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講這個《華嚴經》,已經講了多久了?講了四年了吧?是不是四年、是五年?有人知道嗎?
弟子一:五年。
上人:講了五年了。
弟子二:四年半
上人:四年半?查一查那個錄音帶,就知道在哪一天開始。那麼講這麼四、五年了,你看看他們這些個professor(教授)不知道的,他大約不知道我們這兒天天講經,都講這《華嚴經》。他們在這兒教人也不知道,這就證明他們是「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了;都是在這個三藩市,他們聽不見。你看!奇怪了!他們研究學問的,也不來研究;到這兒來了一天,住了一宿,就跑了。這怎麼能研究到佛法呢?
「梵行品第十六」:我們這兒講了四、五年的《華嚴經》,才講到這第十六品〈梵行品〉。什麼叫梵行呢?梵行,本來也就是淨行,因為前邊有〈淨行品〉了,所以就把它翻譯成梵行。梵行也就是清淨行,也就是菩薩修習這個清淨行,怎麼樣才能修習清淨行?是這一品,這是品的第十六。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爾時」:就是說完了前邊那個〈十住品〉之後,現在說〈梵行品〉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在天上有一個天子,他名字叫正念。這個正念呢,他就沒有邪念。這個天子就很恭敬地長跪合掌,向這個法慧菩薩說,「◎佛子」:你是佛的大弟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在這一切世界,所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些個菩薩,「◎依如來教」:他們都是依照如來所教化的這種法門,「◎染衣出家」:都穿這個壞色衣,穿一般人所不歡喜的這種衣服來出家。
「◎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得怎麼樣子才能得到修清淨梵行這種的法門,呢?「◎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從菩薩的這種地位上,又能修得到無上菩提之道的果位──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果位──呢?
我們在這個佛教一開始,一定一切一切都要認真了做,我們要主持正法、護持正法。我們護持正法,就先要去自己的毛病、去自己的短處。我們金山寺,外邊有人說我們的長處,我們不應該歡喜;有人說我們的短處,我們應該注意把它改善了它!我們由無量劫以來到現在,為什麼沒有成就我們這個佛果?也就因為我們不願意改我們自己的過錯,護我們的短處,不願意改。所以我們現在要趕快把這個無量劫的習氣毛病,都把它改了它!改了之後,向佛的光明道上走,就沒有障礙了。如果你的過錯不改啊,修行會有很多的障礙。我們金山寺要這樣子,每一個人都要這樣子!所以大家到這兒來,就是一個改過的場所,改我們自己的錯誤;無論哪一個人,不要把自己的過錯遮蓋著,不改變自己的過錯。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
正念天子向法慧菩薩請問,說是:「菩薩依照如來的教化,染衣出家,怎麼樣才能得到梵行清淨?那麼一天一天地進步,得到無上菩提的覺果?」怎麼樣才能這樣子?「◎法慧菩薩言」:這一位法慧菩薩就說了,說:「◎佛子!」:你們各位佛的弟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菩薩中的大菩薩想要修行這個梵行的時候。梵行,也就是這個清淨行。這清淨就對著不清淨說的;清淨就是不染污,染污就是不清淨。這梵行,就是身清淨,心也清淨,性也清淨,那麼一切一切都清淨了,這是梵行。
那麼不淨,這個「不淨」,有五種不淨。第一種,種子不淨。我們這個身體,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一個身體;因為這樣子,所以說種子就不淨──這個原來的種子就不乾淨了。第二種,住處不淨。那麼在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為一個胎,這個胎所住的地方,就是在我們吃的東西沒有變化成糞的胃下邊,在這個便已經變化成糞了這個肛門上邊。啊!你說在這個地方是不是不乾淨?這住處不淨,在母親那個胎裡邊住著的時候,也不清淨。第三種,自體不淨。那麼這個自體──這個身體,由三十六個東西和合而成的,和合而成一個身體,也是不乾淨的。
第四種,外相不淨,外相就是我們人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眼睛就有眼眵,又有眼淚,這是不乾淨的東西;耳朵就有耳垢,啊!隔幾天你不清理它,你不clean up(清理),這耳朵裡邊就很多邋遢東西,這耳朵也不淨;鼻子裡邊就有鼻涕。這鼻涕啊,有那個外道專門吃鼻涕,自己把鼻涕擤出來了,又把它吃了它;說什麼呢?說這個能補腦,have a lot of vitamines(有很多維他命)。你看!這本來是一個不淨的東西,還要把它吃了!但是沒有人吃耳垢,也沒有人吃眼睛這個眼眵。口裡就常常有這個唾液、痰、口水,這也是很邋遢的東西。這還不算邋遢,這是七孔了,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兩個鼻孔,加上一個嘴巴,這七孔、七個窟窿;再加上大便、小便,這就九個孔、九個窟窿,啊!這九孔常流不淨。那麼這叫外相不淨,也叫自相不淨。
第五種,究竟不淨,究竟,等人死了之後,啊!就膨脹了、青瘀了,就生了蟲了,然後變成白骨了;這都是不乾淨的,所以這叫究竟不淨。
「◎作意觀察」:我們這個身體就有這五種不淨,你要是常常能作這個不淨觀。怎麼叫作意觀察呢?作意,也就是故意,也就是要叫這個事情不要忘了。觀察,就是推求,推求這種道理。所以說菩薩修清淨梵行的時候,「◎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以這十種的法作為這個所緣緣。所緣,就是所來觀察,作意觀察的這一種的境界。「◎作意觀察」:能明瞭這種真理。這說菩薩應該用這十種法來詳細推求、注意來研究,究竟什麼是梵行?所說的十種法是什麼呢?
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所謂:身、身業」:就是所說的,身法、身業法。這個身是不是梵行呢?這個身所造的業是不是梵行呢?就這麼研究來問。如果身體是梵行,這個身體是這麼樣不乾淨的東西,它怎麼可以說是梵行呢、是清淨呢?我們人執著這個身體,又要給它擦上一點香水,又要給它貼上一點金,又要給它戴上一個假面具。人家罵一句,受不了了;人家打一下,就發了脾氣了。你說要是梵行,怎麼可以這麼受不了呢?怎麼會發脾氣呢?怎麼會被罵一句就放不下了,就覺得不舒服了?被人說一句好話,啊!就覺得好像吃糖那麼甜;被人說一句不好話,就好像吃黃連那麼苦。啊!就是這麼一句話,就被這一句話所轉。你說它要是梵行,怎麼會被這個境界所轉呢?所以要觀這個身是不是梵行?那麼身不是梵行了,身所造的業是梵行吧?這個業,有善業、有不善業,這個善、不善業都是不清淨的;不清淨,所以這也不是梵行。
「◎語、語業」:那麼言語是梵行嗎?言語也不是;語業是梵行嗎?這也不是。「◎意、意業」:這個意念,它是梵行嗎?意念也不是梵行。要這麼追究!意業是梵行嗎?意業也不是。「◎佛、法、僧、戒」:佛是梵行嗎?也不是;法是梵行嗎?也不是;僧是梵行嗎?也不是;戒是梵行嗎?也不是。
「◎應如是觀」:應該像這樣子來研究、作意觀察。這個作意,可以說就是注意的意思。這個羅漢想要知道宿命通,想要知道前因後果的事情,他要作意觀察才能知道。那菩薩呢?到八地以上的菩薩,他不需要作意觀察了,就明明了了了。那麼應如是觀,應該像這樣子觀察這十法──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十種法,應該這麼觀察。「◎為身是梵行耶」:為這個身體是梵行嗎?這是問詢的口氣,詢問詞。「◎乃至戒是梵行耶」:乃至於這個戒是梵行嗎?這就是問答詞。
* * * *
我們禮拜四又要到深谷(指加州葡萄盛產區拿帕谷的瑜珈市之精神療養院,為現今萬佛城所在地)那兒去看一看,也就是去旅行,到那兒去barbecue (烤),不是吃火雞。那麼有誰要去,應該預先都說一說;看看我們有多少人去,好預備吃的東西。那麼吃的東西,要夠吃就可以了,不要帶得太多了;帶太多,吃不了,還要拿回來,也來回來回的,很費事的。
不過,在禮拜四那天早上去,有三位中國的比丘尼,還另外有一位中國的法師。這個中國的法師,看看誰六點三十五分鐘到 Chinatown(中國城)Waverly place,就是天后廟街的那個美洲佛教會,請真常法師一起去。他今天在電話上告訴我,他也願意去看一看;那麼或者你們誰去把他先接到華盛頓街那兒,我們在華盛頓街聚齊,在華盛頓街那兒 together going (一起去)。華盛頓街那兒是在七點鐘,你們到七點鐘的時候,都要預備好了,不要拖泥帶水的,拖拖拉拉的!我們出去就要都很整齊的。還有,無論哪一個人,到那地方,都不要對那個地方的人去問問題;若有什麼問題,要先問我們自己人。我們自己人單單有一個人來答覆他問題;不要這個也問,那個也問,問得他不知道答覆哪一個好了。我們這一次一定要告訴大家,是有這麼一個規矩。
我們現在又有七個人不吃飯,也要知道這七個不吃飯的有幾個人去,就不必帶這不吃飯的人的飯。這個不吃飯的人,你們現在拜佛的時候要慢一點,往起站呢,也慢一點。因為你拜得快了,不吃東西會頭暈,都要很小心的!做事情呢,就是都要很小心、很小心。
* * * *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淨。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因為這個身同非善,這個身本來就是很不乾淨的東西;不乾淨也就是不善、不好,所以說當知身若是梵行,則為非善。梵行是善的,梵行是清淨的;身是不善的,身是不清淨的。「◎則為非法」:身呢,很多的時候做一些個不合法的事情;如果梵行是身的話,那麼梵行也是非法,也是不合法了。「◎則為渾濁」:這個身體是個渾濁的一個東西,不乾淨的;梵行是清淨的,它不渾濁的。所以這個身並不是梵行,梵行也不是身。「◎則為臭惡」:這個身體是臭惡的,很邋遢的;你有幾天不沐浴它,它就臭不可聞了。「◎則為不淨」:這個身體是不淨的,如果梵行是身體,梵行也變成不淨的;這個不淨就是染污。
在昨天曾經講有五不淨,我們修道的人應該修這五不淨觀,常常看這個身體;它不是什麼一個寶貝,你不要那麼樣子愛惜它!在《大智度論》上說這五種不淨,它有五個偈頌,每一個不淨都有它的偈頌。那麼這偈頌,第一就是種子不淨,這個偈頌是這樣說的,說:「是身種不淨。」因為它從父母交媾,有這個業的因緣、有這個識的果報,而成一個身體,所以這個種子一來的時候,就是不乾淨的、就是邋遢的。「非餘妙寶物」,這個身體不是一個什麼最好的寶物所成就的。「不由白淨生」,白,就是乾淨,就是清淨。它不是從清淨生出來的。「但從穢道出」,啊!你看人一生出來,從母親那個尿道生出來;生出來,這就是一個不乾淨,這叫種子不淨。有這種子不淨,可是我們生出來,拿它當個寶貝,這真是顛倒!
第二就是住處不淨,這個偈頌說的:「是身為臭穢。」說這個身體是膿血合成的,它又臭,是又邋遢,又不乾淨。「不從華間生」,它不是從這個蓮華化生出來的。「亦不從薝蔔」,也不是從這個薝蔔香所生出來的。「又不出寶山」,也不是從寶山生出來的。這個是住在很邋遢的地方,這住處不淨,做胎的時候,住處不乾淨。
第三個偈頌是自性不淨,也就是自體不淨,這個說:「地水火風質。」地、水、火、風,這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能變成不淨」,它能變成一種不清淨的東西。「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你就用大海水,把大海水都用完了,來洗這個身體,怎麼樣洗,這個身體也是臭的,不會香,不會放香,也不會乾淨的,不能令香潔。
第四,自相不淨,這個偈頌是這麼說的:「種種不淨物。」在這個身裡頭有種種不淨的東西,太多了!「充滿此身中」,這個不淨物充滿這個身的裡邊。「常流出不止」,這個不淨的東西常常從這個九孔常流出來,也不停止。昨天晚間講過九孔常流不淨,不停止。「如漏囊盛物」,就好像這麼一個已經有漏洞的囊,盛的膿呀、血呀,那麼樣子不乾淨,如漏囊盛物。所以我們人都是有漏的,裝著一些個臭東西在裡邊;你怎麼樣莊嚴它,也就好像你用那最美麗的東西莊嚴廁所一樣,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是第四。
第五呢,就說的:「審諦觀此身。」你審查,詳細審查來觀察這個身體。「必歸於死處」,將來它一定會死的,必歸於死處。「難御無反復」,你沒有法子來控制得了這個身體,你令它不老不死?辦不到的!你叫它聽你的話,它也是不聽的。「背恩如小兒」,它啊!你對它再好,它到時候也是不要你了,對你也不客氣;就像那小孩子忘恩負義,你對他再好,他也忘了。你對他有什麼恩德,他忘了;負義,你對他講什麼義氣,他也不管的,背恩如小兒。
這五個偈頌,我現在講得不知道是講錯了、沒講錯?如果我講錯的時候,你們就告訴我;沒有講錯呢,就照這麼樣子去研究。這是不淨,這五種不淨有這五個偈頌。
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
「◎則為可厭」:那麼你若說這個身就是梵行,這個身是很可厭惡的,就是令人不歡喜;如果是這樣的話,梵行如果是這個身體,這個梵行也就是令人討厭了,梵行如果是這個身體,梵行也是可討厭的。但是梵行是人人都歡喜的,所以這個身並不是梵行。「◎則為違逆」:這個身體常常地有違背心所想的事情,心所不願意做的事情,有的時候它就去做了。心不願意殺生,那麼這個身體它就殺生去了;心不願意偷盜,這個身體它就偷盜去,它不聽這個心的指揮,不聽這個心的支配。你心不願意邪淫,這個身體有的時候它就要邪淫;這個心不願意打妄語,這個身體有的時候,它就令這口來打妄語;本來心不願意飲酒,這個身體它就很歡喜飲酒。這叫違背,違背這個心的思想。梵行不是這樣子,梵行是順理的、順意的,不會違逆的,所以梵行絕對不是身。
「◎則為雜染」: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那麼就是雜染,由這種種不淨的東西來成為這個身,所以雜染是這個身體。但是梵行不是雜染的。「◎則為死屍」:那麼你若說這個身是梵行,梵行就是死屍。這身體將來會死了,死屍也是人不高興的;但是梵行,人不會像看死屍那麼討厭的,所以梵行不是身體。
「◎則為蟲聚」:這個身體是很多的蟲子聚集到一起做為一個身體,不是一個很乾淨的東西。我們人呢,就是一個大蟲子,那麼在人身上,就有很多小蟲子;很多小蟲子組織起來一個團體,就做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蟲子的口都在裡邊,蟲子的尾巴就都在外邊,編成了,就是人的皮,做為人的皮。所以我們人吃東西,喝這個飲料,這個大蟲子就給這個小蟲子來做工;我們吃下去,那個小蟲子在裡邊就張開口在那兒吃現成的,在那兒吃現成的。我們若不給它東西吃,現在我們有幾個人不給東西吃,把這個小蟲子就都要餓死了,小蟲子就覺得很難受的。我們人就是一個大蟲子,這個身體裡邊有八萬四千個小蟲子──不只八萬四千,八萬四千裡邊又分成九億,有九億那麼多的小蟲子。你分別不清楚,這每一個毫毛孔裡頭,都不知道有多少蟲子!不過你凡夫肉眼看不清楚,就認為:「喔!這是我的身體啊,我把它弄得很好的。」女人就把這個身體弄得很美麗的,給男人看;男人呢,就弄得自己的身體也很美麗的,就給女人看。這真是的都是顛倒,啊!為這個蟲子一天到晚來做工!
