸聖教而出生」:為什麼叫生貴住呢?就是從聖教所出生的意思。「◎了達諸有無所有」:了達一切諸有無所有,都是空的。「◎超過彼法生法界」:超過這一切的有為法,生到法界去,以法界為體。

信佛堅固不可壞 觀法寂滅心安住
隨諸眾生悉了知 體性虛妄無真實

「◎信佛堅固不可壞」:信佛的這個心堅固不可搖動、不可破壞,比金剛還堅固。「◎觀法寂滅心安住」:觀一切諸法的寂滅相,心裡也不驚不怖,而能安住於法。「◎隨諸眾生悉了知」:所有一切眾生的界也都能明了。「◎體性虛妄無真實」:知道一切眾生的體性和虛空是一樣的,沒有什麼真實的。

世間剎土業及報 生死涅槃悉如是
佛子於法如是觀 從佛親生名佛子

「◎世間剎土業及報」:一切聖人、菩薩、佛叫正覺世間,一切的眾生叫有情世間,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叫器世間。所有世間剎土的眾生,最初因為一念的無明而生出迷惑;迷惑就造業,造業又受果報。造善業就受善的果報,造惡業就受惡的果報。「◎生死涅槃悉如是」:生死和涅槃都是這樣子的。有煩惱就是生死,你能把煩惱變成菩提,就是涅槃了。「◎佛子於法如是觀」:佛子對一切的法都應該像這樣子來觀察。「◎從佛親生名佛子」:你能這樣的沒有執著,就等於是佛親自所生的,所以佛的弟子就叫佛子。

過去未來現在世 其中所有諸佛法
了知積集及圓滿 如是修學令究竟

「◎過去未來現在世」: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其中所有諸佛法」:過去佛所說的法、現在佛所說的法、未來佛所說的法。「◎了知積集及圓滿」:明白這些佛法都是由少而積集成多,由不知而少知,由少知而多知,由多知而達到圓滿的境界。「◎如是修學令究竟」:像這樣子修學六度萬行,使令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三世一切諸如來 能隨觀察悉平等
種種差別不可得 如是觀者達三世

「◎三世一切諸如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能隨觀察悉平等」:能隨著因緣觀察一切眾生都是和佛平等的。「◎種種差別不可得」:種種的分別都是不可得的、沒有的。「◎如是觀察達三世」:像這樣沒有執著地觀察,就能通達三世無礙的這個道理。

如我稱揚讚歎者 此是四住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無上佛菩提

「◎如我稱揚讚歎者」:好像現在我在稱揚讚歎的。「◎此是四住諸功德」:就是第四住生貴住的菩薩所有的功德。「◎若能依法勤修行」:你若能依照這種的法去勤加修行。「◎速成無上佛菩提」:就能很快地成就佛的菩提果。

從此第五諸菩薩 說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無量巧方便 發生究竟功德業

「◎從此第五諸菩薩」:從這個以後的第五住的諸菩薩。「◎說名具足方便住」:名字就叫具足方便住。「◎深入無量巧方便」:為什麼叫具足方便住呢?因為他能深入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善巧方便的法門。「發生究竟功德業」:能修成、發生種種究竟功德圓滿的這種業果。

菩薩所修眾福德 皆為救護諸群生
專心利益與安樂 一向哀愍令度脫

「◎菩薩所修眾福德」:第五住菩薩所修的一切福德,也是積少而成多,一點一點地修行來的。「◎皆為救護諸群生」:菩薩修福德又是為的什麼呢?為的是救護一切所有的眾生。菩薩有福德、有神通、有大力量,不是為了利益自己,而是為了利他。「◎專心利益與安樂」:他專一其心想要利益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利益,這是菩薩的心腸。「◎一向哀愍令度脫」:他時時刻刻都哀愍一切眾生,要令一切眾生都返迷歸覺、捨邪從正、發菩提心,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