在這個《觀佛三昧海經》上說,佛成道的時候,魔王就派了三個魔女去破壞佛的道業。這三個魔女到那兒對佛就說了,說:「你知道嗎?我們是天上的美女,是最好的,我們現在預備把我們這個身體獻給你,來給你鋪床啊、疊被啊,來給你灑掃庭除,令你內外整潔,沒有這麼邋遢。我們來服侍你,侍奉你,好不好啊?」佛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出聲,就寂然──就身心都不動,不會被這三個魔女來搖動。那麼佛不動心,就用這個定力,以這個白毫相來照這三個魔女;一照這三個魔女,這三個魔女就看見自己這個面也老了,眼睛就有眼眵流出來,耳朵就有耳垢淌出來,鼻子就有鼻涕淌出來,口裡頭就有這個黏痰啊、吐沬啊;哎呀!都淌出來了!又看自己這個大腸、小腸啊,又這個生臟、熟臟啊──就是吃下的東西還沒有消化在那兒,這叫生臟;已經消化了,這是熟臟。啊!這裡邊又生了很多蟲子,這個小蟲子就在小腸裡頭在那兒打足球啊、打乒乓ball、乒乓球呀,在那兒玩得很高興的;這個大蟲子就在大腸裡來遊戲、跳舞啊,又是唱歌啊,在那個地方玩得很高興的。生臟、熟臟這個地方也都很多蟲子,哦!在那兒很快樂的。看這個蟲子有八萬四千那麼多,周身從這兒跑到那個地方,從那兒跑到那個地方,各處去遊玩哪!哦!她這麼一看,就作嘔起來了;作嘔就吐,吐也不停止。完了,也沒魔動佛這個定力,所以就都退了。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也就是一個蟲子聚集開會的地方,是這個蟲子在那地方的一個會議廳。你不要以為這個身體是個什麼好的地方,很多蟲子在那兒,很多很多的;尤其那個腸子裡頭,不知道多少蟲子!你不要以為這個身體可是寶貝啊,又給它吃點維他命,又給它吃點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又給它吃點糖,又給它穿點好衣服。這就是一個許多蟲子在裡邊那兒開大會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大家開會,怎麼樣想法子令你這個大蟲子來供養,好給你多做一點工。
* * * *
上人:誰有什麼問題沒有?
弟子:在〈大悲懺〉 有一句話說「無明」,人是被這個無明黑暗蓋覆了他們的自性,障礙他們的清淨自性。在最初開始的人,這個無明是怎麼樣生出來的?
上人:什麼叫無明啊?就是男女這個愛。你問問他,為什麼要生出這個愛心來?你平平常常的,為什麼男的一見到女的,這心就動了;女的一見到男的,這個心也就不老實了?這就是無明,這就是無明作怪;那一念就不覺,沒有智慧了,什麼也不管了,這就是無明。若沒有這一念的話,人人都早成佛了。Understand? 現在懂了、沒懂啊?
弟子:懂了。
上人:懂了,就不要那麼多無明囉!
* * * *
上人:怎麼會都沒有了呢?you put away(你放到別處),這很多很多來著,那麼誰拿走了?
弟子:是某某人拿兩包。
上人:多大的包?
弟子:就是像這個這麼大。
上人:很多來著,不是就那麼兩包,有很多很多來著。常常有人買香來,那麼都放到什麼地方去了?
弟子:他就放在那個地方下邊。Maybe (可能)……
上人:那麼現在沒有了嗎?maybe 怎麼樣?
弟子:Put it in garbage.
上人:Who put it in garbage?(誰把它放到垃圾桶去了?)
弟子:Nobody.(沒人)
上人:這個我相信的,一定是有人這樣幹的,把那個香都放到 garbage can(垃圾桶)裡了。或者是有人吃了?是不是果根吃了?是果相吃了?我知道很多很多香來著,怎麼會沒有了?
難怪你們有好幾個人沒有飯吃;把香都燒沒有了,這應該大家都沒有飯吃!
* * * *
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若身業是梵行者」:前邊說這個身是梵行,現在說這個身業,就是身所造的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如果說身業是梵行,那麼身所造的業,就是行、住、坐、臥造的,有這個身業,那麼梵行當然也就是行、住、坐、臥了;可是不是這樣子,梵行並不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這個身業也向左看、向右看,左右觀看,這也是造身業的一個原因。可是梵行並不是左右顧視,左右來看。「◎屈伸俯仰」:屈,就是彎曲回來;伸,就是伸開;俯仰,俯,就低著頭;仰,就抬起頭來。這樣子左右顧視和屈伸俯仰,這都是身所造的業;那麼梵行如果是身業,當然也就是左右顧視、屈伸俯仰了。可是梵行並不是左右顧視、屈伸俯仰,可見這個身業也不是梵行。
* * * *
我們大家都聽佛法聽得這樣久了,連燒香的重要都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的香,現在就沒有了?若沒有香,早就應該去買去,早就應該預備好了它;為什麼等沒有香,還這麼敷衍?這是完全不懂佛法,也就是對佛沒有一種恭敬、供養的心!我們寧可人沒有飯吃是可以的,我們供養佛,只是上一點香,怎麼可以教它沒有了?這就見出來你們聽了這麼久的佛法,對於供養佛這個重要性,一點都不清楚!那麼這樣子,佛教怎麼能會發揚光大?怎麼能一天比一天地興盛起來?我們不是說出了家,這就是佛教徒了;或者在家受了五戒,也不行持五戒,這就是佛教徒了。我們必須要在這個廟裡頭,無論哪一個,是出家人、是在家人,都要自己認識自己是個做什麼的;我們並不是混光陰,把這個光陰過一天就算了一天。我們在廟上住,對於這個廟上我們有什麼貢獻?這要知道!我們是一個佛教徒,我們應該教這個佛教一天比一天大起來;不是令佛教活著也不像個活的樣子,死,也不像一個死的樣子。要是這樣子,我們這佛教徒的責任根本就沒有盡上,沒有盡上我們做佛教徒的責任!我們佛教徒的責任,就是要令佛教發揚光大;我們要令所有一切人都明白佛法,依照佛法來修行,不是天天就馬馬虎虎地過一天就算一天了!
所以在深谷(指瑜珈市)這一塊地和這個房子,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應該發願,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成了它!這個事情做成了,在這個國家是世界最強的國家,這個事情做成了,那麼我們把佛教由這個最強的國家推行到全世界去;令全世界的人類都得到佛教來救護,能救度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不要盡為自己做打算!說:「我一天餓不死就算了,對付一天就算一天!」不要有這種消極的主意!我們應該以佛教興亡為己任,佛教不發達,就是我沒做好;佛教不興盛,就是我沒有道德,不能感動人。要常常這樣迴光返照!我們一定要做真正的地一個佛的好弟子,不要做佛的一個壞的弟子。我們為佛教來創作、來努力,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不要什麼也不懂,天天就迷迷糊糊地過一天,迷迷糊糊地過一天;你說,這個生活,這有什麼意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都修行,時時刻刻都把佛教介紹到所有的人類裡邊去,令全人類都得到佛教的救度,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存的一種思想。所以深谷這個地方,我們各位一定要有錢就出錢,有力就出力,大家共同把這個事情來做成了它!
兩天以前香就沒有了嗎?我不明白,以前很多來著,怎麼就會沒有呢?這是太奇怪了!是不是有人偷出去賣了?你們誰把佛的香拿出去賣了?誰偷去,趕快給送回來;不給送回來,我就教他頭痛!我們這兒的人很多行為都不好的,我知道的,專門偷東西!
那麼把深谷這個地方做妥了,我們可以創辦佛教的大學,我們可以創辦佛教的安老院,我們可以創辦佛教的青年訓導所,我們可以創辦孤兒院,我們可以創辦佛教的醫院;凡是對人類有益處的事情,我們都要做去!所以現在不可以把自己的光陰都空過去了,也沒有一個宗旨,糊糊塗塗地過一天,糊糊塗塗地過一天;我們一定要認真了,負起我們自己所應做的責任,這才可以的。不要天天盡看他人的不對,看誰都不如我,這樣子這是邪知邪見的;也不要天天盡看自己的對,說:「我什麼都對了,旁人什麼都不對。」這是完全錯誤的思想!我們在世界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做世界一個沒有用的廢人。
所以各位天天不是在這兒聽經,而是好像敷衍了事似的。喔!這是功課,做早課的時候,我參加做早課,念念「南無、南無、南無」;晚課的時候,我也隨梆唱影,這麼拜拜彌陀、彌陀。究竟什麼叫「南無」?不知道!什麼叫「彌陀」?不知道!講經,這個師父講經講的什麼?喔!不知道!這樣子不可以的!一定要知道這個意思。早晨做早課,這個意思是什麼?晚間做晚課,這意思是什麼?講經聽的這個經典,意思是什麼?那麼以後隨時我要問的。譬如昨天講的,今天我看哪一個不注意聽經,我就要問。那麼我現在早一點告訴你們,免得你們不注意;到時候不論問哪一個人,都要答覆我;不答覆我,就要跪七七四十九天,也不吃飯,也不到廁所去。我這個法律現在又要提出來了!這以前是這樣子:以前有一個人犯過的時候,要大家一起跪七七四十九天;現在時間這麼久了,人把這個規矩忘了,所以還隨便犯過。那麼以後誰要是自己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就趕快改過;我是給你自新之路,我不會不許可人改過的。所以你不要看我講話常常笑笑口的,我是很厲害的。這個小果童今天被我打了很多次,他還是那麼頑皮,一點也不改過;你也是趕快要改你的過錯,不要像一塊木頭似的。
上人:誰有問題嗎?
弟子:Ukiah (瑜珈市)以前是精神病院,美國人把精神病患送到精神病院治療,那麼中國的醫學(或哲學)是如何處理?
上人:這個神經病,多數有個魔鬼在那兒擾亂他,他才有神經病;那個魔鬼他有魔鬼的神通,他能支配這個人發神經。所謂魔鬼,就是這些個天魔外道、魑魅魍魎、惡鬼、邪神。這一些,這都叫魔鬼!
以前有這麼一個人,他有病了,病得昏迷不醒,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知道,中醫、西醫治也治不好;治不好,以後就請了一個術士──術士就是會念咒的。會念咒啊,把一個碗用紅布蒙上;用紅布蒙上,他就念咒;然後就叫一個小孩子看,看這碗裡有什麼。那麼這小孩子一看──大約和果童差不多的這樣子──就看這碗裡有一條蛇。那麼這樣子呢,這個術士就用了一把菜刀把這個碗一下子就砍斷了;砍斷了,碗也砍破了,那麼這個有病的人好了,沒有事了。沒有事,這個術士就告訴他說:「這條蛇是在你家西邊有一那個廟,在這個廟旁邊的有一條蛇。」那麼這個有病的人也這麼說,說:「我為什麼回不來了?就因為走到西邊有一個廟,我在那個廟裡頭避雨;避雨,等避過雨了,想要走呢,這有一條大蛇就擋著我,不教我走。所以就又回到那個廟裡,就回不來了!這麼多天都是這樣子,現在這個天打雷了,這雷把這個蛇給霹死了,所以我現在回來了!」那麼他病就好了。病好了,以後怎麼樣?沒有過幾天,又發作了。發作,是什麼病呢?就是能上房。他一跳就到房上去,也能在地下這麼爬、這麼走;跑得很快,像一條蛇似的。那麼也是誰也治不好;治不好,以後又請個巫醫來;這個巫醫到這兒和他講講講。原來以前的這個是一條小蛇,是這個老蛇的孫子──那麼就是擋著他,不教他回來這個。他被術士用雷把牠霹死了,那麼牠這個祖母來報仇,所以令這個人又發狂。
那麼類似這個事情很多很多的,所有發狂的人,多數是有一個冤孽在裡邊。或者他殺生的業,或者害人的業;總而言之,都是有業報,他才發狂的。這樣子呢,所以我們人最好是不結冤,最好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五戒,就沒有那麼大的冤。那麼這個地方是個神經病院,正好今天我們去,所以我叫你們念〈大悲咒〉,就是趕一趕這個惡鬼、邪神。你們有沒有念〈大悲咒〉啊?有人念沒有?念念它,那個地方將來就平安了!
* * * *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若語是梵行者」:假設若說是這個語、言語就是梵行的話,「◎梵行則是音聲風息」:那麼梵行就應該是音聲,音聲就是梵行;梵行就是呼吸;就是出入這個呼吸,風息就是呼吸。那麼這個梵行就是呼吸,可是這呼吸並不是梵行;你若認為這樣子,這是不對的。「◎唇舌喉吻」:因為言語要用這個唇,要用這個舌頭,又要用這個喉、吻,要用這種種的來做言語;可是梵行並不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吐,就是吐出去;納,就把它納回來;抑,把它壓低了;縱,就是放開。言語有抑、揚、頓、挫,這個語氣有起、承、轉、合,可是梵行並不是這個。「◎高低清濁」:有高的聲音,有低的聲音,有很清脆的聲音,又有很濁的聲音;所以這個語並不是梵行。
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
「◎若語業是梵行者」:假設要是這個語業,語所造的業,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則是起居問訊」:可是這個起居問訊不是梵行,如果語業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就變成是起居問訊;可是這個起居問訊不是梵行。「◎略說」:或者是簡略地說;「◎廣說」:或者是寬廣地說;「◎喻說」:或者是譬喻說;「◎直說」:或者就直陳其詞而說;「◎讚說」:或者就說讚歎的話;「◎毀說」:或者就說毀謗的話;「◎安立說」:或者就是安立說;「◎隨俗說」:或者就是隨順世俗而說;「◎顯了說」:或者就是很明顯地把它說出來。那麼這一些都不是梵行。所以說梵行要是語業的話,這一些都變成梵行了;那麼不是的。
「◎若意是梵行者」:假設若說是意、心意、這個意識是梵行的話,「◎梵行則應是覺」:這個梵行就應該有所覺察;「◎是觀」:又應該觀看這個觀也變成梵行了;但是不是的。「◎是分別,是種種分別」:這個意識是善於分別的,那麼意識也是種種地分別的;但是梵行是沒有分別的。「◎是憶念」:憶念,就是回憶往昔所有的事;「◎是種種憶念」:是種種往昔的回憶。「◎是思惟」:那麼又是思惟,就用心思來思惟它,「◎是種種思惟」:是種種的這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又像睡眠作夢似的。那麼這一些都不是梵行。如果你說意是梵行的話,那麼這一些都變成梵行了;但是不是的。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
「◎若意業是梵行者」:這意所造的業,也就是意所感覺到的;若它是梵行的話,「◎當知梵行則是思想」:你應該知道,這個梵行就是思想了;可是不是的。「◎寒熱」:那麼梵行就是寒熱;因為這個意覺得有寒熱,有這種意的業;「◎飢渴」:是餓和渴;「◎苦樂」:是苦和樂,和「◎憂喜」:是憂和喜。如果意業是梵行的話,這一些都是梵行;可是思想也不是梵行,寒熱也不是梵行,飢渴也不是梵行,苦樂更不是梵行,那麼憂、喜,這都不是梵行。
* * * *
上人:各位對深谷這個地方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計劃沒有?
翻譯者:他說他願意這地方,可是他說昨天他已經有……
上人:你說的什麼,我完全不懂你在講的話。她說什麼?
另一弟子翻譯:他的病好了。
上人:病好了?
另一弟子翻譯:上個禮拜有病,最後他去Ukiah,就忽然間沒有了。
上人:那是他的感覺,還有誰有什麼感覺沒有?
上人:你這麼樣貢高我慢的一個人,怎麼連翻譯幾句中國話,你都翻譯不好?你那麼貢高我慢,那麼驕傲,你一天到晚的就是很驕傲這個樣子;完了,人家一講什麼話,你就翻譯不好了!那你驕傲什麼?我問你,啊?你貢高我慢,總把你這個 Ph.D. (博士)頂到頭上,覺得誰都不如你,是不是啊?
翻譯者:我有的時候是這樣子。
上人:你有的時候是這樣子,你現在有什麼本事?人家說英文,你就不會翻譯中文;人說中文,你又不會翻譯英文。那你那麼驕傲,有什麼值得你驕傲的?你是有那麼一個空名,那有什麼用?啊?你真正的本領一點都沒有!
翻譯者:很對。
上人:很對?為什麼你天天那麼驕傲?你沒有旁的本事,只有驕傲的本事!驕傲,這是你一個最大的本領。
上人:還有誰有什麼樣的想法?
果璃:師父,Earlier this month, when I was very sick….(這個月初,我病得很厲害….)
上人:不是作夢嗎?
果璃:No, not dreaming.(不是作夢。)
上人:You have a lot dreaming. This time no dreaming?(你作了很多夢,這次沒作夢嗎?)
果璃:師父, this time is a …..(這次是一個…)
上人:Before you no dreaming go there?(你以前沒有夢過去那兒嗎?)
果璃:師父,I wasn’t dreaming about you every time,…… What saved my life probably was the thought of Ukiah. I was sinking rapidly; I was getting really depressed; and the thought that brought me back to life was Ukiah.
上人:Ukiah saved your life? (Ukiah 救了你一命?)
果璃:The thought of Ukiah saved my life. (對Ukiah 的想法救了我一命。)
上人:這回不講夢了啊?他也要出家,這個果璃,琉璃的璃。他要出家,你們大家敢不敢保證他出家是一個好的出家人,有人敢保證他嗎?
弟子:有人。
上人:誰保證?
弟子:保證的意思就是他會做好的出家人,是不是?
上人:我沒講英文他們都聽不懂了? This 果璃 like leave home. We/ I receive Accept disciple leave home, like everybody certify, guarantee him go to become good monk, no go to bad monk. You this If everybody can guarantee him, don’t guarantee? If don’t like guarantee him, this no talking, close your mouth. If you like guarantee him, before 阿彌陀 birthday leave home, you like guarantee him, now is say, “I (what name) guarantee this 果璃 leave home.” If nobody answer this question, this forgot.
(果璃想出家,有人想我收弟子出家,我要大家保證他會成為一個好的出家人,而不是一個壞的出家人。大家能不能擔保他?如果你不想做擔保,就不要開口;如果你願意做擔保,就讓他在阿彌陀誕前出家。如果你願意擔保,現在就說:「我某某,想保證果璃出家。」如果沒有人回答,那就算了!)
弟子:I guarantee him leave home.(我保證他出家。)
上人:Who are you?(你是誰?)
弟子:Nobody.(沒有人。)
上人:Nobody, this nobody guarantee him. I say first like say your name, “I (what name) guarantee him.” You no name, you nobody, you guarantee who? You don’t even can’t guarantee yourself, you guarantee who? Don’t can guarantee other one. This no joke. This is talking truth. You all time play, play. I don’t with you play, you know? Now, nobody guarantee him leave home, huh? (沒有人,就是沒有人保證他。我先前說你要先報上自己的名字,說我某某保證他。你沒有名字,就是沒有人,那你能保證誰?你連自己都不能保證,你還能保證誰?這樣不能擔保別人!這不是在開玩笑!這是講真的。你總是想玩、玩,我可不跟你玩!你知道嗎?現在沒有人保證他出家了嗎?啊?)
弟子一:我保證他…
上人:你保證他沒有飯吃,你供養他是不是?
弟子一:是,如果我有飯吃。
上人:Okay!你若沒有飯吃,也就不供養他了? Only one person guarantee him, other people no guarantee?(只有一個人願意保證他,其他人都不願意嗎?)We like most 多數 guarantee才可以的,不是一個、兩個的。有旁人guarantee嗎?
弟子二:弟子保證他。
上人:兩個了,還有誰guarantee沒有?
弟子三:我保證他可以做好出家人。
上人:他給你多少錢啊?
弟子三:他沒有給我什麼。
上人:那為什麼你要guarantee他?你願意多一個不聽話的師兄弟,是不是?You like have more no listen my teaching disciple?還有沒有人guarantee,有人就快說,沒有人,這個事情就算了。我們一定要得到多數的人保證你,才可以的。
弟子四:師父,what do you mean by ‘guarantee’?(師父,你所說的「保證」是什麼意思?)
上人:保證他做個好出家人嘛!
弟子四:I can only guarantee his sincerity, but I can only guess about the rest. (我只能保證他的誠心,但其餘的只能用猜的。)
上人:他不敢保證他了!還有人保證他沒有了?這一下子完了!
弟子五:我保證他要做一個好的出家人。
上人:因為那一次他要求我,我沒有答應他,我沒有批准他出家;那時沒有完全告訴你們,所以現在我要問問你們大家。你們大家要是如果不願意保證他,我就不接受他出家;你們大家如果覺得他可以,那麼我就馬馬虎虎地可以。因為在金山寺出家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誰願意出家就出家。但是果靜我已經答應他她了,為什麼我答應她?因為她在臺灣就要求我,說是要來出家的,那時候我就看她的因緣也是應該出家的。所以我回來,她又來信說要到這邊來幫著翻譯經典,又來出家,所以這我預先已經批准了。但是在這兒的人想要來出家的,都要經過一年以上,或者兩年以上;在這兒舉動行為都很好的,然後還要大家保證。那麼這個果璃──恐怕明一法師還不知道他這個名字的來源,知不知道?你們誰知道,可以告訴他這個名字的來源,用中文告訴他。果真知道嗎?
果真:知道。
上人:你可以翻譯給明一法師聽一聽,他這個名字的因緣。
果真:皈依三寶那天,這個果璃聽說他應該給師父什麼禮物,他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
上人:不是那一天吧?是以前他就預備這樣子了吧?
果真:是,是早一點就想的。
上人:但是他有沒有告訴過人哪?
果真:沒有告訴誰。
上人:你這要說清楚了!
果真:他看一看他的東西,什麼都沒有,他只有一塊琉璃,所以他準備給師父這一塊琉璃。他皈依三寶之後,看一看師父給他取一個的皈依的名字,就是果璃,琉璃那個「璃」。他不知道怎麼會有這種情形?他預備給師父這一塊琉璃,好像師父已經用這個給他取名字;所以這個事情是很不可思議,他看這個情形就很感動的。
上人:他這一塊琉璃,本來在我們看,不是什麼一個好的東西;但是他們美國人拿著這個就當寶貝了,他用了十二塊錢或十一塊錢買的?How much you buy this thing?(你花了多少錢買的?)
果璃:十二塊。
上人:十二塊錢買的這麼一塊東西,他拿它當寶貝,行住坐臥都捨不得放下它。那麼在皈依聽說要供養師父一點果儀,他又沒有錢,他就想把這塊琉璃他最捨不得,他要供養出來。但是他沒有和人講,誰也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他有這塊東西。那麼他皈依那天,給他取的法名就是這個琉璃的「璃」,所以他覺得特別奇怪的。但是取名字應該叫「作夢的」才對,是一個作夢的人。他在沒到這兒來以前──前兩、三年吧?他就常常作夢,夢見到金山寺來。你沒有聽他講過吧?來了很多次,他每一年都作幾個夢,夢見到金山寺來。所以頭先我問他:「是不是又作夢了?」他在沒有到這兒來以前,他就常常作夢到這兒來的。你現在病好了啊?You now your sickness go away?(你現在病好了嗎?)
果璃:Yes, 師父。
上人:今天他們不是多數人保證你,那你怎麼辦呢?你這個家是大約出不成了。
弟子八:我願意保證他。
上人:你也願意保證了,現在有多少個了?
翻譯者:八個。
上人:八個了,那我們這三十多人,只有八個,那還是少數。
弟子九:師父,我願意保證。
上人:你保證他,還有誰?
弟子十:師父!弟子保證他。
上人:誰保證你啊?你這麼驕傲的一個人,還會保證人?你覺得誰都不如你。沒有人保證了啊?
弟子十一:果璃,我保證你。
上人:保證他不好,是不是?結果現在沒有人保證了,有多少個了,現在?
弟子:十一個。
上人:十一個,那還不夠多數。
弟子十二:我保證他。
上人;你也保證他,啊?
弟子十三:我也保證他。
上人:你也保證他,這十二個。
翻譯者:十三個。
上人:十三個了。
弟子十四:我保證果璃。
上人:現在是十四個了啊?
弟子十五:我保證。
上人:現在十五個了,還不夠。
弟子十六:我保證。
上人:還有沒有?
弟子十七:弟子保證果璃可以做好的出家人。
上人:沒有人保證了啊?現在有多少個了?十七個,那是多數了!