為一切世除眾難 引出諸有令歡喜
一一調伏無所遺 皆令具德向涅槃

「◎為一切世除眾難」:菩薩以慈悲為懷,為一切世間除去一切的災難,所有的災難他都給除去。「◎引出諸有令歡喜」:引,就是接引一切眾生;諸有,就是所有的有情。令一切有情都得到歡喜,都發菩提心。「◎一一調伏無所遺」:一一調伏每一個眾生,即使是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也把他調伏了,沒有一個剩下的。意思是使所有的眾生完全都得到度脫,都歡喜了。「◎皆令具德向涅槃」:令一切眾生都具足福德,向涅槃的道路上走。

一切眾生無有邊 無量無數不思議
及以不可稱量等 聽受如來如是法

「◎一切眾生無有邊」: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是沒有邊那麼多。「◎無量無數不思議」:也沒有量,也沒有一個數目,有不可思議那麼多。「◎及以不可稱量等」:不可以用秤來秤它,也不可以用尺來量它。這麼多無量、無邊、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秤量的眾生,「◎聽受如來如是法」:都來聽受佛所說的十住法中的這個具足方便住的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 成就方便度眾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開示

「◎此第五住真佛子」:前邊所說的這第五住的菩薩,是真正佛的弟子。「◎成就方便度眾生」:他們都成就了具足方便住,來度脫一切眾生。「◎一切功德大智尊」:一切功德所聚集的這個大智慧的世尊──也就是佛。「◎以如是法而開示」:用前邊所說這種種的法來開示一切眾生。

* * * *
弟子:佛當初為了度孫陀羅難陀,就把他帶到天上看一看,然後又和他一塊兒到地獄去,讓他知道害怕,令他更努力修行。請師父講一講,有沒有什麼法門或者方法,可以像佛一樣領導你所有的徒弟到地獄去看一看,讓大家可以受這個影響,以後就更加勤修所有的法門呢?

上人:你作夢的時候到地獄,見到地獄種種的境界是很害怕,但是夢醒的時候你就不怕了。你若在地獄就和在天堂裡一樣那麼自在,那就隨時都可以去,就怕你到了那個地方就跑不了啦!或者到油鍋裡去,或者到刀山上,心裡想要跑,腳卻不聽話了,那是很危險的。度人是把人往好的地方度,沒有把人帶到那個不好的地方去令人發心的。我很早就講過,有一種方法可以把人帶到地獄去,怎麼說呢?就是「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這都是要到地獄去參觀、去遊覽去了;但是拱進去,要出來就不容易了!
* * * *

第六正心圓滿住 於法自性無迷惑
正念思惟離分別 一切天人莫能動

「◎第六正心圓滿住」:第六住就是正心圓滿住。「◎於法自性無迷惑」:他對佛法上是明明了了,認識得非常清楚,絲毫也不迷惑。「◎正念思惟離分別」:他用正念這種的智慧來思惟這個法,不是像凡夫那樣,用識心來分別。他不用識而用智。「◎一切天人莫能動」:所有一切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不能測量他的這種境界,也不能搖動他的心。
聞讚毀佛與佛法 菩薩及以所行行
眾生有量若無量 有垢無垢難易度

「◎聞讚毀佛與佛法」:正心住的菩薩因為心正,有定力,定力很圓滿,所以不論他聽見有人讚歎佛、毀謗佛,或者讚歎佛法、毀謗佛法,或者讚歎僧寶、毀謗僧寶,他心裡頭都不為這些言語的風所吹動。「◎菩薩及以所行行」:或者讚歎、毀謗僧寶所修行的行門,他也都不動心。「◎眾生有量若無量」:或者說眾生有一個數量可以度量,或者沒一個數量。「◎有垢無垢難易度」:或者說眾生是染污的,不能清淨;或者說眾生本來是清淨的,是無垢染的;或者說眾生是容易度的,或者說眾生是難度的。對於這種種的說法,正心住的菩薩都不會動心。

法界大小及成壞 若有若無心不動
過去未來今現在 諦念思惟恆決定

「◎法界大小及成壞」:有人說這個法界是大的,有的人又說法界是小的;有人說世界大、有人說世界小;有人說法界有成就的時候,也有破壞的時候。說法界都有成、住、壞、空,或者說世界也有成、住、壞、空,這些個說法都是假設之辭,都不是實有的;說出來的只是一種言語,沒有一個實在的體。「◎若有若無心不動」:所以無論說有或者說沒有,菩薩的心裡都不會被搖動。為什麼心裡不搖動呢?就因為有三昧的定力,支持這個心不動。「◎過去未來今現在」:無論過去、未來或者現在。「◎諦念思惟恆決定」:都要這樣審思地來思惟,常常的有定力入於定。

一切諸法皆無相 無體無性空無實
如幻如夢離分別 常樂聽聞如是義

「◎一切諸法皆無相」:所有一切的法都沒有一個形象。「◎無體無性空無實」:沒有一個體,也沒一個性,都是虛妄不實在的,都是寂滅相。「◎如幻如夢離分別」:就好像幻境或夢中虛妄的境界一樣,而法的本體是沒有分別的。「◎常樂聽聞如是義」:正心圓滿住的菩薩,常常願意聽這種不可思議的道理;他心裡已經不被語言的境界所轉,不被語言的風所飄動,所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了了常明,才如如不動。

第七不退轉菩薩 於佛及法菩薩行
若有若無出不出 雖聞是說無退動

「◎第七不退轉菩薩」:第七住是不退住的菩薩,不再退轉了。「◎於佛及法菩薩行」:佛就是佛寶,法就是法寶,菩薩就是僧寶。有人讚歎佛法僧三寶,他也不動心;有人毀謗佛法僧三寶,他也不動心。「◎若有若無出不出」:或者說有佛,或者說無佛;或者說有法,或者說無法;或者說有僧,或者說無僧。或者說修行佛法一點用也沒有,說:「三界怎麼可以出得去呢?你真是愚癡,還修什麼菩薩行呀?」「◎雖聞是說無退動」:菩薩聽到有人這樣來破壞佛法,說:「你知道什麼叫佛嗎?佛就是魔鬼,那個魔鬼就是佛。」不錯,魔鬼可以做佛,佛也可以做魔鬼,就你看你是怎麼個看法。所以菩薩不論聽見人家讚歎或毀謗,心裡都不搖動;不會聽人家這麼樣一說,就不修行、不行菩薩道,就退轉了。無論別人怎麼說他都不退轉,還是時時刻刻精進,沒有向後退的時候。

過去未來現在世 一切諸佛有以無
佛智有盡或無盡 三世一相種種相

「◎過去未來現在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有以無」:或者說過去有佛,或者說過去沒有佛;或者說現在有佛,或者說現在沒有佛;或者說未來有佛,或者說未來沒有佛。對於這種種的說法,不退住的菩薩都無動於衷,不會被搖動。「◎佛智有盡或無盡」:有人說佛的智慧也有窮盡的時候,不是沒有窮盡的;或者說佛的智慧是沒有窮盡、沒有邊、沒有數量的。「◎三世一相種種相」:或者說三世是一相,或者說三世是種種相;這種種的說法,都不會令不退住的菩薩退轉。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隨於義義隨文
如是一切展轉成 此不退人應為說

「◎一即是多多即一」:對有執著的人來說,一就是一,多就是多。多,你對他說是一,他不相信;一,你對他說是多,他也不相信。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有所執著。若是沒有執著呢,一就是由多而一,多就是由一而多,一、多本來就沒有什麼分別的。所以說一即是多,多即一;由一而成多,由多分而為一。「◎文隨於義義隨文」:文字裡邊有一種義理,所以文是來顯義的;義是由文生出來的,所以又以義顯那個文。文字般若就是文,觀照般若就是義,文義的真理就是實相般若。「◎如是一切展轉成」:像多即是一、一即是多,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這種種的道理,都是相因相續,互相成就,互相都有連帶關係的。「◎此不退人應為說」:不退轉的人應該知道這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道理。這個不退轉的人,就是不退住的菩薩。