弟子十八:我也保證。
上人:現在這天龍八部都聽見了,有十八個人保護你,你可以做出家人了!你要自己好好地作夢。
果璃:師父,我願意盡力做一個好的出家人,也試著不要作那麼多夢,並且要常常記得如果我要做個出家人,我必須不開口講話。
上人:一定把嘴縫起來,那也是不對的。不過,應該說的說,不應該說的不要說,不是一定要不說話的。他說 shut mouth,是不是不說話了?因為你不是啞吧,不需要不說話。懂了沒有?understand?(懂了沒有?)
弟子:Yes.(懂了。)
上人:還有誰有什麼問題沒有?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若佛是梵行者」:若,就是一個假設之詞;本來不是這樣子,假設是這樣子。佛是梵行者,你若說佛就是梵行的話。佛,就是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自覺覺他這種覺行都達到最圓滿了;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證得一切無礙的境界。假設你若說佛就是梵行的話,「◎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那麼是不是色、受、想、行、識就是佛呢?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是虛妄的,都是空的,這個都不是佛。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那麼佛有相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是不是有三十二相的就是佛呢?也不是,因為佛是無相的;佛是無相,所以這也不是梵行。那麼八十種隨形好是不是佛呢?這也不是。
「◎神通是佛耶」:那麼佛有神通,是不是有神通的就是佛呢?也不是的。所以你不能說這梵行就是佛。「◎業行是佛耶」:是不是所造的這種業和所修行的這種行門,這就是佛呢?也不是。「◎果報是佛耶」:或者是有一些的果報──佛證得圓滿覺果,這也是一種果報梵行呢?這不是的。所以你若說佛是梵行,這也是無有是處的。
這個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是遍滿一切處,無在而無不在的;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這個報身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能以相來取佛。你應該見著一切相,離一切相。那麼千百億萬化身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是變化的,也沒有一個實在的。所以你在這個三身覓佛,佛都不可得。那麼佛尚且不可得了,又有什麼叫做「梵行是佛」呢?你不能以梵行就是佛這樣來想。你能這樣觀察啊,把一切的執著都破了!你若有所執著,就不是梵行。所以也不可以說佛是梵行。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若法是梵行者」:法,是個方法,是個規則。假設要是這個方法就是梵行的話──你就認為這個梵行就是方法,方法就是梵行的話;「◎為寂滅是法耶」:那麼寂滅是法嗎?這個法是寂滅的、是不動的。這法既然是寂滅的、它是不動的,這法也不能謂之梵行。因為梵行它是修行所成的,這個法是一個不假修行的;法本來的體就是寂滅,寂滅就是法。「◎涅槃是法耶」:涅槃也是法嗎?那麼寂滅是法,涅槃也是法,涅槃它並沒有一個修行;雖然是修行所得的涅槃,但是這涅槃並不是一個修行。梵行是修行這個清淨的梵行,所以涅槃也並不是梵行;涅槃是法,可不是梵行。
「◎不生是法耶」:那麼這個法也是不生的,可是不生並不是梵行。「◎不起是法耶」:這個法是不動的、不生起,沒有一個體性,這是法;那麼梵行它就要修行,才能有這個清淨的梵行。「◎不可說是法耶」:這不可說不可說,這也是法,可是這個法並不是梵行。「◎無分別是法耶」:無分別也是法,可是無分別並不是梵行。「◎無所行是法耶」:法既然離分別,所以也沒有一個所行處;沒有所行處是法,但是可不是梵行。
「◎不合集是法耶」:這個法是本有,不需要和合而成的;和合而成,這不是法。不合集是法耶,不需要怎麼樣加造作,這是法,可是這個不是梵行。「◎不隨順是法耶」:這個方法不隨順一切的境界,所以這個不隨順雖然是法,但是也不是梵行。「◎無所得是法耶」:法本來是無所得的,但是無所得並不是梵行。所以你要是認為法是梵行的話,這也是不成就的。
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並不是梵行。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就是教你無所執著;不要執著一個梵行,又有一個法,有一個僧,有一個佛。不要有所執著,行所無事。修行不要有所執著,說:「我修行了。」你沒有所執著了,這就證得實相。「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你真到那無人無我的程度上了,無眾生、無壽者,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你能證得這個實相的理體,你恆河沙數這個無間罪業即刻就沒有了。你為什麼那個罪業不能沒有呢?就因為你這個執著沒有破;執著沒有破,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都存在著。你要是執著一破了,把一切一切都空了;在這個時候,這個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這就要證得這個實相的理體;你證得這實相理體,這才是真正自己的受用呢!
談到這個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個第一。為什麼要這樣說「有八萬四千個第一」?就因為佛說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法呀,是對機者就是第一;那麼不對機者,是不是第二了呢?也不是。不對你的機,會對他的機;不對他的機,會對我的機。你、我、他這所有一切眾生,各有各的機宜;那麼對機者就是第一,不對機者就是平等,無高無下,無勝無劣。
那麼既然是這樣子,我們大家不要在這個法上自生分別、自找煩惱。「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你分別這個法、那個法,分別這一切的名相,這沒有完的時候;你就在這一生分別這個法相,也分別不清楚。所以就好像到那海裡頭去,算那個沙子有多少一樣的,你永遠都算不過來的。那麼要怎麼樣呢?你就選擇一個法門;你自己所歡喜的,你就去依法修行,將來就會有所成就。你盡找這個法相,研究這一部經是真的、那一部經是假的;研究幾十年,等到死的時候還是不清楚!因為這個,所以就應該要選擇一個法門,自己專心去修行,這才是對的。不論它是哪一個法門,你只要覺得對自己的這種思想,就去修行去,那麼就可以成就你的道果。
你們各位聽過經的人或者還不會忘了,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最愚癡的人––叫周利槃陀伽。他是他母親將要回到娘家去生小孩子的時候,又回到娘家去住,要回去的時候,在半路上生的,所以叫「寄道」;這個「寄道」就是周利槃陀伽,這是他的名字。這個人最愚癡,你教他什麼法,他也學不會。你教他四諦––苦、集、滅、道;一轉身,問他:「我教你什麼來著啊?」他說:「I don’t know. 不知道。」再教他一遍;又一轉身,再一問他:「我方才教你什麼法來著?」他又:「I don’t know!」或者「Nobody(沒人)!」。那麼這樣子,一天到晚也學不會一句〈楞嚴咒〉,也學不會一句〈大悲咒〉。最後佛看他太可憐了,說:「好了,我給你一個法,你就念這個『笤掃』兩個字。」笤掃本來就是一個掃地的東西,他就教他念這兩個字,可是這兩個字他也記不住。記住「笤」字,把「掃」字又忘了;記住「掃」字,他「笤」字又忘了。笤、笤、笤…就沒有掃了,掃、掃、掃…又沒有笤了;這「笤掃」兩個字都記不清楚。可是他一記住了,怎麼樣呢?就念「笤掃」兩個字;就開悟了,證阿羅漢果了。
由這一個公案看來,這法無定法。所以六祖大師才說:「法本無頓漸」,法沒有頓、沒有漸;「迷悟有遲疾」,迷和開悟有早、有晚。你由這一點看來,這個法呀,就像個鑰匙似的,是開那個鎖的;若把那個鎖開開了,這個鑰匙也要放下。你把那個鎖開開了,你還拿這個鑰匙,這就是執著!就是「過河不須舟」,你過了這河呀,不要再背著那個船走路。不要像這一些個聰明美國人,他過了河,不是背著船走;他把那個船放到車上邊,用車載著它走。這是可以的,因為不要自己費力;那個執著加到車上,給那個車一個執著,那麼這個大約是沒有什麼大問題。我們人修行就要破執著,你有我執、有人執、有法執,這都是不能得到解脫。
* * * *
上人:誰有什麼問題沒有?38個I don’t know.還有沒有question?
弟子(38個I don’t know.):No.
上人:哈!39個。
沒講經之前,我說一說這個事情,金山寺這個重修的工程已經快做完了。可是還有一些個小小的工程仍然需要做,可是這小的工程不必在二樓這個大的房間裡做了,要把它搬到二樓女界用的房間;有的比較大一點的,用後邊這兩個房間來慢慢做工,不是用前邊的。把後邊那兩間的東西搬出去,做工在那兩間裡邊做,就不是什麼地方都那麼邋遢,不會把所有地方都弄邋遢;因為客堂這個地方,以後會常常有客人來,我們把這個客堂要收拾乾淨了它!並且今年打禪七、打佛七,也都在這個上邊,在這二樓客堂那兒;天氣冷,二樓那兒比較沒有那麼冷。這個各位都要知道的。
我們所要做的事情,要快一點做;那麼做完了,我們就休息一個時期來過年。我們還一定要把深谷那個地方(妙覺山萬佛聖城),無論想什麼法子也要把它買來;買來,我們明年傳戒就在深谷那個地方。傳戒啊,再開一個世界佛教的討論會,請世界各處所有的佛教大德高僧,都到我們這兒來,研究怎麼樣把佛教推行到全世界去,研究這些個問題。等開完會,大約是九月、十月的樣子,我們再組織一個世界佛教弘法訪問團,到每一個國家去弘揚佛法。我們這個訪問團,在白天就是各處去參觀訪問;晚間就照常講經說法,早晨還照常做早課。那麼這個是從來在佛教歷史上,相信是從來也沒有人這樣做過。我們現在是開闢新天地,在這個世界上把佛教的種子種在每一粒微塵裡邊去;每一粒微塵裡邊,我們都要在那兒轉大法輪,弘揚佛法。這個工作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責任,不是其他人的責任;我們做佛教徒,就應該做佛教的事情,把佛教推行到每一粒微塵裡邊去、每一個世界去;推而廣之,到整個法界裡邊去!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
* * * *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
「◎若僧是梵行者」:假設你若說僧就是梵行的話,那麼僧是梵行,什麼又是個「僧」呢?這僧,怎麼能謂之僧呢?「◎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就是初果須陀洹果;初果須陀洹,已斷八十八品的見惑。怎麼叫見惑呢?這個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對著這個境界生出一種貪心,生出一種愛心;貪,就要把這個境界攬為自己所有。譬如眼見色,就生出一種貪色的心;耳聽聲,就生出一種貪聽聲音的心;鼻嗅香,就生出一種貪這個香塵的心;舌嚐味,就生出一種貪這個味塵的心;身覺觸,心裏就生出一種貪這個觸塵的心;意緣法,這心裡就生出一種攀緣這個法塵的心,法塵的心。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對著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著六塵的境界,就生出一種貪心來了。貪,覺得這個東西好,就要愛了。眼見色就愛色,耳聽聲就愛聲,鼻嗅香就愛這個香,舌嚐味就愛這個味,身覺觸就愛這個觸塵,意緣法就愛這個法塵。這個六根對著六塵的境界,就生出一種貪愛,這就叫見惑;因為見著,你就迷惑了,你就不知道自己是應做不應做了,就迷了。
這個見惑有八十八品,初果斷這八十八品的見惑,又這個十六心、十六智,證得見道位。初果叫見道位,破了見惑,八十八品的見惑破了;這個十六心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那麼到這個十五心,這叫初果向;到這個十六心,這就叫證得初果了。
初果就是須陀洹,這須陀洹是梵語,翻譯過來中文,叫預流,也叫入流。這個「預」和「入」,意思都是一樣的。入,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了,逆凡夫六塵流。入聖人的法性流,就是聖人;逆凡夫六塵流,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流。預流,就可以說預參聖流了,就一定可以做為聖人了,這叫預流。證初果的聖人把見惑就沒有了,對境也不會起貪愛了,可是對理論還不清楚,對理論還不清楚;有定力了,在證初果不為外境所搖動,就能把這個境界轉過來了。人轉境,而境不能轉人;不論看見什麼沒有見過的,不會貪著去看這個沒有見過的東西。可以說是「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了!這入流亡忘所,預聖人的法性流了,這叫初果。「◎預流果是僧耶」:那麼這個初果是僧嗎?但是初果僧不一定是梵行;所以你要觀察這個梵行並不是僧。那麼證到初果,這叫見道位;見道位,這叫預流果。
「◎一來向是僧耶」:一來,就是二果斯陀含。這個二果叫修道位,三果也叫修道位,四果就是證道位,又叫無學位。所以《佛說四十二章經》上有這麼一段經文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證四果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所以初果見道位、二果修道位、三果修道位,這都不可以信自己這個意念;因為自己定力還不堅固,你若信自己這個意見,這是會錯的。
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是二果斯陀含,這個斯陀含叫一來果,就一生天上,一來生人間,他是還要受一番的生死;這個初果呢,要受七番的生死,他生死沒有了(了斷)。那麼這個二果斯陀含,是一生天上,一來人間。他要斷思惑。思惑有九品,他斷了前四品的思惑,這個叫一來向;那麼斷了後五品的思惑,這是一來的果了。
這思惑,什麼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對這個理論不清楚。這個道理不清楚,就生一些個分別心:「他們不對,我對;他們不好,我好;他們沒有知識,我有知識;他們不會做事,我會做事。」很多很多這些個分別,這迷理;理論不清楚了,對於這個理路不清楚了,事理分不清。這個一來向是僧耶,一來向也並不一定是僧,那麼既然不一定是僧,這也不是梵行囉?你說梵行是僧嗎?這也不是梵行。
「◎一來果是僧耶」:那麼一來果是僧嗎?一來果也不是!因為這個僧啊,僧是眾者為僧,必須要四個人以上,才稱之為僧;若單單一個出家人,這不叫僧。所以有的人,像印光法師稱自己是「粥飯僧」;一個人呢,不稱僧,這眾,四個出家人以上,這才叫僧的。那麼這一來果、一來向都不是僧;既然不是,那麼這個梵行也不是僧囉!