若法有相及無相 若法有性及無性
種種差別互相屬 此人聞已得究竟

「◎若法有相及無相」:或者說這個法有相,或者說無相。「◎若法有性及無性」:或者說法有性,或者說沒有性。對於這種種的說法,不退轉的菩薩都不驚不怖,不會被這些境界所迷。「◎種種差別互相屬」:這種種的差別都互相為眷屬。「◎此人聞已得究竟」:不退住的菩薩聽見這種法之後,就領悟到究竟的義理了。

第八菩薩童真住 身語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淨無過失 隨意受生得自在

「◎第八菩薩童真住」:童真,就是本有的自性、本有的體沒有缺少的時候,也就是這個純陽體。住,住在這個地方。「◎身語意行皆具足」:因為童真,所以沒有一切的邪知邪見,沒有一切不好的習氣,身、語、意業皆具足。具足,就是沒有缺失,無欠無餘;也不缺一點點,也不多一點點,正好。身沒有殺、盜、淫,語沒有惡口、兩舌、綺語、妄言,意沒有貪、瞋、癡;這些習氣毛病完全都沒有,所以叫具足。「◎一切清淨無過失」:身、口、意三業都清淨,沒有一切的過失。「◎隨意受生得自在」:他因為定力具足,所以意念一動,歡喜到哪一類的眾生界裡去,就到哪一類的眾生裡邊去受生──這就是所謂的遊戲人間。得自在,就是隨所欲樂都是合法的。

知諸眾生心所樂 種種意解個差別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國土成壞相

「◎知諸眾生心所樂」:樂,就是好樂,就是心裡所歡喜的。童真住的菩薩知道一切眾生心裡所願意的事情。「◎種種意解個差別」:也知道每一類眾生的思想都不相同,所明白的也都不同。「◎及其所有一切法」:以及所修行的一切法。「◎十方國土成壞相」:和十方世界國土成、住、壞、空的這種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處中隨念往
於諸佛所聽聞法 讚歎修行無懈倦

「◎逮得速疾妙神通」:等他很快地得到這種神通妙用。「◎一切處中隨念往」:一切時、一切處,只要他生出一念,願意到什麼地方去,就隨意而至。「◎於諸佛所聽聞法」:到十方世界所有的諸佛道場,去聽聞佛法。「◎讚歎修行無懈倦」:他所讚歎的,就是恭行實踐、依法修行,勇猛精進,沒有懈怠和懶惰的這種情形。

了知一切諸佛國 震動加持亦觀察
超過佛土不可量 遊行世界無邊數

「◎了知一切諸佛國」:童真住的菩薩善於了知一切諸佛的國土。「◎震動加持亦觀察」:諸佛的國土有的時候震動,有的時候不震動,又有的諸佛國土要加持;菩薩都要善於觀察,了知這種種的境界。「◎超過佛土不可量」:童真住的菩薩所震動、加持、觀察的,超過佛土不可量那麼多。「◎遊行世界無邊數」:他能現遊戲三昧,遊行於虛空、法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國土。

阿僧祇法悉諮問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諸佛無數咸承事

「◎阿僧祇法悉諮問」:阿僧祇,就是無量數。所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法門,童真住的菩薩在一念之中都可以諮問十方諸佛。「◎所欲受身皆自在」:他不怕生死,願意在生死輪迴裡頭來流轉;可是他的受身是隨意受身,很自在的,沒有一切的痛苦。「◎言音善巧靡不充」:他善於演說一切善巧方便的妙法,他這種和雅善巧的言音,沒有不充滿整個法界的。「◎諸佛無數咸承事」:並且還到十方世界去供養、承事所有的諸佛。

第九菩薩王子位 能見眾生受生別
煩惱現習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第九菩薩王子位」:第九住是法王子住的菩薩。「◎能見眾生受生別」:他能知道所有一切眾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受生死的這種區別。「◎煩惱現習靡不知」:眾生的煩惱和現行的種子、習氣,他也都知道。「◎所行方便皆善了」:所修行的一切方便法門,他也都善於明了。