(弟子翻譯錯誤,上人補充解釋。)
上人:No.(不是!)粥,就是喝的那個粥,吃的那個粥,gruel;飯,是吃的飯。他就會吃粥和吃飯,這表示他早上起來吃一餐,中午吃一餐,這是持午的人。什麼前生是僧?你懂不懂?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這叫「粥飯僧」,就會吃粥,就會吃飯!所以要五個人才可以授戒,五個比丘可以授戒,這是按照南傳;按照中國呢,要十個,三師七證。按南傳比丘,五個僧人以上就可以傳戒了。五個比丘以上,這叫僧,這叫和合僧了。
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在二果到三果的這個果位上,還沒有證到三果,這叫三果向。不還果,就是不受生死了,也就是阿那含的果,正式證到三果了,這叫不還果。那麼不還向是僧呢?還是不還果是僧呢?
「◎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阿羅漢,是梵語,翻譯過來叫殺賊。阿羅漢就是比丘的果,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在因地上乞食,叫乞士,果地上就叫應供。因地乞食,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以養法身;下乞食於眾生,以養這個生命。這在因地叫乞士,那麼到果地,證阿羅漢果,這個乞士就叫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比丘有三個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就是怖魔。因為比丘受戒的時候,在受羯磨的時候,人問,說:「你已發菩提心否?」他說:「已發菩提心!」已經發菩提心了。說:「你是大丈夫否?」就答說:「是大丈夫!」在這個時候,這一切的天魔、夜叉就互相傳報,地行夜叉就傳給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傳給天魔。傳什麼呢?就說:「佛的眷屬又多了一個,我們魔王的眷屬又少了一個。現在我們這個魔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地衰弱,佛的這個力量一天比一天就增加!」地行夜叉把這個話就傳給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傳給一切天魔、魔王的宮殿;這時候,一切的魔王恐怖了,他怕得戰戰兢兢的。所以比丘又叫怖魔,就是魔王恐怖。又有一個意思,就叫破惡,破惡就是破這個煩惱惡。這個比丘,乞士、怖魔、破惡,這在因地有這麼三個意思。
果地上叫應供、又叫殺賊、無生。因地叫怖魔,果地就叫殺賊,殺這個無明賊。這個無明就是賊的一個根本,它傷害你的法身慧命,所以就叫殺賊。那麼因地叫破惡,果地呢,證阿羅漢果,就叫無生了。無生,就是沒有生死了,不受生死了,生死已經了了;可是這個生死了了,他是這個分段生死了了,變異生死呢,還沒有了;所以這個二乘人只了了分段生死,變異生死還沒有了。那麼這是阿羅漢,證得四果阿羅漢,這叫無學位,不需要再學習了,這是阿羅漢果。
「◎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三明,有的說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是三明。六通,就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天眼通,一切天上、人間、地獄,眾生的舉心動念,都可以知道;天耳通能聽到天上的神所說的話,地獄鬼所說的話,人間人、動物所說的話,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他心通,就是知道其他人心裡所思想的這個念頭,起心動念都可以知道,這叫他心通。宿命通,就是知道這個人前生的因果,那麼再前生,甚至於無量劫以前的這種因緣、果報,都會知道。漏盡通,就是把一切的習氣、毛病、這個欲念都沒有了;沒有習氣、毛病,甚至於這個習氣的種子也沒有了。這漏盡通,就是無漏了;無漏,就不再到三界來受生死了,不在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來受生死了,這是漏盡通。神足通,也叫神境通;就有大神通,隨心如意,變化無窮,隱顯莫測,這個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六通。那麼「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或者阿羅漢、或者是阿那含、或者有三明六通的聖人,這是僧嗎?那麼這是僧;可是這一類的都不是梵行,所以梵行不能說是僧。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
戒,就是戒律。那麼這個戒律有什麼用呢?就是止惡防非,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戒有戒法,有戒體,有戒相。戒法,就是所說的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十戒就是沙彌戒,五戒、八戒這都是在家人所受的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也是通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這所有的戒律就是教你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要守戒清淨,不違背這個戒律。那麼說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佛住世的時候,比丘以佛為師;佛滅度之後,所有的比丘都要以戒為師。那麼戒律就是做種種的事情都要合法,要依照這個戒律去做去,不能違背戒律。
所以說「◎若戒是梵行者」:假設你若說這個戒律就是梵行的話,「◎為壇場是戒耶」:受戒要設立一個壇場,這個壇場要清淨、莊嚴。壇,就是所設立這個十方佛的壇;場,就是在壇這個地方。那麼說壇場是傳戒的地方,這個壇場就是戒嗎?不是,要有十方的佛來傳戒,才是戒。那「◎問清淨是戒耶」:在傳戒的時候要問清淨,就是問你在過去有沒有做過什麼不規矩的事情?或者你是殺人呀、放火呀、偷盜呀、邪淫呀、妄語呀、飲酒,這一切一切的事情,你做過沒有?你若做過,是不是能改過自新,恢復清淨?這要問清淨。問清淨是戒耶,問清淨這是不是戒呢?問清淨並不是戒,那麼所傳的才是戒,所以這個梵行也不是問清淨。
「◎教威儀是戒耶」:在受戒的時候,所有的引禮師要教新受戒的戒子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這行住坐臥都有威儀。行路要像清風徐來,不可以蹦蹦跳跳的,像颳旋風似的;站那個地方像一棵松樹一樣;坐到那個地方,像那個鐘那麼穩當,不要像那個鐘擺似地搖搖盪盪的;臥如弓,要吉祥臥,這個右手托腮,左手搭胯,這要吉祥臥。那麼行、住、坐、臥都有威儀,引禮師教新受戒的戒子學這個威儀,也就是學這個禮貌。出家人這個樣子,這是威儀。威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那麼多,所以一舉一動都要有威儀。威,就是有威可畏;儀,就是有儀可敬;也就是行住坐臥、出入往還,都合這個法度,合這個戒律。那麼這個威儀是不是戒呢?不是!這是教人要學這個威儀,得這個戒,那麼還要守這個威儀。
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黎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三說羯磨是戒耶」:受三壇具足戒的時候,要三說羯磨;就是得戒和尚問三次,羯磨、教授和這個尊證答三次,那麼這叫三番羯磨。這是戒嗎?不是的,這只是一個儀式。「◎和尚是戒耶」:說傳戒這個和尚,他是戒嗎?這也不是。這和尚是替佛傳戒的,他並不是戒。「◎阿闍黎是戒耶」:這所有的一切阿闍黎,這是戒嗎?這也不是。這個阿闍黎叫軌範師。他是戒嗎?他也不是。「◎剃髮是戒耶」:說把我們頭髮剃去了,這是戒嗎?這也不是,這只是一個比丘相而已。「◎著袈裟衣是戒耶」:說穿袈裟這個衣服,這就是戒嗎?這也不是戒。「◎乞食是戒耶」:說到外邊去托鉢乞食,這是戒嗎?這也不是戒。「◎正命是戒耶」:說這個正命是戒嗎?正命,它是異乎邪命,這也不是戒。
這個正命、邪命。邪命有五邪命,有「詐現異相」,現出一個特別的樣子,與人不同這樣子;那麼有的時候「高聲現威」,這也是五邪命之一。又有「自說功德」,自己說自己有什麼功德,這也是五邪命之一。又「廣說供養」,向人說:「誰供養我什麼什麼,誰供養我什麼什麼…」廣說這個供養,令人心裡都動了,說:「哦!你看!旁人供養他這麼樣子大的供養,我最低限度也要能供養這個人。」那麼比丘乞食,天天出去乞食,乞食只是養這個色身,並不是這就是戒。
以前舍利弗出去乞食,有人就問他,說:「你是上口食呀?」他說:「不是。」「那麼你是下口食呀?」他說:「不是。」說:「你是方口食呀?」他說:「不是。」「你是維口食呀?」他說:「不是。」什麼叫「仰口食」呢?這個比丘出家了,給人占算吉凶;就仰觀天文,就說一切吉凶的事情,這叫仰口食,也叫上口食。那麼下口食,就是向人求可憐,叫人來同情,這是下口食。方口食,就是給人家誦咒,一種咒術,以維持自己的生活,這叫方口食。那麼維口食,就是各處攀緣,這叫維口食。比丘沒有這四種的食,所以就是乞食取足,修這個正命、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修這種種的都是正的。所以不要落到這五邪命裡頭!那麼這一些都不是這個戒,不是這個梵行;這個梵行是一種清淨梵行,不屬於這十種的法。因為這個,所以這個戒相你要把它看空了,不要有所執著。
弟子:那個下口食,就是拿他人東西?
上人:就是很不正當的,叫人家可憐,好像那個要飯的,那都叫下口食。所以出家人乞食,和那個要飯的不同,要飯的他很下賤的。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
「◎如是觀已」:像前邊所舉出來這十種的觀法,「◎於身無所取」:在自身上觀察,也找不出來這個梵行的所在。「◎於修無所著」:要是修行呢?也不應該著到這個梵行上。你若心裡有一個執著,說:「哦!我修的是梵行。」這就是沒有到人空、法空的這種境界。「◎於法無所住」:對這一切法也沒有執著;這個「住」也就是執著。「◎過去已滅」:若講三世來說,過去世已經滅了,「◎未來未至」:未來的還沒至,還沒有到來,「◎現在空寂」:那麼現在呢,是空寂,也是什麼也都沒有。「◎無作業者」:既然這樣,三世都空,身也空,心也空,這個世界也都空了,所有一切都空了,那麼既然空,也沒有一個作業者。本來空了,有什麼業可造的呢?「◎無受報者」:那麼既然沒有造業,又是誰去受報呢?所以也沒有一個受報的人。
「◎此世不移動」:這個世界也不移動。「◎彼世不改變」:其他的世界也都還是那個樣子,沒有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在這個裡邊你詳細來推求,哪一種法叫做梵行呢?沒有,它是空的。「◎梵行從何處來」:那麼既然一切法若不是梵行,那梵行它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呢?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誰之所有」:這個梵行是誰所有的呢?誰是它一個主人呢?沒有。「◎體為是誰」:這個梵行的本體到底是誰?「◎由誰而作」:是誰造出來的這個梵行呢?「◎為是有,為是無」:你再觀察這個梵行倒是有呢?是無呢?這樣詳細觀察來推求它,推求到極點,本來是空的。
* * * *
弟子:「誰之所有」是什麼意思?
上人:這個梵行是誰所有的?這個梵行的體是什麼?
前幾天說這個香找不著了,不論誰拿去這個香,或者是誰收起來的,應該在三天之內要把它找出來,或者給送回來。如果不找出來、不送回來,自己一定會有麻煩的;你不要等著麻煩來了,再知道改過,那就晚了!所以無論哪一個把它收起來,或者拿走了,趕快把它找出來,或者拿回來。拿去這個人說:「我試一試,看一看你是不是知道我拿去的?」那你這一試,就試出來。拿走這個人想:「我拿走了,看看有沒有人知道是我拿走的?」這一定早就知道是你拿走的。不過要你自己送回來,這還當沒有事;你自己若不送回來,那麻煩就多了,將來天天都有麻煩!
這是說你想 try out, have people know you s idon’t have people know you. Now you try out, I faith 一定 know。(你想試一試,看一看有沒有人知道是你拿走的。現在你試了)一定有人知道是你拿的,是你做的這個事。
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
這個色、受、想、行、識:色法是有質礙的,名為色,就是有形相,這叫色;受、想、行、識,這是心法。那麼這個梵行呢,「◎為是色,為非色」:是不是屬於色法呢?色法裡沒有梵行。「◎為是受,為非受」:是不是屬於受蘊呢?受蘊也不是梵行。「◎為是想,為非想」:是不是想蘊呢?這個想蘊也不是梵行。「◎為是行,為非行」:是不是行蘊呢?這個行蘊也不是梵行。「◎為是識,為非識」:是不是識蘊呢?識蘊也不是梵行。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像這樣子觀察,這個梵行法是空無所有的,這種一切法是了不可得的。你觀察這一切法,它了不可得。「◎三世法皆空寂故」:這是因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這個法都是空寂的,沒有一個實體的緣故。「◎意無取著故」:因為在這個意識裡邊,也沒有一個所取和一個執著的緣故,「◎心無障礙故」:而這個心也沒有一切的障礙的緣故。「◎所行無二故」:這個所行,因為所修行的都是不二法門,都是中道了義,不落於二邊,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的緣故。「◎方便自在故」:因為這個法是方便,它是自在的緣故。「◎受無相法故」:這個一切一切都是無相,那麼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緣故。「◎觀無相法故」:那麼因為你能觀察這種無相的法的緣故,「◎知佛法平等故」:因為你知道佛法和眾生法、心法,這三法都是平等的緣故。「◎具一切佛法故」:那麼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具足一切佛性、一切法性,無欠無餘的緣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像這樣子,沒有執著,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這才是叫做清淨呢!這才叫做清淨的梵行。我們修行在這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念都沒有,又有什麼法可得?所以你若能一念不生,就是具足一切法;這一切法都是本具的,這就是清淨的梵行。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
這一段文,誰要先把它講一講?找一個人。誰會講啊?誰會講,先講一講。這個如來的十力,我叫你們講過好幾次了,連這一次,恐怕有三次了。
翻譯者:師父已經講三次?
上人:連這一次,大約我叫大家講有三次。誰先講?(有那麼多字典,)圖書館有那麼多的書、那麼多字典,為什麼到時候不講?那圖書館的書只(是)放在圖書館,看的時候到圖書館去看。以前果護這個習氣是最壞的,他把圖書館的書都放到他自己 office (辦公室)那個地方;到時候講,他滑頭滑腦的,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現在這個地方有他好幾個徒弟,跟著他學這種的卑鄙、沒有人格的行為,把圖書館的書都拿到自己那地方去。這是最自私的一種表現,旁人要看的時候也沒有了。圖書館的書,要看到圖書館去看去,不可以拿回去!並且天天到這兒來,為什麼要把它拿到自己那個地方去?這種品行趕快要改!這種自私自利的思想啊,這絕對不能修行的。誰講一講這一段經文呢?常常查字典的人,應該懂這個經文了,應該講了。
果普:「復應修習十種法」:這句話說的是,要修習梵行,還要修行其他的法門。「何者為十」:怎麼樣是這十種法?「所謂」:就是說的,「處非處智」:處非處智是好像佛有十種智慧的力,第一個是處非處智,他有這個力量,因為他有智慧可以知道什麼是合法,什麼是不合法;什麼是合乎道理,什麼是不合乎道理。「現未來業報智」,第二個智慧的力量是知道所有的眾生…。
上人:沒有一個「過」字嗎?
果普:「過現未來業報智」:過,是過去;現,是現在;未來,是未來的時。這三世裡邊所有的眾生常常造業,然後要受果報;他們起惑、造業,然後受報。用這種智慧可以知道在這三世裡邊所有的果報。「諸禪解脫三昧智」:第三個是知道所有的禪定。禪是梵語,翻做中文是禪那,在印度說 dhyana,或者 jhana,這和禪那差不多一樣的聲音,這意思是「定」。還有解脫,解脫在梵語是 moksha, vimoksha,可是在這句經文是完全翻譯的。三昧還是梵語,是三摩地、三昧地、 samadhi,這個是定的意思。前面說禪是定,三摩地也是定的意思;可是如果要說明兩者的差別,可以說參禪,然後可以有定力。用這種智慧可以完全知道所有的禪,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有的解脫,所有的三昧。「諸根勝劣智」…。
上人:解脫有多少種?
果普:好像有無量無邊,或者只有一個,因為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障礙的,所以只有一個。
上人:你在什麼地方看見無量無邊?
果普:解脫有名字,好像有…。
上人:是,有名字,有多少個名字?
果普:有一個講法好像有十個,可是我不太清楚。
上人:你在什麼地方看見十個?你既然不清楚,為什麼要那樣說?
果普:好像是在字典裡邊看的,可是現在已經…。
上人:果璲知不知道?
果璲:不知道。
上人:我以前講過好多次。
果普:哦!我現在有一點記得,有內有色觀外色,差不多是這樣。
上人:你這盡弄了一些個差不多,你變成一個差不多的法師了。人家給人治病,他去請一個獸醫來,(給馬治病的這個醫生來給人治病。他去請一個獸醫回來,)這個獸醫是給馬治病的,不是給人治病的。問他為什麼請一個治馬病的醫生回來?他說這差不多嘛!Okay,講!
果普:「諸根勝劣智」:用這種智慧可以知道所有的眾生,所有的根,或者是很好的,或者是沒有那麼好。「種種解智」:用這種智慧,可以知道所有的眾生,他們所明白的是什麼。「種種界智」:用這個智慧,可以知道所有的眾生,界,他們所知的這個境界、這個界是什麼。「一切至處道智」:用這種智慧,可以知道(所有的道,)所有所行的道。好像修行什麼可以變成聲聞,或者修行什麼道,可以變成獨覺;所有的道,這種智慧都可以知道。「天眼無礙智」:這個是天眼通,無礙入三世,無礙於時候;用這個天眼可以知道將來的事,所有無障礙。「宿命無礙智」:宿命是自己的前生,或者是一切眾生在過去生裡邊所有的因緣;用這個智慧可以完全知道這種事情,無障礙。「永斷習氣智力」:這個智慧在佛法裡邊很特別的。因為在佛法,人可以修行,永斷所有的習氣毛病,所有的漏可以完全停止;所以用這種智慧,是很妙的。「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這十種修習的法,是如來的十力,是十種智慧的力。如果觀察每一個智慧的力量,在每一個力裡邊,有無量無邊的意思,然後要詳細一點問這個意思。
上人:你們各位覺得她講得對不對?(沒人回答)啊?沒有人講話?都不知道她是對不對啊?不知道她講的對不對,明天我們再講過,還是講這個。這每一個力邊裡都有無量義,那麼各位都發揮發揮這個無量義。你們的智慧都比我大得多、高得多,所以你們先來講!
翻譯者:明天講…?
上人:明天你來講!今天你們沒有看字典,講得不知道是對不對?明天再講過,看看字典,再來講。可惜我也沒有一個字典,既沒有英文字典,又沒有中文字典,有字典我也不願意打開看,這是一個懶的師父。你們回去研究研究,然後明天再講過,明天我看哪一個不敢講,就叫哪一個講;哪一個敢講的,就等等慢慢講。明天果璲一定會講的,我知道,不會用口講,會用手講;不會用手講,會用腳講;不會用腳講,會用眼睛講,六根互用。
上人(修正翻譯):我就有英文的字典,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 No, I mean no speaking with mouth speaking can use hand speaking; no use hand speaking can use feet speaking; no use feet speaking can use eyes speaking. This is 六根互用(我的意思是不會用口講,會用手講;不會用手講,會用腳講;不會用腳講,會用眼睛講,這是六根互用。)
果普:我現在有兩本字典,一本是英文…
上人:你不要忘了是有多少個解脫?有一個、是有多少個?這個是重要的!你不要以為就是這個,這是如來的十力啊!我們所有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應該知道,都應該懂的。十力、四無所畏,這是佛的一種智慧的力量。為什麼叫你們講呢?就叫你們把它認識清楚了。我現在覺得天天我來講,你們也不講,就聽我的;我講得累得(怎)這麼樣,你們也在那兒好像很願意睡覺的就睡覺,願意坐著在那地方很隨便的。這是不行的!
還有,我們無論出家人、在家人,凡是信佛的人哪,都應該知道這個廉潔。廉潔,廉,就是清廉、不貪;潔,就是潔淨、不邋遢。我們無論是什麼物質,或者是錢財、或者是衣服,其他人的東西,我們絕對不可以隨便用的;甚至於一條線、一根針,我們不可以不問人家這個本人,我們就拿來用。你不問本人拿來用,這個東西不是自己的,這就叫偷,這就犯了偷戒,這就是犯了偷盜的戒;這就是不廉潔,不清廉,你就貪了。無論什麼東西,凡是公家的東西,你不能說我自己隨隨便便就把它用了,就是一張紙也是一樣的。隨隨便便就把它糟蹋了,你糟蹋這個公家的東西,這都是有因果的,將來都要受果報的。你們無論哪一個都要很清廉的,不可以把公家的東西隨便亂用,或者個人私人的東西隨便亂用,這不可以的!
* * * *
上人:誰講一講這段文啊?昨天我說過,誰能講就快點講。果璲怎麼樣啊?可以講一講嗎?
果璲:我同意賢法師昨天晚間所講的,可是有八種解脫。第一,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第二個,是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第三個,是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第四個,是空無邊處解脫;第五個,是識無邊處解脫;第六個,是無所有處解脫;,第七個,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第八個,是滅受想定解脫。第一個,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屬於不淨觀;就是若是一個欲升起來──好像色欲,修行人應該觀他身體的染污、邋遢的性。好像眼睛有眼淚,耳朵有耳塞,鼻子有鼻涕等等。第二個,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也屬於不淨觀;可是在第二個裡頭,沒有一個欲念,可是修行人還應該觀他肉身的邋遢性。第三個,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我不太清楚;可是或者這個是要明白觀佛的報身清淨的性。要是他觀佛的報身,他可以證得一個常的解脫,永遠不會漏掉淫欲的道。第四個,空無邊處解脫,屬於四空天。這是虛空沒有邊際,在這個禪裡邊是在成就這個境界,他認識虛空沒有一個邊際。第五個,識無邊處解脫,識,或者是八識的識,可是在這個解脫裡邊有智慧的意思,就是智慧沒有邊際。第六個,無所有處解脫。人證得這個境界,沒有什麼可得,究竟都是空,沒有實體。第七個,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是第四禪,沒有想,也沒有無想;那個超過想和非想的分別。第八個,滅受想定解脫。這個是涅槃,沒有受就是沒有感覺,和沒有想、沒有識、沒有執著、沒有思想。
上人:那十種智慧,你也講一講。她講的你同意,但不是你講的。你也講一講,我聽聽!
果璲:「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這個「處」不是「地方」的意思,(可是)是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意思。就是佛知道對於什麼事它是合法或者不合法,或是合理、不合理。「過現未來業報智」:佛知道所有的果報,過去世的果報、現在世的果報,和未來世的果報,所有的業報。他(想)一個人造惡業,他一定受惡果報;要是他造善業,他一定受善果報;要是他的業是非善非惡,他的果報是一樣,就是不是善,也不是惡。「諸禪解脫三昧智」:我已經講過解脫的意思,諸禪有四禪。「諸根勝劣智」:佛知道人的根性,(若是一個)人有勝根──就是很好的才能;或者他的根是劣,就是很普通,或者壞。「種種解智」:佛知道每一個眾生他所明白的是什麼。「種種界智」:佛知道所有的事,關於十界,就是人界、阿修羅界、地獄界、餓鬼界、菩薩界、聲聞、緣覺界、佛界、畜生界,「一切至處道智」:佛知道一個眾生修行──好像菩薩的行為,他所到的地方是什麼,或者境界是什麼,佛完全知道這個。「天眼無礙智」:天眼是一個神通,屬於六種神通,人開天眼的時候,可以看見很清楚所有天人在天裡邊做什麼,他也可以看地獄和世界的事情。恆賢說這個無礙是和未來的事有關係,我不知道它是怎麼樣。我想大概是這樣子,這是佛可以看見沒有發生的事情。「宿命無礙智」:也是一個神通,屬六種神通;佛知道所有眾生的宿命,他們所做的是什麼,他可以詳細知道,他不需要想,可是很自然會知道眾生前生所做的業是什麼(,他前生所做的業)。「永斷習氣智」:這是第六個神通,只有佛有這個神通,這個是等於漏盡通;人證得這個智力,他就成佛了。因為要是一個人還有漏、還有習氣,他不可以成佛;可是他已經證到這個斷習氣智,他可以成佛。「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這個是我們應該觀察這些十力,應該研究,每一個力有無量義。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不會明白這個無量義是什麼,可是一定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在佛的十力裡邊。
上人:「悉應諮問」也都講了嗎?
果璲:佛說我們都應該研究佛的十力。
上人:那就悉應諮問了?還有誰可以講一講啊?果根會講嗎?你可以用英文講 ,you can use English talk. 會不會講啊?
果根:No.
上人:不會講;那不會講,就不要講囉!還有誰?果真可以講嗎?有沒有研究一下啊?
果真:沒有研究過。
上人:你覺得他們昨天講和今天講的,講得對不對?