諸法各異威儀別 世界不同前後際
如其世俗第一義 悉善了知無有餘

「◎諸法各異威儀別」:所有一切的法都不同,一切的威儀也不同。「◎世界不同前後際」:所有法王的世界也不同,前後際也不同。「◎如其世俗第一義」:世俗的俗諦,或者出世的真諦、第一義諦。「◎悉善了知無有餘」:這些個法門,法王子住的菩薩都善於了別。

法王善巧安立處 隨其處所所有法
法王宮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善巧安立處」:法王的善巧教化眾生、救度眾生這一切處。「◎隨其處所所有法」:隨著遇到什麼樣的境界、處所,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化眾生。「◎法王宮殿若趣入」:法王所住的宮殿,法王所趣入的這個菩提大道。「◎及以於中所觀見」:及以法王觀察所明白的這種種的法。

法王所有灌頂法 神力加持無怯畏
宴寢宮室及歎譽 以此教詔法王子

「◎法王所有灌頂法」:佛為法王,菩薩是法王的弟子;菩薩要成佛的時候,也要受灌頂法。「◎神力加持無怯畏」:十方諸佛都以甘露來給法王子灌頂,用神力加持他,令他無有恐懼,常行慈悲喜捨。「◎宴寢宮室及歎譽」:法王宴寢、法王宮室和讚譽。法王怎麼樣休息,法王在宮殿裡做什麼,以及法王有人讚歎或者毀譽,「◎以此教詔法王子」:這種種的法,佛都教法王子怎麼樣去做。

如是為說靡不盡 而令其心無所著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諸佛現其前

「◎如是為說靡不盡」:像前邊所說的這樣,佛為法王子說這種種的法。「◎而令其心無所著」:佛為什麼說法?就因為眾生有執著。佛說法就是為了破眾生的執著,如果眾生的執著沒有了,這個法也就沒有了。「◎於此了知修正念」:佛說法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改邪歸正,去識存智;了知怎麼樣才能修正念,怎麼樣才能有正知正見,得到正定。「◎一切諸佛現其前」:如果你以正念來修行,這就是諸佛現前,一切諸佛都會來給你灌頂授記。

第十灌頂真佛子 成滿最上第一法
十方無數諸世界 悉能震動光普照

「◎第十灌頂真佛子」:第十是灌頂住的菩薩,不會退轉,永遠是常隨佛學,所以說第十灌頂住的菩薩是真正佛的弟子。「◎成滿最上第一法」:成就了最上第一的這種法。「◎十方無數諸世界」:在十方無數的諸世界中。「◎悉能震動光普照」:他都能用震、吼、擊、動、踊、起這六變震動,來令眾生發菩提心;也能放光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眾生,令一切眾生都發大菩提心。

住持往詣亦無餘 清淨莊嚴皆具足
開示眾生無有數 觀察知根悉能盡

「◎住持往詣亦無餘」:灌頂住的法王子能住持世間一切佛法,又能以神力到十方一切世界,去供養一切諸佛;凡是有佛的國土,他都到那兒去供養、承事一切諸佛,沒有哪一個佛土他不去的。「◎清淨莊嚴皆具足」:他具足清淨莊嚴,清淨也圓滿,莊嚴也圓滿。「◎開示眾生無有數」:他能以佛法來開示、度脫沒有數量那麼多的眾生。但是他雖然度生,而無度生之相,也就是《金剛經》上說的:「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為什麼?因為他已經離開度生的這種執著,知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觀察知根悉能盡」:他用般若智慧妙觀察智,來觀察一切眾生應度、不應度的這種因緣,以及一切眾生的根性是利根或者鈍根?是已種善根或者沒有種善根?沒有種善根的,就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就令他善根增長;善根已經增長的,就令他善根成熟;善根如果成熟了,就令他得到解脫。這些他都觀察得清清楚楚,不是似是而非的。

發心調伏亦無邊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觀察 十方國土皆往詣

「◎發心調伏亦無邊」:灌頂住的菩薩又發心要調伏一切眾生。我們這一切眾生都是難調難伏的,你叫他做善事,他就是不做;你不叫他做惡事,他就偏要去做去。尤其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更是非常剛強,不容易調伏;但雖然不容易調伏,他灌頂住的菩薩也能調伏,而且還能調伏沒有邊那麼多難調伏的眾生。「◎咸令趣向大菩提」:咸,就當「全」字講。令一切眾生全都趣向大菩提,也就是趣向佛的果位。你想要趣向佛的果位,就必須要修六度萬行。「◎一切法界咸觀察」:一切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這十法界。這一切法界他都用智慧來觀察。「◎十方國土皆往詣」:十方諸佛所有的道場,他也都到那兒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變現難可測
三世佛土諸境界 乃至王子無能了

「◎其中身及身所作」:灌頂住菩薩的身和身所造的業。「◎神通變現難可測」:其中所修行的淨業和神通變現,都是不可思議的。「◎三世佛土諸境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的國土,每一個國土的境界都不同。「◎乃至王子無能了」:這種境界不要說凡夫眾生,就是法王子住的菩薩也不容易明白,只有十住灌頂住的菩薩,才能有智慧深入觀察這一切境界。

一切見者三世智 於諸佛法明了智
法界無礙無邊智 充滿一切世界智

「◎一切見者三世智」:所有一切的見者,用這種妙觀察智,知道三世一切諸佛的智慧。「◎於諸佛法明了智」:佛法深如大海,不容易深入經藏,明了一切的佛法。你如果有了這種明了的智慧,就可以把一切的佛法都明白、照了。「◎法界無礙無邊智」:用圓融無礙的這種無邊的智慧,來觀察法界。「◎充滿一切世界智」:又要有充滿一切世界的這種智慧。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眾生諸法智
及知正覺無邊智 如來為說咸令盡

「◎照耀世界住持智」:有了智慧就有光明,有光明才能照耀一切世界,有住持佛法的這種智慧。「◎了知眾生諸法智」:又要有明了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起惑、造業、受報這一切諸法的智慧。「◎及知正覺無邊智」:又要知道正覺佛的無邊智慧。「◎如來為說咸令盡」:佛為一切菩薩說這種的智慧,令一切眾生都明白。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如是十住諸菩薩」:像前邊所說的這十住的的諸菩薩。「◎皆從如來法化生」:都是從佛所說的法化生出來的,所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所以叫法王之子。「◎隨其所有功德行」:隨菩薩所有的一切功德行。「◎一切天人莫能測」:所有一切天上的神和人間的人都不能明白、不能知道這種的功德行。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過去未來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發心求佛無有邊」:發心求無上的佛道,修行的行門有無量無邊那麼多。「◎十方國土皆充滿」:十方國土都充滿了十住菩薩所修行的行門的這種功德。「◎莫不當成一切智」:他很快就應該成就一切的智慧,而圓滿佛果。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一切國土無邊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上,有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叫一四天下。在我們這個一四天下裡邊,又有很多的國家,這叫國土。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一個四大部洲,這只是一個世界、一個地球。那麼其他的世界、地球,究竟有多少呢?有無量無邊數不盡那麼多,沒有一個數目可以數得出來,因為它沒有邊際。「◎世界眾生法亦然」:國土無邊際,世界無邊際,眾生也是無邊際,佛法也是無邊際。眾生法、佛法、心法都是無邊際。「◎惑業心樂各差別」:惑,就是我們眾生的無明。無明一生出來,就生三種的細相。一種叫業相,就是起惑造業;一種叫現相,現出業相來了;一種叫轉相,有了業相就輾轉輪迴。每一個眾生他心裡所好樂的、歡喜的都不同,也就好像每一個人的面目都不同一樣。「◎依彼而發菩提意」:無明生出來就起惑,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果報。依著這個,你若有所覺悟的話,就會發出菩提心來想法子修道;將來再返本還原,返迷歸覺,就不再迷了。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餘功德行