果真:他們講的沒有不對的。
上人:沒有不對的。果修,你覺得怎麼樣?他們講的。
果修:他們大約是對。
上人:大約是對?有沒有人說他們不對?我們現在要找不對。你們若覺得他們講的都對了,我就不需要講了;若覺得他們有差一點,那麼我可以或者再講一講。
弟子:最後珍法師講,無量義是我們普通人、凡夫不能懂、不能明白這個,所以想請師父講,使我們也可以明白。
上人:我就講一個好了,不要講那麼多。
弟子:請師父講所有的,因為在《法華經》講也講了,可是所講的沒有詳細講,我們找不到那個詳細講的,解釋這個,講到這個地方,請師父講。
上人:那我講,今天這個時間也不夠了。
「◎復應修習十種法」:復應,是說完了前邊這個梵行是虛妄、沒有實體的,菩薩修行這個清淨梵行──清淨梵行就是清淨、光明、無形無相的;可是明白這個道理,還應該修習十種智慧的法門。這十種智慧的法門,也叫如來十力,十種的力量。因為有這個智慧才有這個力量,有這個力量才能斷惑證真;能斷惑證真,就是因為有這十種的力量。
「◎何者為十」:什麼叫做十種的力量?十種的法門?「◎所謂」:就是所說的「◎處非處智」:處,這有很多種的講法。佛,這也是處;地獄,這也是處,這是在十法界裡邊的;佛就是覺處,地獄就是迷處。你在這個覺處,就得到光明;你在這個迷處,就是黑暗。這是一個講法。你有大智慧,照了諸法實相,這也是個處;你愚癡無智,在這個三界裡邊也不知出離,這也是個處;可是這個處和地獄那個處,這都叫非處。處非處,處,就是一個覺悟的處所;非處,就是一個迷的處所。你要是證得聖果,這就是處;你要是墮落到三惡道,這就是非處。你明白一切諸法實相了,這是處;你一點智慧也沒有,無明蓋覆,無所明瞭,這也就是非處。就單這個處、非處,你斷妄證真了就是處,你迷失本來的覺性,這都是非處。所以說有無量義,這一個智慧就可以分為無量無邊那麼多的道理、那麼多的講法。佛有這種智慧,有這種力量,能知道這個是處、非處這種的智慧。
「◎過現未來業報智」:菩薩又應該修習、觀察過去生造惡業,今生受惡報;過去生造善業,今生就受善報;現在生造惡業,將來就受惡報;現在生都造善業,將來就得善報;未來生,你要是在今生、現在造種種的惡業,未來生就受種種的果報。這三世也就像一個輪迴似的,那麼遞相受報──就是互相還報。這個業報,就好像前生的業報就交給今生了,今生的業報又交給來生了,這都是絲毫不錯的。為什麼造的業?就因為起惑;為什麼起的惑?就因為有無明。這個無明,一念不覺,就生出現相、轉相、業相這三細相;三細相以後,就生出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業報。所以說過現未來業報智,就是明了過去、現在、未來所應該受的果報這種智慧。「要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所做的,就是來世的果;今世種的因,來生就結果;那麼我們前生種的因,今生就結果。所以這若講起來,也是無量無邊的義理,難窮難盡的。
「◎諸禪解脫三昧智」:這個諸禪,就是所有修的一切禪那。禪那,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思惟修;這個思惟修就是個參。怎麼叫參呢?就好像你用一個鑽,來鑽窟窿一樣;把這個窟窿鑽透了,這叫破參了,這叫參透了。參透一個什麼?參透本來的佛性。就把這個無明破了,這也叫參;你破了無明,就見出智慧光明,這也叫參禪。這個無明,就是無所明了瞭。這個無所明了瞭,凡是來的境界,你看不破這個境界,你被這個境界所轉,這都叫沒有參破;你要是能以轉這個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有定力了,你參禪參得有一點好消息了。參得一念不生,參到本來無一物的時候,這叫破本參了。
我們學佛,不論你學多少年,你要是不能把你的執著打破了,那學多少都是口頭禪、口頭三昧、口頭上的定。所謂「會說不會行」,就像那個石頭人似的;說話會說,但是他執著太重了,所以不會動彈、不會修行。修行就是要把你所不歡喜的這個境界,不要執著它。不要執著不歡喜的這個境界,這就是個定,這就是禪定。那麼這境界是很多,無論什麼境界來了,你都能認識它––逆境、順境。逆,就是橫逆之來;對你很不相當的、很不客氣的,橫逆相加,完全不講道理,完全沒有道理。這種境界,這叫當面關。你當面關若打不破,你就是沒有功夫;當面關若打得破,這你就有了三昧了,有了定了。順的境界,對你有利益的,你所歡喜的這種境界。這種境界一來,你就歡喜了;這也是沒有定力,這也是沒有打破這個境界。所以無論順境、逆境,順逆皆精進;順逆你都不動心,也就是前邊那個十住菩薩所有的那種境界「毀譽不動於心」,這就是諸禪。
諸禪,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你若證得初禪的果位這種境界,你向那兒一坐呀,就入定了,隨時隨地都可以入定。你這一入定,就把這血脈都停止了,脈停止了,就像一個活死人似的。你等初禪之後,然後再到二禪,二禪這個定又深一點。到二禪的時候,這呼吸氣都斷了,脈停止了還不算,呼吸氣也沒有了,就和死人是一樣的。但是沒有,是外邊的呼吸氣沒有了,內裡這個法輪轉起來了;內裡呼吸氣它動了,在鼻孔的呼吸氣沒有了。在每一個毛孔都有呼吸氣,可是不能覺察到,這內呼吸動了。到三禪,連這個念也沒有了,那時候真是一念不生了。
初禪是很歡喜,二禪在定裡頭也有一種歡喜。到三禪呢?又把這歡喜捨了,得到一種非空非色這種的快樂,這種的妙樂,這時候念也不動了。到四禪,真是不動念了,把所有的念都停止了,都捨了。三禪的時候,這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叫捨念清淨地,把這個念都捨了,清淨了;可是這只是在禪定裡頭的一種境界,並不是證到什麼果位了,這不是證果。所以那個無知比丘就以四禪為四果,這是一個大錯誤!就因為他不明白修行的這種步驟,所以他就「未證言證,未得謂得。」沒有證果,他說他證果了;未得謂得,沒有得到什麼智慧,他說他得到了。沒有開悟,他說他開悟了;結果犯了大妄語,這是打大妄語,要墮落到拔舌地獄去。這諸禪解脫,解脫有八種解脫,又叫八背捨。那麼前幾天所講的就是那八種解脫,又叫八背捨──背這個塵,捨棄這個塵了。三昧智,這三昧、定的智慧。
「◎諸根勝劣智」:佛有十力的智,能觀察一切眾生的諸根勝劣。一切眾生的根性,誰的善根成熟了?誰的善根正在應該解脫了?誰的善根正在增長的時候?誰的善根正在應該種的時候?佛有這十種智慧的力量,能觀察這種種的眾生,種種善根性的勝劣,諸根勝劣。眼、耳、鼻、舌、身、意,這也是諸根,各有勝劣。
「◎種種解智」:一切眾生各有各的智慧,也就是各有各的這種思想、他所明白的。他的智慧所明白什麼,佛就用什麼方法去教化他。這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道自己,也知道他人,那麼這樣子才能教化眾生。
「◎種種界智」:佛又有種種界的智慧力量。種種界,所有眾生千差萬別,有這些個種種不同的界限,也就是有種種的類別,他那個種類不同。佛有知道這種的智慧的力量。
「◎一切至處道智」:那麼佛知道一切至處,修什麼道,到什麼地方;你修哪一種法,證得什麼果位。知道這一切至處道這種智慧,有這種的智慧力量。
「◎天眼無礙智」:天眼,就是天眼通。天眼通,它就是無障礙的,看你所得到的這個天眼圓滿不圓滿;要是圓滿的,遍觀三千大千世界,都能無障礙,遍觀法界也是無障礙。這是天眼無礙智慧的力量。
「◎宿命無礙智」:宿命,就是過去生生世世的這種根性。你善根種的深、或者淺,或者在一生一世學習佛法,或者在多生多劫已經就廣植善根、學習佛法了。那麼若得宿命通這種智慧,觀察一切眾生過去有什麼因緣,現在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他,這是宿命的智慧。
「◎永斷習氣智」:這個習氣,我們生生世世學了很多污染的這種習氣,想要斷也斷不了。為什麼斷不了呢?就因為沒有智慧。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就斷不了這個習氣。貪吃,這也是習氣;貪穿,這也是習氣;貪住好房子,這都是習氣;貪聽好的音聲 ,這也是習氣;貪看好的顏色,這也是習氣;貪要知道多一點的事情,這也是習氣;貪要很多好的玩具,這也是習氣;歡喜聽人家讚歎,這也是習氣;不歡喜聽人家說真話,這也是習氣。這個習氣在那個八識田裡頭裝得很多,所以沒有這個習氣,就有那個習氣。沒有貪財的習氣,就有好色的習氣;沒有好色的習氣,又有好氣的習氣;沒有好氣的習氣,又有歡喜喝酒的習氣;沒有歡喜喝酒的習氣,又有歡喜抽菸的習氣;沒有歡喜抽菸的習氣,又有歡喜吃毒藥的習氣。這種習氣是太多了!所有的習氣都叫漏,你有這個習氣了,就有漏了;有漏也就是丟寶貝了,把你的寶貝都丟了;你寶貝一丟了,就不出貴了,就不尊貴了,就賤了。所以這個習氣啊,有種種的習氣、種種的毛病,這說起來啊,也是無量無邊那麼多。佛有永斷一切習氣這種智慧的力量,不單自己斷了,而且還能令一切眾生也來學習佛法,永斷這一切的習氣。佛有這種力量!
「◎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菩薩修這個清淨梵行,對於佛的這十種的智慧力量,每一種智慧的力量,都用微細微細的智慧去觀察、去研究。「◎一一力中」:在佛每一個智慧的力裡邊,「◎有無量義」:都有無量義,無量無邊那麼多的道理。並不是這麼說一說就能說完了,所以這個十力是無窮無盡的。「◎悉應諮問」:這種力量都是要自己來參、自己來研究,來自己諮問自己:這處非處這個力量、這個智慧是怎麼樣子?來研究,不要馬虎!所以要詳細觀察。悉應諮問,諮,就是要用一種時間來參它、來研究它,也就是這個迴光返照。諮問,就是迴光返照,自己研究這個諸法實相。
* * * *
弟子:師父,這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上人:知己,知道自己;知彼,知道他人。好像你作戰,你知道我這軍隊兒有五萬個人軍隊,他那兒有十萬,我怎麼樣用方法能把他這十萬人的軍隊都給破了?我這兒有一個人,他有一萬個人,我這一個人怎麼樣能把他一萬個人都給打勝了?這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若不知己、不知彼呢?你就一個人,人家那兒一萬個人,你和人一打,大家一包圍,把你包住了。那麼你一個人戰勝一萬個人,要怎麼樣戰呢?就是「出其無不意,攻其無備。」等他不小心那個時候,他正在睡覺;你一個人到那兒,把他們都給綁上了,那他們都沒有用了,這就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上人:你們有什麼問題沒有?
弟子:什麼是四禪?和四果羅漢有沒有什麼關係?
上人:你先修四禪,你禪定功夫到了,才能證果嘛!這個並不是四禪就是四果,四禪只是在到四果的路上走的一部分,Understand(明白嗎)?
弟子:Yes,I understand.
* * * *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這個修清淨梵行的菩薩,觀察前邊這佛的十種智慧的力量的法門;在每一個力量裡邊、每一個智慧門裡邊,又能明白了解無量無邊這種的義理和法門,自己要詳細研究。
「◎聞已」:那麼自己研究之後,或者在諸佛的面前聽講了之後,「◎應起大慈悲心」:這時候也應該生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不論有緣、沒有緣,有因緣、沒有因緣,都要生出一種大慈的心。要愛護眾生和愛護自己是一樣的,這叫同體大悲。諸佛菩薩不見眾生的過錯,眾生的過錯也和自己的過錯是一樣的,所以要有一種大悲心。慈,就能予樂;悲,就能拔苦;就是給眾生樂,拔除眾生的苦惱。
「◎觀察眾生而不捨離」:觀察所有一切的眾生,不論是哪一類的眾生,他明白、不明白的眾生,眾生的根機或者有勝、有劣,就是有善根的眾生和沒有善根的眾生,都一樣不捨離他們。不會說:「哦!這一個眾生沒有善根,我就不度他;或者這一個眾生最愚癡,我就不度他;或者這一類的眾生,他的品類是最低賤的,我不度他。」不會的,沒有這麼多的分別心!沒有一念的分別心,就是「若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就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我也不成佛;發這種最高無上的大願,所以觀察眾生而不捨離,不會和眾生分開。
「◎思惟諸法無有休息」:思惟,也就是參禪。常常地來研究這一切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研究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不休息,為研究佛法、為求無上道,時時刻刻都不休息,時時刻刻都精進。那麼這是研究佛法,精進而不懶惰。
「◎行無上業」:行無上業,就是修行佛道,也就是做種種的善事。去做種種的善事,成就無上的德業,栽培自己這個福慧,修福修慧。可是做種種無上的這種勝業,「◎不求果報」:自己還不求這種好的果報。不像一般人做了一點好事,就希望有好的果報;這個菩薩他是做了無上的這個善功德的事情,他還把所得到的這個好處迴向給眾生,自己不常常認為自己做的這功德是無量的。就是做種種的善事,還沒有種種善事的這種心。也就是「施恩不求報,予人不追悔。」也就是為善不希望有好的果報,這叫「行無上業,不求果報」。
「◎了知境界」:了,就是明了;知,就是知道。明了也就是認識、知道,也就是對這個境界都認識得很清楚。這一切境界像什麼呢?完全知道這一切境界都是有為法,這有為法,就是「◎如幻、如夢」:就好像那個幻術師所變現出來的這個境界,不是真實的;也就好像作夢,在夢裡頭種種的境界,也都不是真實的。「◎如影」:又像那個樹的影;那樹的影是常常隨著樹轉,可是沒有實體的。「◎如響」:又好像如響應聲。你打這個鐘,它就響了;響完了,它又空了,這個聲音它又歸於寂滅了。「◎亦如變化」:也就好像那個自有能變成無,自無又能變成有;有變成無,無變成有,是變化無窮的,這一切境界都像這個似的。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若諸菩薩」:這菩薩就超過羅漢,羅漢是破了我執,又破了法執,我法二空。菩薩超過羅漢這個境界了,不單二執沒有了,根本就沒有一個自己所執著的,也不執有、也不執無,也不執是、也不執非,把一切的執著都破了。二乘的羅漢分段生死了了,變異生死沒有了;菩薩是二死永亡,就是分段生死也沒有了,變異生死也沒有了。
什麼叫分段生死?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他有他那一分;你有你的形段,我有我的形段,他有他的形段。他有他那一分,每一個人都有一分,都有一段,這叫分段生死。變異生死呢?就是念念遷流,念念變異,這是變異的生死。羅漢分段生死了了,變異生死還是存在的;菩薩連變異生死也沒有了,他根本就不知道有個我,也不知道有個法。但是他就是去行菩薩道,利益眾生;不管有沒有好的果報,他都去做去。所以菩薩就是無我無人了,觀自在,自在菩薩;又者,菩薩就是覺有情,他要覺悟一切有情;也叫有情覺,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這是個菩薩。
「◎能與如是觀行相應」:這個菩薩能觀察前邊這種種的法,與種種法都相應了。怎麼叫相應呢?就是明白究竟法的本體的義理了,把一切的法都照了了;相應,就是合成一個了。與這個法合而為一了,也分不出菩薩,也分不出是法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叫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在這所有八萬四千法門裡邊,都是第一義諦,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第一,沒有兩種的解法。可是沒有二種解法,又能生出無量義來;雖然能生出無量義,但是還是不二法門。「◎一切佛法疾得現前」:若能這樣子,這所有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即刻就都照了了,即刻就都明白了。現前,就是得到一切諸法的三昧了,得到這一切諸法的正定正受了。
「◎初發心時」:你若能這樣觀察,與法相應了,對著一切佛法不生二解,那麼這時候,一切佛法都現前了;一切佛法現前,就是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在這個初發心的時候,「◎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覺,就是二乘人的地位。二乘人和凡夫不同,凡夫是一個不覺者,沒有覺悟的人;二乘是一個覺悟者了,開悟了。可是雖然他能正覺,但是不能正等;菩薩呢?就正等於佛了;既能正覺,又能正等,所以是正等正覺。菩薩能以正等,但是沒有能無上;這佛呢,就是既能正等又能正覺,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這覺行圓滿。那菩薩也能正覺正等,但是沒有能無上;佛呢,就是無上了。佛叫無上士,所以叫無上,再沒有再在佛的上邊的了;所以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的一個果位、一個別名。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在這個時候,菩薩就知道一切法都是一切唯心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這一切的法都不離自性,離開自性就沒有一切法。「◎成就慧身」:你要是能這樣地觀察、這樣地研究,照了諸法實相,這就能成就你的智慧身,你智慧就無量無邊。「◎不由他悟」:這不是從外邊得來的,這是自己覺悟到這種的道理,覺悟到這種的境界,才能證得這個慧身三昧;不是旁人來教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是你自性自悟。所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是自度的。
可是這個開悟,要經過善知識給證明。這個善知識必須要開悟的,才能證明你開悟;不是那個糊塗人給你證明你開悟了。這一點各位要知道!這開悟不是自己承認自己是開悟了,必須要有旁人給你證明。好像六祖大師他離開五祖的時候,五祖給他證明他開悟了;所以他到廣東弘揚佛法,傳佛心印,教化一切眾生。那麼在佛教裡頭,一切一切都要合乎規矩、合乎法度;你不合乎規矩法度,自命為祖師,這是無有是處的!
* * * *
上人:誰有什麼問題沒有?
弟子:請問師父初發心是什麼意思?
上人:初發心就是這一生才發心,以前沒有發過心;也就好像那個種地,剛把那個種子種到地裡是一樣的。初發心,就是現在開始把那個種子種到地裡頭;把菩提種種到那個地裡邊,這叫初發心,初發菩提心。
——————————————————-
* * * *
各位善知識:
我在昨天晚間做了一個夢,在夢裡頭講開示;有很多人來,其中也有很多出家人,又有很多在家人,也有很多老人,又有很多青年人。今天到這兒來,和在夢中的境界差不多一樣,所以我就給各位講一講「夢」。
這個夢是假的,可是要有人在夢中告訴我們,說:「你現在是作夢呢!這個夢是假的。」沒有任何人相信。因為在夢中,不知是作夢;不知道是作夢,要知道是作夢的話,那又沒有夢了!我們學佛法就要認識這個夢。
有這麼幾句話說這個夢:「人生就是一場夢。」人生就是在作夢,你若不是作夢,為什麼你不知道明天的事情?說:「我知道我明天做什麼事情。」那是你計劃的,你想要做的事情你知道;但是你沒有想要做的事,明天它會來的,這個事你是不知道的。這也就好像人在作夢的時候,正當在這個夢裡頭,有人來告訴你,說:「你現在在夢裡發財了,是假的;你當官了,是假的;你中了狀元了,這是假的;你做了皇帝啊,這也是在作夢呢!這個都是假的。」這個人絕對不相信。等到他夢醒了,在夢裡頭所遭所遇一切一切的境界,他知道是虛妄的了。那我們人生,有人告訴你,說「你啊,這個人生就像作夢似的。」他不相信,他說:「你看我又有名,又有利,又有地位,又有權利,這怎麼是作夢呢?」他不相信。等到他開悟了──修行、躬行實踐,實實在在去修行,有一天開悟了;他知道這個人生是有為法,有為法都是虛妄的。
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我們這個人生就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你若修道,那就是修無為法。一切有為法,包括所有一切一切的事,都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這個有為法就好像作夢似的,這是虛幻的;好像那個水泡似的,不實在;又好像那個影子,沒有形象的。「如露亦如電」,又好像這個露水,又好像電光石火,這都是無常的。那麼你把有為法的這個人生看成這個無常,「應做如是觀」,把它看得好像夢、好像虛幻的、好像水泡、好像影子、好像那個朝露、好像那個電光石火,那麼樣短暫的時間,是無常的。你若把這一些個都看成無常,都看成虛妄的,那你又有什麼可執著的,你又有什麼可貪戀的?所以呀!等到你開悟了,也就好像那個夢醒一樣,知道一切虛妄的;現在對你說是虛妄的,你執著,說這些都是真的。那麼世界上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應作如是觀。
在夢中做皇帝,做大官了,做總統了,做省長,做市長;喔!發的財囉!把整個世界的財都成為自己的;所有的珠寶,世界最寶貴的東西也都是自己的了。啊!夢醒了,什麼也沒有,兩個手是空的,什麼也沒有;在夢中的東西都沒有拿來,一件也沒有拿來。啊!皇帝也沒有了,總統也沒有了,大官也丟了,什麼都丟了,想拿回來也拿不回來;所有的一切奇寶啊,整個世界的錢,都沒有了,啊!因為這個夢醒了。
等我們人生在世界上,喔!又做這個大王,又做那個大王──飛機大王、汽車大王、輪船大王、貓的大王、狗的大王;這個大王做遍了,又什麼股票的大王。等到死的時候,想把這些個東西帶到身邊,什麼也帶不去了,也都沒有了。這個死也就好像那個夢醒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那麼這一生呢,人生這一個夢就死了,就死了的時候,所有的東西也都沒有帶去;所謂「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那麼這樣子,我們有什麼可執著的呢?有什麼可貪戀的呢?
所以我們人就要修道,要學佛法,不要叫它糊塗而來,又糊塗而去。要明白一點,要把這個夢早一點醒了,要把我們人生生死的這個夢,早一點醒了;啊!那麼這樣子呢,才會沒有白做人一次。要來的時候知道我怎麼來的,去的時候知道我怎麼去,生死由我,不由他,沒有人能管得著了我的生死。我願意活七十歲,我就活七十歲;我願意活八十歲,我就活八十歲;我願意活一百歲,我就活一百歲;不會做不得主。不會到死的時候,自己沒有保握了,手忙腳亂。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佛法最重要的理由!
學佛的人,首先要生出一種信心來。因為「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只有一個信心才能入到這個佛法的大海裡,所以第一個條件就要深信不移;不要有一種懷疑心,要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佛。佛是人成的,當初佛沒成佛的時候,和我們是一樣的。為什麼佛已經成佛了,我們還沒有成佛?就因為我們染苦為樂,以苦為樂;這個世界苦,我們覺得是快樂。一切一切的享受,這個物質享受放不下,放不下汽車,放不下洋房,放不下這個好房子,放不下飛機,啊!放不下這所有的一切;自己所歡喜的,放不下!佛看這一些的東西,都是身外物,都是不足留戀的;所以他把這一切的享受,這一切的好房子、好汽車、好飛機、好輪船,都把它放下了。放下,生生世世他發願要修行,發願修這個六度萬行,所以他成佛了。我們就不知道將來這個樂裡頭就有苦。好像這個國家很多人都有汽車,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受過撞車的痛苦;若沒有這麼多汽車,你要是不執著那麼多汽車,這些的痛苦也沒有。有好就有壞,有樂就有苦,樂是苦的因。
佛把這一切都看破了,所以佛就成佛了。我們要相信自己也會成佛,我們要是照依法修行,照著佛那麼修行,我們也一樣可以成佛的。什麼叫佛呢?佛就是一個最有智慧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他沒有爭心,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把貪、瞋、癡都破了、息滅了;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以我們第一要信自己可以成佛,要信佛已成的佛,他可以幫助我來成佛,要信自己決定要修行就可以成佛。不單信自己可以成佛,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不可以成佛的;誰修行誰都可以成佛,誰不修行誰就不成佛,所以這個佛法是平等的。不是說:「我這個佛就我可以成佛,你不可以成佛!」那我若不可以成佛,單單你成佛,我就不要信佛法。為什麼呢?只有你一個人可以成佛,我不可以成佛,就不平等了,我修來做什麼?修來修去也不能成佛,這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人人修行都能成佛,所以我們要深信:去依照佛法來修行,我們可以成佛。這是第一要信,信心。
第二,就要願。我們有信心了,就要發願。發什麼願呢?我們發願,願意學佛,我們願意自利利他,願意自覺覺他。我們願意看一般人和我自己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的,沒有彼此的分別;所以要利益一切眾生,對一切的眾生都有好處。我能做到的事情,我要幫助眾生;做不到的事情,我也要幫助眾生。這麼樣子發大慈悲心,對待一切的眾生;那要發這個願:「不單我願成佛,將來我成佛之後,要教化所有一切眾生都成佛。」要發這種的願!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三個條件,就要去老老實實、實實在在,躬行實踐去修行,去用功修行。或者你參禪,或者你學教,或者你持戒,或者你修密宗,或者修淨土宗;就要實實在在去修行,把自己的習氣毛病都去掉了。不要自己騙自己,口頭上修行,心裡就不修行;必須要心口如一,我口裡要修行,心裡也就要修行,身體力行。要這樣子,那麼將來你一定會成佛;如果你要是依照佛法去修行,那將來不成佛的話,那絕對沒有這個道理!
這個時間很短促,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講太多,並且我也不想講得太多了;因為我這個翻譯的人,他已經大約一個禮拜沒吃飯了嗎,這個氣力也不夠。所以這個飽漢應該知道餓漢飢,我是吃飽了,他還沒吃;沒吃飯來翻譯是很辛苦的,所以我不講那麼多。但是你們要願意研究佛法的呢?可以到三藩市十五街一七三一號(金山寺舊址),金山寺那個地方去。那個金山寺的門常常是開著的,你誰來,我們都歡迎到那兒去。你有時間可到那兒去研究佛法!我們金山寺是禮拜六、禮拜天,在十二點半到兩點半,有白天的講經法會;每一天晚間七點到九點,都有講經法會。願意到那地方去研究佛法的,只要你有時間,我們是歡迎的。所以今天,話也不多說了,等一等你們誰要是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我或者也不懂,但是我若懂的,就告訴你!
* * * *
聽眾弟子:I don’t understand how, i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empty, you can accumulate merit from one life to another?(我不明白,假如這世界一切都是空的,那人怎麼能可以一生一生的積功累德?)
上人:是空的,但是這個業不會空的。古來人說這麼幾句話:「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無常終是到來。」,漸漸、慢慢的,這個肉皮都變成雞皮那麼一個疙瘩一個疙瘩。鶴髮,那個髮都白了。「看看行步龍鍾」,走路這個腳也不聽話,這叫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無常終是到來」,這個時候你就金玉滿堂,你死的時候也拿不去。「萬般將不去,只有業隨身。」空可是空的,你所造的業,是跟著你去的,那個不空的。萬般將不去,你就什麼東西也拿不去,帶不去,就是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這個業可以跟著你去,這個德也可以跟著你去。你有德行,它也跟著你去;你有業障,它也跟著你去。
弟子:所以在這個國家,現在有錢的家庭,是現前做呢?或是以前做好事的人?
弟子:????
上人:
上人:可以這麼說,這個不是一定的,你不能說都是這樣的,都不是這樣的;或者有是這樣的,或者有不是這樣的。
聽眾弟子:假如我們來都是空,我們走都是空,都是夢幻泡影;因為是這個樣子,我們有好的目的,做好的事情,我們用這人生的氣,做很好的目的,很有功德的;如果都是夢幻泡影,這有沒有功德?那還有什麼用?都是虛妄的、都是一個夢,為什麼要做好事情?
上人:這個夢呢,看你會不會做;你若會作夢,就好像你會用錢似的。你這個錢,本來是有用的;你若不會用,你去吃、喝、嫖、賭(吃,亂吃;喝啊;嫖,玩女人;賭,去賭錢),那麼這個錢很容易就沒有了,也很容易完了,這是很危險。你若會用的,你慢慢用;你也不要去想得到太多,你自己很守本份的去做。這個就是好像你有錢會用錢那麼樣子。你作夢,你會作夢──這個所謂作夢,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一切;不要執著一切,還不能離開這一切,就是不要那麼重的執著。
(弟子)聽眾:????
上人:
聽眾:現在我也沒有師父,我也不知道怎麼找,我也不認識善知識。
(、、、、、、)
(弟子)聽眾:????
上人:我說這是沒有,沒有一個眾生不會成佛。沒有眾生可以成佛的,若一修行,要是依法修行,沒有一個眾生不會成佛的。
(弟子)聽眾:
上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告訴他!
——————–
這個心願也不是煩惱,是不是識蘊?識蘊也不是煩惱,如是觀察,受、想、行、識這是心。這個梵行是不是屬於色法呢?色法裡沒有梵行?