「◎始求佛道一念心」:我們初發心來求佛道的這一念心。「◎世間眾生及二乘」:世間上所有的眾生和聲聞緣覺二乘人。「◎斯等尚亦不能知」:這一些人都沒有辦法能知道這一念心的力量。「◎何況所餘功德行」:何況是這一念生心所成就的其餘的一切功德呢?就更沒有人知道了。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十方三世一切的此世界、彼世界、無量諸世界。「◎能以一毛悉稱舉」:用一根毫毛就能把這十方所有的世界都舉起來。「◎彼人能知此佛子」:有這種神通的人才能知道十住菩薩的這種功德。「◎趣向如來智慧行」:他才能趣向如來的智慧,圓滿果覺的這個行門。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大海──這些大海也是沒有數量那麼多。「◎悉以毛端滴令盡」:只用一根毫毛的端來蘸這十方所有大海的海水,就能把所有的海水給蘸乾了。「◎彼人能知此佛子」:有這種神通的人才能知道十住菩薩這位佛子的境界。「◎一念所修功德行」:和他最初發心這一念所成就的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一切世界抹為塵」:把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都盡抹為微塵。「◎悉能分別知其數」:能分別知道究竟有多少粒的微塵。「◎如是之人乃能見」:像這的人才能見得到。「◎此諸菩薩所行道」:所有十住的菩薩所修行的道路。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去來現在十方佛」:過去、未來、現在的十方諸佛。「◎一切獨覺及聲聞」:所有一切的獨覺和聲聞。獨覺,就是無佛出世,他自己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聲聞,就是修苦、集、滅、道四諦法而悟道的。「◎悉以種種妙辯才」:十方諸佛和聲聞、緣覺,都用他們所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妙辯才。「◎開示初發菩提心」:來開示眾生初發菩提心的功德,令一切眾生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餘諸妙行

「◎發心功德不可量」:十住中第一住發心住的功德就已經不可量了,更何況其餘的九地?更是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這些功德都普遍充滿一切眾生的法界。「◎眾智共說無能盡」:就是所有一切佛、菩薩共同來說這發心的功德也說不完。「◎何況所餘諸妙行」:更何況其餘的那些妙行?更是說不能盡了!

* * * *
上人:今天來的這些學生和教授,對我們這兒有什麼批評沒有?你們誰有聽他們講過的,可以講出來大家聽一聽。

弟子:有一個人問我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是不是一定要持五戒,要不吃肉?

上人:我不是叫人一定不吃肉的,也不是一定叫人受五戒的。他自己願意受五戒就可以受,我不勉強人受。我也不叫人一定不吃肉。他本來想要皈依,你叫他不能吃肉,就把他嚇跑了;你叫他受五戒不殺生,他又覺得這是不行的。所以這不一定的!他皈依之後,天天來聽經,常常來學習佛法;願意往前進步就進步,願意退步就退步,這沒有問題的,我們這是最方便、最容易學的佛法。還有誰有什麼消息沒有?有什麼消息大家公開來講,不要怕!我們要把金山寺的情形往好了改善,誰對我們有什麼不好的印象,我們都應該要知道!

弟子:有一個人問我們的開銷從哪裡來?他看見比丘尼請法,又問這是不是戒律?

上人:你們記著,有外邊的人來,我們做什麼都要介紹給他們聽一聽。譬如說請法的時候,就告訴他們說:「現在是請法,先右繞三匝,然後跪著請法。」要給他們介紹一下,因為他們都不懂的。好像那個教授,他也不懂,他只知道拿著相機照相;那個時候你如果告訴他的話,他一定就趕快就拿出照相機來照。他們頭先要照我的像──這個很好玩的,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這兒的果回也有很多次照我的像照不到,洗不出來。我告訴他,我是個鬼!照旁人的像也是常常這樣,是不是呀?他那個照相的技術還沒有學好,還要去讀個照相Degree才可以!

他們原先也以為可以做得到我們所做的事情。但到這兒一看,我們所行所做,他們是完全做不到的;沒有辦法,所以就跑了!他們在這兒受不了,要規規矩矩的,要在雪櫃裡這麼樣受苦,一天又只吃一餐。所以我叫你晚間給他們一點麵包吃,人是「食色性也」,不吃東西是最忍受不了的;所以你們能打餓七啊,這都是大英雄、大豪傑,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得到的。因為他們受不了,所以就走了好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